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卷第二十四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光禄卿传梵大师赐紫沙门臣法护等奉 诏译

持戒波罗蜜多品第七之余

尔时世尊说是偈已。告舍利子言。我今所说于诸契经。展转增胜随顺根力应当信解。舍利子。又此眼等譬如泡沫不可撮摩。于泡沫中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无补特伽罗。无意生无儒童。无作者亦无受者。如是了知诸法不生。离一切相。此中何有贪爱之者。又此眼等譬如阳焰。一切烦恼贪爱集生。前际后际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无补特伽罗无意生无儒童无作者亦无受者。如是了知诸行不转。离一切相。此中何有贪爱之者。又此眼等譬如芭蕉。体不实故。于芭蕉中无我无人。乃至离一切相。此中何有贪爱之者。又此眼等譬如幻化。颠倒集生此幻化中无我无人。乃至离一切相。此中何有贪爱之者。又此眼等犹如梦中。见诸色相非真实故。于此梦中无我无人。乃至离一切相。此中何有贪爱之者。又此眼等犹如谷响。由缘生故。于谷响中无我无人。乃至离一切相。此中何有贪爱之者。又此眼等犹如影像。随诸业惑之所显现。此影像中无我无人。乃至离一切相。此中何有贪爱之者。又此眼等譬如浮云。聚散无定体非究竟。此浮云中无我无人。乃至离一切相。此中何有贪爱之者。又此眼等譬如电光。刹那变灭。此电光中无我无人。乃至离一切相。此中何有贪爱之者。又此眼等犹如虚空。离我我所。于空法中无我无人。乃至离一切相。此中何有贪爱之者。又此眼等犹如愚聋。无所觉知。又如草木墙壁瓦砾诸非情物无所觉知。而此愚聋非情法中无我无人。乃至离一切相。此中何有贪爱之者。又此眼等犹如诸行。皆流转故。亦如风鸢假缘和合。此诸行中无我无人。乃至离一切相。此中何有贪爱之者。又此眼等皆是虚假。一切不净之所积聚。此虚假法无我无人。乃至离一切相。此中何有贪爱之者。又此眼等如镜中像。随物显现旋有旋无。是破坏法。此镜像中无我无人。乃至离一切相。此中何有贪爱之者。又此眼等犹如苦井。老病死苦四蛇二鼠交相侵迫。此苦井中无我无人。乃至离一切相。此中何有贪爱之者。又此眼等无实边际。浮尘之根死法所侵。乃见边际。此边际中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无补特伽罗。无意生无儒童无作者亦无受者。如是了知离一切相。此中何有贪爱之者。舍利子。蕴处界法亦复如是。若菩萨摩诃萨。内心坚固真实相应。永不堕于贪爱法中。若堕贪爱。无有是处。于贪爱法真实厌离。舍利子。是名菩萨摩诃萨戒行清净。又菩萨摩诃萨如是圆满清净戒行。于诸有情不生损害。至于微细有情悉能饶益。亦复不惜躯命。普于一切无所不舍。或受佗恩而能还报。自佗受用悉令圆满。又菩萨摩诃萨于一切处。宁丧身命远离种种邪欲之行。宁丧身命不以妄语及以两舌虚诳有情。于自眷属常生喜足。宁丧身命远离绮语。常出慈爱柔顺之语决定正直之语。常自护身。于佗尘境不生贪爱。宁丧身命不生嗔恚。人所毁呰终不倾动。而能忍受诸恶语言。宁丧身命不生邪见。何以故。归依诸佛心不退转。常持禁戒无所毁犯。亦复不乐世智辩聪。唯学佛慧。坚持禁戒常无过失。远离险恶诸杂染法。坚持禁戒远离诸恶烦恼积习。常得成就洁白胜行。增长往昔普施饮食。坚持禁戒随心所欲。自在而行安乐吉祥。持诸禁戒于诸智者不生毁谤。初中后时正念无失。于持戒中离诸讥谤。诸有过失皆悉不生。于诸根门而常密护。于持戒中具大名称。诸有善法而常摄受。少欲知足于诸应供而常知分。欢喜持戒断诸攀缘。常行正直。持诸禁戒于三业中而常伺察。乐居旷野。坚持禁戒于诸女人常生厌离。而常爱乐诸圣种族。坚持禁戒誓愿不观世间美境。于头陀行而无缺漏。持诸禁戒于自善根不由他起。言行相应。持诸禁戒于诸人天不生虚诳。常生慈心而复增胜。于诸有情无损害意起大悲心。常持禁戒忍受一切诸苦恼事。欢喜持戒爱乐诸法。而无执著常修舍行。持诸禁戒于逆顺境常行平等。于自过失常能伺察。随顺他心而常守护。善能调伏一切有情。持诸禁戒而能圆满檀波罗蜜。持诸禁戒而能圆满戒波罗蜜。坚持之心无人能胜。持诸禁戒而能圆满忍辱波罗蜜。于诸善法而为究竟。持诸禁戒而能圆满精进波罗蜜。于静虑中不生懈倦。持诸禁戒而能圆满禅波罗蜜。修习闻慧常无间断。持诸禁戒而能圆满胜慧波罗蜜。志乐亲近诸善知识。持诸禁戒坚固积集菩提分法。远离恶友。持诸禁戒常得远离诸险苦难。于自身分常生厌离。持诸禁戒于无常想而能伺察。于自寿命复能弃舍。持诸禁戒而常不乐久住于世。唯常远离诸相违行。持诸禁戒于自心意。常极清净离诸热恼。持诸禁戒远离贪爱。不自贡高而能谦下。持诸禁戒纯直无谄。柔和软语如实相应。持诸禁戒获大名称。普遍一切而自调伏。持诸禁戒常无嗔恚。好乐寂静。以善语言化利有情。持诸禁戒如实而说悉无违背。以四摄法摄受有情。持诸禁戒常护正法。于自法财而无匮乏。诸有智者于此戒蕴悉皆具足。而能行诸菩萨之行。舍利子。菩萨摩诃萨。以是持戒波罗蜜多故。而能发起勇猛之心。所有魔事及魔眷属。悉皆隐蔽诸娆恼事。亦复不现。

