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卷下

善根发第七

  行者若能如是。从假入空观中。善修止观者。则于坐中身心明净。尔时当有种种善根开发。应须识知。今略明善根发相。有二种不同。一外善根发相。所谓布施持戒孝顺父母尊长。供养三宝及诸听学等。善根开发。此是外事。若非正修。与魔境相滥。今不分别。二内善根发相。所谓诸禅定法门善根开发。有三种意。第一明善根发相有五种不同。一息道善根发相。行者善修止观故。身心调适妄念止息。因是自觉其心渐渐入定。发于欲界及未到地等定。身心泯然空寂定心安隐。于此定中都不见有身心相貌。于后或经一坐二坐。乃至一日二日。一月二月。将息不得不退不失。即于定中忽觉身心运动八触而发者。所谓觉身痛痒冷暖轻重涩滑等。当触发时身心安定虚微悦豫。快乐清净不可为喻。是为知息道根本禅定善根发相。行者或于欲界未到地中。忽然觉息出入长短。遍身毛孔皆悉虚疏。即以心眼见身内三十六物。犹如开仓见诸麻豆等。心大惊喜。寂静安快。是为随息特胜善根发相。二不净观善根发相。行者若于欲界未到地定。于此定中身心虚寂。忽然见他男女身死。死已膖胀烂坏虫脓流出。见白骨狼藉。其心悲喜厌患所爱。此为九想善根发相。或于静定之中。忽然见内身不净。外身膖胀狼藉。自身白骨从头至足。节节相拄。见是事已。定心安隐惊悟无常。厌患五欲不着我人。此是背舍善根发相。或于定心中。见于内身及外身。一切飞禽走兽。衣服饮食屋舍山林。皆悉不净。此为大不净善根发相。三慈心善根发相。行者因修止观故。若得欲界未到地定于此定中忽然发心慈念众生。或缘亲人得乐之相。即发深定。内心悦乐清净不可为喻。中人怨人乃至十方五道众生。亦复如是。从禅定起其心悦乐。随所见人颜色常和。是为慈心善根发相。悲喜舍心发相。类此可知也。四因缘观善根发相。行者因修止观故。若得欲界未到地。身心静定。忽然觉悟心生。推寻三世无明行等诸因缘中不见人我。即离断常。破诸执见。得定安隐解慧开发。心生法喜不念世间之事。乃至五阴十二处十八界中。分别亦如是。是为因缘观善根发相。五念佛善根发相。行者因修止观故。若得欲界未到地定。身心空寂。忽然忆念诸佛功德相好。不可思议所有十力。无畏。不共。三昧。解脱等法。不可思议神通变化。无碍说法广利众生。不可思议。如是等无量功德。不可思议。作是念时即发爱敬心生。三昧开发身心快乐。清净安隐无诸恶相。从禅定起身体轻利。自觉功德巍巍人所爱敬。是为念佛三昧善根发相。复次行者因修止观故。若得身心澄净。或发无常苦空无我不净。世间可厌食不净相。死离尽想。念佛法僧戒舍天。念处正勤如意根力觉道。空无相无作。六度诸波罗蜜神通变化等。一切法门发相。是中应广分别。故经云。制心一处无事不办。二分别真伪者。有二。一者辨邪伪禅发相。行者若发如上诸禅时。随因所发之法或身搔动。或时身重如物镇压。或时身轻欲飞。或时如缚。或时逶迤垂熟。或时煎寒。或时壮热。或见种种诸异境界。或时其心闇蔽。或时起诸恶觉。或时念外散乱诸杂善事。或时欢喜躁动。或时忧愁悲思。或时恶触身毛惊竖。或时大乐昏醉。如是种种邪法。与禅俱发。名为邪伪。此之邪定若人爱着。即与九十五种鬼神法相应。多好失心颠狂。或时诸鬼神等知人念着其法。即加势力令发诸邪定。邪智辩才神通惑动世人。凡愚见者谓得道果皆悉信伏。而其内心颠倒专行鬼法惑乱世间。是人命终永不值佛。还堕鬼神道中。若坐时多行恶法。即堕地狱。行者修止观时。若证如是等禅有此诸邪伪相。当即却之。云何却之。若知虚诳正心不受不着即当谢灭。应用正观破之即当灭矣。二者辨真正禅发相。行者若于坐中发诸禅时。无有如上所说诸邪法等。随一一禅发时。即觉与定相应。空明清净内心喜悦憺然快乐。无有覆盖。善心开发信敬增长。智鉴分明身心柔软微妙虚寂。厌患世间无为无欲出入自在。是为正禅发相。譬如与恶人共事恒相触恼。若与善人共事久见其美。分别邪正二种禅发之相。亦复如是。三明用止观长养诸善根者。若于坐中诸善根发时。应用止观二法修令增进。若宜用止则以止修之。若宜用观则以观修之。具如前说略示大意矣。

