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克治
此卷论力行。盖致知必进以笃行,而存养尤资乎省察。是以克治之功,君子所宜深致力也。
朱子曰:通书竭力说个几字,尽有警发人处。近则公私邪正,远则废兴存亡,只于此处看破,便乾转了。此是日用第一亲切工夫。精粗隐显,一时穿透,尧舜所谓「精一」,孔子所谓「克复」,便是此事。朱子曰:天理人欲之分,只争些子,故周先生只说几字,然辨之又不可不早,故横渠每说豫字。
问:遇事时亦知理之是非,到做处又却为人欲引去,做了又却悔。朱子曰:此便是无克治工夫,须是遇事时便与克下,不得苟且放过。明理以先之,勇猛以行之。
朱子曰:大抵人能于天理人欲界分上立得脚住,则尽长进在。
朱子曰: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未有天理人被夹杂者。学者须要于此体认省察之。
朱子曰:人只有个天理人欲,此胜则彼退,彼胜则此退,无中立不进退之理。譬如刘项相拒荥阳成皋来之间,我进一步,则彼退一步。初学要牢札定脚,逐旋捱将去,此心莫退,终须有胜时。胜时甚气象。朱子曰:未知学问,此心浑为人欲。既知学问,则天理自然发见。而人欲渐渐消去者,固是好矣。然克得一层又有一层。大者固不可有,而纤微尤要密察。
朱子曰:义利之间,诚有难择,但意所疑,以为近利者,即便舍去可也。向后看得亲切,却看旧事,只有见未尽舍末尽者,不解有过当也。
朱子曰:事无大小,皆有义利,今做好底事了,其间便包得有多少利私在,所谓以善为之而不知其道者皆是也。
朱子曰:须于日用间,令所谓义了然明白。或言心安处便是义,亦有人安其所不当安,岂可以安为义也。
朱子曰:将天下正大底道理去处置便公,以自家私意去处之便私。朱子曰:闲居无事,且试自思之,其行事有于所不是而非,当非而是,当好而恶,当恶而好,自察而知之,亦是工夫。
朱子曰:学者工夫,只求一个是。天下之理,不过是与非两端而已。从其是则为善,徇其非则为恶。事亲须是孝,不然则非事亲之道;事君须是忠,不然则非事君之道。凡事皆用审个是非,择其是而行之。圣人教人谆谆不已,只是发明此理。
朱子曰:凡一事便有两端:是底即天理之公,非底乃人欲之私。须事事与剖判极处,即克治扩充功夫,随事著见。然人之气禀有偏,所见亦往往不同。如气禀刚底人,则见刚处多,而处事必失之太刚;柔底人,则见柔处多,而处事必失之太柔。须先就气禀偏处克治。
朱子曰:人做不是底事,心却不安。此是良心。但被私欲蔽固,县有端倪,无力争得出,须是大段著力与他战,不可输与他。知得此事不好,立定脚踉硬地行从好路去,待得熟时,私欲自住不得。濂溪曰:「果而确无难焉。」
朱子曰:学者须实做工夫,且如见一事不可为,忽然又要去做,是如何;又如好事初心要做,又却终不肯,是如何。盖人心本善,方其见善欲为之时,此是真心发见之端。然才发便被气禀物欲蔽固了,此须自去体察,最是一件大工夫。
或问:气质之偏,如何救得?曰:才说偏了,又著一个物事去救他偏,越见不平正了,越讨头不见。要紧只是看教大底道理分明,偏处自见得。如暗室求物,把火来,便照见。若只管去摸索,费尽心力,只是摸索不见。若见得大底道理分明,有病痛处,也不知不觉自会变,不消得费力。朱子曰:「人性褊急,发不中节者,」当于平日言语动作间,以缓持之。持之久则所发自有条理。
朱子曰:为血气所使者,只是客气,惟于性理说话涵泳,自然临事有别处。
问:己私有三:气质之偏,一也;耳目口鼻之欲,二也;人忌克之类,三也。孰是夫子所指?曰:三者皆在里面,看下文非礼勿视听言动,则耳目口鼻之欲为多。
朱子曰:克伐怨欲,须从根上除治。
朱子曰:惩忿如摧山,窒欲如填壑。又曰:惩忿如救火,窒欲如防水。
朱子曰:某看人也须是刚,虽则是偏,然较之柔不同。《易》以阳刚为君子,阴柔为小人。若是柔弱不刚之质,少间都不会振奋,只会困倒了。
