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穆藕初问(十则)
问一:事业不能废止,斯不能不受诸种业缘束縳,吾人如何乃可解脱业缘,避去烦恼而修养身心乎?
答一:世界事业是人类应做的职务,衣食问题,胥惟是赖。所以吾人必得各尽世务,不能以欲去业縳故遂因噎废食,并此应干的本分也废止起来,这层是大家所应知道的。大抵世人的一切业缘和烦恼,是由于虚假的意念迷住了本心,乃相生相演而成的。世人苟能一念觉悟,不为虚假的意念迷住了本心,则业缘末由而生,烦恼不灭自灭。佛学是教人去迷归真,了澈本心的无上法门,所以吾以为世人只要能够欢喜念佛,解得佛学精义,则事业尽管经营,烦恼亦可自灭。常人无所事事时,必寻种种消遣法,如嗜酒的饮酒,好打球的打球之类。但此类消遣,实际上于身心未见有多大益处。愚意倘能利用时机,以其所最欢喜的消遣法,即出至诚心,代之以学佛,精进勿怠,久而久之,不难返朴归真,还吾本心。到得此心不为物役无所挂碍时,则业障本已无,烦恼何由生,真正快乐在此,修养身心之道亦在此。
问二:世界习惯上的观念,以为学佛者须得解脱世务,销声匿迹,隐藏于深山丛林去处的。故其心中有一层隔膜,执认佛学是教人消极的,因之大家淡然视之。有时还要妄加诬蔑,未识将何词以辟之!
答二:事业与学佛并行不悖的关系,顷已略说。出家者果是学佛,但在家者亦未尝不可学佛。世人附会佛教是消极的心理,大约是鉴于以前学佛者大都隐迹山林,与世无声无息,致生此想。其实大谬,要知世间本有现成佛法,众生只欠一觉,致愈趋愈远,甚且认定学佛就是出世的消极观念了。今即以出家、在家比较论之,出家人之不应终天念念佛号算了事,而必得说法讲经,尽觉人的天职,化饭以糊其口。盖亦犹在家人之应尽一天本分,吃一天饭,斯为正当。可知学佛初不必从弃世逃俗做起,只消从现今所有的职位上做去就够了。且佛教所谓布施波罗蜜,实不限于何界何人,是故行有余力则处处行方便,或自己无力则从旁欢喜赞助,这是轻而易举人人所能做的。至若设立一工厂,则赖之维持生计者若干人。创某种实业,则因而得以衣温食饱者又若干人,此皆布施的真义,亦即吾佛利他主义。准是以言,学佛正是极平常的事体,祗要人类各尽正当的职业,各发真正的善心。譬如做官的则尽其做官的本分,以利国福民为职志,弗作丝毫利己损人的贪、嗔、想,时刻怀著自利利他的菩提心,则成佛之得操左券,可以预言。他若为士、为农、为工、为商,亦复如是。要之,但能各从原有的职位脚踏实地做去,各充其菩提心肠,打得破利害关头,使此心毫无牵累,不再作物质的奴仆,则菩提正果自然能成功,极乐佛国不患无分了。于此,吾们可以知道,世人之所以漠视佛教,实由于观念的根本误会。考其观念误会的由来,祗因未明佛教真相故。讲到佛教的积极处,尤非浅见者所知。佛门以度尽一切众生,脱离种种苦厄为宗旨,举世间所有无量数升沉六道具有性觉的生物,虽蛰飞蠕动甚至微纤不能以肉眼见者,在佛眼视之,皆一例平等,皆有成佛的根基。以故佛门宏愿,在在乘机提撕众生觉悟,速超生死苦海而登彼岸为惟一责任。则其纯主积极永不消极的真精神,于斯可见一斑了!
问三:顷聆高论,大启愚塞。可知学佛是自救救人最积极的无上法门,惟世人惑于旧说,以为学了佛,则六亲不认,父母都弃,是故众人认为学佛是大背孝道的。向者其漠视佛教的心理,此或亦一原因,敬问如何以解释之方可祛除众执!
