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六

尔时宝吉祥菩萨。问大虚空藏菩萨言:仁者汝已净出世间道耶虚空藏菩萨言:善男子如是已净。复问言云何已净。答言我清净故已净。复问言云何我清净。答言世间清净故我清净。复问言云何世间清净。答言善男子色前际清净无去故。色後际清净无来故。色中际清净不住故。如是受想行识。识前际清净无去故。识後际清净无来故。识中际清净不住故。善男子是故名为世间清净。复问仁者如是世间清净。欲何所显。答言善男子显一切法悉皆清净。复问云何显一切法清净。答曰以智慧故。知一切法前际後际之分齐故。复问云何一切法前後分齐。答曰不断不常故。复问於彼不断不常是何言说。答曰不断不常是不生不灭言说。复问於彼不生不灭是何言说。答曰不生不灭是无言说。复问云何法无言说。答曰是法无数故。复言仁者法若无数云何随於名数。答曰善男子譬如虚空不随名数。但以名数假名虚空。如是名数即非名数。复问云何数非数门答曰数门者说有为法。非数门者说无为法。又数非数法皆是无为。是故佛说应以智慧远离一切称量数法。於有为数以识称量如理观察。尔时不见是法应断是不应断。是法应证是不应证。是法应修是不应修。不见诸法亦不作限量。若无见无量。是时即获无所执著得无怖望。若无怖望则无所缘。得无所缘则得无我。若得无我则无所执。云何无所执。不执色是常无常。不执受想行识是常无常。不执色是苦是乐。不执受想行识是苦是乐。不执色是我无我。乃至不执识是我无我。不执色是净非净。乃至不执识是净非净。不执色是空非空。乃至不执识是空非空。即获无所执著三摩地。得是三摩地已,常起大悲度诸有情。不见流转生死烦恼。所以者何生死涅槃性无别故。於诸有情现见涅槃。亦知自身本来涅槃。是名菩萨般涅槃行。善男子云何菩萨般涅槃行。般涅槃者名无有观行。回向萨婆若。於萨婆若不作色求。不作受想行识求。以无求心住清净戒满足本愿。於一切法不见增减。获於平等住於法界。由住法界行菩萨行。亦无行法而为所行。善男子是为菩萨般涅槃行。复问云何无行有行观察涅槃。善男子菩萨作意观察涅槃。名为有行证於无行。以无行故名为涅槃。复次菩萨於言说诠表不生分别。名为涅槃。又涅槃者名为彼岸。而彼岸者无有诸相。於彼诸相心不取著。名为涅槃。又彼岸者名无分别。於彼不起分别心故名为涅槃。又彼岸者无阿赖耶。於彼不起阿赖耶心故名为涅槃。善男子,如是行已名为菩萨般涅槃行。尔时世尊赞虚空藏菩萨言:善哉善哉正士。快说此法契於菩萨般涅槃行。说此法时。会中有五百菩萨。得无生法忍。

尔时大虚空藏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由於如来智慧光明照曜我等故得斯辩。非我能也。譬如日光照阎浮提所有色像。如是世尊大调御士慧光明力。能令我等晓了诸法。亦复如是,