忍辱波罗蜜多品第八之余

舍利子。云何菩萨摩诃萨忍辱波罗蜜多。是菩萨摩诃萨。为护禁戒发起勇猛。修行具足忍辱波罗蜜多。修是行时。世间所有一切娆恼不饶益事。皆能忍受。若寒热饥渴暴风酷日。若蚊虻水蛭毒虫之类。共来触恼悉能安受。若诸众生以恶语言互来毁谤。及欲损害菩萨身命。菩萨尔时心无恐怖。不生恚恼亦无怨结。已生现生当生悉能忍耐。舍利子。是名菩萨摩诃萨修行具足。忍辱波罗蜜多。又舍利子。我于往昔长夜之中。常修如是忍辱观法。若一切有情固来毁骂。加诸嗔恚而行捶打。以粗恶语种种诽谤。我于尔时不生忿恚。不生嫉妒不生恼害。亦不以其不饶益事反相加害。舍利子。我自成就忍辱观已。常起悲心慜念有情。增长忿怒嗔恚嫉妒。堕烦恼中。复以善巧种种方便而觉悟之。令得出离获妙果报。若诸有情弃背菩萨。不从善化返增恶行。于一切处常获丑陋不如意报。何以故。嗔恚行业是丑陋因。是不善业。是杂染业是下劣业。非正士业。非善友业。此不应作。当知嗔恚诸不善业。能令引趣堕三恶道。能令引趣焰魔罗界。能令引趣随地狱道生畜生中。于焰魔罗界以为眷属。如是嗔恚诸恶行业。能令引趣无财下劣夜叉趣中。能令引趣无财下劣饿鬼趣中。如是嗔恚诸恶行业。能令引趣贫穷下贱丑陋人中。舍利子。我自往昔不曾修作如是行相。菩萨摩诃萨亦应不修如是行相。又舍利子。此中云何是别异法。云何种种别异修作。我等所修善法相应。彼等所修非善法相应是别异法别异修作。舍利子。菩萨摩诃萨。应当如是随我修学。何以故。菩萨摩诃萨当修学时。或有有情来相娆恼。不起忿怒嗔恚之心。于诸行相亦不作意。常自思惟作忍辱观。成熟有情诸善根本。舍利子。假使有人以金银琉璃砗磲码瑙珊瑚琥珀末尼珠等。满四大洲以用布施。不如行此忍辱波罗蜜多。何以故。菩萨摩诃萨。以忍辱故能令有情不堕轮回。趣无漏道。

