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译文 卷七 出处

卷七 出处

 

7·01 伊川先生曰:贤者在下,岂可自进以求于君?苟自求之,必无能信用之理。古人之所以必待人君致敬尽礼而后往者,非欲自为尊大,盖其尊德乐道之心不如是,不足与有为也。——《程氏易传·蒙传》

[译文]

程颐说:贤者处在下位,怎能自我献身以求于国君呢?如果自己去求他,必无让他信任重用的道理。古人之所以非要等到国君致敬尽礼后才去辅佐他,不是妄自尊大,而是因为国君如果没有这样的尊德乐道之心,就不足与其一道有所作为。

7·02 君子之需时也,安静自守。志虽有须,而恬然若将终身焉,乃能用常也。虽不进而志动者,不能安其常也。——《程氏易传·需传》

[译文]

君子等待时机时,一定安静自守。心志上虽然在等待时机以有所作为,但心情平淡象是要永远自守下去,这样才能不失其常。虽然没去进身但心志在动的人,不能安于平常。

7·03 “比:吉,原筮,元永贞,无咎。传曰:人相亲比,必有其道。苟非其道,则有悔咎。故必推原占决其可比者而比之,所比得元永贞,则无咎。元谓有君长之道,永谓可以常久,贞谓得正道。上之比下,必有此三者;下之从上,必求此三者。——《程氏易传·比传》

[译文]

《比卦》卦辞说:“比:吉,推究一下原占的结果,如果具备元、永、贞三者,去亲近就不会有灾祸。”程颐解释说:人与人相亲相附,一定要讲原则。如果违背原则去亲近,就会有悔恨和灾难。因此一定要推究一下占筮的结果,判断那些可以亲近的人而去亲附,所亲近的具备元、永、贞三德,就没有灾祸。元是说这人具有君长之道,永是说亲近可以长久,贞是说得行正道。在上一位的人使在下的人亲近自己,一定要有元、永、贞三德;在下的人去跟随在上的人,一定要求在上的人具备元、永、贞三德。

7·04 《履》之初九曰:“素履往,无咎。”传曰:夫人不能自安于贫贱之素,则其进也,乃贪躁而动,故往则有咎。贤者则安履其素,其处也乐,其进也将有为也。故得其进,则有为而无不善。若欲贵之心与行道之心一交一战于中,岂能安履其素乎?——《程氏易传·履传》

[译文]

《履卦》的初九爻辞说:“素履往,无咎。”程颐解释说:人如果不能安于贫贱,那么他的进身,就是贪心浮躁而动,所以前往就有灾祸。贤者则安于现状,他处在贫贱时安乐,他的进身做官是想有所作为。所以贤人能够进身,就有作为而无恶行。如果他想要显贵之心与行道之心在胸中一交一战,又怎能够安于他的现状?

7·05 大人于否之时,守其正节,不杂乱于小人之群类,身虽否而道之亨也,故曰:“大人否,亨。”不以道而身亨,乃道否也。——《程氏易传·否传》

[译文]

大人在否而不通的时候,坚守其节一操一,不混杂在小人的群类中,身虽不达而道却亨通,因此《否》卦六二爻辞说:“大人否,亨。”用违反正道的手段而使身显达,那就是“道否”了。

7·06 人之所随,得正则远邪,从非则失是,无两从之理。《随》之六二,系于初则失五矣,故《象》曰:“弗兼与也。”所以戒人从正道专一也。——《程氏易传·随传》

[译文]

人选择伴侣,得到正人就会远离邪人,跟从错误就会失去正确,没有两从的道理。《随》卦的六二爻,如果系身于初爻就失去五爻了,所以其《象》辞说:“不可能两者兼得。”这话就是告诫人从正道要专一。

7·07 君子所贵,世俗所羞;世俗所贵,君子所贱。故曰:“贲其趾,舍车而徒。”——《程氏易传·贲传》

[译文]

君子所重现的,世俗却认为羞耻;世俗所重视的,君子却轻视它。所以《贲卦》的初九爻辞说:“文饰他的脚,丢弃车子徒步走。”

