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佛祖历代通载序浮图氏之论世。动以大劫小劫为言。中国文字未通。盖不可知也。摩腾竺法兰至汉而后。释迦佛之生灭。可以逆推其岁年。自是中国之人。得以华言记之。自天竺及旁近诸国东来者。莫盛于西晋。至于姚秦石赵等国。其人则鸠摩罗什佛图澄那连耶舍昙无谶诸师。而东土卓绝奇伟之士。生肇融睿等相为羽翼。翻译经义尽为华言。而佛理之精无不洞究。先觉之士至有逆知。其至理之未至者。佛学之行莫博于此时矣。弥天道安至于远公辟地东南佛陀耶舍远相从游而辟世。君子相依于离乱之世。乃若宝公双林诸公起而说法。而佛学大盛于东南矣。若夫智者弘法华于天台。三藏开般若于唐初。清凉广华严于五台。密公说圆觉于草堂。宣公严律教于南山。金刚启秘密于天宝。大小三乘唯识等论。专门名家豪分缕析。汗牛充栋。学者千百。有皓首而不能穷极者焉。达磨之来则有五传其衣。五宗斯立。同源异派自梁历宋。谓之传法正宗。
我国朝秘密之兴义学之广。亦前代之所未有。此其大略也。记载之书昔有宝林等传。世久失传。而传灯之录僧宝之史。仅及禅宗。若夫经论之师各传于其教。宰臣外护因事而见录。岂无遗阙。近世有为佛祖统纪者。儗诸史记书事无法。识者病焉。时则有若嘉兴祥符禅寺住持华亭念常。得临济之旨于晦机之室。禅悦之外博及群书。乃取佛祖住世之本末。说法之因缘。译经弘教之师。衣法嫡传之裔。正流旁出散圣异僧。时君世主之所尊尚。王臣将相之所护持。论驳异同参考讹正。二十余年始克成编。谓之佛祖历代通载。凡二十二卷。其首卷则言彰所知论器世界情世界道果无为五论。则我世祖皇帝时发思八帝师对御之所陈说。是以冠诸篇首。其下则以天元甲子。纪世主之年。因时君之年。纪教门之事。去其繁杂谬妄。存其证信不诬。而佛道世道污隆盛衰。可并见于此矣。嗟夫十世古今不离当念。尘影起灭何足记哉。尝见沩山有问于仰山。每有年代深远之对。则亦悯先觉之无闻者乎。而法华一经。前劫后劫十号无二。又曰。观彼久远犹古今日。则此书宜在所取乎。至正元年六月十一日。微笑庵道人虞集序。
华亭梅屋常禅师本传通载序
夫语言文字。载道之器。传远之用。历千古微简牍。何以纪事考实耶大成至圣。春秋作而贼乱惧大觉世尊。经律集而贤哲兴。其五经六艺诸子百家。立言垂训。后之来学明今酌古。游心仁义。非编册之益乎。佛祖历代通载。梅屋禅师之所作也。其文博其理明。叙事且实出入经典考正宗传。殊有补于名教。至正辛巳。翰林道园虞公。序冠其首益尊韪之。禅师世居华亭。黄姓。父文祐。母杨氏。初祈嗣于观世音。忽一夕梦僧庞眉雪发。称大长老托宿焉。因而娠。至元壬午三月十有二日诞于夜。神光烛室异香袭人。逾日不散。既长喜焚香。孤坐。风骨秀异气宇英爽。年十二恳父母求出家。母钟爱之。诱以世务终莫夺其志。遂舍之。依平江圆明院体志。习经书尚倜傥。疏财慕义栖心律典。元贞乙未江淮总统所。授以文凭。薙发受具。弱冠游江浙大丛林。博究群经。宿师硕德以礼为罗延之。皆撝谦弗就。至大戊申。佛智晦机和尚。自江西百丈。迁杭之净慈。禅师往参承值上堂。佛智举太原孚上座闻角声因缘。颂云。琴生入沧海。太史游名山。从此扬州城外路。令严不许早开关。有省于言下。投丈室呈所解。佛智颔之。遂俾掌记室。嘱之曰。真吾教伟器。外护文苑之奇材也。服勤七年。延祐乙卯佛智迁径山。禅师职后版。表率明年朝廷差官理治教门。承遴选瑞世嘉兴祥符。至治癸亥夏五乘驿赴京缮写黄金佛经。暇日得以观光三都游览胜概。礼五台曼殊室利。披燕金遗墟之迹。由以动司马撰书之志。出入翰相之门讨论坟典。升诸名师堂奥讲解经章。如司徒云麓洪公别峰印公。皆尊爱之帝师命坐授食。闻大喜乐密乘之要。自京而回姑苏。万寿主席分半座以延说法。众服其有德。自非宿有灵姿禀慧多生。曷以臻其明敏。著述祖祢彰显正教。致公卿大人笃敬也耶。至大间愚执侍佛智。获奉教于禅师。知梗概而序之。禅师讳念常。梅屋其号焉。至正四年三月。松江余山昭庆住持比丘觉岸谨序。
猜你喜欢 法句譬喻经象品第三十一·佚名 法句譬喻经地狱品第三十·佚名 卷第五·佚名 佛法与世界文化·太虚 卷第十四·李遵勖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校勘說明·欧阳竟无 卷第十二·佚名 贤愚经卷第四·佚名 解深密經品目·欧阳竟无 卷第五十四·佚名 卷五十三·佚名 高峰原妙禅师禅要跋·高峰原妙 华喻品第十八·佚名 卷下之上·佚名 菩萨璎珞经卷第十四·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