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法句譬喻经象品第三十一

昔者罗雲未得道时。心性粗犷言少诚信。佛敕罗雲汝到贤提精舍中祝守口摄意勤修经戒。罗雲奉教作礼而去。住九十日惭愧自悔昼夜不息。佛往见之。罗雲欢喜趣前礼佛。安施绳床摄受震越。佛踞绳床告罗雲曰澡盘取水为吾洗足。罗雲受教为佛洗足洗足已讫。佛语罗雲。汝见澡盘中洗足水不。罗雲白佛。唯然见之佛语罗雲。此水可用食饮盥漱以不。罗雲白言:不可复用。所以者何。此水本实清净。今以洗足受於尘垢。是以之故不可复用。佛语罗雲汝亦如是,虽为吾子国王之孙舍世荣禄得为沙门。不念精进摄身守口。三毒垢秽充满胸怀。亦如此水不可复用。佛语罗雲。弃澡盘中水。罗雲即弃。佛语罗雲。澡盘虽空可用盛饮食不耶。白佛言:不可用。所以然者,用有澡盘之名曾受不净故佛语罗雲。汝亦如是,虽为沙门口无诚信。心性刚强不念精进。曾受恶名亦如澡盘不中盛食。佛以足指拨卻澡盘澡盘应时轮转而走。自跳自堕数返乃止。佛语罗雲。汝宁惜澡盘恐破不。罗雲白佛。洗足之器贱价之物。意中虽惜不大殷勤。佛语罗雲。汝亦如是。虽为沙门不摄身口粗言恶说多所中伤。众所不爱智者不惜。身死神去轮转三涂。自生自死苦恼无量。诸佛贤圣所不爱惜。亦如汝言不惜澡盘罗雲闻之惭愧怖悸。佛告罗雲听我说喻。昔有国王有一大象。猛黠能战。计其力势胜五百小象。其王兴军欲伐逆国。被象铁铠象士御之。以双予戟系象两牙。复以二剑系著两耳。以曲刃刀系象四脚。复以铁挝系著象尾。被象九兵皆使严利。象虽藏鼻护不用斗。象士欢喜知象护身命。所以者何。象鼻软脆。中箭即死。是以不出鼻斗耳。象斗殊久出鼻求剑。象士不与。念此猛象不惜身命。出鼻求剑欲著鼻头。王及群臣惜此大象。不复使斗。佛告罗雲。人犯九恶。唯当护口。如此大象护鼻不斗。所以然者,畏中箭死。人亦如是所以护口当畏三涂地狱苦痛。十恶尽犯不护口者,如此大象分丧身命不计中箭出鼻斗耳。人亦如是十恶尽犯。不惟三涂毒痛辛苦。若行十善摄口身意。众恶不犯。便可得道长离三涂。无生死患。於是世尊即说偈言:

我如象斗,不恐中箭,常以诚信。度无戒人,譬象调伏,可中王乘。调为尊人,乃受诚信。

罗雲闻佛恳恻之诲。感激自励克骨不忘。精进和柔怀忍如地。识想寂静得罗汉道昔佛在舍卫国祇树精舍。为四部弟子天龙鬼神帝王臣民敷演大法。时有长者居士。名曰呵提昙。来诣佛所。为佛作礼。卻坐一面叉手长跪。白世尊曰:久承洪化钦仰奉颜。逼私不获愿垂慈耍世尊令坐即问所从来姓字为何。长跪答曰:本居士种。字呵提昙。乃先王时为王调象。佛问居士调象之法有几事乎。答曰:常以三事用调大象。何谓为三。一者刚钩钩口著其羁靽。二者减食常令饥瘦。三者捶杖加其楚痛。以此三事乃得调良。又问施此三事何所摄治也。曰铁钩钩口以制强。口不与食饮以制身犷。如捶杖者,以伏其心正尔便调。曰作此伏者,为何所施用。答曰:如是伏已可中王乘亦可令斗。随意前卻无有罣碍。又问居士正有此法复有其异。答曰:调象之法正如此耳。佛告居士。但能调象复能自调。即日不审自调其义云何。唯愿世尊彰演未闻。佛告居士。吾亦有三事。用调一切人。亦以自调得至无为。一者至诚制御口业。二以慈贞伏身刚强。三以智慧灭意痴盖。持是三事度脱一切。离三恶道自致无为。不遭生死忧悲苦恼。於是世尊即说偈言:

如象名护财,猛害难禁制。系靽不与食,而犹慕逸象。本意为纯行,及常行所安。悉舍降结使,如钩制象调。

乐道不放逸,能常自护心。是为拔身苦,如象出于陷。虽为常调,如彼新驰,亦最善象。不如自调,彼不能適,人所不至。

唯自调者,能到调方。居士闻偈喜庆难量。内情解释即得法眼。听者无数皆得道迹。

猜你喜欢
  虚堂和尚语录 第九卷·智愚
  佛说园生树经·佚名
  答傅汶明问(二则)·太虚
  金刚般若经赞述卷上·窥基
  卷第二十五·佚名
  卷第四十四·志磐
  五灯会元续略卷第三下·远门净柱
  贤护分观察品第六之一·佚名
  卷十五·佚名
  释氏蒙求(并序) 上册·佚名
  佛法金汤编卷第九·岱宗心泰
  与法尊书(六十通)·太虚
  卷九·佚名
  高僧傳卷第四(義解一)·慧皎
  吹万禅师语录卷之十一·吹万广真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二百三十五·陈思

    钦定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卷二百三十五宋 陈 思 编元 陈世隆 补安晚堂诗集郑清之谢徐德夫右司和御制赐诗直道何曽较尺寻昔贤垂范到斯今臯谟勉勉歌元首说诲年年沃朕心幸遇千龄开圣治顷尘三事愧宵箴奎文衣被真难报

  • 卷二百九十·陈廷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二百九十柽类五言古柽           【梁】简文帝凌寒竞贞节负雪固难亏无惭云母桂讵减瑚枝有木诗八首【录一     唐】白居易有木名水柽逺望青童童根株非劲挺柯叶多防

  • 卷一百九十七·列传第八十五·张廷玉

        席书 霍韬 熊浃 黄宗明 黄绾   席书,字文同,遂宁人。弘治三年进士。授郯城知县。入为工部主事,移户部,进员外郎。十六年,云南昼晦地震,命侍郎樊莹巡视,奏黜监司以下三百余人。书上疏言:“灾异系朝廷,不系云南

  • 第二六三单同治九年十月初六日一一七○一--二·佚名

    淡水分府据口书禀请,饬差协同口书及澚甲,将浮出大枋封贮,交由澚甲收管调署淡水分府陈为饬封事。本年十月初五日,据香山港口书杨义合禀称:「香山港口近日,突浮出大枋贰块,无人管理,现在民人争夺纷纷,诚恐争

  • 陈杞世家第六·司马迁

    赵季 译注【说明】本篇的主要内容,是叙述陈国历史发展的兴亡过程,同时简要记载了杞国的世系源流,篇末兼及概括简介了十一位尧舜之际著名历史人物后裔的下落。在本篇中,太史公首先充分表现了中国史家强调

  • 萧宝夤传·魏收

    萧宝夤,字智亮,萧鸾的第六个儿子,萧宝卷的同母弟弟。萧鸾窃居皇位之后,封萧宝夤为建安王。宝卷继位后,任命他为车骑将军、开府,领石头城戍守军事。宝卷昏愦狂虐,其直后刘灵运等人谋求奉立萧宝夤,秘密派人报告宝夤,宝夤答应了这

  • 食货四六·徐松

    水运【宋会要】凡水运,自江淮、南剑、两浙、荆湖南、北路运,每岁租籴至真、(杨)[扬]、楚、泗州,置转般仓受纳,分调舟船,计纲泝流入汴,至京师,发运使领之;诸州钱帛、杂物、军器上供亦如之。陕西诸州菽粟自黄河三门沿流入汴,亦至

