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 欲经之义释
一
欲[之对象]且有欲 于彼若其成立者
人乃令欲而得者 [彼]确心意大欢喜
(七六六)
欲[之对象]且有欲[此句中],欲者,概言之(一)事欲(二)烦恼欲之二欲。
(一)云何是事欲?适意之色、适意之声、适意之香、适意之味、适意之解、敷物、衣物、奴婢、奴仆、山羊、羊、鸡、豚、象、牛、马、牝马、田园、宅地、金[银]、货币、村、街、王市、国土、地方、[四兵]之营舍、仓库及一切可染爱之事物乃是事欲(欲之对象)。又有过去之[事]欲,有未来之[事]欲,有现在之[事]欲。有内之[事]欲,有外之[事]欲,有内外之[事]欲。有劣之[事]欲,有中之[事]欲,有胜之[事]欲。有恶趣之[事]欲,有人之[事]欲,有天之[事]欲。有现起之[事]欲,有被化作之[事]欲,有依他而化作之[事]欲。有遍取[事]欲,有非遍取[事]欲。有我执[事]欲,有非我执[事]欲。欲界一切之诸法,色界一切之诸法,无色界一切之诸法亦为渴爱之据所、渴爱之所缘,依欲爱之义,依染爱之义,依起憍之义而为事欲。此等谓之事欲。
(二)云何是烦恼欲?欲是[烦恼]欲,贪欲是[烦恼]欲,思惟是[烦恼]欲,贪是[烦恼]欲,思惟贪是[烦恼]欲。彼对[色声等之五种]欲是欲欲、欲贪、欲喜、欲爱、欲爱情、欲热恼、欲昏迷、欲缚着、欲暴流、欲轭、欲歌、欲贪盖。
欲!我见汝根本
欲!汝由思惟生
欲!我不思惟汝
如斯汝无有
此等谓烦恼欲。
以欲且有欲者,以欲而欲、欲求、乐、冀求、希望、热望。[此]“是以欲且有欲”[之义]。
“于彼若其成之者”[之句中],“于彼若”者,[云]彼刹帝利,又婆罗门,又毗舍,又首陀,又在家者,又出家者,又天,又人[之义]。“其”者,乃言适意之色、适意之声、适意之香、适意之味、适意之解等事欲。所谓“成之”者,乃成就、成、得、获得、到达、存在。此“于彼若其成之者”[之义]。
“[彼]确心意大欢喜”[之句中],“确”者,此一向之语、无疑之语、不疑惑之语、不二之语、确实之语、严密之语、纯粹之语、确立之语。此“确”[之义]。“喜”者,乃于五种欲相应之喜、悦喜、欢喜、喜悦、笑、笑喜、幸福、满足、雀跃、心之快适,心之满悦。“意”者,乃心、意、意所、心脏、净白(心)、意、意处、意根、识、识蕴[触等之法]随顺于意识界。此言“意”也。此意乃与喜俱起、俱生、相合、相应、同时起、同时灭、一所依,一所缘。言意喜者,乃意之喜、意满足、意笑、意笑喜、意适、意雀跃、意之喜、意喜悦。此为“[彼]确意喜”[之义]。
“人乃令欲而得者”[之句中],“得”者,乃得、已得、获得、到达、所有[之义]。“人”(可死者)者,是有情、人、摩奴之子、士夫(被养者)、补特伽罗、命者、生死者、生者、根行者(自在行者)、摩奴所生者也。“令欲者”乃于色、声、香、味、触、一切欲、乐、冀求、希望、使之热望也。此“人乃令欲而得者”[之义]。是故世尊宣示:
欲[之对象]且有欲 于彼若其成之者
人乃令欲而得者 [彼]确心意大欢喜
二
若彼且有彼之欲 于人生之彼欲者
彼等诸欲若失去 [彼]犹如被箭射恼
(七六七)
“若彼且有彼之欲”[之句中],“若彼”者,是言彼刹帝利,又婆罗门,又毗舍,又首陀,又在家者,又出家者,又天,又人[之义]。“正有彼欲”者,是有欲、欲求、乐、冀求、希望、热望。或又依欲爱而行、所导、所运、所引行。譬如乘象、乘马、乘牛、乘山羊、乘羊、乘骆驼、乘驴马而行,所导、所运、所引行。如是依欲爱而行,所导、所运、所引行。此为“若彼且有彼之欲”[之义]。
