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伽耶山顶经(大唐天竺三藏菩提流志译)

大唐天竺三藏菩提流志译

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住伽耶城山顶精舍。与大比丘众一千人俱。其先悉是长发梵志。皆阿罗汉诸漏已尽所作已办。舍诸重担逮得己利。尽诸有结正知解脱。心得自在到於彼岸。复与无量诸菩萨摩诃萨众俱尔时世尊得成正觉其日未久。寂然宴坐入于三昧观察法界。作是念言:我已证菩提。已得圣智慧。已办所应作。已舍诸重担。已出生死旷野。已舍离无明获於智明。已拔毒箭。已尽渴爱。已证法界。已击法鼓。已吹法螺。已建法幢。已舍离生死眼说於法眼。已闭恶道。开众善道。已舍非田示诸福田。我今审观如是之法。谁能现证已证当证。为身证耶。为心证乎。若身证者,身是顽钝无觉无思,犹如草木墙壁瓦石。从於四大父母所生。无常败坏散灭之法。必假涂洗衣食等缘而得存立。若心证者,心如幻化无相无形。无所依处无所容受。又菩萨者随於世间而立名字。无音响无形色。无成实无相状。无来无去不出不入。过於三界无有处所。不可见闻不可忆念。离攀缘处非戏论境。无所入无文字。不可动摇不可安立。绝於一切语言之道。而言现证已证当证。但惟名字虚妄分别。无生无起无有体性。不可取不可说不可爱著。是中实无已成正觉现成正觉及当成者,若能如是无证无成。乃得名为成正觉耳。何以故?菩提者离於一切变动相故。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知佛所念而作是言:世尊,若菩提如是相者,诸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应云何祝佛言:文殊师利。如菩提相应如是祝文殊师利菩萨言:世尊,何者是菩提相。佛言:文殊师利。菩提相者独超三界。虽随世俗而有名字。远离一切音声言说。诸菩萨众发趣菩提。从初发心则无所趣。是故文殊师利。诸善男子善女人。应以远离发趣之心而住菩提。文殊师利。若诸菩萨能发趣於无所趣者,是则趣向菩提之道。

文殊师利。趣於无自性。是趣向菩提。趣於无处所。是趣向菩提。趣於法界性。是趣向菩提。趣於一切法中无所执著。是趣向菩提。趣於实际无差别。是趣向菩提。趣於如镜中像如光中影如水中月如热时焰。是趣向菩提。尔时众中有天子名净月威光。白文殊师利菩萨言:大士。诸菩萨摩诃萨。修习何行依何处修。文殊师利菩萨言:天子。诸菩萨摩诃萨修大悲行。依於一切众生处修。净月天子又问言:菩萨大悲依何心起。文殊师利菩萨言:菩萨大悲依无谄诳心起。又问言:无谄诳心依何而起。答言:无谄诳心依於一切众生平等心起。又问。於一切众生平等心依何而起。答言:依於入非一非异法性心起。又问。入非一非异法性心依何而起。答言:依深信心起。又问。深信心依何而起。答言:依菩提心起。又问。菩提心依何而起。答言:依六波罗蜜起。又问。六波罗蜜依何而起。答言:依方便慧起。又问。方便慧依何而起。答言:依不放逸起。又问。不放逸依何而起。答言:依三种净行起。又问。三种净行依何而起。答言:依十善业道起。又问。十善业道依何而起。答言:依持净戒起。又问。持净戒依何而起。答言:依如理思惟起。又问。如理思惟依何而起。答言依观察心起。又问。观察心依何而起。答言:从忆持不忘起。尔时净月威光天子复问文殊师利菩萨言:大士。诸菩萨发菩提心凡有几种。於因於果而得成就。文殊师利菩萨言:天子。诸菩萨发菩提心凡有四种。於因於果而得成就。何等为四。一者初发心。二者解行住发心。三者不退转发心。四者一生补处发心。应知初发心为解行住因解行住发心为不退转因。不退转发心为一生补处因。一生补处发心为一切智因。复次天子。应知初发心如田中下种。解行住发心如牙渐增长。不退转发心如枝叶花果次第出生。一生补处发心如果实成熟。

复次天子,第一发心如造车人先集於材。第二发心如得材已各别治净。第三发心如彼匠人造车成就。第四发心如以其车引重致远。

复次天子,第一发心犹如初月。第二发心如五日夜至七夜月。第三发心如十日夜月。第四发心如十四日夜月。应知如来所有智慧。譬如明月至十五夜。一切光色悉皆圆满复次天子。第一发心超声闻地。第二发心超辟支佛地。第三发心超不定地。第四发心住决定地。

