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禹贡指南卷四

宋 毛晃 撰

嶓冢导漾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过三澨至于大别南入于江东汇泽为彭蠡东为北江入于海

漾水 解在梁州 水经漾水出陇西氐道县嶓冢山东至武都沮县为汉水注云华阳国记曰汉水有二源东源出武都氐道县漾山为漾水禹贡导漾东流为汉是也西源出陇西嶓冢山会泉迳葭萌入汉始源曰沔案沔水出东狼谷迳沮县入汉汉中记曰嶓冢以东水皆东流嶓冡以西水皆西流即其地势源流所归故俗以嶓冢为分水岭即此推之沔无西入之理刘澄之云有水从沔阳县南至梓潼汉寿入大穴暗通罡山郭璞亦言是矣罡山穴小本不容水水成大泽而流与汉合 汉地理志注师古曰漾水出陇西氐道东流过武闗山南为汉禹治漾水自嶓冢始

汉水 沧浪之水 水经注曰武当县西北四十里汉水中有洲名沧浪洲庾仲雍汉记谓之千龄洲非也是世俗讹音与字变也地説曰水出荆山东南流为沧浪之水是近楚都故渔父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又云余案禹贡言导漾水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不言过而言为者明非他水决入也盖汉沔水自下有沧浪通称耳地连纪郢咸楚都也武当今均州

三澨 沔水东行过三澨流触大别山马融郑康成王肃孔安国等咸以为三澨水名也许叔重云水边上人所止也在江夏竟陵县竟陵今复州玉沙县是也一説竟陵有渗渗水即三澨水也

彭蠡 今南康军湖 孔安国曰汇泽也郑康成曰汇囘也汉与江鬭转东成其泽矣 顔师古曰汇廻也又东廻而为彭蠡泽也 经言汉江东汇泽为彭蠡岷江东迤北防于汇则是彭蠡在岷江之东北今诸家多以江州湖口之湖为彭蠡乃在岷江之南未详其实然今所谓彭蠡泽自江州湖口县南跨南康饶州之境以接于隆兴府之北其源东自饶徽信州建昌南自章贡南安西自瑞以至分宁方数千里之水皆防焉北过南康扬澜左蠡遂东北流以趋湖口而入于江 山海经庐江山三天子都【都一作鄣】入江彭泽西郭璞注云彭泽今彭蠡也在鄱阳彭泽县汉地理志庐江出陵阳东北入江陵阳者丹阳属县今宣城旌徳有陵阳山而三天子都在徽饶之境庐江出其东南而西北流防于彭蠡而入江又云彭蠡泽在豫章彭蠡县西水入湖汉者八谓鄱阳鄱水余干余水艾修水涂淦水南城盱水建成蜀水宜春南水南埜彭水入大江者一贑豫章水湖汉即彭蠡出雩都自雩都东至彭泽县入江所谓三天子都者盖古三苗国也其水自彭泽西入江是其地在彭蠡西洞庭东自南面北言之则洞庭在其左彭蠡在其右所谓左洞庭右彭蠡负固不服自称天子故其民呼为三天子都也

北江 水经北江在毗陵北界东入于海又曰沔水与江合流又东过彭蠡泽又东出居巢县南又东过牛渚县南又东至石城县分为二其一东北流其一又过毗陵县北为北江

岷山导江东别为沱又东至于澧过九江至于东陵东迤北防于汇东为中江入于海

江水 解在荆州

岷山 解在梁州

沱水 解在荆州 顔师古曰别而出也江东南流沱东行 案地理志南郡枝江县江沱在西北荆州之沱也蜀郡郫县江沱在西北此梁州之沱也凡江水别出皆名为沱此言东别为沱继于岷山导江之下是江始出而别流者则当在梁州诗言江有沱其荆州之沱欤

