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五 释宫第五

[疏]“释宫第五”。○释曰:《易·系辞》云:“王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此其始也。《白虎通》云:“黄帝作宫室。”《世本》曰:“禹作宫室,其台榭楼阁之异,门墉行步之名,皆自于宫。”故以“释宫”总之也。

宫谓之室,室谓之宫。(皆所以通古今之异语,明同实而两名。)

[疏]“宫谓”至“之宫”。○释曰:别二名也。郭云:“皆所以通古今之异语,明同实而两名。”《释名》云:“宫,穹也,言屋见于垣上穹崇然也。室,实也。言人物实满于其中也。”是所从言之异耳。《诗》云:“作于楚宫。”又曰:“入此室处。”是也。古者贵贱所居皆得称宫。故《礼记》曰:“由士命以上,父子皆异宫。”又《丧服传》继父为其妻前夫之子筑宫庙。是士庶人皆有宫称也。至秦汉以来,乃定为至尊所居之称。

牖户之间谓之?,(窗东户西也。《礼》云斧?者,以其所在处名之。)其内谓之家。(今人称家,义出于此。?,倚。)

[疏]“牖户”至“之家”。○释曰:牖者,户西窗也。此牖东户西为牖户之间,其处名?。云“其内”者,其?内也。自此?内即谓之家。《说文》云:“家,居也。”《礼记》云:“已受命,君言不宿于家。”郭云:“今人称家,义出于此。”言其称家之义,本出于此也。注“《礼》云”至“名之”。○释曰:云“《礼》云斧?”者,案《觐礼》云:“天子设斧依于户牖之间,左右几。”郑注云:“依,如今纟弟素屏风也。有绣斧文,所以示威也。斧谓之黼。”是也。云“以其所在处名之”者,言本牖户之间名?。觐礼天子设屏风之?于牖户之间,因名此屏风为?。是以其在?处,即名之曰?也。

东西墙谓之序。(所以序别内外。)

[疏]“东西墙谓之序”。○释曰:“此谓室前堂上、东厢西厢之墙也。所以次序分别内外亲疏,故谓之序也。《尚书·顾命》云“西序东乡,敷重?席”、“东序西乡,敷重丰席”及《礼经》每云“东序西序”者,皆谓此也。

西南隅谓之奥,(室中隐奥之处。)西北隅谓之屋漏,(《诗》曰:“尚不?鬼于屋漏。”其义未详。)东北隅谓之?,(?见《礼》,亦未详。)东南隅谓之{宀交}。(《礼》曰:“埽室聚{宀交}。”{宀交}亦隐ウ。?,夷。?,要。)

[疏]“西南”至“之{宀交}”。○释曰:此别宫中四隅之异名也。云奥者,孙炎云:“室中隐奥之处也。”古者为室,户不当中而近东,则西南隅最为深隐,故谓之奥。而祭祀及尊者常处焉。《曲礼》云:“凡为人子者,居不主奥。”是也。西北隅名屋漏,东北隅名?,东南隅名{宀交},{宀交}亦隐ウ之义也,与奥相类。故郭云亦也。注“《诗》曰”至“未详”。○释曰:云“《诗》曰:尚不?鬼于屋漏”者,《大雅·抑》篇文也。郑笺云:“尚无肃敬之心,不惭?鬼于屋漏,有神见人之为也。屋,小帐也。漏,隐也。礼:祭于奥,既毕,改设馔于西北隅,而?隐之处,此祭之末也。”孙炎云:“屋漏者,当室之白,日光所漏入。”郭云“其义未详”者,以孙、郑之说皆无所据,故不取也。注“?见《礼》,亦未详”。○释曰:李巡云:“东北者,阳始起,育养万物,故曰?。?,养也。”《说文》亦云。郭云“亦未详”者,以颐养之字作颐,又室中四隅无取阴阳之义。与屋漏意同,故云“亦未详”也。注“《礼》曰:埽室聚?”。○释曰:《既夕记》云:“朔月,童子执帚?之,左手奉之,从散者而入。比奠,举席,埽室,聚诸?,布席如初。卒奠,埽者执帚,垂末内鬣,从执烛者而东。”是其事也。

