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问摩诃衍品第十九

是时须菩提白佛言:何等为菩萨摩诃萨大誓。世尊,云何当知菩萨趣大乘。乘是乘当至何所。谁当成是乘者,佛告须菩提言:六波罗蜜是菩萨摩诃萨之大乘。何等为六。檀尸羼惟逮禅般若波罗蜜。须菩提白佛言:何等为菩萨檀波罗蜜。佛告言:菩萨摩诃萨布施意应萨云若。内外所有布施。已持是功德尽施众生与众生共发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是为菩萨摩诃萨檀波罗蜜。须菩提白佛言:何等为尸波罗蜜。佛言:菩萨持戒发意应萨云若。自持十善教他人行十善亦无所倚。是为菩萨不扌此戒应无所倚。须菩提白佛言:何等为羼波罗蜜。佛言:菩萨自具足於忍地。复劝他人令行忍辱而无所倚。是为菩萨摩诃萨行羼波罗蜜。须菩提白佛言:何等为惟逮波罗蜜。佛言:菩萨意应萨云若。不废五波罗蜜。亦复立众生於五波罗蜜而无所倚。是为菩萨惟逮波罗蜜。须菩提白佛言:何等为禅波罗蜜。佛言:菩萨摩诃萨以萨云若意。自以沤和拘舍罗。入诸禅不随禅生。亦复教他人使行禅而无所倚。是为菩萨禅波罗蜜。须菩提白佛言:何等为菩萨般若波罗蜜。佛言:菩萨摩诃萨以萨云若意不入於诸法而观诸法之性而无所倚。亦复教他人令不入於诸法。而观诸法之性而无所倚。是为菩萨摩诃萨般若波罗蜜。是为菩萨摩诃萨摩诃衍。又须菩提,复有摩诃衍。内空外空乃至有无空是也。何等为内空。内法是。谓眼耳鼻舌身意。眼本空不著垢亦不坏。何以故?本性尔。耳耳本空。鼻鼻本空。舌舌本空。身身本空。意意本空。亦不著垢亦不坏。何以故?本性尔。是为内空。何等为外空。谓色声香味细滑法。色本空亦不著垢亦不坏。何以故?色本性尔。声香味细滑法皆尔。何以故?本性空故。是为外空。何等为内外空。内六衰外六衰。是为内外法。以外法故内法空。以内法故外法空。亦不著亦不坏。何以故?本性尔。是为内外空。何等为空空。诸法之空持诸法空空於空。是为空空。何等为大空。八方上下皆空是为大空。何等为最空。泥洹是不著不坏是为最空。何等为有为空。从不著不坏本至三界空。是为有为空。何等为无为空。不生不灭住於不异。从不著不坏皆空。何以故?本空故。是为无为空。何等为至竟空。所可不得边际者是为至竟空。何等为不可得原空。诸可来者不知所从来无有处故。是为无有原空。何等为无作空。於诸法无所弃。是为无作空。何等为性空。诸法所有性及有为无为性。非罗汉辟支佛诸佛世尊所不作。是为性空。何等为诸法空。诸法者谓五阴十二衰十八性有为法无为法。是为诸法。从不著不坏至诸法之性。是为诸法空。何等为自相空。色相所受相。是所持相为想。所有相便有所觉相是为识。乃至有为无为相。从有为无为相至诸法皆悉空。是为自相空。何等为无所得空。从无著无坏至无所得法。亦无所得。是为无所得空。何等为无空。於中无所见。是为无空。何等为有空。诸法无有偶者,於诸合会中皆无有实。是为有空。何等为有无空。於诸聚会中亦无有实。是为有无空。复次须菩提,有以有为空。无以无为空。异以异为空。何等为有。有者谓五阴性性以性为空是为有空。何等为无。以无为空无所成无所成为空。空者亦非知可作亦非见可作。何等为馀事空。有佛无佛法性法寂如。及尔真际住如故。以是异空是为馀事空。须菩提,是为菩萨摩诃萨摩诃衍。须菩提,复有摩诃衍。何等为衍。百七三昧是各各有名。何等三昧名首楞严三昧。何等为首楞严三昧。诸三昧门之所趣聚皆来入其中。是故名首楞严。复有三昧名宝樱何等为宝印三昧。诸三昧所有印皆而印之。复有三昧名师子游戏。何等为师子游戏。住是三昧者尽游戏诸三昧中。复有月三昧。住是三昧者能以光明照诸三昧。复有月幢三昧。住是三昧者持诸三昧。复有在诸法上三昧。住是三昧者诸三昧悉从其中出。复有照顶三昧。住是三昧者能以光明照诸三昧上。复有法性毕三昧。住是三昧者能决了诸法。复有必造幢三昧。住是三昧者於诸三昧中必持坚固幢。复有金刚三昧。住是三昧者诸三昧无有敢当者,复有法所入印三昧。住是三昧者与诸法印相应。复有安住三昧。住是三昧者便能住诸三昧。复有放光明三昧。住是三昧者便能遍照诸三昧。复有势进三昧。住是三昧者能以力势教诸三昧。复有等步三昧。住是三昧者能等行诸三昧。复有入辩才教授三昧。住是三昧者能辩解诸三昧。复有过量音声三昧。住是三昧者得入无量名字三昧。复有照处处三昧。住是三昧者於诸三昧能遍照於诸方面。复有总持印三昧。住是三昧者能持诸三昧樱复有不忘三昧。住是三昧者不忘诸三昧。复有一切法所聚海三昧。住是三昧者能使一切诸三昧等行。