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玄奘译

唐三藏沙门义净译

如是我闻:

一时薄伽梵,在名称大城,战胜林施孤独园,与大苾刍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及大菩萨众。尔时,世尊于日初分时,著衣持钵,入城乞食。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于先设座,加趺端坐,正念而住。时诸苾刍来诣佛所,顶礼双足,右绕三匝,退坐一面。

尔时,具寿妙生,在大众中,承佛神力,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白佛言:“希有!世尊!希有!善逝。如来应正等觉,能以最胜利益,益诸菩萨;能以最胜付嘱,嘱诸菩萨。世尊!若有发趣菩萨乘者,云何应住?云何修行?云何摄伏其心?”

佛告妙生:“善哉,善哉!如是,如是!如汝所说:‘如来以胜利益,益诸菩萨;以胜付嘱,嘱诸菩萨。’妙生!汝应谛听,极善作意,吾当为汝分别解说。若有发趣菩萨乘者,应如是住,如是修行,如是摄伏其心。”妙生言:“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佛告妙生:“若有发趣菩萨乘者,当生如是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胎生、湿生、化生,若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尽诸世界所有众生,如是一切,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虽令如是无量众生证圆寂已,而无有一众生入圆寂者。何以故?妙生!若菩萨有众生想者,则不名菩萨。所以者何?由有我想、众生想、寿者想、更求趣想故。

“复次,妙生!菩萨不住于事,应行布施。不住随处,应行布施。不住色、声、香、味、触、法,应行布施。妙生!菩萨如是布施,乃至相想,亦不应住。何以故?由不住施,福聚难量。

“妙生!于汝意云何?东方虚空可知量不?”妙生言:“不尔,世尊!”“南西北方,四维上下,十方虚空,可知量不?”妙生言:“不尔,世尊!”“妙生!菩萨行不住施,所得福聚不可知量,亦复如是。”

“妙生!于汝意云何?可以具足胜相观如来不?”妙生言:“不尔,世尊!不应以胜相观于如来。何以故?如来说胜相,即非胜相。”

“妙生!所有胜相,皆是虚妄。若无胜相,即非虚妄。是故应以胜相无相观于如来。”妙生言:“世尊!颇有众生,于当来世,后五百岁,正法灭时,闻说是经,生实信不?”

佛告妙生:“莫作是说:‘颇有众生,于当来世,后五百岁,正法灭时,闻说是经,生实信不?’妙生!当来之世,有诸菩萨,具戒具德具慧,而彼菩萨,非于一佛承事供养,植诸善根;已于无量百千佛所,而行奉事,植诸善根。是人乃能于此经典生一信心。

“妙生!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彼诸菩萨当生当摄无量福聚。何以故?由彼菩萨,无我想、众生想、寿者想、更求趣想。

“彼诸菩萨,非法想,非非法想,非想,非无想。何以故?若彼菩萨有法想,即有我执、有情执、寿者执、更求趣执。若有非法想,彼亦有我执、有情执、寿者执、更求趣执。妙生!是故菩萨,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密意宣说筏喻法门,诸有智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妙生!于汝意云何?如来于无上菩提有所证不?复有少法是所说不?”妙生言:“如我解佛所说义,如来于无上菩提实无所证,亦无所说。何以故?佛所说法,不可取,不可说,彼非法,非非法。何以故?以诸圣者,皆是无为所显现故。”

“妙生!于汝意云何?若善男子、善女人,以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持用布施,得福多不?”妙生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此福聚者,则非是聚,是故如来说为福聚、福聚。”

“妙生!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能于此经乃至一四句颂,若自受持,为他演说,以是因缘所生福聚,极多于彼无量无数。何以故?妙生!由诸如来无上等觉,从此经出;诸佛世尊,从此经生。是故妙生!佛法者,如来说非佛法,是名佛法。