?失谓之阈。(阈,门限。)枨谓之楔。(门两旁木。)楣谓之梁。(门户上横梁。)枢谓之?畏。(门户扉枢。)枢达北方谓之落时。(门持枢者,或达北?急以为固也。)落时谓之?(道二名也。○?失,干结切。阈,域。楔,古黠切。枢,昌朱切。?畏,于回切。?音士。)

[疏]“?失谓”至“之?”。○释曰:此别门户上下及两旁之木名也。?失者,孙炎云:“门限也。”经传诸注皆以阈为门限,谓门下横木为内外之限也。俗谓之地?失,一名阈。《曲礼》云:“不履阈。”是也。枨者,门两旁长木,一名楔。李巡曰:“枨谓?困上两旁木。”《礼记·玉藻》云:“君入门,士介拂枨。”郑注云:“枨,门楔也。”楣,即梁也。吕伯雍云:“门枢之横梁也。”郭云:“门户上横梁。”《乡射记》云:“堂则物当楣。”是也。枢者门扉,开阖之所由也,一名?畏。《易》曰:“枢机之发。”是也。其持枢之木或达北?急以为牢固者,名落时,?急即栋也。落时又名?。是持枢一木有此二名也。

?危谓之坫。(在堂隅。坫,??也。)墙谓之墉。(《书》曰:“既勤垣墉。”)镘谓之?亏。(泥镘。)椹谓之?虔。(斫木?质也。)地谓之黝。(黑饰地也。)墙谓之垩。(白饰墙也。○?危,古委反。?亏,乌。椹,砧。?虔,虔。黝,于纠反。垩,于故反。)

[疏]“?危谓”至“之垩”。○释曰:此别宫室垣墉及?饰之名也。坫者,堂角也,一名?危。墙者,室之防也,一名墉。李巡曰:“谓垣墙也。”《郊特牲》曰:“君南乡于北墉下。”注云:“社内北墙。”是也。亦为城。《王制注》云:“小城曰附庸。”《大雅·皇矣》云:“以伐崇墉。”义得两通也。镘者,泥镘也,一名?亏,涂工之作具也。《论语》曰:“粪土之墙不可?亏。”是也。椹者,斫木所用以藉者之木名也,一名?虔。孙炎云:“斫木质也。”《诗·商颂》云:“方斫是虔。”是也。又名?质。《?梁传》曰:“裘缠?质以为臬。”是也。以黑饰地谓之黝,以白饰墙谓之垩。《周礼·守祧职》云:“其祧则守祧黝垩之。”是也。注“在堂隅,坫,??也”。○释曰:坫名见于经传者有三:案《礼记·明堂位》云:“反坫,出尊,崇坫亢圭。”及《论语》:“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此三者,在两楹之间,以土为之,非此经所谓也。案《既夕记》云:“设?于于东堂下,南顺,齐于坫。”《士冠礼》云:“爵弁、皮弁、缁布冠各一<匚算>,执以待于西坫南。”则此经所谓也。郑注云:“坫在堂角。”然则堂之东南角为东坫,西南角为西坫。故郭云:“在堂隅。坫,??也。”??则端也,言坫是堂角端也。<注>“《书》曰:既勤垣墉”。○释曰:此《周书·梓材》篇文也。案彼云:“若作室家,既勤垣墉,惟其涂暨茨。”孔《传》云:“如人为室家,已勤立垣墉,惟其当涂暨茨盖之。”此喻教化也。

枳谓之?弋。(?也。)在墙者谓之?军,(《礼记》曰:“不敢县于夫之?军{?施}。”)在地者谓之臬。(即门?也。)大者谓之ㄆ,长者谓之阁。(别?弋所在长短之名。○枳,徒得反。?弋,亦。?军,晖。臬,鱼列反。)