“于人生之彼欲者”[之句中],欲者,乃对于[色声等之五种]欲之欲欲、欲贪、欲喜、欲爱、欲爱情、欲热恼、欲昏迷、欲缚着、欲暴流、欲轭、欲取、欲贪盖。于彼生欲欲[等],是正生、起、现起、出现。“于人”者,是有情、人、摩奴之子、士夫、补特伽罗、命者、生死者、生者、根行者、摩奴所生者。此“于人生之彼欲”[之义]。
“彼等诸欲若失去”者,(一)彼等诸欲若衰失,(二)[言]彼由诸欲所失[之义]。
(一)彼等诸欲若衰失者云何?人虽[不死而]存在,诸王夺彼等之财产,或盗贼所夺,或火所烧,或水所流去,或不爱相续者所夺,或由贮藏处[埋藏之财宝]失去,或事业方策错误而失财,或于家中令家溃灭者出现而滥费、浪费、荡尽此等财产。结局唯是无常。如是彼等诸欲[之对象]失去、衰夫、毁失、凋落、消灭、破坏。
(二)[言]彼由诸欲所失者云何?彼等之财产虽[不失而]存在,彼死矣、命终、消灭、破坏。如是彼由诸欲所失去、衰失、毁失、凋落、消灭、破坏。
诸盗与王夺 火烧而灭亡
最后仍把持 诸财共身舍
慧者知解此 受用且施与
应力而施与 且为受用者
不被[他]批难 [死后]至天处
此是“彼等诸欲若失去”[之义]。
“犹如被箭射恼”者,譬如为铁制之箭所射、骨制之箭、牙制之箭、角制之箭、木制之箭所射者,恼怒、伤痛、热恼、病、忧,如是事欲之变易灭异故而生起愁悲苦忧恼,彼为欲箭、忧箭所射而至于恼怒、伤心、热恼、病、忧。此是“犹如被箭射恼”[之义]。故世尊宣示:
若彼且有彼之欲 于人生之彼欲者
彼等诸欲若失去 [彼]犹如被箭射恼
三
犹如由足避蛇头 正在回避诸欲者
彼于世间之爱着 有念于正以超越
(七六八)
[言]“正在回避诸欲者”[之句中],正在者是刹帝利、婆罗门、毗舍、首陀、在家者、出家者、天、人、任何容貌、任何业务、任何职分、任何阶级、任何地位、任何法之具备者[之义]。“回避诸欲”[之句中],[言]欲者,若概言之,乃事欲与烦恼欲之二欲……乃至(参照一页以下)……此等谓事欲……乃至(参照二页)……此等谓烦恼欲。以迴避诸欲(一)乃[一时之]镇伏,又(二)乃[永久之]正断而言由二原因回避诸欲。
(一)镇伏而[一时]回避诸欲者云何?欲依受乐少之义如见[无味]骨聚者,镇伏而回避诸欲。欲依众多者共通之义[皆欲]如见肉块者,镇伏而回避诸欲。欲依次第烧[身]之义如见[手握]藁炬火之[烧手]者,镇伏而回避诸欲。欲依大热恼之义如见火坑者,镇伏而回避诸欲。欲依暂时现起之义如见梦者,镇伏而回避诸欲。欲依一时之义如见借用物者,镇伏而回避诸欲。欲依折裂之义如人取树果而见[树枝]者,镇伏而回避诸欲。欲依斩斫之义如见屠杀所者,镇伏而回避诸欲。欲依贯刺之义如见剑㦸者,镇伏而回避诸欲。欲依有怖畏之义如见蛇头者,镇伏而回避诸欲。欲依大焦热之义如见火聚者,镇伏而回避诸欲。
修习随念佛者亦镇伏而回避诸欲,修习随念法者……乃至……修习随念僧者,修习随念戒者,修习随念舍者,修习随念天者,修习随念安般念者,修习死念者,修习身至念者亦镇伏而回避诸欲。修习随念寂止者亦镇伏而回避诸欲,修习初禅者亦镇伏而回避诸欲,修习第二禅者,修习第三禅者,修习第四禅者,修习空无边处定者,修习识无边处定者,修习无所有处定者、修习非想非非想处定者亦镇伏而回避诸欲。如是“镇伏而[一时]回避诸欲”也。