“妙生!于汝意云何?诸预流者颇作是念:‘我得预流果。’不?”妙生言:“不尔,世尊!何以故?诸预流者,无法可预,故名预流。不预色、声、香、味、触、法,故名预流。世尊!若预流者作是念:‘我得预流果。’者,则有我执,有情寿者更求趣执。”

“妙生!于汝意云何?诸一来者颇作是念:‘我得一来果。’不?”妙生言:“不尔,世尊!何以故?由彼无有少法证一来性,故名一来。”

“妙生!于汝意云何?诸不还者颇作是念:‘我得不还果。’不?”妙生言:“不尔,世尊!何以故?由彼无有少法证不还性,故名不还。”

“妙生!于汝意云何?诸阿罗汉颇作是念:‘我得阿罗汉果。’不?”妙生言:“不尔,世尊!由彼无有少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果。’者,则有我执,有情寿者更求趣执。世尊!如来说我得无诤住中最为第一。世尊!我是阿罗汉离于欲染,而实未曾作如是念:‘我是阿罗汉。’世尊!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者,如来即不说我妙生得无诤住,最为第一。以都无所住,是故说我得无诤住、得无诤住。”

“妙生!于汝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颇有少法是可取不?”妙生言:“不尔,世尊!如来于然灯佛所,实无可取。”

“妙生!若有菩萨作如是语:‘我当成就庄严国土。’者,此为妄语。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如来说非庄严,由此说为国土庄严。是故,妙生!菩萨不住于事,不住随处,不住色、声、香、味、触、法,应生其心;应生不住事心,应生不住随处心,应生不住色、声、香、味、触、法心。

“妙生!譬如有人,身如妙高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妙生言:“甚大,世尊!何以故?彼之大身,如来说为非身。以彼非有,说名为身。”

“妙生!于汝意云何?如弶伽河中所有沙数,复有如是沙等弶伽河,此诸河沙,宁为多不?”妙生言:“甚多,世尊!河尚无数,况复其沙。”

“妙生!我今实言告汝。若复有人,以宝满此河沙数量世界,奉施如来,得福多不?”妙生言:“甚多,世尊!”

“妙生!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一颂,并为他说,而此福聚,胜前福聚无量无边。

“妙生!若国土中有此法门,为他解说,乃至四句伽他,当知此地,即是制底,一切天、人、阿苏罗等,皆应右绕而为敬礼;何况尽能受持读诵,当知是人,则为最上第一希有。又此方所,即为有佛,及尊重弟子。

“妙生!于汝意云何?颇有少法是如来所说不?”妙生言:“不尔,世尊!无有少法是如来所说。”

“妙生!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地尘,是为多不?”妙生言:“甚多,世尊!何以故?诸地尘,佛说非尘,故名地尘。此诸世界,佛说非界,故名世界。”

“妙生!于汝意云何?可以三十二大丈夫相观如来不?”妙生言:“不尔,世尊!不应以三十二相观于如来。何以故?三十二相,佛说非相,是故说为大丈夫相。”

“妙生!若有男子女人,以弶伽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一颂,并为他说,其福胜彼无量无数。”

尔时,妙生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我从生智以来,未曾得闻如是深经。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

佛告妙生:“是经名为“般若波罗蜜多”,如是应持。何以故?佛说般若波罗蜜多,则非般若波罗蜜多。”

“世尊!若复有人,闻说是经生实想者,当知是人最上希有。世尊!此实想者,即非实想,是故如来说名实想、实想。世尊!我闻是经,心生信解,未为希有。若当来世,有闻是经,能受持者,是人则为第一希有。何以故?彼人无我想、众生想、寿者想、更求趣想。所以者何?世尊!我想、众生想、寿者想、更求趣想,即是非想。所以者何?诸佛世尊离诸想故。”

“妙生!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第一希有。何以故?妙生!此最胜波罗蜜多,是如来所说诸波罗蜜多。如来说者,即是无边佛所宣说,是故名为最胜波罗蜜多。

