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二

△无常品之二如河驶流,往而不返,人命如是,逝者不还。

是时彼比丘闻此语已,内自惭愧。解知一切万物。皆当归死无常变易不可久居。恩爱别离怨憎会苦。思惟无我无人无命心意专正趣泥洹门。江水所漂盖不足言:死河所溺永劫不解。当求方便去离驶流。尔时比丘闻佛切教。心开意解淡然无想。即于佛前离生死难成阿罗汉。三自称善快哉福报所愿者得。尔时坐上无数众生。闻此比丘成道果证皆发无欲清净之行。皆得须陀洹果。

所造功劳,永世乃获,如杖击水。离则还合。

昔佛在毗耶离城甘梨园中。尔时众多比丘观见土界。国丰民盛所居平正。穀食丰贱纵情恣意。不随法禁上下相慢各谓真正。尔时世尊愍彼愚惑。以种种方便导引法味。即集大众告诸比丘,夫为智者以譬喻自解,犹如地界水满其中。东西南北地无空缺处。有一瞎鳖无数千劫不可称计生长于水。有一薄板纵广一肘唯有一孔为风所吹。然彼瞎鳖经历百岁。一举东看风吹板在南方。云何比丘彼瞎鳖者为值孔不。对曰不也。世尊复经百岁。复得南看风吹板复在西方。云何比丘彼瞎鳖者为值孔不。对曰不也。世尊,如是四方隅角亦复如是,云何比丘彼瞎鳖者会当值孔不乎。对曰不也。世尊,时诸比丘白世尊曰:此瞎鳖身会当与孔相值不耶。世尊告曰:此事极难时乃有相值期耳。受畜生身复难。于此畜生求人复甚难。于此如是比丘人身难得。虽得为人值命促短。不类古人寿命无量。毗婆尸世尊出现于世。如来至真等正觉自佛去世人寿七万岁。复有佛出名曰式弃如来至真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世尊,彼佛去世后人寿六万岁。尔时有佛名曰毗舍浮如来。至真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世尊,出现于世彼佛去世后人寿五万岁。尔时有佛名曰迦鸠留如来至真等正觉。十号句义出现于世。彼佛去世后人寿四万岁。尔时有佛名曰迦那迦牟尼如来至真等正觉。十号句义。彼佛去世后人寿二万岁。有佛出世名曰迦叶如来至真等正觉。十号句义。彼佛去世后人寿百岁。我今出世名释迦文如来至真等正觉。十号句义。比丘当知极寿百岁出者无几寿百岁者时时乃有。是故说曰所造功劳永世乃获。古人积德寿命无量众行备具亦无疾病凶疫恶气。人寿八万四千岁。时有三疾患。一曰所欲二曰饥渴三曰衰老。如今比丘五浊鼎沸世人寿极短四百四病缠裹人体。尊者马声亦作是说。

诸患集为体,为老死所伺。毒剑炽火逼,万患守营卫。

是故说曰:所造功劳永世了获以杖击水离则还合。如今比丘人命危脆不可久保。谁当贪慕愿受此生。唯有凡夫无知之人愿生三有。时诸人民闻佛所说皆发清净不退转行。

譬人操杖,行牧食牛,老死犹然。亦养命虫。

昔佛在摩竭国界罗阅城中。佛将阿难着衣持钵。道见有人驱牛千头就其美草放烟瞻候。佛问阿难汝见有人驱放群牛不乎对曰:唯然见之。佛语阿难此群牛本有千头在外瞻守掌不牢固。为虎恶兽所见啖食死者过半。馀不觉知方相抵触跳踉唤吼。伤其无智何乃甚哉。佛语阿难众生处世亦复如是,计于吾我不知非常。贪着五欲养育其躯。快心极意共相残害无常宿对卒至无期蒙蒙不觉。何异于彼群牛者乎。虽好水草长养其肤。但促其命无益于己。佛还精舍以此因缘诫励众会四辈弟子。中有二百馀人闻法意悟得六神通成阿罗汉。佛告比丘或有众生应闻切教而得度者,或有众生应闻妙智思惟分别而得度者,或有譬喻而得度者,或有愚闇趣闻一句便得度脱应闻喻者,此偈则是其义随时料量而得度者,是故说曰譬人操杖其事如斯。

