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修行观阴第十五

若修行者,久积功德曾习禅定。少闻开示发其本缘。即能思惟观察五阴。了达深法灭除生死,犹如大风飘散重雲。亦断一切魔所乐法观五阴义。今当说。修行者,内自思惟欲渡烦恼海。起离欲生润泽。自身快乐粗涩四大灭。随顺四大生。摄诸乱意能趣究竟成就智慧。若根本观处坚固明净。能起三昧离诸乱想灭除烦恼。诸微妙相於是悉现。如净妙琉璃如水净泡。行者见此明净无垢相起。善念守持心不放逸。既不放逸则熟相起。熟相起已坏相现。坏相现已唯起法想一切寂灭。如是修行法相具足成就。得增上厌离意。坚固精进不可动转。得甚深三昧坚固三昧不动三昧。修行住是三昧。能起五种明净三昧遍照五道。月光三昧日光三昧净琉璃三昧练金光三昧无垢颇梨三昧。因此五种明净三昧。复生光耀三昧遍光耀三昧无量光耀三昧复次修行者,因五种坏相能坏诸缘。一曰穿二曰剥三曰裂四曰坏五曰灭。以是五坏相坏一切法。修行五种三昧。坏境界悉清净已,次复生五种三昧相。师子王三昧龙王三昧金翅鸟王三昧牛王三昧象王三昧。心无放逸故起此雄相。修行住此兽王三昧。各随其类一切悉摄。又三昧力男女十相起随类相。摄一切众生於是悉现。若能分别此诸三昧相而不恐怖。是则名曰於一切诸法自在功德。

复次修行者於明净境界观察阴流。从一处出分为二分。如是观已还合为一。一一流中复见五相。相各别异布列境界。布列境界已还合为一。色如聚沫。受如水泡。观想如炎。行如芭蕉。观识如幻。是五虚妄欺诳之相。修行如是观已,其身安隐柔软快乐。复观流所起处无垢相现。如水净泡。渐渐增长充满其身。修行心不放逸专念受持。持已净相增广周遍覆身。如明净泡。离诸过恶更胜妙智生乃坏是相。是相既坏彼流流下远注无量。如净颇梨极知境界。极知境界已从彼摄还成曼荼罗。更有异相充满本处。然後流至十方无量世界。至十方已各住自相。尔时修行明见无量色种,犹如山水漂积聚沫。一切受相如大雨渧泡。种种诸想如春时焰行。如芭蕉无有坚实。观六识种犹如幻化。如是种种虚妄但欺诳愚夫。是名修行观阴自相。观阴自相已,复以智慧自照其身。专念观察。观察时见周匝炽然相起身处。其内有种种杂华净妙珍宝周匝绕身。又自见身种种杂宝诸功德相微妙庄严。修行见是诸相已,慧眼开广。自顾其身周遍观察。观察已复外观阴相。盛火炽然即生厌心。勇猛精进欲度生死无边苦海。修行於五阴炽然相厌离已,离欲相解脱相涅槃相一切功德相。次第起现。复次修行者具七处观。观五阴苦集灭道。复观因爱生五阴厌患出离。如是於真谛中。方便种子慧生。於是七处善修三种观义自相观成。成就决定坚固已,然後得无垢息止修慧。是慧起已境界平正淳一无杂。复次得胜妙无垢思慧决定观。五阴兴衰念念磨灭见真实相。譬如毒饭食者必死。修行观五阴三相所杂亦复如是,一念生一念苦。即一念时亦生亦住亦灭。彼念生时即与苦俱生。是故一念一念即坏。修行观五阴如是生灭破坏虚伪无常过恶。即起无常行苦行空寂行无我行穿漏法不实法速朽法破坏法。如是无常义。如修多罗广说乃至百句。修行尽行如是诸相。知诸法真实便得解脱。以贤圣地三昧想行。观此非常相便起深忧厌。见有为过患不乐三有。复次修行者若观生则非灭。若观灭则非生。如是则不生圣行。要一心一相正向解脱然後智生。是决定圣行。圣行既起一切法相寂灭无馀。痴爱烦恼及诸罪垢。能转苦阴者皆悉除灭。灭已其心调伏。是见五阴无我亦无我所。以无常诸行观察苦阴。观察苦阴有八苦逼迫。於八苦相成就八行。所谓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无常苦空无我。四是圣行四非圣行。於苦阴决定观其真实。如是四谛十六圣行。是则修行暖法初相。於真谛地得真实慧。观察苦阴如烧铁丸亦无坚固。向涅槃背生死。不贵有不乐生。譬如群兽猎师围逼。以怖急力故超勇奔出。修行如是见生死炽然大苦围迫。以厌智力超出无碍。复次修行者,思慧生时暖法种起。息止修慧生时暖种增长。到暖自地暖相满足。息止修慧生时顶法种起。暖法生时顶种增长。到顶自地顶相满足。暖法生时忍法种起。顶法生时忍种增长。到忍自地忍相满足。复次於五阴悦可名为暖法。暖法观五阴。於三宝悦可名为顶法顶。法观十八界。於四谛悦可名为忍法忍。法观十二入。俱观三种。随彼善根一增上故说有差别。是一切尽观真谛。但忍於真实观增。暖法想增。顶法信观喜增。忍法智慧增。复次修行有三种缘。谓上下诸方三种善根。依此三缘各一增上故说(悦可本云出设)复次三种修暖依厌离顶。依观喜忍依平等舍。亦随彼善根一增上故说。当知一种修尽成就三法。