[疏]“枳谓”至“之阁”。○释曰:此别?弋所在长短之名也。?弋即?也,一名枳。置?弋在墙者,名?军。在地及门中者,名臬。《玉藻》云:“公事自?西,私事自?东。”是也。大者名ㄆ,长者名阁也。<注>“《礼记》曰:不敢县于夫之?军?施”。○释曰:此《内则》文也。郑注云:“竿谓之?施。?军,?弋也。”

?谓之台,(积土四方。)有木者谓之榭。(台上起屋。○?,都。)

[疏]“?谓”至“之榭”。○释曰:别台、榭之制也。积土四方而高者名台,即下云“四方而高者”也,一名?。李巡云:“积土为之,所以观望。”《诗》云:“出其??。”彼以?为城台,于此台上有木起屋者名榭。《月令·仲夏》云:“可以处台榭。”谓此也。

鸡栖于弋为?桀,凿垣而栖为?时。(今寒乡穿墙栖鸡,皆见《诗》。○?桀,竭。垣,袁。?时,时。)

[疏]“鸡栖”至“为?时”。○释曰:李巡曰:“别鸡所栖之名也。弋,?也。凿墙为鸡作栖曰?时。”<注>“今寒”至“见《诗》”。○释曰:云“今寒乡穿墙栖鸡”者,谓苦寒之乡也,避寒,故穿墙以栖鸡。云“皆见《诗》”者,案《王风·君子于役》云:“鸡栖于?时。”又曰:“鸡栖于桀。”是也。

植谓之传,传谓之突。(户持锁植也。见《埤苍》。)

[疏]“植谓”至“之突”。○释曰:植谓户之维持锁者也。植木为之,因名云。又名传,又名突也。文见《埤苍》。

{亡木}<广留>谓之梁。(屋大梁也。)其上楹谓之?。(侏儒柱也。)<门弁>谓之?疾,(柱上?薄也。亦名?开,又曰?沓。)?而谓之?,(即栌也。)栋谓之桴,(屋?急。)桷谓之榱。(屋椽。)桷直而遂谓之阅,(谓五架屋际椽正相当。)直不受檐谓之交。(谓五架屋际椽不直上檐,交于?急上。)檐谓之??。(屋?。○{亡木},亡。<广留>,力又反。?,拙。<门弁>,卞。?疾,疾。?,节。桴,浮。榱,衰。檐,檐。??,滴。)

[疏]“{亡木}<广留>”至“之??”。○释曰:此别梁柱栋榱之名也。梁即屋大梁也,一名{亡木}。<广留>,楹柱也。其梁上短柱名?。《礼器》云“藻?”者,谓画梁上柱为藻文也。一名侏儒柱,以其短小故也。<门弁>者,柱上木名也。又谓之?疾,又名?薄,亦名?开。《字林》云:“?开,柱上方木。”是也。又曰?沓,是一物五名也。?而,一名?,即栌也,皆谓斗ㄆ也。《礼器》云“管仲山节”者,谓刻柱头为斗ㄆ形如山也。栋,屋?急也。一名桴,今屋脊也。《易》曰:“栋隆吉。”是也。桷,屋椽也,一名榱。吕沈云:“齐鲁名桷,周人名榱。”《易》曰:“鸿渐于木,或得其桷。”《左传》子产曰:“栋折榱崩,侨将压焉。”是也。屋椽长直而遂达五架屋际者,名阅。郭云:“谓五架屋际椽正相当。”若其椽直不上于檐者名交,言相交于?急上也。郭云:“谓五架屋际椽不直上檐,交于?急上。”屋檐,一名??,一名屋?,又名宇,皆屋之四垂也。故《士丧礼》曰:“为铭置于宇西阶上。”郑注云:“宇,?。”是也。

容谓之防。(形如今床头小曲屏风,唱射者所以自防隐。见《周礼》。)

