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第三

宋括山一庵释 本觉 编集

明安雅居士 刘朝卿 较订

东晋

司马氏。都建康。十二主。凡一百四年。

丁丑(元帝)(睿建武元)(汉)(刘聪麟嘉二)(後赵)(石勒)(成)(太宗玉衡七)(凉)(西平元公寔建兴五)(燕)(高祖)(代)(平文帝郁律元)

沙门竺潜字法。深有才解。自永嘉初。避乱过江。至是元帝。及丞相王茂弘。太尉庾元规。竝钦其风德。友而敬之(本传)。

戊寅(文兴元)(前赵)(刘曜光初元)(六)(二)

竺潜常着屐至殿内。时人叹其道德高风。初不省有市朝。

己卯(二)(二)(後赵元)(七)(三)

元帝造瓦官龙兴二寺。集丹阳建业千僧(六帖)。

庚辰(三)(三)(二)(八)(四)

扬都瓦官寺竺僧敷因。时咸谓心神有形。但妙於万物耳。敷乃着神无形论。辟之略云。有形便有数。有数则有尽。神既无尽。故知无形见者钦服。

辛巳(四)(四)(三)(成烈公)(茂)(九)(惠帝)(贺传元)

时佛图澄。吾石勒曰。王者德布化洽。则四灵表瑞。政獘道消。则慧孛呈妖。常蒙着见。休咎随行。古今之常证也。勒甚悦之。被诛者。免十有八(本传)。

壬午(永昌元)(五)(四)(二)

天竺尸梨密多罗(此云吉友)昔让王位出家。自永嘉中到此土。复过江游。建康止建初寺善说法。王导庾亮周顗桓[(雪-雨)/粉/大]。皆造门结友。时呼为高座法师。又善呪术能梵咀。至是广译诸经。

癸未(明帝绍)(大宁元)(六)(五)

明帝聪明有机断。晋代有君德者。帝一人而已。每崇斋兴福。造皇兴道场二寺(六帖)。

甲申(二)(七)(六)

竺法乘神悟超绝。玄鉴过人。师於法护。护甚嘉之。後到炖煌立寺。延其学侣豺狼革心。戎狄知礼。大化西行乘之力也。

乙酉(三)(八)(七)(忠成公骏)(十三)(炀帝纥那)(元)

天竺二十五祖婆舍斯多尊者。以法付不如密多。偈曰。圣人说知见。当境无非是。我今悟真性。无道亦无理。遂示寂。

丙戊(成帝衍)(咸和元)(九)(八)

襄国城堑水源。在城西五里。忽暴竭。石勒请图澄致水。澄至源上。久已龟折。澄烧香呪之。三日水忽微流。小龙随出。有顷水大至。惶堑皆满。

丁亥(二)(十)(九)

十一月苏峻作乱。帝奔于石头。宫城悉为煨烬。独太宁殿。有明帝手畵佛像于壁。屹然不坏。当时嗟美。以为神异。

戊子(三)(十一)(为後赵灭)(太和元)(灭汉赵据中原)

石勒欲战刘曜。因以访佛图澄。澄相铃音。知必捉曜。又取油合臙脂涂掌中。举示童子。童曰。有军马。一人白晢。以朱丝缚肘。澄曰。此即曜也。勒乃出战。果生擒刘曜(晋书)。

己丑(四)(後赵二)(烈帝翳槐)(元)

七月丹阳尹高悝。获金佛像于张侯桥侧之浦中。此像自晋宋齐梁陈隋唐七代。皆入内供养现光瑞。

庚寅(五)(赵石勒)(建平元)

三月临海人张系。於海获金铜莲华。趺以安高悝金佛之足。遂俨然符会。是夕灵像。有光属天。梵奏泠然。再夕而止(统纪)○是岁石勒称大赵天王行皇帝事。奉佛图澄。弥加笃敬。每举事必咨而後行。号曰大和尚(本传)。

辛卯(六)(二)

石勒爱子斌。病死将殡。勒叹曰。朕闻虢太子死。扁鹊能生之。今可得效乎。乃令告图澄。澄取杨枝沾水。呪而洒之。就执斌手。曰可起矣。因此遂苏。自是勒诸子多在。澄寺中养之。

壬辰(七)(三)

沙门康僧渊。康法畅支敏度等。俱过江。渊通内外典畅。兼善义论。度聪哲有誉。着译经录。渊虽德逾畅度。而以清约自处。琅琊王茂弘。以鼻高眼深戏之。渊曰。鼻者面之山。眼者面之渊。山不高则不灵。渊不深则不清。时以为名答。

癸巳(八)(四)

赵四月天静无风。而塔上一铃独鸣。澄谓众曰。铃音云。国有大丧。不出今年七月。勒死子弘立○董吉常诵楞严经。救人何晃。得病请之。山水暴涨。吉以救人之急囊。经戴头径。涉水而水止。着膝及上岸。失经至晃家。礼忏忽得经於座。由是一村奉法(珠林)。

甲午(九)(赵)(海阳王弘建熈元)(二十四)(李雄死子期立)(燕太祖)(皝)

沙门于法兰。道振三河。後过江居剡山。甞有虎入房。虎自驯伏。山神常来受法○兰有弟子于道邃学业高明。护公甞称其有古人之风。

乙未(咸康元)(赵)(石虎字李龙建武元)(成玉恒元)(代)(炀帝後元)

九月赵石虎迁都于邺。尤倾心事。图澄衣以绫锦。乘以雕辇。朝会引见。常侍御史悉助。举舆升殿。太子公卿。扶翼而前主者。唱大和尚。坐者皆起。由是国人化之。率多事佛。争造寺庙。削发出家。着作王度上言。宜禁国人出家。虎诏曰朕沗君。诸夏百姓。乐事佛者。特听之○图澄有法常法。佐二弟子。远在千里外。所有语话。澄皆知之。於是国人。每相戒曰。莫起恶心。大和尚知汝凡澄之所在。国人无敢向其方。涕唾便利者。其道化感物。如此自大教东来。至澄而盛。

丙申(二)(二)

康法邃撰譬喻经十卷(类集众经要事也今在藏)。○支道根。译经七卷。

丁酉(三)(三)(代)(烈帝後元)

竺法雅久事图澄。才思俊赡。甞与康法朗等。撰经中格义。以训门徒。法朗初誓游西域。路见一僧患痢。朗乃停留看之。至七日满房皆香。始悟其异。於是遍游诸国。精究经论。後於中山开讲。门徒数百。有弟子。令韶常入定。数日不起。

戊戌(四)(四)(汉)(中宗李寿杀期改汉兴元)(什翼揵建国元)

时南阳滕竝家门信敬。每设僧会。一日饭飜于地。罔然无计一。僧曰。贫道鉢饭充足一众。斋毕掷鉢空中而去。即刻木事之。每报其家灾福云(感通传)。

己亥(五)(五)

是年王导卒。导通达佛理。简素寡欲。辅相三世。仓无储粟。衣不重帛(晋书)。导有弟道宝。辞荣为僧。以学行显焉(僧传)。

庚子(六)(六)

成帝幼冲庾氷以元舅辅政奏。沙门应尽礼王者。尚书令何充等。议不应拜下礼。官评议博士议与充合。而门下承氷风旨。为驳充仆射褚翌等。奏不变其修善之法。所以通天下之志。遵承先帝故。事於义为长。氷固谓应尽敬下制谓假服饰。以凌度抗殊。俗以傲礼。吾弗取也。充等重抗表曰。一令其拜。遂坏其法。修善之俗。废於圣世。且世经三代人更明圣。今不为之制无亏。王度氷犹以为不可。复下制曰。尊卑不陈。王教不一。二之则乱。充等三上章执奏曰。直以汉魏逮晋。不闻异议。今沙门曷敢慢礼敬哉。每烧香祝。愿必先国家礼仪之简。盖是专一守法。是以先圣因而弗革。不令致拜。於法无亏。因其所利而惠之。则上有天覆地载之恩。下有守一修善之人。氷议遂寝(弘明集)。

辛丑(七)(七)

竹林寺尼净检。见天女持五色花。自空来迎。遂腾空直上。所行之路。有如虹蜺。直属于天(统纪)。

壬寅(八)(八)

五月成帝崩。帝造中兴鹿野二寺。集番经义学千僧(六帖)。

癸卯(康帝岳)(建安元)(九)

时何准字幼道。高尚寡欲。州府交辟不就兄充。居宰辅之重。权倾一时。而准散带衡门。不及人事。唯诵佛经而已(晋书)。

甲辰(九月帝崩穆帝孝宗聃立)(十)(归义侯势太和元)(十一)

