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大哀经智本慧业品第二十五

於是智积菩萨。时在彼会。前白佛言:菩萨云何逮宝曜时。已能获致不复忽忘益於众生。以总持力而自立业。佛告智积。族姓子。其有菩萨。住於智本而为智慧业。尔乃逮得宝曜总持。不复忽忘益於众生。智积菩萨复白佛言:善哉世尊唯为解说。何谓智本。何谓慧业。佛言且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智积菩萨受教而听。佛告族姓子。谛听义旨思存心怀。是为智本。如所闻法则以具足为他人说。是为慧业。观察分别是为智本。启发众会令得开解。是为慧业。随顺观察知其根源。是为智本。随时开化建立众生。是为慧业。修平等行而无偏党。是为智本。奉平正行不为邪疑。是为慧业。心无所生都无所著。是为智本。虽心不生能宣经典。是为慧业。闲处静思其心寂寞。是为智本。身心宴然而无愦乱。是为慧业。心常乐一万事不起。是为智本。识一乘道而不违舍。是为慧业。专修憺怕而普观察。是为智本。得明解脱蠲除众冥。是为慧业。遵乎专一三脱之门。是为智本。证明三达去来今事。是为慧业。笃信道议而无疑惑。是为智本。度於一切诸所罣碍。是为慧业。其心不怯志怀勇慧。是为智本。身心休息离於汲汲。是为慧业。其意安详而不卒暴。是为智本。思惟悬旷而悉识念。是为慧业。如有所毁寻即觉制。是为智本。心常正定而得其所。是为慧业。遵修意止申畅意法。是为智本。意无所存亦无所念。是为慧业。奉四意断令舍根源。是为智本,则已净本蠲除众瑕晓了诸法。是为慧业。修学神足忽然轻举。是为智本。已无所行而远神足。是为慧业。习化五根根源常寂。是为智本。分别诸根之所归趣。是为慧业。住於五力势不可动。是为智本。降魔尘劳令欲不起。是为慧业。晓了七觉逮柔顺忍。是为智本。分别诸业一切自然。是为慧业。合集由路勇畅无滞。是为智本。若以识别浮筏譬喻。其非法者立之於法。是为慧业。明识苦习而修道业。是为智本。明证尽谛智本无尽。是为慧业。讽诵经典识其句谊。是为智本。已通经典而能奉行。是为慧业。一切所闻皆能执持。是为智本。道御众义不违其理。是为慧业。於受音响而无所著。是为智本。顺其经典而识正旨。是为慧业。观诸万物一切无常。是为智本。而悉晓了於无所行一切诸法。是为慧业。观诸万物一切皆苦。是为智本。一切诸法计本空无。是为慧业。察一切法而无吾我。是为智本。观诸众生本悉清净。是为慧业。闻真谛法不怀恐怖。是为智本。分别诸法之所归趣。是为慧业。观察寂然泥洹憺怕。是为智本。一切诸法本净寂灭。是为慧业。闻於经谊不怀犹豫畏惧之难。是为智本。晓了义理知其正归。是为慧业。听如审法不疑深洽。是为智本。分法辩才剖判其本。是为慧业。於一切音听不恐惧。是为智本。随时宣畅各令得所。是为慧业。闻佛辩才不怀弱怯。是为智本。识其辩才而遍颁宣。是为慧业。为众生故慈奉法行。是为智本。不舍慈愍以慈加众。是为慧业。自为己身亦为他人而兴愍哀。是为智本。俱於二事而无所著发无盖哀。是为慧业。爱喜道法而怀悦豫。是为智本。不举不下无所违失。是为慧业。离於结缚危害之事而以观察。是为智本。晓了己身举动进止。是为慧业。常念於佛心无他思。是为智本。明识法身而无所猗。是为慧业。常念经典识其义理。是为智本。而能分别离於欲法。是为慧业。常念圣众供养诸道。是为智本。逮於无为观察无尘。是为慧业。常念惠施济诸穷厄。是为智本。舍一切尘而顺道意。是为慧业。常念戒禁而自谨慎。是为智本。而已习行於无所识行别禁戒。是为慧业。常念於天使意开解。是为智本。其法清净离於秽尘。是为慧业。若有所闻覆疏其议。是为智本。与诸世俗无所覆挍。是为慧业。所作事业安谛无失。是为智本。而悉晓了无作无报。是为慧业。不怀贡高而不自大。是为智本。得无极慧而成大智。是为慧业。所行为已自省其身。是为智本。为已亦及二事俱兴。是为慧业。若能执持八万四千诸法经藏。是为智本。分别八万四千诸行。是为慧业。晓了随时而宣经典。是为智本。如应讲经无所违失。是为慧业。开化众生建立於道。是为智本。智度无极善权方便。教诲众生立不退转。是为慧业。未曾畏惧五趣所生。是为智本。所生之处多所将护。是为慧业。精勤自修逮音响忍。是为智本。常以修行无所怀生。是为慧业。自将其节得柔顺忍。是为智本。若以逮得不起法忍。是为慧业。发意勤修不退转地。是为智本。超然进前阿惟颜地是为慧业。其已行成坐佛树下。是为智本。所当晓了断除疑碍解是平等。皆以一时发心之顷。随时顺谊。成於无上正真之道。为最正觉。是为慧业。佛欲重解宣畅此谊。尔时颂曰:

若听受其法,启问无放逸。斯清净众人,谘奉於智本。闻之则能演,慈心布诸民。其菩萨殊胜,为造慧之业。

善意而思惟,是为明智本。分别说所行,是为慧之业。行如所顺念,是则为智本。此行为人说,是为慧之业。

逮心无所生,此则智之本。心行无所趣,是为慧之业。净修正真行,是则为智本。宣转造所行,是为慧之业。

专一寂道行,是则为智本。身心不计我,是为慧之业。畏难生死习,是则为智本。爱乐一乘道,是为慧之业。

好乐寂然观,是则为智本。思惟明脱事,是为慧之业。精勤三脱门,是则为智本。明证三达智,是为慧之业。

精修四意止,是则为智本。念无意无我,是为慧之业。弃恶修善行,是则为智本。本净除此法,是为慧之业。

勤致四神足,是则为智本。不贪习神足,是为慧之业。笃信净解脱,是则为智本。度一切罣碍,是为慧之业。

精进不猗息,是则为智本。身意已休息,是为慧之业。其志了安详,是则为智本。不住一切处,是为慧之业。

自觉识定意,是则为智本。行本净正受,是为慧之业。善建立五根,是则为智本。知众生诸根,是为慧之业。

奉行於五力,是则为智本。殷勤得圣慧,是为慧之业。觉意柔顺忍,是则为智本。解了一切法,是为慧之业。

勤修道精进,是则为智本。弃捐法非法,是为慧之业。方便苦自然,是则为智本。於证不灭尽,是为慧之业。

修持随谊典,是则为智本。导御从谊理,是为慧之业。不厌惓诸闻,是则为智本。履顺其要行,是为慧之业。

如应求其议,是则为智本。奉行於圣达,是为慧之业。不猗於寿命,是则为智本。所念如法教,是为慧之业。

求观物无常,是则为智本。於是知无生,是为慧之业。信脱万物苦,是则为智本。诸法悉无为,是为慧之业。

解诸法无我,是则为智本。其性以清净,是为慧之业。信脱泥洹寂,是则为智本。众生永灭度,是为慧之业。

观察其谊理,是则为智本。觉谊而分别,是为慧之业。若笃信经典,是则为智本。畅达於经法,是为慧之业。

不畏一切音,是则为智本。晓了诸归趣,是为慧之业。不离佛辩才,是则为智本。晓了自恣说,是为慧之业。

建立众生慈,是则为智本。得无缘之愍,是为慧之业。哀己及他人,是则为智本。不想著我人,是为慧之业。

常得欢喜悦,是则为智本。不悦无所起,是为慧之业。不造为恩爱,是则为智本。心不得二脱,是为慧之业。

其意常念佛,是则为智本。若随法身教,是为慧之业。常思惟经典,是则为智本。明识法报应,是为慧之业。

念圣众功勋,是则为智本。若觉了无为,是为慧之业。若心好布施,是则为智本。设舍一切尘,是为慧之业。

思戒具清净,是则为智本。住无漏之禁,是为慧之业。念於大神天,是则为智本。若念净复净,是为慧之业。

所闻而覆疏,是则为智本。不与世同尘,是为慧之业。善修谨敕业,是则为智本。於作无所作,是为慧之业。

谦逊不自大,是则为智本。不计吾有慧,是为慧之业。己身常精勤,是则为智本。为众生造行,是为慧之业。

若持诸法藏,是则为智本。晓了众生行,是为慧之业。度一切诸恶,是则为智本。归三处众生,是为慧之业。

惠施为仁爱,等立益众生。开化使离秽,是为慧之业。皆以等利之,视如佛功德。正士则如是,是为慧之业。

畏所有然炽,是则为智本。思惟生於彼,是为慧之业。不瞋得尽慧,是则为智本。兴无所生慧,是为慧之业。