(二)正断而[永久]回避诸欲者云何?修习须陀洹道者亦可至恶趣正断而回避诸欲。修习斯陀含道者亦正断而回避粗诸欲。修习阿那含道者亦正断回避微俱之诸欲。修习阿罗汉道者亦诸普遍、一切、无残、无余、正断回避诸欲。如是乃“正断而[永久]回避诸欲”。此是“回避诸欲者”。
“犹如由足[避]蛇头”[之句中],蛇(匍匐者)乃蛇也。依何义而谓蛇?匍匐而行故乃为蛇,屈曲而行故蛇是(曲行者),以胸而行故蛇是(胸行者),伏头而行故蛇是(伏行者),以头匐行故蛇是(头匐者),横于穴故蛇是(穴居者),横于窟故蛇是(窟居者),彼牙为武器故蛇是(牙为武器者),彼毒可怖故蛇是(恐怖之毒者),彼舌两支故蛇是(二舌者),以二舌尝味故蛇是(二舌知味者)。譬如,欲生不欲死,欲乐厌苦由足避蛇头、离避、回避、退避、如是欲乐厌苦者避诸欲、离避、回避、退避。此“犹如由足[避]蛇头”[之义]。
“彼于世间之爱著者有念于正以超越”[之句中],“彼”者是回避诸所欲者。爱著者是渴爱:即贪、染贪、随导、随和、喜、喜贪、心之染贪、欲求、昏迷、缚着、贪求、遍贪、执着、污泥、能动、幻、能生[轮回]、[苦]生因、缝贪、有网、流贪、爱着、绵綖、染着、营务、伴侣、愿、导有者、贪林、爱林、亲睦、爱情、期待、结缚、望、望求、望欲、色望、声望、香望、味望、触望、得望、财望、子望、命望、觅、遍觅、热望、觅望、觅食、觅欲、动贪、动转贪、动欲贪、媚贪、善欲性、非法贪、不等贪、欲求、欲望、冀求、希望、求望、欲爱、有爱、无有爱、色爱、无色爱、灭爱、色爱、声爱、香爱、味爱、触爱、法爱、暴流、轭、缚、取、障、盖、欲、结缚、随烦恼、随眠、缠、蔓、种种欲、苦根、苦因缘、苦生、魔罟、魔钩、魔境、爱河、爱网、爱羁、爱海、贪欲、贪、不善根也。
“爱着”者依何之义为爱着?扩大之故是爱着,广大之故是爱着,染着之故是爱着,冒险之故是爱着,夺取之故是爱着,欺语者之故是爱着,毒根之故是爱着,毒果之故是爱着,毒受用之故是爱着,或又彼渴爱之广大而为色、声、香、味、触、施主、众、住居、利得、名声、赏赞、安乐、衣服、食物、卧坐所、病者之资具药品、欲界、色界、无色界、欲有、色有、无色有、想有、无想有、非想非非想有、一蕴有、四蕴有、五蕴有、过去、未来、现在、可见闻觉识之诸法中扩大、扩张。此是爱着[之义]。
“世间”者是于恶趣世间、人世间、天世间、蕴世间、界世间、处世间[之义]。
“有念”者,依四原因而有念:[即]对身而修习身随观念处而有念,对于受、对于心、对于法修习法随观念处而有念。又依他之四原因亦有念:[即]依不念之回避而有念,当以念行行诸法故而有念,念之对治诸法[以念]令害破故而有念,勿忘失念因之诸法故而有念。又依他之四原因亦有念:[即]具备念故而有念,以念为自在故而有念,于念练达故而有念,由念不退转故而有念。又依他之四原因亦有念:[即]念之故而有念,为寂故而有念,令寂止故而有念,具备善人之法故而有念。依随念佛而有念,依随念法而有念,依随念僧而有念,依随念戒而有念,依随念舍而有念,依随念天而有念,依念安般而有念,依念死而有念,依念身至而有念,依随念寂止而有念。一切念、随念、现念、忆持、沉潜、不忘失、念、念根、念力、正念、念觉支、一行道(一乘道)言此为念。具此之念、正具、解、正解、备、善备、使具备者谓之有念。
“彼于世间之爱着,有念于正以超越”者,于世间有所爱着此世间之爱著者,彼有念而度、越度、度过、超越、离越。此是“彼于世间之爱着,有念于正以超越”[之义]。故世尊宣示:
犹如由足避蛇头 正在回避诸欲者
彼于世间之爱着 有念于正以超越
四