答三:孝字、含有广狭二义:何为狭义的孝?即世间所讲者是。他们认为天经地义的孝之范围,不外能够奉养父母于生前,能够不忘亲恩于死后。又儒教之言孝云:“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吾们自顶及踵,莫非父母之遗赐,受恩何等深重,而所以报之者,仅仅曰能奉养,曰能久而不忘,曰能不改亲志,就算是孝了么?尤其是欠缺不满足的,则其所谓报亲云云,只限于报今身的父母恩,至于历千万劫来吾的前世亲恩,曾未计及,此其范围之狭,立义之隘,为何如?何为广义的孝?
即佛门中所讲者。佛教所倡孝之范围,不仅以能报今世亲恩而止,并且上推过去世,下而未来世,无不容括在内。凡自无始以来,升降循环恒河沙数不可计极的众生中,在佛门视之,胥有吾前世亿兆赐身之父母在。是故其报恩宏愿,处处以历世亲恩为怀,亦处处以众生尽往乐土为祷。此其言孝范围之廓大,垂教之澈底,又何如!总之,佛门之视三界众生,无论其为披毛戴角,无论其为昆虫蝼蚁,要皆在觉之度之之列。然则对于举世生灵所发之菩提心,已如是如是,岂有对于生身的父母,反而弃之不顾,忘恩背义的么?世人执迷,仅须以此解之。
问四:向者我国士夫,尚能以儒教道德之说领袖群众,为治国规范。可是到了晚近,士夫自己既不能以身作则,致众行无轨,人欲横流,滔滔莫之能御。丁此时会,要是希望澄清乱源,惟有待诸佛教遍施点化。故拙见佛教之在今日,匪特有不能再作袖手旁观的态度,并且有不能不越俎代儒之势,法师以为何如?答四:诚然!佛教所倡因果说,裨益世道人心处甚大,此乃儒者所公认的。至其范围的广大,可说举世伦理道德之说无与其匹,而其切如事理,圆通精妙,尤非他教所可及!他种宗教,事理每多说不圆通处。如基督教的改造人心立说云:“吾人的上面,冥冥中有个万能全力的主宰。此万能的主宰,就是世界上人类以及事事物物被所创造、被所主宰的上帝”。细味其意,含有阶级之限度,姑弗论;而且颇有显著的偏见。好似人类之为人类,完全是立于被动地位的。上帝要他们怎样,他们就怎样了。据此论之,人类所作的善恶行为,都非人类本心自主的。若再严格的言之,竟可说:人类行为既非出于自主,苟使造成种种过失,人类当然可以不负何种责任的。然则试问万能的上帝,为何不以其全力的主宰权,使人们个个向善呢?为何不先预防制止人们的造业行为呢?又为何放任人们去做出那种种败德的事情呢?其矛盾之点,灼然可见,这是不能为讳的!至于佛教所倡的因果定律则否,其一定不易之理,是永远颠扑不破的。何以故?盖种因下去,自然结果出来。事物公例如此,并无所谓奥妙存乎中。所以种何种因在先者,迟早必结何种果于后。虽一念之微,而无不种因,无不结果,因因果果不爽毫厘。速者则果成于刹那间,可于眼前见之;迟者则果成于数十百年后,或未来世中仍显其作用。观此则可知种下何因,无不结出何果。所差者,不过迟与早之一间明甚。世间诸种问题,千端万派,有非平常道德范围所可囊括者,而因果律则能之。所以者何?因其生灭变化,自然制裁,如竿见影,如响应声,一切世业终不能越此范围。世间尊严的法律与众口的舆论,是用为保障人类安宁的一种规范,这是谁也知道的。人要是生存在世,则必得循此轨范,要是不循此轨范,则法律与舆论就随后要来干涉,轻则剥夺自由权,重则剥夺生活权,处置之严大有凛然不可犯之概。