朱子曰:人未说为善,先须疾恶。能疾恶,然后能为善。今人见不好事,都只恁不管他。民之秉彝,好是懿德,不知这秉彝之良心,往那里去,也是可怪。
朱子曰:人贵剖判,心下令其分明,善理明之,恶念去之。若义利,若善恶,若是非,毋使混淆不别于其心。譬如处一家事,取善舍恶;又如处一国之事,取得舍失;处天下之事,进贤退不肖。蓄疑而不决者,其终不成。
朱子曰:学者要学得不偏,如所谓无过不及之类,只要讲明学问。
如善恶两端,便要分别理会得善恶分明后,只从中道上行,何缘有差。于思言中而主胃之中庸者,庸只训常。日用常行,事事要中,所以谓中庸不可能。朱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不是不好底欲,不好底欲,不当言寡,只是眼前事,才多欲便将本心多纷杂了。如读书要读这一件,又要读那一件,又要学写字,又要做诗,人只有一个心,如何分做许多去?到得合用处都不得力。
问:饮食之间,孰为天理,孰为人欲?朱子曰: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
朱子曰:大丈夫当容人,勿为人所客。
朱子曰:古人终日只在体中,欲少自由而不可得。
朱子曰:今人皆不能修身。方其为士,则役役求仕,既仕则复患禄之不加,趋走奔驰,无一日闲,何如山林布衣之士,道义足于身。道义既足于身,则何物能撄之哉?
朱子曰:常先难而后易,不然则难将至矣。如乐毅用兵,始常惧难,乃心谨畏,不敢忽易,故战则虽大国坚城,无不破者。及至胜,则自骄胆大,而恃兵强,因去攻二城,亦攻不下。
朱子曰:义理,身心所自有,失而不知所以复之。富贵,身外之物,求之惟恐不得,纵便得之,于身心无分毫之益,况不可必得乎?若义理求则得之,能不丧其所有,可以为圣为贤,利害甚明。人心之公,每为私欲所蔽,所以更放不下,但常常以此两端体察,若见得时,自须猛省,急摆脱出来。
朱子曰:学者不能身践而骛于空言,此诚今世莫大之患,然亦不善读书者之咎耳。书之设岂端使然哉?大抵圣贤之教,无一言一句不是入德门户,如所谓「礼乐不可斯须去身」者,尤为深切,直当佩服存省以终身,不但后学也。
朱子曰:燕居独处之时,物有来感,理所当应。而此心顽然,固执不动,则虽无邪心,而止此不动处,便非正理。又如应事接物处,理当如彼,而吾所以应之者乃如此,则虽未必出于有意之私,然此亦是不合正理。朱子曰:谓圣人以喜怒动其志,固为不可,若谓都无所动,则是圣人心如本石,而喜怒之见于外者特为伪耳!岂有是理哉!
朱子曰:若果见得端绪,常切提撕,不少自恕,则气质昏弱,非所病矣。
朱子曰:静中私意横生,此学者之通患。能自省察至此,甚不易得。此当以敬为公,而深察私意之萌多为何事,就其重处,痛加惩窒。朱子曰:持敬固是本原,然亦须随事省察。
朱子曰:若不用躬行,只是晓得便了,则七十子之从孔子,只用两日说便尽,何用许多年随著孔子不去。不然,则孔门诸子,皆是呆无能底人矣。恐不然也,古人只是日夜皇皇汲汲,去理会这个身心,到得做事业时,只随自家分量以应之。如由之果,赐之达,冉求之艺,只此便可以从政,不用他求。若是大底功业,便用大圣贤做;小底功业,便用小底贤人做,各随他分量做出来,如何强得?
朱子曰:谨守规矩,朝夕模之,不暂废辍,积久纯熟,则不待模拟而自成方圆矣。
猜你喜欢 救匮第三十·桓宽 泾野子内篇卷十八·吕柟 洪范正论卷四·胡渭 卷五·郑方坤 卷十七·佚名 非十二子第六·荀况 卷六·董鼎 卷首上·董鼎 卷五·朱公迁 周书·泰誓·佚名 第七 揣篇 1·王诩 守道·韩非 卷二十四·佚名 佛说四品法门经·佚名 成就妙法莲华经王瑜伽观智仪轨一卷·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