觉知魔事第八

  梵音魔罗。秦言杀者。夺行人功德之财。杀行人智慧之命。是故名之为恶魔。事者如佛以功德智慧。度脱众生入涅槃为事。魔常以破坏众生善根。令流转生死为事。若能安心正道。是故道高方知魔盛。仍须善识魔事。但有四种。一烦恼魔二阴入界魔三死魔。四鬼神魔。三种皆是世间之常事。及随人自心所生。当须自心正除遣之。今不分别鬼神魔相。此事须知。今当略说。鬼神魔有三种。一者精魅。十二时兽变化作种种形色。或作少女老宿之形。乃至可畏身等非一。恼惑行人。此诸精魅欲恼行人。各当其时而来。善须别识若于寅时来者必是虎兽等。若于卯时来者必是兔鹿等。若于辰时来者必是龙鳖等。若于已时来者必是蛇蟒等。若于午时来者必是马驴驼等。若于未时来者必是羊等。若于申时来者必是猿猴等。若于酉时来者必是鸡乌等。若于戌时来者必是狗狼等。若于亥时来者必是猪等。子时来者必是鼠等。丑时来者必是牛等。行者若见常用此时来。即知其兽精。说其名字诃责即当谢灭。二者堆剔鬼。亦作种种恼触行人。或如虫蝎缘人头面。钻刺熠熠或击枥人两腋下。或乍抱持于人。或言说音声喧闹。及作诸兽之形异相非一。来恼行人。应即觉知一心闭目阴而骂之作是言。我今识汝汝是阎浮提中食火臭香。偷腊吉支邪。见喜破戒种。我今持戒终不畏汝。若出家人应诵戒本。若在家人应诵三归五戒等。鬼便却行匍匐而去。如是若作种种留难恼人相貌。及余断除之法。并如禅经中广说。三者魔恼。是魔多化作三种五尘境界。相来破善心。一作违情事则可畏五尘令人恐惧。二作顺情事则可爱五尘令人心着。三非违非顺事。则平等五尘动乱行者。是故魔名杀者。亦名华箭。亦名五箭。射人五情故。名色中作种种境界。惑乱行人。作顺情境者。或作父母兄弟。诸佛形像端正男女可爱之境。令人心着。作违情境界者。或作虎狼师子罗刹之形。种种可畏之像。来怖行人。作非违非顺境者。则平常之事。动乱人心令失禅定。故名为魔。或作种种好恶之音声。作种种香臭之气。作种种好恶之味。作种种苦乐境界。来触人身皆是魔事。其相众多。今不具说。举要言之。若作种种五尘。恼乱于人令失善法。起诸烦恼皆是魔军。以能破坏平等佛法。令起贪欲忧愁嗔恚睡眠等。诸障道法。如经偈中说。