以故人类之尊而视之,也好像是大家所公认的生存信条然。恪守惟谨,不敢抗违。人类之得以生存而相安者,不可谓非法律与舆论的功效。然而此犹有未尽善处,苟有人于此,一旦忽然灰心了,以为做人是乏味的,奉守生存之信条是不自由的,因之不愿再生人世,并即破坏人类生存信条起来,以为无论甚么天大的事只用一死了之,都可冰消瓦解。于是不幸而竟充其消极之一念,任性的作出放任不羁的行为来,任性的作起五逆十恶来,任性的杀人,又任性的纵火起来,凡是世人绝对的不许做的行为,而他偏偏违众胡作起来。到此地步,试问法律还有甚么效力否?舆论还有丝毫功用否?照那么说,世间人类既没有了存活之保障力,岂不要归到灭尽的危惨么?曰:否,否,世间法虽有穷竭失效之时,而因果律制裁万恶的无上神力,则是相续不穷的。即使你以为造诸恶业,一死即干净,可是因果定律却不容你这样好过啊!一死之后,必得辗转销清夙业而后已。盖前者一死,不过销灭了虚假的躯壳,然其心识则永永不灭的,是故肉身虽千死万生而心识却不如是,死后复有来身,来身还有来身,生生不息,升沉六道,受种种苦:为畜生,为羽类,为蠕动之蜉蝣,为微细之生物,各随宿世业因而受业报,何曾以其形骸的暂时毁灭而消灭其痛苦的报施呢?是故苟使众生眼前多种善因,就使你不想得到何种善报,而善报自至;就使你不愿做人而因果律不容你不做人,并且随了你所种善因的多少,而使你获多少的善报,或者使你将来做个较优于眼前地位的人,或且使你得到超人的。地位尤善者,或且使你为菩萨,造乎其极而证佛果。盖后者种种果,全由前者种种因演造出来,非偶然以成的。然则佛教因果之说,的确为万古不易之至理,明甚!至其与世道人心的关系,亦非他教所能及。盖因果说以必有的事理,晓人以切肤之痛,积极方面则足以勉人为善,消极方面则可以戒人为恶。中人及上智,知希圣法贤;即下愚者,亦不敢为非作恶;而凶者知所惧,贪者知所惕,触目惊心,遂各不敢穷恶以逞。惜乎向来那般学佛的,动辄去寻那隐居生涯,不与世务,而因果定理,也未经尽情阐发宣传,致世人疑信参半,仍不免盲种恶因,而演成今日痛苦之恶果。而今而后,佛教任务綦重,当然不可效法从前的学佛者,徒计静中业趣,抛却应尽的世务了。
问五:佛学之在今日,诚有宣传昌明之必要。惟如何而可使一般普通人起信仰,如何而一一觉之度之,还乞详为指教!
答五:现今昌明佛学的要务,自然首先要使人起信仰。但是尤要的,莫如先使明理。
不然则虽有信仰的人,其实不过增了一般盲从者,究非根本之计。惟是负此项任务的人才,尚难觅得。因为此项人才:一、须真正明了佛学的精义与藏经的奥旨,而后足以发挥佛学的妙谛;二、须旁通世间学术,熟悉社会情形。因为世人见解的错谬,观念的迷惑,都是由于被虚假的世学和物欲的魔力洗染著,倘能参透其弱点所在,因势利导,对症下药,当不难脱去其重重迷障而使之觉悟。三、须确能实行自利利他自觉觉他之主义的,像以前学佛者专攻小乘法,隐迹山林派,实非所取。因其与世隔绝的太远,对于觉世利他曾未计及,与众生不生若何感化。上述云云,是关系人才方面先应提倡之点,亦即昌明佛学之重要起点。此外为学佛者所应知而实行的,学佛惟心愿在利他,非惟应尽觉人的任务,并须做些社会上实利的事业才好。如基督教的致力种种公益事业,寓实行利他主义于宣传宗教中,体用兼施,其用意深足取法的。
问六:法师设立佛学院之办法与宗旨如何?