复有虚空普三昧。住是三昧者能遍足诸三昧。复有金刚部三昧。住是三昧者持诸三昧部。复有宝胜三昧。住是三昧者降伏诸垢浊。复有炽炎三昧。住是三昧者能以光炎遍照诸三昧。复有无愿三昧。住是三昧者於诸法无所龋复有审住三昧。住是三昧者不见诸法有住处。复有选择三昧。住是三昧者於诸三昧无意念想。复有无垢灯三昧。住是三昧者为诸三昧作灯明。复有无限光三昧。住是三昧者於诸三昧无有限量。复有作光明三昧。住是三昧者能於诸三昧而有所照。复有普照明三昧。住是三昧者诸三昧皆在眼前现。复有净要三昧。住是三昧者逮得等净三昧。复有无垢光三昧。住是三昧者散诸三昧垢。复有造乐三昧。住是三昧者受诸三昧乐。复有电明三昧。住是三昧者为诸三昧作灯明。复有无尽三昧。住是三昧者不见尽以不荆复有上威三昧。住是三昧者於诸三昧中威德独然。复有毕尽三昧。住是三昧者见诸三昧尽所可见如不见。复有不动三昧。住是三昧者令诸三昧不动不觉不戏。复有不别三昧。住是三昧者不见离别。复有日灯三昧。住是三昧者照诸三昧门。复有月无垢三昧。住是三昧者能去诸三昧冥。复有净光明三昧。住是三昧者於诸三昧分别四无碍慧。复有作明三昧。住是三昧者为诸三昧门作明。复有造作三昧。住是三昧者为诸三昧作毕竟。复有诸慧三昧。住是三昧者见诸三昧慧。复有金刚三昧。住是三昧者决断诸三昧。复有住意三昧。住是三昧者不动不摇不恐不怖亦无意想。复有现明三昧。住是三昧者於诸三昧悉遍见明。复有安立三昧。住是三昧者於诸三昧善处。复有宝积三昧。住是三昧者普见诸三昧宝。复有法印三昧。住是三昧者印诸三昧从印及不樱复有等三昧。住是三昧者不见法有等脱。复有弃乐三昧。住是三昧者悉弃诸乐。复有过法定三昧。住是三昧者灭诸法之冥在诸三昧上。复有散结三昧。住是三昧者能散用诸三昧。复有解诸法句三昧。住是三昧者能解诸三昧及诸法句。复有等文字三昧。住是三昧者得诸等字。复有毕字三昧。住是三昧者不见一字。复有断因缘三昧住是三昧者断诸因缘。复有无态三昧。住是三昧者不得诸法态。复有无行三昧。住是三昧者不见诸法行。复有无窟行三昧。住是三昧者未见诸三昧有窠窟之行。复有毕阴三昧。住是三昧者能净诸阴。复有主行三昧。住是三昧者见诸三昧行。复有不起三昧。住是三昧者不见诸三昧起。复有度境界三昧。住是三昧者过诸境界。复有聚诸善三昧。住是三昧者能得聚诸法诸三昧。复有止选三昧。住是三昧者意不堕落。复有清净华三昧。住是三昧者得诸三昧清净华。复有主觉三昧。住是三昧者於诸三昧有七觉意。复有无限辩三昧。住是三昧者逮得无量之辩。复有无等等三昧。住是三昧者便得无等等。复有度诸法三昧。住是三昧者越度三界。复有决断三昧。住是三昧者能见诸法见诸三昧决断事。复有散诸狐疑三昧。住是三昧者逮得散诸法三昧。复有无住三昧。住是三昧者不见诸法处。复有一行三昧。住是三昧者不见诸法有二。复有众生所入三昧。住是三昧者不见众生亦不见所入。复有一事三昧。住是三昧者不见诸三昧事。复有厌该众事三昧。住是三昧者不见有别复有散诸生死劳怨三昧。住是三昧者逮得诸厌三昧慧所入处无所觉。复有众行音所入三昧。住是三昧者众行音声皆悉随从。复有脱诸音响字三昧。住是三昧者见诸三昧脱於音字。复有然炬三昧。住是三昧者於诸三昧中威德独明。复有净相三昧。住是三昧者能净一切三昧相。复有无准三昧。住是三昧者於诸三昧不见於准。复有具足众事三昧。住是三昧者於诸三昧皆得具足。复有不愿苦乐三昧。住是三昧者不见诸三昧有苦乐。复有事不减三昧。住是三昧者不见诸三昧有荆复有持迹三昧。住是三昧者尽看诸三昧。复有邪正聚三昧。住是三昧者於诸三昧不见邪正。复有灭恚诤三昧。住是三昧者於诸三昧不见恚诤。复有无恚三昧。住是三昧者不见於诸法於诸三昧有恚无恚。复有无垢光三昧。住是三昧者於诸三昧亦不见光亦不见垢。复有主要三昧。住是三昧者於诸三昧不见无要。复有明月满无垢炎三昧。住是三昧者能使诸三昧满具足。如月十五日时。复有大庄饰三昧。住是三昧者能使诸三昧严好。复有与世间作光明三昧。住是三昧者光明普照十方及诸法。复有三昧。名三昧等。住是三昧者於诸法亦不见有乱亦不见有定。复有无忿三昧。住是三昧者能使诸三昧而无有忿。复有无倚无窟无乐三昧。住是三昧者於诸三昧不见巢窟。复有最如三昧。住是三昧者於诸三昧不转於如。复有三昧名身海住是三昧者不见此三昧性。复有三昧。名断口行与空合。住是三昧者不见诸三昧有言:复有三昧。名虚空本脱无色。住是三昧者逮得诸法本空。须菩提,是为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摩诃衍。