  欲是汝初军  忧愁为第二

  饥渴第三军  渴爱为第四

  睡眠第五军  怖畏为第六

  疑悔第七军  嗔恚为第八

  利养虚称九  自高慢人十

  如是等众军  压没出家人

  我以禅智力  破汝此诸军

  得成佛道已  度脱一切人

  行者既觉知魔事即当却之。却法有二。一者修止却之。凡见一切外诸恶魔境。悉知虚诳不忧不怖。亦不取不舍。妄计分别息心寂然彼自当灭。二者修观却之。若见如上所说种种魔境。用止不去即当反观。能见之心不见处所。彼何所恼。如是观时寻当灭谢。若迟迟不去但当正心。勿生惧想不惜躯命。正念不动。知魔界如即佛界如。若魔界如佛界如。一如无二如。如是了知。则魔界无所舍。佛界无所取。佛法自当现前。魔境自然消灭。复次若见魔境不谢。不须生忧。若见灭谢亦勿生喜。所以者何。未曾见有人坐禅见魔化作虎狼来食人。亦未曾见魔化作男女来为夫妇。当其幻化。愚人不了。心生惊怖及起贪着。因是心乱失定发狂。自致其患。皆是行人无智受患。非魔所为。若诸魔境恼乱行人。或经年月不去。但当端心正念坚固不惜身命。莫怀忧惧。当诵大乘方等诸经治魔咒。默念诵之。存念三宝。若出禅定亦当诵咒。自防忏悔惭愧及诵。波罗提木叉。邪不干正久久自灭。魔事众多说不可尽。善须识之。是故初心行人。必须亲近善知识。为有如此等难事。是魔入人心能令行者。心神狂乱。或喜或忧因是成患致死。或时令得诸邪禅定智慧。神通陀罗尼。说法教化人皆信伏后即坏人出世善事。及破坏正法。如是等诸异非一说不可尽。今略示其要。为令行人于坐禅中。不妄受诸境界。取要言之若欲遣邪归正当观诸法实相。善修止观无邪不破。故释论云。除诸法实相。其余一切皆是魔事。如偈中说。

  若分别忆想  即是魔罗网

  不动不分别  是则为法印

治病第九

  行者安心修道。或四大有病。因今用观心息鼓击发动本病。或时不能善调适身心息三事。内外有所违犯故有病患。夫坐禅之法若能善用心者。则四百四病自然除差。若用心失所。则四百四病因之发生。是故若自行化他。应当善识病源善知坐中内心治病方法。一旦动病非唯行道有障。则大命虑失。今明治病法。中有二意。一明病发相。二明治病方法。一明病发相者。病发虽复多途略出不过二种。一者四大增损病相。若地大增者则肿结沉重身体枯瘠。如是等百一患生。若水大增者。则痰阴胀满食饮不消。腹痛下痢等百一患生。若火大增者。即煎寒壮热。支节皆痛口气大小便痢不通等。百一患生。若风大增者则身体虚悬。战掉疼痛肺闷胀急。呕逆气急如是等。百一患生。故经云。一大不调百一病起。四大不调四百四病。一时俱动。四大病发各有相貌。当于坐时及梦中察之。二者五藏生患之相。从心生患者。身体寒热。及头痛口燥等。心主口故。从肺生患者。身体胀满。四支烦疼心闷鼻塞等。肺主鼻故。从肝生患者。多无喜心忧愁不乐悲思嗔恚。头痛眼闇昏闷等。肝主眼故。从脾生患者。身体面上游风。遍身[病-丙+習]痒疼痛饮食失味等脾主舌故。从肾生患者。咽喉曀塞。腹胀耳聋等。肾主耳故。五藏生病众多各有其相。当于坐时及梦中察之可知。如是四大五藏。病患因起非一。病相众多不可具说。行者若欲修止观法门。脱有患生。应当善知因起。此二种病通因内外发动。若外伤寒冷风热。饮食不消而病。从二处发者。当知因外发动若由用心不调。观行违僻。或因定法发时不知取与而致此二处患生。此因内发病相。复次有三种得病因缘不同。一者四大五藏增损得病如前说。二者鬼神所作得病。三者业报得病。如是等病初得即治甚易得差。若经久则病成。身羸病结治之难愈。二明治病方法者。既深知病源起发。当作方法治之。治病之法乃有多途。举要言之。不出止观二种方便。云何用止治病相。有师言。但安心止。在病处即能治病。所以者何。心是一期果报之主。譬如王有所至处群贼迸散。次有师言。脐下一寸名忧陀那。此云丹田。若能止心守此不散。经久即多有所治。有师言。常止心足下。莫问行住寝卧即能治病。所以者何。人以四大不调故。多诸疾患此由心识上缘故。令四大不调。若安心在下。四大自然调适众病除矣。有师言。但知诸法空无所有不取病相。寂然止住多有所治。所以者何。由心忆想。鼓作四大故有病生。息心和悦众病即差。故净名经云。何为病本所谓攀缘。云何断攀缘谓心无所得。如是种种说用止治病之相非一。故知善修止法能治众病。次明观治病者。有师言。但观心想。用六种气。治病者即是观能治病。何等六种气。一吹。二呼三嘻。四呵。五嘘。六呬。此六种息皆于唇口之中想心。方便转侧而作绵微。而用颂曰。