若得音响忍,是则为智本。其行如所念,是为慧之业。致柔顺法忍,是则为智本。无所从生忍,是为慧之业。

住不退转地,是则为智本。得阿惟颜地,是为慧之业。坐於佛树下,是则为智本。已逮诸通慧,是为慧之业。

计其智之本,是曰为道心。依怙於此心,所作为慧业。常谛住道心,则能不动转。是业为慧事,所行常随时。

若修行佛道,是心道之本。佛神力如此,亦分别辩才。若於无数劫,谘嗟此功勋。佛德及光明,不可得边际。

其过去诸佛,现在亦如是,若当来安住,十方不可计。其有欲供养,此无量最胜。当顺随道心,则成无放逸。

佛说於此智本慧业时。十方无量诸佛国土六反震动。宝严高座亦复如是,於是智积菩萨前白佛言:唯然世尊今者何故十方世界不可计会无数佛土六反震动。其虚空中所立高座亦复如是,佛言:族姓子。是智本慧业经典要品。过去如来之所叹说。往古世时。智积菩萨在於虚空。多所持护。启问如来。佛为解答。是故地大震动光明普照。

猜你喜欢
  卷第二十三·白岩净符
  金光明经序·佚名
  顯揚聖教論卷第七·欧阳竟无
  万善同归集卷上·延寿
  指月录卷之十六·瞿汝稷
  善解方便品第二十·佚名
  卷上·佚名
  佛说宝雨经卷第五·佚名
  彰所知论卷下·佚名
  博山警语序·元来
  林野奇禪師語錄卷第三·通奇
  第四章 第一第二结集·佚名
  重刻地藏经序·太虚
  卷十三·赞宁
  降生品第五·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郑子玉·唐圭璋

      八声甘州   渐莺声近也,探年芳、河畔扼轻轮。旋东风染绿,绵绵平野,无际烟春。最苦夕阳天外,愁损倚阑人。无奈潇湘杳,留滞王孙。   冷落池塘残梦,是送君归后,南浦消魂。赖东君能客,醉卧展香茵。尽教更、行人远,也相伴、

  • 卷九·黄希

    钦定四库全书补注杜诗卷九     宋 黄希 原本黄鹤 补注冬到金华山观因得故拾遗陈公学堂【彦辅曰拾遗唐陈子昂也少读书於金华山程曰子昂梓州射洪在州东南六十里子昂未达时在金华读书有书堂存焉甫游金华因得子昂

  • 卷一百六十四·徐世昌

    谭廷献谭廷献,字仲修,号复堂,仁和人。同治丁卯举人,官合肥知县。有《复堂诗》。潮天地无颜色,涛声上古台。秋风江水阔,落日暮潮来。缥缈鱼龙气,艰难舟楫才。十年沧海思,何处问蓬莱。述旧叙怀送陈云钦北游五十

  • ●花王阁剩藁·纪坤

    景城纪坤○芙蓉词效昌谷体芙蓉脉脉愁空江秋波对影成一双一滴清泪彻水底红沁龙女玻璃窻垂杨压岸烟痕重月堕中央寒不动离魂一缕袅如丝千回萦绕鸳鸯梦相思木斵寡女船夜深孤泊前滩前秋灯黯澹坐微叹芦花头白风飒然○南游不

  • 皇明诗选卷之九·陈子龙

    李雯舒章氏云间陈子龙卧子氏同撰宋征舆辕文氏五言律诗三五言排律五言律诗三王世贞谢榛徐中行吴国伦宗臣梁有誉刘凤张家胤沈炼高岱张九一栗应宏卢柟徐渭张问仁余有丁黎民表欧大任胡应

  • 卷五百八·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五百八孔温业孔温业冀州人长庆元年进士第大中後历官中书舍人天平节度使诗一首鸟散余花落美景春堪赏芳园白日斜共看飞好鸟复见落余花来往惊翻电经过想散霞雨余飘处处风送满家家求友声初去离枝