竺法慧至襄阳。能隐身能知人。吉凶之事(僧传)。

乙巳(穆帝聃)(永和元)(十一)

炖煌沙门单道。开常衣麤褐。不畏寒暑。昼夜不卧。绝谷饵栢。实松脂小石好山居。而山鬼现形试之。初无惧色阜陵太守。遣马迎之开自步行。从西平一日。行七百里。至秦州。

丙午(二)(十二)(嘉宁元)

正月何充卒。充字次道。初阮裕甞戏之曰。卿志大宇宙。勇迈前古。充审其故。裕曰。我图数千户郡。尚未能。卿图作佛。不亦大乎。其後门世事佛甚精。厥孙尚之。及点胤等。竝建大义。阐明佛法云(本传)。

丁未(三)(十三)(汉二)(为晋灭)(敬烈公重华三十五)

赵太史奏虎云。有仙人星现。当有高士入境。虎[来*攵]州郡。有异人令启闻。十一月秦州刺史上奏。送单道开到邺。敕止法林寺。供给甚厚。开能治眼疾。时石韬求治之。而即效虎。令图澄与语终日。澄曰。此道人观国兴衰。若去者当有大乱。己酉年开南渡许昌。寻而邺中大乱(本传)。

戊申(四)(十四)(十五)

十二月佛图澄。知石氏将灭。谓弟子法祚曰。石氏当灭吾及其未乱。先从化矣。乃遣人辞赵主季龙。龙惊曰。大和尚遽弃我国有难乎。即自至寺而慰澄。澄曰。出生入死道之常也。修短分定。无由增损国家。存心佛法当蒙福社。而布政猛虐刑罚交滥。特违圣典终无福佑。能敷仁政祚或可延。季龙悲恸知其必逝。即为凿圹营坟。至八日安坐而逝。澄身长八尺。风姿详雅。妙解深经。傍通世论。德化凶虐。慈洽苍生。春秋一百七十。入道一百九年。酒不踰齿。过中不食。非戒不履。立寺八百九十三所。受业门徒数千万人。後有僧自雍州来。见澄西入关以闻季龙。龙命发塚。唯块石存焉。龙焉之曰。石者朕也。大和尚塟我而去。吾将死矣。因而遇疾。明年季龙死。国遂大乱。而石氏果灭(晋书)。○僧传云。初虎殓澄。以鉢锡杖内棺中。後冉闵纂位。开棺唯鉢杖存焉。田融赵记云。澄未亡时。自营冢圹。澄既知塚必开。又屍假而去。何容豫作必融之悞。

己酉(五)(赵)(石虎死国大乱冉闵自立)(凉三十七)(燕隽元)(十二)

竺佛调久师图澄。住常山寺积年。或分身他处者。或入山经岁。齎乾饭数斗归常有余有随山行。值雪调入虎窟中宿。虎还共卧後自克亡日。远近皆至。调曰。人身无常。能专心真净。形数虽乖。而必同契。端坐而逝。後弟子入山。见调在岩上。众礼曰。和尚尚在耶。调曰。吾常在耳乃不见。众共开棺。唯衣履存焉(本傅)。

庚戌(六)(冉闵改国号魏石祗自立於襄)(秦符洪)(据长安)(三十八)(二)

二月有金像。现于荆州。司马桓温。迎之不动。时江陵滕畯。舍宅为寺。命昙翼主之翼率。众拜请捧之。飘然轻举。遂安本寺。自後灵异非一(感通录。其说甚详。高僧传谓太元甲午年。得像恐非)。

辛亥(七)(石祗为刘显弑)(秦)(洪死健立改皇始元)

竺僧朗。初关中讲法。忽告同辈曰。寺中衣物。似有窃者。如言即反。果有盗焉。由其相语故得无失。朗是年移居太山。

壬子(八)(刘显为冉闵灭冉闵为燕灭)(二)(元玺元)

时支遁字道林。壮岁出家。业精般若。甞与师共论物类。谓鸡卵生用。未足为杀。师不能屈。师寻亡忽现形投卵於地。壳破雏行。顷之俱灭。遁乃感悟。由是蔬食终身。谢安王羲之王洽刘恢殷浩许訽郗超孙绰桓彦表王敬仁何充等。竝一代名流。皆与结方外交。及投迹剡山。於沃洲小岭。立寺行道。僧众禀学。时有惰者遁。着铭以勖之。有曰。勤之勤之。至道非弥茫茫三界。渺渺长羁。谨守明禁。抗志无为云云。晚移石城山。立栖光寺。木食涧饮。浪志无生。後出山阴。讲维摩经。许询为都。讲难义数反。听者钦服(本传)。

癸丑(九)(秦三)(凉四十一祚立)

时沙门竺法崇。笃志经记。尤长法华。湘州麓山神。诣崇请戒。乃舍山为寺。崇後化洽湘土。

甲寅(十)(四)(和平元祚卒)

帛法桥诵经乏声。乃终粒忏悔七日七夜。稽首观音。以祈现报。至七日喉内豁然。自是昼夜讽咏声彻里许。哀婉通神。至年九十。声犹不变(僧传)。

乙卯(十一)(寿光元)(健卒生立)(四十三)(敬悼公玄靓)

释道安。初事图澄。才辩无敌。性聪而貌丑。时语曰。漆道人惊四隣。及澄亡。遂率徒众。潜于护泽山。又入王屋山。复度河依陆浑山。木食涧饮。

丙辰(十三)(二)丁巳(孝宗)(升平元)(秦世祖坚)(永兴元)(燕)(光寿元迁都于邺)

竺法汰。少与道安同学。虽才辩不及。而姿貌过之。甞谒桓温。温不俟履屦而前。迎。至是与弟子。於荆土讲法。

戊午(二)(二)

时孙绰字兴公。与许询俱有高尚之志。初隐稽山。放情山水。支道林问绰曰。君何如许。答曰。高情远志。弟子早已服膺。然一咏一吟。许将北面。绰於佛教。多有论撰。具见弘明等集。年五十八卒。

己未(三)(甘露元)

单道开至京师。後入罗浮山。独处茅茨萧然。物外年百余岁卒。勑弟子以屍置石室中。後兴宁初。袁宏为南海太守。登山见道开形骸如生。香火瓦器犹存。宏曰。法师行业殊羣。正当如蝉蜕耳。乃为赞云(本传)。

庚申(四)(二)幽帝暐(建熈元)

帛僧光自永和。初止剡之石城山。山神作虵虎形以怖光。光安禅而不恐。神乃自言。移往章安。推室以奉。後道俗宗事。渐成寺舍。光每入定七日不起。处山五十三载。寿一百一十岁。晋太元末安坐而逝。

辛酉(五)(三)(秦)(升平年号)

沙门于法开。兰公弟子也。善放光法华。尤精毉法。甞值妇人在草危急。开曰。此易治耳。主人宰羊欲为淫祀。开令取肉为羹进。竟因气针之。须臾羊膜裹儿而出。是年孝宗有疾。开视脉知不起乃不医。而帝果崩。或问法师。高明刚简。何以毉术经怀。答曰。明六度以除四魔之病。调九候。以疗风寒之疾。自利利人。不亦可乎。

壬戌(哀帝丕)(隆和元)(四)

竺潜隐迹剡山。优游讲席三十余载。投身北面者。莫不内外兼洽。至是哀帝好重佛法。遣使徵请潜至。即於御筳开讲般若。上及朝士。竝称善焉。

癸亥(兴宁元)(五)(凉)(绰公张天锡弑玄觏自立)

沙门竺僧度。少时母为聘。杨氏女。字苕华。有才貌。偶苕父母并终。度母亦卒。忽悟无常。即舍俗出家。苕服毕乃与度书。谓发肤不可毁伤。宗祀不可顿废。令其顾世教改远志。曜翘烁之。姿於盛明之世。远休祖考之灵。近慰人情之愿。并赠诗五首。有云。人生一世间。飘若风过牖。清音可娱耳。滋味可适口。罗纨可饰躯。华冠可燿首。安事自剪削。躭空以害有。不道妾区。区但令君恤後。度答书曰。事君以治一国。未若弘道以济万邦。事亲以成一家。未若弘道以济三界。发肤不毁。俗中之近言耳。立身行道。达者知焉。且披袈裟。振锡杖。饮清流。咏般若。虽王公之服八珍之饍铿锵之声炜烨之色。不与易也。若能悬契。则同期於泥洹矣且人心各异。有若面焉。卿之不乐道。犹我之不慕俗矣。杨氏长别离矣。万世因缘於今绝矣。岁聿云。暮时不我与。学道者当以日损为志。处世者当以及时为务。卿年德竝茂。宜速有所慕。莫以道人经心而坐失盛年也。又报诗五篇。有云。机运无停住。倐忽岁时过。良由去不息。故令川上嗟。不闻荣启期。皓首发清歌。布衣可暖身。谁论饰绮罗。今世虽云乐。当奈後生何。度既志怀匪石不可回转。苕华惑悟。亦向道焉。度至是精毗昙。着旨归云。

