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第三十六

嘉兴大藏经 阅藏知津(第卷-第卷)

阅藏知津卷第三十六

北天目沙门释智旭汇辑

大乘论藏 释经论第一之三

金刚般若经疏(一卷) (南法北会)

天台智者大师说

法譬标名,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是经正体。约实相慧,行无相檀,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是因,诸相非相,是果。此之因果,同约实相为宗,破诸相惑,显出功能,亦自无滞,即力用也。教相可知,三分亦易可知。

金刚经疏论纂要(三卷) 农

唐大兴福寺沙门宗密述 宋长水沙门子璇重治

科经约天亲,释义兼无著,傍及余论疏,但可云纂,亦自云要。

释金刚经刊定记(七卷) 农

宋长水沙门子璇录

石壁于纂要,别为广录,今师病其繁长,更为刊定。

仁王护国般若经疏(五卷) (南韩北同) (前有晁说之序)

天台智者大师说 门人灌顶记

人法为名,实相为体,自行因果为宗,权实二智为用,大乘熟酥为教相。序品为序分,观空下六品为正说分。嘱累品为流通分。若望经文,受持品末,佛告月光下,即是流通。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略疏(九纸) (南青北百)

沙门法藏述

五门分别:一教兴。二藏摄。三宗趣。四释题。五解文。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集注(一卷) (南石北[○@缺]) (前有御制序)

明天界寺僧宗泐演福寺僧如玘同集

共集贤首,孤山,古云,佛海,四家注疏。

妙法莲华经玄义(二十卷) (南寔宁北密勿) (前有私记缘起)

智者大师说 门人灌顶录

序曰:妙者,妙名不可思议也。法者,十界十如权实之法也。莲华者,譬权实法也。良以妙法难解,假喻易彰,况意多端,略拟前后,合成六也:一为莲故华,譬为实施权。二华敷,譬开权,莲现,譬显实。三华落,譬废权,莲成,譬立实,又莲譬于本,华譬于迹,从本垂迹,迹依于本。二华敷,譬开迹,莲现,譬显本。三华落,譬废迹,莲成,譬立本。是以先标妙法,次喻莲华。荡化城之执教,废草庵之滞情,开方便之权门,示真实之妙理,会众善之小行,归广大之一乘。上中下根皆与记莂,又发众圣之权巧,显本地之幽微,故增道损生,位邻大觉,一期化导,事理俱圆,莲华之譬,意在斯矣。