田圃宅地与黄金 牛马奴仆与佣人
妇人亲类多所欲 如有正在追求人
(七六九)
“田圃宅地与黄金”[之句中],田圃者乃米田、稻田、豌豆田、豆田、麦田、小麦田、胡麻田[等]。宅地者是家宅之地、库藏之地、前庭之地、后庭之地、庭园之地、精舍之地也。黄金者,以货币谓黄金。此为“田圃、宅地与黄金”[之义]。
“牛、马、奴仆与佣人”[之句中],牛是谓诸牛,马是谓家畜,“奴仆”者是四奴仆:[即]家生之奴仆,以财所购之奴仆,自为奴仆者,虽不欲而被迫为奴仆者。
或人生来为奴仆 亦有以财购奴仆
或人自行为奴仆 畏怖被袭成奴仆
“佣人”者是用人、租耕人、寄食人(顾问)之三[种]人
“妇人、亲类、多所欲”[之句中],妇人者谓出嫁之女人,亲类者乃有四亲类:[即]亲戚(近亲者)亦是亲类,同姓者亦是亲类,同学习者亦是亲类,同习艺者亦是亲类。“多所欲”者是种种之欲。适意之色……乃至……适意之触此是多所欲。此是“妇人、亲类、多所欲”[之义]。
“如有正在追求之人”[之句中],正在之[人]者,是刹帝利、婆罗门、毗舍、首陀、在家者、出家者、天、人、任何之容貌、任何之业务、任何之职分、任何之阶级,任何之地位,任何法之具备者[之义]。“人”者是有情、人、摩奴之子、人士、补特伽罗、命者、生死者、生者、根行者、摩奴所生者也。“追求”者,是依烦恼欲于事欲而贪求、追求、遍求、遍着。此是“如有正在追求之人”[之义]。故世尊宣示:
田圃宅地与黄金 牛马奴仆与佣人
妇人亲类多所欲 如有正在追求人
五
(烦恼)打胜彼无力 以诸危难打破彼
如此于彼苦随从 如同坏舟沈[入]水
(七七〇)
“(烦恼)打胜彼无力”[之句中],无力者,是无力、弱力、少力、少势、劣、下劣、贱劣、下贱、恶劣、劣小、小烦恼。此等之烦恼,征其人、征服、胜、蹂㝹、夺取、打破。如是乃“打胜彼无力”[之义]。或又无力、弱力、少力、少势、劣、下劣、贱劣、下贱、恶劣、劣小、小而正是无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惭力、愧力之人,彼等烦恼乃征、征服、胜、蹂㝹、夺取、打破其人。如是(烦恼)“打胜彼无力”[之义]。
“以诸危难打破彼”[之句中],诸危难者,(一)显现之危难,(二)隐密危难之二危难。
(一)显现之危难者云何?当有狮子、虎、豹、熊、豺、狼、野牛、象、蛇、蝎、百足或盗贼、又既遂未遂之凶暴人。[又]有眼病、耳病、鼻病、舌病、身病、头病、外耳病、口腔病、齿病、咳、喘息、外鼻病、热病、老、腹病、气绝、赤痢、腹痛、虎列剌、癞、痈、疱疮、肺病、癫痫、轮癣、疥癣、风癣、抓伤、 (冻裂)、出血、糖尿病、痔疾、疙瘩、溃疡、胆汁等起病、痰等起病、风等起病、[胆汁、痰、风]集合病、气候变化所生病、不等姿势所生病、伤害所生病、业报所生病、寒、暑、饥、渴、大便、小便、虻、蚊、风、太阳热、爬行类(虻类)之接触。此等谓显现之危难。
(二)隐密危难者云何?是身恶行、语恶行、意恶行、欲贪盖、瞋恚盖、昏沉睡眠盖、掉举恶作盖、疑盖、贪、瞋、痴、忿、恨、覆、恼、嫉、悭、谄、诳、强情、激情、慢、过慢、憍、放逸、一切烦恼、一切恶行、一切不安、一切热恼、一切苦热、一切不善行,此等谓隐密之危难。
“危难”者依何之义而危难?(一)征服[善人]故是危难。(二)至[善法之]减退故危难。(三)其处(不善法)之依所故是危难。
(一)征服[善人]故是危难者云何?彼等危难征、征服、胜、蹂㝹、夺取、打破彼人。如是“征服故是危难”。