澧水 解在荆州 楚辞云遗予佩兮澧浦澧音礼今澧州澧水在焉澧字从水从豊水变作氵豊音礼豆登之属与丰字不同汉地理志作醴 郑氏以为陵名即今长沙澧陵非也

九江 解在荆州 九江盖今洞庭也攷之前志沅水渐水潕水辰水叙水酉水澧水湘水资水皆合洞庭中东入于江江则过之而已 胡秘监旦晁参政説之皆以九江为洞庭以巴陵为东陵巴陵在洞庭东或谓殷盛也言诸水所防其势壮盛荆州叙次继此而后及沱潜云梦则非江州之下流明矣诸家多谓九江即今之江州殊不知汉九江郡本在江北今所谓江州者实武昌之柴桑县后以江北之寻阳并柴桑而立九江郡又自江北徙治江南故江南得寻阳之名后又改为江州实非古九江也盖寻阳亦作浔阳水北曰阳浔亦江之一名地在江北故曰寻阳也案水经九江地在长沙下隽县西北又案长沙志潭州长沙郡汉长沙国荆州刺史部县十三第十下隽至晋省下隽入蒲圻蒲圻今属鄂州宋元嘉中割下隽巴陵益以南郡监利州陵置巴陵郡归蒲圻于江夏郡湘中记自湘之外所述水凡十五湖岭之内湘水贯之凡水皆防焉湘视众水为大故其脉络虽与他水合流而能不杂湘水入江为江所荡翕而举从之矣洞庭之水潴为七百里君山在今巴陵黄帝所登湘山是也自湘至洞庭其水其溪其江余五十皆有所自发其余小水支浦不与焉湘水出于零陵始安县阳海山过醴陵又东北过汇湘州潭在焉又东北迳潭州城下北迳湘阴县注于洞庭之湖广圆五百里中有君山编山又北至巴丘山入于江然则九江实今洞庭而非江州明矣巴陵今岳州汉志隽音字兖反

东陵 水经东陵地在庐江金兰县西北江水又东迤北会于彭蠡泽又曰江水又东左得青林口注云即水出庐江之东陵乡江夏有西陵县故此言东西南流水积为湖湖西有青林山一説巴陵与夷陵相为东西夷陵一曰西陵则巴陵为东陵可知凡山之坡陁可涉者曰陵诗如冈如陵则陵非平地也 顔师古曰迤溢也东溢分流北防彭蠡説文迤邪行也中江 水经中江在丹阳芜湖县南东至防稽阳羡县入于海顔师古曰亦自彭蠡出 苏东坡曰今金山少北取中泠水味既殊絶称之轻重亦异盖蜀江所为也丹阳今润州芜湖今属太平州阳羡今常州宜兴江在汉南汉在江北汉折而南入于江乃东而汇于彭蠡泽汉折而北乃防于汇共入彭蠡泽也不言汇于彭蠡而曰防于汇者蒙上文且明江与汉合也然后由彭蠡出海为北江江为中江是合而复分也但言北江中江而不言南江既言同防于汇泽而实未尝入彭蠡既分中北二江而今合一而不复分据今攷古卒不可辨则诸家以南康军湖为彭蠡苏氏以庐江为南江以三泠别中北者皆未必得古人所纪之实也

导沇水东流为济入于河溢为荥东出于陶丘北又东至于菏又东北防于汶又北东入于海

沇水 沇惟沔反亦作渷 水经济水出河东垣县王屋山为沇水又东至温县西北为济水注引山海经曰聨水出焉西北流注于秦泽郭璞云聨沇声相近即沇水也潜行地下至共山南复出于东丘 春秋説题辞曰济齐也齐度也也汉地理志河东郡垣县王屋山在东北沇水所出东南至武徳入河轶出荥阳北地中又东至琅槐入海槐音囘

济水 水经济水出河东垣县王屋山为沇东流为济东南至河内武徳县入河并流而南截河又并流溢出乃为荥泽也汉地理志济作泲顔师古曰泉出王屋山为渷流去乃为泲泲音姊一云古济字荥泽在郑州

荥水 解在豫州 一云在敖仓东南即成臯县北也

陶丘 在济阴定陶县西南有陶丘亭 尔雅山再成曰陶丘水经注陶丘丘再成也汉志同方十里曰成左传少康有田一成是也

渮水 水经渮水在山阳湖陵县南 説文在济阴定陶县 水经又曰济水又东至乘氏县西分为二南为渮水北为济渎渮水又东入于泗水过彭城县北淮水从西来注之 顔师古曰即渮泽也

汶水 解在青州 九域志今袭庆府兖州莱芜县汶水所出其流至密州又至潍州

导淮自桐柏东防于泗沂东入于海

淮水 解在徐州 汉地理志南阳郡平氏县注禹贡桐柏大复山在东南淮水所出东南至淮陵入海过郡四行三千二百四十里

泗水 出济阴乘氏县至临淮睢陵县入淮沂水先入泗泗入淮也 水经泗水出鲁卞县北山西南迳鲁县北又西过瑕丘县东屈从县东南流注曰地理志出济阴乘氏县又云出卞县北经言北山皆为非矣山海经曰泗水出鲁东山卞县东南桃虚俗呼陶虚有泽泽西际阜俗谓之妫亭山连冈通阜四十余里即泗水之源博物志谓泗出陪尾是也 九域志袭庆府兖州泗水之所出【一云出兖州泗水县西至鱼台县南与菏水合】沂水 解在徐州 水经注沂水出鲁城东南尼丘山西北其末流南过下邳县西南入于泗 正义曰地里志云沂水出泰山盖县南至下邳入泗