是日已过,命则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

佛告比丘。夫人处世所行不同所见亦异。一日过去人命随减。虽寿百年卧消其半。便与众会而说此偈。夫人欲立德,日夜无令空。日夜速如电,人命迅如是,

时来会者观察此义分别修行。日夜已过死缘难计。愚人依凭染着受有当念勤如兴勇猛心无失躯体。是故说曰:是日已过,令则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

汝等比丘当明此理。大海江河犹有枯竭。万刃大鱼曝脊在外。况是少水而不然乎。或有时沟涧瀑雨溢满流疾趣下声震四远。彼岸人。唤此不闻声。此间人唤彼不闻声。或时沟涧水尽无馀。四趣众生虽受形分命则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或有众生寿命极长。诸天寿八万四千劫。地狱寿一劫。畜生与地狱同寿。饿鬼寿命无有限量。如尊者满愿至时持钵正服。入弗迦罗国。时有饿鬼倚城门立。比丘满愿问饿鬼曰:汝今在此何所求索鬼报彼曰:汝今见我耶。比丘报曰:我先见矣。鬼复语曰:我夫入城于今未还故于此立自待夫主耳。比丘问曰:汝夫入城为何所求。时鬼报言:今此城中有大长者患痈积久。今日当溃脓血流溢。夫主将来二人共食以济其命。比丘复问。汝夫主入城经几许时。然彼城郭逼近江河。举手指城语比丘曰:此城于彼此岸成败以来今为第七。我夫入城经尔许时。饿鬼受形寿不可称亦无齐限。然人受形极寿百岁虽出无几。是故说曰如少水鱼斯有何乐。故别说人不堕四趣。

不寐夜长,罢惓道长,愚生死长。莫知正法。

昔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佛告诸比丘,有四夜睡眠者少觉寤者多。云何为四。女与男想睡眠者少觉寤者多。男与女想睡眠者少觉寤者多。三曰盗贼睡眠者少觉寤者多。比丘求定勤修正法睡眠极少觉寤者多。三觉夜长修正法。比丘不觉夜长。罢惓道长愚生死长莫知正法。佛在舍卫国祇洹阿那律邠阿蓝。有一梵志缘本宿世造立功业缘至应度。暂闻此偈愚生死长。然彼梵志多饶财宝仆从给使居业成就。所纳妻室颜貌殊特与世无双。女人姿容一以无阙。时彼梵志内自思惟。我宜往彼至如来所。当来诸佛为有几乎。梵志出城至祇洹精舍到世尊所。共相问讯在一面立。叉手合掌白世尊曰:愿欲所问若见听者敢自陈启。世尊告曰恣汝所问。如来为汝敷演其义。梵志白曰:云何世尊于当来世。为有几许等正觉耶。世尊告曰:将来世诸佛数如恒沙。时彼梵志闻佛所说,瞻仰喜踊不能自胜。善心生焉。当来诸佛数如恒沙。于诸佛所善修梵行。兴功立德为福不惓。然吾处世饶财多宝。仆从给使居业成就。所纳妻室颜貌殊特与世无双。我依此业便当分檀布施。有所求索不逆人意。尔时梵志闻佛教诫。戢在心怀。绕佛三匝举手辞让便退而去。尔时梵志行道未远。复作是念。我向所启问将来佛。然吾退忘不问过去诸佛世尊,我今宜还至世尊所问过去佛。梵志即还至世尊所。共相问讯在一面立。尔时梵志白世尊曰:过去诸佛为有几所。佛告梵志。过去诸佛数如恒沙。梵志复前便自悲泣。并自举声而作是说。愚处生死缠绵积久。恒沙诸佛吾不及睹。斯何苦哉。复自投地宛转自责。斯由放逸行不从本。使我退在处凡夫地。或在泥梨地狱畜生饿鬼长夜受苦。刀山剑树火车炉炭。或伏雪山劫败乃移。或处炙狱受痛无量。虽出为人值生边地。有佛兴世不值不睹先有比丘教诲我言愚生死长。诚哉斯言:我今宜加精勤用意自归如来。复待将来诸佛为乎。田业妻妇斯是外役。何必贪慕毁败圣教。尔时梵志叉手合掌佛前长跪白世尊曰:唯然世尊,听为道次得修梵行。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汝等将此梵志。教授威仪度为比丘。比丘受教即度为沙门。在闲静处思惟挍计修上人法。所以族姓子出家学道。剃除须发着三法衣。以信坚固于家出家。修无上梵行。洁身受证以自娱乐。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复受有。如实知之。已得为道。在无馀境得阿罗汉果。尔时世尊观察此义思惟本末。亦使诸比丘速取灭度。为后众生现其大明。然炽正法久存于世。重与梵志而说此偈。不寐夜长。罢惓道长。愚生死长莫知正法。非有子恃。亦非父兄。为死所迫。无亲可怙。