复次天子,第一发心譬如有人初学字母。第二发心如彼学人渐解分析。第三发心如学已久善算数。第四发心如学成熟了达诸论。

复次天子,第一发心菩萨住因。第二发心菩萨住智。第三发心菩萨住断。第四发心菩萨住果。

复次天子,第一发心因所摄。第二发心智所摄。第三发心断所摄。第四发心果所摄复次天子。第一发心从因而起。第二发心从智而起。第三发心从断而起。第四发心从果而起。

复次天子,第一发心因差别分。第二发心智差别分。第三发心断差别分。第四发心果差别分。

复次天子,第一发心如采集众药。第二发心如分辩药性。第三发心如随病合药。第四发心如服药除愈。

复次天子,第一发心生法王家。第二发心学法王法。第三发心学得解了。第四发心学得自在。

尔时会中有天子名决定光明。白文殊师利菩萨言:大士。何者是菩萨摩诃萨速疾道。诸菩萨摩诃萨行此道。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文殊师利菩萨言:天子。菩萨摩诃萨速疾道有二种。诸菩萨摩诃萨行此道。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云何为二。一者方便道。二者般若道。方便道者摄诸善法。般若道者了知简择。方便道者不舍众生。般若道者能舍诸法。方便道者知法和合。般若道者知不和合。方便道者能为因缘。般若道者能至寂灭。方便道者能知诸法差别之相。般若道者能知法界无差别理。方便道者能具庄严诸佛国土。般若道者能知诸佛国土平等。方便道者能知众生根行不同。般若道者能知根行空无所有。方便道者令诸菩萨诣於道常般若道者能令菩萨逮无所觉。天子。菩萨摩诃萨复有二种速疾道。云何为二。一者资粮道。二者决择道。资粮道者谓施等五波罗蜜。决择道者谓般若波罗蜜。有著道无著道有漏道无漏道。皆如是说。复有二种速疾道。云何为二。一者有量道。二者无量道。有量道者谓有相位。无量道者是无相位。复有二种速疾道。所谓智道及以断道。智道者谓从初地至第七地。断道者从於八地至第十地。尔时会中有菩萨名勇修智信。白文殊师利菩萨言:大士。云何为菩萨摩诃萨所知义。云何为菩萨摩诃萨所修智。文殊师利菩萨言:善男子,义非和合。智是和合。勇修智信菩萨言:大士。以何因故。义非和合智是和合。文殊师利菩萨言:善男子,义是无为无为则非义。非义中无有法若和合若不和合。义是无变异无成实不可取不可舍。皆如是说。善男子,智名为道道与心和合非不和合。

复次善男子,智惟是和合非不和合。勇修智信菩萨言:大士。何因缘故。智惟是和合非不和合。文殊师利菩萨言:善男子,智善能观察蕴处界。善观察缘起法。善观察处非处。以是故。惟和合非不和合。

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智。何等为十。一者因智。二者果智。三者义智。四者方便智。五者般若智。六者摄智。七者波罗蜜智。八者大悲智。九者教化众生智。十者於一切法无所著智。善男子,如是名为菩萨摩诃萨十种智。

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发起。何等为十。一者身发起。为一切众生净治身业故。二者口发起。为一切众生净治口业故。三者心发起。为一切众生净治意业故。四者内发起。於一切众生无所取著故。五者外发起。於一切众生行平等行故。六者智发起。修习一切佛智故。七者国土发起。示现一切佛刹功德庄严故。八者教化众生发起。知诸烦恼病药故。九者真实发起。能成就决定聚故。十者无为智满足发起。於一切三界心无所著故。善男子,如是名为菩萨摩诃萨十种发起。

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行。何等为十。一者波罗蜜行。二者摄物行。三者般若行。四者方便行。五者大悲行。六者求慧资粮行。七者求智资粮行。八者清净信心行。九者入诸谛行。十者不分别爱憎境行。善男子,如是名为菩萨摩诃萨十种行。

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无尽观。何等为十。一者身无尽观。二者事无尽观。三者法无尽观。四者爱无尽观。五者见无尽观。六者资粮无尽观。七者取无尽观。八者无所执著无尽观。九者相应无尽观。十者道场识自性无尽观。善男子,如是名菩萨摩诃萨十种无尽观。

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调伏行。何等为十。一者调伏慳嫉行。舍施如雨故。二者调伏破戒行。三业清净故。三者调伏瞋恚行。修习慈心故。四者调伏懈怠行。求法无倦故。五者调伏不善行。得禅解脱神通故。六者调伏无明行。生决定善巧慧资粮故。七者调伏诸烦恼行。圆满一切智资粮故。八者调伏颠倒行。出生真实不颠倒资粮道故。九者调伏不自在行。於时非时自在故。十者调伏著我行。观察诸法无我故。善男子,如是名为菩萨摩诃萨十种调伏行。

