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佛说海意菩萨所问净印法门经卷第六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卿传梵大师赐紫沙门臣法护等奉 诏译

 复次海意。若菩萨虽生诸趣。无所希望。善护戒行。即能降蕴魔。若我见无依止善护戒行。能降烦恼魔。若以净戒。令诸众生出离老死。自护戒行能降死魔。若起是念。我令一切毁禁众生皆悉安住圣净戒中。自护戒行能降天魔。又复菩萨于我无所得修行忍辱能降蕴魔。于众生无所得修行忍辱能降烦恼魔。于生死无所得修行忍辱能降死魔。于涅槃无所得修行忍辱能降天魔。又复菩萨身寂静故发起精进。能越蕴魔。心寂静故发起精进。能越烦恼魔。了达无生无起故发起精进。能越死魔。于生死中未尝懈倦。成熟众生摄受正法。发起精进能越天魔。又复菩萨蕴无依止而修于定。能越蕴魔。界无依止而修于定。能越烦恼魔。处无依止而修于定。能越死魔。于余禅支。亦悉一一回向菩提。能越天魔。又复菩萨。能以正慧善知诸蕴。能降蕴魔。善知诸界能降烦恼魔。善知诸入能降死魔。虽善知缘生。而于实际亦不取证。能降天魔。又复菩萨解诸法空。即彼蕴魔伺不得便。意能信顺诸法无相。即烦恼魔伺不得便。知一切法无求无愿。即彼死魔伺不得便。知一切法无所造作。亦无疑惑。然于善行心不厌足。即彼天魔伺不得便。又复菩萨随观身中身念处而修。亦不与身俱起于寻求。能破蕴魔。随观受中受念处而修。亦不与受俱起于寻求。能破烦恼魔。随观心中心念处而修。亦不与心俱起于寻求。能破死魔。随观法中法念处而修。亦不与法俱起于寻求。于菩提意亦无所动。能破天魔。