甲子(二)(六)

时简文作相。以竺潜是道俗。标领尊敬。兼常迄乎。龙飞虔礼弥笃。潜甞於简文处遇刘恢。恢曰。道人何以游朱门。潜曰。君自观其朱门。贫道见为蓬户。十月潜辞还剡山○帝复诏法师支遁。出都止东安寺。讲道行般若。时讲法于禁中。

乙丑(三)(建元元)

于法开道行既着。哀帝累诏。乃出京讲放光经。凡旧学抱疑。莫不披释。及辞还帝厚嚫钱物。谢安王文度皆友善。年六十卒。开有弟子法威。清悟有枢辨。自兰至开。开至威凡三世。负盛誉(僧传)○释慧受化王坦之等。舍园宅为安乐寺。

丙寅(海西公奕)(太和元)(二)

遁法师。三载在京讲法。朝野悦服。郗超甞问谢安曰。遁谈何如嵆中散。安曰。嵆努力才得半耳。又曰。何如殷浩。安曰亹亹论辩。恐当抗衡。超拔渊源。殷有惭德。超後与亲旧书曰。林公神理所通。玄拔独悟。数百年来绍隆大法。令真理不绝。一人而已。是年遁抗。表辞还山。有诏资给。敦遣公卿祖饯于征虏亭。是日都市为废。既而收迹剡山。毕命林泽。寿五十三。甞有遗遁马者。遁受之。或有讥者。遁曰。爱其神骏。聊复畜耳。後有饷鹤者。遁曰。鹤冲天之物。宁为耳目翫乎。遂放之(本传)秦西域昙摩持(此云法海)。译十诵戒本三部。

丁卯(二)(三)

竺昙猷。初止剡之石城山。又移始丰赤城山石室坐禅。有羣虎蹲於前。猷因诵经。一虎独睡。猷以如意。扣其头云。何不听经。经毕而虎皆去。寻有大虵。十围竞来环遶。举头向猷。半日复去。一日神见形曰。弟子夏帝之子。居山二千余年。今往寒石山。辄推室以相奉。鸣[鞥-合+(白-日+田)]吹角。陵云而去。禅学者皆造焉(本传)。

戊辰(三)(四)

释慧常译尼戒一卷○司徒王珣及弟珉。舍宅为寺(今平江虎丘也)。

己巳(四)(五)

竺僧朗。於太山金舆谷崑仑山。别立精舍。学者闻风而至。秦主符坚钦其德。遣使嚫遗。此谷旧多虎。及朗居之。猛兽皆遁。至今人呼为朗公谷。

庚午(五)(六)(灭燕而有中原)燕土(为秦灭)

晋司马桓温。末年奉法有尼造之。温敬而不倦。每浴必移晷。温讶而私视见。尼挥刀自割截支分脔。有顷尼出。温以情问。尼曰。君志若遂。形当如之。时温方谋问鼎。闻此怅然便止。尼遂辞。不测所之(感通传)。

辛未(太宗)(简文帝昱咸安元)(七)(凉)(代三十四)

竺法汰止瓦官寺。简文深相敬重。请讲放光经。帝亲临幸。公卿毕集。黑白钦敬○鸠摩罗佛提(此云童觉)。共竺佛念佛护。译阿含抄○许询字玄度。澡心学佛。甚为江左公卿仰慕。简文高其风。每月夜思清言妙理必造焉。至其亹亹。帝不觉前席达旦忘倦。帝每曰。玄度才情。固未易有(本传)○是年彗星现。帝诏竺法旷禳之。旷答。有曰陛下当勤修德政以塞天谴。贫道固当尽情上答。乃与弟子斋忏。有顷灾灭。

壬申(二)(八)

七月帝崩。帝性仁恕。造佛建斋。度僧立寺。於长干寺。起浮图塔。壮丽殊伟(六帖)○是岁合浦人董宗之。渔海中护佛圆光。献于高悝。所获金佛之背。脗然契合。四十余年。灵像方足。自晋及隋六代王臣。莫不归敬。灵异非一(见感通录)○前凉月支优婆塞支施仑。译须赖等经。

癸酉(孝武帝曜)(宁康元)(九)

道安法师。自达襄阳。广宣(经法经义)克明自安始也。立檀溪寺。建浮图。铸铜像。能起自行。光明烛天。倾都拜赡。欢呼动山谷。秦主符坚。送外国金像弥勒 安每讲设以作证。一夕像光照室。视之顶有舍利焉。习凿齿襄阳高士。先以书通好。因诣安。自称曰。四海习凿齿。安曰。弥天释道安。相得欢甚。齿即以书抵谢东山。称安盖非常胜士。恨公不一见耳。孝武帝钦师道德。遣使通问。并有诏曰。安法师。以道德照临人天。使大法流行。为苍生依赖。宜日食王公禄。所司以时资给。安固辞不受。後秦主符坚。攻克襄阳。得道安而喜。谓左右曰。朕以十万师取襄阳。得一人半耳。左右问为谁。坚曰。安公一人。习凿齿半人也。

甲戌(二)(十)

法师竺潜示寂。寿八十九。武帝下诏曰。潜法师理悟虗远。风监清高。弃宰辅之荣。袭染衣之素。方赖宣道以济苍生。奄从迁谢。用痛于怀。可赙钱十万。助建茔塔。勑塟沙门。自潜而始○潜有弟子法友法蕴法识法济。皆有才誉。又康听尤善草隷孙绰各为之赞(僧传)。

乙亥(三)(十一)

竺法义。深公弟子也。王导孔敷。竝承风敬友。咸安三年。忽感气疾。常念观音。梦人破腹洗肠。觉即病愈。是年帝遣使徵请。出都讲说。帝每从之听讲。太元五年卒。赐钱十万营塔。塟于新亭岗。後立寺焉。今天安是也○支昙龠善梵呗。传响至今。

丙子(太元元)(十二)(凉)(为秦灭)(代)(为秦灭)

竺法念。译璎珞经十二卷○前凉张氏八主七十六年。共译经四部六卷○竺法旷。初止潜青山。谢安郗超皆往致敬。兴宁中。东游若耶。止昌原寺。时多疫疾旷善神呪。百姓疾者。祈之皆效。有人见旷之行住。常有鬼神数十。卫其前後。孝武帝钦其风。请出京。止长干寺。事以师礼。

丁丑(二)(秦十三)(至是九州之地秦有其八晋唯有东南一隅耳)

释慧永。初与远公。同依安公。至是永先至寻阳。刺史陶范。留之憩庐山。舍宅栖止。乃瓶西林寺。永真素自然。言常含笑。善於讲说。门徒稍盛。又别立一室於岭上。时坐禅焉。所居有香气。因号香谷。常有一虎。驯伏于屋。永甞至一桥。营主骑马。当道阻之。永以杖指。马惊人仆。明晨来寺悔过。白黑闻知。归心者众。

戊寅(三)(十四)

竺法念。出毗奈耶律十卷○竺道壹。初从汰公受学。思彻渊深。简文帝深重之。後东止虎丘。又适耶溪。顷之郡守王荟。起嘉祥寺。请居僧首。僧尼谘禀。时号九州都维那。隆安中卒。孙绰有赞(僧传)。

己卯(四)(十五)

秦道安法师。既住长安。大弘法化。初魏晋沙门。依师为姓故。姓各不同。安曰。师莫尊於释迦也。应沙门宜以释为氏。今称释氏。自安始也。安多闻广识。虽古器篆文。安皆识之。秦主勑三舘学士。内外有疑。皆咨问於安。国人语曰。学不师安。义不禁难。然安臂上。有一肉钏。[摇-缶+寸]可上下。而不出腕。时人谓之印手菩萨。罗什之在龟兹。亦遥礼焉。安常注诸经。恐不合理。因誓曰。若所说合理。愿见瑞相。乃梦胡僧。头白眉长。语安云。君所注经。殊合道理。我不入泥洹。当助流通。可时设我食。後十诵律至。远公乃知。和上所梦。宾头卢也。於是立座饭之。处处成则(同上)○安有弟子法遇。江陵讲经。受业者众。一僧饮酒废夕讲。遇罚而不遣。安闻以荆寄之。遇即曰。此由饮酒也。我训领不勤。远贻忧赐即集众自伏地。命维那行杖三十。垂泪自责。时道俗因之厉业者众。