释名第一,辨体第二。明宗第三。论用第四。判教第五。释此五章,有通有别,通则七番共解,别则五重各说。○通七番者:一标章。二引证。三生起。四开合。五料简。六观心。七会异。标章令易忆持,起念心故。引证据佛语,起信心故。生起使不杂乱,起定心故。开合料简会异等,起慧心故。观心即闻即行,起精进心故。五心立,成五根,排五障,成五力,乃至入三脱门。略说七重共意如此。广解五章者,一一广起五心,五根,令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耳。标章,乃至料简,具如全文。六观心者,从标章至料简,悉名观心,心如幻焰,但有名字,名之为心,适言其有,不见色质,适言其无,复起虑想,不可以有无思度,故名心为妙。妙心可轨,称之为法。心法非因非果,能如理观,即办因果,是名莲华,由一心成观,亦转教余心,名之为经。释名竟。心本无名,亦无无名,心名不生,亦复不灭,心即实相,初观为因,观成为果,以观心故恶觉不起,心数尘劳,若同若异,皆被化而转,是为观心标五章竟。观心引证等,具如全文。七会异者,会四悉檀也,解四悉檀为十重:一释名。二辨相。三释成。四对谛。五起教观。六说默。七用不用。八权实。九开显。十通经。具如全文寻之。○别解五章者,释名为四:一判通别。妙法莲华为别名,经之一字为通名,教行理三,皆论通别。(不同他解,以上四字,唯目所诠,经之一字,独指能诠也。)二定前后。文则先妙后法,解须先明法,次明妙也。三出旧不录。四正解。先明法者,谓众生法、佛法、心法。经云:为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若众生无佛知见,何所论开,当知佛之知见,蕴在众生,故众生法妙也。佛法妙可知。心法妙者,如安乐行中,修摄其心,观一切法,不动不退,又一念随喜等。普贤观云:我心自空,罪福无主,观心无心,法不住法。净名云:诸佛解脱,当于众生心行中求。华严经云: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破心微尘,出大千经卷,是名心法妙也。次更约十界十如释法:具如全本。二明妙者,一通释。二别释。一通释者,谓相待妙,绝待妙,唯论二妙,更无非绝非待之文,若更作者,绝何惑,显何理,故不更论也。众生之法,亦具二妙,称之为妙。佛法,心法,亦具二妙,称之为妙。二别释者,有迹中十妙,本中十妙,观心十妙。迹中十妙者:一境妙。二智妙。三行妙。四位妙。五三法妙。六感应妙。七神通妙。八说法妙。九眷属妙。十功德利益妙。释此为五:一标章。二引证。三生起。四广解。五起权实。广解中,第一境妙为二:一释诸境。二论诸境同异。释境为六:一十如境。谓十界十如。二因缘境。谓四种十二因缘。三四谛境。谓四种四谛。四二谛境。谓七种二谛。五三谛境。谓五种三谛。六一谛境,谓四种一谛,及与无谛。第二智妙为二:初总论诸智。二对境论智。初为六:一数,谓一世智,乃至二十圆妙觉智。二类,谓世智无道,邪计妄执,心行理外,不信不入,故为一。五停心,四念处,已入初贤佛法气分,俱是外凡,故为一。四善根,同是内凡,故为一。四果同见真,故为一。支佛别相观能侵习,故为一。六度缘理智弱,缘事智强,故为一。通教方便声闻,体法智胜,故为一。支佛又小胜,故为一。通教菩萨入真方便智,四门遍学,故为一。出假智正缘俗,故为一。别教十信智,先知中道。胜前劣后,故为一。三十心,俱是内凡,故为一。十地同是圣智,故为一。三藏佛是师位,名胜三乘弟子,故为一。通教佛智,断惑照机胜,故为一。别教佛智又胜,故为一。圆教五品弟子,具烦恼性,能知如来秘密之藏,故为一。六根清净智邻真,故为一。初住至等觉,同破无明,故为一。妙觉佛智,无上最尊,故为一。三辨相,四明智照境。五明粗妙。六明开粗显妙。具如全本。二对境明智,亦如全本。第三行妙为二:一通途增数行。二约教增数行。后更约五数明行妙,先明别五行。次明圆五行,谓圣行,梵行、天行、婴儿行、病行,有次第一心之不同。第四位妙者,约药草喻品,但明六位,一人天位,是小药草。二声闻缘觉位,是中药草。三六度菩萨位,是上药草。四通菩萨位,是小树。五别菩萨位,是大树。六圆教位,是最实事,如一地一雨。于中又为十意:一简名义。二明位数。三明断伏。四明功用。五通诸位明粗妙。六明位兴。七明位废。八开粗显妙。九引经。十妙位始终,具如全本。第五三法妙者,妙位所住之法,即三轨也。此即七意:一总明三轨,一真性轨。二观照轨。三资成轨。名虽有三,祇是一大乘法也。二历别明三轨,历四教各论三法也。三判粗妙。四开粗显妙。具如全本,五明始终。取凡地一念之心,具十法界十种性相,为三法之始。若有无明烦恼性相,即是智慧观照性相,以迷明故,起无明,若解无明,即是于明,如冰是水,如水是冰,悉有恶业性相,即善性相。由恶有善,离恶无善。翻于诸恶,即善资成。如竹有火,火出还烧竹,皆有苦道性相,迷此苦道,生死浩然。此是迷法身为苦道,不离苦道别有法身,如迷南为北,无别南也。夫有心者,皆有三道性相,即是三轨性相。若言如是力如是作者,菩提心发也,即是真性等萌动,如是因者,即观照萌动。