 复次海意。汝今当知。此如是等诸有魔业皆由我为根本。若或菩萨。于根本我而不起者。即于我无我。是中亦无少法可起。如是即以现量智知。又若菩萨。为彼无智诸众生故。被大乘铠者。菩萨应当不与自他俱时依止。故被其铠。菩萨乃自思惟。我当云何而得此铠。坚固不坏。又复惟忖我所被铠不为坏我。亦不坏众生。不坏寿者士夫养者补特伽罗意生等类。若或依止我人众生寿者补特伽罗等见。即有所著。是故我今诸所依止而悉弃舍。何依止邪。谓于蕴处界中颠倒依止。何所颠倒。以诸众生于无常中而生常想。苦生乐想。无我我想。不净净想。菩萨若能正知彼想。即为如应说其法要。云何正知想邪。谓若无受无取。即能正知。何以故。此若不受彼即不取。此若不取彼亦不受。若如是者。即无痴昧。能正知想。海意菩萨白佛言。世尊。想云何知。或过去耶。未来邪。现在耶。佛言。非过去未来现在。所以者何。过去想已尽。未来想未至。现在想无住。是故当知。于三世中想无所得。如是乃能正知于想。由正知想故。即能清净菩萨一切所行之行。复能了知一切众生种种之行。海意。若菩萨不能清净菩萨之行。即不能知众生之行。若复能知众生诸行。乃能清净菩萨之行。如是了知众生行故。即为众生如应说法。乃能随诸众生心转。所应示现而悉能知。海意当知。或有众生贪意中行嗔。有嗔意中行贪。有痴意中行嗔。有痴意中行贪。有贪意中行痴。有嗔意中行痴。有嗔痴意中行贪。有痴贪意中行嗔。又有众生。假现于贪而取于嗔。假现于嗔而取于贪。假现于嗔而取于痴。假现于痴而取于嗔。假现于痴而取于贪。假现于贪而取于痴。假现贪嗔而取于痴。假现嗔痴而取于贪。假现痴贪而取于嗔。又有众生先贪后嗔。先嗔后贪。先嗔后痴。先痴后嗔。先痴后贪。先贪后痴。先贪嗔后痴。先嗔痴后贪。先痴贪后嗔。先痴嗔后贪。又有众生。于色起贪于声起嗔。于声起贪于色起嗔。于香起贪于味起嗔。于味起贪于香起嗔。于触起贪于法起嗔。于法起贪于触起嗔。又有众生。因离色故而得调伏。不因离声有离声故而得调伏。不因离色。有离香故而得调伏。不因离味。有离味故而得调伏。不因离香。有离触故而得调伏。不因离法。有离法故而得调伏。不因离触。又有众生。因身离故而得调伏。不因心离。因心离故而得调伏。不因身离。有亦因身离亦因心离而得调伏。有不因身离不因心离而得调伏。又有众生。因无常声而得调伏。不因苦无我寂静等声。有因苦声不因无常无我寂静之声。有因无我声不因无常苦寂静声。有因寂静声不因无常苦无我之声。又有众生。有因说法神变而得调伏。不因教诫神变。有因教诫神变而得调伏。不因说法神变。有因神境神变而得调伏。不因说法教诫神变。又有众生。因说法神变故而生信解。有因教诫神变故而得远尘。有因神境神变故而得解脱。又有众生。利根勤行钝根解脱。有钝根勤行利根解脱。有钝根勤行钝根解脱。有利根勤行利根解脱。又有众生。由因得解脱而不由缘。有由缘得解脱而不由因。有亦由因亦由缘故而得解脱。有不由因不由缘故而得解脱。又有众生。因内观过失故而得解脱。不因外观。有因外观过失而得解脱。不因内观。有亦因内观亦因外观诸过失故而得解脱。有不因内观不因外观诸过失故而得解脱。又有众生。修行于乐成证解脱不因于苦。有因于苦不因于乐。有亦因苦亦因于乐。有不因乐亦不因苦。又有众生。因警发相而得调伏。因安止相而得调伏。因降伏相而得调伏。因善摄相而得调伏。有因善相而得调伏。有因不善相而得调伏。有因嗔相而得调伏。有因三相而得调伏。有因容缓相而得调伏。有因缘生法而得调伏。有因随顺行而得调伏。有因默然行而得解脱。有因差别行而得解脱。有因念处法声。有因正断声。有因神足声。有因根声。有因力声。有因觉支声。有因正道声。有因奢摩他声。有因毗钵舍那声。有因四圣谛声而得解脱。海意。此如是等不可思议。众生所行不可思议。众生心意不可思议。众生境界。若菩萨入不思议智。入已即能遍入一切众生不可思议境界。海意。譬如有人周遍四方以绳为网。是人忽以因缘入其网中。此人普欲解除其网。而以此人善咒力故。其网后时为咒力所加而悉断坏。是人随意得出无碍。菩萨亦复如是。由具善巧方便故。遍入一切众生心意。入已即能以般若波罗蜜多明咒之力。普断一切众生烦恼缠缚。菩萨然亦不证佛智。普为一切众生现起施作一切佛事。

 尔时尊者舍利子。前白佛言。希有世尊。所有无量众生心行。乃至不思议佛智。又复甚奇。世尊。若新发意菩萨。或闻说此无量众生心行无量佛智。闻已岂非生惊怖邪。佛言。舍利子。于汝意云何。譬如新生师子之子。闻师子吼可惊怖不。舍利子言。不也世尊。佛言舍利子。新发意菩萨。亦复如是。闻佛如来师子吼已。不生惊怖。闻说无量众生心行。亦无恐畏。舍利子。又如小火光明。于彼一切草木不生惊怖。火亦不作是念。我无力能烧诸草木。新发意菩萨亦复如是。智慧光明虽复甚少。而于一切众生所有烦恼。不生惊怖。菩萨亦不作是念。我不能息众生烦恼。何以故。菩萨若起深固作意。以所成慧如实观察。即能息诸众生烦恼。舍利子。又如有火。与彼大地一切草木树林花果。要期尽劫而共斗战。至第七日当起战事。时彼大地草木。并余一切草木等众而共集会。乃相谓言。汝有力能与我援助。时诸草木积聚既广量等须弥。时或有人来谓火言。草木众多。汝唯单己。汝今何不多求援助。汝力何能敌草木众。彼火答言。我今不须求其助力。何以故。而诸草木虽复众多。随彼一切我力能敌。令彼草木悉灭无余。菩萨亦复如是。随彼无量众生一切烦恼。菩萨即放无量慧火。其力敌胜。又复菩萨起深固意。于一切众生烦恼聚中。以所成慧如实观察。即能息诸众生烦恼。若或菩萨取证离烦恼法。舍烦恼者。彼即速堕声闻缘觉之地。舍利子。以是缘故。汝应当知。若菩萨随于一切烦恼聚中。能深固作意如实伺察者。即于彼彼一切烦恼力能胜伏。舍利子。若有得闻如是说已不惊怖者。当知是为善巧方便菩萨。舍利子。又如蛇毒。凡所伤[口*赦]而无助伴。新发意菩萨。亦复如是。修集菩提分法时。亦复单己而无助伴。但自修集菩提分法。又如萤火。不能胜彼百千日轮广大光明。一切烦恼亦复如是。不能胜敌菩萨慧光。又如除毒之药。状虽至小。而能解除广大之毒。菩萨亦复如是。智慧之药。虽复至小。而能息除诸烦恼毒。又如天降一味之雨。随所堕处。器有差别成种种味。菩萨亦复如是。修集一味解脱之智。随诸众生种种根性。种种说法而各有异。又如阎浮檀金。出现世间。映蔽一切余诸珍宝。菩萨大宝出现世间。亦复如是。映蔽一切声闻缘觉。又如转轮圣王。出现世间。一切小王皆悉归向。菩萨法王之子。亦复如是。若发大菩提心。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各各顶奉而悉归向。又如薄福众生。虽遇宝雨而无所获。不种善根诸众生等。亦复如是虽发菩提心而无所成。又如世间若无甘蔗种子。即不能生于甜味。菩萨亦复如是。若无大菩提心种子。即不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

