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佛说海意菩萨所问净印法门经卷第五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卿传梵大师赐紫沙门臣法护等奉 诏译

 尔时世尊。重说颂曰。

 此法善净复明亮 本无和合与空等

 无住无灭无起生 是印随摄于佛印

 住彼根本得总持 长时修习慈悲行

 若敬若慢世所行 平等慧中无喜恚

 等智随住于法性 不住痴暗及痴法

 虽住智中无得心 安止等智常清净

 智常觉了身所作 以诸智行利世间

 众生若见清净身 皆得离尘胜佛智

 威仪善戒无散乱 有无分别中随行

 身诸过失虽无边 本来不生无所断

 彼获庄严妙相身 手足柔软福严具

 清净圆满诸根身 不恃色相智所作

 若见贫贱苦众生 谦下尊敬而不慢

 尊奉知法持戒人 从彼闻法得圣道

 实知自他身法性 知诸众生实性身

 获得净胜妙法身 不受分假身离染

 常受定中禅悦食 不以假食益威光

 顺世受食非力资 法命滋养成甘露

 常获圣行善寂静 解脱贪嗔痴染聚

 密护戒学无顺违 宁舍己身不造罪

 神力能往俱胝刹 随应现身而说法

 世间瞻睹妙相身 彼皆获得身高胜

 身放光明妙清净 广照无边诸刹土

 光照福胜软触生 众生悉除烦恼害

 地狱众生常受苦 蒙光照触得快乐

 身意调畅酸楚停 由斯得离地狱苦

 如是及余诸身业 随智无边善殊妙

 能开佛事调伏门 菩萨身业此清净

 语言妙音净悦意 天人世间闻皆喜

 凡所说法果不虚 此法能成甘露灭

 语言随堕语过失 清净福智善能断

 众生语业及音声 普令同等皆欢喜

 相续平等真实说 言无浊乱皆如实

 凡所说言诚实行 智随谛转善清净

 语言甘美贪止息 摄功德语嗔解脱

 甚深无底断除痴 于千刹中作善利

 此所说言无分别 不假勤力随解脱

 应众生根欢喜生 此智所作语清净

 善修意业常无障 一刹那心世悉知

 不起灭定现威仪 魔不能知菩萨意

 声闻缘觉不能测 菩萨甚深心意道

 不生自他损害心 无高无碍智平等

 菩萨随世善觉知 无受无思无伺察

 不入灭定证乐门 无边辩才总持具

 闻法所行智常住 念定无乱住等引

 清净诸障烦恼除 极微瑕秽悉不见

 菩提分法无边量 悉能普摄离放逸

 智常随住止观中 十地次第今成证

 乃至道树成智果 若具十种法清净

 菩萨得定名自说 现修诸行净圆满

 一切善道净胜上 随诸地位净诸度

 一切善法超胜高 相好殊妙圆福果

 坐菩提场善毕竟 染法胜怨悉能断

 积诸善法等须弥 不思议光净成就

 得是三摩地获福 具二十法名净印

 如日光明照世间 证大菩提佛胜智

 菩萨当坐道树已 得八不共神通相

 能于百佛刹土中 广作利乐世间事

 诸佛皆来施无畏 赞言勇猛汝最胜

 悉能已伏诸魔军 证佛菩提胜无上

 获此身心胜功德 决定能成此佛印

 此功德门若欲修 当于菩提心坚勇

 

 尔时世尊。复告海意菩萨摩诃萨言。海意。以是缘故。若诸菩萨欲得如是自说净印三摩地法门。及自说无垢慧者。当住二种之心。一者无浊乱心。二者无滓秽心。无浊乱心者。谓心自性清净明亮。而不容受客尘烦恼。法性常住本自光明。一切作意无所积集。无尘故离贪。无分别故离嗔。无我故离痴。清净遍净。毕竟无垢。自在光明如所解脱。一切法亦然。随住真如平等故。如所解脱一切法亦然。随住法界平等故。如所解脱一切法亦然。随住实际平等故。如所解脱一切法亦然。随住空平等。随住无相无愿无造无作无生无起诸平等故。如所解脱有为法亦然。随住无为法平等故。即此随住平等之法。无集无散。非智所知。此说名为无浊乱心。即以此法为他众生。及余补特伽罗。显明开示。于自他法不起动乱之想。此即是为无滓秽心。海意。具是无浊乱心。无滓秽心者。即能获得自说净印三摩地门。