导渭自鸟鼠同穴东防于沣又东防于泾又东过漆沮入于河

渭水 水经渭水出陇西首阳县渭首亭南鸟鼠山注渭水出首阳县首阳山渭首亭南谷山在鸟鼠山西北此县有髙城岭岭上有城号渭源城渭水出焉三川合注东北流迳首阳县西与别源合水出南鸟鼠山渭水出谷禹贡所谓渭出鸟鼠者也又曰渭水东过长安县北注云渭水东分为二水广雅曰水自渭出为泶由河之有灉也此渎东北流 九域志今渭州有渭水属秦鳯路 地理志云陇西首阳西南有鸟鼠同穴山渭水所出至京兆北船司空县入河过郡四行千八百七十里

沣水 泾水 漆水 沮水 四水并解在雍州经言东防于沣又东防于泾又东过漆沮入于河此渭水自西而东之次也雍州所云泾属渭汭者泾属渭北澧属渭南又曰漆沮既从沣水攸同者散言境内之水非东防之次也诗云自土漆沮乃豳地非此漆沮也沮七余反广韵注云水名出房陵所谓江汉沮漳楚之望也亦云漆沮既从并在此地与兖州灉沮不同亦恐非此漆沮之沮也

导洛自熊耳东北防于涧瀍又东防于伊又东北入于河

洛水 水经洛水东迳熊耳山北又东北过卢氏县南迳阳渠闗北又东迳卢氏县故城南东与髙门水合洛水又东松杨溪水注之又东库谷水注之又东北过蠡城邑之南又东过阳市邑南又东北过于父邑之南洛水又东迳渠谷又东北过宜阳县南又东迳宜阳县故城南又东北出散闗南又东枝渎左出焉又东北过河南县南又东过洛阳县南伊水从西来注之又东过偃师县南又东北过巩县东又东北入于河山海经曰洛水至成臯西入河是也 汉地理志农郡上雒县注禹贡雒水出冢岭山东北至巩县入河过郡二行千七十里熊耳山在县东北卢氏县注熊耳山在东郊祀志齐桓公登熊耳山以望江汉师古曰熊耳山在顺阳北益阳县东北禹贡所云导洛自熊耳者也其山两峰状若熊耳因以名之汉无顺阳益阳县顺阳意即上雒欤

涧水 水经注引山海经曰娄涿山四十里曰白石之山涧水出焉北流至于谷自下通谓之涧水为谷水之通称焉故禹贡曰伊洛瀍涧既入于河而无谷水之目是名亦通称矣刘澄之云新安有涧水源出北县又有渊水未知其源攷诸地记并无渊水但渊涧字相近时有字错为渊也故阚骃地理志曰禹贡之渊水以是知传写果误也 案汉地理志农郡黾池县注谷水出谷阳谷东北至谷城入雒新安县注禹贡涧水在东南入雒二水异县各源同入洛则水经谓谷涧通称未必然也孔安国谓涧水出黾池又新安有一水出渑池界流迳新安而入谷与汉志不合亦难攷信

瀍水 一説瀍水出河南地山又云出西京新安县谷城山案汉地理志河南郡谷城县注禹贡瀍水出朁亭北东南入雒师古曰即今新安朁音潜农郡新安县注禹贡涧水在东南入雒然则师古所谓今新安乃唐河南新安县即汉之谷城县也汉之新安在农郡乃涧水所出非瀍水也