“妙生!如来说忍辱波罗蜜多,即非忍辱波罗蜜多。何以故?如我昔为羯陵伽王割截支体时,无我想、众生想、寿者想、更求趣想。我无是想,亦非无想。所以者何?我有是想者,应生嗔恨。妙生!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我于尔时,无如是等想。是故应离诸想,发趣无上菩提之心,不应住色、声、香、味、触、法,都无所住而生其心;不应住法,不应住非法,应生其心。何以故?若有所住,即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应无所住而行布施。’

“妙生!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此众生想,即为非想;彼诸众生,即非众生。何以故?诸佛如来离诸想故。妙生!如来是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妙生!如来所证法及所说法,此即非实非妄。妙生!若菩萨心住于事而行布施,如人入闇,则无所见。若不住事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是故菩萨不住于事应行其施。

“妙生!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为他演说。如是之人,佛以智眼悉知悉见,当生当摄无量福聚。

“妙生!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弶伽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弶伽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弶伽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不生毁谤,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

“妙生!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他说,如来悉知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不可思议福业之聚。当知是人,则为以肩荷负如来无上菩提。何以故?妙生!若乐小法者,则著我见、众生见、寿者见、更求趣见,是人若能读诵受持此经,无有是处。

“妙生!所在之处,若有此经,当知此处,则是制底,一切世间天、人、阿苏罗,所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香花供养其处。

“妙生!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典受持读诵演说之时,或为人轻辱。何以故?妙生!当知是人,于前世中造诸恶业,应堕恶道,由于现在得遭轻辱,此为善事,能尽恶业,速至菩提故。

“妙生!我忆过去过无数劫,在然灯佛先,得值八十四亿那庾多佛,悉皆供养承事,无违背者。若复有人,于后五百岁正法灭时,能于此经受持读诵,解其义趣,广为他说,所得功德,以前功德比此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算分势分比数分因分,乃至譬喻亦不能及。妙生!我若具说受持读诵此经功德,或有人闻,心则狂乱,疑惑不信。妙生!当知是经不可思议,其受持者,应当希望不可思议所生福聚。”

复次,妙生白佛言:“世尊!若有发趣菩萨乘者。应云何住?云何修行?云何摄伏其心?”

佛告妙生:“若有发趣菩萨乘者,当生如是心:‘我当度脱一切众生,悉皆令入无余涅槃。虽有如是无量众生证于圆寂,而无有一众生证圆寂者。’何以故?妙生!若菩萨有众生想者,则不名菩萨。所以者何?妙生!实无有法,可名发趣菩萨乘者。

“妙生!于汝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颇有少法是所证不?”妙生言:“如来于然灯佛所,无法可证,而得菩提。”

佛言:“如是,如是!妙生!实无有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所证悟,得大菩提。若证法者,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摩纳婆!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无所得故,然灯佛与我授记,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何以故?妙生!言如来者,即是实性真如之异名也。

“妙生!若言:‘如来证得无上正等觉。’者,是为妄语。何以故?实无有法如来证得无上正觉。妙生!如来所得正觉之法,此即非实非虚。是故佛说:‘一切法者,即是佛法。’妙生!一切法、一切法者,如来说为非法,是故如来说一切法者,即是佛法。

“妙生!譬如丈夫,其身长大。”

妙生言:“世尊!如来说为大身者,即说为非身,是名大身。”

佛告妙生:“如是,如是!若菩萨作是语:‘我当度众生令寂灭。’者,则不名菩萨。妙生!颇有少法名菩萨不?”答言:“不尔,世尊!”

“妙生!是故如来说:‘一切法无我、无众生、无寿者、无更求趣。’

“妙生!若有菩萨言:‘我当成就佛土严胜、佛土严胜。’者,如来说为非是严胜,是故如来说为严胜。妙生!若有信解一切法无性、一切法无性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菩萨。

“妙生!于汝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妙生言:“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

“如来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

“如来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

“如来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

“如来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

“妙生!于汝意云何?如弶伽河中所有沙数,复有如是沙等弶伽河,随诸河沙,有尔所世界,是为多不?”妙生言:“甚多,世尊!”