  心配属呵肾属吹  脾呼肺呬圣皆知

  肝藏热来嘘字至  三焦壅处但言嘻

  有师言。若能善用观想运。作十二种息能治众患。一上息。二下息。三满息。四焦息。五增长息。六灭坏息。七暖息。八冷息。九冲息。十持息。十一和息。十二补息。此十二息皆从观想心生。今略明十二息对治之相。上息治沉重。下息治虚悬。满息治枯瘠。焦息治肿满。增长息治羸损。灭坏息治增盛。暖息治冷。冷息治热。冲息治壅塞不通。持息治战动。和息通治四大不和。补息资补四大衰。善用此息可以遍治众患。推之可知。有师言。善用假想观。能治众病如人患冷。想身中火气起即能治冷。此如杂阿含经。治病秘法七十二种法中广说。有师言。但用止观。检析身中四大病不可得。心中病不可得众病自差。如是等种种说。用观治病。应用不同善得其意皆能治病。当知止观二法。若人善得其意则无病不治也。但今时人根机浅钝作此观想多不成就。世不流传。又不得于此更学气术休粮恐生异见。金石草木之药。与病相应亦可服饵。若是鬼病当用强心加咒以助治之。若是业报病。要须修福忏悔患则消灭。此一种治病之法。若行人善得一意即可自行兼他。况复具足通达。若都不知则病生无治。非唯废修正法。亦恐性命有虞。岂可自行教人。是故欲修止观之者。必须善解内心治病方法。其法非一得意在人岂可传于文耳。复次用心坐中治病。仍须更兼具十法无不有益。十法者。一信。二用三勤。四常住缘中。五别病因法。六方便。七久行。八知取舍。九持护。十识遮障。云何为信。谓信此法必能治病。何为用谓随时常用。何为勤。谓用之专精不息。取得差为度。何为住缘中。谓细心念念依法。而不异缘。何为别病。因起如上所说。何为方便。谓吐纳运心缘想善巧成就。不失其宜。何为久行。谓若用之未即有益。不计日月常习不废。何为知取舍。谓知益即勤有。损即舍之。微细转心调治。何为持护。谓善识异缘触犯。何为遮障。谓得益不向外说未损不生疑谤。若依此十法所治。必定有效不虚者也。

