首页 / 正文

《礼 记》

作者:王文锦

自从东汉学者郑玄分别给《仪礼》、《周礼》、《礼记》做了注解之后,才有了“三礼”这一名称。《仪礼》记的是冠、婚、丧、祭、饮、射、燕、聘、觐的具体仪式;《周礼》是通过记述三百多种职官的职务,从而展开对社会政治制度的设想;而《礼记》的内容则侧重于阐明礼的作用和意义。西汉时只有《仪礼》取得了经的地位,而有关礼的一些“记”,仅是《仪礼》的从属性的资料。王莽执政,《周礼》列为官学,被视为经典,东汉时期虽排之于官学之外,而已传习于世。汉末《礼记》独立成书,此后讲习“礼记”的渐多,到了唐代,开始取得了经典的地位。从汉末到明、清,就“三礼”来说,《礼记》的地位起来越高。尽管《仪礼》、《周礼》两书的体例比较完整,而《礼记》是部没什么体例可言的儒学杂编,取得经典地位也最晚,但从对社会、对人们思想的影响来说,《礼记》远比《仪礼》、《周礼》为大,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历史现象。

第一节 《礼记》的编定及其历史地位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东汉郑玄的《六艺论》、晋代陈邵的《周礼论叙》和《隋书·经籍志》都认为是西汉礼学家戴圣编定的。这是传统的说法。经近代学者研究,断定这种说法有问题。

西汉时期立于学官的五经是《易》、《书》、《诗》、《礼》、《春秋》。所谓《礼》,指的是《士礼》,也就是晋代以来所称的《仪礼》。先秦礼学家们传习《仪礼》的同时,都附带传习一些参考资料,这种资料叫作“记”。所谓学所记也。”西汉礼学家们传授《仪礼》的时候,也各自选辑一些“记”,作为辅助材料。它们共同的特点是:一、都是用当时通行的隶书抄写的;二、附《仪礼》而传习,没有独立成书;三、因为是附带传习的资料,往往随个人兴趣而有所删益,即使是一个较好的选辑本,它的篇数、编次也没有绝对的固定性。

西汉的礼学纯属今文学派,尽管礼学家们彼此的学术观点也存在着歧异,但他们都排斥古文经记,再说当时一些古文经记都藏在皇家秘府,一般人也见不到。西汉末期,掌管校理古文经籍的刘歆,建议把《左氏春秋》、《毛诗》、《逸礼》、《古文尚书》列为官学,结果遭到学官博士们的一致反对,刘歆斥责他们“抱残守缺”。内此可以推知,西汉礼学家们各自选辑的“记”,不会也不可能收进他们所排斥的而当时尚未行世的古文经记。可是由东汉中期传留至今的《礼记》中,就羼进了古文学派的文字。比如“记”,就是对经文的解释、说明和补充。这种记,累世相传原是很多的,不是一人一时之作。到了西汉时期,礼家传抄的记就不多了。东汉史学家班固在他的《汉书·艺文志》礼家项目中说:“《记》百三十一篇,七十子后《奔丧》、《投壶》就是《逸礼》中的两篇。因此,不能说今天所见的这部《礼记》是西汉礼学家戴圣编定的。

西汉平帝时期,王莽当政,把《左氏春秋》、《毛诗》、《逸礼》、《古文尚书》立于学官,此后大力推行古文经学二十多年。东汉王朝建立后,立经十四博士,都是今文经学,《礼》的方面,立的是大戴、小戴两家,把王莽时期所立的各种古文经学再次排斥在官学之外。虽然如此,由于古文经学已大兴于世,从总的情况来看,今文古文两个学派日趋混同。东汉时期的大多数今文学派的礼学家,为了适应皇朝的礼制需要,为了自己的功名利禄,不再甘心“抱残守缺”地传习《士礼》,而致力于“博学洽闻”,从而在资料的汇揖上也趋向并蓄兼收。因此西汉经师们选编传抄下来的各种选辑本,经过东汉经师之手,自然不免羼进了一些已经行世的古文记。

经过长时期的流传删益,到东汉中期大多数“记”的选辑本先后被淘汰,而形成和保留了八十五篇本和四十九篇本。前着篇数多,遂名之为《大戴礼记》;后者篇数少,遂名之为《小藏礼记》。其实这两个“记”的选辑本,都不是大戴(戴德)小戴(戴圣)各自附《仪记》而传习的“记”的选辑本的原貌。关于这个问题,洪业先生在他的《礼记引得序》中有极为精细的考辨。