尔时宝吉祥菩萨。谓虚空藏菩萨言:善男子汝今云何隐其自智。皆言尽是如来加持。虚空藏言:一切菩萨所获辩才。皆是如来之所加持。非唯於我。善男子若无如来所说诸法菩萨从何而有辩才宝吉祥言若因如来生菩萨辩。当知佛辩可移转耶。虚空藏言:如来辩才无有移转。但为其因。以因如来所说之法。生菩萨辩。譬如无明不转至行。但为行因生起行故。如是佛辩无所移转。但为作因生菩萨辩。又如象马人声不转至谷。因彼等声生於谷响故。彼声等但与谷响而作其因。佛辩亦尔无有移转。但与菩萨辩才作因。宝吉祥言:如来常说甚深缘生。又说诸法而无所生。善男子岂无缘生一切法耶。虚空藏言:若缘有作者,是法有生。因缘之法无有作者,是故诸法说无有生。宝吉祥言:如来今者出现於世。岂非生耶。虚空藏言:若真如有生。可说如来有其生也。若许真如无有生者,不应徵责如来出世以为有生。是故无生说为如来。如来者於一切法随所觉悟。名为如来。汝善男子复云何言如来生耶。此应置答。复问云何置答。对曰如法性祝是名为置。复问法性云何祝虚空藏言:住不生不灭不住非不祝是名法性祝如法性住无所祝一切诸法亦复如是住无所祝如来亦尔。住无所祝不生不灭非住非不祝如是非住非不祝名如来住处。善男子言如来生者,是著一边。言不生者亦著一边。离此二边。名为中道。善男子观如来者应如是观。若异观者非正观也。宝吉祥言:如来生义。如是甚深。住无所住不生不灭。虚空藏言:善男子若解此佛生之义者,不生增上。复问善男子云何名增上。虚空藏言:增上者名增益句。谓於无中妄生增益。法无增益。若能於法不生增益。名平等句无等句。无句无句句。无文字句无了别句。於彼无心意识所行无所行句。其无所行句。譬如空中实无鸟迹。假以音说说鸟迹声。如是如来实无有生。假以言说说佛出世。其智慧者,方能晓了不生句义。所以者何此不生句义。即是一切诸法自性。所谓无生。而此无生亦无自性。无自性者无有所祝无所住际是一切法际。住一切法际名为实际。亦名边际际遍一切处故。由是证得一切法实际,犹如虚空平等无有限齐。彼法实际亦无限齐。若限齐际者,不名一切法实际。如是平等一切法实际则我际。知我际则知一切有情际。若知一切有情际则知一切法实际。是实际是我际。是一切有情际。是一切法际。是名尽际。夫尽际者涅槃之谓也。证此理者名得涅槃。又一切法者无有相待。离相对治。譬如虚空无能对治。如是诸法亦无对治。若言有涅槃可入可求。是生灭见。此法应生此法应灭。彼人则为行於生灭。不知涅槃平等一性。以不知故则著诸法妄生诤论。如世尊言若知我教授。应知则为满足沙门最胜功德。尔时具寿阿难陀白佛言:甚奇世尊,大虚空藏菩萨无碍辩才。乃能如是由自身证。能作斯说。时大虚空藏菩萨语阿难陀言:大德不应说言我自身证。所以者何我身即虚空。以身虚空故。知一切法悉为虚空。云何大德言我身证。阿难陀言:身若空者,汝以何身而作佛事。虚空藏言:以法身故法身者无有迁变。蕴处界等不生不灭。非颠倒身得随意现。意所成身而作佛事。阿难陀言:大士汝证法身耶。虚空藏言:大德如我所解离法无身。我身即法法即我身。若法若身无有二相故言身证。阿难陀言:大士若身证者汝得阿罗汉耶。答言无所得故而得。所以者何。阿罗汉者,善能通达无诤法故。不染不恚亦不痴故。复言大士若如是者,汝应究竟般涅槃耶。虚空藏言:大德阿罗汉者不般涅槃。何以故知一切法究竟涅槃断涅槃想。但诸异生作是分别言我涅槃。乃至分别计有种种涅槃差别。阿难陀言:大士如汝所说,菩萨非阿罗汉。非异生非学非无学。非辟支佛非菩萨非如来。虚空藏言:善哉善哉具寿阿难陀。以非阿罗汉非异生非学非无学非辟支佛非菩萨非如来故。菩萨於一切处皆能示现。亦不住於一切位地。说是法时。会中有五百阿罗汉。各各脱身所著上服。而以供养虚空藏菩萨。作如是言:愿一切有情获得辩才如虚空藏。尔时大虚空藏菩萨。以加持力故。令其所奉上妙法衣。尽入虚空隐而不现。彼等罗汉刍。问虚空藏菩萨言:大士如是等衣。为何所在。虚空藏言并入於我虚空库藏。

尔时世尊熙怡微笑。阿难陀白佛言:世尊何因缘故而现微笑。如来微笑非无因缘。唯愿演说。佛告阿难陀言:彼诸刍所奉衣服。以虚空藏菩萨威神力故。令衣尽入虚空。库藏往彼袈裟幢世界山王如来所。而作佛事。虚空藏菩萨所说法音。於彼世界皆从袈裟之所流出。无量菩萨闻此法已,皆得无生法忍。阿难陀当知菩萨神通智胜。以如是等种种言音。成就有情以是因缘故我笑耳。说是法时忽於空中。雨无量日月光花。皆如火色昔所未见。花中出声而作是言:若人闻此大虚空藏菩萨所说不退法印得生信解。必定当趣菩提道常

