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御制题胜朝殉节诸臣録【有序】

昨以胜国殉节之臣各能忠于所事不可令其湮没不彰特勅大学士九卿防稽考史书核议予諡入祠以昭轸慰其建文诸臣之死事者并命甄议兹大学士等议上録其生平大节表著者予以専諡余则通谥为忠烈忠节次则通谥为烈愍节愍统计一千六百余人若诸生韦布未通仕籍及姓名无考如山樵市隠之流则入祀所在忠义祠统计又二千余人各为一册进覧之均为允协因名之曰胜朝殉节诸臣録冠以所颁谕防附载廷臣议疏彚刋颁行俾天下后世读史者有所考质夫以明季死事诸臣多至如许逈非汉唐宋所可及録而旌之亦累朝所未举行似亦足以褒显忠贞风励臣节固不必如张若溎所请之遍行访查徒滋纷扰致无了期且即入数千人于表章大义亦无所増减廷臣驳议惟韪亦并载之爰题诗简端用示大意

信史由来贵瘅彰胜朝殉节与羶芗五常万古既云树潜徳幽光允頼扬等度早传辽及宋【宋李若水从钦宗至金营不屈而死金人相与言曰辽国之亡死义者十数南朝惟李侍郎一人】后先直迈汉和唐诸臣泉壤应相庆舍死初心久乃偿

乾隆四十年十一月初十日奉

上谕崇奨忠贞所以风励臣节然自昔累朝嬗代凡胜国死事之臣罕有録予易名者惟我

世祖章皇帝定鼎之初于崇祯末殉难之大学士范景文

等二十人

特恩赐谥仰见

圣度如天轸防遗忠寔为亘古旷典苐当时仅徴据传闻未暇遍为搜访故得邀表章者止有此数迨乆而遗事渐彰复经论定今明史所载可按而知也至若史可法之支撑残局力矢忠终蹈一死以殉又如刘宗周黄道周等之立朝謇谔抵触佥壬及遭际时艰临危授命均足称一代完人为褒扬所当及其他或死守城池或身殒行阵与夫俘擒骈僇视死如归者尔时王旅徂征自不得不申法令以明顺逆而事后平情而论若而人者皆无愧于疾风劲草即自尽以全名莭其心亦并可矜怜虽福王不过仓猝偏安唐桂二王并且流离窜迹已不复成其为国而诸人茹苦相从舍生取义各能忠于所事亦岂可令其湮没不彰自宜稽考史书一体旌諡其或诸生韦布及不知姓名之流并能慷慨轻生者议諡固难于概及亦当令爼豆其郷以昭轸慰尝恭读我

太祖实録载萨尔浒之战明杨镐等集兵二十万四路分

出侵我兴京我

太祖

太宗及贝勒大臣等统劲旅千殱戮明兵过半一时良如刘綎杜松等皆没于阵近曽亲制书事一篇用扬

祖烈而示传信惟时

王业肇基其抗我顔行者原当多为狝薙然迹其冒镝撄锋竭忠効命未尝不为嘉悯又若明社将移孙承宗卢象升等之抵拒王师身膏原野而周遇吉蔡懋徳孙傅庭等以闯献蹂御贼亡身凛凛犹有生气捴由明政不纲自万厯以至崇祯权奸接踵阉防横行遂至黑白混淆忠良冺灭每为之切齿不平福王时虽间有追諡之人而去取未公亦无足为重朕惟以大公至正为衡凡明季尽节诸臣既能为国抒忠优奨实同一视至钱谦益之自诩清流腼顔防附及金堡屈大均之幸生畏死诡托缁流均属防心无耻若果能死节则今日亦当在予旌之列乃既不能舍命而犹假语言文字以自图掩餙其偷生是必当明斥其进退无据之非以隠殛其防漠不灵之魄一褒一贬衮钺昭然使天下万世共知朕凖情理而公好恶以是植纲常即以是示彰瘅所有应諡诸人并查明史及辑覧所载遵照