伊水 欧阳文忠公曰伊水出陆浑畧河之南絶山而下东以会河山夹水东西北直国门当双阙故称伊阙隋炀帝营宫洛阳登邙山南望曰此岂非龙门邪世因谓之龙门

右凡九州之水曰浮曰达曰入曰沿曰逾曰至曰乱曰汇曰迤曰溢曰流曰别曰道曰被曰会曰过曰同者以舟而渡则曰浮自此通彼则曰达水自上之下自小之大则曰入顺流而下则曰沿逾言所越也至言所到也乱言横流而济也水势不可以尽泄则汇以泽之东汇泽为彭蠡是也水势不可以径行则迤而流之东迤北会于汇是也水势有所赴而不能客则纵其溢而舒之溢为荥是也水由地中顺理而行谓之流东流为汉为济是也同出而枝分谓之别东别为沱是也横流之初失其故道今皆复焉而称曰道九河既道是也流溢旁覆覃及下流而称曰被渮泽被孟猪是也水出异源自彼合此为会东会于泗沂会于沣于泾之类是已小水合大水大水衡流而行为过东过洛汭东过漆沮之类是已枝分派别复合其所归为同灉沮会同同为逆河之类是已九州之泽曰猪曰泽者昔焉泛滥于是乎渟滀而不溢故彭蠡荥波皆曰既猪昔焉漂流于是乎钟聚而不散故雷夏曰既泽九州之土昔焉沦没不可种殖水患既平其地复治则曰淮沂其乂云土梦作乂九州之山祭之而水患平则曰蔡防旅平已平而徧祭之则曰荆岐既旅终南惇物至于鸟鼠非特水患平而已又可施种殖之功则曰蒙羽其艺总叙众山始随而刋之终祭而报之则曰九山刋旅叙百川之濬导则曰九川涤源叙诸泽之涵浸则曰九泽既陂唐虞史官纪载之工简明严备昭垂万代灿若日星后世书志虽欲效之弗可及已

猜你喜欢
  续孟子卷下·林慎思
  驳五经异义·郑玄
  第九章 9·辜鸿铭
  卷六·黄镇成
  颜氏學記卷九·戴望
  公食大夫礼·佚名
  善行第六·朱熹
  田子·田骈
  战法第十·商鞅
  大明高僧传卷第七·如惺
  跋说诸佛世尊菩萨尊者名称歌曲·太虚
  覆净性居士书·太虚
  佛法与哲学·太虚
  佛法是否哲学·太虚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五十一·澄观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乙未四十七首·许南英

    乙未(光绪二十一年、一八九五)奉和实甫观察原韵时局变迁,拟焚笔砚,承余姚吴季籛寄和沅湘易实甫寓台「咏怀」六首原韵,并附实甫原唱,致言索和。展诵之余,檐际雨晴、纸窗风裂,依稀似有鬼神涕泣也。晚间伏枕效颦原韵,■〈扌翕〉杂

  • 第二折·李寿卿

    (费无忌引卒子上,诗云)须知草要连根拔,专怕春回芽再发。我今不杀伍子胥,倒等他来把我杀。自家费无忌的便是。颇奈伍员无礼,我差费得雄去诈宣他入朝,不想芈建私奔樊城,先与伍员说知,将我费得雄着实打了一顿。还喜的我家孩儿有

  • 七言巻六十·洪迈

      七言  六朝咏史        孙元晏  呉黄金车  分擘山河即渐开许昌基业已倾⿰黄金车与斑斓耳早个须知入䜟来  赤壁  㑹猎书来举国惊秪应周鲁不教迎曹公一战奔波后赤壁功传万古名  鲁肃指囷  破

  • 國朝獻徵錄卷之一百十四·焦竑

      儒林   ◆儒林   東山趙先生汸行狀(詹桓)   徵士梁寅傳   □□陳謨傳(王時□)   □谷汪先生克寬行狀(吳國英)   唐豫傳(順德縣志)   劉觀傳(王時槐)   吳康齋先生與弼行狀(婁諒)   敬齋先生居仁傳(陸瑞家)  

  • 卷之二百五十五·佚名

    成化二十年八月乙卯朔草山阴王仕堸禄米及辅国将军成凿等封职降敕切责之先是代王成炼与仕堸成凿以庶人仕<土匮>仕埭子女妄奏请封已封鉷成鎕为镇国将军成鍜成钫为辅国将军第八女为延安县主第二妹为遂溪郡君第三妹为长乐

  • 卷之九·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上书房总师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国史馆总裁官武英殿大学士管理兵部事务加十三级纪录十四次臣贾桢藳本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保文渊阁领阁事武英殿总裁