庚辰(五)(十六)

高僧涉公蜀人。豫言事多验。不食五谷。日行五百里。能呪龙降雨。建元十一年。至长安。秦每遇旱。常诏师祈雨。师诵呪致龙于鉢。命坚与羣臣观之。乃遣升空而雨。王臣士庶悉皆敬奉。自是无复炎旱之忧。是年十二月。无疾而化。卒後七日。坚以其异。试开棺视之。唯殓被存焉明年大旱。坚曰。涉公若在岂使朕燋心於云汉哉。

辛巳(六)(十七)(六十二国入贡)

正月帝初奉佛法。立精舍於殿内。引诸沙门居之(通监)○帝造皇太寺。舍本第立本起寺(方志)。

壬午(七)(十八)

秦昙摩蜱(此云爱法)译般若钞五卷○秦主出同苑。命安法师。升辇同载。秦主以将伐晋。告安。安力谏。而坚不纳。明年果有淮南之败(僧传)。

癸未(八)(十九)

西域竺昙无兰(此云法正)自太元辛巳。於扬都译经六十一部○竺昙猷(即帛道猷)闻天台山有精舍。得道者居之。猷至。以石梁高危。未敢直度。且西碍大石。攀登路绝。因还止石室。弥年禅观。後试造桥。乃见梁道平正。横石洞。开度桥少许。见宝寺神僧。果如所说。猷乃陈住意。僧曰。却後十年。自当至此。何劳早住。相送度梁。横石已塞。至太元末年。终於山室。举体绿色。端坐如生。今有往者。云迷其道也(僧传又感通录云太元元年化者非也)。

甲甲(晋太元)(九)(秦建元二十)(後秦)(姚苌日雀元)(西秦)(乞伏国亡)(後燕)(世祖)(慕容垂元年)

慧远法师。少为儒生。博极羣书。甞与僧慧持。造安法师席下。闻出世间法。而悦之叹曰。儒道九流。特粃糠耳。遂出家。安门徒数千。远居第一座。安甞叹曰。使道流东国。其在远乎。至是以秦乱。来游于晋。

乙酉(十)(秦)(符坚遇弑符丕即位)(秦後二)(西)(建义秦元)(後燕二)

正月二十七日。道安法师。见有异僧。出入窻隙。安以生处问之。僧曰。当生兜率。即以手虗拨天西北。即云开。备见兜率天宫之妙。又曰。当浴圣僧。方果所愿。具示浴法。後安设浴。见有数十小儿入寺。须臾但闻浴室用水声。久之不见。开室而巾湿水减。果是圣应也。二月八日。忽告众曰。吾当去矣。无疾加趺而逝。门弟子数十人。知名于世。师着僧尼轨范。及法门清式二十四条(僧传)。

丙戌(十一)(秦)(丕遇弑符登即位徿东太初元)(建初元)(长入长安即位)(西秦二)(後凉)(吕光太安元)(後燕)(建康元)(魏)(太祖现登国元)

慧远法师。抵浔阳。见庐山爱之。乃止龙泉精舍。次寓西林。复於山东。建东林寺。经纶之际。山神降灵。愿加资助。信宿後乃风雷夜作。云雨晦冥。明发就观。则有良木殊材。骈罗委积。时晋将军桓伊。初临此牧。惊其神异。奏立寺焉。是年寺成。初太尉陶侃镇广州。有渔于海。得文殊像。送寒溪寺。甞经火。而像无恙。後侃镇武昌。使人迎之致舟。舟没而失其像。及远瓶寺心祈之。於是其像冷然自至(本传)○魏太祖道武皇帝即位。帝生知奉佛。初平中山经郡国。见沙门。皆致敬。禁军旅。无有所犯(北史)。

丁亥(十二)(二)(二)(三)(二)(二)(二)

秦昙摩难提(此云法喜)。自建元末。至长安四年。译法益经一卷○竺法汰。是年示寂。寿六十八。孝武诏曰。汰法师。道播八方。奄尔丧逝。可赙钱十万。丧事有司悉办○郗超与汰厚善。甞约。先没者当先报冥事。至是汰卒。超梦之曰。向与君约报应之事。今皆不虗。愿君无忘修德。超由是循道弥笃(僧传。又辨正搜神记。乃竺法度与王坦之相约云)。

戊子(十三)(三)(三)(高祖乾归太初元)(三)(三)(三)

天竺二十六祖不如密多。以法付般若多罗。偈曰。真性心地藏。无头亦无尾。应缘而化物。方便呼为智。遂示寂。

己丑(十四)(四)(四)(二)(麟嘉元)(四)(四)

道安法师。有弟子僧富。因还魏郡。有一劫人。劫一小儿。欲取心肝以解神愿。富见乃曰。大人五藏可用否。劫戏言亦好。富自取劫刀。画胸至脐。羣劫奔走。即送小儿还元家。时路人见富。因问其故。还家取针缝其腹皮。涂以药。轝还寺将息。少时而差○罽宾瞿昙僧伽提婆(此云众天)。於长安。出揵度等论。四十六卷○孝武帝精心奉法。志念冥符。师子国王。钦其怀道。遣沙门昙摩撮。远送玉像。以表丹情(辨正论)。

庚寅(十五)(五)(五)(三)(二)(五)(五)

时晋室微。而天下奇才。多隐居不仕。闻庐山远法师之道。皆来从之。师因谓刘程之等曰。诸君倘有心净土之游。当加勉励。遂同发志。於无量寿佛之前。设斋立誓。期生净土。其誓文略云。审二报之相催。知六道之难拔。誓同兹人。俱游绝域。临三途而缅谢。傲天宫而□□云云。由是僧俗凡一百二十三人。竝慕道辞荣。栖心物外。续有千余人。同结白莲社矣(庐山记)○竺佛念。自安高支谦之後。传译明匠。莫踰於念。符姚二代。为译人之宗。念自译经七十四卷。

辛卯(十六)(六)(六)(四)(三)(六)(六)

僧伽提婆。至寻阳。初昙摩难提。出毗昙心。言多疑滞。至是远公请入庐山。重译毗昙等论七卷○昙摩难提。共译经一百一十四卷○释道敬。方入庐山出家。奉持般若等经。

壬辰(十七)(七)(七)(五)(四)(七)(七)

八月彗现。诏天下有德沙门禳之。竺昙猷祷之。七日彗没。有青衣童子来悔过。乃隐不现○西域迦留陀伽(此云时水)译十二游经○西秦释圣坚。译摩伽等经二十四卷。

癸巳(十八)(八)(八)(苌死高祖兴立)(六)(五)(八)(八)

时谢灵运。恃其才高。肮脏傲物。与世少谐。初入庐山。一见远公。肃然心服。师问於远。求入净社。远以心杂止之。今东西二池。乃灵运所凿也。常有红白莲花。光华殊特。其白花西方有之。自此而始(庐山记)○秦僧伽跋澄(此云众现)。译[鞥-合+(白-日+田)]婆沙等经论二十七卷。澄戒德整峻。众皆则之。

甲午(十九)(秦)(为後秦灭)(後秦)(高祖皇初元)(七)(六)(九)(九)

释慧嵬多在山禅定。有一无头鬼(现形)。嵬曰。汝无头痛之患。一何快哉。鬼便隐复作无腹鬼现。嵬曰。汝无腹藏之忧。一何乐哉。须臾复作异形鬼。皆随点化而隐。时大雪。有一女子。来求寄宿。姿容婉媚。衣服鲜丽。女白嵬曰。以上人有德。天遣我来。以相慰喻。谈说欲言。劝动其意。嵬执志贞确。一心无扰。乃谓女曰。吾心若死灰。无以革囊见试。女遂凌云而逝。顾叹曰。海水可竭。须弥可倾。彼上人者。秉志坚贞。嵬以隆安三年。与法显游西域焉(本传)○符秦五主四十四年。沙门六人。出经律论一百九十七卷。

乙未(二十)(後秦二)(八)(七)(十)(十)

释僧道。秦主钦其德业。友而爱之。入寺造敬。同辇还宫。及什公译经。师亦参议焉○释昙微。安公弟子。讲法精敏。是年无疾而化。

丙申(太元二十一)(九月安帝即位)(三)(西秦)(太初九)(後凉)(龙飞元)(後燕宝)(永康元)(魏)(皇始元)

