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之十六

宗统编年卷之十六

临济第二世祖

讳存奖。姓孔氏。邹鲁阙里之裔孙也。於蓟三河县盘山甘泉院出家。大中五年圆具。九年弃讲参临济。嗣法住魏州兴化。

懿宗戊子咸通九年。

临济第二世魏州兴化祖嗣宗统(二十一年)。

祖开堂兴化。

拈香曰。此一炷香。本为三圣师兄。三圣於我太孤。本为大觉师兄。大觉於我太赊。不如供养临济先师。僧问四面八方来时如何。祖曰。打中间底。僧便礼拜。祖曰。昨日赴个村斋。中途遇一阵卒风暴雨。却向古庙里躲避得过。

己丑十年。

禅师庆诸复住石霜。

诸庐陵新涂陈氏子。初抵沩山为米头。后参道吾智。嗣其法。初住潭州石霜。后隐长沙浏阳。人莫识者。因僧举洞山解制上堂。秋初夏末。兄弟东去西去。直须向万里无寸草处去。诸曰。何不道出门便是草。洞山祖闻之惊曰。浏阳乃有古佛。自是僧众迎诸再住石霜。

洞宗第一世瑞州洞山悟本祖示寂。

祖示疾。令沙弥传语道膺。乃嘱曰。他若问和尚安乐否。但道云岩路相次绝也。汝下此语。须远立。恐他打汝。沙弥领旨去传语。声未绝。蚤被膺打一棒。将圆寂。祖谓众曰。吾有闲名在世。谁人为吾除得。众无对。时有沙弥出曰。请和尚法号。祖曰。吾闲名已谢。僧问和尚违和。还有不病者也无。祖曰有。曰不病者还看和尚否。祖曰。老僧看他有分。曰未审和尚如何看他。祖曰。老僧看他不见有病。祖乃问僧。离此壳漏子。向甚么处与吾相见。僧无对。祖示偈曰。学者恒沙无一悟。过在寻他舌头路。欲得忘形泯踪迹。努力殷勤空里步。乃命剃发澡身。披衣声钟辞众。俨然坐化。时大众号恸。移晷不止。祖忽开目谓众曰。出家人心不附物。是真修行。劳生惜死。哀悲何益。复令主事办愚痴斋。犹众恋慕不已。延七日。食具方备。祖亦随众斋毕。乃曰。僧家无事。大率临行之际。勿须喧动。遂归丈室。端坐长往。塔曰慧觉。

祥符荫曰。祖与济祖同时王化。建立宗旨。广大精微。互尽美善。迄今昌昌二桂。奕奕交荣。灵山一花。芳传未艾。源深流长。其信然矣。

禅师道全继席洞山。

全初参洞山。问如何是出离之要。祖曰。阇黎足下烟生。全当下契悟。遂继席。一众悦服。

曹洞宗第二世祖

讳道膺。幽州玉田王氏子。童丱出家於范阳延寿寺。二十五成大僧。初参翠微。寻谒洞山。为室中领袖。嗣其法。

庚寅十一年。

曹洞宗第二世云居祖嗣宗统(三十三年) 发明(洞山寂。而曹山俨然无恙也。不书曹山者。表云居嗣统也。然则云居嗣统。何不俟曹山寂后。曰云居曹山。雁行也。宗旨既定。曹山能事毕矣。沩仰。父子也。沩山寂而仰山在。亦止不书。于洞山寂后。即以云居嗣统者。重传持也。佛祖之嘱曰。毋令断绝千古法脉。岂不贵得人哉)。

