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十三

罽賓國三藏般若奉 詔譯

  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

  爾時善財童子。一心正念。隨順思惟。彼王所得幻智法門。觀察彼王如幻解脫。思惟彼王如幻法性。發如幻願。淨如幻法。悟如幻業。隨順如幻成就之法。出生如幻不思議智。清淨如幻三世性相。以如幻智起於種種如幻變化。如是思念。漸次前行。經歷人間聚落城邑。或至曠野巖谷險難山川原隰。處處尋求無有疲懈。然後乃至妙光大城。於其門側。問眾人言。此名何城。何王統御。人咸報言。此妙光城。是大光王之所住處。時善財童子。歡喜踊躍。志樂清淨。一心瞻慕。作如是念。我善知識。在此城中。我今必當親得奉覲。聞諸菩薩所行之行。聞諸菩薩出要之門。聞諸菩薩所證之法。聞諸菩薩不思議功德。聞諸菩薩不思議自在。聞諸菩薩不思議平等。聞諸菩薩不思議勇猛。聞諸菩薩不思議境界。聞諸菩薩不思議法性。聞諸菩薩不思議三昧。聞諸菩薩不思議解脫遊戲。聞諸菩薩不思議廣大清淨。作是念已。入妙光城。周遍觀察見此大城。眾寶嚴飾。以金銀瑠璃。玻瓈赤珠。硨磲碼碯七寶所成。七重寶塹周匝圍遶。八功德水盈滿其中。底布金沙。光明照耀。優鉢羅華。波頭摩華。拘物頭華。芬陀利華。遍布其上。其水清徹。隨時溫涼。白栴檀泥。澄垽其下。其水隨泥。如栴檀色。寶多羅樹。七重行列。枝葉繁茂。蓊欝莊嚴。七重金剛。以為垣牆。所謂師子光明金剛垣。無能超勝金剛垣。不可沮壞金剛垣。精進難伏金剛垣。堅固無著金剛垣。天衣網藏金剛垣。無垢妙色金剛垣。如是七重。一一圍遶。悉以無數摩尼妙寶間錯莊嚴。閻浮檀金種種眾寶。而為埤堄。金銀瑠璃。赤珠碼碯。玻瓈海藏。真珠等寶。以為嚴飾。其城縱廣一十由旬。周迴八方。面開八門。皆以七寶周遍嚴飾。帝青瑠璃。以為其地。眾色雜寶。隨處莊嚴。種種珍奇。甚可愛樂。其城內有十億街道。一一道邊。安布妙寶。以為莊嚴。過天帝釋所遊之路。一一道間。皆有無數萬億眾生。於中止住。無數百千廣大宮殿。一一皆以眾寶合成。復有無數不思議閻浮檀金樓閣。帝青瑠璃摩尼寶網。羅覆其上。無數不思議白銀樓閣。赤真珠摩尼寶網。羅覆其上。無數不思議毘瑠璃樓閣。廣博妙藏摩尼寶網。羅覆其上。無數不思議玻瓈樓閣。日藏摩尼王網。羅覆其上。無數不思議光照世間摩尼寶樓閣。吉祥光藏摩尼王網。羅覆其上。無數不思議帝青摩尼寶王樓閣。妙光摩尼王網。羅覆其上。無數不思議眾生海藏摩尼寶王樓閣。焰光明藏摩尼王網。羅覆其上。無數不思議金剛寶王樓閣無能勝幢摩尼王網。羅覆其上。無數不思議栴檀香王樓閣。天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網。羅覆其上。無數不思議無等香王樓閣。種種華網。羅覆其上。有如是等無數不思議種種莊嚴妙寶樓閣。種種寶網羅覆其上。一一樓閣。眾寶欄楯。周匝圍遶。寶多羅樹次第行列。皆以寶繩而為界道。一一寶繩。懸以金鈴。一一金鈴眾寶鬘絡。如孔雀尾。異色端嚴。風動成音。聞之可意。其城復有阿僧祇摩尼寶網。阿僧祇寶鈴網。阿僧祇天香網。阿僧祇天華網。阿僧祇寶形像網。其城復有阿僧祇金剛帳。阿僧祇寶衣帳。阿僧祇寶蓋帳。阿僧祇寶幡帳。阿僧祇寶山帳。阿僧祇寶華鬘帳。阿僧祇寶樓閣帳之所彌覆。處處羅列寶蓋幢幡。城中寶池。德水盈滿。底布金沙。光映內外。天諸妙華敷榮其上。天諸寶鳥浮戲其中。出和雅音。悅可人意。池岸階砌。七寶莊嚴。帝釋寶池無以為比。當此城中。有一樓閣。名妙法藏。阿僧祇種種色寶以為莊嚴。光明照耀最勝無比。眾生樂見心無厭足。彼大光王常處其中。