东汉学者郑玄给东汉中期定型的收有四十九篇的“记”的选辑本——《礼记》做了出色的注解,这样一来,使它摆脱了从属《仪礼》的地位而独立成书,渐渐得到一般士人的尊信和传习,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不少有关《礼记》的著作。到了唐朝,国家设科取土,把近二十万字的《左传》和十万字的《礼记》都列为大经,五万字的《仪礼》和《周礼》、《诗经》等列为中经。因为《礼记》文字比较通畅,难度较小,且被列为大经,所以即使它比《仪礼》的字数多近一倍,还是攻习《礼记》的人多。到了明朝,《礼记》的地位进一步被提高,汉朝的五经里有《仪礼》没有《礼记》,明朝的五经里有《礼记》没有《仪礼》。《礼记》由一个附庸蔚为大国了。而《仪礼》这个往昔大国则日趋衰落了。

从西汉到明清这一漫长的历史时期,为什么《礼记》越来越受重视,而《仪礼》越来越被漠视呢?因为《仪礼》记的是一大堆礼节单子,枯燥乏味,难读难懂,又离现实生活较远,社会的发展使它日益憔悴而丧失了吸引力。而《礼记》呢?它不仅记载了许多生活中实用性较大的细仪末节,而且详尽地论述了各种典扎的意义和制礼的精神,相当透彻地宣扬了儒家的礼治主义。历史和现实的经验使封建统治阶级越来超深切地认识到,在强化国家机器的同时,利用以礼治主义为中心的儒家思想,吸引广大知识阶层,规范世人的思想和行动,是维护统治联序从而获得“长治久安”的不容忽视的大政方针。这就是《礼记》受到历代王朝的青睐,以至被推上经典地位的根本原因。几千年来,对中华民族意识形态影响最大的书是儒家的书。从所起作用的大小来估计,《礼记》仅次于《论语》,比肩于《孟子》,而远远超过《荀子》。西汉以后,《礼记》由一部儒学短篇杂编上升为泱泱大国的一部重要经典,这史实本身,就值得注意。

第二节 《礼记》的内容及其史料价值

由郑玄作注而能够传世的《礼记》,共收四十九篇文字。目录是:《曲礼上》第一,《曲礼下》第二,《檀弓上》第三,《檀弓下》第四,《王制》第五,《月令》第六,《曾子问》第七,《文王世子》第八,《礼运》第九,《礼器》第十,《郊特牲》第十一,《内则》第十二,《玉藻》第十三,《明堂位》第十四,《丧服小记》第十五,《大传》第十六,《少仪》第十七,《学记》第十八,《乐记》第十九,《杂记上》第二十,《杂记下》第二十一,《丧大记》第二十二,《祭法》第二十三,《祭义》第二十四,《祭统》第二十五,《经解》第二十六,《哀公问》第二十七,《仲尼燕居》第二十八,《孔子闲居》第二十九,《坊记》第三十,《中庸》第三十一,《表记》第三十二,《缁衣》第三十三,《奔丧》第三十四,《问丧》第三十五,《服问》第三十六,《间传》第三十七,《三年问》第三十八,《深衣》第三十九,《投壶》第四十,《儒行》第四十一,《大学》第四十三,《冠义》第四十三,《昏义》第四十四,《乡饮酒义》第四十五,《射义》第四十六,《燕义》第四十七,《聘义》第四十八,《丧服四制》第四十九。

《礼记》这部儒学杂编,内容很庞杂,大体上可分成以下几个方面:

有专记某项礼节的,体裁跟《仪礼》相近,如《奔丧》、《投壶》。

有专说明《仪礼》的,如《冠义》、《昏义》、《乡饮洒义》、《射义》、《燕义》、《聘义》、《丧服四制》。它们是份别解释《仪礼》中《土冠礼》、《昏礼》、《乡饮酒礼》、《乡射礼》、《大射仪》、《燕礼》、《丧服》各篇的,跟《仪札》关系最为密切。

