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听讲“现代中国佛教”之后

──二十五年秋在上海中国佛学会分会讲──

今天请本会监事常惺法师来讲演,这是一个很好的难得的机会,故我也来参加听讲。常惺法师在短促的时闻,讲演“现代中国佛教”,虽然语句不多,很能反映出全中国佛教为一般人士切实研究而未能解答的问题。故今天所讲的对于佛教徒所负的任务,甚为重大,关心佛教前途的生存与繁荣,危险与灭亡,整理与溃烂,殊足表示常惺法师对于佛教前途一切问题的注意。

中国古代帝王的政策,是愚民的政策,惟恐人民有革命的爆发,惟恐无法威胁知识界士大夫集中作政治上的活动,唯有采取佛教的消极思想与行为来安定愚夫,和支配知识界优越的心理作用,转移人民的视线,维持帝王位置永久的安全。把佛教禅宗推崇到很高的地位,要他们不涉及政治思想与行动,即是将佛教消极的作用──无用之用,来封锁人民的思想。在中国唐、宋时代有这种封锁人民的思想政策建设。吾人研究中国历史,无论在政治方面,或在佛教方面,都发见到有过这种惊人底思想和行为底转变。

但佛教在另一方面,与上述完全两样,乃千年来不但在一般人无从去知道,即是信佛者或是研究佛教学理的人也没有注意到,其事略说如下:在中国南北朝时代──梁、陈、隋至盛唐约有两三百年历史,佛教有一种积极救世的宗派,其名称叫做“三阶教”。其所举办的事宜、方法、建设,特采取积极措置,不仅社会事业的建设,亦影响到政治。他们所谓“三阶教”者,认为佛法施设在人间,应该要分作三个时代:

一、以一乘佛法为第一阶,如华严经等顿教一乘佛教属之,盖华严等经专为大乘菩萨说法。

二、以三乘教法为第二阶,故第二阶教则为就三乘别教诸经之佛教。

三、第三阶以末法众生为当机的一乘普法,而与大乘一乘的意义却有共通之点,在教义上取十轮经及法华经里常不轻菩萨等思想,即所谓‘我不轻视汝等,汝等皆当作佛’!无论他是男女老幼、或是罪恶众生,都视作佛敬重他。

三阶教创始者,叫做信行禅师。其所以主张创导三阶教的意见和理由:他以为佛在世时说法,应机施化,当佛出世至佛灭后没有好久的时代,这是正法时代。如来善用三乘教法,使正法安住众生得乐。如今呢,已是末法时代了,在末法时代的我们,应该自修谦和忍辱苦行,振作大乘积极救世的精神,不分别的以尊敬一切众生,普皆成佛。无论他是持戒的、毁戒的人,或是出家的、在俗的人,我们都要如同常不轻菩萨一样底恭敬他,供养他,实施救济社会工作,发挥大乘积极救世的精神作用。凡是信仰三阶教的信徒,为佛教积极救世前途的发展著想,把各人的财产都拿出来放在“无尽藏”里,付与三阶教领导者的管理权支配权,作国家社会佛教的公益事业。如果国家社会一旦遇了灾难,有了无尽藏里的财物宝库的救济,不致匮乏。是故三阶教,在当时的国家社会中,有一种显著的地位,占民众信仰之中心,并握著民生之枢纽,殆将驾帝王政治势力而上之。经过了很久的时间,无尽藏里贮藏财物之丰富,不可数计,而转移社会力量亦尤大,在朝野人士,信者甚众。而当时之寺院的组织,僧众的生活,因思想之不同,就不容易融合一体了。于是,在寺院里有一、禅宗院,二、三阶教院,各别的组织。而三阶教院另有律仪的生活,这好像现在寺院里有附设著佛学院的组织一样。

在隋朝及唐朝武则天、唐玄宗时代,因三阶教在社会上积极底自由行动,引起帝王的嫉忌,政府不能容忍,曾有几次以法律措置,没收“无尽藏”,制止三阶教的活动。故在唐朝中叶末叶时代,三阶教积极救世的活动,渐见减退,渐趋消灭。古代帝王政府,其所以不满意三阶教的积极救世的作用,而摧残三阶教在国家社会方面活动,其理由如次:一、惟恐摇动帝王权力之基础;二、在朝野士大夫之流一般儒家之徒,以为救济国家社会之公益事业,这惟是政府和我们儒家的工作;在这样发生争持时,以强有势力的政府,立即把三阶教的如同银行一样底“无尽藏”完全没收去了。一般的三阶教徒既如此遭难,此后对于国家社会公益事业,乃无从过问,不能不放弃了积极的作用。反之、禅宗消极的作用,身居兰若,依山林水边过生活,悠游岁月,足以消纳国家剩余才智,不妄冀非分,故为帝王提倡而盛行宋、明、清、间。