祖开法洪州云居。

祖登欧阜。冠世绝境。就树缚屋而居。号云居。衲子追求而集。散处山间树下。久成苫架。说法其下。示众。佛法有什么事。行得即是。但知心是佛。莫愁佛不解语。欲得如是事。还须如是人。若是如是人。愁个甚么。若云如是事即难。自古先德。醇素任真。元来无巧。他根本脚下实有力。即是不思议人。握土成金。若无如是事。饶汝说得簇花簇锦相似。人总不信受。又曰。暂时不在。如同死人。岂况如今论年论月不在。如人常在。愁什么家事不办。欲知久远事。祇在如今。如今若得。久远亦得。亦人千乡万里归家。行到即是。是即一切总是。不是即一切总不是。又曰。升天底事。须对众掉却。十成底事。须对众去却。掷地作金声。不须回头顾着。自余有什么用处。不见二祖。当时博览三藏。如观掌中。因什么更求达摩安心。将知此门中事。不是等闲。所以道。智人不向言中取。得人岂向说中求。又曰。一切事须向这里及尽。始得无过。若一毫去不尽。即被尘累。岂况更多。差之毫厘。过犯山岳。古人道。学处不玄。尽是流俗。闺阁中物舍不得。俱为渗漏。

辛卯十二年。

壬辰十三年。

文偃参尊宿睦州明得悟尊宿指今见雪峰。

偃嘉兴张氏子。生知天纵。落发受具。探穷律部。以己事未明。参尊宿明。明才见来。便闭却门。偃乃扣门。明曰谁。曰某甲。曰作甚么。曰己事未明。乞师指示。明开门一见便闭。偃如是连三日扣门。至第三日开门。偃乃拶入。明便擒住曰道道。偃惊不暇答。明便推出曰。秦时[车*度]轹钻。遂掩门。损偃右足。偃从此悟入。明乃指见雪峰。到庄。见一僧问。上座今日上山去那。曰是。曰寄一则因缘问堂头和尚。祇是不得道是别人语。上座到山。见和尚上堂。众才集。便出握腕立地曰。这老汉项上铁枷。何不脱却。僧一依教。峰见这僧与么道。便下座拦胸把住曰。速道速道。僧无对。峰拓开曰。不是汝语。曰是某甲语。曰。侍者将绳棒来。曰是庄上一浙中上座教某甲来道。曰大众去庄上迎取五百人善知识来。偃次日上山。峰才见。便曰。因甚得到与么田地。偃乃礼拜。

癸巳十四年。

僖宗(名俨在位一十五年)。

僖宗甲午乾符元年。

乙未二年。

丙申三年。

禅师师备开法玄沙。

备闽县谢氏子。父以渔为业。因夜泛船堕水。备鼓掉而救。见水中月。乃云。先达有言。一切诸法。皆如水月。若父存与其同业。只益三途之苦。今既不可救。莫若舍缘出家。报父恩也。於是断发受具。芒鞋布衲。食才接气。宴坐终日。与雪峰存亲厚。存以其苦行。呼为头陀。尝携囊出岭。拟欲遍参。忽筑破脚指。血流痛楚。叹曰。是身非有。痛从何来。是身是苦。毕竟无生。休休。遂不出岭。依存咨决心要。一日存召曰。备头陀。何不遍参去。曰达摩不来东土。二祖不往西天。存然之。称曰。备头陀。再来人也。后忽梦父来谢曰。荷子出家。我得生天。存住雪峰。备入室。又阅楞严。发明心地。自是应机敏捷。与修多罗冥契。诸方玄学。有所未决。必从之请益。辞峰结屋梅溪。后住玄沙。众相寻而至。遂成丛林。上堂曰。佛道闲旷。无有程涂。无门解脱之门。无意道人之意。不在三际。故不可升沉。建立乖真。非属造化。动则起生死之本。静则醉昏沉之乡。动静双泯。即落空亡。动静双收。颟顸佛性。必须对尘对境。如枯木寒灰临时应用。不失其宜。镜照诸像。不乱光辉。鸟飞空中。不杂空色。所以十方无影像。三界绝行踪。不堕往来机。不住中间意。钟中无鼓响。鼓中无钟声。钟鼓不相交。句句无前后。如壮士展臂。不借他力。师子游行。岂求伴侣。九霄绝翳。何用穿通。一段光明。未曾昏昧。夫佛出世者。元无出入。盖名相无体。道本如如。法尔天真。不同修证。祇要虚闲不昧。作用不涉尘泥。个中若纤毫不尽。即为魔王眷属。句前句后。是学人难处。所以道一句当机。八万法门永绝生死。直饶得似秋潭月影。静夜钟声。随扣击以无亏。触波澜而不散。犹是生死岸头事。道人行处。如火销氷。终不却成氷。箭既离弦。无返回势。所以牢笼不肯住。呼唤不回头。古圣不安排。至今无处所。若到这里。步步登玄。不属邪正。识不能识。智不能知。动便失宗。觉即迷旨。二乘胆战。十地魂惊。语路处绝。心行处灭。直得释迦掩室於摩竭。净名杜口於毗耶。须菩提唱无说而显道。释梵绝听而雨花。若与么见。前更疑何事。没栖泊处。离去来今。限约不得。心思路绝。不因庄严。本来清净。动用语笑。随处明了。更无欠少。古德云。情存圣量。犹落法尘。己见未忘。还成渗漏。不可道持斋持戒。长坐不卧。住意观空。凝神入定。便当去也。有甚么交涉。西天外道。入得八万劫定。却数满后。不免轮回。盖为道眼不明。生死根源不破。夫出家儿即不然。不可同他外道也。如今甚么处不是汝。甚么处不分明。甚么处不露见。何不与么会去。如实未有发明。切须在急。时中忘餐失寝。似救头然。如丧身命。冥心自救。放舍闲缘。歇却心识。方有少许相亲。若不如是。明朝后日。尽被识情带将去。有甚么自繇分。又诸行无常。是生灭法。世间难信之法。具大根器。方能明达。今生若彻。万劫亦然。古德云。直向今生须了劫。谁能累劫受余殃。又曰。玄沙游径别。时人切须知。三冬阳气盛。六月降霜时。有语非关舌。无言切要词。会我最后句。出世少人知。

