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覆王弘愿居士书(七通)

承示译权田僧正两部曼荼罗通解付海潮音登载,甚是欢迎!电版应可加入。欧阳君所著,诚如居士所言。拙著指耶、回所奉天神、无甚依据也。罗汉、菩萨变易生死,论疏中往往谈及。楞严七卷中所说众生颠倒,尝谓即是变易生死,是自主而非业系,是进化而非轮回,则窃说为与分段生死不同者也;是等流而犹带异熟,是增进而犹未圆满,则窃说为与佛地真常不同者也。太虚和南。(见海刊一卷二期)

迳复者:愈出愈好,固将有此期望,而回视所曾出者,则未有此满意之处,当期之于居士之大作耳!大作接得,已预告于第六期矣,太虚阴六月底仍回杭州。所询悲华及笠居,一系别署,一为湖南宝庆佛教慈儿院善因苾刍也。此复,弘愿居士大鉴!

太虚合十。(见海刊一卷六期)

承询真带质境之义,久稽未答为歉!按唯识三境,四分诸义,虽圣智自证所知,实常情共由之则。余宗取之为说,见义未谛,语意离异沉晦者多;宋、明以来,转益汗漫,致学人莫究其真也。今按真带质境,第六、第七两识皆有之,而吾人日用中所明了者,则但第六意识一分,其属于第七末那者,自是深隐不易明了。然第六识于境无所不缘,故不得就日用中一分明了之意识境指出之。盖现行明了意识中所明了诸现行心及心所,即意识所缘之真带质境也。譬如忽于行路之时,足为棘刺所伤,身识、意识同缘痛触──身识同时意识所缘性境,及独头意识所缘似带质境──,是时意识之了知中,兼将“能缘彼痛触之痛觉”领以为境,能领“痛觉”为境者即明了独头意识,所领为境之“痛觉”即“真带质境”。是时明了独头意识若不兼领痛觉为境,则痛觉止息后,在明了独头意识中应不能重现当时“痛觉”之相故。由是观之,则意识上当时必有以心──以明了独头之意识──,缘心──缘身识意识之痛受──之真带质境可知矣。凡吾人内观现行自心心所聚,与未成佛者他心通之知他心,其能观能知之心皆能缘之明了独头意识,其所观所知之心皆所缘之真带质境,概可知矣。夫心本无可缘,而取之为所缘境者,但是带能缘所缘两心于其中间所变生之相,正犹“眚目”“灯光”之间所现五色重叠轮影。“五色重叠轮影”,虽非“灯光”之真实相,然亦必依灯光而有;且净目所见灯光之真实相,亦不离此眚目所见五色重叠轮影而有。故退非似带质境及影像境,进非性境,而但为真带质境也。以心缘心,但为真带质境,故虽深观唯识,若现前尚少存所缘以为唯识性者,必未能真住唯识性,而真住唯识性时必智都无所缘也。至佛智自体显照一切法,则不复在此例。复次、明了独头意识之自证分,亦常人日用间所能证知。比如忽起一是非心,即此所了别之是非为相分,即此是非之能了别为见分,而此是非心即为彼“相分”“见分”所依持之自证分体;彼所了别之是非,是非之能了别,即为此“自证分”所变起之“相分”“见分”用。由自证分言之,但是一是非心;就用上剖说为相分、见分之二耳。故自证分在意识,亦非玄奥难知也。途中草草,不尽所怀,惟居士更深究开显之!太虚书于九江舟次。(见海刊一卷十二期)

弘愿居士慈鉴:屡读大著,叹为震旦居士中之具正知见者,并叹为震旦专门真言宗之一人。因见与印光、仁航二公之书,遂借附鄙议,亦聊资义蕴之挥发耳。乃居士不引据真言宗经论,将悲华所立之义,逐条抉其谬非,但传述弘法之如何示现,日莲之如何奇特,殊深惋惜!夫佛史所载各宗祖师应化之事迹,悲华虽不学,亦尝浏览及之;惟守旧寻常,堕于诸祖所张施之教弶中者。或惊诧之耳!若悲华则窥透从上佛祖之方便权巧,苟有因缘,正不妨示现为“奴儿弘法”,“婢子日莲”之奇特,用援堕入其教弶中者以出之耳。有居士囫囵谓悲华之说,全是以显理疑密义,然何谓显理?