  爾時善財童子。於彼大城。妙寶樓閣。寶池寶塹。寶樹寶牆。寶蓋寶幢。寶鈴寶網。如是一切珍寶妙物。受用資具。乃至男女六塵境界。皆無愛著。唯於正法園苑之中。深心渴慕。但正思惟究竟之法。一心願樂。見善知識。漸漸前行。普遍觀察。見大光王。去於所住樓閣不遠。四衢道中。坐如意摩尼寶蓮華藏廣大莊嚴師子寶座。紺瑠璃寶以為其足。金繒為帳。眾寶為網。閻浮金繩交絡嚴飾。上妙天衣以為茵蓐。四布敷設。阿僧祇妙寶形像隨處莊嚴。其王具有三十二種大人之相八十隨好。而以嚴身。如真金山光色熾盛。如淨空日威光赫奕。如盛滿月見者清涼心無厭足。如梵天王處於梵眾。威德殊勝。亦如大海聚功德寶無量無邊。亦如大雲遍法性空法雷震吼。如淨空界顯現種種法門星象。如雪山王相好樹林以為嚴飾。如須彌山四色普現眾生心海。如寶洲渚種種智寶充滿其中。於王座前。復有無量金銀瑠璃真珠摩尼珊瑚琥珀珂貝璧玉諸珍寶聚種種寶衣華鬘瓔珞。及諸飲食。皆悉充滿。復見無數百千萬億駟馬寶車。百千萬億天諸妓樂。百千萬億天諸妙香。百千萬億病緣湯藥。無數乳牛蹄角金色。無數千億端正女人。上妙栴檀以塗其體。天衣瓔珞種種莊嚴。六十四能靡不該練。儀範禮則悉皆善知。隨眾生心而以給施。城邑聚落。四衢道側。相次陳列。福舍義堂。滿二十億。安置一切珍寶妙物。及諸飲食。充滿其中。一一道傍有二十億諸大菩薩。以此諸物。惠施眾生。令無所乏。為欲攝受諸眾生故。為欲發起一切眾生愛敬心故。為欲發起一切眾生歡喜心故。為欲發起一切眾生踊躍心故。為欲清淨一切眾生正信心故。為令眾生心清涼故。為令眾生除愛熱故。為令眾生息煩惱故。為令眾生解真實故。為令眾生入種智故。為令眾生捨怨敵故。為令眾生離諸惡故。為令眾生拔邪見故。為令眾生淨諸業故。

  時善財童子。五體投地頂禮王足。遶無數匝。合掌而立。白言聖者。我已先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我聞聖者。善能誘誨。願為我說。

  時王告言。善男子。我得淨修菩薩大慈幢行解脫門。清淨滿足。善男子。我於無量百千萬億乃至不可說不可說佛所。親近聽聞。問難此法。隨順思惟。審諦觀察。清淨悟入。修習莊嚴。善男子。我以此法為王。以此法教勅。以此法攝受。以此法隨逐世間。以此法興行政化。以此法調伏眾生。以此法引導眾生。以此法憐愍眾生。以此法安慰眾生。以此法運載眾生。以此法令眾生趣入。以此法令眾生修行。以此法與眾生方便。以此法令眾生思惟諸法究竟實性。以此法令眾生安住大慈。以慈為主。具足慈力。如是令住利益心。安樂心。哀愍心。攝受心。守護眾生心。常不捨離心。拔眾生苦無休息心。代諸眾生恒受苦心。令諸眾生住安樂心。為令眾生捨離一切障蓋纏縛得自在故。為令眾生究竟安樂於諸眾生得自在故。為令眾生永斷如草蔓莚滋長生死心故。為令眾生永斷如河。相續流注結使心故。為令眾生永斷煩惱習氣心故。為令眾生住於法性寂靜心故。為令眾生永息一切不善法故。為令眾生截生死流入法流故。為令眾生入深法界。心無退轉。以智慧火燒煩惱薪。永斷一切五道生處。具菩薩行。向一切智。心海清淨無諸濁亂。信力堅固。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人與非人所不能動善男子。我住如是大慈幢行解脫門故。能以正法教化世間。善男子。我國土中。一切眾生。皆於我所。無有恐怖。善男子。若有一切貧乏眾生。裸露飢羸。來至我所。或求衣服或求飲食。乃至求索一切所須受用之物。我開庫藏示令知見。而告之言。汝等昔來。為此財寶。造十不善種種惡業。由是業故。貧窮裸露衣食不充。我於今者。悉施汝等。恣意取之。既自充足。隨力修行。莫造諸惡。莫害眾生。莫起諸見。莫生執著。汝等貧乏。若有所須。當來我所。及四衢道二十億處。義堂福舍。一切財寶種種具足。汝隨意取。勿生疑難。善男子。此妙光城所住眾生。皆是菩薩發大乘意。行大乘行。於諸眾生起大悲心。普遍清淨。隨心所欲所見不同。或見此城其量狹小。或見此城其量廣大。或見此城土沙為地。或見瑠璃眾摩尼寶以為其地。或見垣牆聚土成立。或無能勝金剛所成。或見其地高下不平。或見其地平坦如掌。或見屋宅土木所成。或見殿堂眾寶嚴飾。及諸樓閣階墀窓闥軒檻戶牖。如是一切無非妙寶。

