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七

善男子,菩萨复有十法。名为正命。何等为十。心不谄曲。不外现相貌而求利养。不作抑扬显己异众。不外弊五欲而心求利养。不取非法财。不取不清净财。不著利养。不染利养。而常知足。於如法利恒生知足。云何菩萨心不谄曲。不以利养令身口意曲。云何不身谄曲。菩萨不为见檀越故现诸威仪。云何作威仪。见檀越时。低视徐行如猫伺鼠。是名身谄曲。云何口谄曲。菩萨不为利养作柔软语。作爱语。作庠序语。随他所爱语。随他意语。如是等语皆悉不作。云何意谄曲。口说知足而心贪著。佛言:内烧内热。口言知足心常贪著。若不如是名不谄曲。云何名不外现相貌。菩萨不以见檀越时作诸相貌。我衣服短少。我钵器减少。汤药卧具减少。菩萨不以见檀越故作如是说。云何名不作抑扬方便鼓动。菩萨口终不言:彼有檀越与我此物为怜愍故受。我今持戒清净。具足多闻少欲。信心檀越皆乐施给。不作此说者,是名不作抑扬。云何名外弊五欲而心求利养。菩萨终不外现苦行。作五热炙身拔发自饿。如是等苦而要财利。於他利养不怀憎嫉亦无热恼。是名不外弊五欲心求利养。云何名不取非法利养。不轻秤小斗欺诳於他受人财物。终不侵欺。云何名不取不清净财。若有人施佛法僧物及僧祇物。如是之物取为己用。乃至博贸贩卖出息生利而自入己如是等物名非法财。菩萨摩诃萨远离如是等物。是名清净活命。菩萨若得利养。不生我所想。财利归己。亦不生能得想。亦不作积聚守护想。常念施与沙门婆罗门父母师长眷属贫穷乞丐。恒作是想。若须食时当求支命。於诸美味心无染著。若不得时亦不忧恼亦不生热。不得令彼信心檀越生於不信。若得如法利养皆与僧同。能如是者佛亦印可。诸菩萨众所不讥呵。亦为诸天常随赞叹。同梵行者心无讥嫌。於利养中常生知足得离邪命。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萨清净活命。

善男子,菩萨复有十法名不疲厌。何等为十。常为众生久处生死心无疲厌。为众生故能受生死。於无量苦亦无疲厌。为声闻人教修禅法不生疲厌。心不轻贱修行觉法不生疲厌。具菩提法不生疲厌。虽求涅槃而不证涅槃。渐深流注至菩提法岸。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萨心不疲厌。

善男子,菩萨复有十法名随顺佛教。何等为十。不住放逸处除诸放逸。善摄其身亦不令身起诸过恶。善摄其口亦不令口起诸过恶。善摄其心亦不使令心起诸过恶。畏後世苦而具一切善法。修行一切善法而断一切不善法。说一切善法而毁呰一切恶法。毁呰一切恶业修行一切善业。於如来法不说其过。消灭一切诸垢烦恼。守护如来所制圣戒。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萨顺如来教善男子,菩萨复有十法。名和颜悦色离於颦蹙。何等为十。诸根澄净。诸根清净。诸根不阙。诸根离垢。诸根白净。除於恼害。除诸结使。得不起结使。除嫌恨心。远离瞋恚。除盖障菩萨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诸根清净故得和颜悦色。和颜悦色故离诸结使。离诸结使故得不颦蹙。佛言:善男子,如是如是,诸根清净和颜悦色。除诸结使离於颦蹙。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萨和颜悦色离於颦蹙。