如是缘者,即资成萌动,如是果者,观照萌动成习因,感得般若习果满。如是报者,资成萌动为缘因,感得解脱报果满,是为三德究竟满,名秘密藏。本末等者,性德三轨冥伏,不纵不横,修德三轨彰显,不纵不横,冥伏彰显,皆如等,数等,妙等,故言等也。亦是空等,假等,中等,亦类通三法,谓三道,三识,三佛性,三般若,三菩提,三大乘,三身,三涅槃,三宝,三德,诸三法无量,举其大要,明始终耳,七悉檀料简如全本,此五番明妙,从因至果,以辨自行妙,半如意珠竟。第六感应妙者,上四妙名圆因,三法妙名圆果,果智寂照,有感必彰,故名感应妙也,感属机,应属圣,略言为四,一冥机冥应,二冥机显应。三显机显应。四显机冥应。若具足辨者,用四机为根本。所谓冥机,是过去,显机,是现在,亦冥亦显机,是过现,非冥非显机,是未来,于一机中,各召四应,即成十六句也。余如全本。第七神通妙者,正论化用益他,即是三轮不思议化也。第八说法妙。为六意:一释法名。谓十二分教,二分大小。三对缘同异,四判所诠,五明粗妙。六明观心。皆如全本。第九眷属妙者。一理性眷属。一切众生,皆是吾子也。二业生眷属,为亲、为中、为怨、三类受道,得出生死也。三愿生眷属,先世结缘,虽未断苦,愿生内眷属中,或怨家等,因之得道,四神通眷属,若先世值佛,发真见谛,生犹未尽,或在上界,或在他方。以身通力,分形来此。五应生眷属,已得法身之本,能起应入生死也。又法门眷属,如方便为父,智度为母等。第十功德利益妙者,为四:一来意。二正说中利益。三流通中利益。四观心中利益。略说七益,广开十益,具如全本。五结成权实,亦如全本,迹中十妙竟:本中十妙者,先释本迹,二明十妙,释本迹为六:一理为本,事为迹。二理事皆为本,说教为迹。三教为本,行为迹。四行能证体为本,起用为迹。五实得体用为本,权施体用为迹。六今经所显成佛已久为本,先来所说为迹也。明十妙者:一本因妙。二本果妙。三本国土妙。四本感应妙。五本神通妙。六本说法妙。七本眷属妙。八本涅槃妙。九本寿命妙。十本利益妙。观心者,本迹长远,亦不离心,佛如众生如,一如无二如,佛既观心,得此本妙,迹用广大,不可称说,我如如佛如,亦当观心出此大利也。次释莲华者,权实难显,仅譬莲华。又七喻文多:故以譬标题。又莲华非譬,即是法华三昧当体之名,利根即名解理,不假譬喻,中下未悟,须譬乃知,以易解之莲华,喻难解之莲华,故有三周说法,逗上中下根,盖依正因果,悉是莲华之法,何须譬显,为钝根人。不解法性莲华,故举世华为譬,亦应何妨,二门六譬,略如序说,又以遍譬十如,十二因缘,四谛,二谛,三谛,一谛,无谛,境妙。又譬智妙,行妙,乃至功德利益妙,乃至本妙,具如全本。次释经为五:一明无翻。二明有翻。三和融有无。四历法明经。五观心明经,亦具如全本。二显体者,一部之旨归,众义之都会也。略开七条:一正显体。二广简伪。三一法异名。四入体之门。五遍为众经体。六遍为诸行体。七遍为一切法体。一正显体者,即一实相印也。二广简伪者,凡外乃至别教教道,皆未达此实相印也,三一法异名者,法界,真如,佛性,种智,乃至大般涅槃等也,四明入体门者,谓以教行为门,略为四意。一略示门相,谓四四一十六门。二示入门观,谓门门各具十法成乘。一识所观境。二真正发心。三遵修定慧。四能破法遍。五善知通塞。六善用道品。七善用对治。八善知位次。九善能安忍。十法爱不生,具在全帙,须细寻之。三示粗妙。四示开显。俱在全本,五六七三意,亦如全本。三明宗者,修行之喉襟,显体之要蹊,如梁柱持屋,结网提纲。释宗为五:一简宗体。谓不异而异,约非因非果而论因果,故有宗体之别也。二正明宗。从序品,讫安乐行品,破废方便,开显真实佛之知见,亦明弟子实因实果,亦明师门权因权果,文义虽广,其要为成弟子实因,因正果傍,故于前段明迹因迹果也。从涌出品,讫劝发品,发迹显本,废方便之近寿,明长远之实果,亦明弟子实因实果,亦明师门权因权果,而显师之实果,果正因傍,故于后段明本因本果,合前因果,共为经宗也。三众经同异者,今经迹中师弟因果,与众经有同有异,本中师弟因果,众经所无,正以此之因果为经妙宗也。四粗妙开显,如全帙。五结成者,经说因果,正谓通益生法行人。若开权显实,正令七种方便生身未入者入,傍令生法二身已人者进,若说寿长远,傍令生身未入者入,正令生法已入者进,从七种方便,入圆初住,见真为因,乃至得妙觉为果,住前相似,非是真因,若取性德为初因者,弹指散华,为缘因种,随闻一句,为了因种,凡有心者,是正因种,此乃远示性德三因种子,非是真实开发,故不取为因也。四明用者,此经以断疑生信为用,用佛菩提二智,断七种方便最大无明,同入圆因,破执近迹之情,生本地深信,乃至等觉,亦令断疑生信,如是胜用,岂同众经耶!五教相者,诸经皆是逗会他意,令他得益。不谭佛意。今经但论如来布教之原始,中间取与,渐顿适时,大事因缘,究竟终讫。当知此经。唯论设教大纲,不委微细网目,记者私录云:诸大乘经,旨归不殊,但随宜为异,如华严,无量义,法华,皆三昧名,般若是大智慧。维摩说不思议解脱,大涅槃是究竟灭。文殊问菩提是满足道,悉是佛法,法无优劣,于中明果,皆是佛果,明因,皆是地因,明理,皆是法性,所为,皆是菩萨,旨归不当有异,人何为强作优劣。

