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中华民国大藏经编纂纲领

接阅编纂大纲草案与编纂体系述意,兹且就草案论之:

编纂纲宗及内容二项所列北传大藏、南传藏经、西藏经典、东土著述,只可说明材料来源,未应用为编纂体类。盖南传、北传、小乘、大乘、原始、发展等名称,乃近代西洋史家或异教徒无意有意间使分裂而不得成为世界一体之佛教者,锡兰学者已多觉悟之;且中国大藏尤为小大俱含、南北合传,如善见律即为锡兰所传者,锡兰在法显、义净、不空等留学时代,亦大小兼具。故不应人云亦云,以北传、南传分藏。今但当编为整个之“中华民国大藏经”。断自民国四十年以前──即终止译藏经前──凡译成中国国文而可采收入藏者,不问其译自印度、锡兰、暹、日、蒙、藏、欧、美或出华文自撰,皆为“中华民国大藏经”。而进论编类相关之大类,则可分为四藏。

一、经藏:从东汉摩腾译的起直到民国四十年译止,凡佛说的经,不问其译自何文──巴利文的,西藏文的都在内──,均按部类编入经藏。编次之序,约分:

甲、三乘经──五乘经只为三乘大乘之附属──:1.阿含部:凡属四阿含,或重出、或枝流、或新译自巴利文者,概归阿含部。2.经集部:一切三乘经非阿含部摄,而向传为佛说之经,正法念处经等──若那先比丘等,阿育王等,虽以经名,不入经藏──,均依翻译先后,编入三乘经集部。

乙、大乘经:1.般若部,凡属般若重出或枝流均入之。2.法华涅槃部:凡法华、涅槃重出或枝流均属之。3.华严部:凡重出及枝流均属之。4.大集十藏部:十藏即地藏、虚空藏等,此为渐近密经者。5.密经部:凡大日、金刚顶、大孔雀等各种咒经均入之。6.宝积部:此已为古代一种大乘经集,故次于此,阿弥陀经等均属之。7.经集部:一切大乘经不属于上六部者,均归此集。

二、律藏:从三国到民国所翻译四本广律及律论等,概编为律藏,其类次如下:

甲、五乘律:在家各部律典。  乙、三乘律:比丘比丘尼律等。  丙、大乘律:梵网及别行瑜伽戒等。  丁、密乘律:密律及密法仪轨等。

三:论藏:六朝以至民国所译自印度、锡兰、西藏、日本及中国所著各论,可入藏者,集成论藏。

甲、三乘论:阿毗昙论,发智、六足、大毗婆娑论,俱舍论、成实论等。乙、大乘论: 1.宗经论,瑜伽师地论等。 2.释经论,大智度论等。四、杂藏:不能收入前之三藏而可编入大藏中者,概收入之,详分:甲、经疏:收入古近各家解经之疏或钞等。  乙、律疏:收入古近各家解律之疏或钞等。  丙、论疏:收入古近各家解论之疏或钞等。  丁、三藏摘要:一、经摘。二、经论摘。三、经律论摘。  戊、禅门语录: 1.通录, 2.专录。  己、仪轨规制。  庚、论著:别成一书而未足升入论藏者。  辛、文集: 1.通集──宏明集等, 2.专集。

上之八种,前三各别依一藏而为释者;四、总依四藏而摘采者,四十二章经亦应入此;五、六、七,各别近经律论;八、又为五六七之综合,故编次如右。壬、导俗:语义但供导俗,非供研学。

癸、摄异:胜论十句义,中庸直指等融摄异教。  子、史传:此总摄前各部门,故居后。  丑、目录:此总全藏, 1.总录, 2.特录。

他若编例款式流通等仍之,以免纷更。太虚,卅五,七,九。﹝见觉群三卷一期﹞


猜你喜欢
  十無盡藏品第二十二·欧阳竟无
  卷第二十三·祖琇
  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第十六·圆悟克勤
  卷五·晁迥
  一切经音义卷第三十五·唐慧琳
  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卷第二·佚名
  佛法金汤编卷第十三·岱宗心泰
  华严经义海百门(并序)·法藏
  卷八十·佚名
  四分律卷第十一(初分之十一)·佚名
  (古今图书集成)释教部汇考卷第四·陈梦雷
  卷之十·纪荫
   第五十一則 雪峰是甚麼·胡兰成
  卷第五·应庵昙华
  第十三卷·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鲍参军集卷三·鲍照

    采桑 季春梅始落,女工事蚕作,采桑淇洧间,还戏上宫阁。早蒲时结阴,晚篁初解箨。蔼蔼雾满闺,融融景盈幕。乳燕逐草虫,巢蜂拾花萼。是节最暄妍,佳服又新烁。绵叹对迥涂,扬歌弄场藿。抽琴试抒思,荐佩果成托。承君郢中美,服义久心诺

  • 你看·闻一多

    你看太阳象眠后的春蚕一样,整日吐不尽黄丝似的光芒;你看负暄的红襟在电杆梢上,酣眠的锦鸭泊在老柳根旁。你眼前又陈列着青春的宝藏,朋友们,请就在这眼前欣赏;你有眼睛请再看青山的峦嶂,但向那山外探望你的家乡。你听听那枝头

  • 卷十·高棅

    钦定四库全书唐诗品彚卷十明 高棅 编五言古诗十名家【上之二】王昌龄【殷云元嘉以还四百年内曹刘陆谢风骨顿尽顷有太原王昌龄鲁国储光羲颇从厥迹且两贤气同体别而王稍声俊至如明堂坐天子月朔朝诸侯清乐动千门皇风被