昔佛在摩竭国道场甘梨园北石室精舍中。时有一男子将从严驾随大导师入海采宝。馀小贾人以类相从。饮食饣燕乐施诸贫穷沙门婆罗门。以得入海采致珍宝。还至平岸共相娱乐。饮食欢饣燕日日不断。时彼一人饮食粗恶唯服糗而已,不改常仪。然复多财珍宝所获无量。时大导师语其人曰:汝今处世饶财多宝少有比类。何为自困不肯食啖。夫人处世当行二业。一者广施。二者自食。彼人闻已心不纳受。乃更怀恨渐生忧悴。语导师曰:吾设食啖无以济彼妻妇男女。后遇疾急。竟不至家。中道无常。彼大导师说斯偈曰:

夫人悭贪,贮聚财产,念家怨雠。不觉命终。

尔时世尊以天眼观清净无瑕秽。见彼导师兴功采宝中道无常。尔时世尊以此因缘。观察此义思惟本末。欲使诸比丘示现灭度。为后众生现其大明。然炽正法久久于世。尔时世尊便说斯偈。

非有子恃,亦非父兄,为死所迫。无亲可怙。

时诸大众闻佛所说,心开意悟兴功立德。拯济穷乏持斋修戒。岁三月六未始有阙。四事供养衣服饭食床座卧具病瘦医药。须衣与衣须食与食。财宝七珍金银珍宝车磲马瑙真珠虎珀。有求索者不逆其意。远来久住经过人者皆悉供给。华香脂粉亦用给与无所吝惜。无数大众厌患生死。除贪着意执信坚固。出家修道修增上法无退转意。各以次第成阿罗汉道。

千百非一,族姓男女,贮聚财产。无不衰丧。

众生居世驰趣四方。贪求财货兴欲无厌。盛夏冒焰冬履严霜。饥寒勤苦艰难忧虑。万失一获犹用自庆。施心难果意不开悟。既自不食复不施人。虽饶宝货与无不异。坐禅之人装以七宝。虽目视之意不甘乐。以悭贪故流转生死。从今世至后世。尔时世尊以天眼观清净无瑕秽观了众生驰趣四方贪求财货不顾后虑。皆为愚惑所见迷误。世尊以此因缘寻究本末。为诸比丘导引法味。亦为将来众生示现大明。然炽正法久存于世。三世诸佛尽见将护。尔时世尊于大众中。而说此偈。

千百非一,族姓男女,贮聚财产。无不衰丧。时世坐上数千万人。闻佛所说专意听受。各随所念成得果证。常者皆尽,高者亦堕,合会有离。

生者有死。

昔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有异梵志至世尊所。共相问讯在一面坐。尔时梵志白世尊曰:愿欲所问。若见听者乃敢陈启。佛告梵志。恣汝所问。如来当为敷演其义。梵志白佛。云何世尊,以何因缘。今世众生转微转薄遂成减损。于人间世不见炽盛。佛告梵志。有三因缘使众生类转微转薄遂成减损。于人间世不见炽盛。云何为三。于是梵志。今世众生贪欲无道。悭嫉坚固习邪倒见。时彼众生为此三事所见染污。风雨非时灾害毒流。所种穀子各失时节。转不成熟。若彼众生所食之物或生或熟。饶诸疾疹疫气纵横。死者填路不可称计是谓梵志最初因缘。使今世众生转微转薄遂成减损。于人间世不见炽盛。风雨非时灾害纵横。所种穀子失时不收。转不成熟苗亦不生。人民饥馑饿死者众。是谓梵志第二因缘使今世众生转微转薄遂成减损不见炽盛。复次梵志。如今国王贪欲无道。悭嫉坚固习邪倒见。治化失度托境无厌。越界攻伐共相伤害。刀剑鉾箭共相斫射。杀者无数不可称量。是谓梵志由三因缘使此生类灾害横起饥馑饿死攻伐无道。佛说此已告目连曰:吾患脊痛还诣静室。汝今专意与梵志论。兼与来会永除孤疑。对曰:如是世尊,尔时世尊襞郁多罗僧枕僧伽梨右胁倚地。脚脚相累系念在明。时大目连汝今谛听善思念之。梵志对曰:愿乐欲闻。目连以偈告曰:

今观此土境,及诸众果树。山河流泉源,江海逝不停。昔人瞻固守,今为斯所在。宁转尊法轮,示现天世人。

不乐取命终,竟知趣何方。欲觅昔旧人,如今不见一。

广说如旧文。梵志闻偈心开意解即履道迹。是故说曰:常者皆尽高者亦堕合会有离生者有死。此是其义。昔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有一孤母而丧一子。得此忧恼愁愦失意恍惚倒错。譬如狂人意不开悟。出城至祇洹精舍。转闻人说佛为大圣天人所宗。演说经道忘忧除患。无不照鉴无不通达。于是孤母往至佛所。作礼长跪白世尊言:素少子息唯有一息。卒得重病舍我丧亡。母子情愍不能自胜。唯愿世尊,垂神开化释我忧结。佛告孤母。汝速入城遍行衢巷。有不死家者求火持还。孤母闻已欢悟踊跃。入舍卫城至一街巷。家家告曰:此中颇有不死者乎。吾欲须火还活我息。诸人报曰:我等曾祖父母今为所在。汝今荒错何须至巷狂有所说,所至之家皆言死亡。形神疲惓所求不克。便还归家。抱小小儿。至世尊所头面礼足白佛言:受敕入城家家乞火皆言死丧。是故空还。佛告孤母。夫人处世有四事因缘不可久保。何谓为四。一者常必无常。二者富贵必贫贱。三者合会必别离。四者强健必当死。趣死向死为死所牵无免此患。佛告孤母。汝今何为不自忧虑。何不广施持戒修斋。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任力堪能给施孤穷沙门婆罗门远行久住暂停止者,果获其福不可计量。孤母白佛言:我今爱子入骨彻髓。为彼子故不惜身命。尔时世尊欲化彼人令得开悟。即化作四大火坑围绕孤母之身。火气逼身以儿自障。儿复呼唤不堪火痛。佛语孤母。汝向自陈爱子情重入骨彻髓。宁自丧身不使子亡。火气逼己酸痛难堪。但当自受以子障乎。人间微火盖不足言:地狱火然痛苦无量。畜生愚惑怀痴为苦。饿鬼福鲜以饥为苦。能自利者乃得行道修诸善本。分檀布施持戒忍辱。不生地狱畜生饿鬼受诸苦恼。受天人福渐近泥洹。时彼孤母闻佛所说极深之法。还自思惟。内心恳责。厌患恩爱除去想着。便念世间不可乐想。思惟分别五盛阴苦。即于佛前诸尘垢尽。得法眼净成须陀洹。尔时世尊观察此义寻究本末。为后众生开演法门。便于大众而说此偈。

常者皆尽,高者亦堕,合会有离。生者有死,众生相克,以丧其命。随行所堕,自受殃福。

一切众生蜎飞蠕动蚑行喘息有形之类。皆归磨灭无免死患。随行所造而受其报。为善受福恶则祸随。如影随形有何可免。以此因缘故说此偈耳。

恶行入地狱,修善则生天。若修善道者,无漏入泥洹。

昔佛在罗阅城迦兰陀竹园所。时彼城中疫气灾害毒出纵横。人民死亡不可称限。世尊以天眼观清净无瑕秽。诸行恶者死入地狱。复有比丘。厌患生死观此四大无可贪慕臭秽难近。便入无馀泥洹而般泥洹。尔时世尊观察此义寻究本末。为后众生示现大明。亦使正法久存于世。时诸大会闻佛所说,皆发无上正真道意。