复次舍利子。菩萨摩诃萨。应当不起嗔恚之心。而常作意念佛念法念僧。何以故。以是归命功德之力。当得成就无量善根。亦令有情皆悉念佛念法念僧。作是念时常得觉悟。我与有情何善何恶。若不思念佛法僧宝。即被忿怒嗔恚。恶行常相缠缚。菩萨作是思惟。若起嗔恚即非正理。若能忍辱即是正理。菩萨应当远离一切嗔恚业行。当行忍辱波罗蜜多时。应先思念佛法僧宝。是三宝力。能令一切有情同行是行。舍利子。我已成就如是行相。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诸有情转妙法轮。愿诸如来摄受于我。善男子。当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时。为诸有情转妙法轮。当获诸佛胜无碍解无量知见。菩萨修是忍辱波罗蜜多。如是行相。对治忿怒嗔恚恶行。亦当忆念东方有殑伽沙等世界。彼有殑伽沙等如来应供正等正觉。现住说法利益有情。时诸菩萨为彼如来之所授记。善男子。我亦已发如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为诸有情说法教化。如是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有殑伽沙等世界。彼有殑伽沙等如来应供正等正觉。现住说法利益有情。时诸菩萨为彼如来之所授记。善男子。我亦已发如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为诸有情说法教化。常乐称赞忍辱波罗蜜多。作师子吼。永得远离忿怒嗔恚诸恶行法。若诸有情或乐修作种种利益。菩萨尔时。见诸有情如是修作。我亦随顺作诸义利。云何此中种种难作易作。

复次舍利子。菩萨摩诃萨与一切有情。应当如是修学忍辱波罗蜜多。若不随顺如是修学。非我善友。若能随顺作义利事。是名善友。是故了知无所侵害。是义利事。我当深乐。不舍有情作诸义利。尔时世尊。说伽陀曰。

我于俱胝亿劫中荷负有情不义利

见诸有情受苦时不曾暂舍而安住

有情种性本义利互相教示为善友

设遇诸恶侵娆时为义利故常忍受

遍满一切阎浮提于佛刹中亦如是

一切珍宝悉充盈为善友故皆能施

若或有人持利剑欲来割截我支体

以忍辱故生慈心永无怖畏诸苦恼

或有忿怒嗔恚者坚持苦毒来侵娆

以忍辱力而称扬安住忍苦曾无恼

有持刀杖及毒药以嗔恚相欲加害

为利有情诸善根于诸恶法能忍受

我今不学诸愚夫亦不习彼下劣行

广修殊胜饶益因当趣涅盘无上果

复次舍利子。菩萨摩诃萨应当如是修学忍辱波罗蜜多。于百千万俱胝那由他劫。假使有人将诸杖木瓦石种种器仗。而打击之。于少时间闷绝躄地。命将欲尽良久乃苏。菩萨尔时作是思惟。叹未曾有。我今于此再得寿命。然后应当如是修学最上最胜忍辱波罗蜜多。假使有人来于我所。须我头目及其骨髓身肉手足。如殑伽沙数满一大劫。我当尔时终无吝惜。亦复不起忿怒嗔恚诸恶行法。何以故。若起忿怒嗔恚诸恶行法。我于百千劫中所集善根。应当散坏。我今转复坚固积集。百千劫中所植善根。无令失坏。而为修习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何以故。我等诸菩萨众。以忍辱力而为甲胄。舍利子。菩萨摩诃萨于大乘心。不应退转使魔得便。不能成就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菩提心不应退转。使心散乱。今其魔事作诸障碍。云何魔事。所谓耽著自分饮食。是为魔事。耽著三衣。是为魔事。分别教化。是为魔事。为利养故使人赞叹。是为魔事。乐自利行。是为魔事。断灭多种洁白之法。是为魔事。乃至断人静住。障修福慧。障人亲近诸轨范师。断人修习菩提行法。是为魔事。舍利子。菩萨摩诃萨。若于菩提道而生退转。起散乱意。一切恶魔即得其便。何以故。诸有魔障。于长夜中伺求其便。入菩萨心能令增长忿怒嗔恚。舍利子。我于往昔坚持禁戒。修行忍辱波罗蜜多时。通达善法。其名仙人。于彼时中有大魔王。化五百丈夫众。皆以勇猛作大嗔怒。于五百年中。行住坐卧昼夜相逐作大嗔怒。或于道路井邑聚落及白衣舍。或旷野中。常以嗔恚虚诳不实幻惑有情。舍利子。是彼魔众于五百年中。常于我边作大嗔怒生诸过失。我于尔时谛察思念。以怜慜故发大慈心。为诸魔众广说妙法。时彼魔众得闻法已。诸恶行业皆悉殒灭。舍利子。我于尔时。为彼魔众说是法已。令诸有情成熟善根。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又复为彼谄曲破戒乐不善法难调有情。及诸多贪多嗔多痴有情。作善缘故。令得成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愿我当来成等正觉。最初度脱诸有情类。令得涅盘。舍利子。我于彼时。除诸妄念常生正念。具足饶益有情善行。而于三际不曾暂舍。舍利子。若菩萨摩诃萨。进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应当具足忍辱波罗蜜多。若菩萨于自身中。已生未生种种恶病极重苦恼。乃至死苦。菩萨尔时。具足忍辱波罗蜜多。皆能忍受。舍利子。菩萨摩诃萨。应当坚固安住菩萨忍辱波罗蜜多。所谓应当了知不忿怒。是名菩萨忍辱不损害。是名菩萨忍辱无诤语。是名菩萨忍辱不杀害。是名菩萨忍辱护自身命。是名菩萨忍辱护他身命。是名菩萨忍辱常护身语意业。是名菩萨忍辱内心谛察修忍辱行。是名菩萨忍辱远离贪爱。是名菩萨忍辱随顺业报。是名菩萨忍辱清净身语意业。是名菩萨忍辱以忍辱力。而复获得人间天上胜妙快乐。是名菩萨忍辱而复获得菩萨圆满殊胜相好。是名菩萨忍辱而复获得如来深妙清净梵音。菩萨积集坚固善行。是名菩萨忍辱远离一切世间娆恼。是名菩萨忍辱。或有伺求一切过失。菩萨于彼不生损害。是名菩萨忍辱。以要言之。乃至获得如来十力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大喜大舍一切胜法悉皆圆满。应当了知。是菩萨摩诃萨安住忍辱波罗蜜多。舍利子。菩萨摩诃萨修忍辱行时。或有人来嗔怒恼害。菩萨尔时了知虚幻。如对谷响而不加报。乃至打击杀害。菩萨于彼谛察。皆悉了知如幻如化。亦不加报。或有人来种种称赞。不以为喜。何以故。菩萨以自分圆满真实功德。而为眷属。于世间法亦不耽著。于自过失而能悔谢。于他过失不生毁呰。为能圆满菩提分法。作大佛事。而复思念。已作罪业悉皆虚假。诸相违行无义利事。悉能弃舍。舍利子。是名菩萨摩诃萨忍辱波罗蜜多。