世祖时之例仍其原官予以諡号其如何分别定諡之处着大学士九卿京堂翰詹科道集议以闻并通谕中外知之钦此

乾隆四十一年正月初七日奉

上谕前以明季殉节诸臣各为其主义烈可嘉自宜查明锡諡因命大学士九卿京堂翰詹科道等集议奏闻兾以褒阐忠良风示来世兹复念建文革除之际其臣之仗节死难者史册所载甚多当时永乐位本藩臣乃犯顺称兵隂谋夺国诸人自当义不戴天虽齐泰黄子澄等轻率寡谋方孝孺识见迂濶未足辅助少主然迹其尊主锄强之心实堪共谅及大势已去犹且募旅图存抗词抵斥虽殒身湛族百折不回洵为无惭名教者其他若景清铁等或慷慨捐躯或从容就义虽致命不同而志莭凛然皆可谓克明大义甚至东湖樵夫补锅匠之流虽姓名隠晦不彰其心均足嘉尚特以永乐性成残刻逞志滛刑其屠戮之惨极于蔓牵连殆非人理朕读史至此未尝不深愤恨迨其中叶虽少弛厉禁而彼之臣子狥私曲讳终不肯示褒扬使忠臣义士之气乆弗获伸殊堪悯恻夫以胜国革命之时其抗我顔行者尚念其忠于所事特予表章矧建文诸臣不幸遘遭内难为国捐生成仁取义岂可令其湮没自当一体议諡以发幽光而昭公道其应如何分别予諡之处着同前防交大学士等一体详查集议具奏称朕崇奨忠贞有加无已之至意钦此

乾隆四十一年二月初八日奉

防大学士九卿等将明季并建文时殉节诸臣悉案史乘核查拟予専諡通諡及应入祀忠义祠者分册具奏甚为允协着照所议行其进呈各册于姓名事实摘其梗概颇见详偹著名为胜朝殉节诸臣録交武英殿刋刻颁行即以原颁谕防録冠卷首仍附载廷臣所上议疏朕特制诗篇题识简端用以示久逺至大学士等议覆张若溎奏请勒限访查一折所驳亦甚是张若溎原奏固为善善从长之意但现在廷臣等考核厘次以明史及辑覧为据旁及一统志及各省通志叅互考证其仗节死义者已有三千六百余人是因世近可徴而朕加恩访録已迥非汉唐宋诸朝所可及不可谓不多今既各加旌典俾得共预阐扬于崇奨忠贞风励臣节之道已无遗憾即使再加搜采亦未必能复广至千人于此事全局有何増益而稽诸文献无徴之余必致真伪混淆转不足以昭传信且恐有司询访不免于吏胥軰借端滋扰里闾更非朕轸防遗忠之本意此事亦着照所议毋庸办理并以此防及议驳稿偹载卷首仍此通谕知之钦此

大学士【臣】舒赫徳【臣】于敏中等谨

奏为遵

防集议具奏事乾隆四十年十一月初十日奉上谕崇奨忠贞所以风励臣节然自昔累朝嬗代凡胜国死事之臣罕有録予易名者惟我

世祖章皇帝定鼎之初于崇祯末殉难之大学士范景文

等二十人

特恩锡諡仰见

圣度如天轸防遗忠实为亘古旷典苐当时仅徴据传闻未暇遍为搜访故得邀表章者止有此迨久而遗事渐彰复经论定今明史所载可按而知也至若史可法之支撑残局力矢忠终蹈一死以殉又如刘宗周黄道周等之立朝謇谔抵触佥壬及遭际时艰临危授命均足称一代完人为褒扬所当及其他或死守城池或身殒行阵与夫俘擒骈僇视死如归者尔时王旅徂征自不得不申法令以明顺逆而事后平情而论若而人者皆无愧于疾风劲草即自尽以全名节其心亦并可矜怜虽福王不过仓猝偏安唐桂二王并且流离窜迹已不复成其为国而诸人茹苦相从舍生取义各能忠于所事亦岂可令其湮没不彰自宜稽考史书一体旌諡其或诸生韦布及不知姓名之流并能慷慨轻生者议谥固难于概及亦当令爼豆其郷以昭轸慰尝读我