[疏]“容谓之防”。○释曰:容者,射礼唱获者蔽身之物也。一名防,言所以容身防矢也。一名乏。《乡射礼》云:“乏三侯道,居侯党之一,西五步。”郑注云:“容谓之乏,所以为获者御矢也。”谓之乏者,言矢至此力乏也。郭云:“形如今床头小曲屏风,唱射者所以自防隐,见《周礼》”者,案《夏官·舍人职》云:“以射法治射仪,王以六耦射三侯,三获三容。”郑司农云:“容者乏也,待获者所蔽也。”是矣。

连谓之{?移}。(堂楼阁边小屋,今呼之{?移}厨、连观也。○{?移},丈知反。)

[疏]“连谓之{?移}”。○释曰:{?移},楼阁边相连小屋名也。郭云:“堂楼阁边小屋,今呼之{?移}厨、连观也。”

屋上薄谓之{?兆}。(屋笮。○{?兆},曜。)

[疏]“屋上薄谓之{?兆}”。○释曰:屋上薄一名{?兆},今谓之屋笮也。

两阶间谓之乡。(人君南乡当阶间。)中庭之左右谓之位。(群臣之侧位也。)门屏之间谓之宁。(人君视朝所宁立处。)屏谓之树。(小墙当门中。○乡,向。屏音并。宁,伫。)

[疏]“两阶”至“之树”。○释曰:此别君臣之位处也。人君南面,乡明而治,其位在两阶间,因名云也。云“中庭之左右谓之位”者,左右犹东西也。位,群臣之列位也。案《明堂位》云:“三公,中阶之前,北面东上。诸侯之位,阼阶之东,西面北上。诸伯之国,西阶之西,东面北上。诸子之国,门东,北面东上。诸男之国,门西,北面东上。”是也。云“门屏之间谓之宁”者,谓路门之外,屏树之内,人君视朝宁立之处,因名为宁。李巡云:“正门内两塾间曰宁。”《曲礼》曰:“天子当宁而立,诸公东面,诸侯西面曰朝。”是也。云“屏谓之树”者,屏,蔽也;树,立也。立墙当门以自蔽也。李巡曰:“垣当门自蔽名曰树。”郭云:“小墙当门中。”《礼纬》云:“天子外屏,诸侯内屏。”《郊特牲》云:“旅树。”郑注云:“旅,道也。屏谓之树,树所以蔽行道。”以此推之,则诸侯内屏,在路门之内。天子外屏,在路门之外而近应门者矣。

?谓之门。(《诗》曰:“祝祭于礻方。”)正门谓之应门。(朝门。)观谓之阙。(宫门双阙。)宫中之门谓之闱,(谓相通小门也。)其小者谓之闺,小闺谓之ト。(大小异名。)巷门谓之闳。(《左传》曰:“盟诸僖闳。”闳,巷头门。)门侧之堂谓之塾。(夹门堂也。)橛谓之?。(门阃。)阖谓之扉。(《公羊传》曰:“齿着于门阖。”)所以止扉谓之闳。(门辟旁长橛也。《左传》曰:“高其?闳。”闳,长?弋,即门?也。○?,补耕反。观,贯。衡,巷。塾,熟。橛,其月反。?,鱼列反。)

