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梵网合注缘起

大哉梵网经心地品之为教也。指点真性渊源。确示妙修终始。戒与乘而并急。顿与渐而同收。约本迹。则横竖俱开。兼华严法华之奥旨。约观行。则事理俱备。揽五时八教之大纲。文虽仅传一品。义实统贯全经。缅惟智者大师之时。人根尚利。故既广宣教观法门。乃仅疏此下卷戒法。而大师精谙律藏。文约义广。点示当年之明律者则易。开悟今时之昧律者则难。千有余年。久成秘典。我莲池和尚。始从而为之发隐。此其救时苦心。诚为不可思议。特以专弘净土。律学稍疎。故于义疏。仍多阙疑之处。又下卷虽获流通。而上卷犹未开阐。呜呼。四依大士。于法岂有吝心。直是众生缘薄。罕能遘于稀有法门耳。智旭幼崇理学。即以千古圣贤道脉为己任。但恨障深慧劣。往往执东鲁而谤西干。后因闻自知录序。并阅良知寂感之谈。始发信心。嗣又闻地藏本愿。并听大佛顶经。猛图出世。于是矢志参禅。逃家行脚。虽亦数发悟解。柰何克证无期。赖有一点惭愧正因。断不敢错下承当。生增上慢。以蹈迩来大妄语之覆辙。爰念夙因力薄。应须兼戒兼教。以自熏修。先从阇梨古德法师。遵学戒之法于莲老遗规。次探法华玄义。摩诃止观等书。私淑台家教观。而毗尼一藏。细阅三番。梵网一经。奉为日课。遂于发隐所阙之疑。涣然冰释。即上卷文古义幽。昔人所称不能句读者。亦复妙旨泠然现前。因拟一为合注。以补前人之缺。而此志虽发。缘障多端。六七年来。悠悠未遂。客岁藉大病为良药。方遂入山本志。适如是昉公。远从闽地。携杖来寻。为其令师肖满全公。请讲此经。以资冥福。复有二三同志欢喜乐闻。予繇是力疾敷演。不觉心华开发。义泉沸涌。急秉笔而随记之。共成玄义一卷。合注七卷。注既成。叙厥本末。以告来哲。盖虽不敢谓凡夫心力。实能超越前贤。而夙有微因。今复久诵。半生淹浃。自不无千虑之一得。故于理观事相。不惜一一指陈。诚可勷开解笃行者之半臂也。后之览者。尚勿以繁琐而厌忽之。俟解行双圆。廼归诸筏喻可耳。

时岁在丁丑后安居第一褒洒陀日菩萨戒弟子智旭撰于九子别峰之梵网室中。

猜你喜欢
  在锡兰科仑坡麻里卡坎达最高巴利文学院致词·太虚
  虚堂和尚语录 第四卷·智愚
  胜思惟梵天所问经卷第五·佚名
  父子合集经卷第十一·佚名
  卷六十六·佚名
  续高僧传卷第九·道宣
  一切经音义卷第五十八·唐慧琳
  佛说戒德香经·佚名
  观世音持验纪序·周克复
  佛教与吾人之现在未来·太虚
  中国佛法兴衰沿革说略中国佛法兴衰沿革说略·梁启超
  月江和尚语录卷下·月江正印
  卷第二·箬庵通问
  维摩诘所说经(一名不可思议解脱上卷)·佚名
  卷三十五·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江袤·唐圭璋

      袤,原作“”,当为“袤”之误。宋史卷二百八艺文志七有江袤集二十卷,不传;其作者当即此江袤。袤字仲长,号谷嵓,见宋徐光溥自号录。衢州开化人。见北山小集卷三十三江仲举墓志铭。   蝶恋花   身世谁人知觉梦。阳焰空

  • 伊川击壤集》卷之十四·邵雍

    (郭彧 点校)偶书美食无使餍,餍则不能受。善人无使倦,倦则不能久。官小拜人喜,官高拜人耻。官职自外来,中心何若此。①才高命寡,耻居人下。若不固穷,非知道者。②贤德之人,所居之处,如芝如兰,使人爱慕。凶恶之人,所居之处,如虎如狼,

  • 第三折·佚名

    (高丽将上,云)显耀英才天地中,冲冲志气展长虹。夷狄之国多雄壮,赳赳威名镇海东。某乃高丽大将是也。俺国有一十六国,与大唐年年进奉,累岁称臣。惟有俺高丽国,不顺大唐。可是为何?某手下有一员上将,姓盖名苏文,官封摩利支,脊背

  • 卷四百四十七·曹学佺

    <集部,总集类,石仓历代诗选>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四百四十七 明 曹学佺 编 明诗次集八十一 李梦阳 杂诗 皎皎云中月流光西北驰仆夫夙严驾吾欲远游之出门履微霜四顾何茫茫豺狼当路逵鸱鴞薄云翔改辙理方舟欲