 尔时海意菩萨白佛言。世尊。此三摩地而极甚深。佛言。不得涯底故。海意又言。世尊。此三摩地而极难见。佛言。离二法故。又言世尊。此三摩地极难觉了。佛言。无我我所故。又言世尊。此三摩地而极难知。佛言。识智二法平等知故。又言世尊。此三摩地而无浊乱。佛言。得无碍解脱故。又言世尊。此三摩地而极微妙。佛言。离诸譬喻故。又言世尊。此三摩地而极精实。佛言。得金刚喻智故。又言世尊。此三摩地而不破坏。佛言。先后不破故。又言世尊。此三摩地悉无所著。佛言。一切有著随超越故。又言世尊。此三摩地得大光明。佛言。离诸痴瞑故。又言世尊。此三摩地而极清净。佛言。毕竟无染故。又言世尊。此三摩地本性无垢。佛言。离贪尘故。又言世尊。此三摩地而无所行。佛言。三界无行故。又言世尊。此三摩地而无戏论。佛言。超越戏论故。又言世尊。此三摩地无动。佛言。毕竟寂静故。又言世尊。此三摩地随入一切处。佛言。与虚空等故。

 尔时海意菩萨复白佛言。世尊。若如是者。何能发起胜行。云何当获自说净印三摩地门。佛言海意。譬如有人欲与虚空而共战敌。时彼虚空乃被甲胄。菩萨亦复如是。欲得自说净印三摩地者。应当被于诸法平等甲胄庄严。何以故。海意。随有所灭即有所起。又复海意。识种子是有为。无表种子是无为。此三摩地非眼识所知。非耳鼻舌身意识所知。此三摩地不可表了。应知无知亦非无知此三摩地无表了相。于一切法平等觉了故。此名三藐三佛陀。又复海意。我不见有法是染相故。成等正觉。亦不见有法是净相故。成等正觉。若有相是染。即彼相是净。所谓自性清净相故。若彼自性清净相者。即是无相。若其无相即无行相。若无行相。即无少法而可表了。由无表故即一切法无所了知。若法无能表及无所表故。是中即无文字集现。若无文字可集现者。即所说如。此复何名即所说如。谓后如于前中亦复然。此即是名一切诸法三世皆空。复何名空。所谓无作。即此无作。亦复无作。亦非无作。是故此说名之为空。所言无作义复云何。无作者。谓无现前诸行造作。以无少法可造作故。是故此说名为无作。复何名为无现前行。谓无身现前行。语现前行。心现前行故。此说名无现前行。若无现前行。彼即无为。若其无为。即无生无灭。亦无处所。即此无生无灭无处所法。亦复无处。何名无处。所谓现前诸行无处。是故此说名为无处。所以者何。所谓识不住色中。不住受想行中。若识无所住即是正智。而彼正智即智无领纳。若智无领纳即无增上意乐。若无增上意乐即无诤论。若无诤论即无动乱。若无动乱即无逼恼。若无逼恼即无烧然。若无烧然即得止息。若得止息即住遍寂。若住遍寂即住近寂。若住近寂。此即名为得大寂默。是故前言智无领纳。是佛所说。海意。此法甚深难见难解。若有得闻如是之法生信解者。是人所有一切颠倒烦恼执著缠缚等法。悉得解脱。即能任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世尊法藏。为大导师。开示一切众生无量正道。为大医王。善疗众生一切无相烦恼之病。是为能以广大供养普供如来。不久当得自说净印三摩地门。所作决定。于此大乘法中能善积集。为大法船。而能济渡无量众生出生死海。为大正士降伏诸魔。永不复随魔境中语。