尔时诃难陀白佛言:世尊如是之花从何所来。佛告阿难陀。有一梵王名光庄严。为百千世界主。是彼梵天为供养虚空藏菩萨故雨如是花。阿难陀言:世尊我等咸愿见彼梵王。佛言且待须臾汝当自见。

尔时光庄严梵王。与诸梵众六十万八千人。前後围绕。从彼天没至於佛前。头面礼足右绕三匝。退坐一面合掌向佛。白言甚奇世尊,此虚空藏菩萨不可思议。具足净戒。威德三摩地威德。神通威德智慧威德。满愿威德善巧方便威德。增上意乐威德法身自在威德。身庄严威德口意庄严威德。於一切法自在威德。世尊是虚空藏菩萨。都不从於身口意业。勤发示现一切化事。但由往昔修习之力。积集善根满足诸佛甚深之行。由此能作大师子吼。佛言如是如是,梵王如汝所说,菩萨皆由昔善根力积集福智资粮。而於无上正等菩提。誓不退转。能现如是神通化事尔时光庄严梵王白佛言:世尊云何为菩萨善根。云何为福云何为智。佛告梵王言:善根者谓诸有情。最初发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福者谓发心已起。於一切声闻缘觉。为诸有情修行布施持戒。及修所成一切福业。智者谓以所集善根回向萨婆若故。复次善根者谓净意乐无矫诳故。福者加行积集一切福故。智者增上意乐悉殊胜故。复次善根者於诸善法愿坚固故。福者集善资粮无厌足故。智者所有善根观如幻故。复次善根者谓获善友。福者不舍善友。智者数问善友。复次善根者乐求佛法。福者所闻不忘。智者悦於法乐。复次善根者常求佛法。福者说法无所悕望。智者於法无吝。复次善根者常乐听法。福者如理观察。智者如法修行。复次善根者常乐见佛。福者常供养佛。智者随顺佛教。复次善根者谓获出家。福者修圣种行。智者乐住兰若。复次善根者善能修习少欲知足。福者於诸衣食任运不贪。智者於所受用任运无染。复次善根者修念处观。福者满四正断。智者获如意足。复次善根者谓入信根。福者修於进念。智者观三摩地慧。复次善根者住於五力。福者随顺觉支。智者入圣道智。复次善根者心住妙理。福者求奢摩他资粮。智者得毗钵舍那善巧。复次善根者谓施所成福业事。福者谓戒所成福业事。智者谓修所成福业事。复次善根者谓增上戒学。福者增上心学。智者增上慧学。复次善根者说悔诸罪。福者随喜众善。智者劝请诸佛。复次善根者舍诸所有。福者不悕望报。智者回向菩提。复次善根者於戒要期。福者持戒不缺。智者持戒回向。复次善根者於诸有情不怀损害。福者所闻恶语而能忍受。智者能舍身命成就有情。复次善根者勤求善法不生厌倦。福者以所有善根回施有情。智者积集善根回向菩提。复次善根者谓能修习诸禅支等。福者谓获禅定一切善根。智者从诸禅定现生欲界。复次善根者慧力多闻。福者所闻观察。智者慧得圆满。复次善根者等视有情。福者证得慈定。智者慈心平等犹如虚空。复次善根者谓修习三地资粮。福者积集四地资粮。智者圆满八九十地资粮。复次善根者谓初发心菩萨。福者住行菩萨。智者不退菩萨。复次善根者谓平等行。福者相好庄严。智者无见顶相。复次善根者庄严佛上。福者心念惠施。智者利诸有情。复次善根者闻说魔业。福者觉察魔业。智者能超魔业。复次善根者谓具大悲。福者善巧方便智者谓修般若。复次善根者庄严菩提道常福者善能摧坏诸魔。智者谓一刹那心相应慧成於正觉。梵王如是名为善根福智。