善男子,菩萨复有十法名为多闻。何等为十。见生死炽然如实而知。见瞋恚炽然如实而知。见无明闇乱生死炽然如实而知。见一切有为法悉皆无常如实而知。见一切有为法悉皆是苦如实而知。见世间空如实而知。一切法无我如实而知。一切众生著於调戏如实而知。解一切法从因缘生如实而知。寂灭涅槃如实而知。但从闻思慧不取口语。如是知已,为众生故深发大悲。勤加修习具於精进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萨多闻善男子,菩萨复有十法名持正法。何等为十。法欲坏时有五浊恶起。德薄众生多住邪道智灯欲灭。无有导师能说正法。诸大修多罗虽有深义无能说者,亦无读诵受持之者,尔时菩萨见法坏时。能受持经藏。赞叹读诵。为人开示分别解说。其中有人闻已生信心乐欢喜。不为财利但欲听法。於说法者生世尊想於所闻法生甘露想。作不死想。如诸妙药。不惜身命勤求正法。闻已修行。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萨善能持法。

善男子,菩萨复有十法名法王子。何等为十。以相具严身。众好如妙华。诸根满足无有缺减。如来所亲近法亦能亲近。如来所行道亦能顺行。如来所解法亦能顺解。成熟苦恼众生。善修学戒。长夜勤行四无量心。於如来所止之城亦能住中。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萨法王之子。

善男子,菩萨复有十法名出过帝释护世之法。何等为十。於菩提心无有退转。一切众魔不能动摇。於一切佛所种诸善根。能入一切甚深法藏。於一切法得平等智。於佛法中不从他信。得清净智。不共声闻辟支佛法。住无生忍。出过一切护世之法。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萨出过一切帝释护世之法。

善男子,菩萨复有十法。能知众生根性内外结使。何等为十。若体性贪欲如实能知。体性瞋恚如实能知。体性愚痴如实能知。善知烦恼上中下差体性内外如实能知。善知善体性如实能知。善知坚体性如实能知。善知长体性如实能知。善知惨恶体性如实能知。善知一众生。亦知一切世界众生体性。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萨善知根性结使内外。

善男子,菩萨复有十法名能成熟众生。何等为十。应见佛身得度者即现佛身。应见菩萨身得度者即现菩萨身。应见缘觉身得度者即现缘觉身。应见声闻身得度者即现声闻身。应见帝释身得度者即现帝释身。应见魔身得度者即现魔身。应见梵王身得度者即现梵王身。应见婆罗门身得度者即现婆罗门身。应见刹利身得度者即现刹利身。应见长者身得度者即现长者身。如是等身随其所应悉为现之。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萨成熟众生。

善男子,菩萨复有十法名善调顺。何等为十。质直柔软。无谄曲心。无恼害心。无垢污心。常清净心。无粗獷心。除瞋恚心。除粗恶语。多诸忍辱。能止诤论。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萨能善调顺。

善男子,菩萨复有十法名安乐共住。何等为十。正见清净。具足修行。具足清净戒。具足诸所行处。应出家法。起烦恼处不於中住。其心调柔於同梵行者,如牛念犊修行平等。常乐菩提第一正道。唯佛为尊不求馀神。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萨安乐共住。

善男子,菩萨复有十法名为摄法。何等为十。以施摄众生。以乐摄众生。无尽施摄众生。利益摄众生。义益摄众生。说法摄众生。化导摄众生。除衰与利摄众生。同饮食摄众生。资命所须悉与共之摄众生。云何施摄众生。常以法施永济其苦。是名为施。云何施乐。施食令安无饥渴想。是名施乐。云何无尽施。教修禅定远离散乱。是名无尽施。云何利益施。教授善法增长信心。是名利益施。云何义益施。教如实法深了空相。是名义益施。云何说法施。依修多罗随所应闻终不邪说。是名说法施。云何化导施。说如实法无错谬相。是名化导施。云何名为除衰与利施。勤灭恶法安置善法。是名除衰与利施。云何同饮食施。所有饮食悉与众共。是名同饮食施。云何名资命所须施。象马七珍乃至供身众具杂物尽与众共。是名资命所须物施。善男子,具此十事法。是名菩萨修行摄法。善男子,菩萨复有十法名为端正。何等为十。寂灭威仪。不诈诡威仪。清净威仪。人见爱敬威仪。如月威仪。视不厌足威仪。意所悦乐威仪。一切乐见威仪。能使一切欢悦威仪。能使一切信乐威仪。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萨端正。