  善男子。若有眾生。其心清淨。曾種善根。供養諸佛。發心趣向一切智道。以一切智為歸依處。及我昔時修菩薩行。以四攝事。曾所攝受。則見此城。具足眾寶清淨莊嚴。餘皆見穢。

  善男子。此國土中一切眾生。五濁世時。隨本業習。樂造諸惡。我起憐愍。攝受彼心。而欲救護入於菩薩大慈為首隨順世間大三昧門。善男子。我當入此三昧門時。彼諸眾生所有怖畏心。惱害心。怨敵心。諍論心。如是諸心悉自銷滅。何以故。入於菩薩大慈為首順世三昧。本性功能法如是故。善男子。且待須臾。自當得見。時大光王。即入此定。其城內外六種震動。寶地寶牆寶堂寶殿臺觀樓閣階砌戶牖。如是一切互相衝擊。悉向於王。咸作曲躬敬禮之像。咸出妙音。稱讚王德。其城內外所有人民。靡不同時歡喜踊躍。俱來王所。投地頂禮。近王所住。鳥獸之屬。互相瞻視。起慈悲心。咸向王前。恭敬禮拜。一切山原。及諸草樹。莫不迴轉咸向於王如禮敬像。陂池泉井及以河海悉皆騰溢流注王前。十千龍王。起大香雲。震雷激電。灑細香雨。復有十千六欲天王。所謂四大天王。忉利天王。夜摩天王。兜率陀天王。妙變化天王。他化自在天王如是等王。而為上首。於虛空中。作眾妓樂。阿僧祇天女歌詠讚歎。阿僧祇天寶華雲。阿僧祇天寶香雲。阿僧祇天寶鬘雲。阿僧祇天末香雲。阿僧祇天寶衣雲。阿僧祇天寶蓋雲。阿僧祇天寶幢雲。阿僧祇天寶幡雲。遍虛空中而為嚴飾。供養於王。復有[醫-酉+言]羅鉢那大象王。以自在力。於虛空中。布阿僧祇大寶蓮華。垂阿僧祇天寶瓔珞。阿僧祇寶繒帶。阿僧祇寶嚴具。阿僧祇寶衣服。阿僧祇寶鬘。阿僧祇寶華。阿僧祇寶香。阿僧祇燒香。阿僧祇塗香。種種奇妙。以為嚴飾。阿僧祇天女出美妙音。歌詠讚歎。閻浮提內復有阿僧祇百千萬億諸羅剎王。諸夜叉王。鳩槃茶王。毘舍闍王。諸鬼王等。或居陸地。或處虛空。或住山間。或居大海。如是一切飲血噉肉。殘害眾生。皆起慈心。願行利益。明識後世。不造諸惡。恭敬合掌。頂禮於王。恐怖不生身心寂靜。皆得無量廣大安樂。如閻浮提。餘三天下乃至三千大千世界。并及十方百千萬億那由他世界。其中所有毒惡眾生。悉亦如是。如是一切。皆以菩薩大慈為首隨順世間三昧法門力如是故。