  • 世宗纪五·薛居正

    显德五年春正月癸未朔,帝在楚州城下,从臣诣行宫称贺。 《隆平集·马仁瑀传》:世宗征淮南,登楚州水寨飞楼,距城百步,城卒诟骂,左右射莫能及。召仁瑀至,应弦而毙。 乙酉,降同州为郡。右骁卫将军王环卒。丙戌,右龙武将军王汉璋奏,攻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二十八·佚名

    嘉靖二年六月庚子朔诏设福建镇海卫儒学○辛丑○升凤翔府知府成文为狭西按察司副使整饬固原兵备○壬寅○以江西兵荒命停徵逋欠布疋厨料○癸卯○御史杨朝凤以天变陈言陛下改元嘉靖盖取义于□高宗之嘉靖殷邦也高宗肜祭有

  • 仁宗昭皇帝实录序·杨士奇

    据中央图书馆藏旧钞本誊录影印北平图书馆本此行误作仁宗昭皇帝实录卷之一洪惟我皇考仁宗昭皇帝以重华之德抚盈成之运恢弘至道丕显人 文光昭前烈垂裕来世夫岂偶然哉越自太祖高皇帝时历试之而君人之度肇矣皇祖太宗文皇

  • 清经世文编选录·佚名

    请开台湾米禁疏条陈台湾事宜状治台湾私议台湾设官庄议上福节相论台事书台湾城工可缓议与程梓庭制府书上杨中丞书上某兵备论治台书议复水师李提督台湾治略筹防之策(二条)乞总署代奏下忱书论日人经营台湾论台湾亟宜变法种

  • 八四 谕内阁着于敏中等编《日下旧闻考》·佚名

    八四 谕内阁着于敏中等编《日下旧闻考》乾隆三十八年六月十六日乾隆三十八年六月十六日,内阁奉上谕:本朝朱彝尊《日下旧闻》一书,博采史乘,旁及稗官杂说,荟萃而成。视《帝京景物略》、《燕都游览志》诸编,较为该备,数典者多

  • 卷十八·佚名

    <史部,职官类,官制之属,礼部志稿>钦定四库全书礼部志稿卷十八明 俞汝楫 编仪制司职掌冠服国朝上下冠服具载大明集礼及诸司职掌嘉靖初又厘正衮冕及朝祭等服而武弁燕弁保和忠静等冠服特出创制今备列焉皇帝冕服衮冕凡

  • 二、蒋廷黻其书·蒋廷黻

    1 厚积薄发的"初步报告" 蒋廷黻这本《中国近代史》,写于1938年春夏之交。 1938年,正是国家、民族处于抗日战争危急关头的年代。陶希圣、吴景超、陈之迈三人,为因战争流离失所的民众和青年对知识的渴求和对国家前途的关心

  • 理学类编卷三·张九韶

    明 张九韶 撰天文【下】易豫卦象曰雷出地奋 程子曰雷者阳气奋发隂阳相薄而成声也阳始潜闭地中及其动则出地奋震也易小畜密云不雨自我西郊彖曰密云不雨尚往也自我西郊施未行也 程子曰云隂阳之气二气交而和则相畜固

  • 大学始教(1)·戴圣

    ——做官从上学开始【原文】大学始教,皮弁祭菜(2),示敬道也。宵雅誓三(3),官其始也(4)。人学鼓箧(5),孙其业也(6)。夏楚二物(7),收其威也(8)。未卜谛不视学(9)。游其志也(10)。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11)。幼

  • 人生佛教开题·太虚

      一、人生佛教之意趣 佛法是佛所证的一切法实相,及众生可以由之证到诸法实相的方法。同时,在佛亲证的方面为证法,就佛对众生说的方面为教法;前者是契理的,后者亦兼契机的,这是佛法大概的性质。  佛以所证的法应机宣说

  • 大乘起信论广释卷第五·昙旷

    京西明道场沙门昙旷撰论。分别发趣至趣向义故 释曰。以下第三发趣道相。于中有二。初标意显名。后别开分别。此初也。此中应当先明道义。然后方显发趣等相。所言道者有其四义。能所通行依趣义故。此既不□教理行果故

  • 楞伽师资记·净觉

    唐 净觉集楞伽师资记两目中。各出一五色光舍利。将知大师成道已久也。大唐中宗孝□□帝景龙二年。敕召入西京。便于东都广开禅法。净觉当众归依。一心承事。两京来往参觐。向有余年。所呈心地。寻已决了。祖忍大师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