善男子,菩萨复有十法名可依凭。何等为十。能拥护众生使离烦恼。能令众生出於生死旷野崄难。能使众生出生死魔竭。能为无救众生作亲友处。能为烦恼病众生而作良医。无救护者能为救护。无舍宅者为作舍宅。无归依者为作归依。无洲渚者为作洲渚。未到者能令作到。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萨常可依凭。

善男子,菩萨复有十法名大药树。何等为十。譬如药树名曰善见。若有众生得树根者而病除愈。有得茎者而病除愈。有得枝者而病除愈。有得叶者而病除愈。有得华者而病除愈。有得果者而病除愈。有见色者而病除愈。有闻香者而病除愈。有得味者而病除愈。有得触者而病除愈。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从初发心。为无量众生有若干种诸烦恼病。有依舍得活。有依戒得活。有依忍得活。有依精进得活。有依禅定得活。有依智慧得活。有见法得活。有闻声得活。有知味得活。有同事得活。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萨如大药树。

善男子,菩萨复有十法名勤修福业。何等为十。常於三宝随力供养。於病者所施给医药。於饥渴者随施饮食。见裸寒者施其衣服。於和上阿阇梨常恭敬供养信受言教。於同梵行者起迎恭敬礼拜问讯。造作园林池井乃至穀帛施与一切。及家奴婢仆使内外眷属亦等施之。与持戒沙门婆罗门。常念亲近往反恭事。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萨勤修福业。

善男子,菩萨复有十法名为善能作化。何等为十。於一佛国身相不动而能遍诸佛刹问答谘请。於一佛国不动亦能悉遍一切佛国听受妙法。於一佛国不动能遍供养十方诸佛。於一佛国不动而能遍诸佛国庄严菩提悉皆满足。於一佛国不动而於一切佛国初成佛时坐於道场菩提树下恭敬供养尊重赞叹。於一佛国不动能以自身现一切佛土坐於道场现成佛道。於一佛土不动能现一切佛土转於法轮。於一佛土不动能现一切佛土入於涅槃。於一佛土不动能现一切十方佛土应受化者悉现其身。菩萨得无作神力。於一切十方佛土。不作变化想亦不作变化。随诸众生所应见者悉皆现之。尔时除盖障菩萨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能作如是变化。复言:亦不作变化想。亦作不变化。善男子,汝今谛听我当说喻。譬如日月光照四天下利益世间。能於众生常作利安。而日月亦不作想。我能照诸众生有大利益。然诸众生悉蒙光照。菩萨亦尔。以本善业誓愿因缘。得无作法自然成就故。能不作变化想。亦不作变化。然於一切有利益处悉现变化。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萨变化。