“妙生!此世界中所有众生,种种性行,其心流转,我悉了知。何以故?妙生!心陀罗尼者,如来说为无持,由无持故,心遂流转。何以故?妙生!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

“妙生。于汝意云何?若人以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是人得福多不?”妙生言:“甚多,世尊!”

“妙生!若此福聚是福聚者,如来则不说为福聚、福聚。

“妙生!于汝意云何?可以色身圆满观如来不?”“不尔,世尊!不应以色身圆满观于如来。何以故?色身圆满、色身圆满者,如来说非圆满,是故名为色身圆满。”

“妙生!可以具相观如来不?”“不尔,世尊!不应以具相观于如来。何以故?诸具相者,如来说非具相,是故如来说名具相。”

“妙生!于汝意云何?如来作是念:‘我说法。’耶?汝勿作是见。若言:‘如来有所说法。’者,则为谤我。何以故?言说法、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妙生白佛言:“世尊!于当来世,颇有众生,闻说是经,生信心不?”

佛告妙生:“有生信者,彼非众生,非非众生。何以故?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妙生!于汝意云何?佛得无上正等觉时,颇有少法所证不?”妙生言:“实无有法是佛所证。”

佛告妙生:“如是,如是!此中无有少法可得,故名无上正等菩提。妙生!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故名无上正等菩提。以无我、无众生、无寿者、无更求趣性,其性平等,故名无上正等菩提。一切善法皆正觉了,故名无上正等正觉。妙生!善法者,如来说为非法,故名善法。

“妙生!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妙高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一四句颂,若自受持,及为他说。以前福聚比此福聚,假令分此以为百分,彼亦不能及一分,或千分亿分算分势分数分因分,乃至譬喻亦不能及一。

“妙生!于汝意云何?如来度众生不?汝莫作是见:‘如来度众生。’何以故?曾无有一众生是如来度者。若有众生是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见、众生见、寿者见、更求趣见。妙生!我等执者,如来说为非执,而诸愚夫妄为此执。妙生!愚夫众生,如来说为非生,故名愚夫众生。

“妙生!于汝意云何?应以具相观如来不?”“不尔,世尊!不应以具相观于如来。”

“妙生!若以具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应是如来,是故不应以具相观于如来,应以诸相非相观于如来。”

尔时,世尊而说颂曰: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

是人起邪观,不能当见我。

应观佛法性,即导师法身,

法性非所识,故彼不能了。

“妙生!‘诸有发趣菩萨乘者,其所有法是断灭不?’汝莫作是见。何以故?趣菩萨乘者,其法不失。

“妙生!若有男子、女人,以满弶伽河沙世界七宝布施。若复有人,于无我理、不生法中,得忍解者,所生福聚,极多于彼无量无数。

“妙生!菩萨不应取其福聚。”妙生言:“菩萨岂不取福聚耶?”

佛告妙生:“是应正取,不应越取,是故说取。

“妙生!如有说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者,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妙生!都无去来,故名如来。

“妙生!若有男子、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土地碎为墨尘。妙生!于汝意云何?是极微聚,宁为多不?”妙生言:“甚多,世尊!何以故?若聚性是实者,如来不说为极微聚极微聚。何以故?极微聚者,世尊说为非极微聚,故名极微聚。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说为非世界,故名三千大千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如来则有聚执。佛说聚执者,说为非聚执,是故说为聚执。”

“妙生!此聚执者,是世言论,然其体性,实无可说,但是愚夫异生之所妄执。

“妙生!如有说云:‘佛说我见、众生见、寿者见、更求趣见。’者,是为正说为不正耶?”妙生言:“不尔,世尊!何以故?若有我见如来说者,即是非见,故名我见。”