[疏]“?谓”至“之闳”。○释曰:此别门阙之异名也。李巡曰:“?,庙门名。”其路门之外受朝。正门一名应门。应门之外门曰雉门,雉门之旁名观,又名阙。宫中相通小门名闱,闱之小者名闺,闺之小者名ト。巷头之门名闳。门侧之室,夹堂东西者,名塾。门中之橛名?,一名阃。阖,门扇也,一名扉。于门辟旁树长橛所以止扉者,名闳。注“《诗》曰:“祝祭于礻方”。○释曰:《小雅·楚茨》篇文也。案礻方本庙门之名,设祭于庙门,因名其祭亦名礻方。凡礻方有二种,一是正祭之时,既设于庙,又求神于庙门之内。《郊特牲》云:“索祭祝于礻方。”及《诗》云:“祝祭于礻方。”注云:“礻方,平生门内之旁,待宾客之处,与祭同日也。”二是明日绎祭之时,设馔于庙门外西室,亦谓之礻方。即《郊特牲》注云:“礻方之礼宜于庙门外之西室。”及《礼器》云:“为礻方乎外。”是也。然则庙门内外皆有礻方称。注“朝门”。○释曰:案《诗·大雅》云:“乃立皋门,皋门有伉。乃立应门,应门将将。”郑笺云:“诸侯之宫外门曰皋门,朝门曰应门,内有路门,天子之宫加以库、雉。”案郑玄注《周礼·秋官·朝士职》:“王五门:皋、库、雉、应、路也。”又曰:“天子诸侯皆有三朝:外朝一、内朝二。”其天子外朝一者,在皋门之内、库门之外,大询众庶之朝也,朝士掌之。内朝二者,正朝在路门外,司士掌之。燕朝在路门内,大仆掌之。诸侯之外朝一者,在皋门内、应门外。内朝二者,亦在路寝门之外内,以正朝在应门内,故谓应门为朝门也。注“宫门双阙”。○释曰:《周礼·大宰》:“正月之吉,县治象之法于象魏,使万民观治象。”郑众云:“象魏,阙也。”刘熙《释名》云:“阙在门两旁,中央阙然为道也。”《白虎通》云:“阙是阙疑。义亦相兼。”然则其上县法象、其状魏魏然高大谓之象魏,使人观之谓之观也。是观与象魏、阙一物而三名也。以门之两旁相对为双,故云双阙。注“《左传》曰:盟诸僖闳”。○释曰:襄十一年传文也。案彼云:“季武子将作三军,叔孙穆子曰:‘然则盟诸?’乃盟诸僖闳。”杜注云:“僖宫之门。”是也。注“《公羊传》曰:齿着于门阖”。○释曰:庄十二年传文也。案彼云:宋万“搏闵公,绝其ㄕ。仇牧闻君弑,趋而至;遇之于门,手剑而叱之。万臂扌杀仇牧,碎其首,齿着乎门阖”。何休云:“阖,扇也。”是矣。注“《左传》曰:高其?闳”。○释曰:襄三十一年传云:“子产相郑伯以如晋。晋侯以我丧故,未之见也。子产使尽坏其馆之垣而纳车马焉。士文伯让之,曰:‘敝邑以政刑之不?,寇盗充斥,无若诸侯之属,辱在寡君者何?是以令吏人完客所馆,高其?闳。’”是也。案《说文》云:“?,门也。汝南平舆里门曰?。”?既为门,故郭氏以闳为长?弋,即门?也。杜预云:“闳。门也。”非郭义也。

瓴<?瓦>谓之甓。(<鹿瓦>砖也。今江东呼瓴甓。○瓴,灵。<?瓦>,的。甓,满?切。)

[疏]“瓴<?瓦>谓之甓”。○释曰:瓴<?瓦>一名甓。郭云:“<鹿瓦>砖也。今江东呼瓴甓。”《诗·陈风》云:“中唐有甓。”是也。

宫中巷谓之?,(巷ト间道。)庙中路谓之唐,(《诗》曰:“中唐有甓。”)堂途谓之陈。(堂下至门径也。)路、旅,途也。(途即道也。)路、场、猷、行,道也。(博说道之异名。)一达谓之道路,(长道。)二达谓之歧旁,(歧道旁出也。)三达谓之剧旁,(今南阳冠军乐乡数道交错,俗呼之五剧乡。)四达谓之逵,(交道四出。)五达谓之康,(《史记》所谓康庄之衢。)六达谓之庄,(《左传》曰:“得庆氏之木百车于庄。”)七达谓之剧骖,(三道交,复有一岐出者,今北海剧县有此道。)八达谓之崇期,(四道交出。)九达谓之逵。(四道交出,复有旁通。○?,苦本切。剧,极。)