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卷第二十四

猜你喜欢
  修行观十二因缘第十七·佚名
  卷四·佚名
  大慧普觉禅师法语 第十九卷·蕴闻
  卷第二十八·居顶
  卷四(惟净译)·佚名
  卷一·佚名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卷下·佚名
  萨婆多部毗尼摩得勒伽卷第四·佚名
  佛说斋法清净经·佚名
  二二 大念处经·佚名
  第六十一卷·佚名
  添品妙法莲华经卷第四·佚名
  卷第二·佚名
  卷第十四·李通玄
  佛说华手经卷第十·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尤袤·唐圭璋

      袤字延之,无锡人。生于靖康二年(1127)。绍兴十八年(1148)进士。淳熙五年(1178),知台州,放罢。八年(1181),江西运判,除直秘阁。十四年(1187),中书门下省检正诸房公事、太常少卿。十五年(1188),礼部侍郎、直学士院。绍熙三年(1192),给事中

  • 弁言·郑用锡

    北郭园诗钞五卷,郑用锡撰。郑君字祉亭,台湾淡水厅人;生于清乾隆五十三年戊申(一七八八),咸丰八年戊午(一八五八)卒,享年七十有一。君于道光三年成进士,台湾土著之登甲科者自君始;因以其著述列为台湾文献丛刊之一。郑君尝撰钦定周

  • 四集卷一·乾隆

    <集部,别集类,清代,御制诗集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四集卷一古今体一百十五首【壬辰一】壬辰元旦初日初春恰合宜敷天骈曡锡新禧莅基三纪开一岁得袠六旬有二时望道依然慙未见垂衣敢曰贵无为鲁论犹忆许平仲久而敬之念在兹元

  • 卷三百七十四·列传第一百三十三·脱脱

        张九成 胡铨 廖刚 李迨 赵开   张九成,字子韶,其先开封人,徙居钱塘。游京师,从杨时学。权贵托人致币曰:"肯从吾游,当荐之馆阁。"九成笑曰:"王良尚羞与嬖奚乘,吾可为贵游客耶?"   绍兴二年,上将策进士,诏考官,

  • 卷一四九 梁紀五·司马光

      起屠維大淵獻(己亥),盡昭陽單閼(癸卯),凡五年。   高祖武皇帝天監十八年(己亥,公元五一九年)   春,正月,甲申,以尚書左僕射袁昂為尚書令,右僕射王暕為左僕射,太子詹事徐勉為右僕射。   丁亥,魏主下詔,稱「太后臨朝踐極,歲將

