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因 果

──二十五年八月在江西第二监狱讲──

今天承刘典狱长之邀,来和各位讲讲佛法。佛法的大要,就是最普遍、最简单的“因果”两字。因果的意义很广泛,无论何事、何物,他的成功叫作“果”,而其成功以前都有“因”。所以、因果不是凭空突然而来,必由积渐而底于成功此事、此物的。从万物、万事、之结果而观他的所以成功,即考察他的因,所谓“观果察因”。由现在之因,可以观察将来之果,所以佛经说:‘欲知前世因,现在受者是;欲知将来果,现在作者是’。佛之所以能知过去未来事,也就是从今生受报晓得前世之因;从今生所作晓得来世之果而已!

因果之理,很普遍而且很平等,不限于任何一部分的。非特人类有因果的关系,凡是一切有生命的,乃至于天地万物,都要受因果之支配。我们个人,是从各个之因造成各个之果;即做了不好的因,必要受不好的果。所以我们觉得现在种种皆是以前之因所造成,而欲将来得到好果,现在必须要造好因,此乃佛说之“因果”法则。就是国家大法,治、乱、安、危,也都是要根据他的。一般人眼前所受的苦乐,都是从前所作或善、或恶之所致,能明白此理,即可以离开人世间的一切苦恼。我们要造好因,凡是以前恶的行为,应该觉悟、忏悔、改过、迁善;一方面、能够消灭以前的恶因,一方面、可以造成将来的好果。要‘以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庶可离苦得乐。我们要澈底了解因果的道理,努力为善,其权悉操诸己。论语云:‘我欲仁,斯仁至矣’。所以、从善完全要靠自己。假如不明白这个道理,凭一己自私自利之心,去做破坏侵夺的工作,损人利己,这就是违反因果法则。这种行动,必为他人所不容许,即是恶因;亦为群众立法的国家所裁制,结果必受种种之困苦。比如我们走路口渴,遇人持有茶水,因而用强暴的行为将茶水夺取,如对方有力量,势必和我争斗或报复。又若有一物,为他人所急需,被我侵夺,他人因此而丧命,这就是利己为私的行为;良心、天理都不应该,即为世人所不容许。倘遇事商量,剖分食用,则互相调剂,自不至于攘夺、害命,而能和平、共享。所以人人要从心理改善,不要与人争斗,应存共生共存之心,互助互爱之念!则人人能得平安享乐,全世界成一安乐国了!

人们内心之思想,都由行为而表现,看其人之行为,即可以观察其人之善与不善。我们不好的思想、行为,应该要立刻去掉,好的要多多培养。明白了这个道理,应该自作主张,自己的命运,可以自己操持。假使不明白此理,一切不善的意、行,不去改过,那末自己的命运,即受他人之支配,永无自由之日。

佛经里说人的平常行为,大约有三部分:一、为身体的动作,二、为口发的言语,三、为心中的思想。这身、口、意三者,都有好与不好及连贯的关系。身体、语言之表现,皆由于内心,所以身体动作,要有规律、标准。譬如“杀盗淫”伤害他人,此由心之“贪嗔痴”而生,或由自私自利之念而起。世间事物,各有所有权,男女夫妇之间亦各有分际,不能互相混乱侵犯。身体的不好行为,我们应该除掉,非特不去侵害人家,而且要反转来帮助人家,要凭自己力量勤劳生产以救济别人,此即善的行为。夫妇男女之间,非特自己能守范围,并且去劝导别人,叫各人能守法则。其次、囗之言语,为诳语、詈人、播弄是非、绮言,亦为“贪嗔痴”心之表现。我们晓得现在之因即将来之果,一切身语意行动之错误,均要好好消灭,改过觉悟。假使统统能够改好,就由现在的好因,造成将来的好果。以上三种,即佛经所谓身、口、意三业。各位明白因果的道理,那末以前种种不好要赶快改去。而且、要明白现在身居的监狱,乃感化的制度,不是报复的制度;要你们有机会多耐劳、多吃苦,一切行为有规律、有法则,从内心改正以前种种不良的思想,从外身矫除其恶行,叫你们发现好的行为,造成将来的好的结果。所以各位心中,要把监狱看作学校,向来无技能或有恶行的,乘此机会学习改过。佛法因果之理,大略如此。(刘蕃滋记)(见海刊十七卷第九期)