有杂记丧服丧事的,如《檀弓》、《曾子问》、《丧服小记》、《杂记》、《丧大记》、《奔丧》、《问丧》、《服问》、《间传》、《三年问》、《丧服四制》等。

有记述各种礼制的,如《王制》、《礼器》、《郊特牲》、《玉藻》、《明堂位》、《大传》、《祭法》、《祭统》、《深衣》等篇。

有侧重记日常生活礼节和守则的,如《曲礼》、《内则》、《少仪》等篇就是。

有记孔子言论的,如《坊记》、《表记》、《缁衣》、《仲尼燕居》、《孔子闲居》、《哀公问》、《儒行》等,这些篇大都是托名孔子的儒家言论。

有结构比较完整的儒家论文,如《礼运》、《学记》、《祭义》、《经解》、《大学》、《中庸》。

此外还有授时颁政的《月令》,意在为王子示范的《文王世子》。

以上所列并非科学分类,只不过想通过它粗略地反映各篇的性质。

《礼记》是部儒学杂编,里面包含儒家的思想史料相当丰富。研究早期儒家思想,需要读《论语》,研究战国秦汉时期的儒家思想,就不能不读《礼记》了。读《论语》能够看到儒家学派的确立,读《孟子》、《荀子》、《礼记》能够看到儒家学派的发展。

从《礼记》这部书里,可以看到儒家对人生的一系列的见解和态度。《王制》、《礼运》谈到了儒家对国家、社会制度的设想。如《礼运》展示的理想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谓大同。”这类光辉的语言,并不因为年长日久而失去亮度,它极为精炼地反映了我们祖先对美满而公正的社会的强烈向往。

《礼记》有不少篇章讲修身作人的,象《大学》、《中庸》、《儒行》等篇就是研究儒家人生哲学的重要资料。专讲教育理论的《学记》,专讲音乐理论的《乐记》,其中精粹的言论,至今仍然有研读的价值。

《曲礼》、《少仪》、《内则》等篇记录了许多生活上的细小仪节,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古代贵族家庭成员间彼此相处的关系。今天看来,这些细节极为繁琐、迂腐、呆板、缺乏生气,不过有些地方,还是可以借鉴的。读了这些篇,我们可以知道,说中国是个文明礼义之邦,绝不是个空泛的赞语。

《礼记》关于丧祭之类的篇章占了很大的比重。这类文字有四大特点:琐碎、枯燥、难懂、远离今天的生活。可是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特别是研究中国宗法制度的人们来说,实是珍贵的文字资料。其中有很多地方是对《仪礼·丧服》的补充和说明。

《礼记》中还有不少专篇是探讨制礼深义的。这类文章是研究儒家礼治思想的重要依据。举例来说,《昏义》是解释《昏礼》制定意义的专篇。一开始就解释为什么要重视婚礼,说“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所以要在家长主持下搞一套隆重礼节。从而得知,结婚一事之所以重要,儒家并不着眼于当事男女的幸福,而是:一,密切两个家族的关系;二,男方死去的祖先,有人祭祀了;三,传宗接代。儒家认为,结婚只能是家族中的一件庄重的事,不是个人的美事。传宗接代意味着新陈代谢,这样,做人子的不能无所感伤,所以《郊特牲》说“昏礼不贺,人之序也”。郑玄注说“序犹代也”。

此外,儒家对各种祭礼、丧礼、冠礼、乡饮酒礼、射礼、聘礼等等,在《礼记》中也都有一套解释。显然,研究这些都有助于全面理解儒家的思想体系。

众所周知,儒家思想中有对社会发展、人类进步起消极作用的部分,如全力维护等级制度,顽固宣扬男尊女卑等等。这些,在《礼记》中都得到了充分反映。

总之,《礼记》是了解和研究儒家思想的重要史料。

第三节 《礼记》的读法及其参考书

读《礼记》应该把注意力集中在正文和郑注上。不要喧宾夺主,就是说,不要忽视正文、抛开郑注而花很大精力去看其它的注解书籍。

读《礼记》应该把四十九篇文字分成几大类去读。篇章性质相近,资料范围相同,就更容易索解。

读《礼记》应该采取先易后难的办法。按前面粗略的分类来说,可以先读那些文字比较通畅的论文,如《礼运》、《学记》等篇;其次读有关孔子言论的,如《坊记》、《表记》等篇;其次读说明《仪礼》的,如《冠义》、《昏义》等篇;其次读记述各种礼制的,如《礼器》、《郊特牲》等篇;其次读记载生活日常礼节的,如《曲礼》、《内则》、《少仪》等篇;最后读那一批有关丧事丧服的。

读《礼记》要孤立难点。比如每读一篇,凡看不懂的正文、郑注,或对郑的注解有所怀疑的地方,都一一标出。等读完一篇后,回过头来,再看《礼记正义》或其他注解书。《礼记》文字比《易经》、《尚书》、《仪礼》好懂些,每篇通过郑注仍看不懂的地方,一般说来不会很多。把一些难词难句集中起来,用有关注解书、工具书解决,这是比较省力省时的办法。