证果第十

  若行者如是修止观时。能了知一切诸法皆由心生。因缘虚假不实故空。以知空故。即不得一切诸法名字相。则体真止也。尔时上不见佛果可求。下不见众生可度。是名从假入空观。亦名二谛观。亦名慧眼。亦名一切智。若住此观即堕声闻辟支佛地。故经云。诸声闻众等自叹言。我等若闻净佛国土。教化众生心不喜乐。所以者何。一切诸法皆悉空寂。无生无灭无大无小无漏无为。如是思惟不生喜乐。当知若见无为入正位者。其人终不能发三菩提心。此即定力多故不见佛性。若菩萨为一切众生。成就一切佛法。不应取着无为而自寂灭。尔时应修从空入假观。则当谛观心性虽空缘对之时。亦能出生一切诸法。犹如幻化虽无定实。亦有见闻觉知等相。差别不同。行者如是观时。虽知一切诸法毕竟空寂。能于空中修种种行。如空中种树。亦能分别众生诸根。性欲无量故则说法无量。若能成就无碍辩才。则能利益六道众生。是名方便随缘止。乃是从空入假观。亦名平等观。亦名法眼。亦名道种智。住此观中智慧力多故。虽见佛性而不明了。菩萨虽复成就此二种观。是名方便观门非正观也。故经云前二观为方便道。因是二空观。得入中道第一义观。双照二谛心心寂灭。自然流入萨婆若海。若菩萨欲于一念中具足一切佛法。应修息二边分别止行于中道正观。云何修正观。若体知心性非真非假。息缘真假之心名之为正。谛观心性非空非假。而不坏空假之法。若能如是照了。则于心性。通达中道圆照二谛。若能于自心见中道二谛。则见一切诸法中道二谛亦不取中道二谛。以决定性不可得故。是名中道正观。如中论偈中说。

  因缘所生法  我说即是空

  亦名为假名  亦名中道义

  深寻此偈意。非惟具足分别中观之相。亦是兼明前二种方便观门旨趣。当知中道正观则是佛眼。一切种智。若住此观则定慧力等。了了见佛性。安住大乘行步平正。其疾如风。自然流入萨婆若海。行如来行。入如来室。着如来衣。坐如来座则以如来庄严而自庄严。获得六根清净入佛境界。于一切法无所染着。一切佛法皆现在前。成就念佛三昧。安住首楞严定。则是普现色身三昧。普入十方佛土教化众生。严净一切佛刹。供养十方诸佛。受持一切诸佛法藏。具足一切诸行波罗蜜。悟入大菩萨位。则与普贤文殊为其等侣。常住法性身中。则为诸佛称叹授记。则是庄严兜率陀天。示现降神母胎出家诣道场。降魔怨成正觉转法轮入涅槃。于十方国土究竟一切佛事。具足真应二身。则是初发心菩萨也。华严经中。初发心时便成正觉。了达诸法真实之性。所有慧身不由他悟。亦云。初发心菩萨。得如来一身作无量身。亦云。初发心菩萨即是佛。涅槃经云。发心毕竟二不别。如是二心前心难。大品经云。须菩提有菩萨摩诃萨。从初发心即坐道场。转正法轮当知则是菩萨为如佛也。法华经中。龙女所献珠为证。如是等经皆明初心具足一切佛法。即是大品经中阿字门。即是法华经中为令众生开佛知见。即是涅槃经中见佛性故住大涅槃。已略说初心菩萨因修止观证果之相。次明后心证果之相。后心所证境界则不可知。今推教所明。终不离止观二法。所以者何。如法华经云。殷勤称叹诸佛智慧则观义。此即约观以明果也。涅槃经。广辩百句解脱以释大涅槃者。涅槃则止义。是约止以明果也。故云。大般涅槃名常寂定。定者即是止义。法华经中。虽约观明果则摄于止。故云。乃至究竟涅槃。常寂灭相终归于空。涅槃中虽约止明果。则摄于观。故以三德为大涅槃。此二大经。虽复文言出没不同。莫不皆约止观二门。辨其究竟并据定慧两法。以明极果。行者当知初中后果。皆不可思议故。新译金光明经云。前际如来不可思议。中际如来种种庄严。后际如来常无破坏。皆约修止观二心。以辨其果。故般舟三昧经中偈云。