猜你喜欢
  佛说摩达国王经·佚名
  法界安立图自序·佚名
  发问本业断结品第三·佚名
  菩萨戒羯磨文(出瑜伽论本地分中菩萨地)·佚名
  佛说十二佛名神咒校量功德除障灭罪经·佚名
  浮石禪師語錄卷八·通贤
  观无量寿佛经义疏卷之中·元照
  初品 居士品·佚名
  言语品第八·佚名
  证契大乘经卷下(亦名入一切佛境智陪卢遮那藏经)·佚名
  卷二百六·佚名
  卷第二十八(行声闻道中诸国王部第五)·宝唱
  居士学佛之程序弁言(三篇)·太虚
  成唯识论掌中枢要卷下(末)·窥基
  增壹阿含经卷第三·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马丹阳三度任风子·臧懋循

    马丹阳三度任风子杂剧(元)马致远撰●马丹阳三度任风子杂剧目录第一折 〔音释〕第二折 〔音释〕第三折 〔音释〕第四折 〔音释〕题目 甘河镇一地断荤腥 正名 马丹阳三度任风子第一折〔冲末扮马丹阳上诗云〕雪瓮冰

  • 卷七十七·佚名

    <集部,总集类,御定全唐诗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七十七骆宾王骆宾王义乌人七岁能属文尤妙於五言诗尝作帝京篇当时以为絶唱初为道王府属历武功主簿又调长安主簿武后时左迁临海丞怏怏失志弃官去徐敬业举义署为府属为

  • 慎言语第二十二·吴兢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朕每日坐朝,欲出一言,即思此一言于百姓有利益否,所以不敢多言。”给事中兼知起居事杜正伦进曰:“君举必书,言存左史。臣职当兼修起居注,不敢不尽愚直。陛下若一言乖于道理,则千载累于圣德,非止当今损于

  • 第十一章荆公之政术(三)军政·梁启超

    第一省兵宋以养兵敝其国,拥百余万之兵,所费居岁入三之二,而不能以一战,稍有识者未尝不尽焉忧之,然而卒莫之能革者。积重之势,非豪杰不足以返之。而当时士大夫习于偷惰,其心力未有足任此者也。今请先述当时诸贤所论养兵之弊,次

  • 卷九十六·赵汝愚

    钦定四库全书宋名臣奏议卷九十六宋 赵汝愚 编礼乐门士庶五礼上神宗请定婚嫁丧祭之礼 吕大防臣伏见朝廷厉新庶政举以三代先王为法而独於典礼制度似未及汉唐之盛昨闻特下明诏置局考定礼文得失有以见圣虑高明急所先务

  • 卷七·长孙无忌

    钦定四库全书唐律疏义卷七唐 长孙无忌等 撰卫禁上【凡一十八条】疏义曰卫禁律者秦汉及魏未有此篇晋太宰贾充等酌汉魏之律随事増损创制此篇名为宫卫律自宋洎于后周此名并无所改至于北齐将闗禁附之更名禁卫律隋开皇改

  • 国风·秦风·佚名

    车邻有车邻邻,有马白颠。未见君子,寺人之令。阪有漆,隰有栗。既见君子,并坐鼓瑟。今者不乐,逝者其耋。阪有桑,隰有杨。既见君子,并坐鼓簧。今者不乐,逝者其亡。驷驖驷驖孔阜,六辔在手。公之媚子,从公于狩。奉时辰牡,辰牡孔硕。公