善男子,菩萨复有十法名速疾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等为十。修行布施令使布施满足。修行持戒不阙戒。不讥嫌戒。出过声闻辟支佛戒。清净戒身满足。忍辱满足。精进满足。禅定满足。智慧满足。方便满足。愿满足。力满足。智满足。过一切声闻辟支佛。从初地乃至九地菩萨所不能及。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萨速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说是经时。三千大千世界六种震动。此三千大千世界中间诸须弥山王。目真邻陀山摩诃目真邻陀山。铁围山大铁围山。宝山黑山。如是诸山悉皆曲躬向伽耶山。何以故?如来自在神通力故。三千大千世界中一切华树一切果树一切香树。皆来曲躬向伽耶山。何以故?如来自在神通力故。无量亿那由他百千亿诸菩萨。悉脱身上妙衣及诸璎珞供养如来。神通力故积过须弥若干种衣服璎珞。无量百千亿帝释护世梵天王等合掌顶礼。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散诸佛上。曼殊沙华摩诃曼殊沙华。卢之华摩诃卢之华。以散佛上。百千万亿诸天在虚空中。皆散天衣作众伎乐。欢喜踊跃出大音声。各以天华供养於佛。而作是言:佛更出世再转法轮。众生有福宿殖德本。於过去佛所久种善根得闻此经。闻之尚难。况复信解书写受持。尔时无量百千摩睺伽。於此演法出大雷音遍三千大千世界。以种种香汁雨伽耶山。无量百千龙王。在於佛前作众伎乐。无量百千乾闼婆紧那罗。以柔软音赞叹供养绕伽耶山。无量百千夜叉。雨诸莲华放清凉风。无量百千他方诸佛。皆出白毫相光。供养如来及所说法。出白毫相光。作种种色。青黄赤白紫颇梨色。绕於三千大千世界除一切闇。绕伽耶山从佛顶没。无量百千婆罗门刹利聚落城邑。香华璎珞末香衣服缯盖幢幡以供养佛。说是经时。如是等无量供养。七十二那由他菩萨得无生法忍。无量百千众生离诸尘垢得法眼净。无量百千亿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伽耶山神名为无死。与其眷属皆从坐而起自入宫室。取供养具而供养佛。供养佛已白佛言:世尊,我忆往昔共七万二千佛。皆在此一伽耶山说是经典。文字章句如今不异。佛言:快得善利。汝等得闻如是宝雲经。有一天子作如是念。是伽耶山神。久闻此法。供养七万二千佛。云何不转女身。除盖障菩萨摩诃萨。知彼天子心之所念。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缘。无死天神有大神德。闻是法宝供养尔所诸佛。云何不转女身。佛答言:善男子,为利益众生故。以何因缘。为不可思议解脱。善男子,我忆过去於算数佛所。见是无死天神。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无死天神有大威德神通。供养贤劫千佛。於此国土当得成佛。号曰无死阿罗诃三藐三佛陀。佛告无死。今可现汝所成佛国土。尔时无死天神。即入现一切色三昧。现一切色三昧已,此三千大千世界地平如掌皆绀琉璃。一切秽恶诸黑山等悉皆灭没。处处皆见劫钵之树众宝树众香树。处处皆见流泉浴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一切恶趣下贱之人悉皆不现。国中无有女人之名。处处皆有莲华大如车轮。菩萨而在其上结加趺坐。彼无死佛。在莲华上坐。为诸菩萨演说法要。无量百千亿释梵四天王等围绕。又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悉来供养。佛为说法次第谛听。无死天神。从现一切色三昧起。顶礼佛足。右绕佛已即隐不现。除盖障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作几许福得闻是经。佛言若人至心善听此经。忆念受持读诵书写广为人说。佛言:复有善男子善女人。於此三千大千世界百千亿劫修行布施。不如善男子善女人信心清净书写供养。以清净心故得福甚多。何以故?财施微少法施广大。生死众生於生死中作无量财施。未曾得闻出世法施。若善男子善女人。使三千大千世界众生皆立十善。复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此正法次第受持读诵广分别说。其福亦过於上。何以故?十善果报生此世界故。若善男子善女人。能令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悉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得辟支佛果。设得如是功德。犹故不如闻上一句之义。次第受持读诵书写为人广说。何以故?声闻辟支佛功德皆从此经出故。因於此经能出一切菩萨。及诸佛出现於世。若读诵此经次第句义分别解说。即是受持一切佛法。何以故?此经即是一切经母。若不得此经。诸大胜法皆悉不得。此经即是菩萨具戒。一切诸声闻弟子皆从坐而起偏袒右肩。合掌白佛言:世尊,我等於大生死闻是经故皆得出离。佛言:比丘。如是如是,尔时世尊普告大众。善男子善女人。若国土方域。有是经典文字章句次第。当知此处即是道场处。即是转法轮处。即是诸佛大塔像处。有此经处即是世尊,何以故?善男子,法即是菩提。法即是转法轮。善男子,此法即是佛。供养於法即是供养佛。若有说法法师处。此处即是佛塔。於此法师当生殷重想。善知识想。作示正道想。见是法师应生爱乐信敬欢喜。应起远迎请令就坐。应当赞叹善哉善哉快说法要。若一劫若减一劫。若过一劫赞叹。如是赞叹犹不能尽。何以故?若人好乐法者,种种赞叹尊重恭敬。犹不能尽所行之处。假使有人能以血洒地。犹故不名尽心供养。何以故?如此法师则为受持如来一切佛种。如此法师应如师子无异。不应作下劣想。不作毁害心。著净洁衣深生信敬。得他赞叹而心不高。亦不起我慢亦不轻他不为财利专心说法。尔时释提桓因白佛言:世尊,若有世界能说是经文字章句次第之处。我当躬自将诸眷属。往彼供养拥护法师。佛言:善哉善哉!憍尸迦。是汝应作。尔时除盖障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此次第所说,当云何名斯经。善男子,此经文字章句次第。当名宝雲。亦名宝藏。亦名智灯。亦名除盖障菩萨之所受持。尔时除盖障菩萨及诸菩萨。闻已,诸大声闻帝释大梵护世天王摩醯首罗并诸天子而为上首。乃至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摩睺罗伽无量百千亿众。皆称善哉善哉!欢喜奉行。