妙法莲华经文句(二十卷) (南更霸北实宁)

天台智者大师说 门人灌顶记

章安尊者叙云:佛出世难,佛说是难,传译此难,自开悟难,闻师讲难,一遍记难,余二十七,于金陵听受,六十九,于丹丘添削,留赠后贤,共期佛慧。

初品为序。方便品讫分别功德十九行偈,凡十五品半,名正。从偈后尽经凡十一品半,名流通。又一时分为二,从序至安乐行十四品,约迹开权显实。从涌出讫经十四品,约本开权显实。本迹各序正流通。

消文为四:一因缘。二约教。三本迹。四观心。始从如是,终于而退,皆以四意消文,而今略书,或三二一,贵在得意,不烦笔墨,因缘亦名感应,众生无机,虽近不见,慈善根力,远而自通,感应道交,故用因缘释也。夫众生求脱,此机众矣,圣人起应,应亦众矣。今论娑婆国土,音声佛事,则甘露门开,故用约教释也。若应机说教,教有权实浅深不同,须置指存月,亡迹存本,故用本迹释也。若寻迹迹广,徒自疲劳,若寻本本高,高不可极,日夜数他宝,身无半钱分。但观己心之高广,扣无穷之圣应,机成致感,逮得己利,故用观心释也。初序品者,如是等五事,冠于经首,次序也。放光六瑞,发起之端,由序也。问答释疑,正说弄引,叙述也。二从方便品,讫授学无学人记品,是迹门正说,更为两,一从此下,是略开三显一。二从告舍利弗,汝已殷勤三请。是广开三显一,凡七品半,文为三:一从此至譬喻品尽回向佛道,是为上根人法说。二从尔时舍利弗白佛下至授记品,是为中根人譬说。三化城喻下三品,是为下根人因缘说,三法师下五品,是迹门流通。从地涌出品第十五,是本门发起序。寿量品第十六,是正开近迹显远本。分别功德品第十七,于中佛说长行,为总授法身记,弥勒说偈,为总申领解,正宗分竟。此后并下三品,为劝持流通。神力品第二十一,乃至普贤菩萨劝发品第二十八,为付嘱流通。