所以讲到今后佛教要积极发展救世作用的问题,本人不胜其无穷底感慨。就是说:佛教能否为国家社会容忍其发生大乘积极救世功用,确有很大问题。本人三十年来,对于佛教欲发展积极救世作用之经过,不但不曾得到充分的帮助与同情,而教内教外反发生很多的嫉妒障碍。不但今日如此,往例皆然。有人说:佛教徒是消极的,厌世的,逃空的;然而、不消极,不厌世,不逃空,又怎么办?纵有少数的佛教徒有积极作用,在恶势力支配了中国佛教的今日局面之下,未必敢轻于一试吧!虽然、中国佛教徒如果没有大慈大悲积极救世底精神,一味的消极,退到绝境,是自沦黑暗底途径。全中国佛教徒将采取何种积极作用,以为挽救佛教危亡的方法,诚为目前值得注意的问题。(灯霞记)(见海刊十八卷六期)


猜你喜欢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录·太虚
  第一卷·慧沼
  骨 佛 塔 记·太虚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演义钞卷第五·澄观
  开元释教录卷第五·智升
  大方广菩萨藏文殊师利根本仪轨经卷第六·佚名
  卷二·佚名
  卷一百一十九·佚名
  二、百丈野狐·慧开
  志 行 自 述·太虚
  广度品第十九·佚名
  宗镜录卷第七·延寿
  佛学之人生道德·太虚
  浮石禪師語錄目次·通贤
  碧岩录卷第八·圆悟克勤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第十一出 请封·李渔

    〖北粉蝶儿〗(净扮琉球王,引众上)海灏天寥,占据了海灏天寥,莽乾坤别开声号。蓬壶近咫尺员峤。护彤云,披瑞霭,旭轮扶照。驾南溟落漈星桥,尽容咱一声长啸!建帜洋洋大海东,天都一屿傍蛟宫。不知中国谁为主?浪静波恬少飓风。—&

  • 第二场·田汉

    报告员:遭受了敌人侮辱与损害的金妹现在由新群和孟南送她回家了。她母亲知道了,将会怎样地难过呢?她丈夫又会怎么样痛苦和愤怒呢?他能原谅她吗?〔汽车喇叭声。〔红绿灯的交换。〔转入杨树浦工人区木屋。孟南 就是这里么?刘

  •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九十·李心传

    宋 李心传 撰绍兴五年六月癸卯朔赵鼎言资善堂极褊隘恐方暑不便上曰粗令整葺可也朕常以营造为戒居处不敢求安前日孙近乞罢修学士院今虽艰难之际然学士院上漏下湿如此若不略与修葺非朕待遇儒臣之意 右文殿修撰主管江州

  • 卷之一百十二·佚名

    光绪六年庚辰。夏四月戊戌朔。享太庙。遣惇亲王奕誴恭代行礼。记注  ○上诣钟粹宫。问慈安端裕康庆昭和庄敬皇太后安。长春宫。问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皇太后安。至丁卯皆如之。记注  ○盛京将军岐元奏。请<

  • 中兴小纪卷九·熊克

    宋 熊克 撰建炎四年秋七月时已除开府仪同三司吕颐浩建康府路大帅甲辰宰执拟提举太平观刘洪道为参议官上曰不可是又欲与颐浩同官赵鼎曰颐浩之来尚迟今先令洪道往池阳措置防江上乃许之因曰议者谓颐浩多引用山东人且颐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 贰臣传五·纪昀

    贰臣传 【五】 金○金 左企弓【泌】 虞仲文 曹勇义康公弼 耶律怀义萧仲恭萧仲宣 张中孚 张中彦左企弓 【左泌】 虞仲文 曹勇义 康公弼 耶律怀义 萧仲恭 萧仲宣 张中孚 张中彦 △左企弓 【左泌】 左企弓字君财

