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贺若弼传

贺若弼,字辅伯,河南洛阳人,贺若敦之子。他少年就胸怀大志,既英勇无比,弓马娴熟,又善于写作,博涉典籍,文武兼备,颇有声望。周齐王宇文宪听说后对他十分钦佩,聘请他作记室。他与韦孝宽一起攻伐陈国,连克十余城,大多是出于他的计谋。

  杨坚代周立隋,决心平定江南,访察可以担当此任的将领。高赹推荐贺若弼有文韬武略,于是朝廷封他为吴州总管,把平定南陈的事委托给他。他欣然接受,以平陈为己任。

  开皇九年(589),隋军大举进攻陈国,贺若弼被任命为行军总管。即将渡江,他用酒祭奠,并祝告说“:我亲自接受朝廷的谋略,向远方弘扬大隋的国威。如果我传播福善制止祸害,请江神让大军顺利渡过;如果我的行为违背原来的心愿,让我葬身鱼腹,死且不悔。”这之前,他让沿江防守的兵士每次换防的时候,一定要聚集在历阳。隋军于是到处遍插旌旗,营幕遍野都是。陈人认为隋朝的大批人马到来,便调集全国的人马。后来弄清楚是防守长江的士兵换防,陈军又被遣散驻防。以后习以为常,不再防备。这时,贺若弼突然率大军过江,陈人没有发觉。隋军首先进攻陈国的南徐州,一举攻克,俘获刺史黄恪。隋军军令严肃,秋毫不犯。有一名军士到民间买酒,贺若弼立即将他斩首。大军进屯蒋山的白土冈,陈将鲁广达、周智安、任蛮奴、田瑞、孔范、萧摩诃等人率劲旅抵御。田瑞首先向隋军进攻,将隋军击退。鲁广达等人挥军相继前进,隋军一再退却。贺若弼估计陈将正志得意满,而他们的兵士却精疲力竭,于是督促隋军将士拼死奋战,把陈军打得大败。他率军从北掖门进入金陵,这时韩禽已抓获陈国后主陈叔宝。他到来后,喊陈叔宝出来见面,叔宝惶恐畏惧,汗流满面,双腿颤栗,一再叩拜。贺若弼对他说“:小国的国君对大国的公卿下拜,也符合礼节。进入我朝也不失作一个归命侯,不要恐惧。”

  他忿恨自己没有亲自俘获陈叔宝,于是与韩禽相诟骂,并拔刀相见。他命蔡征替陈叔宝起草投降诏书,命陈叔宝坐上骡车到自己营中来,事情没有成功。隋文帝听说他立有大功,十分高兴,下诏表扬。晋王杨广认为他提前与陈军决战,违抗了军令,于是把他交给主管军法的官吏去处治。隋文帝赶快召见他,见面后极尽欢迎和慰劳,说:“收复三吴,是你的功劳啊。”让他登上御座,赏赐物品八千段,加封上柱国,晋爵为宋国公,赐给襄邑食邑三千户,又把陈叔宝的妹妹赐给他为妾,还封他为右领军大将军。

  他认为自己的功名在朝臣之上,常以宰相自诩。不久杨素任右仆射,他仍为将军,所以甚感不平,怒形于色,因此被免去官职,从此他的怨气更大。以后数载,朝廷将他关进监狱。隋文帝问他:“我命高赹、杨素为宰相,你却经常宣扬说这两个人只会吃饭,是什么意思?”他答“:高赹,是我的旧友;杨素,是我舅父的儿子。我都知道他们的为人,实在说过这些话。”公卿大臣们奏报他怨恨朝廷,罪当处死。隋文帝对他说:“大臣们执法不移,你可自己寻求不死的办法。”他说“:我依靠您的神威,率领八千人马渡江,擒获陈叔宝,想依靠这点功劳求活。”文帝说:“这已格外赏赐过你,何必再谈起!”他说:“平陈的时候,朝臣们不同意我去。我却尽心报国,已蒙皇上格外给予重赏,现在还望格外给我活命。”接着,文帝低头徘徊好几天,因爱惜他的功劳,特令将他除名免官。一年多后,又恢复了他的爵位。文帝已忌讳他,不再任命他的职务,然而每次赐宴,对他仍礼遇甚厚。