复次修行当知。譬如有人有五怨贼拔刀随逐常欲加害。前後五阴转相煎逼亦复如是,佛言:欲求阿鼻三磨耶(此是见道名也)。当作达磨摩那斯伽逻。常观真实义以圣行刀断除阴贼。莫如劣夫。不能执杖为彼所害。乃至一切贤圣皆应勤修如是正观。为现法乐故。为後世作大明故。断一切苦本故。饶益众生故。况於凡夫空无所得。而自放逸不勤修习观五阴竟。达磨摩那斯伽逻。达磨法谓世间第一法也。摩那斯伽逻谓一经心。译者义言思惟。

猜你喜欢
  三峰藏和尚语录卷第四·三峰法藏
  叹无为品第三十·佚名
  总次·朱时恩
  卷二十八·赞宁
  大周刊定众经目录卷第十二·明佺
  中论序疏·吉藏
  大乘义章 第三卷·慧远
  卷三十九·赜藏主
  众事分阿毗昙论 第十二卷·佚名
  卷四·佚名
  重刻朝宗禅师语录缘起·朝宗通忍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三十五·澄观
  止观辅行传弘决 第五卷·湛然
  聚集品第二十九·佚名
  与慈云法师书(四通)·太虚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三折·关汉卿

    (夫人一折了)(末一折了)(小旦云了)(正旦便扮上了)自从俺父亲就那客店上生扭散俺夫妻两个,我不曾有片时忘的下俺那染病的男儿,知他如今是死那?活那?不知俺爷心是怎生主意,提着个秀才便不喜:“穷秀才几时有发迹?”自古及今,那个人生下来

  • 四集卷二十七·乾隆

    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四集卷二十七古今体一百四十四首【乙未三】仲春玉泉山轻云淡霭仲春天清晓肩舆指玉泉散闷偶然来此日搜吟瞥尔隔经年波光弗冻常澄若【北方无不冻之河惟玉泉山湖经冬不冻以灵泉发皇也】山色迎韶渐冶然

  • 御选明诗卷十八·康熙

    钦定四库全书御选明诗卷十八五言古诗三周浈始发建邺登龙江山祠感懐有作去国思旧防寻山发幽眺遥淩天门石恍对临海峤神闗列雄镇粉堞抱遗庙天水逺自空云霞近争耀客行始多感世事纷难料同俗岂懐素趋时固殊调既为达士耻复被

  • 列传第一百一十九 卓行·欧阳修

    元德秀,字紫芝,河南河南人。质厚少缘饰。少孤,事母孝,举进士,不忍去左右,自负母入京师。既擢第,母亡,庐墓侧,食不盐酪,藉无茵席。服除,以窭困调南和尉,有惠政。黜陟使以闻,擢补龙武军录事参军。德秀不及亲在而娶,不肯婚,人以为不可绝

  • 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之一百八十五·佚名

    正德十五年夏四月戊午朔 上在南京是日享 太庙驸马都尉崔元代行礼○己未户部言淮扬等府大饥人相食自去冬以来屡行赈贷而巡抚都御史丛兰巡按御史成英犹以赈济不给为言请于苏松截留运米五十二万石内拨十万石及轻赍银七两