  時大光王。從三昧起。告善財言。善男子。我唯得此菩薩大慈幢行順世三昧解脫門。如諸菩薩摩訶薩。為高蓋慈心普蔭諸眾生故。為圓滿平等救護無分別故。為修行下中上行悉等行故。為大地能以慈心任持一切諸眾生故。為盛滿月福德光明於諸世間平等現故。為淨日輪以智光明照了一切所知境故。為世明燈能破眾生諸黑闇故。為水清珠能清眾生諂誑濁故。為如意寶能滿眾生心所願故。為猛疾風任持眾生及三昧宮殿一切智智大法城故。而我云何能知其行。能說其德。能稱量彼福德大山。能瞻仰彼功德眾星。能觀察彼大願風輪。能校量彼法平等力。能發起彼大修行心。能顯示彼大莊嚴海。能闡明彼普賢行門。能深入彼諸三昧窟。能讚歎彼大慈悲雲。能降注彼甘露法雨。善男子。於此南方。有一王都。名曰安住。有優婆夷。名曰不動。汝詣彼問。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時善財童子。頂禮王足。遶無數匝。慇懃瞻仰。辭退而去。

  爾時善財童子。出妙光城行於道路。正念思惟大光王教。憶念菩薩大慈幢行。思惟菩薩順世三昧。普見彼不思議菩薩清淨身。普念彼不思議妙寶師子座。增長彼不思議大願福德自在力。堅固彼不思議成熟眾生智。觀察彼不思議不共受用大威德。憶念彼不思議神通差別相。思惟彼不思議清淨大眾會。分別彼不思議菩薩所作業。憶念明了隨順信解。生歡喜心。生澄淨心。生猛利心。生欣悅心。生慶幸心。生踊躍心。生不亂心。生明照心。生堅固心。生廣博心。生無盡心。如是思惟。悲泣流淚。念善知識。實為希有難見難聞。善知識者。是我寶山。出生一切諸功德寶。能遍清淨諸菩薩行。圓滿菩薩一切淨念。清淨菩薩陀羅尼輪。顯發菩薩三昧光明。修治菩薩見佛境界。普雨一切諸佛法雨。顯現如來不思議智。顯示一切菩薩願門。生長一切菩薩根芽。復作是念。善知識者。能救護我。令我不墮一切惡趣。善知識者。能引導我。令我得入平等佛慧。善知識者。能顯照我。令我了知諸夷險道。善知識者。能開示我。令我解了大乘奧義。善知識者。能勸發我。令我速入普賢諸行。善知識者。能曉悟我。令我速到一切智城。善知識者。能誨諭我。令我趣入法界大海。善知識者。能勸誘我。令我普見三世法海。善知識者。能教授我。令我得與眾聖集會。善知識者。能增長我。令我出生一切白法。念善知識。能以如是利益眾生。善財童子。如是思惟。涕淚盈目。彼常守護覺悟菩薩。猶影隨形。如來使天。於虛空中。而告之言。善男子。其有隨順善知識教。諸佛世尊悉皆歡喜。其有隨順善知識語。則得近於一切智地。其有能於善知識行心無疑惑。則常值遇一切善友。其有發心願常不離善知識者。則得具足一切甚深最勝義利。善男子。汝可往詣安住王都。即當得見不動優婆夷大善知識。從彼請問諸菩薩行。

  爾時善財童子。從彼三昧智光明起。漸次遊行。至安住城。周遍求問。不動優婆夷。今在何所。遇彼人眾。咸示之言。善男子不動優婆夷。身是童女。侍覲父母。在自宅中。與其親屬及無量人。周匝圍遶演說妙法。善財聞已。其心歡喜。生寂靜心。生愛敬心。如見父母念。我於今所願圓滿。即詣不動優婆夷所。到彼宅門。住立觀察。入其宅內。見彼堂宇。微妙清淨眾寶莊嚴。金色光明普皆照耀。如是光明觸善財身。善財即時。獲得五百妙三昧門。所謂入一切安樂自在幢三昧門。了一切寂靜相三昧門。遠離一切世間三昧門。普眼捨得三昧門。如來藏三昧門。得如是等五百三昧門。以得如是三昧門故。身心柔軟。如七日胎。微妙輕安世無過者。又聞妙香。非諸天龍乾闥婆等人與非人之所能有。即前往詣。恭敬合掌。一心觀察。見其形色端正殊妙。十方世界一切女人無能與比。況復過者。唯除如來及以一切灌頂菩薩。其身殊勝。口出妙香。宮殿莊嚴。受用資具。眷屬圍遶。威光熾盛。清淨無染。悉無與等。況其過者。十方世界一切眾生。無有於此優婆夷所起染著心。若有眾生。暫得瞻見。所有煩惱悉自銷滅。譬如百萬大梵天王決定不生欲界煩惱。其有見此優婆夷者。不起煩惱亦復如是。十方眾生。觀此女人歡喜愛敬。心無厭足。唯除具足大智慧者。爾時善財童子。曲躬合掌。恭敬瞻視。正念觀察。見此女人。其身自在不可思議。色相顏容世無與等。光明洞徹物無能障。普為法界一切眾生。作大饒益無有窮盡。其身毛孔恒出妙香。眷屬無邊宮殿第一。功德深廣不可思議。莫能究盡知其涯際。生歡喜心。以偈讚曰。

