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听讲五教仪拾零

──三十二年在汉藏教理院讲──

一 佛法的判教略史  二 理论究极的性空与事实亲证的中道  三 天台和贤首合评  甲 台贤的优点  乙 台贤的缺点

一 佛法的判教略史  关于判教,在印度初期,分有许多部派,每派都以自己一派为正统的真正佛法,以别派非是正统佛法或非佛法。这在印度部派时期如是,到了大乘兴盛时期,则大乘人以大乘佛法为究竟了义,以小乘为非究竟非了义的方便法;这并不是不承认小乘是佛法,不过判他为方便法吧了。后来大乘也渐渐地分有部派,起初已有小乘、大乘之分,加以大乘中又分,遂有唯识宗和空宗的三时教之判了。如解深密经,就是印度判教的一个根据。印度有明显的唯识宗与空宗的两种三时教,实在清辨后戒贤、智光的时候;其时、已在中国的天台宗之后。所以古人说判教唯是中国所有,并无印度的根据,这是不对的。如瑜伽论引证解深密经的三时说,也算是已有判教了。不过在小乘时,因每派都有全部三藏经典,故只认自派为正统他派非佛法的部派分判。大乘初起,虽不以小乘为满足,但不能抹煞它,只能容纳之而为了不了义的分别。其次至大乘又生派别,如唯识宗亦不能抹煞空宗,不过经容摄而不以它为圆满吧了。这在印度的判教,大略如是。

中国的佛法,传来时在印度已大小并行,故大小乘之分已不成问题。且来华传弘佛法者,大抵学大乘而兼弘大小乘者,无定执小乘而排斥大乘的。所以也就无一定大小之诤论。或大小并重;或以小乘是大乘之方便;或云佛法一味,因根机不同故有见大见小之异。如佛教传来中国时,像鸠摩罗什和菩提流支等,皆立一音教──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只随机领受有了义不了义,并无教之可判。到了六朝的齐梁时代,判教之风始盛,各派皆以自己专讲之经论为最高,如涅槃宗以涅槃常住为究竟,地论宗以地论为最高,梁之光宅法云又判法华经为实教等。如是或分顿教、渐教,或分权教、实教,或分半字教、满字教,乃至分判为三教、四教、五教者。然当时之判教,犹甚简单,亦无定式。

至陈、隋之间,天台之判教始较为完备详细。天台教虽起于慧文、慧思,唯判教实完成于智者。智者曾将前人的顿、渐、显、隐说综合起来,判为化仪四教;将半、满、权、实、偏、圆等说,判为化法四教。又以说时的不同而为五时,此时的不同说,本来也是以前就有,天台不过加以集合整理而已。所以中国判教之风,实开创于齐、梁之间,而完成于陈、隋。天台虽集当时佛法之大成,综合以前的判教而加以组织。但那时虽有真谛的摄论、俱舍,然不甚完备;至于后起的佛法,如唐玄奘的唯识与禅、密等宗,都非天台四教所能尽。贤首宗在时间上既然较迟,又全部承受天台之说,再融纳新传之唯识宗及空宗的三时教判和禅宗,并加以整理组织,在所判的教仪中,都给他有个位置,故中国的判教,到了贤首宗实在算是最完成了。华严宗虽创始于杜顺、智俨,而判教之完成,则在于三祖贤首国师。

唯贤首时密宗尚未兴起,到了二三十年后才盛,故在贤首所判之教仪上,尚未给一显明适当之位置。不过、密宗在当时仅为一种行法,和善导流的净土,惠能流的禅宗之行法一样,故一行亦仅以天台之教仪解说密经,并无密宗的特立教仪。后来日本空海才著有显密二教论,十住心论,判贤首为第九住心,将密教放在贤首之上,判为第十住心,别立密宗之位置,可谓较贤首后来居上之判教。不过这仅在日本流行,在中国并无何影响。