  • 列传第三十二 傅吕陈·欧阳修

    傅弈,相州邺人。隋开皇中,以仪曹事汉王谅。谅反,问弈:“今兹荧惑入井,果若何?”对曰:“东井,黄道所由,荧惑之舍,乌足怪邪?若入地上井,乃为灾。”谅怒。俄及败,弈以对免,徙扶风。高祖为扶风太守,礼之。及即位,拜太史丞。会令庾俭以父质

  • 卷二百七十九 列传六十六·赵尔巽

      杨方兴 朱之锡崔维雅 靳辅陈潢、宋文运、董讷、熊一潇   于成龙孙在丰 开音布 张鹏翮   杨方兴,字浡然,汉军镶白旗人。初为广宁诸生。天命七年,太祖取广宁,方兴来归。太宗命直内院,与修太祖实录。崇德元年,试中举人

  • 卷第一百九十五·胡三省

    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太中大夫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上柱国河内郡开国公食邑二千二百户食实封九百户赐紫金鱼袋臣司马光奉敕编集后学天台胡三省音注唐纪十一〔起强圉作噩(丁酉)五月,尽上章困敦(庚子),凡三年有奇。〕太宗文

  • 第六节 滇行与青蓉行①·老舍

    ①老舍曾写过游记《滇行短记》,详细记载了此行。一、滇行三十年夏,罗莘田先生来到重庆。因他的介绍,我认识了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梅先生听到我的病与生活状况,决定约我到昆明去住些日子。昆明的天气好,又有我许多老友,我

  • 明熹宗悊皇帝实录卷之七十五·佚名

    天启六年八月庚子朔○太子少保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掌詹事府事黄汝良引疾乞归 上慰留之章三上得旨○都察院左都御史房壮丽请申饬宪规一曰禁请托自升除文武官员以及钱谷讼狱无事不有请托臣愚谓凡有干请升补纵资俸如期

  • 钦定元史语解卷三·佚名

    <史部,正史类,钦定辽金元三史国语解__钦定元史语解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元史语解卷三【按无少蒙古语为本语解内但释解义概不复注蒙古语其中姓氏地名官名人名无解义者俱以蒙古原流考今地名八旗姓氏通谱官名改字面□之】部

  • 第六节 唐末割据(下)·吕思勉

    陈敬瑄之平东川,实藉高仁厚之力。光启二年(886年),仁厚复据梓州绝敬瑄。梓州见第六章第三节。杨师立降将郑君雄,时为遂州刺史,亦陷汉州,攻成都。汉州见第六章第三节。敬瑄使部将李顺之逆战,君雄死。又发维、茂州羌军击仁厚,斩

  • 爵禄第十·徐干

      或問:古之君子貴爵禄歟?曰:然。諸子之書稱爵禄非貴也,資財非富也,何謂乎?曰:彼遭世之亂,見小人富貴而有是言,非古也。古之制爵禄也,爵以居有德,禄以養有功:功大者其禄厚,德遠者其爵尊(二"其"字,據《治要》補);功小者其禄薄,德近者其

  • 虚道第四·徐干

      人之爲德,其猶器(原作"虚器",據《治要》删)歟?器虚則物注,滿則止焉。故君子常虚其心志,恭其容貌,不以逸群之才加乎衆人之上,視彼猶賢,自視猶不足(《治要》作"不肖")也。故人願告之而不厭,誨之("而不"下五字原脫,據《治要》補)而不

  • 绪言·戴震

    问:道之名义。曰:古人称名,道也,行也,路也,三名而一实,惟路字属途路。《诗》三百篇多以行字当道字。大致在天地则气化流行,生生不息,是谓道;在人物则人伦日用,凡生生所有事,亦如气化之不可已,是谓道。故《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

  • 论语集注考证卷五·金履祥

    子罕程子曰皆夫子所罕言【叔子也或曰利與命仁若有理欲之間而夫子皆罕言之蓋利者義之和天理亦有自然之利未必利欲也伹夫子皆罕言者防其流之弊耳夫子而嘗言利學者或流為功利之說夫子嘗言命則學者或流為莊氏之說夫子嘗言

  • 钦定书经传説汇纂卷十·王顼龄

    周书集传周文王国号【地理今释史记正义曰太王所居周原因号曰周文王因之有岐城亦名周城在今陜西凤翔府岐山县】后武王因以爲有天下之号书凡三十二篇集説【史记后稷封于邰别姓姬氏传十三世至季歴生昌爲西伯西伯崩太子发

  • 卷第一·佚名

    大藏一览第一卷宁德优婆塞陈 实谨编秀水居士姚舜渔重缉第一门首标大觉先容  俯为众生作则先王品混沌天地以开端  乃祖始王之统御释迦谱云。劫初天地。大水弥满。风吹渐减。次第结沫。化为天宫。乃至山岳。平陆成

  • 蒙鞑备录·赵珙

    南宋赵珙(旧误为孟珙)撰。1卷。南宋宁宗嘉定十四年(1221),作者奉使蒙古军前议事,至燕京(今北京),见到总领蒙古军的木华黎国王。归后将亲身闻见著录成书,记述成吉思汗时期蒙古国的事迹。全书分立国、鞑主始起、国号年号、

  • 龙虎还丹诀·佚名

    《龙虎还丹诀》是唐代炼丹术的重要著作。唐代金陵子撰。金陵子的真实姓名不详。据陈国符考证,成书于武后垂拱二年(687)至玄宗开元末年间。《崇文总目》最早著录,《通志·艺文略》云4卷。明代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