猜你喜欢
  卷第十六·佚名
  卷六·普济
  卷第十·佚名
  北斗七星护摩秘要仪轨·佚名
  覆巴黎佛学会书·太虚
  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论颂一卷·佚名
  妙法莲华经玄义卷第四·智顗
  卷第六十七·佚名
  永嘉证道歌译文·玄觉
  卷第一·本谧
  卷四十六·彭绍升
  卷第四·佚名
  迷 悟 由 心·太虚
  多闻品第三·佚名
  大乘广百论释论 第二卷·护法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古诗镜卷十一·陆时雍

    <集部,总集类,古诗镜> 钦定四库全书 古诗镜卷十一 明 陆时雍 编 晋第四 乐府 独漉篇 独漉独漉水深泥浊泥浊尚可水深杀我雍雍双鴈游戏田泮我欲射鴈念子孤散翩翩浮萍得风揺轻我心何合与之同并空牀低帷谁知无人夜衣锦

  • 卷二百七十八·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二百七十八卢纶天长久词【三首附宫中乐二首一作天长词一作天长地久词】玉砌红花树香风不敢吹春光解天意偏发殿南枝【天长久万年昌】虹桥千步廊半在水中央天子方清【一作消】暑宫娃起夜【一作

  • 大明宣宗章皇帝宝训卷之五·杨士奇

    光禄大夫柱国少傅兼太子太傅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臣吕 本谨校 南京礼部祠祭清吏司郎中臣陈治本 南京兵部职方清吏司主事臣朱 锦 南京工部虞衡清吏司郎中臣吕胤昌谨阅审刑罚 ○洪熙元年七月乙未北京刑部工曹主事

  • ●卷十。恩叙五·梁章钜

    道光十九年九月十九日本处奏:军机处行走满、汉章京,自道光十六年九月保奏之后,已逾三年。臣等留心察看,择其行走勤慎者数员,公同酌拟。刑部笔帖式崇祥,请作为候补主事,遇有本部题选咨留主事缺出,即行奏补。理藩院笔帖式崇泰,请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一 列传一百八十一·纪昀

    列传宋 【八十五】○宋八十五何铸王次翁 范同杨愿楼照句龙如渊薛弼罗如楫【愿】萧振何铸王次翁范同杨愿楼照句龙如渊薛弼罗汝楫 【罗愿】萧振△何铸何铸字伯寿余杭人登政和五年进士第厯官州县入为诸王宫教授秘书郎御

  • 卷五十四·张守节

    钦定四库全书 史记正义卷五十四 唐 张守节 撰 曹参世家第二十四    史记五十四 平阳侯【晋州城即平阳故城也】曹参者沛人也【按沛今徐州县也】秦时为沛狱掾而萧何为主吏居县为豪吏矣高祖为沛公而初起也参以中?