太祖实録载萨尔浒之战明杨镐等集兵二十万四路分

出侵我兴京我

太祖

太宗及贝勒大臣等统劲旅数千殱戮明兵过半一时良将如刘綎杜松等皆没于阵近曽亲制书事一篇用扬

祖烈而示传信惟时

王业肇基其抗我顔行者原当多为狝薙然迹其冐镝撄锋竭忠効命未尝不为嘉悯又若明社将移孙承宗卢象升等之抵拒王师身膏原野而周遇吉蔡懋徳孙傅庭等以闯献蹂御贼亡身凛凛犹有生气总由明政不纲自万厯以至崇祯奸接踵阉防横行遂至黑白混淆忠良冺灭毎为之切齿不平福王时虽间有追谥之人而去取未公亦无足为重朕惟以大公至正为衡凡明季殉节诸臣既能为国抒忠优奨寔同一视至钱谦益之自诩清流顔降附及金堡屈大均軰之幸生畏死诡托缁流均属防心无耻若軰果能死节则今日亦当在予旌之列乃既不能舍命而犹假语言文字以自图掩餙其偷生是必当明斥其进退无据之非以隐殛其防漠不灵之魄一褒一贬衮钺昭然使天下万世共知朕凖情理而公好恶以是植纲常即以是示彰瘅所有应諡诸人并查明史及辑覧所载遵照

世祖时之例仍其原官予以諡号其如何分别定諡之处着大学士九卿京堂翰詹科道集议以闻并通谕中

外知之钦此又乾隆四十一年正月初七日奉

上谕前以明季殉莭诸臣各为其主义烈可嘉自宜查明锡諡因命大学士九卿京堂翰詹科道等集议奏闻兾以褒阐忠良风示来世兹复念建文革除之际其臣之仗节死难者史册所载甚多当时永乐位本藩臣乃犯顺称兵隂谋夺国诸人自当义不戴天虽齐防黄子澄等轻率寡谋方孝孺识见迂濶未足辅助少主然迹其遵主锄强之心实堪共谅及大势已去犹且募旅图存抗词抵斥虽殒身湛族百折不回洵为无惭名教者其他若景清铁等或慷慨捐躯或从容赴义虽致命不同而志莭凛然皆可为克明大义甚至如东湖樵夫补锅匠之流虽名姓隐晦不彰其心均足嘉尚特以永乐性成残刻逞志滛刑其屠戮之极于瓜蔓牵连殆非人理朕读史至此未尝不深愤恨迨其中叶少弛厉禁而彼之臣子狥私曲讳终不肯示褒扬使忠臣义士之气久弗获伸殊堪悯恻夫以胜国革命之时其抗我顔行者尚念其忠于所事特予表章矧建文诸臣不幸遘遭内难为国捐生成仁取义岂可令其湮没自当一体议諡以发幽光而昭公道其应如何分别予諡之处着同前防交大学士等一体详查集议具奏称朕崇奨忠贞有加无已之至意钦此【臣】等恭绎

谕防仰见我

皇上圣仁公溥覃被无私表微阐幽至为赅备伏考戴记諡以尊名节以壹恵郑氏注言諡者行之迹谓使声誉可得而尊信即以其行一大善为諡也惟是歴代易名祗为餙终常制而胜国遗忠并膺茂典者实旷古所未有谨按顺治九年

世祖章皇帝轸念明末甲申殉节之臣自范景文以下二十人及刘文炳巩永固卫时春张庆臻锡諡有差乾隆四年

皇上允廷【臣】所请于明臣赵譔复予旌諡大义嘉名后先昭揭兹者特奉

恩纶详议追奨不惟闯献蔓延时穷节见俾从甄録即

朝天戈迅扫抗顔拒命者亦令一例褒扬而明初靖难之变荩臣烈士甘就诛夷虽阅年逾逺并不使终于湮晦此诚

圣主大公至正之盛心也【臣】等伏读

钦定明史诸卷或専传特书或因文附见义法精严显

微共贯

皇上申命儒臣増修辑覧于福唐桂三王事迹诠次厘

订褒诛笔削仰承

睿裁盖自万厯以降诸臣效节始末具载二书者【臣】等

祗遵

训示分析攷稽而以

大清一统志与直省通志互校亦可叅异同而核详畧至建文诸臣遗闻轶事附会不经若表忠致身等録皆无足徴据而一以正史为断其中区别流品斟酌典章谨拟数条胪列如左

一明代殉国诸臣所处时地不同其素行亦各不一按大戴礼白虎通论諡大名小名并着其文应请仿其意而变通之定为専諡通諡之法其有生平大节卓然可称而又艰贞自靖百折不回者自宜特予褒崇按名定諡若平时无甚表见而慷慨致命志节皎然则彚入通諡之列其较著者为忠烈忠莭次则为烈愍节愍期扵考行称名各有攸当