(二)至[善法之]减退故是危难者云何?彼等危难至诸善法之减退、消灭。云何是诸善法?是正行道、随顺之行道、无害敌之行道、随义之行道、法随法之行道、诸戒之完成、诸根之守护、对食知量、警寤之努力、念正知、修习四念处之努力、修习四正勤之努力、修习四神足之努力、修习五根之努力、修习五力之努力、修习七觉支之努力、修习八支圣道之努力。至此等诸善法之减退、消灭。如是。“至减退故是危难”。
(三)其处不善法之依所故是危难者云何?于其处此等之恶不善法生起而依止于自体。譬如以洞穴为依所之生物横卧[于洞穴],以水为依所之生物生存[于水中],以林为依所之生物生存[于林中],以树为依所之生物生存[于树上]。如是于其处此等诸不善法生起而依止于自体。如是“其处为依所故是危难”。
即世尊宣示:“诸比丘!门人[烦恼]与共,阿阇梨(烦恼)与共之比丘苦而不住乐。诸比丘!成为门人与共,阿阇梨与共之比丘苦而不住乐者云何?诸比丘!于此处有比丘,以眼见色后,[于彼]忆念思惟所结缚而生起恶不善法。此等之恶不善法住彼之内、随住。故云是以门人(内住者)与共,彼等恶不善法现行于彼,故云[彼]阿阇梨(现行者)与共。复次诸比丘!以耳闻声后,以鼻嗅香后,以舌尝味后,以身触所触后,以意识法后,于彼忆念思惟结缚生起恶不善法。此等之恶不善法住彼之内、随住。故云[彼]是以门人(内住者)与共。如是,诸比丘!是以门人与共,阿阇梨与共之比丘是苦而不住乐。”如是亦以“其处为依所故是危难”。
又世尊如是宣示:“诸比丘!此等有三之内垢、内不友、内敌、内杀戮者、内反敌者。云何为三?诸比丘!贪是内垢、内不友、内敌、内杀戮者、内反敌者。瞋是内垢、内不友、内敌、内杀戮者、内反敌者。痴是内垢、内不友、内敌、内杀戮者,内反敌者。诸比丘!此等三之内垢、内不友、内敌、内杀戮者、内反敌者。”
贪乃生不利 贪令心动乱
怖畏由内生 人不觉知彼
贪者不知义 贪者不见法
贪以征人故 时黑暗冥闇
瞋乃生不利 瞋令心动乱
怖畏由内生 人不觉知彼
瞋者不知义 瞋者不见法
忿以征人故 时黑暗冥闇
痴乃生不利 痴令心动乱
怖畏由内生 人不觉知彼
痴者不知义 痴者不见法
痴以征人故 时黑暗冥闇
如是其处为依所故是危难。
又世尊宣示:“大王!于人有三法之生起。[彼等]于内生起而至不利益、苦、不乐住。云何为三?大王!于人有贪之生起,[彼]于内生起而至不利益、苦、不乐住。大王!于人有瞋之生起,[彼]于内生起而至不利益、苦、不乐住。大王!于人有痴之生起,彼于内生起而至不利益、苦、不乐住。大王!于人有此三法之生起,彼等于内生起而至不利益、苦、不乐住。”
自己[心]中生 贪与瞋与痴
恶心有害人 自果如[枯]竹
如是亦“其处为依所故是危难”。
又世尊斯宣示:
“所谓贪与瞋 此为身体因
身毛竖立者 不乐乐由生
[身体]之等起 [不善]寻[善]意
如同诸童子 将鸟以放弃”
如是亦“其处为依所故是危难”。
“以诸危难打破彼”者,彼等诸危难征、征服、胜、蹂㝹、夺取、打破彼人。此是“诸危难打破彼”[之义]。