贤首宗因慧苑的判师,曾隐没一时,至清凉才把他复兴起来。这时、密宗业已盛行,天台亦由荆溪复兴,禅宗更风行国内,尤其清凉是深禅宗而精天台教者,故对此二种皆能更予以组织容纳。所以我从前曾名华严宗为清凉宗。因为在中国的判教史上,实以清凉重兴之华严宗为最充实完备,后来则只有守成保持而已。如永明寿的宗镜录,不过是容摄诸宗义入禅宗而并非判教。现在所要讲的五教仪开蒙,即是依照清凉较圆备的判教说而造的一部书。

二 理论究极的性空与事实亲证的中道

性空论者用一个空字来批判一切法,以为凡是空的都是对的,说不空那就不对了。这在抽象的理论上,当然是有他的强处。然而、要是拿抽象的理论来抹煞具体的事实,或者就把理论当为事实,那就不免错误了。性空论者在理论上谈到究极的地方,便是性空。然在理论上尽可说一切皆空,而事实上却不一定就是空。比如说石头的坚和白,坚是看不见的,白是看得到的。在理论上白是一概念,坚也是一概念,在概念上是可分离的;但事实上的白石是坚白不离的,若离白或坚便不是白石了。所以理论上尽管你说白不是坚也好,说坚不是白也好,事实上只有一块白石。

圭峰曾诘性空论者:你说一切皆空,能够了知空的是个什么?这意思说:在抽象的理论上,尽管你说空,但在具体的事实亲证上,不见得全是空,那证空的无分别智是不能抹煞的。尽可说知性亦空,但终不是冥然罔觉,而是知空空知的如如相应。这就是亲证事实的不空或空不空的不二中道了。

三 天台和贤首合评  甲 台贤的优点  一、天台的优点  天台的优点为六即、十乘。说即而常六,故理虽平等而染净的分位不滥;说六而常即,故虽有行位次第而理实始终一贯。十乘、即十乘观法,天台四教中无论那一教皆有此十法以成乘的修法。这十乘观法亦即是说明诸教义并不光是一种学理,都可依之实际修行,所以这十乘说是非常活泼的。

二、贤首的优点  贤首的优点为十仪、十时、十玄、十观。十时详于天台的通五时;十仪的综合分析,亦详于天台的顿渐等四仪;第三观中的十观、十玄,更是此宗的精妙处。就拿十观看,虽说圆融无碍,但仍是一层一层条然不紊的。这种层层融澈的教义,诚非诸宗所能及也。

三、台贤的共同优点   (一)两宗都有三观,但对照起来又有不同。如天台三观中的第一空观,又有析空、体空之别,析空不通大乘而体空则通;贤首的第一观则仅一而不分。又天台有次第三观、一心三观,贤首的理事无碍观,是次第三观又兼一心三观中的一部分义。周遍含融观则是一心三观中最圆融的一部分义。所以约应用上说,则天台有析空、体空、次第、一心,而比较来得灵活;如初心修不上一心观,则可依前三观慢慢地修上去。若依分析上说,则贤首每观都开为十门,却较为精详了。(二)两宗都以圆教为最圆满,然亦有别,天台以法华为纯圆,判华严为兼别之圆。意谓华严是与二乘对立不能融三乘都归于圆,所以它是不澈底的兼别明圆,法华能会三归一,无小大之对立,才算是纯圆。贤首则判法华为同圆,华严为别圆。意谓华严是佛之根本法,余法都是从此生起的,法华是经渐偏之后而会归于圆,归圆才同华严,故唯华严为特别的圆教。若以根本法轮和摄末归本法轮来看,可以作这样的说法:若从佛果的自证法界说,则以华严为最圆;若自如来对法界一切众生的化他大用上说,则以法华为最圆畅。

