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应病与药之佛法

──十二年正月在宜昌佛教会讲──

凡事欲穷究竟,必明本源,众生法然,佛法亦然。欲明佛法之为何,当从源头溯起,即是佛因何事而生世?佛法因何事而建立?明斯二者,即识佛法源流,自能融会事理,不生抵牾。原夫诸法实相,本无可说,因真如自性,人人本有,个个不无,在圣不增,在凡不减,所谓离一切相,即一切法,尚无有佛,何况有法!然而我佛住世说法四十九年,权说、实说、横说、竖说、顿说、渐说,传来此土者,不过如大海水之一滴,尚有三藏十二部数千卷之多,则又何故耶?盖佛之一字,即是觉义,法之一字,是轨持义;佛法即是觉──之轨持,以觉法觉众生者曰佛,不觉觉法者曰众生。觉与不觉义相对待,众生与佛义相对待,故佛为众生而出世,佛法因众生法而建立。法华经云:“诸佛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为令众生开佛知见、示佛知见、悟佛知见、入佛知见,以一切佛法开示悟入一切众生,使一切众生开示悟入一切佛法,佛法源头,即在于此,佛法究竟,亦在于此。今以譬喻明之:众生如病者,佛如健全人,亦如医师,佛法如医方亦如医药;因众生有种种病,故佛有种种法,病者得药,疾痼方除,佛法如处方,故佛说有三藏十二部经。世无无病服药之理,故真如自性不可以言说分别,无说而说,盖由此也。

众生因无明而有,无明即病,广说为八万四千尘劳,略说有一百八种烦恼,今约为二类:

一者、凡夫病,二者、外道病。夫依业果报,而有众生法界,是业报有二种:一者、正报,即诸众生等各各感受此身,皆由先世所作善恶等业,因由此身正受其报,故名正报。二者、依报,即世界国土及器用等具,诸众生等入各各随其果报之身,依此而得住持,故名依报。凡夫人等虚妄执著此依业果报之身,于中强立主宰,或计为我,或计我所,贪求驰逐,造业无穷,盖由始计身为我身,我见既立,则必求种种资生之具,一众生如是,各众生皆如是,二贪相逐,竞争斯起,贪求不得,或得不满愿,必起嗔恚,贪、嗔二根,依止痴住,痴即无明,一切烦恼之本根也。凡此种种,欲为之本,欲有五种:一曰财,即财产欲,如贪求田宅货利等。二曰色,即男女等欲。三曰食,即尝味等欲。四曰名,即声誉等欲。五曰睡眠欲,即昧略为业,令心闇劣者。凡此五欲,悉随痴起,原无自立,诸众生等无明梦中不觉本性,乃有种种贪求,不知五阴之身虚妄不实,犹如水上浮沤,水因气而聚沫,人依业而受身,发业润生,无有穷际,从流溯源,以著我故;所谓凡夫病者,概约如此。

二、外道病者,其见较之凡夫稍进一步,亦知五阴之身难可久住,欲求涅槃解脱,惟欲宝爱其身,与凡夫病同,但求住持之道,则迥然大异。然而不出二类:一者、欲即五阴之中择色心质素而控御变化之,以为永住之基,妄计必无失坏,即是涅槃解脱,为神仙家修炼精气神等,是即其类。二者、于五阴外,妄计有造物主主持一切,在一切世间之上,故能不受世间生灭,若以彼为依,一至彼处便脱轮回,是涅槃果,是解脱道;如婆罗门计有大自在天及大梵天等,求生彼天,及基督教求登天堂,皆是其类。斯二种道,虽较胜凡夫,以佛法判之,仍不出虚妄执著。何以言之?六欲、四禅、四空等天,历劫住世,各有短长,然寿命终有穷极,如非想非非想处天寿命八万四千劫,可谓至长,然经此劫已,复归生灭,不过短中稍长,暂中稍久耳:故不出三界因果,不出五趣升沉,无一真实。