“如此于彼苦随从”[之句中],“如此”者是各各之危难故。“于其人苦随从”者,是随行、扈从。(即)生苦随从、随行、扈从。老苦随从、随行、扈从。病苦随从、随行、扈从。死苦随从、随行、扈从。愁悲苦、忧恼苦随从、随行、扈从。地狱之苦、畜生界之苦、饿鬼界之苦随从、随行、扈从。人界之苦、入胎为原因之苦、住胎为原因之苦、出胎为原因之苦,于生者随结苦、生者为他支配苦、自苦之苦、被他所苦之苦随从、随行、扈从。苦苦随从、随行、扈从。行苦、坏(变易)苦、眼病、耳病、鼻病、舌病、身病、头病、外耳病、口腔病、齿病、咳、喘息、外鼻病、热病、老、腹病、气绝、赤痢、腹痛、虎列剌、癞、痈、疱疮、肺病、癫痫、轮癣、风癣、抓伤、皲、出血、糖尿病、痔疾、疙瘩、溃疡、胆汁等起病、疾等起病、风等起病、[胆汁、疾、风]集合病、气候变化所生病、不等姿势所生病、伤害所生病、业报所生病、寒、暑、饥渴、大便、小便、[等之苦]、虻、蚊、风、太阳热、与爬行类(蛇类)接触所生之苦、母死之苦、父死之苦、兄弟死之苦、姊妹死之苦、子死之苦、女死之苦、失亲戚之苦、失财富之苦、失[健康]疾病之苦、失戒苦、失[正]见苦之随从、随行、扈从。此是“如此于彼苦随从”[之义]。
“如同坏舟沉入水”者,譬如坏舟由此处彼处从水,随行、扈从、[漏入],[即]由前方从水,随行、扈从而[入]、由后方、由下方、由横处亦从水,随行、扈从而[入],如是各各之危难故,其人苦随从、随行、扈从。[即]生苦随从、随行、扈从……乃至失[正]见苦随行、随行、扈从。此是“如同坏舟沉入水”[之义]。故世尊宣示:
[烦恼]打胜彼无力 以诸危难打破彼
如此于彼苦随从 如同坏舟沈[入]水
六
故人常有念 诸欲应回避
如汲出船垢 到达彼岸者
彼等舍诸欲 应可度暴流
(七七一)
“故人常有念”[之句中],“故”者,是其理由,其原因,于其缘、其因缘也。于诸欲见有此过患之故。“人”者,是有情、人、摩奴之子、补特伽罗、命者、生死者、生者、摩奴所生者。于“常”者,于常、于一切场合、于一切时、于常时、于恒时、于常恒、继续、不绝、按次序如水波之生[无间断],于无间、相续、相接、于食前、于食后、于初夜、于中夜、于后夜、于新月(黑分)于满月(白分),于雨季、于冬季、于夏季、于青年期、于中年期、于老年期也。“有念”者,依四原因而有念:[即]对身而修习身随观念处者而有念,对于受、对于心、对于法而修习法随观念处者而有念。又依他之四原因亦有念……乃至(参照一〇页以下)……言彼有念。此是“故人常有念”[之义]。
“诸欲应回避”[之句中],诸欲者,概言之是事欲与烦恼欲之二欲……乃至(参照一页以下)……此等谓事欲……乃至(参照二页)……此等谓烦恼欲。“诸欲应回避”者,谓[于一时]镇伏、[于永久]正断,依此二原因应回避诸欲。镇伏[于一时]应回避诸欲者云何?欲是依受乐少之义如见[无味]骨聚者而镇伏应回避诸欲。欲是依多者共通之义如见[皆欲之]肉块者而镇伏应回避诸欲。欲是依次第烧身之义如见[手握]藁之炬火[烧手]者而镇伏应回避诸欲……乃至(参照七页以下)……修习非想非非想处定者,亦镇伏应回避诸欲。如是“镇伏[于一时]应回避诸欲”。……乃至(参照八页)如是“正断[于永久]应回避诸欲”。
“彼等舍[诸欲],应可度暴流”[之句中],“彼等”者,是[事欲及烦恼欲遍知彼等]事欲,舍断烦恼欲之“舍断”者,是舍弃、除去、灭除、使之灭无,舍断欲贪盖、舍弃、除去、灭除、使之灭无,舍断瞋恚盖、昏沉睡眠盖、掉举恶作盖,舍断疑盖、舍弃、除去、灭除、使之灭无,应度欲流、有流、见流、无明流之[暴流],应越度、应度过、应超越、应离越。此是“舍断彼等,度暴流”[之义]。
“如汲出船垢,到达彼岸者”者,譬如由重船使汲出[彼]之重垢,汲取而弃之,为轻船,急速轻快容易至彼岸,如是遍知事欲,舍断烦恼欲、舍弃、除去、灭除、使之灭无,舍断欲贪盖、瞋恚盖、惛忱盖、睡眠盖、掉举恶作盖、疑盖、舍弃、除去、灭除、使之灭无,急速轻快应容易至彼岸。“彼岸”者不死(甘露)、谓之涅槃。即,彼之一切行之止寂、一切依之舍遣、渴爱之灭尽、离贪、灭、涅槃也。“应到达彼岸”者应到彼岸,应触彼岸,应作证彼岸[之义]。