乙 台贤的缺点一、将整个佛法这样分成四教、五教,往往要发生滞碍而不能切当。但天台的五时配四教,比贤首的五时配五教活一点,它判阿含但小,方等对小明大而通四教,至般若明大乘空理才不通藏教。贤首则把解深密经等指定它是始教,就不能前通小教,后通终、顿、圆教了,这在教仪上是很难通的。故天台把方等时的经,许它虽是大乘而可通四教。

二、两宗的每教各有断证分齐,便成为四种或五种的因行果证不同。尤为大碍者,是说四教或五教的佛果各各不同,而都说释迦牟尼不过是一化佛。这样一来,令人怀疑成佛也不究竟了!我们信佛,就是信有无上正遍知的佛,假使佛也不定是究竟,那么何必成佛!佛之所说法亦不必是究竟真理了!虽然台、贤都说明佛果有究竟与不究竟,这种化佛亦是圆教佛果或住、行等菩萨所现起。但仍要发生疑问:我们所信仰的佛法,是现在人间的释迦佛所说,这释迦化佛虽然可能是圆教佛果所现起,但亦可能是住、行、向等不究竟的菩萨所现!总之、这种判教说,是会令人对佛果生不究竟想的。

由这种佛果不同的意趣而发展,如日本真宗说:弥陀净土是报身佛教,其余是释迦的化身佛教。又密宗说:大日如来所说的才是真法身教。这样、甚至外道们也滥说:我的法门是然灯古佛大乘教,故不同释迦的小乘教。本来一切佛法都是由释迦牟尼佛所说,这样一来,释迦佛所说的就收摄不尽了!而且如贤首的小教佛,不过才齐圆初信位耳,其程度之浅低,怎能不令人看轻了佛!如说只一大乘究竟果是佛,那就不会发生这些弊病了。

三、天台所断的五住烦恼,尚可与一般大乘经论配合。贤首加立三十二分习气,则无教典根据。如果有人立四十二重习气,岂不是又要超过贤首的圆教佛十位吗?天台的见惑、思惑,可即是分别的、俱生的烦恼障;尘沙惑、是分别起的一分所知障;无明惑、是俱有的一分所知障。至于四十二品,系借托般若与华严四十二字母,犹可勉强为解说。又说别十地等于圆十住,亦可勉强说为:别教是把地前的说得较详,地上则略,圆教却把地上的说得广详,而地前则略。至于贤首所立二障以外的习气,在教据上理论上实在找不到解说!小乘阿罗汉有习气未尽说,以未说烦恼障之外另有所知障的无明,故说这些无明或所知障名为小乘未尽的习气。但大乘既把小乘不染污无知说为所知障的无明,则不得更在所知障外加立习气──因为习气就是所知障。假使为了要加立三十二个行位,又加立了三十二分习气,这实在是不足取的。四、二宗对诸宗的看法:在天台的藏通二教,可以摄三乘利钝之机。贤首之小教应唯摄小,始教应唯大之始。但小教中也有菩萨和佛,始教中也有证小果的,则名义淆乱。至于龙树的中论,在天台判他是通于通、别、圆教的,因为他一分共空义虽不通于中道不空,但一分不共空义,亦能通于不空之别、圆二教。贤首则唯判为始教,这假使依提婆的破他而‘破如所破’、或清辨的‘胜义皆空’来判为始教还可;若依月称入中论等说,在破他的理论上虽说空,而实依华严十地立论,且说唯佛果有真自性,这在天台已应判为通教兼但中别教,何况中论之更兼圆中?乃贤首概不许中、百论通终、顿教,甚是不妥。又贤首对唯识法相宗的判法更为死板!贤首始教中说的佛身,在唯识家看来也不过是三类化身中的‘大化身’而已。可是唯识教法中不还立有报身与法身的吗?若天台则可判唯识是依别教对破藏、通的方等法,故深密本身是独一的大乘别教。