7·08 《蛊》之上九曰:“不事王侯,高尚其事。”《象》曰:“不事王侯,志可则也。”传曰:士之自高尚,亦非一道;有怀抱其德,不偶于时,而高洁自守者;有知止足道,退而自保者;有量能度分,安于不求知者;有清介自守,不屑天下事,独洁其身者。所处虽有得失小大之殊,皆自高尚其事者。《象》所谓“志可则”者,进退合道者也。——《程氏易传·蛊传》

[译文]

《蛊》卦的上九爻辞说:“不事王侯,高尚其事。”其《象》辞说:“不事王侯,其志趣可作法则。”程颐解释说:士人的自求高尚,也不是一种情况:有怀抱其道德,而不合于时,暂以高洁自守的;有知止知足,功成身退,明哲保身的;有量己之能不足,度己之分不高,自安于贫贱而不求显达的;有高风亮节以自守,不屑于为天下事,独善其身的。他们处身虽有得有失,所见有大有小的不同,但都属于自我高尚其志的人。《象》辞讲的“志可则”,就是指他们进退都合于道啊。

7·09 遯者一陰一之始长,君子知微,故当深戒。而圣人之意示便遽已也,故有“与时行,小利贞”之教。圣贤之于天下,虽知道之将废,岂肯坐视其乱而不救?必区区致力于未极之间,强此之衰,艰彼之进,图其暂安。苟得为之,孔、孟之所屑为也,王允、谢安之于汉晋是也。——《程氏易传·遯传》

[译文]

遯传是一陰一气初长的时候,君子明察秋毫,知小人之道已长,所以应该引以为戒。但圣人之意并不马上停止他的作为,所以有“把握时机行动,利于小而贞”的教导。圣贤对于天下之势,尽管知道大道将废,但他岂肯坐视其乱而不救呢?一定区区致力于未到大坏之时,强扶一陽一气君子之道之衰,设置阻力抑制一陰一气小人之道的发展,以图天下暂时安定。如果能够做,孔子、孟子都肯去做,王允之在汉末、谢安之在晋世就是这样啊。

7·10 《明夷》初九,事未显而处甚微,非见几之明不能也,如是则世俗孰不疑怪?然君子不以世俗之见怪而迟疑其行也。若俟众人尽识,则伤已及而不能去已。——《程氏易传·明夷传》

[译文]

《明夷》卦的初九爻,小人伤害君子之事还没有形成实际行动而处在刚刚萌芽状态,如果没有君子见微知著的明智是无法察觉的。此时君子远祸而去,这样世俗之人怎能不感到不可理解呢?但是君子不因为世俗之人觉得奇怪就犹豫而不行动。如果等到普通人都理解的时候,那么伤害已经降临想躲也躲不了了。

7·11 《晋》之初六在下而始进,岂遽能深见信于上?苟上未见信。则当安中自守,雍容宽裕,无急于求上之信也。苟欲信之心切,非汲汲以失其守,则悻悻以伤于义矣,故曰:“晋如,摧如,贞吉,罔孚,裕无咎。”然圣人又恐后之人不达宽裕之义,居位者废职失守以为裕,故特云初六裕无咎者,始进未受命当职任故也。若有官守,不信于上而失其职,一日不可居也。然事非一概,久速唯时,亦容有为之兆者。——《程氏易传·晋传》

[译文]

《晋》卦的初六爻位居最下,比喻人刚开始进身,怎么能一下子就被在上者所深信呢?如果在上的人还不信任你,就应当安定你的心而自守,表现在雍容宽裕,不要急于求得在上者的信任。如果你想求得信任的心迫切,不是匆匆地失去你的一操一守,就是因愤恨而伤于义理,所以初六的爻辞说:“要求进,遭受挫折,但坚守纯正就吉,不能取信于人,从容坦然就无祸。”但是圣人又担心后人不理解宽裕的含义,担心那些居有官位的人也废弃职守去追求宽裕不迫,所以在《象》辞中又着意指出初六说的“裕无咎”,是就开始进身还没有接受任命担当职责的人说的。如果你有了官职,不能取信于上就会失其职,一天也熬不过去的。但事情不可一概而论,并非始进身都必须宽裕不迫,或迟或速,只看时宜,也或许有速进的预兆,所重视的是明察几微而识变通。