猜你喜欢
  佛说处处经·佚名
  卷第三·佚名
  法界安立图卷中之下·佚名
  辯中邊論品目·欧阳竟无
  瑜伽论记卷第二十三(之上)(论本八十八至第九十)·遁伦
  几点佛法的要义·太虚
  辯中邊論卷第二·欧阳竟无
  琳法师别传序·彦悰
  炽盛光道场念诵仪·遵式
  一三 三明经·佚名
  卷三百四十七·佚名
  三峰藏和尚语录卷第十三·三峰法藏
  瑜伽师地论卷第六十六·玄奘
  卷十六·赜藏主
  续高僧传卷第三·道宣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时贤本事曲子集 全文·杨绘

      南唐李国主尝责其臣曰:「吹皱一池春水,干卿何事?」盖赵公所撰〈谒金门〉辞有此一句,最警策。其臣即对曰:「未如陛下『小楼吹彻玉笙寒』。」《苕溪渔隐丛话 后集》三十九引《本事曲》  案:「吹皱一池春水」一词,《苕溪

  • 元诗选三集辛集目录·顾嗣立

    巢松翁陆居仁(云松野褐集) 罗教授蒙正(希吕集) 周山长棐(山长集) 许山长恕(北郭集) 瞿博士智(睿夫集) 云丘道人张简(云丘道人集) 陆河南仁(干干居士集) 马□□麐(公振集) 吕处士诚(来鹤章堂稿 既白轩稿 竹洲归田稿 敬夫稿) 空谷先生

  • 卷29 ·佚名

    陈宓 人日寿外姑方氏 九帙华龄开第一,画堂瑞气蔼葱葱。 彩花宝胜年年好,绿鬓朱颜岁岁同。 五福谁人如寿考,四时何日不春风。 门阑应笑龙钟壻,作吏风尘□两翁。 陈宓 入暮 溪光延夕暝,山色接天青

  • 卷九十九·陈邦彦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历代题画诗类卷九十九目録禽类赵大年雪霁聚禽图【元王恽二首】棘上双禽图【元陈高】棘竹三禽图【元唐肃】疎竹三禽图【明高啓】棘竹三禽图【明杨基】王若水为余画秋江衆禽图【明袁凯】题王子通聚禽图

  • 卷一百九十四·志第一百四十七·兵八·脱脱

        ◎兵八   ○拣选之制 廪给之制   拣选之制 建隆初,令诸州召募军士部送阙下,至则军头司覆验等第,引对便坐,而分隶诸军焉。其自厢军而升禁兵,禁兵而升上军,上军而升班直者,皆临轩亲阅,非材勇绝伦不以应募,余

  • 國語卷第十七·韦昭

      楚語上   1 莊王使士亹傅太子箴〔一〕,辭曰:「臣不才,無能益焉。」王曰:「賴子之善善之也〔二〕。」對曰:「夫善在太子,太子欲善,善人將至;若不欲善,善則不用。故堯有丹朱〔三〕,舜有商均,〔四〕啟有五觀〔五〕,湯有太甲〔