丁酉四年。

禅师黄檗下尊宿睦州道明寂。

明住睦州示众。汝等诸人还得个入头处也未。若未得个入头处。须觅个入头处。若得个入头处。已后不得孤负老僧。时有僧出礼拜曰。某甲终不敢孤负和尚。曰蚤是孤负我了也。寻常见衲僧来。即闭门。或见讲僧。乃召曰。座主。主应诺。明曰。担板汉。上堂。裂开也在我。捏聚也在我。时有僧问如何是裂开。曰三九二十七。菩提涅盘真如解脱即心即佛。我且与么道。你又作么生。曰某甲不与么道。曰盏子扑落地。碟子成七片。曰如何是捏聚。明乃敛手而坐。一日升座曰。首座聻。曰在。寺主聻。曰在。维那聻。曰在。曰三段不同。今当第一。向下文长。付在来日。下座。又示众。大事未明。如丧考妣。大事既明。如丧考妣。一日召门人曰。此处缘息。吾当逝矣。乃跏趺而寂。火焚舍利如雨。收灵骨建塔。寿九十八。腊七十六。

祥符荫曰。尊宿眼明心公。故其机用超妙。如拔九地之雷。如嘘万里之风。而鲲鹏之变化。神龙之奋迅。有不知其所以然而然者。巍然两宗。脱颕於指颐之下。而不以自私。千载而后。尊之为尊宿。与南泉赵州。鼎立而三宜也。

戊戌五年。

己亥六年。

庚子广明元年(十二月贼黄巢入长安。帝走兴元。黄巢僭号自称大齐皇帝。改元金统)。

禅师南泉下衢州子湖利踪寂。

踪嗣南泉愿。住子湖。於门下立牌曰。子湖有一只狗。上取人头。中取人心。下取人足。拟议即丧身失命。示众曰。诸法浩浩。何绊何拘。汝等於中自生难易。心源一统。绵亘十方。上上根人。自然明白。历历分明。无有不是。只少个丈夫之志。致见如斯疲劳。欲得易会么。自古及今。未有一个凡夫圣人出见汝前。亦无有一善语恶语到汝分上。为甚么故。为善善无形。为恶恶无相。既已无我。把甚么为善恶。立那个是凡圣。汝信否。还保任否。有甚么回避处。恰似日中逃影。还逃得么。子湖山下有陶家无子。夫妇日夕焚祷。踪一日过而问曰。尔何所祈。陶告之故。踪曰。汝施我竹我施汝子。陶遂施竹。其夕感异梦。随举一男。众因号神力禅师。