  • 卷四十七·魏了翁

    钦定四库全书仪礼要义卷四十七宋 魏了翁 撰少牢馈食礼一郑以少牢馈食为诸侯之卿大夫礼少牢馈食礼第十六 释曰郑知诸侯之卿大夫者曲礼下云大夫以索牛用大牢是天子卿大夫明此用少牢为诸侯之卿大夫可知宾尸是卿不宾尸

  • 卷之三十·邵经邦

    弘道录卷之三十礼君臣之礼《宋记》:太祖皇帝常读二典,叹曰:尧舜之时,四凶之罪止於投窜,何近代法网之密耶。於是立法,鞭朴不行於殿陛,骂辱不及於公卿。故自开宝以来,犯大辟,非法理深害,多得贷死,惟臧吏弃市,未尝容赏。录曰:此宋朝家

  • 日本太谷大学教授稻叶圆成来访太虚法师之谈话·太虚

    太  先生至中国游历甚久,对于中日佛教,有何联合进行之计划乎?稻  中日佛教之联合,以两国佛教之情形互相开晓为先。两国佛教徒共谋意思疏通,推广佛化,今遂有世界佛教联合之动机。我国佛教徒既有贵国佛教巡历之计画和观光

  • 坐禅三昧法门经卷下·佚名

      尔时行者虽得一心定力未成。犹为欲界烦恼所乱。当作方便进学初禅呵弃爱欲。云何呵弃。观欲界过欲为不净种种不善。当念初禅安隐快乐。观欲云何。知欲无常功德怨家。如幻如化空无所得。念之未得痴心已乱。何况已得

  • 牧云和尚宗本投机颂·牧云通门

    嘉兴大藏经 牧云和尚宗本投机颂牧云和尚宗本投机颂世序西干本祖释迦世尊始祖摩诃迦叶尊者二祖阿难尊者三祖商那和修尊者四祖优波鞠多尊者五祖提多迦尊者六祖弥遮迦尊者七祖婆须密尊者八祖佛陀难提尊者九祖伏驮密多尊

  • 松亭行纪·高士奇

    游记。清高士奇(1644—1703)撰。一卷。士奇字澹人,号江村,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曾官礼部侍郎。撰有《塞北小钞》、《春秋地名考略》、 《扈从西巡日录》等。康熙二十年(1681),帝奉太皇太后行幸温泉兼巡塞外,士奇扈从。三

  • 儿科醒·芝屿樵客

    儿科著作。清芝屿樵客撰。撰年未详。共12论,前列总论及诊治法,后将儿科疾病分别按表、里、寒、热、虚、实论证。次撰“辨惊风之误论”一文,认为古无惊风之名,所谓惊风,乃“大惊猝恐”等10病。最后3论为小儿“不可饿论

  • 子平真诠评注·徐乐吾

    《子平真诠评注》民国徐乐吾注解,原著为清乾隆进士沈孝瞻先生,是传统子平格局命理经典著作。徐乐吾先生以《滴天髓》、《穷通宝鉴》为理论来解释《子平真诠》。在这本书里,徐乐吾详细地论述了八字理气方面的方法和理论,为

  • 北海屠龙记·还珠楼主

    《北海屠龙记》是1984年联经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还珠楼主。

  • 小清华园诗谈·王寿昌

    清代诗论著作。2卷。王寿昌著。王氏有感于时人论诗之弊,故“取古人及唐人诗类而系之,以为初学楷式”。 上卷首设总论,概述诗之要领,有“四正”、“六要”、“四清”、“三真”等,共28条。其中多儒家诗教观点,如言“诗有五可

  • 清代割地谈·程善之

    清代之盛,因其(九虎)武凭陵之气震荡四方,又能以操纵之术驾驭远藩,故疆土之广,汉唐且有未及。及其衰也,一蹙动千万里。如乌梁海二十五佐领之割让,黑龙江北霍尔果斯河外之割让。尤其可怪者,而桦太一岛,拉达克一部,来不知所从来,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