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寂静地。何等为十。一者身寂静地。远离三种身不善业故。二者口寂静地。净治四种口业故。三者心寂静地。永舍三种意恶行故。四者内寂静地。不执著自身故。五者外寂静地。不执著一切诸法故。六者智资粮寂静地。不执著所行道故。七者不自高寂静地。观察圣智自性故。八者究竟边际神通寂静地。出生般若波罗蜜故。九者灭戏论寂静地。不欺诳一切众生故。十者不顾恋身心寂静地。大悲教化众生故。善男子,如是名为菩萨摩诃萨十种寂静地复次善男子,诸菩萨摩诃萨如实行者能得菩提。不如实行则不能得。如实行者如其所说则如是行。不如实行者但有言说。不能信受不能修习。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有二种如实行。何等为二。一者道如实行。二者断如实行。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复有二种如实行。何等为二。一者自调伏如实行。二者教化众生如实行。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复有二种如实行。何等为二。一者有功用智如实行。二者无功用智如实行。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复有二种如实行。何等为二。一者善建立诸地如实行。二者善观察诸地无差别如实行。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复有二种如实行。何等为二。一者善远离诸地过失如实行。二者善圆满诸地功德如实行。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复有二种如实行。何等为二一者善说声闻辟支佛地如实行。二者善说诸佛菩提不退转法如实行。善男子,菩萨摩诃萨有如是等无量无边如实行法。若能如是如实行者,当知是人不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勤修学。

尔时世尊赞文殊师利菩萨言:善哉善哉!文殊师利。快说此语。

佛说此经已,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勇修智信菩萨摩诃萨。净月威光天子。决定光明天子。及馀众会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猜你喜欢
  印度之佛教佛出世时婆罗门旧教之形势·梁启超
  净行皈依篇·太虚
  不厌乐禅师语录卷三·道乐
  增壹阿含经卷第十二·佚名
  卷第四(弥沙塞)·佚名
  在仰光良光寺吊宇屋达马与宇额卡达等谈话·太虚
  阿罗汉具德经·佚名
  邵武龙湖闻禅师·惠洪
  卷七十六·佚名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六十六卷·宝亮
  卷第十二·佚名
  佛地经论卷第二·佚名
  卷二十九·道世
  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卷第四·佚名
  新华严经论 第二十一卷·李通玄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周纯·唐圭璋

      纯字忘机。成都人,亦自称楚人。少为浮屠。弱冠游京师,王寀最与相亲,坐累编管惠州。   蓦山溪   墨梅、荆楚间鸳鸯梅、赋此   江南春信,望断人千里。魂梦入花枝,染相思、同心并蒂。鸳鸯名字,赢得一双双,无限意。凝

  • 卷五十九·高棅

    钦定四库全书唐诗品彚卷五十九明 高棅 编五言律诗四正始【下之三】薛稷春日登楼野望凭轩聊一望春色几芳菲野外烟初合楼前花正飞娇莺哢新响斜日防余晖谁忍孤游客言念独依依李适奉和圣制九日侍宴应制【得高字】禁苑秋

  • 卷三百五十六·陈廷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三百五十六萱花类五言古塘上行         【宋】谢恵连芳萱秀陵阿菲质不足营幸有忘忧用移根托君庭垂颖临清池擢彩仰华甍霑渥云雨润葳蕤吐芳馨愿君眷轻叶留景恵余眀咏萱草  

  • 卷四 崇祯元年戊辰·计六奇

      思宗烈皇帝  思宗,光宗之子,熹宗之弟也。丁卯八月即位,戊辰,改元崇祯。自太祖戊申建元洪武,迄今戊辰,共二百六十载。帝在位十七年,甲申之变,以身殉国,宏光朝礼部尚书顾锡畴议谥庙号思宗烈皇帝,周皇后为孝节皇后。忻城伯赵

  •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二百十六·佚名

    弘治十七年九月戊子朔○己丑先是赐汝王卫辉府税课三之一王复请所属六县税课从之○总制狭西军务户部尚书秦纮复辞管部事 上不允命遣人促之就职○巡抚延绥都御史文贵上边墩式样谓旧墩易于颓坏因以意造甎墩四面作窗可以