  • 卷之一千四百五十三·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卷九十五·张守节

    钦定四库全书 史记正义卷九十五 唐 张守节 撰 樊郦滕灌列传第三十五  史记九十五 舞阳侯【舞阳在许州叶县东十里】樊哙者【音快又吉外反】沛人也【徐州县】以屠狗为事【时人食狗亦与羊豕同故哙专屠以卖之】与高

  • 李振传·欧阳修

    李振,字兴绪,他的祖父抱真是唐的潞州节度使。振在唐当金吾卫将军,授台州刺史。浙东盗贼起事,没上任就西归。经过梁,向太祖献策,太祖留他。太祖兼领郓州,上表任命振当节度副使。振到长安奏事,住在梁设的官舍里。宦官刘季述谋划

  • ●牧令须知卷二·刚毅

    长白□毅子良氏手辑海上葛士达子材编订 吏房 ◆吏房 被火被水、□失执照、例应讯取里邻户族确秸、查明原案、加结详府、核转请补、○丁忧守制、例不计闰、如遇闰月内亲故、即以下月起算、如有制服未满、接丁者、以接

  • ●天台治略卷之八·戴兆佳

    启 ◆启 贺总督元日大启 上抚台朱请发琼台课士录序文并送张齐二生入敷文书院启 迎抚院屠大启 贺学院马大启 上学台马副启 贺黄岩林镇台年节大启 贺黄岩林镇台午节启 贺台协蔡镇台午节启 贺黄岩镇林冬至大启 贺黄岩镇

  • 外内第二十二·商鞅

    民之外事,莫难于战,故轻法不可以备之。奚谓 轻法?其赏少而威薄,淫道不塞之谓也。何谓淫道?为辩知者贵,游 宦者任,文学私名显之谓也。三者不塞,则民不战而事失矣。故其赏少,则听者无利也;威薄,则犯者无害也。故开淫道以诱之。而以

  • 卷六十二·胡广

    <子部,儒家类,性理大全书钦定四库全书性理大全书卷六十二厯代四东汉光武南轩张氏曰光武之不任功臣为三公盖鉴高帝之而欲保全之前史莫不以为美谈以予观之光武之保全功臣使皆得以福禄终身是固美矣然于用人之道则有未

  • 卷二十三·王志长

    钦定四库全书周礼注疏删翼卷二十三明 王志长 撰大司冦之职掌建邦之三典以佐王刑邦国诘四方注典灋也诘谨也书曰王耄荒度作详刑以诘四方疏书吕刑篇谓周穆王老耄乱荒忽犹能用贤量度详审刑法以诘谨四方 李氏曰刑罚之行

  • 美国佛教之中国佛教史观序·太虚

    欧美人于佛教之研究,其动机不一:有为人类史家作各种民族文化之研究而及之者,有为宗教学家作宗教之比较研究而及之者,有为哲学家而研究关于佛学之哲学者。三者之观察不同,三者之了知亦殊。大抵史学家泥于进化之说,宗教学家拘

  • 湘西·沈从文

    沈从文著。商务印书馆1938年初版,收入散文8篇。本书一名《沅江流域识小录》,与《湘行散记》风格大致相似,但更偏重于风俗人情的记载,而且此书是作者1938年取道湘西去云南时在沅陵住了约4个月,因有感于时局和社会人事

  • 本草择要纲目·蒋居祉

    本草类著作。清蒋居祉辑。二卷。居祉,字介繁,新安(今属安徽)人。博学多识,兼通医学。蒋氏认为 《本草》、《素问》、《难经》并重。鉴于各家本草繁芜不精者多,应使繁简适宜,选择必用要药三百余种编辑而成。其子澣于康

  • 金刚映·宝达

    又名《金刚经映》、《金刚经义映》。佛典注疏。唐宝达集。原著卷数不详。据《东域传灯录》,当为三卷。日本村山龙平藏本,系卷上,首尾齐全。此文是对道氤《御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宣演》的注释。文章的目的是对《宣演》

  • 黄莲东岩禅师语录·佚名

    一卷。清说,机琇记录,黎元宽序,文德翼序,内分黄莲语录,蕲州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