五十几年前,梁启超在《要籍解题及其读法》一书中,对读《礼记》应该注意些什么,提出了很有指导意义的意见。现摘录其中比较重要的几点。他说:

第一、记中所述唐虞夏商制度,大率皆儒家推度之辞,不可轻认为历史上实事。即所述周制,亦未必文、武、周公之旧,大抵属于当时一部分社会通行者半,属于儒家理想者半,宜以极谨严的态度观之。

第二、各篇所记“子曰……”、“子言之……”等文,不必尽认为孔子之言。盖战国秦汉间孔子已渐带有神话性。许多神秘的事实皆附之于孔子,立言亦每托孔子以自重,此其-。“子”为弟子述师之通称,七十子后学者于其本师,亦可称“子”。例如《中庸》、《缁衣》……或言来自子思子,则篇中之“子”亦可认为指子思,不必定指孔子,此其二。即使果为孔子之言,而展转相传,亦未必无附益或失真,此其三。要之全部《礼记》所说,悉认为儒家言则可,认为孔子言则须审择也。

他还强调指出:

当知此丛书并非一人一时代之作,其中各述所闻见、所主张,自然不免矛盾。故只宜随文研索,有异同者则并存之,不可强为会通,转生轇轕。

应该说,梁氏的这些意见,对《礼记》的读者确实是十分有益的提醒。

除郑玄的《礼记注》之外,注解《礼记》的著作还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唐代孔颖达的《礼记正义》。此外比较有名的还有:宋代卫湜的《礼记集说》、清代杭世骏的《续卫氏礼记集说》、清代朱彬的《礼记训纂》、清代孙希旦的《礼记集解》。宋以下的这些注解书,卷帙浩繁,也不够精审,不必通读。十三经中唯《礼记》一种,清人没有作新疏,清人关于注释《礼记》的著作,从总的情况来看,还没有超过唐人孔颖达《礼记正义》的。所以说,读《礼记》的注解,还是应以郑玄的《礼记注》为主,孔颖达的《礼记正义》为辅。其他著作只能算是参考书籍,聊备翻检而已。

猜你喜欢
  卷六 六之四·孔颖达
  卷十四·佚名
  恒心的重要性·孔子
  家礼序·朱熹
  第一章 醒觉·林语堂
  原序·王樵
  附授长儿仪礼跋·李光坡
  卷三十七·王昭禹
  卷四·王植
  提要·刘玉汝
  处处品第十·佚名
  阿夷决疑品第六·马鸣
  妙法莲华经吴兴法华寺重刻序·太虚
  心 理 建 设·太虚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五十三·澄观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韵语阳秋卷八·葛立方

    宋 葛立方 撰苏武李陵在武帝时同为侍中金兰之义素防武拘于匈奴明年而陵始降虽逆顺之势殊悲懽之情异然朋友之谊此心常烱烱也观陵海上劝武使降之言非不切至而武之所以吿陵者不过明吾忠义之心而巳而未尝一语及陵之叛若

  • 五言巻十五·洪迈

      五言  散关遇雪        李商隐  剑外从军逺无家与寄衣散闗三尺雪回梦梦鸳机  乐游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巴江柳  巴江可惜柳柳色绿侵江好向金銮殿移阴入绮

  • 帝纪第五 高宗纪·魏收

    斑宗文成皇帝,讳浚,恭宗景穆皇帝之长子也。母曰闾氏。真君元年六月生于东宫。帝少聪达,世祖爱之,常置左右,号世嫡皇孙。年五岁,世祖北巡,帝从在后,逢虏帅桎一奴欲加其罚。帝谓之曰:“奴今遭我,汝宜释之。”帅奉命解缚。世祖闻之

  • 卷二十三·毕沅

      ◎宋纪二十三 ∷起玄黓摄提格正月,尽昭阳单阏六月,凡一年有奇。   ○真宗膺符稽古神功让德文明武定章圣元孝皇帝   咸平五年辽统和二十年   春,正月,庚子,辽主如延芳淀。   壬寅,帝谒启圣院太宗神御殿。初,太祖,

  • 卷之二百九十八·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工部事务翰林院掌院学士随带加二级寻常加四级臣曹振镛总裁官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管理刑部事务加五级臣戴均元经筵日讲起居注官