魏赵郡沙门法果。戒行精至。开演法籍。诏徵以为僧统(弘明)○沙门康道和。戒德有仪。轨范羣物。译益意经。

丁酉(安帝)(德宗)(隆安元)(皇初)(四)(太初)(十)(龙飞)(二)(南凉)(秃发鸟孤元)(北凉)(□业神玺元)(西凉)(李暠)(燕二)(魏二)

桓元劝帝沙汰僧尼。诏曰。沙门有通经律。行可宣寄大化者。听依所习。否者悉令罢道。唯庐山道德所居。不在搜简。及远法师以书抵元。遂停其诏○僧伽提婆。来游建康。晋朝王公名士。莫不造席。乃译阿含经一百一十卷。

戊戌(二)(五)(十一)(三)(二)(二)(西凉)(後燕慕容□□□□)(□)(□)

魏太祖。下诏曰。佛法之兴。其来□□□□□□□□□□神踪遗法。信可依凭。□□□□□□□□□□□□□□令信向之徒。有所□□□□□□□□□□□□□□□中达唯诵观音经。明日将噉之□□□□□□□□□□啮栅成阙。达乃穿栅得脱(僧传)。

己亥(三)(弘始元)(十二)(後凉)(纂咸宁元)(三)(天玺元)(长乐元)(二)(二)

昙摩耶舍(此云法称)。明悟出羣。常有圣僧。执锡自空诣称谈话。又梦博叉天王。劝以游方观道。不当自善。由是行化。至于此土。是年译差摩经一卷○释法显。与同学五人往西域。求未至经○释慧持。庐山远公弟也。形长八尺。风神隽爽。是年辞远入蜀。止龙渊寺。白黑归敬。升持堂者。皆号登龙门。

庚子(四)(二)(十三)(二)(利鹿孤建和元)(二)(元)(二)(建平元)(三)

三月昙摩蜱。出杂问律事二卷。明三宝物。须善防护○太山竺僧朗。有先知之异。晋魏燕秦六天子。降诏问所。供聘皆奇宝。南燕主钦其德。给二县租税。仍为立神通寺。曾经三度毁之。而不得犯者。朗輙见身以锡杖挥之立。四百年而佛像如新(本传及北山录)。

辛丑(五)(三)(吕降)(神鼎元)(二)(沮渠蒙逊永安元)(二)(熈)(光始元)(二)(四)

初建元十三年。符秦盛时。德星屡现。太史奏。外国当有智人入辅。及秦主攻襄阳。得道安以为应。安让不敢当。劝秦主。迎龟兹国鸠摩罗什(此云童寿)。秦主从之。太元七年。即遣吕光。伐龟兹以迎什。遂获什。光见什年少。妻以龟兹王女。什苦辞。光饮以醇。□□闭室中□□□□□□光还。而符坚已败。因僭□□□□□□□□□□□□□□□□□□国及姚苌□□□□□安八年□□□□□□风化□□是年三月。有木连理。生于庙廷。□□□园葱变为[蓲-品+?]。以为美瑞。五月遣将伐凉。九月隆隆乃迎什。十二月至长安。秦主礼待以国师。於西内逍遥园。命什译经。秦主卑万乘之心。尊三宝之教。机政之暇。躬与什对译○南凉释昙霍。专以神力化物。行疾如风。力者追之不及。言人死生贵贱。毫厘无爽。人或藏其锡杖。霍闭目少时。立知其处。因之事佛者甚众。鹿孤有弟耨檀。多虗害。霍谓曰。当修善道。为後世桥梁。檀曰公能七日不食。仆当奉佛。乃幽七日。而霍无饥色。檀因此改信节杀兴慈。国人既蒙其佑。咸称曰大师(本传)○杯度比丘。常乘木杯度水。神化莫测。时在彭城。罗什闻之叹曰(一作度闻什入关叹曰)。吾与此子戏别三百年矣。相见杳然。未期迟於来世耳(感通传)。

壬寅(元兴元)(四)(傉檀弘昌元)(二)(三)(二)(三)(五)

秦什法师。是年出弥陀弥勒思益等经○庐山远法师。闻什入关。遣书通好。秦主闻远师之风。遥相钦敬。送旃檀像塔。请作大智度论度。致书殷勤。什亦送双口澡瓶。及遗书曰。佛记东南有护法菩萨。勖哉仁者。善弘其事。并遗偈一章。略曰。既已舍染乐。心得善摄否。若得不驰散。深入实相否。毕竟空相中。其心无所乐(云云)。远复答以偈。略曰。本端竟何从。起灭有□□。一微涉动境。□□颓山势。惑想更相乘。触理自生滞。(云云)□□国未□□□常住之说。但云寿命长劫。远曰。佛是至极。至极则无变。无变之理。岂有穷哉。乃着法性论。有曰。至极以不变为性。得性以体极为宗云。罗什见论叹曰。远未及见经。暗与理会。岂不妙哉○桓元重申庚氷之议。欲沙门尽敬王者。朝廷承风。旨多与元合。因以问远曰。此一代大事。不可使朝廷失体也。得八座书。今以似君。君其件件详论不敬之意。以释其疑。便当行之。远公慨然。惧大法之将沦。乃答其书。并着沙门不敬王者论五篇。剧陈所以不拜之意。其论五篇。一曰在家。谓在家奉法。则是顺化之民。情未变俗。迹同方内。故有天属之爱。奉主之礼。礼敬有本。遂因之以成教。二曰出家。谓出家则是方外之宾。能遁世以求其志。变俗以达其道。变俗则不得与世典同礼。遁世则宜高尚其迹。故能拯溺俗於沉流。拔幽根於重劫。远通三乘之津。近开人天之路。如令一夫全德。则道洽六亲。泽流天下。虽不处王侯之位。固已恊契皇极。在宥生民矣。是故内乖天属之重。而不违其孝。外阙奉主之恭。而不失其敬也。三曰求宗不顺化。谓反本求宗者。不以生累其神。超落尘封者。不以情累其生。不以情累其生。则其生可灭。不以生累其神。则其神可冥。冥神绝境故谓之泥洹。故沙门虽抗礼万乘。高尚其事。不爵王侯。而沾其惠者也。四曰体极不兼应。谓如来之与周孔。发致虽殊。潜相影响。出处或异。终期必同。故虽曰道殊。所谓归一也。不兼应者。物不能兼受也。五曰形尽神不灭。谓识神驰骛。随行东西也(弘明集)。元始意坚。及得远论。即缓其事○竺法旷。志行渊深。每以法华为会三之旨。弥陀为净土之因。常咏二部。有众则讲。独处则诵。甞造弥陀大殿。伐木遇旱。旷呪令出水。是年示寂。顾恺之作赞传(本传)○北凉释道龚。译宝梁等经十二卷。释法众。译陀罗尼经。又僧伽陀。译善权经○魏太祖。於虞地。造十五级塔。又造开泰定国二寺。写一切经。造千金像。每日法集三百名僧(方志)。

癸卯(二)(五)(後凉)(为後秦灭)(二)(三)(四)(三)(四)(六)

冬桓元篡位。封帝为平固王。乃下书曰。佛法弘大。所不能测。推奉主之情。欲兴其敬。今事既在己。宜体谦冲。应诸道人。勿复致礼也○秦什出金刚仁王等经○释昙邕。初仕符秦。为卫将军。形长八尺。雄武过人。符坚南败。因从安公出家。次事庐山远公。内外综涉。志尚弘法。为远人关。致书罗什。凡为使命。十有余年。鼓击风流。摇动峯岫。强扞果敢。专对不辱。後於山西。营立茅宇。与弟子昙果。沉思禅门。果梦山神求受五戒。果曰。家师在此。可往咨受。後邕见一人。风姿端雅。从者二十人。请受五戒。邕知是山神。乃为说戒说法。神嚫以外国七节。礼拜辞别。倐忽不见(僧传)。

甲辰(三)(六)(西秦)(南凉)(三)(四)(五)(四)(五)(魏)(天赐元)

春刘裕讨桓元。元败。挟帝走江陵。元为人所杀○释智猛。招十五人。往西域求经○四月秦什师。译大品般若经四十卷。又百论二卷。什寻览旧经。多所纰缪。皆厘正之。沙门僧叡僧肇等。八百余人。传受其旨○天竺弗若多罗(此云功德大)。至长安。义学沙门数百人从之。於中寺诵十诵梵本。什公番译三分获二。而十月弗若示寂。会昙摩流支至。亦善毗尼。庐山远公。走书关中。劝流支足成之。秦王亦加敦请。流支乃与什公续之。至来秋而终焉。律仪大备。自此而始。