“到达彼岸者”,欲到达者亦将为到彼岸者,现到达彼岸者亦为到彼岸者,已到达彼岸者亦为到彼岸者。
即世尊如是宣示:“‘度至彼岸之婆罗门在陆地’。诸比丘!婆罗门者此阿罗汉之同义语。”彼是依通达到彼岸者,依遍知到彼岸者,依舍断到彼岸者,依修习到彼岸者,依作证到彼岸者,依等至到彼岸者。[即]依一切法之通达到彼岸者,依一切苦之遍知到彼岸者,依一切烦恼之舍断到彼岸者,依四圣道之修习到彼岸者,依灭之作证到彼岸者,依一切等至之等至到彼岸者。彼于圣戒得自在、得完全。于圣定得自在、得完全。于圣慧得自在、得完全。于圣解脱得自在得完全。彼到彼岸,彼达彼岸,到终边,达终边,到终点,达终点,到究竟,达究竟,到最终,达最终,到救护所,达救护所,到避难所,达避难所,到归依所,达归依所,到无畏,达无畏,到无死,达无死,到不死(甘露),达不死,到涅槃,达涅槃。彼(梵行)已成,[所作]已办,过去[轮回]道,到涅槃之方域,到终点,护梵行,达最上之见,修习道,舍断烦恼,通达不动[之阿罗汉果],作证灭[涅槃]。于彼遍知苦,舍断集,修习道,作证灭,通达应通达,遍知应遍知,舍断应舍断,修习应修习,作证应作证。彼放舍障碍,埋没[轮回之]濠,拔除[爱]求,无关钥[下五分结],为圣而卸[慢]幢,卸重担,离系,舍断五支[盖],具备六支[舍],守护一[念],[依慧有习行、回避、除去、舍断之]四依,除去独一谛(偏见),遣完全求觅,有不混浊之思惟,有安息身行,有善解脱之心,有善解脱之慧。独存[完全]而已住于[梵行],最上人、第一人而得达第一之得达。彼无积[善恶之报]无所除之事,已除而为住立。无舍断[烦恼]无执取,已舍断而住立。无[由烦恼]离,无[依慢而]高傲,已离而住立。令具备无学之戒蕴故而住立,令具备无学之定蕴、无学之慧蕴、无学之解脱蕴、无学之解脱智见蕴故而住立。体得真谛而住立,超越动摇而住立,消尽烦恼火而住立,不回行[轮回]而住立,取幸运而住立,依解脱习行而住立。依慈遍净而住立,依悲、喜、舍遍净而住立,依究竟清净而住立,依无烦恼性遍净而住立,解脱故而住立,知足故而住立。蕴之终边而住立,界之终边而住立,处之终边而住立,趣之终边而住立,有之终边而住立,轮回之终边而住立,轮转之终边而住立,最后有而住立,最后之人界而住立。最后之持身者是阿罗汉。
“此为最后有 此为最终身
生死之轮回 无有再有事”
此为“汲出船之垢到达彼岸者”[之义]。是故世尊宣示:
故人常有念 诸欲应回避
如汲出船垢 到达彼岸者
彼等舍诸欲 应可度暴流
第一 欲经之义释毕
猜你喜欢 十住毗婆沙論卷第十三·欧阳竟无 三法度論卷中·欧阳竟无 香王菩萨陀罗尼咒经一卷·佚名 卷二十五·赞宁 佛说虚空藏菩萨陀罗尼·佚名 集古今佛道论衡卷丙·道宣 佛说铁城泥犁经·佚名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五·澄观 卷第四十一·佚名 入就瑞白禪師語錄卷之四·明雪 卷四百一·佚名 羯磨仪式目录·书玉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六十·澄观 卷之一·佚名 众经目录卷第四·彦琮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