辛丑中和元年(正月帝幸成都)。

禅师船子下澧州夹山传明善会寂。

会广州廖氏子。初住夹山上堂。有僧问如何是法身。会曰。法身无相。曰如何是法眼。会曰。法眼无瑕。时道吾智在座中。不觉失笑。会便下座。请问道吾。某适来对这僧话。必有不是。致令上座失笑。望不吝慈悲。吾曰。和尚一等是出世。未有师在。会曰。甚处不是。望为说破。吾曰。某甲终不说。请和尚却往华亭船子处去。会曰此人如何。吾曰。此人上无片瓦。下无卓锥。和尚若去。须易服而往。会乃散众束装。直造华亭。船子才见便问。大德住甚么寺。会曰。寺即不住。住即不似。船子曰。不似。似个甚么。会曰。不是目前法。船子曰。甚处学得来。会曰。非耳目之所到。船曰。一句合头语。万劫系驴橛。船又问。垂丝千尺。意在深潭。离钩三寸。子何不道。会拟开口。被船子一桡打落水中。会才上船。船子又曰。道道。会拟开口。船子又打。会豁然大悟。乃点头三下。船曰。竿头丝线从君弄。不犯清波意自殊。会遂问。抛纶掷钓。师意如何。船曰。丝悬绿水。浮定有无之意。会曰。语带玄而无路。舌头该而不谈。船曰。钓尽江波。金鳞始遇。会乃掩耳。船子曰。如是如是。遂嘱曰。汝向去直须藏身处没踪迹。没踪迹处莫藏身。吾三十年在药山。祇用斯事。汝今已得。他后莫住城隍聚落。但向深山里。镢头边。觅取一个半个接续。无令断绝。会乃辞行。频频回顾。船子遂名阇黎。会乃回首。船子竖起桡子曰。汝将谓别有。乃覆舟入水而逝。会自此幽遁。至咸通庚寅。复开席夹山。道吾复遣僧往问。如何是法身。仍答曰。法身无相。如何是法眼。仍答曰。法眼无瑕。僧归举似道吾。吾曰。这汉此回方彻。僧问如何是夹山境。会曰。猿抱子归青嶂里。鸟衔花落碧岩前。示众曰。百草头荐取老僧。闹市里识取天子。十一月七日召主事曰。吾与众僧话道累岁。佛法深旨。各应自知。吾今幻质。时尽即去。汝等善保护。如吾在日。勿得雷同世人。辄生惆怅。言讫。奄然而逝。谥传明大师。塔曰。永济。

祥符荫曰。悟后贵须遇人。尽却师承边事。方能大法自在。观夹山之於船子。世之竹叶精灵。可以泠然愧避矣。然不得道吾发药。则自堕於云雾而不知非。此启迪之功不可缓也。当时夹山已开堂蓄众。道吾当众笑之不以为嫌。乃虚心下问。一闻船子。即散众直造。此一段风规。岂今之高头强项者。能望其后尘乎。至船子嘱曰。莫住城隍聚落。但向深山里。镢头边。觅取一个半个接续。尤为末法抱道者。顶门金针云。

普闻断发造石霜。

闻僖宗第三子。僖宗幸蜀。亲王宗室皆逃亡。闻断发逸游。人无知者。造石霜。谒庆诸。诸与语。叹异曰。汝乘愿力而来。乃生帝王家。脱身从我。火中莲也。

壬寅二年。

通玄禅师开法末山隆济。

玄初参德山。时已腊高。门风益峻。独奇玄。然玄不大彻。辞谒洞山。与语。喜。抚之曰。掌有神珠。白昼示人。人且按剑。况玄夜乎。子可贵也。曰但不识珠耳。傥识。亦无昼夜。洞称为俊士。洞入灭。玄庐塔旁三年。学者依从日盛。玄曰。太平时世。饥餐困卧。复有何事。吾本无事。汝与么来相寻。是无事生事。无事生事。道人所忌。何不各自歇去。中和初寓塔北游。久之南还。寓止豫章。南平锺王执弟子礼。玄厌城居。王为买末山建精舍。号隆济。以延之。学者云集。