  开皇十九年(599),隋文帝在仁寿宫宴请王公大臣,命贺若弼写五言诗。他写的诗蕴含着怨愤,文帝看完后宽容了他。第二年春,他又获罪,在被拘押的地方,依然吟诵诗词。文帝斥责他说:“人有性情善良却行为恶劣的。贺若弼的作恶与善行一同出现。他有三太猛:嫉妒心太猛,自以为是而诽谤别人的心太猛,蔑视朝廷的心太猛。过去在北周时,就教他的儿子谋反,他的心难道始终不能改变吗?”一天,文帝对侍臣说:“刚准备平陈时,贺若弼对高赹说:‘陈叔宝可以平定。我会不会像俗语说的,高鸟尽,良弓藏呢?’高赹说:‘一定不会。’平陈以后,他向朝廷索要内史的官职,又索要仆射。我对高赹说:‘功臣适宜授给勋爵,不应参与朝政。’贺若弼后来对高赹说:‘皇太子我说什么他听什么,没有不尽心的。你终久必定要得力于我的帮助,这是多么深厚的情谊啊!’他想镇守广陵,又请求任荆州总管,都是他作乱的表现,真是始终不知悔改呀。”

  杨广为东宫太子,曾经问贺若弼:“杨素、韩禽、史万岁三人都是良将,他们谁优谁劣?”他答道:“杨素是员猛将,但不是有计谋的将领;韩禽是员战将,但不是统领千军万马的帅将;史万岁是员指挥骑兵的将军,不是指挥三军的大将。”杨广又问“:那么谁是大将呢?”他顿首而拜说“:只有靠殿下您去选择了。”他的意思是以大将自诩。炀帝杨广即位后,他更加被疏远和忌讳。大业三年(607),他跟随炀帝北巡到达榆林。当时炀帝命搭起很大的帐篷,下面可以坐下数千人。炀帝召来突厥的启人可汗以宴飨他。贺若弼认为太奢侈,与高赹、宇文瞖等人私下议论这次行动的得失。被人告发,竟因此坐罪被杀,时年六十四岁。妻子沦为官府的奴婢,家中的其他人被流放到边远的地方。

猜你喜欢
  列传第十二 张惠绍 冯道根 康绚 昌义之·姚思廉
  第十六回 刘刺史抗忠尽节 皇太弟挟驾还都·蔡东藩
   第九节 在北碚·老舍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十六·佚名
  明穆宗庄皇帝实录卷之五·佚名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三十五·佚名
  卷之一百三十四·佚名
  卷之一千一百十五·佚名
  卷之一千八·佚名
  卷之七百八十三·佚名
  尚史卷八十五·李锴
  绎史卷一百五十五·马骕
  卷三 国统志三·黄遵宪
  卷九十五·赵汝愚
  咸丰九年三月三十日·曾国藩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髙氏三宴诗集巻下·高正臣

    唐 髙正臣 辑上元夜宴效小庾体并序长孙正隠九谷帝畿三川奥域交风均露上分朱鸟之躔泝洛背河下锁苍龙之阙多近臣之第宅即瞰铜街有贵戚之楼台自连金苑美人竞出锦帐如霞公子交驰雕鞍似月同防洛浦疑寻税马之津争渡河桥似

  • 卷一百十四·陈廷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一百十四馆阁类五言古赋得谒帝承明庐     【陈】江 总雾开仁寿殿云绕承明庐轮停绀幰引马度红尘余香貂拜黻衮花绶拂?除谒帝升清汉何殊入紫虚五言律冬夜寓直麟阁      【

  • 野古集附録·龚诩

    上周文襄公书直隶苏州府昆邑老生龚诩上言钦差巡抚大人执事前诩窃闻古人有言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又曰物不得其平则鸣盖诺诺者本无忠敬之心惟徇已私所以事上者惟务阿顺曲从上人乐其言之甘如饮醇醪不觉自醉遂至日积

  • 契丹國志卷之二十四·叶隆礼

      王沂公行程錄   初,奉使者止達幽州,後至中京,又至上京,或西涼淀、北安州、炭山、長泊。   自雄州白溝驛度河,四十里至新城縣,古督亢亭之地。又七十里至涿州[一]。北度涿水、范水、劉李河,六十里至良鄉縣。度盧溝河[

  • 后汉孝灵皇帝纪下卷第二十五·袁宏

      中〔平〕(和)二年〔一〕(乙丑、一八五)〔一〕 据上卷改。   春二月丁卯,故太尉刘宽薨。赠车骑将军,谥曰昭烈侯。   宽字文饶,弘农华阴人也。少好学,博通群书。稍迁东海〔一〕、南阳太守,遇民如子,口无恶言,吏民有罪,以蒲