[疏]“宫中”至“之逵”。○释曰:此别巷道之异名也。宫中巷ト间道名壶。孙炎曰:“巷,舍间道也。”王肃曰:“今后宫称永巷,是宫内道名也。”庙中之路名唐,堂下至门径名陈。路、旅皆途之别名也,途即道也。路、场、猷、行四者复是道之异名也。一达长道谓之道路.歧分二达者谓之歧旁,言歧道旁出也。歧分三达者谓之剧旁。孙炎云:“旁出歧多,故曰剧。”交道四达谓之衢。交道四出,复有一旁达谓之康。孙炎云:“康,乐也,交会乐道也。”交道六出谓之庄。孙炎云:“庄,盛也,道烦盛。”三道交出,复有一歧出者谓之剧骖。四道交出谓之崇期。四道交,复有一歧出者谓之逵。注“《诗》曰:中唐有甓”。○释曰:此《陈风·防有鹊巢》篇文也。注“《史记》所谓康庄之衢”。○释曰:案《史记·列传》云:“驺?者,齐诸驺子,亦颇采驺衍之术以纪文。于是齐王嘉之,自如淳于髡以下,皆命曰列大夫,为开第康庄之衢。”是也。注“《左传》得庆氏之木百车于庄”。○释曰:案襄二十八年,齐庆封谋杀子雅、子尾。“陈文子谓桓子曰:‘祸将作矣。吾其何得?’对曰:‘得庆氏之木百车于庄。’”杜注云:“庆封时有此木,积于六轨之道。”是也。注“四道交出,复有旁通”。○释曰:《诗·周南》云:“施于中逵。”毛传云:“逵,九达之道。”是也。案《左传》隐十一年云:“及大逵。”桓十四年:“焚渠门,入及大逵。”庄二十八年:“众车入自纯门,及逵?。”宣十二年:“入自皇门,至于逵路。”杜预皆以为道并九轨。案《周礼》:“经涂九轨,不名曰逵。”杜意盖以郑之城内不应有九出之道,故以为并九轨,于此则不合也。

室中谓之时。堂上谓之行,堂下谓之步。门外谓之趋,中庭谓之走,大路谓之奔。

[疏]“室中”至“之奔”。○释曰:此皆人行步趋走之处,因以名云。室中名时,时然后动。堂上曰行,谓平行也。堂下曰步。《白虎通》云:“人践三尺,法天地,人再举足曰步,备阴阳也。”门外曰趋。郑玄云:“行而张拱曰趋。”中庭曰走。走,疾趋也。大路曰奔。奔,大走也。《书》曰:“骏奔走。”案此经所释,谓祭祀之礼。知者以《召诰》云:“王朝步自周,则至于丰。”注云:“告文王庙。告文王,则告武王可知。出庙入庙,不以远为文。”是也。若迎宾,则《乐师》云:“行以《肆夏》,趋以《采齐》。”行谓大寝之庭至路门,趋谓路门至应门。

?是谓之梁。(即桥也。或曰:“石绝水者为梁。”见《诗传》。)石杠谓之彳奇。(聚石水中以为步渡彳勺也。《孟子》曰:“岁十月,徒杠成。”或曰今之石桥。○?是,低。杠,江。彳奇,寄。)

[疏]“?是谓”至“之彳奇”。○释曰:此别桥彳勺之名也。?是一名梁。郭氏两解:一名即桥也,以木为之;一云以石绝水。石杠,一名彳奇。郭氏亦两解:一云聚石水中以为步渡彳勺也。《广雅》云:“彳勺,步桥也。”一云或曰今之石桥。注“或曰石绝水为梁。见《诗传》”。○释曰:案《卫风》云:“有狐绥绥,在彼淇梁。”传云:“石绝水曰梁。”是也。注“《孟子》曰:岁十月,徒杠成”。○释曰:案《孟子》云:“子产听郑国之政,以其乘舆济人于溱洧。《孟子》曰:‘惠而不知为政,岁十一月徒杠,成十二月舆梁成,民未病涉也。’”赵岐注云:“以为子产有惠民之心,不知为政,当以时?桥梁,民何由病苦涉水乎?”是也。引之以证石杠为步桥也。此注作十月,误脱,或所见本异。