“妙生!诸有发趣菩萨乘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解。如是解者,乃至法想亦无所住。何以故?妙生!法想、法想者,如来说为非想,故名法想、法想。

“妙生!若有人以满无量无数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能于此经,乃至受持读诵四句伽他,令其通利,广为他人正说其义,以是因缘所生福聚,极多于彼无量无数。云何正说?无法可说,是名正说。”

尔时,世尊说伽他曰:

“一切有为法,如星、翳、灯、幻,

露、泡、梦、电、云,应作如是观。”

尔时,薄伽梵说是经已,具寿妙生,及诸菩萨摩诃萨、苾刍、苾刍尼、邬波索迦、邬波斯迦,一切世间天、人、阿苏罗等,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佛说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

猜你喜欢
  增集续传灯录卷第三·南石文琇
  御选语录卷十八·雍正
  觉邪品第九·佚名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七十五·澄观
  终南山天龙会集缁门世谱·佚名
  卷第二·契嵩
  信功德品第十二·佚名
  卷一·投子义青
  卷七·佚名
  卷二·佚名
  大智度論卷第二十三·欧阳竟无
  卷二百·佚名
  杂阿毗昙心论 第五卷·佚名
  妙法莲华经玄赞卷第六(本)·窥基
  评层化论与盘化论·太虚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二四·郭则沄

    熙朝科目取士,沿朱明之旧。然国初制艺尚理法,中叶乃尚墨卷,已非先辈风矩。同光以降,国势寝衰,论者始归咎于八股取士之失。慈圣惩庚子之变,谋以新政收人望,乃于行在设政务处,通筹因革。自光绪壬寅乡试,始改试策

  • 乾坤清气卷八·偶桓

    钦定四库全书乾坤清气卷八明 偶桓 编古乐府汉使谣         陈泰所安海昬昬云瑟瑟汉家归使云中发千驺万骑歘如雷蛇子蛇孙鎻金轭天狼一堕天门开羲和走马从西来燕山雪汉家将军愁失道燕支半夜双蛾老祁连千丈酸

  • 卷一百五十四·志第一百七·舆服六·脱脱

        ◎舆服六   ○宝 印 符券 宫室制度 臣庶室屋制度   宝。秦制,天子有六玺,又有传国玺,历代因之。唐改为宝,其制有八。五代乱离,或多亡失。周广顺中,始造二宝:其一曰"皇帝承天受命之宝",一曰"皇帝神宝"。太

  • 卷之七十三·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方略馆总裁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镶蓝旗满洲都统管理吏部事务户部三库事务加七级军功加五级随带加七级纪录三十次臣宝鋆蒙古总裁官

  • 名臣碑传琬琰之集下卷四·杜大珪

    (宋)杜大珪 编毕文简公士安传毕仲游毕氏出自姬姓周文王第十五子髙封于毕以国为氏后汉兖州别驾谌世居东平遂为东平人谌之五世孙曰众庆宋兖州大中正众庆之五世孙曰憬仕唐至司卫少卿许州刺史憬生构与相构为户部尚书谥景公

  • 卷七十一、改订藏印条约·黄鸿寿

    德宗光绪十六年,春二月,驻藏大臣升泰与英国总理印度大臣兰士丹,在孟加腊城,会议藏印条约八款成。初英人既并有印度,急欲北图西藏。先收哲孟雄、不丹、廓尔喀三国为保护藏人惧英之逼,并憾哲部之私结英人,遂于光绪十四年正月遣

  • 卷九○·邱濬

    ▲冕服之章 《易》: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 張栻曰:“作衣裳以被之於身,垂綃為衣,其色玄而象道;襞幅為裳,其色纁而象事。法乾坤以示人,使民知君臣、父子、尊卑、貴賤,莫不各安其

