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二十八出 途穷

〖雁鱼锦〗

〖雁过声〗(生上)乱后寻亲脚步忙,悔临行未讯门何向?致身临户阈犹观望。怪爹行欠商量,盼孩儿为甚不遣使迎将?我不是生成的谢与王,做儿童走惯这乌衣巷,叫子提着父名,向他人讯访。我姚克承为寻继父星夜赶到省城,把买来的母亲与赎到的妻子,都且留在船上,自己一个先来寻着了家,然后差人迎接。只是一件:前日在舟中分别,被人催促得紧,不曾问得一声他住在那条胡同?或是那一条街上?如今没头没脑,叫我往何处寻他?(想介)且住,他是勋臣之后,又且做过京官,提起姓名,那个不晓!俗语道得好,路在口边,一问就知道了,有何难处。

〖二犯渔家灯〗休忙,缓步行将,莫被这乡邻看出乔模样。辜负了爹行谬奖,道是收来子毕竟孤寒相。(向左边问介)老长兄,借问一声,贵处有个锦衣卫伊老爷家住在那里?(内)这边没有,到别处去问。(生向右边问介)(内照前答介)(生)好奇怪!做乡宦的人家,个个都该知道,为甚么总回没有?自寻杳然如目盲,问人不言如秘藏,终不然撇亲自返家乡。倒是我自己差了,从来做乡宦的姓名,只有大户人家与斯文朋友知道。我方才问的都是些编户小民,他晓得些甚么?不免立上一会,等个有体面的人来,问他便了。顾不的双足痒权时站立街坊,凝眸将人较短长。(扮一少年,飘巾、艳服走过,即下)(生)这一个是不解事惯卖富的轻狂辈。(扮一腐儒,高冠、盛服走过,即下)(生)这一个是略晓事怕说话的迂腐腔。那边走来的是个斯文朋友,待我问他。(末巾服,带丑,持卷上)受尽灯窗苦,单图姓字香。忙来交试卷,准备进科场。(生扯住介)借问老长兄,贵地有个世袭乡绅,叫做伊小楼,住在那一条街,那一条巷?求指教一番,待小弟好寻了去。

〖三犯渔家灯〗何方,乞示端详,省的我没头少绪遍把朱门撞。(末)敝处的乡绅都是小弟知道的,并没有这个人,想是老兄记错了?(生)一毫也不差。他世袭锦衣卫千户,近来闲住在家,年过六旬,尚无子嗣。小弟同他当面订过约,在这边相会的。他是我结义爹行,耳提面命;我字字镂衷,怎敢遗忘!(末)一发奇了!敝乡并无世职,何况锦衣;不但没有此官,亦且并无此姓,或者老兄被人骗了。不消问得,竟请回家。小弟有事,不得奉陪了。(欲下)(生拉住不放介)甚么事,这等要紧?再求讲个明白。(末)今岁乃乡试之年,不多几日,就是头场了。我急急赶去交卷,好进科场,那有工夫讲话。(生)哦!原来科场近了。这等请问,兄的科举还是正考取的,还是遗才大收取的?(末)今岁因遭丧乱,宗师不及遍考。一应残破地方,但有诸生愿进科场者,不须考试,竟自报名纳卷。小弟恐怕去迟了,万一不收起来,怎么了得!如今急急要去,快些放手。(拂袖,带丑径下)(生)嗳!我姚克承也是个青年秀士,只因改业为商,竟把功名置之度外。若不是他说起,那里知道遇着科场。儒冠怅惘,睹人升擢,自还忧降。我若寻着父亲,也走去纳一个试卷,只怕今科的解元,轮不着读书举子,倒要用着个做买卖的,也未见得。嫦娥不喜书呆样,要觅个惯走江湖的识趣郎。这话且不必提起,我专为寻父而来,如今寻不着父亲,叫我这一家三口如何着落?