乙巳(义熈元)(七)(五)(建初元)(五)(慕容超太上元)(二)

桓振挟帝屯江津。刘毅等击之。振走。何无忌。奉帝还京师。帝次浔阳。诏远法师。见于行在。辅国何无忌。劝远一出。远固辞以疾。帝再诏问劳。敕九江太守。岁时送米资奉(本传)○正月秦王兴。以鸠摩罗什为国师。奉之如神。亲帅群臣。听什讲经。大营塔寺。沙门坐禅者。常以千数。公卿以下皆奉佛。由是州郡化之事佛者。十室而九(北史)○是年什。出佛藏经。菩萨藏经。譬喻经。及智度论一百卷○法师僧[((素-糸)*力)/石]。奉律精苦。为秦主所重。自什入关。僧尼以万数。颇多愆滥。遂以[((素-糸)*力)/石]为国僧正。统摄僧事。给车舆吏士。秩视侍中。僧正自此而始○又以僧迁禅慧为悦众。以法钦慧斌为僧录。班秩有差。寻加亲信。仗身白从。各三十人○法师僧叡。从什受业。妙悟绝伦。秦王尝指之曰。四海僧望也。叡讲成实论。什叹曰。子真精识。传译有甞音。吾何恨焉○法师僧肇。自为沙门。名震三辅。什公在姑臧。肇走依之。什与语惊曰。法中龙象也。及归关中。助什详定经论。因出大品之後。着般若无知论。什览奇之。传其论至庐山。远公叹为未甞有也。复着物不迁宝藏等论。皆妙尽精微。并注维摩。竝传於世○时师子国有婆罗门。号聪明。为异道之宗。闻什在关中。驮其书至。乞与僧辨论。什谓道融曰。子可当之。融密使人录其书目。一览即诵。克日论议。秦王与公卿大集。婆罗门以博观为夸。融乃历数其书。并秦地经史三倍之。什嘲曰。卿乃未闻大秦有博学者乎。敢轻远来。婆罗门愧拜而去(僧传)○晋司徒王谧。於东掖门。见五色光。穿其地得金像。高四尺。因奉入宫。宋祖加敬。躬礼事焉(感通传)。

丙午(二)(八)(六)(二)(六)(二)(三)

师子国沙门昙摩。献玉像。高四尺二寸。帝赐瓦官寺(统纪)○天竺佛驮跋陀罗(此云觉贤)。游罽宾积岁。常於宴坐。屡见神通。已得不还果。时有秦沙门智严等。西往罽宾。请来长安。讲赞大乘。咸觌玄奥。什公倒屣迎之。议论多发。药奉太子泓。甞延至东宫。对什论法。时秦崇尚玄化。沙门出入宫阙者数千。唯跋陀守静隤然而已。偶谓弟子曰。昨见天竺五舶俱发。应合至矣。又其徒自言。得那含果。僧正道[(丰*力)/石]曰。佛不许言自所得法。五舶之论。何所穷诘。弟子轻言诳惑。於律有违。义不同处。跋陀遂渡江入庐山。见远公。远高之。遣书关中雪其枉。远乃请出禅数诸经。未几而五舶俱至。共伏其灵通。陀即持佛舍利五粒。建塔於东林寺北上方(庐山记)○夏什出法华经七卷。又维摩经三卷。华手经十三卷。又於草堂寺。出梵网经二卷。融影等三百人。一时共受菩萨十戒。

丁未(三)(九)(西秦)(北凉七)(三)(高云元)(三)(四)

时渊明陶潜。字元亮。居柴桑。与庐山相近。时访远公。远爱其旷达。招之入社。陶性嗜酒。谓许饮即来。远许之。陶入山久之。以山无酒。攒眉而去○什法师。甞讲经草堂等。秦王及朝臣。沙门数千众。肃容观听。王曰。法师才辨。海内无双。可使法种不嗣哉。遂以宫女十辈。逼令受之。什自是不住僧房。别立廨舍。诸僧有効之者。什聚针盈鉢。谓曰。若相效能食此者。乃可畜室耳。举匕进针。如常饍。诸僧愧止。初什甞与母。谒月支国北山尊者。山谓其母曰。善护此沙弥。年三十五。毗尼无缺。度人如毱多。不尔正俊法师耳。天竺佛陀耶舍至姑臧。闻什受秦宫女。叹曰。什如好绵。其可使入棘刺乎。什闻耶舍来。劝秦王迎之。耶舍至。王郊迎。别剏精。舍处之。供设如王者。耶舍一无所受。时至分卫一食而已。善毗婆沙论。而髭赤。时号赤髭毗婆沙(通论)○时什师。於大石寺出诸经。禅师於瓦官寺。教习禅道。三藏法师。於中寺出律部。毗婆沙法师。於石羊寺出毗昙。可谓一时盛化(肇传)。

戊申(四)(十)(二)(景王)(嘉平元)(八)(四)(後燕)(北燕灭之)(四)(五)

晋安帝。於育王塔立大石寺(方志)。秦什出小品般若经十卷。又出十二门论一卷○卑摩罗叉(此云无垢眼)。至秦数年後。出游关左。盛阐毗尼。讲什所译斗诵戒本。律藏大弘。叉之力也。其所制内禁轻重二卷。今行於世。叉为人眼青。时号青眼律师(本传)。

己酉(五)(十一)(更始元)(三)(二)(九)(五)(北燕)(冯跋太平元)(五)(太宗)(永兴元)

什出中论四卷。什甞曰。吾若着笔作大乘阿毗昙。非迦旃子比也。今深识者寡。将何所论。唯与秦王。着实相论二卷。并注维摩经○魏太宗明元帝(嗣)既践位。京邑四方。建立图像。仍令沙门敷导民俗(魏史)。

庚戌(六)(十二)(二)(四)(三)(十)(六)(二)(南燕)(为晋)(二)

刘程之。初入庐山依远公。而桓玄刘裕竝欲荐之。程之力辞。裕等以其志不可屈。议以遗民之号旌焉。程之自修净土。日专坐禅。始涉半岁。即於定中。见佛光照天地。既出定已。愈加怡悦。居山十五年。又於念佛中。见弥陀放光。慰接摩顶。翌日念佛。又见身入宝池。有菩萨。指池谓程之曰。八功德水。汝可饮之。遂掬饮之。甘美非常。及寤犹觉异香发於毛孔。叹曰。此吾净士之缘至矣。至是乃集众叙别。西向端坐敛手而逝。寿五十九。异香郁然。七日而息。远公撰纪德碑○时远法师。每送客不过虎溪。道士陆修静。同渊明入山见师。师送之。执手共话。不觉过虎溪。三人相顾大笑。今人画之。为庐山三笑图○秦佛陀耶舍(此云觉明)。译四分律六十卷。

辛亥(七)(十三)(三)(五)(四)(十一)(西凉七)(北燕三)(魏三)

释昙谛。初母梦一僧寄麈尾并铁书镇二枚。眠觉见两物具存。因而有孕生谛。谛年五岁。母以麈尾示之。谛曰。秦王饷也。年十岁出家。悟自天发。後因唤僧[((素-糸)*力)/石]名。谛又以麈尾示之。[((素-糸)*力)/石]悟其乃弘觉先师也。谛善讲经书。後闲居吴兴崐山。二十载。时望英豪。钦风问道○释慧虔初止庐山。次投山阴嘉祥寺。克己导物。苦身率众。忽得小疾。自知必尽。属想安养。祈诚观音。北寺有尼。梦见观音入西郭门。幢幡华盖。光映日月。尼作礼曰。大士何之。答云往嘉祥寺。迎虔公。因尔无常。远近咸闻异香(僧传)。

壬子(八)(十四)(西秦)(六)(五)(元姑元)(迁都姑臧)(八)(四)(四)

西域昙无谶。至姑臧。凉王素奉大法。奉谶为师○庐山远法师。因西域沙门。叙西土石室佛影光相。是年五月。乃图画万佛影。立台以奉之(弘明集)。○释慧持。垂遗戒示寂於蜀龙渊寺。寿七十六○秦九月。什出成实论二十卷。

癸丑(九)(十五)(二)(凤翔元)(六)(二)(九)(五)(五)