 尔时海意菩萨白佛言。世尊。菩萨云何而能降伏一切魔怨。佛言海意。若菩萨以无所为心。能于一切普摄受者。而彼菩萨即能降伏一切魔怨。又若菩萨以无所为心。于彼一切所缘相中。能发起者。而彼菩萨即能降伏一切魔怨。海意当知。魔有四种。何等为四。一者蕴魔。二者烦恼魔。三者死魔。四者天魔。若或伺察幻法即能降蕴魔。安住空法能降烦恼魔。伺察无生无起之法能降死魔。俱时依止一切意法趣向灭道能降天魔。又复知苦能降蕴魔。断集能降烦恼之魔。证灭能降死魔。修道能降天魔。又复伺察诸行是苦能降蕴魔。伺察诸行无常能降烦恼魔。伺察诸法无我能降死魔。伺察涅槃寂静能降天魔。又复菩萨内断烦恼垢而不忘失大菩提心。行于布施。即能摄伏蕴魔。若菩萨不惜其身亦不系著。行布施已。而能回向于一切智。即能摄伏烦恼之魔。若菩萨能念财富无常。我当与彼一切共用。真实施与。如是施已。而能回向于一切智。即能摄伏死魔。若菩萨于一切众生所。而不越失大悲之心。以解脱慧普摄众生。行布施已。而能回向于一切智。如是即能摄伏天魔。

猜你喜欢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二十三·佚名
  卷一百七十一·佚名
  大唐内典录序·道宣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第四·慧立
  佛说八吉祥神咒经·佚名
  传戒正范目录·读体
  动辄作法或起魔事·印光
  卷五十八(大唐于阗三藏实叉难陀译)·佚名
  俱舍论记 第四卷·普光
  卷上·佚名
  卷四·佚名
  因明入正理論·欧阳竟无
  卷第二·佚名
  卷十四·佚名
  致月空书(六通)·太虚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一百二十三·彭定求

        卷123_1 【嵩山十志十首·草堂】卢鸿一   草堂者,盖因自然之谿阜,前当墉洫;资人力之缔构,   后加茅茨。将以避燥湿,成栋宇之用;昭简易,   叶乾坤之德,道可容膝休闲。谷神同道,此其所贵也。   及靡者居之,则妄

  • ◆如村先生刘麟瑞(昭忠逸咏)·顾嗣立

    麟瑞,字□□,号如村,埙次子。至治间,尝以暇日追惟宋末仗义死节之士,搜讨遗事,赋五十律,题曰《昭忠逸咏》,邑人赵景良秉善合水村《补史十忠诗》为一编,附以汪水云、方虚谷诸君子伤时悼事之什若干首。总谓之《忠义集》云。 忠义

  • 附録【上】·汪元量

    恭宗皇帝送汪大有南还诗寄语林和靖梅花几度开黄金台下客应是不归来读汪水云诗集纳 新水云汪元量字大有钱塘人以善琴受知宋主国亡奉三宫留燕甚久世祖皇帝尝命奏琴因赐为黄冠师南归时防主瀛国公福王平原郡公赵与苪驸马

  • 补遗目录·韦庄

    钦定四库全书 浣花集补遗目録 乞彩牋歌 咏白牡丹 长安清明 咸阳怀古 悼亡姬五首 平陵老将 春陌二首 春愁 岁宴同左生作 和同年韦学士华下途中见寄 伤灼灼 汉州 秋霁晩景 和人春暮书事寄崔秀才 古离别 边上逢薛秀才话

  • 卷一百三十二·冯惟讷

    钦定四库全书 古诗纪卷一百三十二  明 冯惟讷 撰 隋第三 卢思道【字子行范阳人聪明俊辩才学兼着齐天保中解褐直中书省待诏文林馆周武帝平齐授仪同三司隋高祖为丞相迁武阳太守开皇间为散骑侍郎】 乐府 有所思 长

  • 提要·纪容舒

    钦定四库全书     集部八玉台新咏考异     总集类提要【臣】等谨案玉台新咏考异十卷国朝纪容舒撰容舒有孙氏唐韵考已著录是编因徐陵玉台新咏自明代以来刋本不一非惟字句异同即所载诸诗亦复参差不一万厯中张

  • 鉴识第二十六·浦起龙

    夫人识有通塞,神有晦明,毁誉以之不同,爱憎由其各异。盖三王之受谤也,值鲁连而获申;五霸之擅名也,逢孔宣而见诋。斯则物有恒准,而鉴无定识,欲求铨核得中,其唯千载一遇乎!况史传为文,渊浩广博,学者苟不能探赜索隐,致远钩深,乌足以辩其