  • 平定三逆方略卷四十九·佚名

    卷四十九   康熙十八年十二月壬戌朔,命总督蔡毓荣为绥远将军。毓荣奏言:大兵进取辰龙关,必由枫木岭一路齐进,请专责一人总统之。议政王等以蔡毓荣、周有德二人请旨简用。上命蔡毓荣为将军,赐敕谕曰:大兵进剿云、贵,各路绿

  • 一百六十七 曹(禺页)奏请圣安并呈江南晴雨录摺·佚名

    康熙五十二年五月初一日 江宁织造.主事奴才曹(禺页)谨奏:恭请万岁圣安。 奴才于四月二十五日已至江宁。江南大麦已经收割全完,小麦方现在刈获,俱系十分收成。入夏以来,雨("扬"之"扌"换作"日")时若,秧田有水。米价八九钱不等,百姓

  • 卷十·鄂尔泰

    钦定四库全书八旗满洲氏族通谱目録卷十叶赫地方赫舍里氏盖喀穆      瑚禄喀塔哈      舒赛赫勒       武尔佳齐巴达尔堪     音达浑泰布以上俱有传阿普代      奋泰布占       

  • 李宪传·欧阳修

    李宪和李訫在李晟的儿子们中号称最有仁德最有孝心。李宪长大后喜欢儒家学说,遵守礼法,庄重自持。调任太原府参军事、醴泉县尉。于由页任襄阳节度使,征召李宪到府里任职。当时吴少诚扩张到淮西,独怕于由页的强大威势,当时认

  • 七、中西国际之由来·汪荣宝

    古代中西之交通当明与本朝代兴之际,中国历史上渐开一振古未有之变局,即西洋诸国人之渡来是也。前此千余来间,欧、亚两大陆未尝无一二交通之事实。西人至中国者,唐贞观中则有景教僧阿罗本。元初,则有威尼斯巨商尼哥罗博罗(Ni

  • 卷六·陆陇其

    <经部,四书类,四书讲义困勉录  钦定四库全书四书讲义困勉录卷六赠内阁学士陆陇其撰八佾孔子谓季氏章 袁了凡曰不曰可诛而曰可忍全要发季氏一防良心 按忍包敢忍容忍二义春秋传所谓忍人此敢忍之义所谓君其忍之此容

  • 卷五·叶梦得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考卷五宋 叶梦得 撰隐公天王崩赴于诸侯不名诸侯卒赴于邻国则以名卒正终之事不可以不严也天子一人也不疑于不正故不名此天子诸侯之辨非谓尊者不名卑者则名古者本不以名为重死而未卒哭犹不讳其名至卒

  • 礼记析疑原序·方苞

    自明以来传注列于学官者于礼则陈氏集説学者弗心餍也壬辰癸巳间余始悉心焉视之若皆可通及切究其义则多未审者因就所疑而辨析焉盖礼经之散亡久矣羣儒各记所闻记者非一时之人所记非一代之制必欲防其説于一其道无由第于所

  • 不退转法轮品第一·佚名

    闻如是一时。佛游舍卫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彼时世尊,於後夜起三昧正受。号离垢光。文殊师利童子菩萨。亦以普明三昧。弥勒菩萨导众大士普显三昧。於是贤者舍利弗。後夜寤起自出其室。发心往诣文殊

  • 欢迎缅甸记者团·太虚

    ──二十九年十二月二十七日作──仰光及缅甸各地新闻记者诸君!诸君拟来吾国访问之消息,还在吾率佛教访问团犹未返国之前。在我抗战已将三年半,最后胜利愈近实现的今日,惠然莅止我抗战司令台的陪都,吾人在热烈欢迎中,实不胜

  • 十方千五百佛名经·佚名

      □□□ 胜慧佛 善□□□□□□□□□善见佛 毗琉璃憧佛 □□□□□□□□功德成佛 有功德净佛 □□□□□□□□功德通王佛 雨法华佛 造光明□□□□普明佛 那罗延胜业佛 爱清净佛 日月光佛 普光自在

  • 虚堂和尚语录 第六卷·智愚

    虚堂和尚语录 第六卷代别举。世尊一日。见文殊在门外立。乃云。文殊文殊何不入门来。文殊云。我不见一法在门外。何以教我入门代云。启予者多举。世尊因。外道问。昨日说何法。云。说定法。又问。今日说何法。

  • 太上升玄三一融神变化妙经·佚名

    上下二卷。道教经书。作者不详。所作时代无可考,疑为隋唐或之前所出道经。上卷讲至真无上大道(又称无上大法),认为不悟大乘无为法教,故难解脱,而无上大道具足圆满,成就一切,导引群迷,速登道岸,度脱生死,解脱无为。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