7·12 不正而合,未有久而不离者也;合以正道,自无终睽之理。故贤者顺理而安行,智者知几而固守。——《程氏易传·睽传》

[译文]

不正当的汇合,没有能持久不分的;以正道汇合,则自无分离之理。所以贤达的人顺其理之自然而安行无事,聪明的人知其几之必然而固守不惑。

7·13 君子当困穷之时,既尽其防虑之道而不得免,则命也。当推致其命以遂其志。知命之当然也,则穷塞祸患不以动其心,行吾义而已。苟不知命,则恐惧于险难,陨获于穷厄,所守亡矣,安能遂其为善之志乎?——《程氏易传·困传》

[译文]

君子面临穷困的时候,尽力去避免仍然不能免于穷困,那是命中注定了。但君子在逆境中还是应该推究天命以实现其志向。明白了天命之当然,那么任何困难险阻与祸患都不能动摇其心志,只知道去实践自己的道义罢了。如果不明天命,就会在困难面前退缩,就会在窘迫面前灰心,失去了自己的节一操一,又怎么能实现为善的志向呢?

7·14 《井》之九三,渫治而不见食,乃人有才智而不见用,以不得行为忧恻也。盖刚而不中,故切于施为,异乎“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者矣。——《程氏易传·井传》

[译文]

《井》卦的九三爻,水澄清了人们却不饮用,比喻人有才智却不被任用,因为自己不得行于时而悲伤。这一爻刚而不得中,所以急切地要有所作为,也就不同于孔子说的“你用我我就去实行,你不用我我就退隐而去”的话。

7·15 《革》之六二,中正则无偏蔽,文明则尽事理,应上则得权势,体顺则无违悖,时可矣,位得矣,才足矣,处革之至善者也。必待上下之信,故“巳日乃革之也。”如二之才德,当进行其道,则吉而无咎也。不进则失可为之时,为有咎也。——《程氏易传·革传》

[译文]

《革》卦的六二爻,处于中正则无所偏蔽,文明则穷尽事理,与上相应则得到权位,爻体柔顺则没有相违背的东西。时机正好,权位也有,才德又足,所以说它处在革卦最好的位置。但一定要等待上下都信从了才能变革,所以说“祭祀的日子才举行变革。”象六二爻这样的才德,应该积极求进以推行其道,这样方才吉利而无祸害。如果不去进取而失去大有作为的时机,那就是错误了。

7·16 鼎之有实,乃人之有才业也,慎所趋向。不慎所往,则亦陷于非义,故曰:“鼎有实,慎所之也。”——《程氏易传·鼎传》

[译文]

鼎中装有实物,比喻人有才业,虽然可贵,但应该谨慎决定自己的去向。不慎重决定自己所趋所从,也会陷入不义,所以《鼎》卦九二之《象》辞说:“鼎中盛有实物,慎重选择去向。”

7·17 士之处高位,则有拯而无随;在下位,则有当拯,有当随,有拯之不得而后随。——《程氏易传·艮传》

[译文]

士处在高的位置上,对于属下的错误,只有挽救而不能追随;处在低的地位上,对于上司的错误,有应该挽救的,有应该随从的,有救而不成而后随从的。

7·18 “君子思不出其位。”位者,所处之分也。万事各有其所,得其所则止而安。若当行而止,当速而久,或过或不及,皆出其位也,况逾分非据乎?——《程氏易传·艮传》

[译文]

“君子的思维不超过他的位置。”位就是指所处的分限。一切事物都有自己应处的处所,能处于自己应处的处所就静止而安定。人的行一事,如果该向前进取你却退缩,该快速你却缓慢,或过之或不及,都是超越了应处的位置,何况超出分限而据于不应据之处呢?