  诸佛从心得解脱  心者清净名无垢

  五道鲜洁不受色  有学此者成大道

  誓愿所行者须除三障五盖。如或不除虽勤用功终无所益。

猜你喜欢
  佛学研究丛书序·太虚
  大般若經第二分校勘說明·欧阳竟无
  佛说弥勒大成佛经开题·太虚
  不空罥索陀罗尼经序·佚名
  五十五观章第七·佚名
  过去现在因果经卷第一·佚名
  卷十二·佚名
  不退地祥瑞品第十七·佚名
  卷五·佚名
  佛说懈怠耕者经·佚名
  卷第十四·佚名
  卷第九·佚名
  占察善恶业报经行法·智旭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二十五·澄观
  卷七·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十八·董康

      ○蘆花記   係明初舊本。不知作者何人。葉盛水東日記。彼時已有繼母大賢等劇。盛係正統景泰間人。其傳久矣。閔子騫事在二十四孝中。婦孺皆悉。因有蘆花背上寒之句。故取爲名。據舊說。閔損、字子騫。魯人。孔

  • 卷一百九十八·徐世昌

    野蚕野吞,字梦绿,合肥人,本姓宋,名启祥。开封相国寺僧。有《梦绿诗钞》。晚坐地荒增寂静,人老减聪明。酒断江湖兴,诗牵畎亩情。山泉清似野,乡月大於城。晚会幽篁里,茶烟缕缕生。上厚菴太守不为寻京尹,谁轻千里

  • 卷一·王奕清

    钦定四库全书御选历代诗余卷一目録【起十四字至二十八字】竹枝皇甫松前调【又一体】皇甫松十六字令张孝祥【二首】袁去华【二首】周玉晨闲中好郑符前调【又一体】段成式张希复渔父词戴复古【二首】梧桐影吕岩纥那曲刘

  • 卷十三·曹庭栋

    钦定四库全书宋百家诗存卷十三嘉善曹庭栋编西渡诗集洪炎字玉父豫章人徽宗朝官中书舍人与兄朋龟父刍驹父弟羽鸿父俱以诗文名时称四洪潘邠老有题共氏蛎壳轩诗云封胡羯末谢龟驹玉鸿洪千载望四谢四洪天壤同其推许如此靖康

  • 襄阳集补钞·管庭芬

    襄阳集补钞米芾除书学博士初朝谒呈时宰半生湖海看青山,惯佩笭箵揽辔艰。晓起初驰朱雀路,霜华惭缀紫宸班。百寮卑处瞻丹陛,五色光中望玉颜。浪说书名落人世,非公那解彻天关。怀南唐砚山砚山不复见,哦诗徒叹息。唯有玉蟾蜍,向

  • 卷二十二·本纪第二十二·武宗一·宋濂

        ◎武宗一   武宗仁惠宣孝皇帝,讳海山,顺宗答剌麻八剌之长子也。母曰兴圣皇太后,弘吉剌氏。至元十八年七月十九日生。   成宗大德三年,以宁远王阔阔出总兵北边,怠于备御,命帝即军中代之。四年八月,与海都

  • 卷四百五十四 列传二百四十一·赵尔巽

      刘锦棠 张曜 刘典 弟倬云 金顺弟连顺 邓增 托云布 果权刘宏发 曹正兴 穆图善杜嘎尔 额尔庆额 丰绅 文麟明春 富勒铭额 徐学功   刘锦棠,字毅斋,湖南湘乡人,松山从子也。从松山讨捻,积勋至同知直隶州。从入陕,复同州

  • 第三十四回 累次发兵才平叛酋 借端详梦迭献忠忱·蔡东藩

      却说太平公主,引入少年,陪伴武氏,这人姓张名昌宗,系故太子少傅张行成族孙。昌宗有兄易之,曾袭荫居官,累迁尚乘奉御,兄弟皆丰姿秀美,通晓音律。昌宗年仅及冠,更生得眉目清扬,身材俊雅,太平公主先为说项,引得武氏动情,然后召入