  • 第一节 婚制·吕思勉

    隋、唐、五代,婚姻之制,大略与前世同。既无古诸侯一娶九女之制,故前娶后继皆为嫡。《新唐书·儒学传》:郑馀庆庙有二妣,疑于祔祭,请诸有司,韦公肃议:古诸侯一娶九女,故庙无二嫡;自秦以来,有再娶,前娶后继皆適也,两袝无嫌,其明

  • 王鈇第九·鹖冠子

    庞子问鹖冠子曰:“泰上成鸠之道,一族用之万八千岁,有天下兵强,世不可夺,与天地存,久绝无伦,齐殊异之物,不足以命其相去之不同也。世莫不言树俗立化,彼独何道之行以至于此?”鹖冠子曰:“彼成鸠氏天,故莫能增其高尊其灵。”庞子曰:“

  • 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第十·周祖谟

    媱,愓,游也。江沅之间谓戏为媱,或谓之愓,(音羊。)或谓之嬉。(香其反。)曾,訾,何也。湘潭之原(潭,水名,出武陵,音潭,一曰淫。)荆之南鄙谓何为曾,或谓之訾,(今江东人语亦云訾,为声如斯。)若中夏言何为也。央亡,嚜□,(嚜音目,□丑夷反。)姡,(胡刮反。

  • 礼记析疑卷九·方苞

    翰林院侍讲衔方苞撰考定文王世子文王之为世子朝于王季日三鸡初鸣而衣服至于寝门外问内竖之御者曰今日安否何如内竖曰安文王乃喜及日中又至亦如之及莫又至亦如之其有不安节则内竖以告文王文王色忧行不能正履王季复膳然

  • 卷三十九·山井鼎

    <经部,五经总义类,七经孟子考文补遗  钦定四库全书七经孟子考文补遗卷三十九日本山井鼎物 观 撰毛诗注疏第七【七之二】存旧桧羔裘诂训传第十三毛诗国风郑氏笺桧羔裘诂训传第十三释文是子南之国【一叶】元文南作

  • 佛說長阿含經卷第五·欧阳竟无

      姚秦三藏法師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   第一分(一)典尊經第三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羅閱祇耆闍崛山.與大比丘衆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執樂天般   遮翼子於夜靜寂無人之時放大光明照耆闍崛山來至佛所頭面禮佛足已在

  • 新华严经论 第八卷·李通玄

    长者李通玄撰 稽首十方清净海法界真报卢遮那 六位因果诸菩萨文殊普贤大海众 所说法门清净海果德圆满金刚句 我今释此微妙典将欲广利诸众生 令于法门无挂碍诸有见闻获大利 唯愿众圣垂加护皆同遮那清净海 夫阐教弘经须

  • 考古文集·赵撝谦

    二卷。明赵撝谦撰。赵撝谦,原名古则,字撝谦,以字行。浙江余姚人。幼孤贫,寄食山寺。长大后,与诸名人游,博究六经百事之学,人称“考古先生”。著有《六书本义》。《明诗综》引黄宗羲之言,称:“其诗集名 《考古余事》,

  • 养生十三则阐微·佚名

    气功功法。见《道藏续编》。作法:两手握固,闭目冥心;舌舐上腭,一意调心;神游水府,双擦两肾;心注(意想)尾闾,频耸两肩; 目视顶门,叩齿搅口;静运两目,频频咽气; 澄神摩肤,手攀两足;俯身鸣鼓,数息凝神;摆腰洒腿,两手托天

  • 审斋词·王千秋

    词别集。南宋王千秋撰。一卷。千秋字锡老,号审斋,东平(今属山东)人。曾自制启联云“长年忧患,一身蓬转于四方”,可略知身世不幸。此集前有梁文恭《读审斋先生乐府》一首,谓“审斋先生世稀有,曾是金陵一耆旧。”约生活

  • 五代新说·徐炫

    《五代新说》二卷,唐代徐炫撰。该书记载梁、陈、北齐、北周及隋五代史实,分门别类为三十篇,是一部史料价值较高的野史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