尔时光庄严梵王白佛言:甚奇世尊,能以三句义说一切法。时大虚空藏菩萨摩诃萨。告光庄严梵天言:梵天有一句能摄一切法。云何为一谓性空句。所以者何由一切法同空性故。是谓一句。复有一句摄一切法。谓无相句无愿句。皆摄一切法。如是广说。乃至无行句离欲句。寂静句无阿赖耶句。法界句真如句。实际句不生句。不起句涅槃句。各摄一切法亦如是,复次梵王欲者是离欲句。以离欲性即是欲故。一切佛法亦同是性。嗔者是离嗔句。以离嗔性即是嗔故。一切佛法亦同是性。痴者是离痴句。以离痴性即是痴故。一切佛法亦同是性。乃至身见者是无身见句。以无身见性即是身见故。一切佛法亦同是性。色者是无色句。以无色性即是色故。一切佛法亦同是性。如是受想行识。识者是无识句。以无了别性即是识故。一切佛法亦同是性。如是广说处界十二缘生。无明者即是明句。以明性即是无明故。一切佛法亦同是性。乃至生者是不生句。以不生性即是生故。一切佛法亦同是性。一切法句者是无法句。以无法性即是诸佛法故。一切佛法亦同是性。梵王是为一句摄一切法。若菩萨入此法门者,则於一句入一切佛法。梵王譬如大海吞纳众流。是一一句摄一切法亦复如是,譬如虚空能包万像。此一一句摄一切法亦复如是,是故此句无尽展转无量。譬如算师数以算筹布在局上。然局中无筹筹中无局而能展转成无量数。如是一句成无量句亦复如是,梵王如是等百千劫。所说校量佛法。若身若心皆无所得。亦不可以数知。何以故一切法者是佛法故。是佛法者即非法故。所以者何以想分别以想遍知。假名说故。於中无相亦非无相无法非无法究竟无相。此相清净自相远离,犹如虚空同一自性。佛法亦尔性相皆空。虚空藏菩萨说是法时。於彼梵众二万二千梵天。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复次五千梵王。以宿植善根获无生法忍。

猜你喜欢
  卷第七·佚名
  大般涅槃经 第三十二卷·佚名
  卷三·佚名
  卷下·佚名
  佛说如来不思议秘密大乘经卷第四·佚名
  佛说大孔雀咒王经卷中·佚名
  佛说大方广未曾有经善巧方便品·佚名
  卷上·佚名
  妙法莲华经台宗会义卷二之二·智旭
  后序·佚名
  劝发诸王要偈·龙树
  佛说法乘义决定经卷中·佚名
  第三 富那迦学童所问之义释·佚名
  清 凉 世 界·太虚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 第五卷·安慧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二十五出 雪愤·李渔

    〖西地锦〗(末冠带,外扮值堂吏,引众上)到日螟蝗出境,来时龟鹤同行。俸钱食罢留余剩,还愁累却清名。作赋西京旧有才,一行作吏手慵抬。苏州刺史能诗例,到任三年尚未开。下官苏州知府卜康民是也。率吏多方,爱民有术,忠能自许,清畏人

  • 案头·刘半农

    案头有些什么? 一方白布,一座白磁观音, 一盆青青的小麦芽,一盏电灯。 灯光照着观音的脸, 却被麦芽挡住了,看它不清。一九一七,十二,北京

  • 卷七十五·徐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録卷七十五李商隠商隠字义山懐州河内人幼为文令狐楚镇河阳以所业文干之年才及弱冠楚以其少俊深礼之令与诸子游楚镇天平汴州从为巡官嵗给资装令随计上都开成二年方登进士第释褐秘书省校书郎调补

  • 河东赋注释·扬雄

    汾(fén)阴:在今山西省万荣县西南。介山:在汾阴东北,即今山西省万荣县境内的孤山。回:绕过。安邑:在山西省今夏县西北,,龙门:山名。在陕西省韩城市与山西省河津市间的黄河上。盐池:在山西省今夏县南。历观:历山,在今山西省运

  • 卷八·陈燕翼

    六月,以杨鹗总督偏沅,何腾蛟遂有「敕印一齐交付」之疏。上谕之曰:『卿宣劳江汉,功在社稷;复楚恢豫,长驱燕代,业以全担付卿。杨鹗之推升,因彼时未审舆图,偶为错举,岂有一柄两操之理?今中枢需人,业召鹗入佐矣。朕与卿分则君臣、谊同

  • 中兴小纪卷二十八·熊克

    宋 熊克 撰绍兴十年【嵗在庚申】春正月辛巳右仆射秦桧等奏前日外间有匿名书非毁朝廷当缴进上曰已见之无足恤又曰度近日上封事言臣等陛下掩蔽者多矣上曰无事凡所上书朕无不览若有言卿等过岂可不令卿等知却致积成大过