四月秦罗什法师。觉四大不愈。乃口出三番神呪。令弟子诵之以自救。未及致力。转觉危殆。於是集众告别曰。因法相逢。殊未尽心。方复後世。恻怆可言。所译经论。若义契佛心。焚身之日。舌不焦坏。言讫而逝。闍维之日。舌果不坏。师寿七十。所译经论三百八十余卷(释教录云。什公卒时。诸记不定。高僧传云。弘始十一年八月二十日卒。此不然也。准成实论後记云。弘始十四年九月十五日出讫。准此十四年末什仍未卒。又准僧肇上秦主涅盘无名论表云。肇在什公门下。十有余载。若什四年出经。十一年卒。始经八载。未满十年。云何乃言十有余载。而释教录。亦不定其年月。因看弘明集云。有僧肇诔什法师。以癸丑年四月十三日薨于大寺。故今以此为准)○什之弟子生肇融叡。谓之什门四圣。又加昙影慧严慧观僧[(丰*力)/石]道常道标。谓之什门十哲。又有僧导僧因。皆当世名匠也。洪觉范曰。罗什至关而奇才毕集。於是大法勃兴。观其总领庶务。有道[(丰*力)/石]。精义入神。有僧肇道生。以智御侮有道融。以辞饰经有僧叡。至於机辨惊群如昙影。抗志不回如道标道恒者。尚多有焉(僧传)○僧叡善摄威仪。弘赞经法。常回此诸善。愿生安养。後自知期至。集僧告别。酒浴烧香礼拜还座。向西方合掌而逝。是日同寺咸见五色香烟。从叡房出。寿六十七○佛陀耶舍。出阿含经二十二卷○凉土大饥。释法进。自割肉啖饥民。民取其肉尽而卒(本传)○释僧慧。於京师破坞村起草屋。中夜两灯自行。前数十步。即就其处。立崇明寺(僧传)。

甲寅(十)(十六)(三)(二)(南凉)(为西秦灭)(三)(十)(六)(魏)

庐山释慧永。厉行精苦。愿生西方。是年示微疾。忽敛衣合掌求屣欲起。如有所见。众咸惊问。答云佛来。言终而卒。寿八十三。咸闻异香。七日乃歇(本传)○佛陀耶舍。南游庐山。远公深敬之。舍乃躬自负铁。於紫霄峯顶铸塔。以如来真身舍利。藏其中。今存焉(庐山记)○释法显。还自西域。初显得经律。留三年。学梵字。以经像附商。至师子国。又二年。达于青州。大守李嶷。躬迎之。护送入于京师。凡往返十五年(本传)○秦昙摩耶舍(此云法名)。自弘始九年。译毗婆沙论。至是三十卷方讫。耶舍常交接神明。而俯同凡俗。时谓已阶圣果○北凉三藏昙无谶。是年译涅盘经初分十卷。次广出地持光明诸经。以涅盘品数未足。躬往西域访求。後还凉宣译。又遣弟子求後品至。续复译之。其地持经。即今菩萨戒之所出也○释僧肇。是年卒於长安。年三十一(僧传)。

乙卯(十一)(十七)(四)(夏三)(北凉四)(西凉十一)(七)(二)

八月初六日。慧远法师。合掌面西而逝(僧传云。十二年终。又弘明集谢灵运诔文谓。十三年终。三说未知孰是)。寿八十四。谢灵运制碑。有庐山集三十卷。行於世。师居庐山三十年。影不出山。迹不入俗弟慧持亦有高行。社众数千。持居第一座。其社众名迹尤彰彰者。一十八人。俗士则有刘遗民雷次宗周续之宗炳张野张诠。法师则有慧永慧持道敬。罽宾则有佛驮跋陀罗尊者。他如慧献昙顺昙常道昺昙诜类。以童穉出家。同修净社。最後有竺道生。及罽宾佛驮耶舍尊者。以义熈七八年方入山。则剏社二十六七年矣。犹得在十八贤传列。至今清风袭人。又陶渊明。以山无酒而去。谢灵运以心杂。不得入社。陆修靖。甞从远公问道。今世传有二十一人焉。远之门。德行则又有道祖僧迁道流。竝才义英烈。有慧要者。患山中无刻漏。乃於水上。立十二叶芙蕖。因波转。以定十二时。晷景无差。余皆有名于世(庐山集)○太原郭宣。与蜀郡处筏。共梁州刺史扬牧敬为友。敬以害人被禁。事连宣筏。二人念观音。许钱各十万。与西明寺作功德。夜梦菩萨垂救。俱得脱免。宣依愿还钱。而筏不还。後遇戎查蒲。被流矢所中。自悔曰。我有大罪。语讫而死(僧史)○释法显。初游西天。至一寺。忽遇疾。因思乡饭。其寺主遣沙弥。为来取之。倐忽往还。脚有疮血。云往彭城。吴苍鹰家求食。为犬所啮。显恠其瞬息间。而游数万里外。方悟寺僧竝非常人也。及随舶还。故往彭城访鹰。具知由委。其犬啮余血涂门之处犹在。显曰。此罗汉圣人血也。鹰即舍宅为寺。自至扬。广求经像未获。忽林间见僧持像行。云与吴鹰供养(僧传)○魏鹰将像还。每放异光。後元魏高齐皆迎供养(僧传)○魏僧统法果。太宗深敬之。前後授以辅国宣城子忠信侯安城公之号。皆固辞(魏书)。

丙辰(十二)(後秦泓)(永和元)(五)(四)(五)(十二)(八)(泰常元)

释法安(一名慈钦)。远公弟子也。习禅讲经。善能开化。时新阳县虎灾。县有社树。下筑神庙。安游其村。民以畏虎。早闭门闾。安至树下。坐禅向晓。虎负人至。投之树北。跳伏安前。安为说法授戒。虎有顷而去。村人追虎。至树下。见安大惊。谓是神人。一县宗奉。虎灾遂息。因改神庙。留安立寺。左右田园。皆舍为业。後梦人指床下。掘得铜钟二口(僧传)。

丁巳(十三)(後秦)(为晋灭)(六)(五)(六)(西凉歆)(加兴元)(九)(二)

秦释道恒。罗什爱其才。与道标齐名。初秦王。以二人有经国之业。必欲二人罢道辅政。恒标答书有曰。昔光武尚能纵严陵之心。魏文管宁写之操。愿鉴元元之情。垂旷通物之理。秦主又致书於什[(丰*力)/石]二师。愿睡以谕之。什[(丰*力)/石]等答。略曰。古之明王。审违性之难御。悟任物之多因。故尧放许由於箕山。陵让放杖於魏国。高祖纵四皓於终南。叔度辞蒲轮於汉岳。盖以适贤之性。为得贤也。後举众恳乞。方得寝免。恒乃叹曰。古人云。益我货者损我神。生我名者杀我身。於是入琅琊山。终世不出。是年示寂于山(本传)○姚秦三主共三十四年。沙门五人。出经律论六百二十四卷○释僧羣。居罗江霍山。山有泉。羣饮之能不饥。因绝五谷。大守刘夔。欲造其山乞水。天甚清霁。方渡海。忽风雨晦冥数日。竟不得往。叹曰。正为山灵勒回俗驾耳。羣庵侧有略彴。每渡以汲泉。一日有折翅鸭。舒翼横略彴就唼。羣欲举杖拨去。恐伤鸭。因不饮数日而没。寿百四十余。临终曰。我少时甞戏折一鸭翅。此殆现报也(僧传)。

戊午(十四)(西秦七)(夏)(昌武元)(北凉七)(二)(十)(三)

西竺佛驮跋陀罗。因适江陵。士庶皆事之。宋王刘裕。请归京都。止道场寺。三月吴郡内史孟顗等。乃请师於寺译华严经。感二青衣童子。每旦自庭沼中出。炷香添瓶。不离座右。暮则潜入沼中。日以为常。至译经毕。遂绝迹不见(华严记)○僧洪。铸丈六像。未及开模。会铜禁甚严。刘裕时为相国。洪坐系丞相府。诵观音经。梦像摩其顶。问怖否。洪曰。自念必死。安得不怖。覩像胸前。铜色燋沸。殆临刑。会监官牛奔车坏。更克日。有令从相府来。原洪之罪。比开模像。胸如所梦焉(北山录)○凉无谶。出海龙王经四卷。有道进者。从谶求受菩萨戒。谶曰。当自悔七日乃来。既而诣谶。曰宿障尚重。遂精修三年。梦中感佛为授戒法。於是复诣谶。谶见喜曰。善哉已感戒矣。今为汝作证。次第於佛像者。为说戒相。当进感戒之夕。沙门道朗。亦通此梦。於是从进受戒者。千有余人。传授此法。迄至于今○庐山昙常卒。寿七十二。张野卒。寿六十九。

