赘论
儿辈以此书付梓,有来问者曰:“朱注专行近千年矣,一旦易之,不几创而骇听且干咎乎?”曰:然,然愚非得已也。圣人已远,全凭读圣人书如见圣人,学圣人亦止是全我为人之理,但身心性命之理、日用伦常之道从何入手,图功如何次第深造,此非可以凭虚而造也。此书成人成己、全体大用之学,功夫次第咸毕,误解而使人莫知向方,圣人觉世苦心竟如画饼,圣人有知,其不怨恫乎?为学不从此书实践,又如何能修身?身不修又如何能齐治平?程朱表章圣人,为之注释,原是欲人学圣人,其心岂不甚美?无如未遇明师,将此书功夫一一践行,但知养知觉之心,穷事物之理,终身不能正心,安能明德?德既不明,成己成人又何能尽善?今愚遵孔曾原书梳栉义理,只是求孔子、曾子之意了然,不是定与朱子为难。朱子发明孔曾,必窜改其言以就己说;愚惟解原文,不敢外白文而别生枝节。较擅改经文、以己意武断者似无罪过,且发明圣人、剖析是非,原是后学之事,岂朱子可以发明圣贤,而我辈独不可以发明乎?
恭逢盛世,敬诵御纂诸书,多发前人所未及,幸有所见,安可不以私训其徒?《大学》一书,二程弟兄首倡窜改,朱子继之,当时亦未行世,真西山作《大学衍义》进呈,全祖朱子立论,时王赏禄,民间遂相遵从。
既而门生故吏多得志者,益用广播,暨今遂为不刊之籍。然大学之道,本自古圣人修己治人之道,孔子恐其失传,乃撮其大要,为圣经一章以授门人,曾子又补足之。后世欲学圣人,舍此无从问津。其书备详为学之功,字字俱有实义,非比他书泛论义理,不必一一次第而行。西山未得明师,全不明大学始终之事,只以朱子为是,故其议论虽多,实未尝切《大学》本文一一剖析。大学之道本,人人可以能者,晦矣!
夫道止天理,天理散于万事万物而起于心,心不正不诚则万事皆非,欲心之正且诚,必静存天理、动克人欲,除却止至善无从入手。诚得明师指示,知至善之地及止至善之功,诚恒深造,由是静安而造乎其极,诚意正心修身自渐次而几矣。身修只是明明德,明明德只是全天理,人人有天理则人人可以从事。先儒亦言静存动察,而所存者知觉运动之心,非先天浑然之性,所察者物物。穷理不近求人伦日用之理,而以一偏之学将圣人原书窜改,揆以阙疑与不知为不知之义,何以通邪?其书名为《大学衍义》,而不就《大学》本文一字一句发挥,已为名实不符;且未从羲农以来凡圣人力行大学之事一一印证,而又杂举帝王,甚至本无君德者亦搀列其中,衡以大学之道,舛谬尤多,岂非所学不真,岐路之中又生岐路乎?
原西山本意,欲引君当道,意非不佳,而未得大学的传,遂生枝叶。后人徒以其人品端正,议论亦无大疵,相与传习,而不知已乱大学之道矣。孟子曰:人不足适,政不足闲,惟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人臣欲格君心,岂徒口舌?亦告之以力行大学而已。
大学所以明明德,德即天理。人心多妄,故须静养天理以清其原,动诚好恶以践其事。善则扩充,恶则克治,诚意之事,所谓致和也。至虚至静,浑然寂然,止至善之事,所谓致中也。其功至简至易,夫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苟志于仁矣,无恶也。”格君岂复外此?太公授武王以《丹书》,要言曰:“敬胜怠者吉,怠胜敬者凶。”武王体之,至于刀剑盘盂皆有箴铭,敬于动者如此,则其敬于静者可知。周公告成王以《无逸》,而“成王不敢康,夙夜基命宥密,于缉熙,单厥心。”直接文王之传,此古大臣格君心之道。
得其用功之要则循序深造,渐至于欲尽理纯,又何待用人、行政间纷纷匡救哉?此孟子之意,学者本罕知,西山亦何从知之?其不知也,由无圣师传授,本不足为先儒咎。第妄改圣人之书,使至平至常之道鲜有力行,而分动静为两途,成己成人为两事,其为人心风俗之蔽,可胜叹乎?愚故不避诃谴而正解之,然一家私言,聊以告门人小子,非敢问世也。幸无外泄,以重愚罪焉。
《大学古本质言》终
猜你喜欢 广服·孔鲋 版法解第六十六·管仲 景公问明王之教民何若晏子对以先行义第十八·晏婴 卷二·李衡 卷三十八·卫湜 卷五十九·康熙 《小雅》·傅斯年 卷十七·叶梦得 卷十一·朱熹 卷四·李光坡 隐公·隐公十一年·左丘明 现证品第四·佚名 开元释教录卷第三·智升 欢迎印度民族领袖尼赫鲁先生·太虚 真现实论宗体论·太虚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