猜你喜欢
  净土圣贤录续编卷一·胡珽
  维摩义记·佚名
  辩正论卷第十·法琳
  隱元禪師語錄卷第二·隐元
  卷第十·佚名
  卷一·佚名
  佛说大乘观想曼拏罗净诸恶趣经卷下·佚名
  卷第十·函昰
  卷第八·智旭
  大般涅槃经疏 第十二卷·灌顶
  卷第三十七·普瑞
  不空罥索咒心经·佚名
  第二 罗陀相应·佚名
  卷第十一·道宣
  卷十二·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531 ·佚名

    郑玠 过城南梅庵追忆湖守使君叔晦 重过梅庵不记春,花残树老绿阴成。 开元宰相肠应断,楚国骚人魄尚清。 古屋参差疏影动,水澉深浅宿枝横。 主人祗在云深处,弄月吟风取次行。 郑玠 寄逍遥子 自从

  • 雅颂正音巻四·刘仔肩

    明 刘仔肩 编黄肃子邕【豫章人】咏怀七首少壮好游览不知中道忧方兹怀故土眷此成淹畱员阙蔽朝晖云阴以浮徘徊当永夕嬿婉将焉逑栖鸟翔不息鸣虫亦啾啾人生无定止卒嵗何能休马痩足力短士贫心志穷相如岂不伟涤器难为容

  • 庄宗纪七·薛居正

    同光三年秋七月丁酉,以久雨,诏河南府依法祈晴。滑州上言,黄河决。壬寅,皇太后崩于长寿宫,帝执丧于内,出遗令以示于外。癸卯,帝于长寿宫成服,百官于长寿宫幕次成服后,于殿前立班奉慰。乙巳,宰臣上表请听政,不允;表再上,敕旨宜废朝七

  • 卷八·本纪第八·世祖五·宋濂

        ◎世祖五   十年春正月乙卯朔,高丽国王王禃遣其世子愖来朝。戊午,敕自今并以国字书宣命。命忻都、郑温、洪茶丘征耽罗。宿州万户爱先不花请筑堡牛头山,以厄两淮粮运,不允。爱先不花因言:“前宋人城五河,统

  • 卷五十六·佚名

    三月初一日(癸亥),上命军机大臣传谕福康安、李侍尧、徐嗣曾曰:台湾戍守兵丁,将来自仍应分班轮换。此等兵丁,籍隶漳、泉者居多;若分拨营汛时,漳、泉两处庄民即以同籍之兵派往防守,则伊等乡贯熟习,自必连为一气;即间有作奸犯科者,兵