  • 第十三章 16·辜鸿铭

    叶公问政。子曰:“近者悦,远者来。”辜讲一个小侯国的国君(叶公,姓沈,名诸梁,字子高,楚国贵族)问孔子,在国家政府中什么最重要?孔子回答:“如果国家政府很好,国内的百姓就很高兴,而且其他国家的百姓也会来。”

  • 卷十·姚舜牧

    <经部,诗类,重订诗经疑问> 钦定四库全书 重订诗经疑问卷十 明 姚舜牧 撰 大雅 抑抑威仪维德之隅人亦有言靡哲不愚庶人之愚亦职维疾哲人之愚亦维斯戾 无竞维人四方其训之有觉德行四国顺之訏谟定命远犹辰告敬慎威仪

  • 卷十四·佚名

    △初分教诫教授品第七之四复次善现,所言菩萨摩诃萨者,於意云何。即无明是菩萨摩诃萨不。不也世尊,即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是菩萨摩诃萨不。不也世尊,异无明是菩萨摩诃萨不。不也世尊,异行乃至老死是菩萨摩诃萨不。

  • 自 由 史 观·太虚

    ── 十六年十二月在杭州灵隐寺作 ── 第一章 绪言    第一节 有情及人之自由本性    第二节 古代人类之自由及反自由史    第三节 人及有情有完成自由本性之可能   第二章 古近人类专权制度之

  • 卷第九·佚名

    阿毗昙八犍度论卷第九迦旃延子造符秦罽宾三藏僧伽提婆共竺佛念译智犍度第三五跋渠颂曰。八种有五处  知他人心智若能修行智  相应最在后阿毗昙八道跋渠第一八十种智  择恒在前  诸相应觉世见无漏又世尊言。八

  • 德米安:彷徨少年时·黑塞

    《德米安:彷徨少年时》1919年首版,最初作者署名为埃米尔·辛克莱,作品问世后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其受人欢迎的盛况唯有上个世纪的《少年维特之烦恼》能够与之媲美。人们竞相探问辛克莱到底是谁,连托马斯·曼也写信向出版

  • 绿胶囊之谜·迪克森·卡尔

    主要讲述富商马库斯-切斯尼的侄女威尔斯小姐,被怀疑在特里太太糖果店的巧克力里下毒,毒杀了一名孩童。切斯尼先生决定自力救助侄女。他策划了一出只有两名演员的短剧——他自己和一名全身包裹的神秘客——要重现凶手下

  • 古今图书集成历象汇编岁功典·陈梦雷

    历象汇编是中国古籍中有关气象天文内容的汇编。清康熙时广罗古今群籍有关记载,分门别类比排而成。原系陈梦雷所编,雍正时改由蒋廷锡修撰。收入《古今图书集成》。上海中华书局按康有为藏本于1934年缩小影印。陈梦雷,

  • 唐宋大曲考·王国维

    戏曲论著。成书于1909年。王国维著。该书首先对大曲的起源及其体制的流变作了详细考述。大曲之名始见于汉代蔡邕《女训》,汉以后大曲之体制不断发生变化,汉时由艳、趋、乱三大段组成,唐宋时由若干遍组成,每一遍都有专名。

  • 拳变纪略·佚名

    光绪二十六年庚子五月初,盛京卿宣怀由沪电致总署云,由保定电局寄信,直隶涞水有义和团匪,拒捕戕官,焚教堂,据涿州,有犯省城之语。朝旨询直督有无其事,裕帅禄始奏称有之,现派兵捕治云云。时都中有传闻该匪猖獗情形,毁电杆,拆铁路,因

  • 资平自传·张资平

    张资平著。1934年9月上海第一出版社初版,列入自传丛书。收长篇自传《资平自传》,副标题《从黄龙到五色》。本书是张资平的另一部自传,自述他从黄龙到五色的经历,是《脱了轨道的星球》一书的补充,将自述的内容延续到他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