非空非海中,非入山石间。无有地方所,脱止不受死。

昔者佛在王舍城迦兰陀竹园所。时有梵志兄弟四人。各得五通自知命促近在不远。却后七日皆当命终。思共议言:我等弟兄五通通达。以己神力翻覆天地。现身极大手扪日月。移山住流无所不办。宁当不能避此难耶,第一兄曰:吾入大海上下平等正处中间。无常杀鬼安知我处,第二弟言:吾入须弥山腹中间还合其表使无际现。无常杀鬼焉知我处,第三弟言:吾处处虚空隐形无迹。无常杀鬼安知我处,第四弟言:吾当隐大市之中。众人猥闹各不相识。无常杀鬼趣得一人。何必取吾四人。议讫相将辞王。吾等计算馀命七日。各欲逃走欲求多福。王寻告曰:善进其德。于是别去各适所至。七日期满各从其处而皆命终。处虚空者犹如熟果自然凋落。市守白王。有一梵志卒死市中。王乃醒悟祸灾无常。四人避对一人已死。其馀三人岂得免乎。尔时世尊以天眼观清净无瑕秽。知四梵志避无常对。各求度世免济其难。然其宿命终不可避。以此因缘寻究本末。欲使后世人示其大明。亦使正法久存于世。尔时世尊在大众中。而说此偈。

非空非海中,非入山石间。无有地方所,脱止不受死。老见苦痛,死则意去,乐家缚狱。贪世不断。

昔佛在罗阅城迦兰陀竹园所。众多比丘白世尊曰:如来今日为观何义有何事故。舍人间之乐极世之美。出家学道。尔时世尊与诸比丘广演生经。汝等谛听善思念之戢在心怀。吾今当说极微之法。诸比丘对曰:愿乐欲闻。世尊告曰:尔时世尊广与比丘生经。比丘当知。父真净王敕诸臣佐。吾今欲出后园观看。可速严驾羽宝之车。尔时臣佐至真净王所而白王曰:太子欲出后园观看。被敕严驾羽宝之车。时王闻此语。欢喜踊跃不能自胜。告臣佐曰:听太子出后园游观。或能除去愁忧乱想。即自严驾集诸大众三十部军。左右翼从各十五部。除前后导引。比丘。我时至后园观看。见有老人形衰色变皮缓面皱。拄杖呻吟气力枯竭。时问御者,斯是何人。形衰色变乃至于斯。御者报曰:此是老人。太子问曰:何谓为老。御者报曰:所谓老者形衰年迈伺命旦夕。衰耗之法渐近死趣。故谓为老。我时比丘。复问御者,吾亦当复有此衰耶。御者报曰:尊及人天皆有斯患无免此者,时我自念。夫人受形皆有此患。贫贱富贵皆当有此。便敕御者回车归宫。清净自守思惟道德。时真净王问彼御者,太子出游观看得遂意乎。御者曰:太子出游竟不至园。王问御者曰:以何因缘不至园观。御者报王。太子出游中道见老人。形变色衰忧思而还。时真净王得此罔然。吾先有教令敕语街巷。诸有不净秽污之物。无令太子见之。若有犯者左右前后当诛七家。即遣寻究而无有家。所以然者,以其净居天所化故也。时我比丘复作是念。衰老年迈非适今有。人出胞胎已受形分则有衰老。及出胞胎行步出入年盛力壮渐微转衰皆有此患。时我比丘窃说偈曰:

少时意盛壮,为老所见逼。形衰极枯槁,气竭凭杖行。

是时比丘。吾出游观先见此变。如是数日。复告御者,吾欲出游至后园观。速疾严驾羽宝之车。

尔时御者至真净王所而白王曰:太子欲出后园观看。被敕严驾羽宝之车。王闻此语欢喜踊跃不能自胜。告臣佐曰:听太子出后园游观。或能除去愁忧乱想。即自严驾集诸大众三十部军。左右翼从各十五部。除前后导引。比丘。我时至后园观看见有病人。形羸吐逆卧大小便。蝇噆其身。水腹痿黄臭秽难近。时我比丘。问彼御者,斯是何人。御者对曰:病人也。何谓为病。对曰:病者风差火错心无欢乐。众疹集聚食则不消。恶闻人声故谓为病。时我问彼御者,吾亦当复有此患耶。御者报曰:尊及人天亦有此病。时我比丘。复作是念。夫人受形不免此患。至园观看竟何求乎。即敕御者回车归宫。静寂自修欲除其患时真净王问彼御者,太子出游后园观看为适意乎。御者报曰:太子出游竟不至园。王问御者,以何因缘不至园观。御者报王。太子出游中道见病人。形羸吐逆卧大小便。蝇噆其身。水腹痿黄臭秽难近。时真净王得此罔然。吾先有教敕语街巷。诸有不净秽污之物。无令太子见之。若有犯者左右前后当诛七家。即遣寻究无有家聚。所以然者,以其净居天所化故。时我比丘。复作是念。夫人受形必有此病。古来有是非适今也。时真净王便作是念。太子出游所见瑞应。忧念世间必不乐家。会当出学。吾今当倍彼直卫侍护左侧娱乐其志。复经数日敕告御者,吾欲出游观看。速疾严驾羽宝之车。王闻此语欢喜踊跃不能自胜。告臣佐曰:听太子出后园游观或能除去愁忧乱想。即自严驾集诸大众三十部军。左右翼从各十五部。除前后导引。我时比丘。至后园看见有死人。宗族五亲散发蓬头。呼天扣地围绕啼哭。时我比丘。问彼御者,斯是何人。宗族五亲散发蓬头。呼天扣地围绕啼哭。御者报曰:死人也。问曰:何谓为死。御者报曰所谓死。人恩爱已离无复命根。妻子五亲永与世别。风逝火灭水消土散各在异处。魂神迁转形如乾木无所觉知。故曰死也。我时比丘。问彼御者,吾亦当复有此死耶。御者报曰:尊及人天皆有此患无有免者,时我比丘复作是念。夫人处世不免此患。至后园观竟何求乎。即敕御者回车归宫。静寂自修欲除其患。时真净王问彼御者曰:太子出游后园观看为何适意乎。御者报曰:太子出游竟不至园。中道见死人于是便还。时真净王得此罔然。吾先有教令敕语街巷。诸有不净秽污之物。无令太子见之。若有犯者左右前后当诛七家。即遣寻究而无有家。所以然者,以其净居天所化故也。时我比丘。便作是念。咄老病死无免之者,吾今宜可善求巧便出家学道时我比丘即舍家出求无上道成最正觉。今得为佛度脱万民。皆由积行无恋慕心。今我出现自致正觉。尔时世尊观察此义寻究本末。为将来众生示现大明。亦使正法久存于世。尔时世尊在大众中而说此偈。

老者苦痛,死则意去,乐家缚狱。贪世不断。诸比丘,闻佛所说踊跃欢喜。即从坐起。礼佛而去。老则形变,喻如故车,法能除苦。

宜以力学。

昔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众多比丘白世尊曰:如来今日年已耆老。肌肤舒缓不与常同。佛告比丘。如是如是,如汝所言:我年已老。设当持戒梵行。比丘以如来身安处高床周行四海。虽与恭敬以报重恩。然我本修无憍慢心自证成佛。吾不说是老则形变喻如故车。所谓故车者王家所造。或以金银刻镂作车。或水精琉璃杂厕其间。经年积岁犹有朽败。况四大身筋缠血浇。众事合集乃成此形。父母所造十月怀抱推温去湿。随时瞻视乃名为人。唯有明智能除此苦。以法自将训诲未悟。加以权化应适无方。宜以力学。称佛世尊诱导之言:以无谕谄蠲除妄见。不犯身口意行。以第一义充饱一切。将育众生行不漏失无惧畏者,谓佛世尊如来弟子教训弟子以禁防非。尔时世尊知彼内心有所趣向寻究本末。亦与后世众生示现大明。使正法久存于世。在大众中。便说此偈。

老则形变,喻如故车,法能除苦。宜以力学。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作礼而去。咄嗟老至,色变作耄,少时如意。