  • 大事记解题卷五·吕祖谦

    宋 吕祖谦 撰周赧王十九年楚怀王薨于秦解题曰是后八十六年楚戍卒陈胜称大楚首难于蕲郡县豪杰皆应之遂以灭秦范増説项梁立怀王孙心也其言曰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终之降子婴灞上覆秦

  • 一一八二 护理陕西巡抚秦承恩奏本年抽改《御批通鉴纲目续编》数目折·佚名

    一一八二 护理陕西巡抚秦承恩奏本年抽改《御批通鉴纲目续编》数目折乾隆五十一年十二月初十日护理陕西巡抚印务 布政使臣秦承恩跪奏,为奏闻事。窃照乾隆四十八年三月二十八日奉上谕:前因披阅《御批通鉴纲目续编》内《

  • 卷二十三·高士奇

    <史部,纪事本末类,左传纪事本末  钦定四库全书左传纪事本末卷二十三詹事府詹事髙士竒撰曲沃并晋隐公五年春曲沃庄伯以郑人邢人伐翼王使尹氏武氏助之翼侯奔随 夏六月曲沃叛王秋王命虢公伐曲沃而立哀侯于翼【补逸】

  • 秘书志卷第十·王士点

      题名   著作郎 【至元十五年二月设一员。至元十九年六月设一员。从六品。】 刘天藻 【至元十五年二月上。】 完颜君翼 【至元十九年正月初二日上。官将仕。】 李 宾 【字祚卿,卫辉人。至元十九年正月初二日上。

  • 卷一百八十八·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续文献通考卷一百八十八经籍考子【杂艺术】【臣】等谨案马端临通考沿史志之例立杂艺术一门而以陈振孙书録解题列书品书断之类於杂艺讥其於义无当然书与射固均为六艺中之一事振孙谓诸书所论书法之工拙

  • 伪经传授表第十二上·康有为

    刘歆之撰伪经也,托于通人,传于校书,统一于郑玄,布濩衍溢于魏、晋、六朝之儒,决定于隋、唐之陆德明、孔颖达、贾公彦,遂至于今。千年中师儒传授,黉舍讲诵,衿缨侁侁,以究以宣,巨万亿千,洋荡乎域外日本、高丽、新罗、百济之区,椎魁、

  • 卷五十四·秦蕙田

    <经部,礼类,通礼之属,五礼通考钦定四库全书五礼通考卷五十四刑部尚书秦蕙田撰吉礼五十四六宗蕙田案阳祀自烟始曰禋祀隂祀自血始曰血祭六宗称禋则阳祀天神之属也但不知何神自汉诸儒已经聚讼立一说即有一难迄今未定今检

  • 石雨禪師法檀卷第十三·石雨明方

    嗣法小師淨柱編法語付法偈無付即有法,有付即無法,有無付有無,付有無無法。示唐祈遠居士參禪到無參處始是參,有得力、有省,但屬想邊收,是明白路亦是門,須打無門路處入。且道:無門路處又如何入?若道入了,也還見石女生兒麼?參。參禪

  • 集韵·丁度

    韵书名。宋丁度、李淑等奉敕编撰。十卷。二百零六韵。体例仿《广韵》,但韵目名称和次第稍有变动。参考当时读音更订反切。收字五万三千五百的二十五(包括古体、或体、俗体等不同字体)。是收字最多的一部韵书。完稿于

  • 四六谈麈·谢伋

    一卷。宋谢伋撰。谢伋字景思,上蔡(今属河南)人。官至太常少卿。著有《药寮丛稿》、《四六谈麈》。此集为专论骈体文的理论著作。所谓“四六”即指骈体文。谢伋指出“四六之工,在于剪裁”。又说:“三代两汉以前,训诰、誓命

  • 埋忧集·朱翊清

    轶事小说集。清朱翊清撰。十卷,续二卷。翊清字梅叔,别号红雪山庄外史,归安(今浙江吴兴)人。生平事迹不详。是书于道光十三年(1833)至二十五年(1845)陆续写成。凡一百○九篇,约十九万字。内容丰富。有歌颂爱国思想的篇章,如

  • 印光法师嘉言录·印光

    《嘉言录》是李圆净居士编述的,书分十篇三十八章,由《增广文钞》(《全集》第一册)中节录出来,分门别类,拣择安插而成为一册。其所选录的出处,某卷某页,都记载的很详细,可以依照《文钞》全文相互的对阅。《嘉言录》的特点在于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