答六:年来奔走南北,颇想从设立佛学院为起点,由渐推行佛教。或以机缘未到,或以时局影响,辄半途中止。比来汉皋,得诸人士赞助力,爰组斯院。院内现有学者五十八人,初级暂定二年毕业,明夏第一班可卒业。苟志在深造者,则留院精修,更下功夫,渐增其程度。此院标的在造就一班稍明佛学的普通人才,使出院后各依先觉觉后觉之本旨,悉力做去,日久熏陶,效当匪鲜。此外则有佛学讲演会,以及佛教学校等等之进行,用意亦在灌输佛化于社会上一般普通人。
问七:佛学深湛微妙,非浅尝粗解者所能贯彻精义,今老法师定佛学院程度仅三数年,不嫌稍欠精澈么?
答七:现在昌明佛学的愿望,重在救济人们太缺乏佛化的饥荒,故求在短时期间普及佛化为主。犹之方今国内教育家,努力提倡平民教育,从事开办义务学校,志在普及国民小学的程度,使不识字者略受些教育认识几个字为目的者,一般无二。至中大学的程度,初不在教育家普及教育之限度内的,鄙意普及佛学,亦如是。
问八:老法师昌明佛学的宏愿,闻之甚佩!拙见倘在各大商埠,如沪、宁、京、津、一带,多立大规模的佛学院,与武、汉等处连成一气,请各地高僧及诸大法师主其事,预料成效必更伟速,行将见纷纷乱世一变而为清净乐土!
答八:诚如尊论。而尤希望从各大商埠竭力宣传到洋人方面去。因为洋人现占人类最大势力。到处有他们的踪迹,一经信奉佛教,昌明的效力当益倍蓰。惟现在尚少此项启发洋人的人才,去灌输佛化,倘得精通洋文而研究佛学之士,担任宣传,就不难达此目的。
问九:欧战以还,佛化渐见流传至欧土。德国人士,颇多热诚研究佛学的倾向,此正佛教渐渐蓬勃的好气象。
答九:大抵处境顺遂时,众迷往往不易觉悟。及遭际乖逆,乃豁然大悟,如去夙障。世人之存出家思想的,往往而然,德国的倾向佛化亦复如是。以其战时受创最深,故其人民之觉悟,亦较他国为早。惟向来正教未昌,当此马克低贬,得食艰难之会,颇有为饥火所驱,妄造择人而噬之杀业,以种累劫难于解脱之苦因者,亦大可悲悯矣!
问十:国中连年扰攘,民不聊生,欲谋拨乱反正,其惟望之普及佛法乎?答十:此言良是,现在国中尤其是水深火热的诸省,非厄于兵祸,即苦于匪患。但夷考其实,则以佛化少及之区居多数。平日没有佛教感化,无人为之提撕警觉,致一念之迷,深而不及,干戈相循,受诸痛苦。要是平日能够信奉佛教,沾润法雨,变化残忍恶念为慈悲心肠,受苦决不至于斯极!可知佛教诚为调剂乱世救急金丹,实无疑义!(倪兼涵记)(见海刊五卷一期)
(注一)原题“太虚法师讲佛学记”,今改题。
猜你喜欢 五家正宗赞卷第一·绍昙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十六卷·宝亮 卷之二十六·别庵性统 卷十三·佚名 众事分阿毗昙论 第二卷·佚名 正法华经卷第一·佚名 藏要第二輯校例·欧阳竟无 华严经疏·佚名 第二十一章 六王章·佚名 初学记·清觉 第八·宗鉴 大乘北宗论一卷·佚名 菩萨念佛三昧经卷第一·佚名 念佛品第二·佚名 卷第五十三·德清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