  • 一一○三 军机大臣和珅等为奉旨全书内书写错误事致武英殿四库馆函·佚名

    一一○三 军机大臣和珅等为奉旨全书内书写错误事致武英殿四库馆函乾隆五十年六月初八日启者:本日面奉谕旨:凡清汉合璧诸书,汉字应照清字,自左而右,方合体制。今四库全书内《御制三合切音清文鉴提要》,仍照汉字,自右而左书写

  • 世家卷第三十五 高丽史三十五·郑麟趾

    正宪大夫工曹判书集贤殿大提学知 经筵春秋馆事兼成均大司成臣郑麟趾奉 敎修。忠肃王二。○(庚申)七年春正月辛巳朔元来告日当食停贺正礼百官素服以待不食。 癸未乃行贺礼。辛卯遣摠部典书尹硕如元贺千秋节。丁未遣

  • 郑世家第十二·司马迁

    安砚方 译注【说明】公元前806年,周宣王封其弟友于郑(今陕西华县东),是为郑桓公。周幽王时,身为周王室司徒的郑桓公,看到西周行将灭亡,就在太史伯的建议下,将财产、部族、宗族连同商人迁移到东虢(guó,国)和郐之

  • 齐泰传·张廷玉

    齐泰,溧水人。初名齐德,洪武十七年(1384)在应天乡试中名列第一。第二年成为进士。历任礼、兵二部主事。因雷震谨身殿,太祖前往郊庙祈祷,选择为官九年无过失者陪同祭祀,齐德随行,被赐名齐泰。二十八年(1395)由兵部郎中提升为

  • 卷二百十五之四·雍正

    <史部,诏令奏议类,诏令之属,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 钦定四库全书 朱批谕旨卷二百十五之四 朱批鄂弥逹奏摺 雍正十二年二月初四日广东总督【臣】鄂弥逹广东廵抚【臣】杨永斌谨 奏为奏明事雍正十一年八月二十八日内阁寄

  • 第一章·王夫之

    一 章句言&ldquo;命犹令也&rdquo;。小注朱子曰:&ldquo;命如朝廷差除。&rdquo;又曰:&ldquo;命犹诰勅。&rdquo;谓如朝廷固有此差除之典,遇其人则授之,而受职者领此诰勅去,便自居其位而领其事。以此喻之,则天无心而人有成能,审

  • 卷九·俞皋

    <經部,春秋類,春秋集傳釋義大成欽定四庫全書春秋集傳釋義大成卷九  元 俞臯 撰襄公【名午成公子母定姒在位三十一年子野立居喪過毁而卒庶子稠立是為昭公謚法因事有功辟土有德曰襄】【己丑】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

  • 封禅第五十·管仲

    桓公既霸,会诸侯于葵丘,而欲封禅。管仲曰:“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而夷吾所记者十有二焉。昔无怀氏封泰山,禅云云;羲封泰山,禅云云;神农封泰山,禅云云;炎帝封泰山,禅云云;黄帝封泰山,禅亭亭;颛顼封泰山,禅云

  • 谈中印古代关系之偶感·太虚

    中印学会、国联同志会、国民外交协会,在中央图书馆欢迎新近返国之文化教育访印团顾一樵、吴俊升、吴文藻,沈宗濂氏,朱骝先氏主席。邀顾、吴、沈四氏一一演讲后,徐悲鸿氏以印度趣闻佐余兴。今国人谈中、印古代关系,似乎于佛

  • 圭峰集·卢琦

    诗文别集。二卷。元卢琦撰。圭峰是卢琦所居地,因以为集名。抄本或作《圭斋集》,误。徐火勃《笔精》说:“《圭峰集》岁久弗传,近岁惠安庄户部徵甫蒐而梓之,误入萨天锡诗六十馀首。”二卷本为元陈诚中所编,明神宗万历(1

  • 舟车闻见录·江藩

    《舟车闻见录》是江藩在行旅途中陆续写成的,写作时间晚至道光二年(1822)。书稿初成时有十卷,后有增补,今仅存四卷,共收文164篇,另可辑得佚文45篇。

  • 李太白诗集注·王琦

    李白诗注本。清王琦辑注。琦字琢崖,号载庵,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另有《李长吉歌诗汇解》。李白、杜甫均为唐伟大诗人,但后世对其诗集的注释多寡不均。清杭世骏曰:“注杜者,自宋以后已有千家……太白之集历五百年而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