室有东西厢曰庙。(夹室前堂。)无东西厢,有室曰寝。(但有大室。)无室曰榭。(榭即今堂?皇。)四方而高曰台。陕而?曲曰楼。(?,长也。○陕,狭。)

[疏]“室有”至“曰楼”。○释曰:此明寝庙楼台之制也。凡大室有东西厢夹室,及前堂有序墙者,曰庙。但有太室者,曰寝。《月令·仲春》云:“寝庙毕备。”郑注云:“前曰庙,后曰寝。”以庙长接神之处,其处尊,故在前。寝,衣冠所藏之处,对庙为卑,故在后。无室者名榭。《春秋》宣十六年“夏,成周宣榭火”。杜预云:“宣榭,讲武屋”,引此文:无室曰榭,谓屋歇前。然则榭有二义:一者台上构木曰榭,上云有木曰榭,及《月令》云:“可以处台榭。”是也。二屋歇前无壁者名榭,其制如今厅事也。《春秋》云:“成周宣榭。”《公羊》以为宣宫之榭,及《乡射礼》云:“榭则钩楹内。”是也。郭云“榭即今堂?皇”者,堂?皇即今殿也。殿亦无室,故云即今堂?皇。四方而高者名台,即上?也。?,长也。凡台上有屋,狭长而屈曲者,曰楼。

猜你喜欢
  墨子閒詁卷二·孙诒让
  卷三十九·湛若水
  卷七十六·程公说
  卷一·程公说
  卷十七·陈经
  卷九·陈经
  提要·孙之騄
  戒子益恩书原文·郑玄
  春秋王霸列国世纪编目录·李琪
  采輯羣書目·江永
  士容论第六 任地·吕不韦
  卷一百一十四·佚名
  佛说如来不思议秘密大乘经卷第七·佚名
  菩萨本生鬘论卷第八·佚名
  大方广菩萨藏文殊师利根本仪轨经卷第十八·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何处士失(得之集)·顾嗣立

    失字得之,昌平人。负才气,与高尚书彦敬、鲜于太常伯机同学为诗。家善织纱縠,日出买纱,骑驴歌吟道中,指意良远。尝有诗云:「一井当门冻,寒光照四邻。」又云:「我住东街北,钟楼在屋西。」其景象可知也。至正间,名公交荐,以亲老不就

  • 第四折·萧德祥

    (正末上,云)今日俺哥哥教我管着解典库,我且闲坐咱。(柳、胡上,云)孙员外这两日不出门来,不礼俺两个,定是那一夜不肯与他背人的缘故。他自家杀了人倒怪我,今日寻他去。(叫云)孙员外,你怎生不出门来?(孙大上,云)我怕你,不敢出门那

  • ●几社壬申合稿卷之三·佚名

    华亭徐凤彩 陆庆曾 盛翼进仝选 赋三 ◆赋三 太湖赋(夏允彝) 和汉武帝伤李夫人赋(宋存楠) 和汉武帝伤李夫人赋(朱灏) 采莲赋(陈子龙) 采莲赋(朱灏) 幽草赋(陈子龙) 幽草赋(周立勋) 幽草赋(夏允彝) 幽草赋(彭宾)

  • 忠义集序·赵景良

    宋有天下三百余年以仁厚立国以诗书造士以节义励士大夫故其士民观感兴起皆知杀身成仁之为美及其遭罹变故而且亡也死宗庙者有之死社稷者有之死君上者有之死城郭封疆者又有之下至山谷之儒里巷之妇亦皆秉义抱节矢死不辱呜

