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三十九(玄奘译)

△菩萨藏会第十二之五如来不思议性品第四之三

尔时佛告舍利子,云何菩萨摩诃萨。於如来不思议无畏。信受谛奉心志清净无惑无疑。倍复踊跃深生欢喜发希奇想。舍利子,如来应正等觉。有四种不思议无畏。由成就是四无畏故。如来应正等觉。於大众中自称我处大仙尊位。正师子吼转大梵轮。一切世间沙门婆罗门。诸天魔梵。不能如法而转。舍利子,何等名为四无所畏。舍利子,如来应正等觉成就无上智力故。於大众中自称我是正等觉者,此中诸天世间。不见有能於如来前立如是论。汝於此法非正等觉。舍利子,云何如来名正等觉。舍利子,如来能於一切诸法。平等正觉无非平等。若凡夫法。若诸圣法。若诸佛法。若诸学法。若无学法。若独觉法。若菩萨法平等平等。若世间法。若出世间法。若有罪无罪。有流无流。有为无为。如是等一切诸法。如来悉能平等正觉。是故名为正等觉者,舍利子,云何名为平等之性。舍利子,诸见自体与彼空性其性平等。诸相自体与彼无相其性平等。三界自体与彼无愿其性平等。生法自体与彼无生其性平等。诸行自体与彼无行其性平等。起法自体与彼不起其性平等。贪性自体与彼无贪其性平等。三世自体与彼真如其性平等。无明有爱自体与明解脱其性平等。生死流转自体与彼寂静涅槃其性平等。如是舍利子,如来能於一切诸法平等正觉。是故如来名正等觉。

复次舍利子,此如来无畏不可思议。又以大悲而为方便。真如平等。真性如性。非不如性。不变异性。无覆藏性。无怖畏性。无退屈性。无违诤性。由如是故光显大众。能令悦豫遍身怡適。心生净信踊跃欢喜。舍利子,世间众生无有能於如来无畏起违诤者,何以故?由如来无畏不可为诤故。如性平等处法界性。流布遍满诸世界中无能违害。舍利子,如如来无畏於一切甚深微细杂可知法。能正等觉。如是如来安住大悲。种种言音种种法门。为彼有情开示妙法。若能依此修远离行速尽苦际。若诸含识实非大师自称大师。非正等觉称正等觉。以如来不思议无畏故悉皆映夺。令彼众生傲慢摧碎逃迸远避。舍利子,如来无畏不可思议无边无际。譬如虚空。若有欲求如来。无畏边际者,不异有人求空边际。舍利子,诸菩萨摩诃萨闻如来说是不思议无畏已,信受谛奉清净无疑。欢喜踊跃发希奇想。舍利子是名第一正等觉无畏。由如来成就此无畏故。於大众中正师子吼转大梵轮。乃至一切世间所不能转。复次舍利子,如来应正等觉。成就无上智力故。於大众中自称我今诸流已荆此中诸天世间。无能於如来前如法立论。汝有如是诸流未荆舍利子,云何如来流尽之性。舍利子,如来於欲流中心善解脱。永断一切贪行习气故。如来於有流中心善解脱。永断一切瞋行习气故。如来於无明流中心善解脱。永断一切痴行习气故。如来於见流中心善解脱。永断一切烦恼行习气故。以是因缘故说。如来诸流已荆舍利子,如是说法依世俗故非为胜义。於胜义中无有一法住圣智前。可遍知可永断可修习可作证者,何以故?舍利子,所言尽者未尝不尽性究竟荆不由对治说名为荆如实性荆如实性尽故无法可荆无法可尽故即是无为。以无为故无生无灭。亦无有祝是故说言如来出世。若不出世常住法性常住法界。即於其中圣智慧转。虽如是转无转无还。舍利子,由是法门故无有诸流。亦无流尽而可得者,如是如来住大悲已,为诸有情说流尽法。