癸卯三年(五月李克用破黄巢收复长安)。

禅师百丈支下福州庆圆智大安寂。

安继席沩山。豫章廉使崔公敦崇礼誉。咸通十四年诏号延圣大师。赐紫袈裟。安室中每问僧。有句无句。如藤依树。子意旨如何。僧问。黄巢军来。和尚向甚么处回避。安曰。五蕴山中。僧曰。忽被他捉着时如何。安曰。恼乱将军。春秋九十一。十月二十二日。奄然坐化於怡山丈室。赠圆智大师。塔号证真。博陵司空相国。及诗人周朴。仰慕笃重。着诗文礼颂焉。

甲辰四年。

乙巳光启元年。

丙午二年。

丁未三年。

禅师德山下鄂州岩头全奯寂。

奯德山嗣。住岩头。光启之后。中原盗起。众皆避地。奯端居自若。一日贼大至。奯知宿缘。乃顺化焉。门人焚之。获舍利四十九粒。起塔。

祥符荫曰。岩头初谒临济。后参德山。鳌山阻雪。打脱雪峰漆桶。托钵堂前。重挝德山涂毒。四藏锋。末后句。天下人不奈伊何。乃一棹烟波。孤行於芳草渡头。迄今流风遗韵。凛然与曲录床拥千百众者。同其高峭。噫。道岂在形迹间哉。

祖付慧颙正法。

颙生缘河北。参祖於兴化。祖付以法印。

祖摈克宾维那。

祖一日谓克宾维那曰。汝不久为唱导之师。宾曰。不入这保社。祖曰。会了不入。不会了不入。曰总不与么。祖便打曰。克宾维那。法战不胜。罚钱五贯。设饡饭一堂。次日祖自白椎曰。克宾维那。法战不胜。不得吃饭。即便出院。

戊申文德元年。

禅师道吾下石霜庆诸寂。

诸嗣道吾智。不出霜华二十年。学众多有常坐不卧。屹若株杌。天下谓之枯木众。齐己贯休泰布衲等。俱在座下。皆以吟咏为佛事。而泰更力於禅。秀才张拙尝。与泰等道话。一日谓泰曰。三师中何不选一人为长老。意少己休等以诗笔见长。泰曰。先辈何失言也堂头和尚肉身菩萨。会下一千五百人。如我辈者。七百余人。胜我辈者七百余人。拙愧服。乃同上拜谒。诸问先辈何姓。曰姓张名拙。曰觅巧了不可得。拙自何来。拙遂有省。呈偈曰。光明寂照遍河沙。凡圣含灵共我家。一念不生全体见。六根才动被云遮。断除烦恼重增病。趣向真如亦是邪。随顺世缘无挂碍。涅盘生死是空华。诸肯之。二月日安坐而化。寿八十二。腊五十九。

祥符荫曰。道吾云岩。同出药山之门。敲唱双行。有似岩头之於雪峰。洞山五位王子。石霜互阐明之。酥酪醍醐。皆出於乳。而味则同中有异矣。浏阳古佛。推自洞山。住山三十年。一众如枯木。然贯休齐己辈。不妨联吟座下。先师意旨。首座与九峰各出一只手。此从上宗门中爪牙也。