  • 志第六 礼仪下·范晔

    大丧 诸侯王列侯始封贵人公主薨不豫,太医令丞将医入,就进所宜药。尝药监、近臣中常侍、小黄门皆先尝药,过量十二。公卿朝臣问起居无间。太尉告请南郊,司徒、司空告请宗庙,告五岳、四渎、群祀,并祷求福,疾病,公卿复如礼。登遐

  • 卷第八十·胡三省

    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朝散大夫右谏议大夫充集贤殿修撰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上柱国河内郡开国侯食邑一千八百户食实封六百户赐紫金鱼袋臣司马光奉敕编集后学天台胡三省音注晋纪二(起昭阳大荒落(癸巳),尽屠维大渊献(己亥),凡

  • 卷之一百四十七·佚名

    洪武十五年八月丁丑朔命国子监祭酒吴颙释奠于先师孔子○诏礼部设科举取士令天下学校期三年试之著为定制○戊寅祭大社大稷○定州小盐池请置逻兵从之○己卯有广东儒士上治平策 上览之顾谓侍臣曰此人不识道理岂有涉数千

  • 卷之一百三十五·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管理户部事务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务随带加五级纪录十八次臣贾桢总裁官经筵讲官吏部尚书镶蓝旗汉军都统管理新营房城内官房大臣

  • 卷之一千二百二十六·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日军驻屯的要求与“汪政府”·陶希圣

    ◎一、日本撤兵吗?&ldquo;汪新政府&rdquo;成立后,日本撤兵吗?这是日军占领区民众以及外国人士心里必然问到的问题。我依据日汪间关于日本兵撤驻兵的谈判,可以答覆这个问题道:一、日本军人不打算撤退他侵入中国领土的军队,其

  • 绎史卷一百四十七上·马骕

    灵壁县知县马骕撰韩非刑名之学【上】史记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与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为不如非非见韩之削弱数以书谏韩王韩王不能用于是韩非疾治国不务修明其法制

  • 四七 “难兄难弟”的又一个·邹韬奋

    我们这几个“难兄难弟”里面,居然有着三个学徒,这也可算是这几个人的奋斗史的特色。已谈过的两个是乃器和公朴,第三个要轮到沙千里先生。据千里说,他在民国十八年(距今八年前)就曾经来看过我;那时我在辣斐德路一个小小的过街

  • 卷四·夏良胜

    <子部,儒家类,中庸衍义钦定四库全书中庸衍义卷四     明 夏良胜 撰致中和之义 【中和之极 协和之征修和之诚 戾和之咎】文言曰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

  • 经验与思维·钱穆

    人生根本是一个对立,我以外不能没有非我之存在,我与非我便是一个对立。即就我而论,有生便有死,死与生又是一对立。若谓生者是我,则死了便不是我。若认死者为我,则生的又不是我。死与生即已是我与非我之对立,故有生死便有是非

  • 四念处卷第一·智顗

    隋天台山修禅寺智者大师说门人章安灌顶记一切诸法皆不可思议。不可思想图度。不可言语商略。何以故。言语道断故不可议。心行处灭故不可思。大经云。生生不可说。生不生不可说。不生生不可说。不生不生不可说。既不可

  • 卷第十二·佚名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卷第十二大唐三藏法师义净奉 制译佛在室罗筏城。若彼菩萨逾城出外。当尔之时。耶输陀罗即便有娠。菩萨六年苦行。耶输陀罗。于王宫中亦修苦行。由是因缘胎便隐腹。是时菩萨知苦行事无有利

  • 王家营志·张震南

    记述淮安历史上漕、河、盐、榷、驿等方面内容的专志

  • 三国志后传·酉阳野史

    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序本再刊本《三国志后传》目录书影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序本再刊本《三国志后传》正文书影明代白话长篇历史演义小说。全称《续编三国志后传》,一名《续三国志》。十卷一百四十回。题“晋平阳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