  • 梁简文帝本纪·李延寿

    太宗简文皇帝名叫纲,字世赞,小字六通,是武帝的第三个儿子,昭明太子的同母弟弟。天监二年(503)十月二十八日,出生在显陽殿。五年,封为晋安王。普通四年(523),多次升迁而任都督、雍州刺史。中大通三年(531),被征入朝,还没到达,而

  • 熹宗本纪·张廷玉

    熹宗达天阐道敦孝笃友章文襄武靖穆庄勤胐皇帝,名叫朱由校,是明光宗的长子。其母为选侍王氏。万历三十三年(1605)十一月,明神宗曾因得此长孙而告示天下。四十八年(1620),神宗在遗诏中嘱咐及时册立皇长孙,但未来得及进行。九

  • 卷二十一·鄂尔泰

    钦定四库全书国朝宫史卷二十一官制二额数职掌敬事房总管三员内宫殿监督领侍一员宫殿监正侍二员俱四品每月银八两米八斛公费银一两三钱副总管六员俱六品宫殿监每月银五两米五斛公费银一两一钱委署总管无定额以七品执守

  • 卷三十五·纳兰性德

    钦定四库全书陈氏礼记集说补正卷三十五头等侍卫纳喇性德撰深衣续衽钩边集说引杨氏曰郑氏云续犹属也衽在裳旁者也属连之不殊裳前後也郑意盖言凡裳前三幅後四幅既分前後则其旁两幅分开而不相属惟深衣裳十二幅交裂裁之皆

  • 一切经音义卷第七十八·唐慧琳

       翻经沙门慧琳撰  音经律异相五十卷  从第一卷尽第二十二卷。  经律异相第一卷  摭采(上征亦反捡也经作撄非也)。  抟食(假栾反手抟食也说文从手经文从专作揣非也)。  栏楯(下唇准反汉书音义云楯亦

  • 第二十九卷·佚名

    观天品第六之八(三十三天之五)复次比丘。知业果报。观三十三天所住之地。彼以闻慧。见第十七地。名曰柔软。众生何业生彼天中。彼以闻慧。见持戒人不杀不盗。生此天中。云何不杀。有诸众生。为贪财利。恣足五欲。断毒

  • 佛性论 第一卷·世亲

    佛性论 第一卷天亲菩萨造陈天竺三藏真谛译缘起分第一问曰。佛何因缘说于佛性。答曰。如来为除五种过失。生五功德故。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除五种过失者。一为令众生离下劣心故。二为离慢下品人故。三为离虚妄

  • 三官经·佚名

    《三官经》的篇名大同小异,流通较广的全称为《太上三元赐福赦罪解厄消灾延生保命妙经》,《三官经》是其简称。也作《三官真经》或《三官感应妙经》。约出於明代。底本出处:《万历续道藏》。三官经是入道第一步所要必须

  • 冲虚通妙侍宸王先生家话·王文卿

    坤虚通妙侍宸王先生家话。宋王文钾撰。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正一部。宋王文卿述雷法。

  • 大鼻子的故事·茅盾

    短篇小说。完成于1936年5月27日,最初发表于同年7月1日《文学》7卷1号“儿童文学”专号上(预告题目为《流浪儿》),署名茅盾。先后收入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7年出版的《烟云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出版的《茅盾文集》

  • 禅秘要法经·佚名

    亦称《禅经秘要法》、《禅秘要法》。佛教经典。后秦鸠摩罗什编译。三卷。是鸠摩罗什受弟子僧睿之请,综合印度大小乘禅法编译而成。全书倡说五门禅观:不净观、慈悲观、因缘观、数息观、念佛观。

  • 金光明经·佚名

    北凉中天竺沙门昙无谶译,有十八品,按此经同《金光明最胜王经》,而来未尽。但因智者依此译说玄义及文句,故举世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