复次舍利子,如来无畏不可思议。复以大悲而为方便。真如平等。真性如性。非不如性。不变异性。无覆藏性。无怖畏性。无退屈性。无违诤性。由如是故光显大众。能令悦豫遍身怡適。心生净信欢喜踊跃。舍利子,世间众生无有能於如来无畏起违诤者,何以故?由如来无畏不可为诤故。真如平等处法界性。流布遍满诸世界中无能违害。如是不可思议无量无数无有边际。妙法成就。由如来大悲熏心。为诸众生说流尽法。欲令永断彼诸流故。舍利子,如来无畏不可思议无边无际。譬如虚空。若有欲求如来无畏边际者,不异有人求空边际。舍利子,是诸菩萨摩诃萨闻如来说是不思议无畏已,信受谛奉清净无疑。乃至发希奇想。舍利子,是名第二流尽无畏。由成就此无畏故。如来於大众中正师子吼。自称我处大仙尊位转大梵轮。乃至一切世间所不能转。

复次舍利子,如来应正等觉。成就无上智力故。於大众中唱如是言:我说障法决定能障。此中诸天世间。无能於如来前如法立论。汝说如是障法不能为障。舍利子,云何名为能障碍法。舍利子,谓有一法能为障碍。何等一法。谓心不清净。复有二法能为障碍。谓无惭无愧。复有三法能为障碍。谓身恶行语恶行意恶行。复有四法能为障碍。由贪欲故行所不行。由瞋恚故行所不行。由愚痴故行所不行。由怖畏故行所不行。复有五法能为障碍。谓杀生不与取欲邪行妄语饮酒。复有六法能为障碍。谓不恭敬佛菩提。不恭敬法。不恭敬僧。不恭敬律仪。不恭敬三摩地。不恭敬建立施设。复有七法能为障碍。谓慢胜慢胜上慢增上慢邪慢下慢我慢。复有八法能为障碍。何等为八。谓邪见邪思邪语邪业邪命邪勤邪念邪三摩地。复有九法能为障碍。何等为九。谓於我身去来今世作不饶益生恼害事。於我所爱去来今世作不饶益生恼害事。我所不爱於去来今而作饶益生恼害事。

复有十法能为障碍。谓十不善道。是故略说。是十种法能为障碍。为欲止息寂静永断如是障碍法故。如来为诸有情敷演正法。舍利子,乃至一切违罪作意相应诸结。若由诸法住爱味观。颠倒相应违背出离。爱见执著於有味著。有所依事身语意业。彼一切相如来了知皆是障碍。既了知已,如实说为能障碍法。复次舍利子,此如来无畏不可思议。以大悲为方便。真如平等。真性如性。非不如性。无变异性。无覆藏性。无怖畏性。无退屈性。无违诤性。由如是故光显大众。能令悦豫遍身怡適。心生净信踊跃欢喜。舍利子,世间众生无有能於如来无畏起违诤者,何以故?由如来无畏不可为诤故。如性平等处法界性。流布遍满诸世界中无能违害。如是无量无数。不可思议。无与等者,不可宣说。妙法成就。而如来大悲熏心。为诸有情说障碍法。欲令止息寂静永断彼障法故。舍利子,如来无畏不可思议无边无际。譬如虚空。若有欲求如来无畏边际者,不异有人求於空际。舍利子,是诸菩萨摩诃萨。闻如来说是不思议。无畏如虚空已,信受谛奉清净无疑。乃至发希奇想。舍利子,是名第三说障法无畏。由如来成就此无畏故。於大众中正师子吼转大梵轮。乃至一切世间所不能转。