  汝常護持清淨戒  普修菩薩無垢忍

  堅進不動如金剛  妙果超世無能比

  爾時善財童子。說此偈已。白言聖者。我已先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云何修菩薩道。我聞聖者。善能誘誨。願為我說。時不動優婆夷。以菩薩柔軟語。可愛語。慈悲語。慰諭善財。而告之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已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善男子。我得菩薩難摧伏智慧。藏解脫門。我得菩薩堅固受持願行門。我得菩薩一切法平等地總持門。我得菩薩一切法智光照辯才門。我得菩薩求一切法心無疲厭莊嚴三昧門。善財童子。白言聖者。菩薩難摧伏智慧藏解脫門。乃至求法心無疲厭莊嚴三昧門。境界云何。答言。善男子。此處甚深難知難信。善財白言。唯願聖者。承佛神力。為我宣說。我因聖者善知識力。能信能受。能解能知。能甚深入。能隨順行。明了觀察。憶念修習。離諸分別。究竟平等。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十三

猜你喜欢
  第三十四章 十一王章·佚名
  咒五首·佚名
  觀所緣論釋·欧阳竟无
  菩萨戒义疏卷下·智顗
  南岳石头志庵主·惠洪
  题慈氏菩萨像·太虚
  卷十二·彭绍升
  卷五十九·佚名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十六·佚名
  卷第九(弥沙塞)·佚名
  卷第二十(第三诵之七)·佚名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传外传卷下·佚名
  卷第十三·雷庵正受
  敕修百丈清规卷第三·德辉
  究竟一乘寶性論卷第二·欧阳竟无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八·潘德舆

      朱竹指摘陆放翁复句,累累盈纸。近赵瓯北又取元遗山复句而悉数之。然愚以为赵之所举犹未尽也。今除赵所已举者,如“百钱卜肆成都市,万古诗坛子美家”,已见於《寄辛老子》诗,又见於《过三乡望女几村追怀辛敬

  • 御选元诗姓名爵里一·康熙

    钦定四库全书御选元诗姓名爵里一帝系世祖皇帝【讳呼必赉睿宗第四子宪宗弟初以太弟分藩漠南汉地驻兆呼鲁庚申即帝位建元曰中统至元八年始建国号曰大元十三年乃定江南在位三十五年谥曰圣德神功文武皇帝庙号世祖】文宗皇

  • 巻二·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元音遗响卷二      元 胡布 撰五言古诗周秀才桢入闽采诗大雅三百篇诗亡千载下苏李泄其淳曹王绮其亚六朝相侈靡铿逊谐音声唐始鸣清新李杜乃恢宏下逮末世才浮华亏理质艳冶风月间鄙俚寡声律钟镛久絶

  • 窦何列传第五十九·范晔

    窦武 何进窦武字游平,扶风平陵人,安丰戴侯融之玄孙也。父奉,定襄太守。武少以经行着称,常教授于大泽中,不交时事,名显关西。延熹八年,长女选入掖庭,桓帝以为贵人,拜武郎中。其冬,贵人立为皇后,武迁越骑校尉,封槐里侯,五千户。明年

  • 卷一百二十三 志九十八·赵尔巽

      ◎食货四   △盐法   清之盐法,大率因明制而损益之。蒙古、新疆多产盐地,而内地十一区,尤有裨国计。十一区者:曰长芦,曰奉天,曰山东,曰两淮,曰浙江,曰福建,曰广东,曰四川,曰云南,曰河东,曰陕甘。   长芦旧有二十场,后裁为

  • 后汉书补逸卷十·姚之骃

    谢承后汉书第二陈宠陈宠曾祖咸字子成为廷尉监议人常从轻比论报多所全活皆称恩也【案宠见东观记咸系前汉哀平间人谢书序宠先世独详范亦畧同但咸以律令为尚书未为廷尉监也案咸生钦钦生躬躬乃宠父曽为廷尉左监此其躬事耶