要之、佛教只可判小乘、大乘。把大乘更判为五教四教,是两宗共过,但天台比贤首要少一点过失。若解为依一大乘教法,未登地菩萨可看成通教、始教,七地前菩萨可看成别教、终教,八地菩萨可看成顿教,八地以上菩萨可看成圆教,其实祗一大乘教法,庶可免过。(了参记) (见海刊二四卷十二期及二五卷三期)


猜你喜欢
  佛说菩萨本业经·佚名
  增集续传灯录卷第五·南石文琇
  附录二:《印光大师永思集》选编 本师光公垂慈摄受记·印光
  大唐内典录卷第二·道宣
  杂阿含经卷第十九·佚名
  金粟費大師語錄序·费隐通容
  龙舒增广净土文卷第十二(附录)·王日休
  卷第三十九·佚名
  金光明经玄义拾遗记卷第一(并序)·知礼
  四分律卷第四十七(三分之十一)·佚名
  卷第三十三·德清
  八 集·佚名
  大乘佛法的真义·太虚
  凡例七条·永觉元贤
  大般涅槃經卷第三·欧阳竟无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六百零三·彭定求

        卷603_1 【过洞庭湖】许棠   惊波常不定,半日鬓堪斑。四顾疑无地,中流忽有山。   鸟高恒畏坠,帆远却如闲。渔父闲相引,时歌浩渺间。   卷603_2 【登渭南县楼】许棠   近甸名偏著,登城景又宽。半空分太华

  • 卷三百一十四·彭定求

        卷314_1 【享文恭太子庙乐章】陈京   歌以德发,声以乐贵。乐善名存,追仙礼异。   鸾旌拱修,凤鸣合次。神听皇慈,仲月皆至。   卷314_2 【步虚词十九首】韦渠牟   玉简真人降,金书道箓通。烟霞方蔽日,云雨

  • 第十二出 掠妪·李渔

    〖水底鱼儿〗(丑扮贼将,引众上)奉令严搜,抄家若篦头。休言肥虱,一虮也不教留。我乃闯将过天星标下,一个小小头目是也。本将奉闯王之命,经略湖广江西二省。如今自己的大队暂住在仙桃镇养马,差我们标下之人,遍往各府州县抄掠民财

  • 卷380 ·佚名

    王珪 赠礼部尚书唐质肃公挽词二首 偶歇延英对,如何遽不来。 卹恩天子厚,遗直世人哀。 路转侵龙耳,星沈近斗魁。 送车知几乘,莫赋泰山颓。 王珪 赠礼部邵安简公挽词 独骑箕尾去凌虚,枉驾追锋作

  • 卷一百十 天聖九年(辛未,1031)·李焘

      起仁宗天聖九年正月盡是年十二月   春正月辛亥,詔諸路轉運判官員外郎以上,遇南郊聽任子弟。   癸丑,契丹遣左監門衛上將軍蕭可親、右散騎常侍趙利用來賀長寧節。   丙辰,長寧節,百官初上皇太后壽於會慶殿。   

  • 卷八·李心传

     时事一  史文惠以论储副受知史文惠初为学官以论储副事受知高皇遂谕大臣令除馆职且曰此乃是一人才也后四日又兼二王府教授及阜陵封建王文惠为王上乞扈从视师奏疏语在阜陵继统事中高皇闻知其奏出于公语大臣曰此真王

  • 第七十三回 撤藩封伪主被絷 拒和议忠谏留名·蔡东藩

      却说张浚因郦琼叛逆,引咎自劾,力求去职。高宗问道:“卿去后,秦桧可否继任?”浚答道:“臣前日尝以桧为才,近与共事,方知桧实暗昧。”高宗道:“既如此,不若再任赵鼎。”浚叩首道:“陛下明鉴,可谓得人。”及浚退朝,即下诏命赵鼎

  • 第十一章荆公之政术(三)军政·梁启超

    第一省兵宋以养兵敝其国,拥百余万之兵,所费居岁入三之二,而不能以一战,稍有识者未尝不尽焉忧之,然而卒莫之能革者。积重之势,非豪杰不足以返之。而当时士大夫习于偷惰,其心力未有足任此者也。今请先述当时诸贤所论养兵之弊,次