老见蹈藉。

昔佛在罗阅城迦兰陀竹园所。尔时尊者阿难着衣正服。偏露右臂长跪叉手白佛言:世尊,今观如来形变色微诸根舒缓形状转朽。眼根耳鼻舌身诸根不与常同。佛告阿难。如是如是,如汝所言:所谓老者,能使极妙殊特之容变为异色。诸根具满能使缺漏。与病结伴与死并流。色力豪贵财富盈溢能使阙减。身体平正内理充满。能使偻步凭杖而行。发如绀青亦如蜜王犹如纯黑。能使变白发落不住。眼如牛旬白黑分明。能使目中生肤睆翳。额如油光晃昱照曜。能使面皱状如皮燋。齿如白珂亦如白雪新[W195]牛乳。如乌贼鱼绝白胞满。上下齐平观无厌足。能使凋落虫龋疼痛。取要言之。于揵沓和阿须伦迦留罗甄陀罗摩休勒人及非人。能使衰耗无少壮心。痛中之苦莫甚于老。是故说曰咄嗟老至色变作耄少时如意老见蹈藉。如来世尊以三十二相而自缠络。八十种好庄严其身。圆光七尺无冥不照。八种音声远震十方。犹为老病所见蹈藉。况处凡夫得免此乎。以此因缘寻究本末。为后众生示现大明。亦使正法久存于世。于大众中故说斯偈。

猜你喜欢
  丹徒会音寺同戒录序·太虚
  第十章 阿婆耶王之灌顶·佚名
  菩萨璎珞经卷第八·佚名
  义净译·佚名
  阿毗达磨识身足论 第二卷·佚名
  圣持世陀罗尼经·佚名
  十住毗婆沙论 第九卷·佚名
  纪念释迦牟尼佛·太虚
  净心诫观法卷上·道宣
  卷三百一十·佚名
  剩人和尚语录序·函可
  道利品法句经第三十八(十有九章)·佚名
  大乘广百论释论 第七卷·护法
  佛说海龙王经卷第一·佚名
  起世经卷第二·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四十五·陈廷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四十五中秋类五言古中秋月         【唐】欧阳詹八月十五夕旧嘉蟾兔光斯从古人好共下今宵堂素魄皓孤凝芳辉纷四扬徘徊林上头泛灔天中央皓露助流华轻风佐浮凉清冷到肌骨洁白

  • 卷四十九·徐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録卷四十九韩愈【四】古体诗【四】送区?南归穆昔南征军不归虫沙猿鹤伏以飞汹汹洞庭莽翠微九疑镵天荒是非野有象犀水贝玑分散百宝人士稀我迁于南日周围来见者众莫依稀爰有区子荧荧晖观以彞训或

  •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二百十·佚名

    弘治十七年四月壬辰朔孟夏享 太庙乐设而不作○遣内官祭司灶之神○升河南布政司右布政使庞泮为广西左布政使○甲午给秦府故辅国将军诚漻夫人高氏餋赡米岁五十石靖江王府故辅国中尉规煐妻张氏米岁三十石○升狭西按察司

  • 卷之四·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管理户部事务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务随带加五级纪录十八次臣贾桢总裁官经筵讲官吏部尚书镶蓝旗汉军都统管理新营房城内官房大臣

  • 卷之一百七十九·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方略馆总裁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镶蓝旗满洲都统管理吏部事务户部三库事务加七级军功加五级随带加七级纪录三十次臣宝鋆蒙古总裁官

  • 第二十五册 天聪四年三月·佚名

    第二十五册 天聪四年三月三月初一日,留守京城贝勒阿敏、台吉德格类先还。台吉托、台吉豪格率满汉、蒙古诸大臣及朝鲜使臣阿鲁部来朝蒙古,至边外辽河岸,宰牛羊八,设黄幄迎汗。汗入幄升座,令来迎诸贝勒大臣皆跪,贝勒阿敏进至

  • 历代名贤确论卷五十八·佚名

    晋宣帝 武帝宣帝谋魏【子由】傅玄谏止持文帝三年之丧【温公】武帝无贻厥孙谋之道【温公】武帝以太子母弟秦王柬楚王玮淮南王允并镇守要害【子由】贵戚专杀【东坡】裴楷谄对【东坡】卫瓘拊床【东坡】为惠帝娶妇【东坡