  • 卷七·黄震

    钦定四库全书古今纪要卷七宋 黄震 撰北朝魏自刘元海首祸五胡乱华百有余年徃徃迭兴迭亡不过一二世而止至拓防氏承慕容之衰取幽并明元大武继之东兼青兖南包荆豫北逾大汉之子孙百有七十一载与晋

  • 仿指南录·范康生

    (明)范康生撰明中书舍人安福范康生讱轩氏着丙戌十月初四日,忠诚府陷,余临城被执。先是,三月二十四吉郡失守;余与督师万公元吉、都宪陈公赓、兵曹王公其宖并议列栅张家渡,且守且战。诸军既已奔溃,风鹤皆惊,纷纷扬帆不能止;乃疾趋

  • 程颐传·脱脱

    程颐,字正叔。十八岁的时候,上书朝廷,希望皇上诏令罢黜世俗的说教,以王道作为本心。游历太学时,听见胡王爰问他的学生,颜子喜欢什么学问,程颐于是回答说:“学习是为了要达到圣人的‘道’的境界。可以通过学习圣人而达到其境界

  • 卷二·赵汸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左氏传补注卷二   元 赵汸 撰庄公【陈氏曰庄公自元年至七年及十九年以後讫终篇无传疑有佚坠】元年文姜出故也【啖氏曰遇弑则嗣子废即位之礼左氏不达其意而云文姜出故也不举其大而举其细今按传於

  • 第十九章 新道家:主理派·冯友兰

    "新道家"是一个新名词,指的是公元三、四世纪的"玄学"。"玄"是黑色,又有微妙、神秘等意思。《老子》第一章 说;"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所以"玄学"这个名称表明它是道家的继续。名家兴趣的复兴在本书第八、九、十章 ,我们看到

  • 卷二十九·佚名

    △魔怖菩萨品下尔时魔众。如是异形。或乘白象。或复骑马。或乘骆驼。水牛犀牛诸车乘等。四面雲集。或似修罗类迦娄罗。或复有如摩睺罗伽。及鸠槃茶罗刹夜叉。并毗舍遮伺命鬼等。或复身体羸瘦长大,犹如饿鬼。或有多种异

  • 介庵进禅师语录卷八·介庵悟进

    住嘉兴先福寺嗣法门人真化等编偈颂五言律赠张恒所医士曾受医王嘱。深栖桃杏林。千般枯草料。一片活人心。指下定生死。机先按古今。丹炉煮明月。赤土变黄金。哭鸳湖先师法门何不幸。大厦忽然催。落月谁能挽。遗风莫可

  • 波谢洪尼耶遗风·谢德林

    《波谢洪尼耶遗风》是作者最后一部作品。描绘了农奴制改革前地主生活的广阔画面。迫于80年代的反动局势,这部作品的艺术风格、情节描述和人物刻画不再采取夸张、怪诞、尖刻讽刺的形式,而是运用一般现实主义的手法,但思想

  • 北海集·綦崇礼

    四十六卷。《附录》三卷。宋綦崇礼(1083—1142)撰。綦崇礼,字叔厚,高密(今山东高密县)人,后徙潍之北海(今山东潍坊)。登重和元年(1118)上舍第。调淄县主簿,历秘书省正字。高宗时,拜中书舍人,历漳州、明州,除翰林学士。以宝文

  • 皇明奇事述·王世贞

    余既有《异典》、《盛事》二述矣。异典者,遘之自人主者也;盛事者,遘之自天者也。盛事之遘,无非美已;异典之遘,美居十九,疵亦居一。已,乃复有遘之自天而不可言盛,遘之自人而不可言典。或人与事之巧相符者,或绝相悖者,为其稍奇而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