  • 第四十三回 曾文正左文襄同心秉政·黄士衡

    诗曰:干戈未定欲何之,一事无成两鬓丝。踪迹大纲王粲传,情怀小燕杜陵诗。鹊鸽音断云千里,乌鹊巢寒月一枝。安得中山千日酒,酩然直到太平时。却说洪秀全、杨秀清等,一日召集党羽,假以“兴汉灭胡”为名,就在桂平县金田村中竖起一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九 后妃传九·纪昀

    后妃传金○金太祖圣穆唐古皇后光懿费摩皇后钦宪赫舍哩皇后 宣献布萨皇后萧崇妃 太宗钦仁唐古皇后熙宗悼 平费摩皇后海陵嫡母图克坦氏海陵母大氏 海陵后图克坦氏世宗明德乌凌阿皇后 张元妃李元妃 章宗母孝懿图克

  • 卷四十二·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皇朝通志卷四十二礼略嘉礼【一】【臣】等谨按郑樵通志嘉礼一门首列天子加元服皇太子冠诸侯大夫士冠天子纳妃后天子册妃嫔夫人皇太子纳妃公侯大夫士婚礼诸目次以元正冬至受朝贺谨考朝会之仪所以正名分辨等

  • 卷一百八十九·山井鼎

    钦定四库全书七经孟子考文遗卷一百八十九日本山井鼎物观 撰孟子第三公孙丑问曰至惟此时为然【公孙丑上】考异古本注谓不率齐桓公行王道率作帅 尚不可以为邪无以字 何谓若易然也谓下有王字 运之掌言其易也无其字

  • 卷八·高闶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集注卷八宋 高闶 撰庄公一元年春王正月公上不受于天子而父以弑逆得位又不以其道终无所受之故不书即位者不正其始也或曰庄公嫡长其为储副明矣乃不可即位乎曰诸侯之嫡子必誓于天子而後称世子世子又必

  • 汤问第五·列子

    【原文】 殷汤问于夏革曰①:“古初有物乎?”夏革曰:“古初无物,今恶得物?后之人将谓今之无物,可乎?”殷汤曰:“然则物无先后乎?”夏革曰:“物之终始,初无极已。始或为终,终或为始,恶知其纪②?然自物之外,自事之先,朕所不知也。”殷汤

  •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疏卷上二·良贲

      经工巧妓艺超诸世间。  解曰。赞方便行。此地菩萨修诸谛观。为利有情作工巧等。俱舍论云。起工巧心唯是意识。作工巧处有其二种。一身工巧四尘为体。二语工巧五尘为体。言技艺者谓业艺也。工巧技艺超过世间。皆

  • 建立曼荼罗护摩仪轨(法全)·佚名

      初日以如来性加持自身。及供养警地神。择地中诸恶物。筑令坚实。第二日于坛内掘一肘。不动明加持五宝等。定圣尊位。五佛四菩萨白檀点位。第三日置瓶不动明加持一百八遍。第四日暮次香水真言一百八遍然后洒净。第

  • 卷第六·佚名

    陀罗尼杂集卷第六 未详撰者今附梁录 除肿陀罗尼二首 治热病陀罗尼一首 治百病诸毒陀罗尼一首 佛说咒作三衣并受持咒二首 佛说咒应器锡杖坐具三首 五戒神名二十五 三归神名有九 护僧伽蓝神有十八人 观世音说烧华应现

  • 虚堂和尚语录 第九卷·智愚

    虚堂和尚语录 第九卷临安府径山兴圣万寿禅寺后录参学正一净喜尚贤编上堂。开端令节。万事从新。普贤么墨。文殊把笔。书个事事大吉。从兹常住宽余。扫除逋积。斗南长见老人星。五峰峨峨倚空碧谢知事上堂。杨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