  • 卷之九·佚名

      监修总裁官光禄大夫太保兼太子太傅保和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二等伯加四级臣马齐光禄大夫经筵日讲官起居注少保兼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学士仍兼管吏部户部尚书翰林院掌院事加二级又加一级臣张廷玉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太子

  • 一三五○ 浙江巡抚琅玕奏查缴违碍书籍情形折(附清单一)·佚名

    一三五○ 浙江巡抚琅玕奏查缴违碍书籍情形折(附清单一)乾隆五十五年五月初七日浙江巡抚臣觉罗琅玕跪奏,为查缴应禁违碍书籍,恭折具奏事。窃照浙江省查缴应禁各书,经前抚臣先后缴过共二十四次。嗣又接奉谕旨,饬再收缴,祇须查

  • 卷四十一·司马迁

    钦定四库全书 史记卷四十一 汉  太   史   令司马迁 撰宋中郎外兵曹参军裴 駰集解 唐国子博士弘文馆学士司马贞索隐 唐诸王侍读率府长史张守节正义 越王勾践世家第十一 越王勾践其先禹之苖裔而夏后帝少康

  • 一九 酒·周作人

    鲁迅酒量不大,可是喜欢喝几杯,特别有朋友对谈的时候,例如在乡下办师范学堂那时,与范爱农对酌,后来在北京S会馆,有时也从有名的广和居饭馆叫两样蹩脚菜,炸丸子与酸辣汤,打开一瓶双合盛的五星啤酒来喝。但是在东京却不知怎的简

  • 曹文诏传·张廷玉

    曹文诏,大同人。他为人勇敢坚强而且有谋略。在辽东从军,先后在熊廷弼、孙承宗手下做事。因多次立功升为游击将领。崇祯二年(1629)冬天,跟随袁崇焕入卫京城。第二年二月,总理马世龙把皇上赐给他的尚方宝剑交给文诏,命令他率

  • 卷十四·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八旗通志卷十四旗分志十四八旗佐领十四【正蓝旗满洲佐领】正蓝旗满洲佐领上【一参领至三参领】正蓝旗满洲都统所属参领五第一参领下佐领十六第二参领下佐领十七第三参领下佐领十七第四参领下佐领十七

  • 第四节 代宗政治·吕思勉

    肃宗昏愚,代宗则颇阴鸷,观其倚李辅国以得位,旋即能除去辅国可知。程元振代辅国判元帅府行军司马,专制禁兵,不久,亦为代宗所除去。《旧书·元振传》曰:元振尝请托于襄阳节度使来瑱,瑱不从。及元振握权,征瑱入朝,瑱迁延不至。广德

  • 卷第八·太安万侣

    日本書紀卷第八 足仲彦天皇 仲哀天皇足仲彦天皇。日本武尊第二子也。母皇后曰兩道入姫命。活目入彦五十狹茅天皇之女也。天皇容姿端正。身長十尺。★稚足彦天皇四十八年(戊子一七八)立爲太子。〈時年卅一〉稚足彦天皇

  • 景公病疡晏子抚而对之乃知群臣之野第七·晏婴

    景公病疽在背,高子、国子请。公曰:“职当抚疡。”高子进而抚疡,公曰:“热乎?”曰:“热。”“热何如?”曰:“如火。”“其色何如?”曰:“如未熟李。”“大小何如?”曰:“如豆。”“堕者何如?”曰:“如屦辨。”二子者出,晏子请见。公曰

  • 乐庵语录卷四·龚昱

      宋 龚昱 编  蛊之初六言干父之蛊有子考无咎九二言干母之蛊不可贞九三言干父之蛊小有悔无大咎六四言裕父之蛊往见吝六五言干父之蛊用裕此五爻皆言干蛊之事至上九则曰不事王侯髙尚其事象曰不事王侯志可则也后人

  • 卷十四·赜藏主

      ○赵州(従谂)真际禅师语录之余师上堂,示众云:“金佛不度炉,木佛不度火,泥佛不度水,真佛内里坐。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尽是贴体衣服,亦名烦恼。不问即无烦恼。实际理地什么处着。一心不生,万法无咎。但究理而坐,二三十年若不会,截

  • 陆居仁诗集·陆居仁

    陆居仁诗词全集12首。

  • 列朝诗集·钱谦益

    明诗总集。八十一卷。清钱谦益辑。此书收录明代两千人诗作。分乾、甲、乙、丙、丁、闰六集,乾集分上、下,丁集分上、中、下。乾集二卷收录明历朝皇帝及宗室诸王作品。甲集三十三卷收录明初洪武(1368)至建文(1402)期间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