复次舍利子,如来应正等觉成就无上智力故。於大众中唱如是言:我说圣出离所修能正尽苦道。若诸有情修习此道必定出离。此中诸天世间。无能於如来前如法立论。汝所说道不能出离。舍利子,云何名为圣出离道。舍利子,所谓一正趣道。能令众生毕竟清净。复有二法。能令众生毕竟出离。谓奢摩他及毗钵舍那。复有三法能令出离谓空无相无愿解脱之门。复有四法能令出离。谓缘身生念缘受生念缘心生念缘法生念。复有五法能令出离。谓信根勤根念根三摩地根慧根。复有六法能令出离。谓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舍念天。复有七法能令出离。所谓念等觉支择法等觉支。勤等觉支。喜等觉支。安息等觉支三摩地等觉支舍等觉支。复有八法能令出离。所谓圣八支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勤正念正三摩地。复有九种悦根本法能令出离。所谓悦喜安息乐三摩地如实智见厌及离欲解脱。复有十法能令出离。谓十善业道。如是如来为诸有情如实开示离圣出行。舍利子,乃至一切所有正善菩提分法。或戒聚相应。或三摩地聚慧聚解脱聚解脱智见聚相应。或圣谛相应。如是名为能出离行。又舍利子,能出离者,所谓正行。言正行者,於此法中无有一法。若增若减若来若去。若取若舍。何以故?非行正行者行一种觉。若能如实知见诸法皆不二性。是则名为圣出离行。舍利子,此如来无畏不可思议。以大悲为方便。真如平等。真性如性。非不知性。无变异性。无覆藏性。无怖畏性。无退屈性。无违诤性。由如是故光显大众。能令悦豫遍身怡適。心生净信踊跃欢喜。舍利子,世间众生无有能於如来无畏起违诤者,何以故?由如来无畏不可为诤故。如性平等处法界性。流布遍满诸世界中无能违害。如是圣出离行。无量无数。不可思议。无与等者,不可宣说妙法成就。而如来大悲熏心。为诸众生开示演说圣出离行。若有众生如实解了修行正道。必能出离速尽诸苦。舍利子,如来无畏无边无际。譬如虚空。若有欲求如来无畏边际者,不异有人求於空际。舍利子,诸菩萨摩诃萨闻是如来不思议无畏已,信受谛奉清净无疑。乃至发希奇想。舍利子,是名第四说圣出离道无畏。由如来成就此无畏故。於大众中正师子吼转大梵轮。一切世间沙门婆罗门。诸天魔梵。不能如法而转。舍利子,如来如是四种无畏无边无际。譬如虚空。一切众生不能得尽其边际者,诸菩萨摩诃萨闻如来如是不思议无畏如虚空已,信受谛奉清净无疑。倍复踊跃深生欢喜发希奇想。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颂曰:

自然正觉悟,诸法平等性。故遍见如来,说名正等觉。若诸凡夫法,及学无学法。最胜独觉法,佛法悉平等。

一切世间法,及诸出世法。善不善不动,涅槃路平等。若空若无相,若离诸愿乐。无生无有为,悉见平等性。

觉平等性已,如所应宣说。解脱诸有情,大牟尼无畏。已解脱三有,复开示解脱。诸人天圣尊,显第二无畏。

最胜觉障法,习不证解脱。非清净下劣,不具诸羞愧。未尝有身护,及以语意护。贪瞋痴怖畏,害命损他财。

行邪欲妄语,饮酒不恭敬。七慢八邪支,悉非解脱处。九恼害多过,十不善业道。不如理思惟,愚痴无解脱。

颠倒修诸行,执虚妄放逸。佛知说障法,是第三无畏。清净门无量,修习证菩提。佛自然通达,说趣甘露法。

乃至诸所有,众多妙善法。助清净菩提,最胜所称赞。若善修习已,不证诸解脱。必无有是处,十力者诚言:

若如理思惟,息广大烦恼。观诸法平等,善修习圣行。不执著诸相,是法及非法。解脱诸忧怖,大净者所说,

善知种种法,虚廓如净空。又如幻如梦,解脱诸有海。若放逸造业,轮回诸有趣。大悲愍众生,欲令证解脱。

十力牟尼尊,处生死化法。是第四无畏,清净等虚空。

如是舍利子,是名如来不思议无畏。菩萨摩诃萨信受谛奉清净无疑。乃至发希奇想。尔时佛告舍利子,云何菩萨摩诃萨。於如来不思议大悲。信受谛奉。乃至发希奇想。舍利子,诸佛如来大悲常转。何以故?诸佛如来不舍一切众生故。於一切时为成熟一切众生故。当知大悲常起不息。舍利子,此如来大悲如是无量。如是不可思议。如是无等等。如是无边。如是不可说。如是猛利。如是久远。随诸众生乃至如来一切语业。於是大悲亦难宣说。何以故,犹如如来证得菩提。不可思议。如是如来於诸众生大悲发起。亦复如是不可思议。舍利子,云何如来证得菩提。舍利子,犹如来入如是无根无住故证得菩提。舍利子,何等为根。何等为祝有身为根。虚妄分别为祝如来於此二法平等解了。是故说言:犹如如来入无根无住故。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切众生不能解了。如是二法如来於彼发起大悲。我今定当开示令其解了。如是无根无住法故。

复次舍利子,夫菩提者其性寂静。何等名为寂静二法。舍利子,於内为寂於外为静。何以故?眼性是空离我我所。如是耳鼻舌身意意性是空离我我所。若如是知名之为寂。如实了知眼性空已不趣於色。乃至如实了知意性空已不趣於法。若如是知名之为静。一切众生於此寂静二法不能解了。如来於彼发起大悲。我今定当开示令其解了。如是寂静二法故。

复次舍利子,我证菩提自性清净。云何名为自性清净。舍利子,菩提之性体无染污。菩提之性与虚空等。菩提之性是虚空性。菩提之性同於虚空。菩提虚空平等平等究竟性净。愚痴凡夫不觉如是自性清净。而为客尘烦恼之所染污。一切众生於是自性清净不能解了。如来於彼发起大悲。我今定当开示令其解了。如是自性清净故。

复次舍利子,我证菩提无入无出。何等名为入出二法。舍利子,所言入者名执诸法。所言出者名不执诸法。如来明见无入无出平等法性,犹如如来明见无远及无彼岸。何以故?以一切法性离远及彼岸故。能证是法故名如来。一切众生於此无入无出法性不能觉了。如来於彼发起大悲。我今定当开示令其觉了。如是无入无出法故。

复次舍利子,我证菩提无相无境。何等名为无相无境。舍利子,不得眼识名为无相。不观於色名为无境。乃至不得意识名为无相。不观於法名为无境。舍利子,无相无境众圣所行。何等所行。谓在三界愚痴凡夫。於众圣所行不能行故。於无相无境不能觉了。如来於彼发起大悲。我今定当开示令其觉了。如是无相无境法故。

复次舍利子,言菩提者非去来今。三世平等三相轮断。何等名为三相轮断。舍利子,於过去世心无顾转。於未来世识无趣向。於现在世意无起作。是心意识无有安祝不分别过去。不执著未来。不戏论现在。一切众生不能觉悟。三世等性三轮清净。如来於彼发起大悲。我今定当开示令其觉悟。如是三世三轮平等清净故。

复次舍利子,我证菩提无为无性。何故名曰无为无性。舍利子,是菩提性非眼识所识。乃至非意识所识。言无为者无生无灭。亦无有祝三相永离故名无为。舍利子,知无为性当觉有为。何以故?诸法自性即是无性。夫无性者即体无二。一切众生。不能觉悟此无性无为故。如来於彼发起大悲。我今定当开示令其觉悟。如是无性无为故。

复次舍利子,我证菩提无差别迹。何故名为无差别迹。舍利子,真如法性二俱名迹。性无别异性无安住名无差别。诸法实际名之为迹。性无动摇名无差别。诸法空性名之为迹。性不可得名无差别。诸法无相名之为迹。性不可寻名无差别。诸法无愿名之为迹。性无发起名无差别。无众生性名之为迹。即体性无名无差别。是虚空相名之为迹。性不可得名无差别。其性无生是名为迹。其性无灭名无差别。其性无为是名为迹。性无行住名无差别。为菩提相是名为迹。其性寂静名无差别。为涅槃相是名为迹。其性无生名无差别。舍利子,一切众生不能觉悟无差别迹。如来於彼发起大悲。我今定当开示令其觉悟。如是无差别迹故。