何谓密义?由悲华观之,则居士所谈者皆是显理,而悲华所指者无非密义,特人多迷不审实耳!盖悲华于女身成佛义,仅为之疏解,固未驳难也。悲华且言蠢动蠕灵山河木石皆成佛,况女身乎?况在家人乎?居士偏见其所言之一边,执为驳难女身成佛义,使之参瑜伽焰口观音三摩地偈文。按偈文所言,乃一种之禅观,窃不知居士之举此其意何属也?又悲华但言仁航之法华六十五不思议功德,采之日莲宗,故仁航不应翘之为独得之解。訾傲于人耳,初未尝谓其采之日莲宗为不可也。居士误为以仁航六十五不思议功德力之采之日莲宗为不可,抑何错甚!一法梗心,智失等照,一翳在目,空华乱坠。居士试放舍一切端居以静观之,谁有所执?谁有所坏?悲华用一切法,不有一法,大乘且不执,况小乘乎?小乘且不废,况大乘乎?愿演圆音,宏宣密义,津梁后学,勿懈开示!悲华和南。(见海刊二卷七期)

弘愿开士道鉴:蒙叠函垂讯刘大心自戕事,刘大心即刘崧申,前在杭州曾访吾数次相识,并赠吾居士参禅提要,因知其为亲近法一禅师而留心禅宗者。至其素行若何,则非所知。印光、谛闲、范古农皆相识,惟马一浮尚未知为何许人耳。然此四人对刘大心有无诬谤,却非所知,惟去年偶闻刘大心略曾谈及耳。日前由杭有寄来传单一束,内述‘马子毒邪术’云云。适有曾毅斋自杭来汉,遂询以有无其事,据云,有一姓刘之外道,为一净土宗马某批驳,愤而自戕不成,乃发此传单云云,亦疑即刘大心之事。则刘之自戕,当系确有之事,而曾毅斋直以外道呼之,则刘为杭州一带主张净土宗者所不容,当亦实事。噫!良可叹矣!太虚敬覆。(见海刊三卷十二期)

弘愿居士慧鉴:读敬告海内佛学家书,知日本雷斧僧正将至中国,此诚一大因缘事也。以近年闻密教之风而兴起者,多得力于居士所译雷斧诸书者,而雷斧于日本密教之学者中,洵亦一代泰斗。然虽冒僧正之名,实缺僧行。闻之演华师,其年七十余时犹娶妾──闻日本僧皆如此,已成通俗──所行殆不亚居士非议于净土真宗之某某上人者。夫密教贵行,空言无行,则只能以哲学者视之,不能以密教阿阇黎视之也。故私意当请其周游讲学,等以杜威、罗素,而不应有开坛灌顶之事。质之居士,以为何如?悲华和南。(见海刊五卷二期)

弘愿居士览:比年天下汹汹,人失其性,莫非值誉利则贪痴即纵,处人己则嗔慢相凌,播流四毒,构成众凶,乃知非先自降伏烦恼,则凡百皆为资福之具耳。宏法!宏法!多少人将假此名以行其恶,语之曷胜痛心!去春雷斧之事,日僧演华等续续来信,且宣誓以证其所云之皆实。予以君等已心丧其主,客气用事,不能止恶,徒以长嗔,因之默尔而息。其意在不添火宅之焰,非有他也。近衡时尚,稍发危言,乃闻门弟传述君于所撰之报纸,公然恶口相加,予惟有痛自惭愧,祝君心快而已!他复何言!太虚白。(见海刊六卷七期)


猜你喜欢
  卷三百四十三·佚名
  佛说大方广善巧方便经卷第一·佚名
  卷六·佚名
  大乘瑜伽金刚性海曼殊室利千臂千钵大教王经卷第九·佚名
  无有相品第七十七·佚名
  重刻宝王三昧念佛直指序·妙叶
  序·丈雪通醉
  百论卷上·佚名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二十卷·宝亮
  答某君问(九则)·太虚
  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第三·圆悟克勤
  增壹阿含经卷第二十七·佚名
  比丘避女恶名欲自杀经全文·佚名
  究竟一乘宝性论 第一卷·佚名
  丛林公论·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田间诗学卷三·钱澄之

    郑谱略【初宣王封母弟友于宗周畿内咸林之地是为郑桓公今京兆郑县是其都也又为幽王大司徒甚得周众与东土之人问于史伯曰王室多故余惧及焉其何所可以逃死史伯曰其济洛河颍之间乎是其子男之国虢郐为大虢叔恃势郐仲恃险君

  • 卷二百七十八·陈思

    钦定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卷二百七十八宋 陈 思 编元 陈世隆 补端平诗隽金坛观金坛深僻观钟磬少人闻山果猿偷堕庭莎鹿卧分木高犹带雪石冷不生云正爇黄连炷相从拜老君晚登黄鹤楼戚戚登临地凄凄欲暮天相看数株桞不

  • 卷之八·佚名

    全唐诗补逸卷之八张祜一张祜字承吉,清河人。元和中作宫体小诗,情词艳发,稍流轻薄。晚岁乃窥建安风格,短章大篇,往往间出,谏讽怨谲,颇深寄意,为时所称,皮日休、陆龟蒙尤重之。大中中卒于丹阳。补诗四卷。【按《全唐诗》卷五百十

  • 卷七·许及之

    钦定四库全书 涉斋集卷七       宋 许纶 撰七言律诗 元日登天长县城 元日登临一腐儒感今怀昔媿微躯此城曾是千秋县有水呼为万岁湖南渡向来纡翠驾北征何日会京都祖功宗德无边际可恨长淮限一隅 次常之元日复