观音玄义(二卷) (南何北遵)

天台智者大师说 门人灌顶记

此别释法华经中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也。释名十义:一人法。二慈悲。三福慧。四真应。五药珠。六冥显。七权实。八本迹,九缘了。十智断。又境智因缘名观世音,世者,即五阴世间,众生世间,国土世间,十种法界,三十种世间,即所观之境也。音者,即十法界口业之机也。观者,一切种智中道正观也。普门者,一慈悲普,二弘誓普,三修行普。四断惑普。五入法门普。六神通普。七方便普。八说法普。九供养诸佛普。十成就众生普也。以灵智合法身为体,感应为宗,慈悲利物为用,流通醍醐味为教相。

观音义疏(二卷) 同上

天台智者大师说 门人灌顶记

有时亦作序、正、流通,三段。有时不作三段名,但分为三章,一无尽意问。二佛答。三持地叹。或为四章,三如前,四者闻品得益,或作二段,谓前后两问答也,多种分章,随人意用,文中亦作因缘,乃至观心等释。

妙法莲华经要解(并科二十卷) (前有弘传序注并释及南序) 旷远

宋温陵开元莲寺沙门戒环解

科此经二十八品,序分一品。正宗分十九品。流通分八品。

大般涅槃经玄义(二卷) (南践北灭)

隋天台沙门灌顶撰

此经若依梵本,具云摩诃般涅槃那修多罗。摩诃言大,般涅槃那,此翻灭度。释此三字,具依两义:一别。二通。别释者,大即法身。故此经云:所言大者,其性广博,犹若虚空,其性即法性,法性即法身也。灭者,即是解脱,解脱二种烦恼,生死永灭,免斯因果患累,即解脱义也。所言度者,即是摩诃般若,故大论云:信为能入,智为能度。当知别以三字标今经之目,即是三德之异名也。通释大者,谓大法身,大般若,大解脱也。灭者,即是三德皆寂灭也。度者,即是三德皆究竟圆满也。故通以三字标名,表三德皆大寂灭究竟也。别通之义虽殊,然并是用非果之果,无上秘密之极果,以标一教之首也。复云大若虚空,不因小相。又其性广博,多所容受。又名不可思议诸佛之法界,是为三义释大也。灭者,灭二十五有,及虚伪物,又得二十五王三昧,种种示现,又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是为三义释灭也。度者,度于不度,又度于度,又度此彼之彼岸,亦度非此非彼之彼岸,譬如神龟,水陆俱度,是为三义释度也。总揽三法,三目、三点,名大般涅槃,金刚宝藏,满足无缺,不纵不横,不并不别,微妙秘密,以当其体,常住不变,恒安清凉,不老不死,以当其宗,置毒佛性,遍五味中,味味杀人,震大毒鼓,虽无心欲闻,闻之皆死。八大自在我,以当其用,常住二字,无上醍醐,与诸典别,决定之吼,以当其教,名含,体摄,常宗,毒用,极教之相也。

大般涅槃经疏(古十八卷南作二十六卷北作三十三卷) (南土会盟北灭虢践)

撰者同上 唐天台沙门湛然再治

分文为五:一召请涅槃众,从初如是讫流血洒地。二开演涅槃施,从纯陀讫大众问。三示涅槃行,从现病讫德王。四问答涅槃义,从师子吼讫品。五折摄涅槃用,从迦叶讫经。

佛遗教经论疏节要(一卷) (南丹北迹)

宋晋水高丽国沙门净源述

大意宗天亲论,而讹谓是马鸣论,可见考订之疏矣。

菩萨戒义疏(二卷) (南遵北何)