临济第二世魏州兴化广济祖寂。

尧封潜正讹记曰。景德传灯录。魏府兴化存奖禅师。为后唐庄宗师。庄宗一日谓师曰。朕收大梁。得一颗明珠。未有人酬价。师曰。请陛下珠看。帝以手舒开幞头脚。师曰。君王之宝。谁敢酬价。碑文。师化於文德元年七月十二日。唐僖宗文德元年戊申。去后唐庄宗同光元年癸未。凡三十六年。则非庄宗明矣。今考其时。舒幞头脚者。盖晋王李克用。而误为其子庄宗存勖也。按僖宗广明元年庚子。黄巢入长安。帝走兴元。黄巢僭号。中和二年壬寅。李克用将沙陀兵趣河中。三年癸卯五月。李克用破黄巢。收复长安。诏以李克用为河东节度使。四年甲辰五月。黄巢趣汴州。李克用追击大破之。秋七月时溥献黄巢首。八月进李克用为陇西郡王。传灯录所谓收大梁得一颗无价宝珠者也。其称朕者。以庄宗而讹也。碑又言大德奉先师之遗命。於龙纪元年。八月二十二日。於本院焚我真身。用观法相。即示寂。次年己酉。昭宗元年也。而五灯会元谓后唐庄宗车驾幸河北。回至魏府行宫。诏师问曰。朕收得中原。获得一宝。及龙颜大悦。赐紫衣师号。皆不受等语。皆因庄宗而讹也。史之贵阙文。岂不信哉。传灯录师灭后。勅谥广济大师。塔曰通寂。而不见於塔碑。得之塔碑之后也。传灯录师为魏府大觉禅师院宰。时觉一日问曰。我常闻汝道向南行一回。拄杖头未曾拨着一个会佛法底人。汝凭什么道理。有此语。师乃喝。觉打之。师又喝。觉又打。来日师从法堂过。觉召曰。院主。我直下疑汝昨日行底喝。与我说来。师曰。存奖平生於三圣处学得底。尽被和尚折倒了也。愿与存奖个安乐法门。觉曰。这瞎驴。卸却衲帔。待痛决一顿。师即言下领旨。虽同嗣临济。而常以觉为助发之友。其事在临济示灭之先。不待辨而明。而五灯会元诸书。讹而为师於言下荐得临济先师於黄檗吃棒底道理。此先师二字。盖从拈香法语。不如供养临济先师之句而讹也。佛祖纲目系存奖禅师开法兴化於僖宗乾符元年甲午。则在晋王之前也。皆异於塔碑。又祖塔碑左记曰。当周之时。西方有圣人曰释迦氏。东土有圣人曰仲尼氏。东土圣人生鲁国。而西方圣人已示灭四百年矣。当是时。东土之人。固未知有西方圣人也。而东土圣人始知之。而始名之。其后东土圣人灭六百年。西方圣人之教乃至於东土。又历年。东土得达摩氏传西方圣人不传之心印。又历年。东土五宗拔起。以应一花之瑞。而首承临济氏之宗祧者。实东土圣人之孙也。其事景德传灯录阙焉。文苑英华卷第八百六十八。碑第二十五。释碑第十九。宣州新兴县寺碑后。载魏州故禅大德奖公塔碑。作者公乘亿。碑曰。和尚姓孔字存奖。家本邹鲁。即阙里之裔孙也。南潜年来欲集僧宝献征。意盖在拾遗而补阙也。公乘亿兴化塔碑。则非独拾遗而补阙也。西方圣人。东土圣人。风教设施之同异。后世子孙之会通。以端俗学之歧涂。以定人天之眼目。实在於是。盘山甘泉。着其抽簪。三统讲筵。明其义虎。京华水国。表其游迹仰山击指。及其同声。临济止观音寺江西禅院补宝寿之佚文。未期迁化。克尽茶毗之礼。证三圣之同侍。南砖门外。通衢之左。兴化旧基。舍利一千余粒。德仪殊胜。建塔於府南贵乡县熏风里。附於先师之塔。志也。父子存亡。始终靡间。昭垂万古矣。余特悲世之奉教於东土圣人者。於东土圣人之心法。皆背而驰。而岸然自谓於东土圣人之教。若执干戈以捍御焉。噫。亦异矣。夫东土圣人。仲尼氏二传而为子思氏。亲得东土圣人之心法着中庸。其第一句曰。天命之谓性。非世之所谓天命者也。世所谓天命云者。所以开近世天主邪说之渐。而子思氏之言。则西方圣人之心也。其末后句曰。无声无臭。非世之所谓无声臭也。世之所谓无声臭云者。所以承宋儒混茫一气之讹。而子思氏之言。则西方圣人之心也。夫东土圣人仲尼氏二传之孙。手着中庸以阐东土圣人之道。则仲尼氏之心也。阙里裔孙。亲承临济以传西方圣人之心。则亦仲尼氏之心也。此世儒之所不察也。