  • 卷二十八 漢紀二十·司马光

      起昭陽作噩(癸酉),盡屠維單閼(己卯),凡七年。   孝元皇帝初元元年(癸酉、前四八年)   春,正月,辛丑,葬孝宣皇帝于杜陵;赦天下。   三月,丙午,立皇后王氏,封后父禁為陽平侯。   以三輔、太常、郡國公田及苑可省者振業貧民

  • 燕闲录·陆深

    杜诗:“风吹沧江树,雨洗石壁来。”自是以实字作虚字用。树,树立之树。晦翁以为误字,欲更为“去”,对“来”字,恐未然。东坡有美堂诗云:“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祖此,但长

  • 后汉书补逸卷十四·姚之骃

    张璠汉记第一明徳马后明帝马皇后不喜出游未尝临御窓牖【案此与东观记同坤道主静明徳之母仪深矣】张酺张酺事太常桓荣讲论不怠每朝防辄讲于御前以论难当意音动左右【案酺事详见东观记】卢芳芳安定人属国【阙】数千畔在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一百四十八·佚名

    万历十二年四月丁未朔 上亲享 太庙○先是以杨巍言调丁此吕给事中王士性御史江东之李植杨四知等交章劾巍语侵首辅 上乃传谕大学士余有丁许国拟温旨令元辅尽心赞理而放高启愚留此吕独未及巍于是二臣言臣等恭阅前<婠勶

  • 卷五·佚名

    其后鸡儿年,合塔斤等十一部落,于阿勒灰不剌阿地面聚会商议,欲立札木合做君,于是众部落共杀马设誓讫,顺额ㄝ古涅河。至于刊沐连河洲的地行,将札木合立做了皇帝,欲攻成吉思与王罕。被豁罗剌思种的人豁里歹,到古连勒古地面,告与成

  • 一○、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孔子考·钱穆

    《论语》“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此事疑者甚众。赵翼《陔馀丛考》、崔述《洙泗考信录》辨之尤力。大意谓:“公山弗扰即《左传》公山不狃。据《左传》,不狃以费畔,在定公十二年。是时孔子方为司寇,主堕

  • 卷十九、官制之改革·黄鸿寿

    圣祖康熙元年,春正月,诏江南省上江、下江学道二员,湖广省湖北、湖南学道二员,俱裁并归一。 夏四月,定总督加兵部衔,巡抚加工部衔。 秋九月,裁延绥巡抚。二年,春二月,停止六部汉司官内外京堂例。 裁苑马寺卿主簿各一员,监正七

  • 卷前·姚际恒

    诗经通论卷前 新安首源姚际恒着诗经论旨诗有赋、比、兴之说,由来旧矣,此不可去也。盖有关于解诗之义,以便学者阅之即得其解也。赋义甚明,不必言。惟是兴、比二者,恒有游移不一之病。然在学者亦实无以细为区别,使其凿然归

  • 大雲初分增长健度第三十七之馀·佚名

    佛言:善男子,勿作是语。如来常所化众生身。是名化身。世尊,其义云何。世尊,佛所说住是三昧则得法身。云何复言是变化身。如来法身。若为教化作杂食身。云何此身虚妄耶。真法身者,云何复作杂食之身。若作食身是义不然。佛言

  • 妙法莲华经信解品第四·佚名

    尔时慧命须菩提、摩诃迦旃延、摩诃迦叶、摩诃目犍连,从佛所、闻未曾有法,世尊授舍利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发稀有心,欢喜踊跃,即从座起,整衣服,偏袒右肩,右膝著地,一心合掌,屈躬恭敬,瞻仰尊颜、而白佛言:‘我等居僧之首,年

  • 郭氏集异记·郭季产

    志怪小说集。南朝宋郭季产撰。该书史不存目,亦不知其卷数和亡于何时,唐宋诸类书中有征引,或题撰人为郭季产。《隋书·经籍志》古史类有《续晋纪》五卷,题宋新兴太守郭季产撰。《宋书》和《南史》之《蔡兴宗传》中有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