一明季应諡诸臣其在天啓崇祯间已经议防者均无庸给至福王时虽间有赠諡而荒残扰攘之际偏私挂漏指不胜屈其出扵唐桂二王者则臧否益淆规制弥陋应请自福王以后得諡者并按其应諡之实综覈更正俾共知

盛世两字公平实为千载定论

一明代诸臣既邀

赐諡宜有所附丽褒彰苐已事逺年湮即欲表墓旌闾亦难查考而异代之臣更不便照现行事例因諡立碑查直省府州县各有忠义祠应于诸臣原籍令有司设牌入祀其或里居失传者则于授命之所附祠并请

勅下翰林院撰拟専谥及通諡文各一篇交礼部刋发直省令所在按式成造木牓填书某官姓名諡字附载事实于后悬诸祠内以昭令典其有后裔尚存愿于祠墓自行镌立碑石者聼至史册所称阖门遇难者不一而足似应入祀节孝祠以示表扬其有姓氏可稽者详书于牌否则止书某某妻妾女媳同时殉难若干口用昭核实

一诸生韦布未通仕籍甚且姓名无考如山樵市隠之流遂志成仁所在多有议諡自难概及应请于諡之所不及者均令其入祀忠义祠则草野幽贞亦不致沦于冺没其有妻女等从殉者并如前例

一明臣如杨所修王大年李应荐张防杨维垣軰虽临危不屈而名丽阉党其素行已属有亏自不便令其滥邀谥典其因马士英而骤迁如杨文骢者抗莭亦有可矜进身究为可议若方岳贡邱瑜之殉难见于一统志以正史律之则殊有遗憾而一时勲戚之臣明史谓大半以兵死者原不在尽节之数又如张鹤鸣之信王化贞排熊廷弼与蘓观生之拥立朱聿搆难桂王皆偾事可诛陨身莫赎而马吉翔蒲缨则表里为奸其入偕亡益无足道且有于甲申谒贼茍免其后乃坚拒我

大兵如傅鼎铨张家玉卫允文吴尔壎者均屏而不録至若楼琏草诏而后自经梅殷入朝而复被害亦不得比于完节以见

圣朝权衡予夺衮钺昭然

一明史乆经

钦定颁行所有新议諡法难于各传添载【臣】等酌议请

照明史格式另编一册冠以原奉

谕防次载诸【臣】议疏次及所拟専谥通諡清单一体成书与明史相附而行俾读史者有可稽覈以昭传信【臣】等谨遵

防集议按欵分列缮册进

呈伏候

钦定俟

命下之曰一体遵奉施行再【臣】等大学士九卿衔名照例于折尾谨列外其入议之京堂翰詹科道员数较多未能徧列衔名合并声明谨

大学士【臣】舒赫徳于敏中等谨

奏为遵

防一并议奏事左都御史张若溎奏请交直省督抚采访明季殉节事迹一折乾隆四十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奉

防此折并着大学士九卿等一并议奏钦此据称窃闻定稿衙门以名史及各省通志为断其説是矣然明史通志固

本朝修纂之书抗志流贼者或载及之若犯我顔行方且指为不顺孰敢大书特书以志不朽然则欲専求之于明史通志除峻秩显官有闗大局者之外其余人等【臣】疑其不能多覩请先就明史通志查考编次进

呈并请行文直省各督抚再加采访务期确实不爽文献可慿録其姓名行迹限以半年之内陆续具

奏【臣】等详加考核取其信而有徴者编纂成书等语【臣】等伏查明季殉节诸臣防我

皇上锡諡褒忠【臣】等承

命集议谨遵原奉

谕防就明史及辑覧所载详加摘録又思歴经官修之大清一统志及各直省通志比正史义例较寛所收均为详信亦应酌加叅考用广搜罗至一切野乘稗官诚以其传述多讹未敢概为援引今该左都御史以明史通志所载无多请行各督抚加采访固亦推广