〖喜渔灯〗当初喜父从天降,到今日追寻不见,多应是复返天上。叹惊魂不宁,我待要忙回寓中寻老堂,只怕一般也蹈虚无障;更思想那姻缘牵强,又教我虑着妻房。似这等白云皓雪无停相,怎教那彩凤青鸾不渺茫!

〖锦缠道犯〗没情况,兴匆匆来投父娘,指望醉倒二亲旁。又谁想热醍醐,变做一服清凉。闷杀人斑衣袖长,屈杀我弄雏心痒。别物好收藏,这白头人事无归着,枉教我把嫡母慈亲唤一场!

——既寻不见,叫我也无可奈何,只得要转去了。嗳!

不如意事常八九,好物从来都善走。

因甚将亲比白云?白云易散亲难守。

猜你喜欢
  龚日昇·唐圭璋
  第二十八出 穷追·李渔
  第二十三出 计左·李渔
  卷之四集句集字附 杂缀谐语附·梁章钜
  卷三·杜文澜
  楔子·佚名
  谈龙录·赵执信
  月下雷峰影片·徐志摩
  三集卷二十四·乾隆
  卷372 ·佚名
  卷三百三十八·曹学佺
  卷三百九十七·佚名
  卷三百六十八·佚名
  李益诗鉴赏·佚名
  卷一·赵执信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四·温庭筠

    钦定四库全书 温飞卿诗集笺注卷四   明 曾益 撰 长洲顾【予咸 嗣立】补 送李亿【一作忆】东归【六言】 黄山远隔秦树【嗣立案西京赋绕黄山而欵牛首注汉书右扶风槐里县有黄山宫杜甫诗两行秦树直】紫禁斜通渭城

  • 第十六出 伯卿游马·佚名

    (生)(净外)鸡啼头声便起程,鸡啼头声便起程。(净)(马来)猿啼鸟叫得人惊,猿啼鸟叫得人惊。做紧打马过前程,相随伴,莫拆散,到驿递心即安。(又)溪水流过只西桥,溪水流过只西桥。(马来)杜鹃鸟枝头连声叫,杜鹃鸟枝头连声叫,早风送

  • 列传九·薛居正

    苌从简,陈州人也。世以屠羊为业,力敌数人,善用槊。初事后唐庄宗为小校,每遇攻城,召人为梯头,从简多应募焉,庄宗为其勇,擢领帐前亲卫兼步军都指挥使。一日,庄宗领大军与梁军对阵,登高丘而坐,敌人有执大帜扬其武者,庄宗指之谓左右曰

  • 卷五百二十四 列传三百十一·赵尔巽

      ◎藩部七   ○唐努乌梁海 阿尔泰乌梁海 阿尔泰淖尔乌梁海   唐努乌梁海,在乌里雅苏台之北,东南土谢图汗部,南赛音诺颜部,西阿尔泰乌梁海,西南紥萨克图汗部,北俄罗斯。有总管五:曰唐努,曰萨拉吉克,曰托锦,曰库布苏库勒诺

  • 卷七十三·毕沅

      ◎宋纪七十三 ∷起著雍敦牂正月,尽十二月,凡一年。   ○神宗体元显道法古立宪帝德王功英文烈武钦仁圣孝皇帝   元丰元年辽太康四年。戊午,一零七八年   春,正月,庚戌,命河北转运使令所在长吏分祷名山,旱故也。  

  • 雍正实录卷之七十一·佚名

      监修总裁官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太保议政大臣保和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总理兵部事三等伯加十五级臣鄂尔泰总裁官光禄大夫经  筵日讲官起居注太保兼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仍兼管吏部尚书翰林院掌院事三等伯

  • 一四六五 湖南巡抚姜晟奏本年换缴《通鉴纲目续编》二部折·佚名

    一四六五 湖南巡抚姜晟奏本年换缴《通鉴纲目续编》二部折乾隆五十七年十一月十二日湖南巡抚臣姜晟跪奏,为遵旨汇奏事。恭照乾隆四十八年钦奉上谕:《通鉴纲目续编》内《发明》、《广议(义)》各条,于辽、金、元三朝时事多有