  • 权会传·李延寿

    权会字正理,河间莫阝人。志向崇尚沉稳高雅,举动遵循礼节法度。小时候学习郑玄《易》,曲尽其幽微奥妙。《诗》、《书》、《三礼》文义精审博识,兼擅风角之术,善观天象。仕于齐朝,开始的时候任四门博士。仆射崔暹引荐为门客,对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三十九·佚名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三十九 洪武二年二月丙寅朔,诏修《元史》。上谓廷臣曰:“近克元都,得元十三朝实录,元虽亡国,事当记载,况史纪成败,示劝惩,不可废也。”乃诏中书左丞相宣国公李善长为监修,前起居注宋濂、漳州府通判王祎

  • 吏学指南卷之七·徐元瑞

    捕 亡应合杀捕 逃亡之徒,罪有殊等,重者合杀,轻者合捕,故曰应合杀捕。若虽合杀而已被拘执,应合告而辄捕系者,官有禁文,案文为理。许人告捕 谓如谋叛、造伪、贼盗、强奸、搬贩盐酒等类,虽系傍人,皆得告捕,故曰许人告捕。许人告

  • 经济文衡前集卷二十五·佚名

    宋 滕珙 撰天理人欲类论天理仁义礼智之总名答何叔京此段谓天理是仁义礼智总名仁义礼智是天理件数天理既浑然然既谓之理则便是个有条理底名字故其中所谓仁义礼智四者合下便各有一个道理不相混杂以其未发莫见端绪不可

  • 卷十二·朱熹

    钦定四库全书仪礼经传通解卷十二宋 朱子 撰学礼五臣礼将适公所宿齐戒居外寝沭浴史进象笏书思对命【齐侧皆反 思所思念将以告君者也对所以对君者也命所受君命也书之于笏为失忘也】既服习容观玉声【观古乱反玉佩】乃

  • 佛说八部佛名经全文·佚名

    元魏天竺婆罗门瞿昙般若流支译闻如是,一时佛游维耶离奈女树园。与大比丘众俱。比丘千二百五十诸菩萨无央数。尔时有长者子。名曰善作。从城中出诣奈女园。到世尊所稽首足下。右绕三匝卻住一面叉手白佛。欲有所问。大圣

  • 第四 入相应·佚名

    第一 眼一~二[尔时,世尊]舍卫城……乃至……三“诸比丘!眼是无常而变易、变异,耳是无常而变易、变异,鼻是无常而变易、变异,舌是无常而变易、变异,身是无常而变易、变异,意是无常而变易、变异。

  • 柳边纪略·杨宾

    又名《全辽备考》。地理杂志。清杨宾(1650—1740、9)撰,五卷。宾字可师,号大瓢,一号山阴耕夫,浙江山阴人。著有《金石源流》、《晞发堂稿》。柳边,即清代柳条边。指清初为防止内地人入山采参而设置的,由开原至今吉林市北的

  • 南宋院画录·厉鹗

    国画史著作。八卷。清厉鹗撰。此南宋院画系指南宋御前画院之画。按南宋自从与金和议之后,于临安湖山歌舞,务在粉饰太平,于是乃仿宣和之故事,置御前画院,以侍候品玩。其所作之画亦即简称“院画”。当时如李唐、刘松年、马远

  • 龙龛手鉴·行均

    结合部首和四声排检汉字的工具书。行均编。有宋刊本和明抄本、清抄本、清刻本、明影印宋抄本等,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续编影印傅增湘藏宋刊本,商务印书馆续古逸丛书影印傅增湘藏宋刊本,1982年中华书局以高丽版影印辽刻

  • 激书·贺贻孙

    一名 《水田居激书》二卷 ( 《四库提要》作无卷数)。明贺贻孙撰。此书二卷,二十三篇。自称“深感夫激我者成我之德,故记而述之,”名以《激书》。内容多为愤世疾俗之谈,且证以近事。有的则举古事,易其姓名,借以立议,如《太平

  • 菊芬·蒋光慈

    现代中篇小说。蒋光慈著。初载上海《创造月刊》第1卷第9、10期。上海现代书局1928年4月初版,1929年后再版时,书名曾改题《汉江潮》。小说塑造了20年代一群献身于大革命的进步青年形象。主人公江霞是一个进步知识分子,向

  • 决罪福经·佚名

    亦称《决定罪福经》、《惠法经》。中国人假托佛说所撰经典。作者不详。二卷。本经内容为佛对惠法菩萨讲罪福之因果报应。经中称佛涅槃后,世当五乱:人民乱、王道乱、鬼神乱、人心乱、道法乱。四部弟子心秽行贪,众生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