陈隋天台智者大师说

三重玄义,第一释名,初明人名,次辨法号,后明阶位。第二出体,初明无作,二明止行二善。第三料简,一须信心,二无三障,三人法为缘。就文为三,从初偈长行讫清净者为序,次十重讫现在菩萨今诵为正说,余尽卷为劝说流通。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注解(一卷) (前有洪武御制序) (南[○@缺]北主)

明天界善世禅寺住持僧宗泐

演福讲寺住持僧如玘同奉 诏注

阅藏知津卷第三十六

(信士   助银 两

信士马泰昭助银伍钱

比丘慧一助银陆钱)

 

猜你喜欢
  卷第七十六·佚名
  目录·佚名
  根本說一切有部百一羯磨卷第六〈此一卷是悔衆教罪法〉·欧阳竟无
  投子青禅师·惠洪
  一切相应诸佛三昧曼罗仪轨分第二十一·佚名
  卷五十七·佚名
  卷之五·牧云通门
  卷七·佚名
  宏智禅师广录 第一卷·正觉
  妙法莲华经譬喻品第三·佚名
  持品第三十五·佚名
  根本说一切有部尼陀那卷第三·佚名
  杂阿含经卷第十·佚名
  宝峰英禅师·惠洪
  佛说如来兴显经卷第一·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龚大明·唐圭璋

      大明字若晦,仁和(今浙江杭州)人。生乾道四年(1168)。宁宗闻其名,召至禁中斋修,赐号冲妙大师。嘉熙二年(1238)卒,年七十有一。   缺调名   山居   山居好。山居好。鹤唳猿啼饯昏晓。碧窗柏子炷炉香,趺坐蒲团诵黄老。  

  • 全闽诗话卷十二·郑方坤

    ○神仙 鬼怪 杂缀武夷君武夷君地官也相传于八月十五日大会村人于武夷山上置幔亭化虹桥通山下村人既往是日太极玉皇太姥魏真人武夷君三座空中告呼村人为曾孙汝等若男若女呼至乃命鼔师张安陵等作乐行酒令歌师彭令昭唱

  • 卷76 ·佚名

    范成大 冬至晚起,枕上有怀晋陵杨使君 新衣儿女闹灯前,梦里庄周正栩然。 骑马十年听晓鼓,人生元有日高眠。 多稼亭边有所思,冬来捻却几行髭。 也应坐拥黄紬被,断角孤鸿总要诗。 范成大 冬至夜發峽州

  • 卷三百九十八·曹学佺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三百九十八 明 曹学佺 编 明诗次集三十二 张 泰 疾风卷高冈 疾风卷高冈吹折梧桐树惊起双凤皇分飞隔烟雾遗雏落平沙白日声载路生为失皇母嗷嗷向谁哺凤去朝蓬莱悲鸣几回顾念谁将此曲谱

  • 卷三百二十八·曹学佺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三百二十八 明 曹学佺 编 明诗初集四十八 王燧 送别 绿水灔汀洲风起江南秋烟波有孤客关河生远愁远愁那足说惜此芳华歇日暮淡忘归苹花怅难撷 修竹美人图 兰膏香腻盘云緑愁鎻春山黛痕蹙

  • 卷十三·康熙

    钦定四库全书御选唐诗卷十三五言律杜甫郑氏东亭【全唐诗郑氏上有重题二字甫自注在新安界唐书地理志河南府县新安】华亭入翠微【洛阳名园记环溪王开府宅园甚洁华亭者南临池池左右翼而北过凉榭复滙为大池周围如环故云然

  • 卷二十三·毕沅

      ◎宋纪二十三 ∷起玄黓摄提格正月,尽昭阳单阏六月,凡一年有奇。   ○真宗膺符稽古神功让德文明武定章圣元孝皇帝   咸平五年辽统和二十年   春,正月,庚子,辽主如延芳淀。   壬寅,帝谒启圣院太宗神御殿。初,太祖,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四百七十一·佚名

    嘉靖三十八年四月壬寅朔时享 太庙遣成国公朱希忠代○倭船数百艘转掠江北扬州海门等处○癸卯巡抚宁夏都御史霍冀言俺答纠聚套虏势将西犯本镇兵马单敝不敷防御乞掣回入卫游兵或将在镇休班兵马免其番上更请发太仆寺银三