复次舍利子,言菩提者不可以身证。不可以心证。何以故?身性无知无有作用。譬如草木墙壁琢石之光。心性亦尔。譬如幻事阳焰水月。若能如是觉悟身心是名菩提。舍利子,但以世俗言说假名菩提。菩提实性不可言说。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不可以法得。不可以非法得。不可以真实得。不可以非真实得。不可以谛得。不可以妄得。何以故?由菩提性离言说故。亦离一切诸法相故。又以菩提无有形相用通言说。譬如虚空无有形处故不可说。舍利子,如实寻求一切诸法皆无言说。何以故?由诸法中无有言说。於言说中亦无诸法。一切众生不能觉悟如是诸法理趣。如来於彼发起大悲。我今定当开示诸法理趣令其觉悟。如是谛实义旨故。

复次舍利子,言菩提者无取无藏。何等名为无取无藏。舍利子,了知眼故名无所龋不观色故名曰无藏。舍利子,如来证是菩提无取无藏故。不取於眼。不藏於色。不住於识。乃至不取於意。不藏於法。不住於识。虽不住识。而能了知一切众生心之所祝云何了知。谓诸众生心住四法。何等为四。一切众生心住於识。心住於受。心住於想。心住於行。如来如是如实了知住与不祝一切众生不能觉悟无住实际。如来於彼发起大悲。我今定当开示令其觉悟。如是无住实际法故。复次舍利子,言菩提者空之异名。由空空故菩提亦空。菩提空故诸法亦空。是故如来如其空性觉一切法。不由空故觉法空性。由一理趣智故觉法性空。空与菩提性无有二。由无二故不可说言:此是菩提。此是空性。若有二者则可言说。此为菩提。此为空性。以法无二无有二相。无名无相无行。毕竟不行亦不现行。所言空者远离取执。胜义谛中无法可得。由性空故说名为空。如说太虚名为虚空。而太虚性不可言说。如是空法说名为空。而彼空性不可言说。如是悟入诸法实无有名假立名说。然诸法名无方无处。如名诠诸法。此法无方无处亦复如是,如来了知一切诸法从本已来无生无起。如是知已而证解脱。然其实性无缚无脱。诸痴凡夫不能觉悟此菩提性。如来於彼发起大悲。我当开示令其觉悟。如是菩提之实性故。

复次舍利子,菩提之性与太虚等。然太虚性无等不等。菩提亦尔无等不等,犹如诸法性无真实。不可说等及不平等。如是舍利子,如来觉悟一切诸法。其性平等无不平等。如实觉悟无有少法。可为平等及不平等。如是如来如实智量穷诸法量。何者名为如实智耶。谓知诸法本无而生生已离散。无主而生无主而散。若生若散随众缘转。此中无有一法若转若还及随转者,故说如来为断诸径说微妙法。一切众生不能觉悟断诸径法。如来於彼发起大悲。我当开示令其觉悟。如是断诸径法故。

复次舍利子,言菩提者,即是如句。何等名为如句之相。舍利子,如菩提相诸色亦尔。同彼真如无有退还而不遍至。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如彼真如无不遍至。舍利子,如菩提相同彼真如。四大之性亦复如是,如彼真如无有退还而不遍至。如菩提性同彼真如。眼界色界及眼识界。乃至意界法界及意识界亦复如是,如菩提相但假施设。一切诸法蕴界处等但假施设。亦复如是,知如是相名为如句。又舍利子,如来一切如实觉悟不颠倒觉,犹如前际中後亦尔。何以故?前际无生。後际无趣。中际远离。如是一切名为如句。如是一句一切亦尔。如是一切一句亦尔。非如性中一性多性而是可得。一切众生不能觉悟此之如句如来於彼发起大悲我当开示令其觉悟如是真如法句故。

复次舍利子言菩提者,名入於行及入无行。何等名为行及无行。舍利子,发起善法名之为行。一切诸法即不可得名为无行。住不住心名之为行。无相三摩地解脱门名为无行。舍利子,所言行者称量算数观察於心。言无行者过称量等。云何名为过称量等。以一切处无有诸识作用业故。舍利子,所言行者谓於是处观察有为。言无行者谓於是处证於无为。愚痴凡夫不能觉悟入行非行。如来於彼发起大悲。我当开示令其觉悟。如是入行非行法故。