我佛世尊为对治诸众生等种种病故,立四圣谛:一者、苦谛,总则、六道生死,别则、二十五有,生死梦中,不识蕴、处、界法,虚妄执著,既依业报之身而著我,不知是身即为众苦之本,饥渴寒热,嗔恚惊怖,忧悲老死,逼迫身心,无所宁息。审谛蕴、处、界法,似有身相,名假施设,实不可得,是为苦谛。二者、集谛,审谛此身皆是过去无量世等烦恼业招集所致之苦报,而现在烦恼业,复为集起当来苦果之因,是为集谛。三者、灭谛,即是涅槃胜果,审谛无为无起诸法,能证涅槃寂灭之理,五钝五利诸烦恼结,皆择令永寂不起,是为灭谛。四者、道谛,正知、正慧,通理无碍,审谛由此道故,能得胜果,为诸有情勤求解脱,若三十七品、四十心位等,是为道谛。苦果集因,是世间因果;灭果道因,是出世间因果。知苦、断集、慕灭、修道,是为佛法。观四谛境,修四谛智,是为学佛。

以上略述佛法源流,至修菩提之行,法门无量,即以言说分别,非匆卒所能尽。而是中念佛一门,即持阿弥陀佛名号求生极乐之法,最为简而易行,普被三根,上则法身大士,下逮十恶凡夫,一念回心,十念相续,便阶圣境,虽有九品次第,同属圆证圆修,真简中之至简,亦圆中之至圆!法海无涯,惟求果腹,志菩提者,应勤斯学!(王邕记)见见海潮音四卷六期)(附注)原题“在宜昌佛教会演说词”,今改题。


猜你喜欢
  贤愚经卷第九·佚名
  炽盛光道场念诵仪拾遗序·佚名
  摩诃止观卷第七上·智顗
  卷七十一(那连提耶舍译)·佚名
  卷第二十六·佚名
  第六品 生盲品·佚名
  宗镜录卷第六十二·延寿
  大雲初分电光转健度第十二·佚名
  兜率龟镜集目录·弘赞
  降胎品第三·佚名
  显扬圣教论 第十六卷·无著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二十九·欧阳竟无
  卷十四·佚名
  卷五·佚名
  第四持次第瑜伽處發正等菩提心品第二十八·欧阳竟无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善珍·唐圭璋

      善珍字藏叟,福建泉州人,曾主持杭州径山寺。景炎二年(1277)卒,年八十四。著藏叟摘稿,日本存刻本。   浪淘沙   寄剑阁   相对两衰翁。身似枯蓬。分飞吹聚谢天风。零落交游无一个,五十年中。   生客语藏锋。不答阳

  • 提要·柳永

      【臣】等谨案乐章集一巻宋柳永撰永初名三变字耆卿崇安人景祐元年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号栁屯田叶梦得避暑录话曰栁永为举子时多游狭斜善为歌词教坊乐工毎得新腔必求永为词始行于世余仕丹徒尝见一西夏归朝官云凡

  • 唐音巻六·杨士弘

    元 杨士宏 撰张 震 注唐诗正音五五言絶句宋之问【之问字延清汾州人甫冠武氏召与杨烱分在习艺馆又游洛南诏从臣赋诗东方虬诗光成赐锦袍之问俄顷刻献览之嗟赏夺袍赐之诗评云魏自建安以来迄江左诗律屡变至沈约庾信以

  • 第三十出 林大催亲·佚名

    【赏宫花】(净)林郎风骚,打扮不轻可。近日卜★(上毛下火)某(ㄙ),好得桃。满厅诸亲来庆贺,我只仔婿无处讨。小子姓林,叫做大鼻。贪花乱酒无时离,有金有银有田地,那是可惜婚头迟。阮妈共阮说,择只九月重阳卜娶某(ㄙ)度

  • ●卷一百八十七·徐梦莘

      炎兴下帙八十七。   起绍兴八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戊申,尽二十九日辛亥。   二十六日戊申枢密副使王庶奏乞免签书和议文字王庶与讲和异议虏(改作金)使张通古等将到国门庶乃奏劄乞免签和议文字曰:臣识性蒙昏计虑疏阔待

  • 卷之一百二十二·佚名

    成化九年十一月戊子朔钦天监进化十年大统历 上御奉天殿受之给赐亲王及文武臣颁行天下 以明日 万寿圣节遣驸马都尉石璟樊凯谒告 长陵 献陵 景陵 裕陵 己丑 万寿圣节 上诣 奉先殿 皇太后宫行礼毕出御奉天殿