7·19 人之止难于久终,故节或移于晚,守或失于终,事或废于久,人之所患同也。《艮》之上九,敦厚于终,业道之至善也。故曰:“郭艮,吉。”——《程氏易传·艮传》

[译文]

人最难的是坚持到长久、坚持到最后,因此有的人晚年变节,有的人最后失去一操一守,事情有时在做了很久后又废弃了,这种一毛一病人所共有。《艮》卦的上九爻,敦实谨厚到最终,达到了止道最完善的境界。所以说:“敦厚到终止,吉利。”

7· 20 《中孚》之初九曰:“虞吉。”《象》曰:“志未变也。”传曰:当信之始,志未有所从,而虞度所信,则得其正,是以吉也。志有所从,则是变动,虞之不得其正矣。——《程氏易传·中孚传》

[译文]

《中孚》卦的初九爻辞说:“推究得结果吉利。”《象》辞说:“心志还没有改变。”程颐解释说:当选择信任谁的开始时,认识没有受到影响,这时推测要信任的对象,能够准确地推测,所以吉利。心志受到影响,认识就变化了。再去推测就不会有正确的结果了。

猜你喜欢
  易经·系辞上传·第五章·佚名
  说疑第四十四·韩非
  管子补注卷十八·刘绩
  春秋皇纲论目録·王晳
  卷四·熊过
  卷十三·王樵
  卷五十二·康熙
  柏舟·佚名
  卷十三·乾隆
  内储说下六微·韩非
  卷四百七十四·佚名
  卷四十五·赜藏主
  佛祖历代通载卷第十三·念常
  中阿含经卷第五十·佚名
  大吉义神咒经卷第四·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刘子实·唐圭璋

      子实,嘉熙二年(1238)进士。   念奴娇   寿仓使   一门相种,剩河英岳粹,共扶昌箓。夹辅正宜资鲁卫,左右秉持钧轴。缓驾轻车,任回虎节,何事劳山国。东民欲靖,作新少借康叔。   况是鸑鷟佳辰,雪霜深处,秀孕椿松绿。天意

  • 序·房祺

    河汾诸老诗集序金源氏自兴定以後与元日寻干戈士生其间形之声诗类多感慨悲歌之语亦其时之使然也若太原元遗山值金亡不仕为河汾倡正学麻贻溪张石泉房白云陈子京子扬段克己成己曹兑斋诸老与遗山游从宦寓中一时雅合以诗鸣

  • 卷三百·陈思

    钦定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卷三百宋 陈 思 编元 陈世隆 补竹所吟稿春日访四圣郑渭濵访旧孤山去桃花观里春迎香闻道室借酒酌吟人琴操音还古蔬盘味却真斜阳各分散一水隔红尘担上木香无奈声声杜宇频木香犹有一分春担

  • 第七歌 情哥郎你要出香房·刘半农

    情哥郎你要出香房,眼泪汪汪落胸膛。我郎好像脱线鹞子怏怏去,勿知落勒啥村方。鹞子,纸鸢也。脱线鹞子,谓纸鸢之断线者。

  • 卷七·贺铸

    钦定四库全书 庆湖遗老诗集卷七    宋 贺铸 撰近体诗长句下五十首 寄别僧芝 吴僧法芝字昙秀姓钱氏戊辰九月邂逅于乌江汤泉佛祠将为京都之游既相别马上赋此以寄 不见江南汤惠休芝钱今也嗣风流烧香弄笔一生事蹑

  • 第十回 纳忽山孱主亡身 斡难河雄酋称帝·蔡东藩

      却说太阳汗欲攻帖木真,遣使卓忽难至汪古部,欲与夹击,帐下有一人进谏道:“帖木真新灭汪罕,声势很盛,目下非可力敌,只宜厉兵秣马,静待时衅,万万不可妄动呢!”太阳汗瞧着,乃是部下的头目,名叫可克薛兀撤卜剌黑,不禁愤愤道:“你晓

  • 卷之二百四十四·佚名

    光绪十三年。丁亥。六月。丁亥朔上以甘霖渥沛。诣大高殿报谢行礼。  ○遣惇亲王奕誴诣时应宫、贝勒载滢诣昭显庙、贝子奕谟诣宣仁庙、辅国公载濂诣凝和庙拈香。  ○诣储秀宫。问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皇太后安。