复次舍利子,夫菩提者无流无龋云何名为无流无龋舍利子,离四流性故曰无流。何谓为四。离欲流性。离有流性。离无明流性。离见流性。舍利子,离四取性故名无龋何等为四。离欲取性。离有取性离见取性。离戒取性。舍利子,如是四取皆由无明。而为盲闇爱水隍池之所拥闭。由执我故受蕴界处。如来於中如实了知。我取根本自证清净。亦令众生证得清净。舍利子,如来既证是清净故。於诸法中无所分别。何以故?舍利子,由此分别起不如理思惟。此但如理相应故不起无明。不起无明故不能发起十二有支。若不发起十二有支此即无生。若无生者此即决定。若决定者此即了义。若了义者此即胜义。若胜义者即无人义。无人义者即不可说义。不可说义者即缘起义。诸缘起义者即是法义。诸法义者即如来义。舍利子,若能如是观缘起者即是观法。若观法者即观如来。如是观者离真如外无有所观。此中云何有所有耶。谓相及缘。如是二法。若能观察无相无缘。即真实观如来。觉悟如是诸法平等故平等。愚痴凡夫不能觉悟此无流无取性。如来於彼发起大悲。我当开示令其觉悟。如是无流无取性故。

复次舍利子,夫菩提者,其性清净无垢无执。云何名为清净无垢及以无执。舍利子,空故清净。无相故无垢。无愿故无执。又舍利子,无生故清净。无作故无垢。无取故无执。又舍利子,自性故清净。遍净故无垢。光洁故无执。又舍利子,无戏论故清净。离戏论故无垢。戏论寂静故无执。又舍利子,真如故清净。法界故无垢。实际故无执。又舍利子,虚静故清净。无碍故无垢。空寂故无执。又舍利子,内遍知故清净。外不行故无垢。内外不可得故无执。又舍利子,蕴遍知故清净。界自体故无垢。处损减故无执。又舍利子,过去尽智故清净。未来无生智故无垢。现在法界住智故无执。舍利子,如是清净无垢无执之性同趣一句。言一句者谓寂静句。诸寂静者即极寂静。极寂静者即遍寂静。遍寂静者名大牟尼。舍利子,犹如太虚菩提亦尔。如菩提性诸法亦尔。如诸法性真实亦尔。如真实性国土亦尔。如国土性涅槃亦尔。故说涅槃诸法平等。亦名究竟。无边际相故无有对治。离对治相故。如是诸法本来清净无垢无执。舍利子,如来於是色无色等一切诸法。如实觉悟观有情性。游戏清净无垢无执。发起大悲。我今定当开示令其觉悟。如是清净无垢无执法故。

复次舍利子,如是如来不可思议大悲。不由功用任运常转。流布遍满十方世界无有障碍。舍利子,如来大悲不可思议。无边无际犹如虚空。若有欲求如来大悲边际者,不异有人求於空际。舍利子,是诸菩萨摩诃萨闻如来不思议大悲同虚空已,信受谛奉清净无疑。乃至发希奇想。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颂曰:

诸佛证菩提,无根无所祝如佛所证已,为诸众生说。诸佛证菩提,寂静极寂静。观眼等内空,色等外空性。

有情不觉悟,寂静极寂静。如来知句义,於彼起大悲。菩提性光洁,清净等虚空。是众生不了,於彼起大悲。

诸佛证菩提,无去来取舍。是众生不了,於彼起大悲。诸佛证菩提,无相无境界。众圣之所行,非愚夫所履。

诸凡夫不知,虽知不明达。如来於彼类,兴起於大悲。无为之自性,无生亦无灭。於彼亦无住,三轮长解脱。

愚夫不能觉,诸有为自性。於彼起大悲,开如是理趣。菩提非身证,亦不由心证。身自性无知,心如幻事等。

愚夫不能觉,身心自体性。於彼起大悲,开如是妙理。诸佛自然证,广大胜菩提。安坐树王下,观察含灵性。

登上生死轮,循环种种趣。如来见彼已,兴猛厉大悲。憍慢之所坏,见网恒缠裹。於苦生乐想,无常起常想。

计诤我众生,命者见所坏。如来观彼已,兴猛厉大悲。一切众生性,覆障於痴膜。无有慧光明,如重雲掩日。

如来见彼已,兴猛厉大悲。以无垢智光,当为彼明照。既入诸恶趣,常迷失正道。或堕地狱趣,畜生鬼趣中。

过去佛已知,导开前正路。今佛见彼已,兴猛厉大悲。佛知一切法,真如及实性。清净等虚空,证成真解脱。

诸众生不知,如是净妙法。如来见彼已,兴猛厉大悲。

如是舍利子,是名如来不思议大悲。诸菩萨摩诃萨闻是不可思议大悲已,信受谛奉清净无疑。倍复踊跃。深生欢喜。发希奇想。

猜你喜欢
  卷一·晁迥
  佛说仁王般若波罗蜜经卷上·佚名
  应病与药之佛法·太虚
  申日儿本经·佚名
  卷二十四·佚名
  第一章 如来来降·佚名
  卷二十一·性音
  卷二十七·佚名
  卷第二十九·佚名
  古农佛学答问目录·范古农
  卷第四十三·德清
  净土圣贤录续编卷一·胡珽
  佛说小法灭尽经·佚名
  卷二十五·佚名
  中阿含经卷第二十九·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程武·唐圭璋

      武字楚客。理宗时人。   念奴娇   题马嵬图   蜀江城远,想连云危栈,接天穷处。惆怅烟尘回首地,双阙觚棱犹故。龙扈星联,羽林风肃,未放駣鸾去。不堪掩面,泪沾宸袖如雨。   底事当日昭阳,吹羌鸣羯,涴却霓裳舞。三十

  • 今传是楼诗话 十三·王揖唐

    四八一、弢庵先生与竹坡侍郎、绳庵学士投分最挚,中年被放,过世亦同。弢庵有《泛月入山,道得苏庵江南寄诗。竹坡,苏庵座主也。感赋因寄》云:“诗筒把向江天读,拍拍春潮月满船。夜梦欲因度云海,前游可惜欠风泉。别来痛逝

  • 例言·曹庭栋

    例言一宋人各家诗分选彚刻宋时巳有之如吕居仁江西诗二十五家陈思名贤小集六十四家原夲惜不可得家石仓十二代诗选采宋代百数十家有仅得五六首者存诗至少潘讱叔宋元诗呉孟举宋诗钞陈言扬十五家诗虽所采互见存诗较多兹

  • 卷五百三十七·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五百三十七许浑泛五云溪此溪何处路遥问白髯翁佛庙千岩里人家一岛中鱼倾荷叶露蝉噪柳林【一作枝】风急濑鸣车轴微波漾钓筒石苔萦棹緑山果拂舟红更就千村【一作溪】宿溪【一作村】桥与剡通寄郴

  • 卷之六 南都甲乙纪(续)·计六奇

      先帝谥号  六月初六日(壬戌),谥大行皇帝曰“思宗烈皇帝”、皇后曰“孝节皇后”。  “大事纪”云:六月二十三日,御定先帝庙号“思宗”。先是,阁臣高宏图奉旨□拟已经点用,及

  • 卷十·张九成

    <经部,四书类,孟子传钦定四库全书孟子传卷十宋 张九成 撰滕文公章句上滕文公爲世子将之楚过宋而见孟子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世子自楚反复见孟子孟子曰世子疑吾言乎夫道一而已矣成覸谓齐景公曰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

  •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十四·佚名

    弘治元年五月甲子朔都察院左都御史马文升言狭西甘凉乃古左贤王之地汉武始取之立酒泉张掖等郡以断匈奴右臂然汉唐之末皆不能守宋则全失之至是我朝立行都司 太皇文皇帝命官镇守正统初虏酋朵儿只伯为患赖靖远伯王骥定西