  • 御批厯代通鉴辑览卷四十九·乾隆

      隋  炀帝  【戊寅】大业十四年【恭帝侑义宁二年 考是年楚林士魏定杨等建元俱已见前恭帝侗唐髙祖等建元俱载三月以后兹不具列】春正月唐王渊遣世子建成秦公世民救东都以齐公元吉为太原道行军元帅  三月宇

  • 元史续编卷七·胡粹中

    【戊申】武宗皇帝至大元年春正月以阿舒布哈为左丞相行御史大夫事○浙东西饥【绍兴庆元台州广徳建康镇江六路饥死者二万六千余饥户四十六万有竒以没入朱家家物货鬻钞三十万定赈之】西僧敺上都留守李璧【有上都开元寺西

  • 卷之一百十七·佚名

    洪武十一年春正月甲戌朔 上御奉天殿受朝贺大宴群臣命妇朝 皇后于坤宁宫赐宴○册封皇子椿为蜀王柏为湘王桂为豫王楧为汉王植为卫王改封吴王橚为周王○乙亥以封建诸王遣使祭蜀湘诸国山川○戊寅享太庙○己卯进封中山侯

  • 卷之四百二十八·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九四一 吏部为知照办理《词话》错谬之总纂官纪昀等处分事致典籍厅移会(附黏单)·佚名

    九四一 吏部为知照办理《词话》错谬之总纂官纪昀等处分事致典籍厅移会(附黏单)乾隆四十七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吏部为钦奉上谕事。考功司案呈,吏科抄出本部题前事等因。乾隆四十七年十一月十八日题,本月二十一日奉旨:纪昀、陆

  • 五五九 谕内阁将江宁书局委员保定纬等省释并着萨载等详查殷宝山所供情节是否属实·佚名

    五五九 谕内阁将江宁书局委员保定纬等省释并着萨载等详查殷宝山所供情节是否属实乾隆四十三年十月三十日乾隆四十三年十月三十日内阁奉上谕:昨据萨载等派员将江宁书局委员训导保定纬、茶引所大使沈澜管解到京,交军机大

  • 孙子吴起列传第五·司马迁

    王学孟 译注【说明】这是我国古代三位著名军事家的合传。作者着重写了孙武“吴宫教战”,孙膑以兵法“围魏救赵”、马陵道与庞涓智斗,以及吴起在魏、楚两国一展军事才能,使之富国强兵的事迹。全篇以兵法

  • 周子抄释原序·吕柟

    通书四十章周子之所述也周子名惇頥字茂叔舂陵人推其道学所自或曰传太极于穆修也修传先天图于种放放传于陈搏此殆其学之一师也非其至者也希夷先生有天下之愿而卒与鳯歌荷蓧长往不来者伍于圣人无可无不可之道亦似有未至

  • 卷十六·姚际恒

    诗经通论卷十六新安首源姚际恒着颂大序曰:「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孔氏曰:「此特释周颂耳;鲁、商之颂则异于是。商颂虽是祭祀之歌,祭其先王之庙,述其生时之功,正是死后颂功,非以成功告神,其体异于周颂也。

  • 阿毗达磨识身足论 第四卷·佚名

    阿毗达磨识身足论 第四卷提婆设摩阿罗汉造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因缘蕴第三之一嗢拖南颂过去等因与善等随增几缘几因等十十五心非因等结缚随眠等相应有六识身。谓眼识耳鼻舌身意识。如是六识身。或过去或未来或现

  • 第二十七章 青铜殿祭·佚名

    王由此而博闻,思惟善闻之传说,[曰]:“大善根者,常时善根者,以智慧决定,(一)令岛光辉[摩诃摩哂陀]长老,闻我祖父[天爱帝须]王如是云:‘汝孙睹多伽摩尼王(二)为大智者,喜悦黄金之华鬘,建立百二十[肘]高之大塔。(三)又以种种之宝珠庄严

  • 信心铭·僧璨

    禅宗著述。隋僧璨著。一卷。是一篇四言体韵文,计一百四十六句,五百八十四字。内容为歌颂信心不二、不二信心的境界,强调远离一切对立差别、是非得失之妄念,平等自在。作者提倡一即一切、相互融通的华严思想。本篇与傅

  • 瑞州洞山良价禅师语录·圆信

    禅宗语录。明圆信、郭凝之编集。良价(807—869),唐代禅宗僧人,曹洞宗创始人之一。本书是其语录的汇编。原书无序跋,故编集情况不明。见载于日本《卐字续藏》及《大正藏》。

  • 略授三归五八戒并菩萨戒·佚名

    全一卷。唐代澄照赞。收于卍续藏第九十五册。本经记述授三归依、五戒、八斋戒及菩萨戒之行仪。五戒、八戒各设八门,八戒之戒相系依据长爪梵志经;菩萨戒不设别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