  • 列传卷第二十七 高丽史一百十四·郑麟趾

    正宪大夫工曹判书集贤殿大提学知经筵春秋馆事兼成均大司成臣郑麟趾奉敎修。尹桓。○尹桓军簿判书秀之孙也。 忠肃时拜护军。 忠惠立授代言。 忠肃在元复位党狱起囚桓于巡军夺告身杖流海岛遂亡入元。 桓尝与曹益淸执忠

  • 卷二百三十一·杨士奇

    钦定四库全书历代名臣奏议卷二百三十一明 杨士奇等 撰征伐宋神宗元丰四年判河南府太尉文彦博论西事奏曰近闻西师已还中外但知时暂歇泊而未有分屯解甲之旨人情忧疑皆虑王师必有再举之计老臣受国恩深义同休戚齿髪如此

  • 卷五十一 荆燕世家第二十一·司马迁

    荆王刘贾者,【正义】:年表云都吴也。诸刘,不知其何属【集解】:汉书贾,高帝从父兄。【索隐】:按:注引汉书,云贾,高祖从父兄,则班固或别有所见也。初起时。汉王元年,还定三秦,刘贾为将军,定塞地,【索隐】:贾将兵定塞地,塞即桃林之塞。

  • 鬼谷子卷下·陶弘景

      本经阴符七篇  阴符者,私志於内,物应於外。若合符契,故曰阴符。由本以经未,故曰本经。  盛神法五龙。  五龙,五行之龙也。龙则变化无穷,神则阴阳不测,故盛神之道法五龙也。  盛神中有五气,神为之长,心为之舍,德为之

  • 卷二十一·段昌武

    <经部,诗类,段氏毛诗集解钦定四库全书毛诗集解卷二十一宋 段昌武 撰甫田之什甫田刺幽王也君子伤今而思古焉倬彼甫田取十千我取其陈食【音嗣】我农人自古有年今适南畆或耘或耔黍稷薿薿【鱼起反】攸介攸止烝我髦【

  • 《中庸章句》下·钱穆

    十二章。 问:旧说谓程子引必有事焉与活泼泼地两语,皆是指其实体而形容其流行发见无所滞碍倚着之意。今说则谓必有事焉,乃指此心之存主处。道之体用,流行发见,虽无间息,然在人而见诸日用者,初不外乎此心。故必此心之存,然后方

  • 妙慧超王佛品第二·佚名

    佛告持人。乃往过去久远世时。无央数劫不可称限。越是无量。尔时有佛。号妙慧超王如来至真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为佛世尊,其佛世时诸声闻众不可计数。其诸菩萨无央数会。皆是其佛本学道时至愿所

  • 卷六十九·道世

    △受报灾第七十九(此有十二部)▲述意部第一夫善恶之业用,实三报之徵祥;犹形影之相须,譬六趣之明验。其三报者,以悦天后之耳目,翻孤九色之深恩,投禽王之全命,交受五苦之切酷,斯为现报也。群徒潜沦於幽壑,神陟轮飘而不改,身酸历代之

  • 卷第二十八·李遵勖

    天圣广灯录卷第二十八   [宋碑]杭州灵隐山玄本禅师上堂。僧问。蚌含未剖时如何 师云。光从何来。僧问。临济入门便喝。德山入门便棒。未审此意如何 师云。天晴不肯去。问。如何是灵山境 师云

  • 明觉禅师语录卷第二·重显

    门人轸等编举古举。僧问赵州。道人相见时如何。州云。呈漆器。师云。诸禅德。还有识赵州底么。出来相共商量若未能辩明。大好从头举与你点破。四九三十六收。举。临济示众云。有一无位真人。常在汝等面门出入。初心未

  • 卷之九·密云圆悟

    天童和尚辟妄救略说卷之九 侍者 真启 编 天童 救曰。师人品刚正。福德亦大。其住持去就之际。真得古人体裁。此予数年前。一闻见而心醉意服者。方其家贫失学。荷担於穷山草莽之间。皇皇焉志在出世。非夙有大愿。孰

  • 三宜禪師語錄目次·明盂

    第一卷住雲門顯聖禪寺語錄第二卷住雲門顯聖禪寺語錄第三卷住姑蘇古朱明寺語錄第四卷小參晚參第五卷普說第六卷普說問答機緣第七卷拈古第八卷頌古第九卷佛祖歷傳像贊第十卷佛祖像贊自贊第十一卷佛事塔銘(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