圣仁阐幽微之意臣等恭绎

钦定明史一书原系仰禀

睿裁笔削公正凡与

本朝交渉事迹莫不详确纪载毫无忌讳故上自辽东死事诸人下及福唐桂诸王臣子之阻兵抗命者悉皆编入列传大书特书不特显秩崇班各详本末即于子衿韦布亦一一附着其姓名方策具存无难考见【臣】等现在核办各项本于明史者实什之七八并未有如该左都御史所云不能多覩以致埋没堪虞之处至如文集説部等原非谓其一无可据然如李国桢误国辱身而谷应泰作纪事本末乃谓其激烈殉义足见野史之冒滥难凭又如吴继善降贼被杀而吴伟业作传乃称其大骂捐躯更见私集之阿謏难据是以从前修史时间加刋削实有不得不从严慎者今【臣】等办理諡典拟于明史以外兼及志书裒辑已广故専諡通諡至有一千五六百人

圣泽覃施极为周溥若因其间尚有遗佚复令督抚采

访増加则自今上距

国朝定鼎百有余年正史既不载其名故老又无从询问文献并不足徴而仅据其子孙呈报之词又将何所考核以辨其诬信转恐真伪混淆毋禆彰阐况天下之忠义一也我

皇上褒崇节烈奨防遗芳原主于扶植纲常垂教万世

此不独身被易名之典者共防优渥

殊恩即或当日传闻阙略间有未发之幽潜应亦无不正气咸伸漏泉同感又何必勒限行查徒滋纷扰应该左御御史所奏之处毋庸议除諡典各条欵已另行详议具奏外【臣】等谨遵

防将此折一并会议是否有当伏候

训示遵行谨

猜你喜欢
  列传第六十六 孙绍 张普惠·魏收
  卷四百五十七 列传二百四十四·赵尔巽
  朝鲜纪事·倪谦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三百五十·佚名
  卷之七十五·佚名
  卷之四百四十二·佚名
  卷之七 天命五年正月至六年六月·佚名
  清波杂志卷三·周煇
  列传卷第三十二 高丽史一百十九·郑麟趾
  一七三 打油诗·周作人
  屈原贾生列传第二十四·司马迁
  少帝本纪·沈约
  圣武亲征录序·佚名
  第一讲·孙中山
  卷二十四·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渔洋诗话卷上·王士祯

      刑部尚书王士祯撰  余兄弟少读书东堂尝雪夜置酒酒半约共和王裴辋川集东亭【士祜】得句云日落空山中但闻发樵响兄弟皆为阁笔○东亭与宋荔裳严武伯【熊】叶元礼【舒崇】诸名士游吴兴道扬山共赋五言诗兄诗先成羣公

  • 汪元亨·隋树森

    汪元亨,字协贞,号云林,又号临川佚老。饶州(今江西波阳县)人。元至正间出仕浙江省掾,后徙居常熟。官至尚书。《录鬼簿续编》有“至正间, 与余文于吴门”之语。知其曾和贾仲明同时代,为元代后期曲家。所作

  • 卷二百八十六·曹学佺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二百八十六 明 曹学佺 编 明诗初集六 刘基 艾如张 有菀者林衆鸟萃之我欲张罗榛楛翳之既砺我斧又饬我徒孰是奥秽而不剪除爰升于墟以相乃麓有条我网载秩我目有鸟有鸟五采其章??喈喈率彼

  • 列传第六十七·刘昫

    ○严武 郭英乂 崔宁 弟宽 从孙蠡 蠡子荛 从孙黯 严震 严砺 严武,中书侍郎挺之子也。神气隽爽,敏于闻见。幼有成人之风,读书不究精义,涉猎而已。弱冠以门廕策名,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奏充判官,迁侍御史。至德初,肃宗兴师

  • 卷三百六十一 列传一百四十八·赵尔巽

      刘清 傅鼐 严如熤子正基   刘清,字天一,贵州广顺人。由拔贡议叙,授四川冕宁县丞,擢南充知县,政声为一省之冠。   嘉庆元年,教匪起,清得民心,募乡勇五百人击贼,人乐为用。贼自为民时知其名,遇辄避之。继从总督英善剿达州

  • 國朝獻徵錄卷之七十五·焦竑

      順天府   應天府   ◆順天府   府尹   府丞   府尹   ○府尹   順天府尹王公賢墓志銘(姚夔)   順天府尹陳諤傳(雷禮)   順天府尹藺君琦墓志銘(李東陽)   順天府尹劉公淑相墓志銘(霍韜)   順天府尹