安隐忍曰。祖英挺天纵。如虎生三日。气便食牛。与洛浦俱为临济侍者。然皆坐在一悟。视天下无人。微大觉夹山。则一堕无尾巴队中矣。浦嗣夹山。不忘最后之得。而化嗣临济。使济上宗风不致灭裂。盖师友力也。师既脱鞴於大觉。便有驱耕夺食之手。后来接人不轻放过。故子孙十余世。皆光明照人。其渊源承接。有自来矣。昔法云杲公入圆通玑道者之室。一语相合。而圆通称赏之。明日秉拂。机思迟钝。众大笑。杲为之置茶。惭无以自处。偶打翻茶具。因而有省。於是机锋迅捷。无敢当者。未几谒真净。复大悟。此等公案甚多。使后世读之。如明镜当台。妍丑自见。存录良有以也。近世衲子叙悟由。槩多修饰。凡师匠发药之语。或临机挫抑之言。尽情删去。甚欲改换师承所示之偈颂。惟褒扬者存之。夫所贵从师。为能与我解黏去缚。若一皆称赞。又安在其为师匠耶。因及化之悟繇。一并拈出。以见古今之不逮。悲夫。

祥符荫曰。宗师垂示。鉴定机宜。病治末流之病。如良医设药。透彻膏肓。观兴化之於大觉。及接见同参。摈克宾维那等公案。天下后世。师资上下之间。可以不言喻矣。而犹岸然呶呶。是何异於负贩儿童。安在其为亲承决择。称人天祖佛师哉。其时宼盗充斥。云扰烟驰。以致化迹讹传。甚多遗漏。然存大意於千载。祖可谓不忝滹沱后劲矣。

宗统编年卷之十六

 

猜你喜欢
  释 中 华 民 国·太虚
  新华严经论 第十卷·李通玄
  寂照神变三摩地经·佚名
  目录·佚名
  一字佛顶轮王经 第四卷·佚名
  卷六·野竹福慧
  卷第十一·通云
  中国佛教会整理委员会之诞生·太虚
  卷十三·佚名
  卷第三十九·佚名
  贞元新定释教目录 第十九卷·圆照
  佛说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三昧大教王经卷第三·佚名
  六度集经卷第五·佚名
  大般涅槃经 第六卷·佚名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第二十四·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人境庐诗草·卷七·黄遵宪

    ○夜登近海楼曾非吾土一登楼,四野风酣万里秋。烂烂斗星长北指,滔滔海水竟西流。昂头尚照秦时月,放眼犹疑禹画州。回首宣南苏禄墓,记闻诸国赋共球。○续怀人诗创获奇香四百年,散花从此遍诸天,支那奇字来何处?絮问蔫菸说药烟。

  • 卷一·钱振锽

    一、《六经》“学”字,未有作摹仿解者。有之,是后儒注《论语》“学之谓言效也”始,其语陋矣。“学”者,博闻多见之谓也。我辈学诗,不过多读古今诗集,以启发我之才力心思而已,不必影响字句、形

  • 卷51 ·佚名

    陈著 剡民望回再回剡宿陈公岭 夜宿云閒第一峰,一鸡鸣动万山空。 薄餐菜饭留中火,牢著芒鞋踏上风。 高处更无尘隔碍,满空惟有理玲珑。 睦时此意平生乐,山下人谁此乐同。 陈著 剡县次韵石瑶林帅干春

  • 卷十二·郭知达

    钦定四库全书九家集注杜诗卷十二  宋 郭知达 编古诗往在【赵云此篇六叚铺叙甚明旧注乱之】往在西京日胡来满彤宫【赵云彤宫天子之宫丹谓之彤故丹墀谓之彤墀】中宵焚九庙【天子九庙 赵云天子七庙王莾増为九庙今云

  • 卷第二百三十三 唐紀四十九·司马光

      起強圉單閼(丁卯)八月,盡重光協洽(辛未),凡四年有奇。   德宗神武聖文皇帝貞元三年(丁卯、七八七年)   八月,辛巳朔,日有食之。   吐蕃尚結贊遣五騎送崔漢衡歸,且上表求和;至潘原,李觀語之以「有詔不納吐蕃使者」,受其表

  • 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九十二·佚名

    正德十五年冬十月乙酉朔享太庙驸马都尉崔元代行礼○己丑孔颜孟三氏子孙教授司生员孔彦珩援天下学校开贡例奏乞每岁贡二人亦四年而止允之○庚寅 上至天津□云南府地震○癸巳革守备河南南阳等处都指挥佥事郑存仁以巡按