  • ◎蒙藏院·费行简

    五族共和,蒙藏乃民族之一,当然无别立官署之必要。徒以俗尚不同,封爵未除,故其事项,不能隶之各部署,一也。自入民国,外蒙首先独立,经几多之劝导,始改自治,而内蒙如廓尔罗斯诸旗,亦时有蠢动。西藏则自****私归后,意在为虎作伥,窥伺川

  • 一一六○ 安徽巡抚书麟奏换缴《通鉴纲目续编》数目情形折·佚名

    一一六○ 安徽巡抚书麟奏换缴《通鉴纲目续编》数目情形折乾隆五十一年十一月初八日安徽巡抚臣书麟跪奏,为换缴《通鉴纲目续编》数目,遵旨汇奏事。窃照《御批通鉴纲目续编》内应行抽改之处,前于乾隆四十八年四月内钦奉上

  • 卷一百二十八·张守节

    钦定四库全书 史记正义卷一百二十八 唐 张守节 撰 龟策列传第六十八【史记至元成间十篇有录无书而禇少孙补景武纪将相年表礼书乐书律书三王世家蒯成侯日者龟策列传日者龟策言辞最鄙陋非太史公之本意也】史记一百二

  • 朱友谦传·薛居正

    朱友谦,字德光,许州人,原名朱简。祖父朱岩,父亲朱琮,世代为陈、许二州小校,广明之乱时,朱简离开乡里,到渑池镇将柏夔手下做事,曾经在石壕、三乡之间当强盗,抢劫行人。后来在陕州节度使王珙手下做事,渐渐升到军校。王珙性格严格急

  • 郭进传·脱脱

    郭进,深州博野人。少时贫贱,为钜鹿富豪家的雇工。他身强体壮,倜傥任气,结交豪杰侠士,嗜好酒和赌博游戏。他所在的富家少年认为他是祸患,想谋划杀他。妇女竺氏暗中知道了该谋,把这事告诉了郭进,郭进于是逃到晋阳投依后汉高祖刘

  • 鼻奈耶卷第三·佚名

    姚秦凉州沙门竺佛念译僧残法之一佛世尊游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尊者迦留陀夷。(迦留陀夷黑光也阿难从弟也)于只桓岁坐扫洒房室。于中敷床前著澡罐。外复有澡罐。到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城分卫。得食而还。入房举衣钵息

  • 荆州天王水鉴海和尚五会录序·水鉴慧海

    嘉兴大藏经 天王水鉴海和尚五会录荆州天王水鉴海和尚五会录序余常谓圣贤危微之旨必待人而后传故我儒之有薪传犹释氏之有统嗣也圣贤危微之传必升堂而后入室我儒之有洙泗犹释氏之有祖庭衣钵也圣贤之道非其人不传释氏之

  • 秘传眼科龙木论·佚名

    眼科书。10卷。撰人不详,约宋元间人编集。卷1~6载《龙木总论》及《七十二证方论》,内述72种眼科病证及治疗方药,其中论内障23症、外障49症;卷7《诸家秘要名方》,内容为《巢氏论针眼候》、《三因方》、《本事方》、《百

  • 大方广如来秘密藏经·佚名

    凡二卷。译于南北朝初期(350~431),译者佚名。又作大方广如来秘密藏经、秘藏经、秘密藏经。收于大正藏第十七册。本经叙述佛陀对来自常出大音国之无量志庄严王菩萨宣说秘密藏法。菩萨欢喜而以身供养佛,且变现稀有广大之神通

  • 荆南内护国寺启真诚禅师语录·佚名

    《荆南内护国寺启真诚禅师语录》共四卷。清诚说,振闻编(依驹本印)卷首收序、开堂疏;卷一收上堂、示众;卷二收小参、垂问、法语、机缘;卷三收佛祖真赞、拈颂(付);卷四收赞、偈(佛事)。诗、启。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三十七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