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八 种种尴尬
我们在香港办报,因为当地的新闻检查有他们的特点,我们还不感觉得怎样大的妨碍,至少和“半殖民地”的情形比较起来,我们还可以多说几句话,多得到一点言论自由,多登出一点真确的消息。我们毫无意思要歌颂殖民地的新闻检查制度,尤其看到他们对于西文的报纸不检查,专对中文的报纸为难,更显出不公平;至于我们立于报人的立场,根本反对新闻检查制度,那是不消说的。不过我们看到“半殖民地”比殖民地更不如,却不胜其慨叹!
我们在香港尤其感到困难的却是印刷业的落后。我们虽未曾普遍调查,但是想到承印我们日报的那家印刷所的工作情形,至今还忘记不了那种麻烦!那里是用包工制的,我们很郑重地和工头约法三章,什么时候交稿,什么时候看校,什么时候拼版,……他都一一答应;但是每次都不按照所规定的时间;报纸应该可以在早晨六点钟出版的,他们往往替你延展到八点钟,九点钟!屡次交涉,屡次无效。编辑先生惨淡经营地把新闻这样排,那样排,排得自己认为可以了,第二天早晨翻开报来一看,他排在那里的,现在却发现在这里,大搬其场!有的时候在当夜就被编辑先生发觉,叫他们照规定的样子排过,他们愤然很不客气地说:“你就拿出一万块钱来,我们还是不改!”我们和他们讲理,他们说:“我们香港的工人就是这样的,上海的工人顶括括,我们是比不上他们的。”
校样上的错字,校对先生改正之后拿去,他们随意替你改排几处,随意替你留下几处不改,马马虎虎打一张清样交还你。校对先生在二校上又一一改正,他们又这样“随意”之后,再马马虎虎打一张清样交还你。所以校对先生“埋头苦干”了三校四校,还是东一个错,西一个错。真是所谓焦头烂额!有一天《前进》一栏里有一篇文章,校样上缺了许多字,在空字地位填着许多黑而且粗的双杠,第二天早晨原样印出,使人硬着头皮读下去还不懂。该栏编者柳湜先生在《留别南中国朋友》那篇短文里,所谓“错字,缺字,更弄得编者掉泪,作家痛心!”并不是无病呻吟,确能反映我们当时的愤慨心理。《生活日报星期增刊》有一期上登一个启事,劈头是“《生活日报》自二十五年八月一日起,迁移下海”,我们要搬回上海,他们却一定要请你“下海”!
你在香港出版的各日报上,往往可在大标题里面忽然看到镶着一个小小的字体!尤其可笑的是缺少“懂”字,就印上“董”字,下面也加个括弧注道:“加心旁”;或一时找不着“铲”字,就随便印上“产”字,下面也加个括弧注道:“加金旁”,好像什么十三经注疏似的!这种独出心裁的新奇花样,确是我们在上海的时候所梦想不到的。你要方头字的地方,他们替你夹入一个两个普通铅字;你要用普通铅字的地方,他们却替你夹着一两个方头字进去!
种种尴尬,我们和工头交涉,他总是很慷慨地给我们以空头支票,于是我们不得不和那个公司的经理先生麻烦。我往往在半夜三更,或天刚刚亮的时候,打电话去和他噜囌。虽承他很客气地样样答应,但是结果还是一样糟!
我们真弄得没有办法!自己没有印机,要掉换一家印,根本没有!我们起初也不知道印刷工友们为什么那样不讲理,后来仔细打听,才知道工友们在那样严酷榨取之下,失却他们的理性,却也是可以原谅的。他们每天要做十六七小时的工!每夜要干到深夜四五点钟,第二天早晨十点钟起来,十一点即开工,一两小时后吃午饭,饭后继续干着,下午五点钟晚饭,晚饭后就一直又要干到四点钟。睡的时候就随便七横八竖地躺在铅字架子下面睡,吃的时候也在那里。(每月工资最多的是二十四元。)这样一天到晚,昏天黑地做着苦工,怎怪他们一看见稿件来就要开口骂你几句?你还要讲究这样,改良那样,当然要被他们痛骂一顿。听说那个工头不但擅长于榨取,而且惯于剋扣工资,有好几个姘头,还吸上鸦片烟瘾。我们屡次要求工头改善那些工人的生活,他的坚决的回答是:“香港的工人都是这样的!”陶行知先生的《一个地方的印刷工人生活》那首诗,就是听我们谈起这些工人的情形才写的,什么“做了八点钟,再做八点钟。还有八点钟,吃饭,睡觉,撒尿,出恭。”他在这首诗里又说:“机器冬冬冬。耳朵嗡嗡嗡。脑壳轰轰轰。‘再拿稿子来,操他的祖宗!’”确是纪实之作。
猜你喜欢 列传第四十七·魏徵 列传第三十六·李延寿 卷二十五·志第六·地理中·脱脱 第三十三回 段匹磾受擒失河朔 王处仲抗表叛江南·蔡东藩 卷九十二·国朝·蒋一葵 班马异同卷十·倪思 进实录表·杨士奇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五百四十·佚名 明熹宗悊皇帝实录卷之二十七·佚名 卷之三百十·佚名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五 七音略三·纪昀 卷三十五·高士奇 孙元忠书阁本战国策后·吴师道 弇山堂别集卷六十七·王世贞 杨孝述·周诒春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