  • 王轨传·李延寿

    王轨,太原祁地人。小名沙门。汉代司徒王允的后代,世代都是州郡的大族。几代在魏做官,被朝廷赐姓乌丸氏。他的父亲王光,少小就英雄威武,有将帅才能。多次立有战功。宇文泰对他十分信任,官位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平原

  • 张紞传·张廷玉

    张紞,字昭季,富平人。洪武年间,考中明经科。任东宫侍书,累升为代理左通政。十五年(1382),云南平定,张紞出任左参政。向皇上辞行时,皇上赋诗两首赐给他。历任左布政使。二十八年春,张 紞入京朝见皇上,他的治绩为天下第一,皇

  • 卷六·杨士奇

    <史部,诏令奏议类,奏议之属,历代名臣奏议>钦定四库全书历代名臣奏议卷六明 杨士奇等 撰圣学鲁哀公问子夏曰必学而後可以安国保民乎子夏曰不学而能安国保民者未尝闻也哀公曰然则五帝有师乎子夏曰有臣闻黄帝学乎大真

  • 卷一百八十四·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续文献通考卷一百八十四经籍考子【医家】宋史艺文志医书类五百九部三千三百二十七卷辽金元三史不立艺文志散见各纪传中明史艺文志医书类六十八部一千六十四卷宋董汲旅舍备要方一卷汲字及之东平人夏德

  • 感应章第十六·佚名

    【解读】这一章讲述孝悌可以跟天地鬼神感通。行孝之人,孝心达到至诚,就能够跟天地、祖先、神明有所感应,所谓以至诚之心而感,就有天地鬼神来应,这是这一章所说的道理。【原文】子曰:&ldquo;昔者明王(1)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

  • 卷十七·刘瑾

    <经部,诗类,诗传通释钦定四库全书诗传通释卷十七元 刘瑾 撰诗朱子集传生民之什三之二厥初生民时维姜嫄【音原叶鱼伦反】生民如何克禋【音因】克祀【叶养里反】以弗无子【叶奬里反】履帝武敏【叶母鄙反】歆攸介攸止

  • 佛說長阿含經卷第三·欧阳竟无

      姚秦三藏法師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   第一分遊行經第二之二   佛告阿難世有八衆.何謂八.一曰刹利衆二曰婆羅門衆三曰居士衆四曰沙門衆五   曰四天王衆六曰忉利天衆七曰魔衆八曰梵天衆.我自憶念昔者往來與刹利

  • 止观辅行搜要记卷第五·湛然

    天台沙门释湛然於佛垄述第一观阴下。第八依章解释。自为十文。初阴入境又二。初明阴境。次明十乘。初又略四。初略释三科。次明三科开合。三引二论以明同异。四正示境相。初又二。先列数。次阴者下。释名。初附小宗。

  • 清惠集·刘麟

    十二卷。明刘麟撰。刘麟字元瑞,一字子振,号南坦,上元 (今江苏南京)人。弘治九年 (1496)进士,除刑部主事,进员外郎。曾寓居湖州,与吴婉、施侃、孙一无、龙霓结苕溪社、号为 “苕溪五隐。”累官至工部尚书,谥号清惠。著

  • 贾氏谈录·张洎

    又名《贾黄中谈录》《贾公谈录》。笔记。五代张洎撰。一卷。洎字思黯,后改偕仁,全椒(今属安徽)人。初仕南唐,任知制诰中书舍人。人宋为史馆修撰、翰林学士。淳化中,官至参知政事。是书为洎任南唐使臣朝宋时,记录宋左补贾黄

  •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佚名

    (梵文Mahā-prajňāpāramitāsūtra) “般若波罗蜜多”(Prajňāpāramitā),意为“通过智慧到彼岸”。略称《大般若经》、《般若经》。佛经名。为佛教般若类经典的汇编。唐玄奘从显庆五年(660年)到龙朔三年(66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