己未(恭帝)(德文元熈元)(八)(真兴元)(八)(三)(十一)

释慧义。备通经义。因言嵩高神云。江东有刘将军。应受天命。吾以三十二璧镇金。以缾为信。遂闻宋王。王谓义曰。非常之瑞。非法师自行。无以获也。义乃往嵩山。行道七日。梦老人将义往璧处。指云。是此石下。明日义行。果见石坛下。得璧三十二枚。黄金一缾(此瑞详之宋史)。义还京师。宋武加接尤重。迄乎践祚。礼遇弥深。元加二十一年终(僧传)○魏僧统法果。太宗甞亲幸其居。以门巷狭小。不容舆辇。更广大之。果年八十余卒。帝三临其丧。追赠老寿将军赵胡灵公(魏书)○释道祖。初事远公。英姿易悟。後隐吴之台寺者十数年。是年卒。寿七十三○释法显。至是译泥洹经等。共六部二十四卷○竺法力。译无量寿经一卷。

庚申(元熈二)

居士竺难提(此云喜)。译观音消伏毒害经等○禅师昙兰。居始丰赤城山。初变恠百出。兰宴坐自若。神乃拜曰。我诣韦乡山殊欺王。以此山奉上人。遂不见。後三年殊欺王。同夫人男女二十三人至。求授归戒。兰为授五戒。以万钱密两器为施而去。是年兰卒(僧传)○六月恭帝禅位于宋王刘裕○两晋凡十五君。一百五十六年国除○东晋一百四年中。译师二十七人。所译经律论。垂六百卷。而弘法之务。至是特盛焉。合寺一千七百六十八所。僧尼二万四千人(方志)。

猜你喜欢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十一·圆晖
  答朱光潜问·太虚
  神鼎諲禅师·惠洪
  三十九、云门话堕·慧开
  旧新思潮之变迁与佛学之关系·太虚
  迦丁比丘说当来变经·佚名
  卷第一百四十八·佚名
  佛说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三昧大教王经卷第二十七·佚名
  卷第四十六·霁仑超永
  卷六十一·道世
  第三章 妙弓王时代·多罗那他
  净土五会念佛略法事仪赞一卷(并序)·法照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十三·佚名
  仰山伟禅师·惠洪
  十地经论 第十卷·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陈公子柏(云峤集)·顾嗣立

    柏字新甫,号云峤,泗州人。其祖平章,故宋制置,即龙麟洲题琵琶亭以讥之者。柏尝为侍仪舍人,馆阁诸老、朝省名公,莫不折辈行与交,咸称之曰陈公子。官至太祝,年逾六十,不得志而卒。临终作偈,有「前身本是泗州僧」之句。云峤性豪宕,结

  • 卷七十三·志第二十六·律历六·脱脱

        ◎律历六   ○崇天历   步交会   交终分:二十八万八千一百七十七、秒四千二百七十七。   交终日:二十七、余二千二百四十七、秒四千二百七十七。   交中日:一十三、余六千四百一十八、秒七百三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二百三十二·佚名

    万历十九年二月戊辰朔升湖广掌印都司黎国耀为广东琼崖等路海防参将云南迤东等处守备张先声为贵州都司军政佥书湖广都司佥书柴时泰为兴都留守司军政掌印○升凉州右副总兵陈霞署都督佥事充五军营左副将○以原任镇守四川

  • 卷之七十·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管理户部事务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务随带加五级纪录十八次臣贾桢总裁官经筵讲官吏部尚书镶蓝旗汉军都统管理新营房城内官房大臣

  • 史纠卷三·朱明镐

    (明)朱明镐 撰○北齐书文襄纪渤海王业不繇子惠溯其树迹全逊晋景厕置帝纪将无过情此纪叙次不伦中载侯景答书尤属无谓一纪之中或取魏纪或取梁书或取北史剽集三家率尔而成絶无裁割疑非李氏之笔当属后人所补邢邵传传中载请

  • 永宪录卷二(下)·萧奭龄

    雍正元年秋七月戊寅朔。令嗣后大计军政不在八法者。知县、守备以上。督、抚、提、镇注明考语。报部察议。诏留漕二十万石。贮山东备赈。令在外降革文武官弁案件完结。许赴都察院汇题亲试录用。谕修建天津仓廒。遣官差

  • 卷一·徐一夔

    钦定四库全书 明集礼卷一 吉礼第一 祀天 总叙 天子之礼莫大于事天故有虞夏商皆郊天配祖所从来尚矣周官大司乐冬至日祀天於地上之圜丘大宗伯以禋祀祀昊天上帝孝经曰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所以重报本反始之义而其礼则贵诚

  • 卷一百七十七·佚名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钦定续文献通考钦定四库全书钦定续文献通考卷一百七十七经籍考子【杂中杂说 杂品】宋龚鼎臣东原録一卷鼎臣字辅之郓州须城人景佑进士历官谏议大夫京东东路安抚使知青州改大中大夫提举亳州大

  • 定公(元年~十五年)·谷梁赤

    定公元年元年春,王。不言正月,定无正也。定之无正何也?昭公之终非正终也,定之始非正始也。昭无正终,故定无正始。不言即位,丧在外也。三月,晋人执宋仲几于京师。此其大夫,其曰人何也?微之也。何为微之?不正其执人于尊者之所也,不

  • 卷一百七十九·秦蕙田

    <经部,礼类,通礼之属,五礼通考钦定四库全书五礼通考卷一百七十九刑部尚书秦蕙田撰嘉礼五十二廵狩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二十七年巡陇西北地出鸡头山过回中焉赐爵一级治驰道【应劭曰驰道天子道也若今之中道然】二十八年始

  • 季秋纪第九·吕不韦

    季秋原文: 一曰:季秋之月,日在房,昏虚中,旦柳中。其日庚辛,其帝少皞,其神蓐收,其虫毛,其音商,律中无射。其数九,其味辛,其臭腥,其祀门,祭先肝。候雁来, 宾爵入大水为蛤。菊有黄华,豺则祭兽戮禽。天子居总章右个,乖戎路,驾白骆,载白旗,衣

  • 卷中·佚名

    尔时世尊复告离垢威力士言:族姓子。菩萨若闻如此行迹当勤奉行。云何求闻禀听尊常行恭敬弃捐憍慢。言语柔和志性仁调。观念於法犹如医药。於师和上设世尊想。自察其思撰法药发医王想。於诸众生为疾病想。若务求法不当爱

  • 佛祖历代通载凡例·念常

      一世祖皇帝玉音一百段。出弘教集。实帝师大臣钦承对旨。谨置于编一帝师所说彰所知论。冠于篇者尊之也一吾佛世尊未生以前时代。本不与书。欲便初学。卷自太古始一往古帝王。即位改元崩殂及僭国之主。宰臣护教尊法

  • 序·佚名

    阿毗昙八犍度论迦栴延子造 符秦 僧伽提婆共竺佛念译阿毗昙八犍度论序释道安撰阿毗昙者。秦言大法也。众祐有以见道果之至赜。拟性形容。执乎真像。谓之大也。有以道慧之至齐。观如司南察乎一相。谓之法。故曰大法也。

  • 吹万禅师语录卷之三·吹万广真

    嗣法孙灯来重编普说普说参禅一法。贵要真参实悟。切不可将杂毒蕴在胸中。何谓杂毒聻。无明烦恼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此是欲界有情杂毒。喜乐舍无心定无想定此是色界有情杂毒。空处定识处定无所有处定非非想处定灭尽

  • 绛帖平·姜夔

    六卷。书论。宋代姜夔著。夔(约1155—1221年,或1163—1203年),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鄱阳(今属江西)人。一生未仕。南宋词人、音乐家。著有《续书谱》。此书原二十卷,仅存六卷。前有序,并有清代纪昀等人所作提要。标有总

  • 耳目记·张鷟

    唐张鷟撰。一卷。鷟有《朝野佥载》已著录。是编记故事二十三则,每则多至二三百字,少则二三十字。多为唐武周时事,如酷吏专事罗织,刑戮残忍,贪财好淫,食人精肉,少有灵异怪诞,乖戾时事。书中有记开元以后事,当为后人窜

  • 洋泾浜奇侠·张天翼

    长篇小说。张天翼著。作于1936年。小说塑造了一个唐吉诃德式的人物史兆昌的形象。史兆昌嗜读武侠小说,又是道家武术的忠实信徒,整天幻想着当一个侠客,并找一个像十三妹一样的女侠客,一起去打败日本人,救国立功。他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