  • 皇朝本记·佚名

    大明太祖高皇帝濠梁人也姓朱氏世為農業名  字國瑞 母太后陳氏夜夢一黃冠自西北來至舍南麥塲中麥糠內取白藥一丸置 太后掌中大后視漸長黃冠曰好物食之 太后應而吞之覺謂 仁祖曰口尚有香明旦 帝生生三日腹脹幾殆

  • 西汉年纪卷十八·王益之

    宋 王益之 撰昭帝孝昭皇帝讳弗陵武帝少子也后元二年二月乙丑立为太子年八嵗【考异曰荀纪云昭帝即位年十六汉书纪云立为太子年八嵗立太子之后三日即帝位是即位时甫八嵗耳又上官桀为燕王书告霍光罪上觉其诈史书是时帝

  • 吴筠传·欧阳修

    吴筠字贞节,华州华阴县人。精通经义,文辞华美,考进士不中。性情高傲耿直,不愿与世俗共沉浮,往居南阳倚帝山。天宝初年,被召到京城,请求入籍为道士,于是进嵩山投靠潘师正,研究他的道术。后又到南方游天台山,观东海,和当地名士交游

  • 卷二百三十二·杨士奇

    <史部,诏令奏议类,奏议之属,历代名臣奏议>钦定四库全书历代名臣奏议卷二百三十二明 杨士奇等 撰征伐宋高宗建炎元年开封尹宗泽上奏曰臣契勘河北西路真定怀卫濬等处见有番人占据今又分留番马於洺州四向劄寨密栽鹿角

  • 一三四、王氏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补正·钱穆

    余著《系年》粗就,得读海宁王氏所为《古本竹书纪年辑校》,喜其持论与余正合。其订正《史记?晋世家?索隐》引敬公十八年魏文侯初立,谓十八二字乃六字误离为二之类,与余说若合符节。知考古之事,其究归于一是,无可逃避遁逸,有如

  • 卷七十一·赵汝愚

    钦定四库全书宋名臣奏议卷七十一宋 赵汝愚 编百官门荐举上真宗论举官当精择举主乃得其人李 谘臣伏覩近降诏书应内职三司副使诸司使升朝官正言监察已上各於见任知州通判知县县令内奏举一员者此盖陛下顺考古道啓廸鸿

  • 卷十四 酒诰第十二·孔颖达

    酒诰康叔监殷民。殷民化纣嗜酒,故以戒酒诰。○嗜,巿志反。[疏]传“康叔”至“酒诰”○正义曰:以《梓材》云“若兹监”,故云“康叔监殷民”也。郑以为“连属之监,则为牧而言”,然康叔时实为牧,而所戒为居殷墟,化纣馀民,不主于牧

  • 卷五 释宫第五·邢昺

    [疏]“释宫第五”。○释曰:《易·系辞》云:“王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此其始也。《白虎通》云:“黄帝作宫室。”《世本》曰:“禹作宫室,其台榭楼阁之异,门墉行步之名,皆自于宫。

  • 法言義疏二·汪荣宝

      或問「進」。曰:「水。」或曰:「為其不捨晝夜與?」曰:「有是哉!滿而後漸者,其水乎?」〔注〕水滿坎而後進,人學博而後仕。或問「鴻漸」。曰:「非其往不往,非其居不居,漸猶水乎!」〔注〕鴻之不失寒暑,亦猶水之因地制行。「請問木

  • 卷一·陆陇其

    钦定四库全书四书讲义困勉録卷一赠内阁学士陆陇其撰大学大学章句序此注也而曰章句者蒙引曰谦辞也犹之论孟朱子自注也而曰集注也朱子曰司徒之职也是用乐蒙引曰尧舜时惟胄子教以乐至三代时则小学之教皆用乐矣蒙引似拘

  • 易小帖·毛奇龄

    五卷,清毛奇龄著。实为毛奇龄论《易》之语,由弟子编次成书。旧目原为十卷,后删为八卷,最后定为五卷。全书论说一百四十三条,皆讲《易》杂说,与毛奇龄《仲氏易》相发明。书中多引前人训诂,以纠近人说《易》之误,其说多

  • 玄风庆会录·耶律楚材

    玄风庆会录,原题「移剌楚才奉敕编录」。移剌楚才即元初著名宰相耶律楚材。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谱录类。卷首有元太宗壬辰年(1232)编者自序,内称:国师长春真人(丘处机)昔承宣召,前往西域朝见太祖成吉思汗。其往回事迹,已

  • 中国哲学史·钟泰

    钟泰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29年3月初版。全书分上下两卷,凡四编七十二章,通过介绍自周至明清百余位哲学家的生平和思想叙述了中国哲学的发展过程。第一编上古哲学史共13章,对先秦时期儒、墨、道、法、名、阴阳、兵家等诸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