  • 历代名贤确论卷五十二·佚名

    武帝上袁绍【少游 东坡 子西】赤壁之战【子西】攻吴蜀论赤壁汉中之役【东坡 子由】攻袁绍吴蜀【何去非】操征栁城刘备劝刘表袭许表不用【子西】操不追闗侯【子西】征乌桓辟田畴【子西】袁绍少游曰天下之祸莫大于杀

  • 范希正传·张廷玉

    范希正,字以贞,吴县人。宣德三年(1428),被荐举为贤良方正,授曹县知县。有奸吏受贿,希正审判其罪,押送京师。该奸吏反以他事诬告希正,希正因此遭监禁。曹县平民八百余人到京师呈奏通政司,说希正廉洁能干,为奸吏所诬。侍郎许廓因

  • 卷二百四十七·杨士奇

    <史部,诏令奏议类,奏议之属,历代名臣奏议>钦定四库全书历代名臣奏议卷二百四十七明 杨士奇等 撰荒政宋孝宗时集英殿修撰帅福建赵汝愚上奏曰臣契勘本路八州今岁早稻多旱惟泉州为甚汀漳兴化次之福州南劒又次之建宁邵

  • 十九年·佚名

    (辛巳)十九年大明崇祯十三年春正月1月2日○戊寅,時以逃還者刷送,人心洶擾。上下敎于八道以諭之曰:予以薄德,忝爲一國臣民之主,有安養庇覆之責,而智昧於經濟,誠薄於撫字,徭役繁興,邑里愁苦,蓋已久矣。天道不佑,災厄相踵,民遂大困,亂靡

  • 贤难 第五·王符

    世之所以不治者,由贤难也。所谓贤难者,非直体聪明服德义之谓也。此则求贤之难得尔,非贤者之所难也。故所谓贤难者〔二〕,乃将言乎循〔三〕善则见妒,行贤则见嫉〔四〕,而必遇患难者也。〔一〕○铎按:此篇论蔽贤之为害。伤直道

  • 春秋辨义卷六·卓尔康

    明 卓尔康 撰庄公二丁酉○荘王十三年十年○齐桓二晋缗二十一卫惠十六蔡哀十一郑厉十七子仪十曹荘十八陈宣九杞靖二十宋闵八秦武十四楚文六春王正月公败齐师于长勺经不书齐伐鲁公既败齐又为鲁地则齐之伐鲁不言可知也

  • 梵志品第三十三·佚名

    所谓梵志者,不但在裸形。居险卧荆棘,而名为梵志。弃身无依倚,不诵异法言:恶法而尽除,是名为梵志。今世行净因,後世无秽果。无习诸恶法,是名为梵志。若倚於爱欲,心无所贪著。已舍已得正,是名灭终苦。诸有无所倚,恒习於正见。常念

  • 播般曩结使波金刚念诵仪·佚名

      播般曩结使波(唐云步掷)金刚念诵仪   归命金刚手  诸佛所依者  具普贤众行  住是本有身  无始无终寂  妙用施诸愿  摩王顺三毒  改劫故调柔  拯救诸有情  从凡入佛地  现世皆成就  今演

  •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三十九·澄观

    梵行品第十六初来意有六者。初一行位相对。前虽有行意在位故。二通别相对。如前初住自分但明缘境发心。胜进但明勤供养佛乐住生死等。二住自分但于众生起利益大悲等十心。胜进但明诵习多闻虚闲寂静等。则十住所修一一

  • 卷第十三·佚名

    阿毗达磨俱舍释论卷第十三婆薮盘豆造陈天竺三藏真谛译中分别业品之四由分别安立业道。此中是义应说。几种业道故意。与彼相应俱起。偈曰。故意俱乃至。与八恶业道。释曰。有时故意。与一恶业道俱起。离余业道。若贪欲

  • 卷第三·丈雪通醉

    锦江禅灯卷第三 昭觉丈雪 通醉 辑 绍兴幻庵 胡升猷 订 大鉴下第八世 云门偃法嗣 兴元府普通封禅师 僧问。今日一会何似灵山。师曰。震动乾坤。问如何是普通境。师曰。庭前有竹三冬秀。户内无灯午夜明。 益州铁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