  • 元朝典故编年考卷九·孙承泽

    ○秘史元人有秘史十卷续秘史二卷前卷载沙漠始起之事续卷载下燕京灭金之事盖其本国人所编纪者书藏禁中不传偶从故家见之录续卷以补正史之所不载在家羊儿年青吉斯征金国先取了抚州经过野狐岭又取了宣徳府使哲伯库尔库裕

  • 卷之六·佚名

    宣统元年。己酉。春正月。壬午朔。遣官祭奉先殿。寿皇殿。早事  ○监国摄政王代诣大行太皇太后大行皇帝几筵前行礼。现月  ○癸未。谕军机大臣等、电寄增韫、电奏浙江关欠还洋款十九万两。委难筹措。请饬部筹指

  • 世祖太武帝纪·李延寿

    世祖太武皇帝名焘,是明元皇帝的长子,母亲是杜贵嫔。天赐五年(408),生于东宫,长得体态容貌奇异过人。道武帝惊讶地说“:能成就我的大业的一定是这个孩子了。”  泰常七年(422)四月,被封为太平王,五月,立为皇太子。当明元皇帝

  • 赵德胜传·张廷玉

    赵德胜,濠州人。担任元义兵长,擅长马上使长矛,每次战斗必定在前。归属王忙哥的麾下,已经观察到了他最终必败。太祖占领了滁阳,德胜的母亲在军中,抛下妻子前来归附。太祖十分高兴,赐给他名字,任命为帐前先锋。从取铁佛冈,攻打三

  • 卷二十 二十之三·孔颖达

    商颂谱商者,契所封之地。有娀氏之女名简狄者,吞鳦卵而生契。尧之末年,舜举为司徒,有五教之功,乃赐姓而封之。○正义曰:《殷本纪》云:“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也,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鸟墯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契长而佐

  • 卷二·袁俊翁

    钦定四库全书四书疑节卷二元 袁俊翁 撰论语二夫子一贯之防何以独语参赐二子曾子平日所学盖已随事精察但未知其体之一耳夫子知其真积力久将有所得故一呼其名而直语之以此子贡平日所见盖已能识多学但未知所本之一耳

  • 卷二十二·朱熹

    钦定四库全书四书或问巻二十二宋 朱子 撰论语阳货第十七【凡二十六章】或问首章之説曰程子尹氏以为夫子孙辞避祸谢杨氏以为非茍然诺而无所诎若是不同何也曰观夫子所以告防生亩与夫辨长沮桀溺之语则圣人之自言未尝

  • 佛說佛母寶德藏般若波羅蜜經卷上·欧阳竟无

      [一]宋西天譯經三藏明教大師法賢奉詔譯   行品第一   爾時世尊爲令四衆各得歡喜說是般若波羅蜜經使獲利樂.卽說伽陀曰.   所有菩薩爲世間  滅除蓋障煩惱垢 發淨信心住寂靜 當行智度彼岸行.   諸江河流

  • 联合国战胜后之平和世界·太虚

    ──三十二年作──一这里所说的平和,完全在这次大战中的联合国方面真能把轴心国澈底击溃后的胜利上,所以是战胜后的,而不是战争未决中的。战争没有长久不和息而平静下去的,假若联合国没有真能把轴心国击溃,或半击溃或互相

  •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第三·佚名

    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劝学品第八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菩萨摩诃萨欲具足檀那波罗蜜,当学般若波罗蜜,欲具足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那波罗蜜、般若波罗蜜,当学般若波罗蜜。菩萨摩诃萨欲知色,

  •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二十一·澄观

    升夜摩天宫品第十九(第十九经)自下第三中贤十行会。初来意者。酬前十行问故。匪知之艰行之为艰。前解此行。若膏明相赖目足更资。故次来也。次品来者。此会四品分三。初二品当会由致。次一品当会正宗。后一品胜进趣后

  • 读史剩言·秦笃辉

    四卷,清秦笃辉撰。卷一主要论先秦至隋朝人事;卷二主要论唐五代两宋人事;卷三主要论明代史事;卷四杂论术数之不可信。本书取材正史、文集、笔记,依据史实发议论,或考订史实,指出错讹,或借用前人旧说,对旧说提出辩驳,或探讨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