  • 五代史阙文全文·王禹偁

      ◎ 序  臣读《五代史》总三百六十卷,记五十三年行事,其书固亦多矣。然自梁至周君臣事迹,传于人口而不载史笔者,往往有之,或史氏避嫌,或简牍漏略,不有纪述,渐成泯灭,善恶鉴诚,岂不废乎!因补一十七篇,集为一卷,皆闻于耆老者也

  • 御批歴代通鉴辑览卷八十三·乾隆

      宋【依通鉴晋纪例不书南】  髙宗皇帝【髙宗南渡迁都依晋元帝例加序】  帝名构徽宗第九子初封康王二帝北行遂即位于南京后迁都临安【本余杭郡南渡后开临安府为行在所】  【丁未】建炎元年夏五月康王构即皇帝

  • ●凡例·姜侠魂

    ●凡例一、是编悉为吾中华民国开幕前后之奇闻轶事,开信史之先河,垂纪念于后世。二、是编或采录旧闻,或掇拾新事,间或辑诸名人笔记,皆标明作者姓名以避剽窃之嫌。三、是编以编辑先后为次序,事迹倒置在所不免。四、是编命名《

  • 卷之二百四十八·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方略馆总裁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镶蓝旗满洲都统管理吏部事务户部三库事务加七级军功加五级随带加七级纪录三十次臣宝鋆蒙古总裁官

  • ●郭青螺先生崇论卷之二·李衷纯

    创守论宽严论上宽严论下奢俭论上奢俭论下封建论上封建论下封建年号称正论宗藩论上宗藩论下都论○创守论得天下、与守天下之道异、而世未有能两全之者、两全之者、唐虞夏及我 明是也、商武王、周武王、汉高祖、唐高祖

  • 卷四·黄训

    <史部,诏令奏议类,奏议之属,名臣经济录钦定四库全书名臣经济录卷四明 黄训 编保治【景泰 天顺】休庵诗序【何宜】兵部尚书王公以疾乞归河州既得命乃取古人以休休名亭之意亦以休名庵朝士大夫惜公之去愿公之复来者咸

  • 《中山世谱》目录·佚名

    正卷首卷 中山世谱序 凡例十条 当官姓氏 中山世鉴原序 中山世谱原序 琉球舆地名号会纪 历代国王世统总图卷一 历代总纪 历代总论卷二 中山万世总纪卷三 天孙纪 舜天王 舜马顺熙王 义本王 英祖王 大成王 英慈王 玉城王

  • 春秋輯傳卷四·王樵

    欽定四庫全書春秋輯傳卷四明 王樵 輯閔公元年春王正月左傳不書即位亂故也【國亂不得成禮】 公羊傳公何以不言即位繼弑君不言即位【復發傳者嫌繼未踰年君義異故也】孰繼【据子般弑不見】繼子般也孰弑子般慶父也殺公

  • 骨相篇第十一·王充

    【题解】本篇阐述人的骨(骨骼、形体)相(相貌)能反映人的命和性,故篇名称为“骨相”。王充认为从人的骨骼、形体、相貌、声气上,能反映出由气形式的命与性,“性命系于形体”。他把能从一个人身体上考察出其命

  • 学蔀通辨卷之三·陈建

    前编下此卷所载着朱陆晚年冰炭之甚而象山既殁之后朱子所以排之者尤明也丁未淳熙十四年朱子五十八岁陆子四十九岁五月朱子答陆子书云税驾已久诸况益佳学徒四来所以及人者在此而不在彼矣区区所忧一种轻为高论妄生内外精

  • 金刚仙论 第五卷·佚名

    金刚仙论 第五卷魏天平二年菩提流支三藏于洛阳译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者。此举大身喻之报佛。同彼山王镜像譬相似义也。又此山胜出余山。名为王也。有人者。即说报佛为人也。亦得言有人者世间人也。如王者。引

  • 观音玄义记卷第三·知礼

    宋四明沙门知礼述第二释观智二。初标列。二结境下解释二。初结束世音之境。欲明观智先束境界。世间音声品类无边。尘沙莫喻。须依圣教结示谛境。方可明观。观不依谛邪错何疑。十界是因缘境者。以十如是类十二缘。义无

  • 卷第七·佚名

    律苑事规卷第七 四明演忠律寺住持嗣祖比丘省悟编述 剑 煎点住持 若法嗣到寺前点令带行知事到库司会议造食计算钱物送纳隔宿先到侍司咨禀命通覆住持具威仪诣方丈插香展拜请云(来辰就云堂聊具菲供伏望慈悲特垂降重下

  • 玄虚子鸣真集·佚名

    玄虚子鸣真集,元朝玄虚子撰,卷首有元宪宗元年(1251)玄虚子门徒张志明序文,可知此书出于元初。一卷,收入《正统道藏》太平部。书中辑录七律、七绝诗四十五首,多抒写全真道道士闲居养索之情趣,歌咏明心修性之事。如云:「人间利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