  • 卷之一百九十八·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上书房总师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国史馆总裁官武英殿大学士管理兵部事务加十三级纪录十四次臣贾桢稿本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保文渊阁领阁事武英殿总裁

  • 卷之七百九十一·佚名

    ○戊申。军机大臣等议覆、伊犁将军阿桂等奏称、伊犁地方辽阔陆续添派驻防满洲。锡伯索伦察哈尔厄鲁特携眷官兵及屯田回民将及二万户。屯田修城之绿营兵效力赎罪及发遣人犯。亦有数千名。惠远绥定二城。商民渐多此皆

  • 天官书第五·司马迁

    刘洪涛译注【说明】《汉书·艺文志》记载的古代天文著作凡二十一家,多达四百五十卷,但是到了著录《隋书·经籍志》的唐代,大约全都失传了,今知年代较古远的天文著作如甘氏、石氏、巫咸三家《星经》、《黄帝天文占》等最早

  • 陈邦彦传·张廷玉

    陈邦彦,字令斌,顺德人。为县学生员,为人意气豪迈。福王在位时,他到朝廷里递上关于国家大事的三十二条意见,遭到回绝。唐王聿键读后极为赏识,他自立为皇帝以后,派人到邦彦家里任用他为监纪推官。尚未接到任命,邦彦就乡试中举了

  • 卷13·陈邦瞻

    太祖开宝八年三月,契丹主贤命其涿州刺史耶律琮贻书知雄州孙全兴,请通好,全兴以闻。帝命答书许之。契丹乃使克(沙)[妙]骨愼思〈据《十朝纲要》、《宋会要辑稿‧蕃夷》一改。〉来结成,复遣人告北汉,以通好于宋,无妄侵伐。秋七月,遣

  • 十二年·佚名

    (甲戌)十二年大明崇祯六年春正月1月1日○朔戊子,江原監司姜弘重馳啓曰:「嶺西各邑則隨起收稅,嶺東九邑則以量田後,元田案每年收稅。近來則敬差官覆審時,勒定加起自覺之數,故各邑以火粟田充數以報。火粟田,卽斫木墾田一年耕,而隨

  • 卷九·姚炳

    钦定四库全书 诗识名解卷九 钱塘 姚炳 撰 草部 竹 竹【卫风淇澳篇】释草谓竹为篇蓄盖谓此诗之竹也郭璞以为似小藜赤茎节好生道傍可食罗瑞良云说文引诗作菉竹韩诗作緑?菉既非色而?又非竹不可合为緑色之竹箭故析而解

  • 华严经探玄记卷第十四·法藏

    (尽第十地)魏国西寺沙门法藏述第八地七门同前。初释名者。不动名亦有三义。一约一义。摄论云。由一切相有功用行不能动故名不动地。无性世亲并同此释。无性释意。第七地中行动相不动。此中行相俱不动。二约二义。金光

  • 苏悉地羯罗供养法卷中(通三部次第)·佚名

        大唐中印度三藏善无畏译  次作护身。法明王手印。诵此真言。印顶等五处。便成坚固护身真言曰。  唵嚩日啰(二合)只宁(上二合)钵啰(二合)你(去)钵多(去二合)也莎(去)诃(去)  五遍诵之此是护身真言。  

  • 四分律卷第十七(初分之十七)·佚名

    姚秦罽宾三藏佛陀耶舍共竺佛念等译九十单提法之七◎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十七群比丘往语六群比丘:“长老!云何入初禅、第二、第三、第四禅。云何入空、无相、无愿?云何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

  • 崇文总目·王尧臣

    目录著作。王尧臣等撰。庆历元年(1041)仿《开元四部录》据4馆藏书修成,凡66卷,又叙录1卷。南宋绍兴以后,本书有详本与简本同时流传。详本即原本,简本则没有大小序与解题。朱彝尊《曝书亭全集》卷44与《四库全书总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