  • ●卷十·邵廷采

    ○黄斌卿黄斌卿,字明辅,福建莆田人。其先以御倭功,世千户。父奢,死崇明之难,又晋世袭。崇祯末,为舟山参将。福王时,升九江总兵,改广西征蛮将军,未赴。唐王即位,擢水陆官义兵马招讨总兵官,封肃鲁伯,太子太师,赐尚方剑。治兵舟山,王御

  • 第二节 郑成功未生时中国之时势·陈匪石

    吾中国乱界有东西不可经、南北不可纬之公例二:(甲例)流寇—假王—真帝(乙例)流寇=假王=真帝吾中国乱界又有东西不可经、南北不可纬之特例一:(图表,故省略,详细内容请参见版面文件)其公例(甲),则有流寇然后有假王、有假王然

  • 名山藏卷之七十七·何乔远

    晋江何乔远譔臣林记(嘉靖臣六)◆臣林记(嘉靖臣六)杨最杨爵杨继盛海瑞曾铣黄巩杨允绳沈炼杨最杨爵杨继盛海瑞○杨最杨最字殿之射洪人正德中进士历工部郎中尝衔命督逋山西归无所赂尚书尚书李燧衔之言最

  • 第四十九章 清代的盛衰·吕思勉

    清朝的猾夏,是远较辽、金、元为甚的。这是因为女真民族,在渤海和金朝时,业已经过两度的开化,所以清朝初兴时,较诸辽、金、元,其程度已觉稍高了。当太宗时,已能任用汉人,且能译读《金世宗本纪》,戒谕臣下,勿得沾染华风。入关之

  • 一三二三 礼部尚书纪昀奏请修改文津阁书函折·佚名

    一三二三 礼部尚书纪昀奏请修改文津阁书函折乾隆五十三年十一月十七日臣纪昀跪奏,为请旨事。窃臣奉命修改文津阁书匣,所有办理情形,业于十月三十日恭折具奏。本月初五日奉朱批:好。知道了。钦此。臣跪读之下,不胜感奋。现

  • 卷五十·沈廷芳

    钦定四库全书十三经注疏正字卷五十山东按察使沈廷芳撰礼记郊特牲第十一大路节注此因上説以少为贵者【上误小】大飨尚腵脩而巳矣【腵误从叚后同不出】疏飨帝于郊而风雨节【脱节字下同】大防宫有五帝坐星【坐当作座】五

  • 卷四十八·佚名

    △入法界品第三十四之五尔时善财童子,起不可思议恭敬之心。好乐净法专向大乘。求诸佛智亲近如来。观法境界无所障碍。决定实际住实境界。至三世际。解了三世如虚空际。决定了知三世法际。不作法际住无碍际。不违业际。

  • 拔济苦难陀罗尼经·佚名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室罗筏。住誓多林给孤独园。与无央数声闻菩萨摩诃萨俱。及诸天人阿素洛等。无量大众前后围绕。  尔时众中有一菩萨。名不可说功德庄严。从座而起顶礼佛足。合掌

  • 班马字类·娄机

    五卷。宋娄机(1133—1211)撰。娄机字彦发,嘉兴 (今属浙江) 人。书成于淳熙八年(1181),时人楼钥、洪迈先后为之作序。娄机采录司马迁《史记》和班固《汉书》中的古字僻字,按平上去入四声分韵编次而成,共收一千八百多字。每

  • 易翼述信·王又朴

    清王又朴撰。十二卷。《诗礼堂全集》本。此书解《易》,专主《十翼》之义,而兼采诸家之论以为说。《四库全书提要》指出:“是编经传次序,悉依王弼旧本,而冠以读《易》之法,终以所集诸儒杂论。其大旨专以《彖》、《象》、《文

  • 波外乐章·乔曾劬

    民国词人乔大壮被喻为"词坛飞将",其词受生平遭际及性情气质影响颇大。早期所作,以深婉密丽、闲雅多致的风格为主;中年以后,国事飘摇、家庭多故,词作多幽咽吞吐、沉郁蕴藉之音。而因其孤高狷介、至情至性的精神气质,其词

  • 禅林备用清规·佚名

    凡十卷。又称备用清规、泽山清规、至大清规、备规。元代僧泽山一咸于武宗至大四年(1311)编成。收于卍续藏第一一二册。一咸汇集古来禅林丛规、礼法等,列举圣节升座讽经、坐禅、楞严会、专使请住持、百丈龟镜文、持犯轨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