  • 卷之九十七·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工部事务翰林院掌院学士随带加二级寻常加四级臣曹振镛总裁官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管理刑部事务加五级臣戴均元经筵日讲起居注官

  • 卷之二百八十五·佚名

      康熙五十八年。己亥。秋。七月。壬申朔。享太庙。遣散秩大臣伯富大礼行礼  ○癸酉。议政大臣等议覆、都统武格等疏报、江宁之兵、已抵沅州。地方褊小、大兵难以久居。遂将湖南、湖北、云南、贵州、各营之马、

  • 三七四 谕嗣后每次总校均照例不必积算如此欲各令心知愧勉·佚名

    三七四 谕嗣后每次总校均照例不必积算如此欲各令心知愧勉乾隆四十二年四月初六日乾隆四十二年四月初六日奉旨:此次总核三月以来讹错三次以上之总裁程景伊,两次之纂修黄寿龄,黎溢海,覆校汪镛,分校袁文邵,俱着交吏部、都察院

  • 第九章 论幽默·林语堂

    西方人,对幽默这一词,当然是毫无疑问,是人人接受的。可是对中国读者而言,一个报章杂志的编者会留一页,用以登载生活的轻松方面的文字,是不可想象的。中国的高级官员在新闻记者招待会上说句幽默的话,也是一样不可想象的。美国

  • 高适传·刘昫

    高适是渤海..人,高适少年时四处流落,没有固定的事去做,家境贫寒,客居在梁、宋两地,靠乞讨为生。天宝年间(742),国内奉事于朝廷的人开始注重文词学问。高适年过五十,开始留心于诗词一类的事情,几年的时间过去了,高适的诗体风格

  • 耽罗传·宋濂

    耽罗,高丽之邻国。世祖征服高丽后,因耽罗是去南宋、日本的要冲,也加以注意。至元六年(1269)七月,遣明威将军都统领脱脱儿、武德将军统领王国昌、武略将军副统领刘杰视察通往耽罗等处的道路,诏告高丽国王派官引导护送。这时

  • 孔希学传·张廷玉

    孔希学,字土行,先圣孔子五十六代孙,世代居于曲阜。祖父孔思晦、父亲孔克坚以及希学,在元代为官,相继袭封衍圣公。洪武元年(1368)三月,徐达攻下济宁,克坚有病,遣希学见徐达,达把他送到京师南京。希学向太祖奏称其父因病不能行。

  • 卷二十一·吕祖谦

    钦定四库全书吕氏家塾读诗记卷二十一宋 吕祖谦 撰小旻之什小旻【密巾反】大夫刺幽王也吕氏曰小旻小宛小弁小明言小者篇在小雅恐与大雅相乱以别之今大雅止有大明余篇疑亡【苏氏曰小旻小宛小弁小明四诗皆以小名篇所以

  • 卷十二·蔡德晋

    钦定四库全书礼经本义卷十二无锡蔡德晋撰凶礼士丧礼上【此言士之丧自始死以至既葬之礼 记曰恤由之丧哀公使孺悲之孔子学士丧礼士丧礼於是乎书】死于适室幠用敛衾【适室正寝之室也幠覆也衾被也敛衾拟制大敛所用之衾盖

  • (古今图书集成)释教部汇考卷第四·陈梦雷

    宋二仁宗天圣元年。勅内侍降香。入天竺灵山。为国祈福。南海驻辇国。进金叶天竺梵经 按宋史仁宗本纪。不载 按佛祖统纪。天圣元年勅内侍杨怀古。降香入天竺灵山。为国祈福。慈云式法师。复以天台教文入藏为请。怀古

  • 中国今后之文化·太虚

    ──三十二年秋在汉藏教理院作──一中国文化自清季颓溃以来,虽叠经交流演变,迄未凝成中心力量,故有重建之必需。而重建今后之中国文化,自然莫便于从三民主义而出发。三民主义以建民国进大同为旨趣,规模原甚闳远;继承国族原

  • 飞丸记·张景

    明代传奇剧本。张景撰。吕天成《曲品》著录。全剧33出。剧情略云:书生易弘器与权相严嵩为世仇,无意功名,拗不过友人叩郡劝导,才进京应考。嵩子世蕃假意释怨留易生在府中居住,设计加害。易生与世蕃女玉英有宿缘、土地神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