  • 卷十七·苏辙

    钦定四库全书古史卷十七       宋 苏辙 撰楚世家第十楚之先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黎少昊之衰也九黎乱德民神杂糅不可方物颛顼受之命少昊氏之子曰重为南正司天以属神命黎为火正司地以属民黎以

  • 第二十八卷 续编目录·缪荃孙

    秦 汉 魏 晋 梁 陈 北齐 北周 隋目 录 秦始皇朐山立石始皇秦山刻石峄山刻石 汉严訢碑泗水亭高祖庙碑司徒袁安碑高祖感应碑延熹十年度尚碑永康元年张侯残碑司马城铁碑落马碑俞乡侯季子碑张道陵丹经鼎武

  • 绎史卷四十·马骕

    灵壁县知县马骕撰鲁庆父之乱【三桓始事】吕氏春秋东野稷以御见荘公进退中绳左右旋中规荘公曰善以为造父不过也使之驹百而少及焉顔阖入见荘公曰子遇东野稷乎对曰然臣遇之其马必败荘公曰将何败少顷东野之马败而至荘公召

  • 志卷第三十四 高丽史八十·郑麟趾

    正宪大夫工曹判书集贤殿大提学知经筵春秋馆事兼成均大司成臣郑麟趾奉敎修。食货*(三)。禄俸[妃主宗室文武班权务官东宫官致仕官西京官外官州鎭将相将校杂别赐诸衙门工匠别赐]。○高丽禄俸之制至文宗大备以左仓岁入米

  • 三国志补注卷六·杭世骏

    编修杭世骏撰吴书孙破虏讨逆孙坚字文台吴郡富春人吴书曰坚世仕吴家于富春葬于城东幽明録曰孙钟吴郡富春人坚之祖也与母居至孝笃明种为业忽有三年少诣之乞钟为设食临去曰我司命也感君之知何以相报此山下善可作冢复

  • 第十一章 西夏之亡及成吉思汗之死·冯承钧

    成吉思汗进至灵州,得疾甚剧,病八日死。时在1227年8月25日,得年七十三岁。临危时谓左右曰:“金之精兵在潼关,南据连山,北限大河,难以遽破。若假道于宋,宋、金世仇,必能许我,则下兵唐邓,直捣大梁,金急必征兵潼关。然以数万之众千里

  • 一二二 卯字号的名人二·周作人

    这里第二位的名人乃是陈独秀。他是蔡孑民长校以后所聘的文科学长,大约当初也认识吧,但是他进北大去据说是由于沈君默(当时他不叫尹默,后来因为有人名沈默君,所以他把口字去了,改作尹默,老朋友叫他却仍然是君默,他也不得不答应

  • 卷三十二·雍正

    钦定四库全书世宗宪皇帝上谕内阁卷三十二雍正三年五月上谕十五道初二日谕大学士等查弼纳保奏参将游击六员摺子彚写一样考语岂有六人尽系相同之理朕调取武职官员轮流引见系国家用人要政朕将大臣等缮奏之语悉皆躬自抄録

  • 卷六·邱濬

    ▲颁爵禄之制 《周书武成》曰:列爵惟五,分土惟三。 蔡沈曰:“列爵惟五,公、侯、伯、子、男也。分土惟三,公侯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之三等也。” 臣按:封爵之制,自唐虞时已别为五等,曰公、侯、伯、

  • 云峰悦禅师·惠洪

    禅师生徐氏。名文悦。南昌人也。七岁剃发于龙兴寺。短小粹美。有精识。年十九杖策遍游江淮。常默坐下板。念耆宿之语。疑之曰。吾闻临济。在黄檗三年。黄檗不识也。陈尊宿者教之。令问佛法大意。三问而三被打。未闻谆

  • 万有皆因缘所生·太虚

    一 引言 甲 习俗的迷信非佛教 乙 佛教的消极非本质 丙 空与唯识等亦附加义二 析名 甲 万有 乙 因与缘 丙 生三 立宗 甲 各因引果之先后熏起续断与唯识 乙 众缘合成之违顺消长泛要与皆空 丙 因缘

  • 成唯识论 第六卷·护法

    成唯识论 第六卷护法等菩萨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已说遍行别境二位。善位心所其相云何。颂曰11善谓信惭愧  无贪等三根勤安不放逸  行舍及不害论曰。唯善心俱名善心所。谓信惭等定有十一。云何为信。于实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