  • 陈元康传·李百药

    陈元康,字长猷,广宗人氏。父终德,魏济陰内史,终于镇南将军、金紫光禄大夫位上。元康贵盛,赠冀州刺史,谥号贞。元康广涉文史,机敏有才气。魏正光五年(524),跟随尚书令李崇北伐,以军功赐爵临清县男。普泰中,除主书,加威烈将军。天

  • 穆寿传·李延寿

    穆观的儿子穆寿承袭父亲的爵位,娶乐陵公主为妻,被任命为驸马都尉。他办事明快机敏,有父亲的风范。太武帝很喜爱和器重他,提升为下大夫。他奏事有机智,善于应变,朝廷内外都有声名。升任侍中、中书监、领南部尚书,晋爵为宜都王

  • 李春芳传·张廷玉

    李春芳,字子实,扬州兴化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考中进士第一名,被任命为翰林院修撰。挑选入西苑撰写宫体诗词,很得世宗宠爱,与侍读严讷一道破格提升为翰林学士。不久升太常少卿,担任礼部右侍郎,同时都还兼任学士,像往常一样到

  • 晋纪三十一 安皇帝甲隆安元年(丁酉、397)·司马光

    晋纪三十一 晋安帝隆安元年(丁酉,公元397年) [1]春,正月,己亥朔,帝加元服,改元。以左仆射王为尚书令;领军将军王国宝为左仆射,领选;仍加后将军、丹杨尹。会稽王道子悉以东宫兵配国宝,使领之。 [1]春季,正月,己亥朔(初一),东晋安帝行加

  • 附録三·佚名

    后村先生大全集建康府申已断平亮等为宋四省身死事若详覆案,皆先行遣而后关报,则并格目皆自诸郡出给可也,提刑一司,可以省罢矣。此事虽施行于当职未交事之先,而申到实在于到司之后。已往之事,不欲深言。帖两狱官,今后除事干边

  • 僧宝正续传卷第五·祖琇

    隆兴府沙门 祖琇 撰宝峰清禅师禅师讳善清。生何氏。南雄保昌人也。依香林寺法恩。试所习。得度具戒。年三十。始游方。依黄龙晦堂禅师。久之有悟献颂。晦堂曰。得道易。守道难。守道犹在己。说法为人难。吾宗一句中

  • 台湾府赋役册·佚名

    人丁一万六千八百二十丁。外加康熙三十、三十五、四十、四十五、五十等年编审增出人丁二千七丁,共人丁一万八千八百二十七丁(每丁征银则例载在各「厅县」),共征银八千八九百六十一两六钱五分二厘。续于乾隆元年「钦奉上谕

  • 国学丛刊序·王国维

    王国维是清华国学四大导师之一,在今天很多人眼中似乎是旧学问的代表人物,因而也留给很多人一种抱残守缺的老古董的印象。然而事实上,王国维为学极为博通而“新潮”,善于吸收西方的方法论和新知识,比如写过有关西方逻辑学的

  • 脉诀汇辨·李延昰

    诊法著作。清李延昰撰。十卷。延昰字期权,赵郡(今河北赵县)人。清代著名医家李中梓之侄,多闻博识,以医名于世,尤长脉学。撰有《药品化义》、《医学口诀》、《痘疹全书》等。李氏认为当时广为流传的高阳生《脉诀》谬误

  • 聊斋俚曲集·蒲松龄

    清蒲松龄所作通俗说唱作品集。近人路大荒整理。有《姑妇曲》、《慈悲曲》、《翻魇殃》、《寒森曲》、《蓬莱宴》、《俊夜叉》、《快曲》、《丑俊巴》、《富贵神仙》、《增补幸云曲》、《穷汉词》、《墙头记》、《禳妒

  • 江阴城守纪·韩菼

    《江阴城守纪》是清朝韩菼编著的一本小册子,主要内容记录江阴城在清兵入关后自主抗清历史。书中除韩菼编写的《江阴城守纪》两卷外,还收录了许重熙《江阴守城记》、南园啸客《平吴事略》、戴田有《扬州城守纪略》三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