  • 卷二百五十五 熙寧七年(甲寅,1074)·李焘

      起神宗熙寧七年八月盡其月   八月丙寅朔,鄜延經略使趙卨言:「秋稼不登,欲不候民訴放稅。及自冬初,日給闕食弓箭手常平米人一升半,不足,於省倉借給。」從之,并詔近縣城寨秋田未成者,亦優加賑濟。   上批:「提舉市易司奏

  • 第二十八回 蛮酋成擒妖妇骈戮 藩王入觐牝后通谋·蔡东藩

      却说御史陈天祥,因刘深未曾加谴,抗疏严劾,说得洋洋洒洒,为《元史》中仅见文字。小子不忍割爱,节录如下:  臣闻八百媳妇,乃荒裔小夷,取之不足以为利,不取不足以为害。而刘深欺上罔下,远劳大众,经过八番,纵横自恣,中途变生,所

  • 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徐乾学

    宋纪一百【起着雍阉茂正月尽上章困敦十二月凡三年】徽宗体神合道骏烈逊功圣文仁徳宪慈显孝皇帝重和元年春正月甲申朔御大庆殿受定命寳百僚称贺 初金主用鐡州杨朴策即位改元矣朴又言自古英雄开国或受禅必先求大国封册

  • 大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九十·佚名

    正统七年三月壬戌朔 上祭 长陵 献陵 景陵 长献二陵祝词曰祁镇肆以眇躬嗣承大统仰惟 圣德裕我后昆□恩同天地兹涓吉旦祗谒 陵寝恭陈祭奠用伸追慕不胜感怆 景陵祝词曰祁镇肆以眇躬嗣承大统仰惟 圣灵早见遐弃鞠育 大恩昊

  • 第二九一保领状光绪八年四月二十四日一一七○七--二·佚名

    新埔街民翁缵绪,保领翁东友夫妇回家安业具保领状,竹北一保新埔街民人翁缵绪,今当大老爷台前,领得翁东友与伊妻林氏,较闹回唐一案,兹蒙基隆厅宪讯断,着令友带回归家教训,友甘愿遵断在案。经蒙厅宪将友夫妻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三 器服略二·纪昀

    器服略 【二】君臣冠冕巾帻等制度君臣服章制度士庶冠服后妃命妇首饰服章制度士庶妻首饰服章制度天子诸臣玉佩剑绶玺印○君臣冠冕巾帻等制度(臣)等谨按郑志本门列君臣冠冕巾帻等制度标题考下首列冕次冠次弁次帻次巾等制

  • 六、交通与都市·陶元珍

    交通之要件有三:一曰交通通路,二曰交通工具,三曰交通动力。三国时交通通路之新辟,有足述者,即运渠之兴治是也。三国时所兴治之运渠,有睢阳渠, 魏志武帝纪建安七年:「遂至浚仪,治睢阳渠。」 淇水新道, 魏志武帝纪建安九年:「春正

  • 卷三百十八·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八旗通志卷三百十八八旗大臣年表九内大臣年表二<史部,政书类,军政之属,钦定八旗通志,卷三百十八>

  • 第二节 南方诸国形势(上)·吕思勉

    自后唐至石晋,为时约三十年,据中原之地者,无暇过问偏方之事,梁尚有意于经略吴、楚,特力不足耳。后唐庄宗,则初无意于此。其灭前蜀,特由好贿,说见第十二章第五节。不久亦复失之矣。而偏方诸国,亦未有能蹈涉中原,抗衡上国者,海内遂

  • 卷一·杨士勋

    ◎隐公起元年,尽三年[疏]“春秋”至“第一”。○释曰:“春秋”者,此书之大名。传之解经,随条即释,故冠大名于上也。名曰“春秋”者,以史官编年记事,年有四时之序,春先于夏,秋先于冬,故举“春秋”二字以包之。贾逵云:“取法阴阳之

  • 第五篇 生活的准则 第五十三章 盗夸·林语堂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非道也哉!语译假若我稍为有些认识,那么,行于大道时,必定小心谨慎,唯恐走入邪路。奇怪的是大道如此平坦,而人君

  • 大乘舍黎娑担摩经全文·佚名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卿传法大师臣施护奉诏译如是我闻,一时世尊在王舍城鹫峰山中。与大刍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复有菩萨摩诃萨众。慈氏菩萨而为上首。尔时世尊,观舍黎娑担摩已,告诸刍言:若有刍。於十二缘生而能见了。

  • 琵琶记·高则诚

    全称《忠孝蔡伯喈琵琶记》,又题《蔡中郎忠孝传》。戏曲。元末明初高明撰。三卷,四十二出。明字则诚,自号菜根道人,瑞安(今属浙江)人。生卒年未详。元至正进士,历任处州录事、四明都事、福建行省都事等职。后避居鄞县栎社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