  • 卷十五·胡一桂

    钦定四库全书史纂通要卷十五元 胡一桂 撰唐唐高祖【神尧光帝】姓李氏名渊【字叔德】陇西成纪人祖虎佐周伐魏有功为上柱国封唐国公虎生昞昞生渊皆袭封渊仕隋留守太原炀帝南巡不返值乱起义立恭帝自为大丞相封唐王寻称

  • 战国策卷九·鲍彪

    宋 鲍彪 注燕【东有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西有上谷代郡鴈门南得涿郡之易容城范阳北有新城故安涿县良乡新昌及渤海之西而乐浪莬亦属焉】文公【桓公子元年显王八年庚申】奉阳君【衍李兊二字】甚不取于苏秦【传亦云】苏

  • 齐赵郡王高睿传·李延寿

    高睿,小名叫须拔,从小失去了父亲。天生的聪明敏慧,很为神武帝高欢喜爱,将他养在宫中,命游娘做他的母亲,对他的恩遇不同于其他子侄。东魏兴和年间,继承他父亲赵郡王高琛的爵位为南赵郡公。长到四岁,他还没有见过自己的生母。他

  • 卷十九 宋初和战·李有棠

    穆宗应历十年春正月,宋太祖称皇帝。夏五月,宋潞州叛归汉。六月,宋兵围汉石州。庚申,遣大同节度使阿拉率四部往援,诏萧思温以三部兵助之。秋七月己亥朔,宋兵克石州,潞州复归宋。十三年春正月丙寅,宋欲城益津关,命南京留高勋、统

  • 提要·赵顺孙

    钦定四库全书     经部八四书纂疏       四书类提要【臣】等谨案四书纂疏二十八卷宋赵顺孙撰顺孙字格庵括苍人其父雷尝师事朱子门人滕璘故顺孙之学一本于朱子是书备引朱子之说以畅章句集注之旨所旁引者

  • 卷五·孙复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尊王发微卷五宋 孙复 撰僖公名申庄公子闵公庶兄惠王十八年即位僖諡也小心畏忌曰僖元年春王正月齐师宋师曹师次于聂北救邢威自灭遂二十年用师征伐皆称人者以其攘夷狄救中国之功未着微之也案庄三十二

  • 卷四十二·康熙

    钦定四库全书日讲礼记解义卷四十二乐记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金石丝竹乐之器也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於心然後乐器从之是故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惟乐不可以为伪此承上观德而言乐

  • 人死何往的回答·太虚

    生从何来?死从何去?久为佛教中禅宗的参究话头。东方杂志第二十六卷第二号,微知君亦曾提出人死何往的问题,且曾试述三条的答案,结论则为尚不能有何确切的说明。然寻之佛典,则曾有相当之解答。未述其解答之前,先录微知君原文于

  • 22.说智见清净品·佛音

    慧体之五——智见清净其次为种姓智。因为这是转入于道之处,既非(属于)行道智见清净,亦非属于智见清净。但是中间的(就清净道而论)无此名称。然因入于观之流故称为观。其次在须陀洹道、斯陀含道、阿那含道、阿

  • 戒子通录·刘清之

    南宋刘清之撰。8卷。其书为训子而作,材料则摘自经史群籍。卷一至卷四,记唐以前有关庭训者;卷五至卷七,记宋人有关庭训者;卷八则为历代母训阃教。刘氏子孙世代珍藏先人手泽,元虞集甚重此书,始劝其付梓。后虽经重刻,今

  • 孝经集传·黄道周

    四卷。明黄道周(1585—1646)撰。该书作于道周受廷杖下狱之时,盖起草于崇祯十一年(1638),完成于十六年(1643)。该书宗旨在于阐明《孝经》五大义:“本性立教,因心为治,令人知非孝无教,非性无道,为圣贤学问根本,一也。约教于礼,约

  • 春秋考·叶梦得

    十六卷。宋叶梦得撰。叶梦得之治《春秋》,多有攻击三传者,而此书是旨在申明其所以攻击三传,只是根据周代法度典制以为断,并非自己所臆测。所以书中所言皆讨论周典,以求合于《春秋》之法。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称此书辨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