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梅尧臣

梅尧臣,字圣俞,人称宛陵先生。宣州宣城人。以从父荫,名询,父名让。补太庙斋郎。历主簿、桐城河南。后以谢绛为河南府通判,移佐河阳。《宋史》失载。县令,监税湖州,签署忠武、镇安两军节度判官。初,大臣屡荐宜在馆阁。尝一召试,赐进士出身。皇祐三年,时五十岁。余辄不报。嘉祐初,学士赵概等十余人列言于朝,乃得国子监直讲。累官至尚书屯田都官员外郎。撰《唐载》二十六卷,多补正。乃命编修《唐书》。书成,未奏而卒。圣俞少即以能诗名。天下求者踵至。其初喜为清丽,闲肆平淡。平淡有二:韩诗云:“艰宕怪变得,往往造平淡。”梅平淡是此种。朱子谓:“陶渊明诗平淡出于自然。”此又是一种。久则涵演深远,间亦琢剥,以出怪巧。然气完力余,益老以劲。其应于人者多,故辞非一体。非如唐诸子号诗人者僻固而狭陋也。在河南时,王晦叔曙见而叹曰:“二百年无此作矣。”以上多本欧公所为《墓志》,见《集》三三。王语本之沈约论谢脁。贤士大夫如温公、东坡、介甫诸人,咸敬重之。尤与欧阳文忠公善,世比之韩、孟。两公亦颇以自况。故贡奎元宣城人。诗见张刻本。诗云:“诗还二百年来作,身死三千里外官。知己若论欧永叔,退之犹自愧郊寒。”盖言诗力也。又龚啸元人。见张刻本。云:“去浮靡之习于昆体极弊之际,存古淡之道于诸大家未起之先,此所以为梅都官诗也。”果信。

元宣城张师曾所为《年谱》:(康熙张枝凤重刻本《宛陵集》)先生生于真宗咸平五年(1002),卒于仁宗嘉祐五年(1060),年五十九。(当据欧公所为《墓志》)

欧阳修《梅圣俞墓志铭并序》:圣俞学长于《毛氏诗》,为《小传》二十卷。

陆友仁《研北杂志》:东坡云:“梅二丈圣俞,身长秀眉,大耳红额。饮酒过百盏,正坐高拱。此其醉也。”《苕谿渔隐丛话》前集二十九:旧说梅圣俞日课一诗,寒暑未尝易也。

《诗人玉屑》六引《金陵语录》:圣俞尝语余曰:“诗家虽率意造语,亦难;若意新语工,得前人所未道者,斯为善也。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孙公谈圃》:公昔与杜挺之、梅圣俞同舟溯汴,见圣俞吟诗,日成一篇,众莫能和。密伺圣俞如何作诗。盖寝食游观,未尝不吟讽思索也。时时于坐上忽引去,奋笔书一小纸,内算袋中。同舟窃取而观,皆诗句也。或半联,或一字,他日作诗,有可用者入之。有云:“作诗无古今,惟造平淡难。”乃算袋中所书也。

《后山诗话》:梅圣俞答(闽士)书云:“子诗诚工,但未能以故为新,以俗为雅尔。”

《六一诗话》:梅圣俞晚年官亦至都官。一日,会饮余家。刘原父戏之曰:“圣俞官必止于此。”坐客皆惊。原父曰:“昔有郑都官,今有梅都官也。”圣俞颇不乐。未几,圣俞病卒。余为序其诗为《宛陵集》。而今人但谓之梅都官诗。一言之谑,后遂果然,斯可叹也。

《韵语阳秋》一:张芸叟(舜民)评其诗云:“如深山道人,草衣捆屦。王公大人,见之屈膝。”

欧阳修有《哭圣俞》诗(《集》八),《感二子》诗(《集》九)。又有《梅圣俞诗集序》(《集》四二),《书梅圣俞稿后》(《外集》二三)。

《石遗室诗话》十八:古之诗人,一人各具一笔意。谢之笔意,绝不似陶;颜之笔意,绝不似谢;小谢之笔意,绝不似大谢。初唐犹然。至王右丞而兼有华丽、雄壮、清适三种笔意,至老杜而各种笔意无不具备。大历十子,笔意略同。元和以降,又各人各具一种笔意。昌黎则兼有清妙、雄伟、磊砢三种笔意。北宋人多学杜、韩,故工七言古者多。南宋人稍学韦、柳,故有工五言者。南渡,苏、黄一派,流入金源。宋人如陈简斋、陈止斋、范石湖、姜白石、“四灵”辈,皆学韦、柳,或至或不至。惟放翁无不学,独七言古不学韩、苏。诚斋学白学杜之一体。此其大较也。今所传《宛陵集》,均为六十卷。前十一卷为自洛阳至吴兴之诗,谢景初所选十卷本也。自第十二卷至第二十三卷,合以前十卷,则为欧阳文忠所选十五卷本。但前十卷依谢选之次第,有所增加。以序言六百七十七篇,而十二卷至二十三卷才得五百四十篇,推测而知之也。诗集序云:“次为六十卷。”则后人所妄改,非欧公之原文也。自第二十四卷至六十卷,则为欧选既出后,宋人所编之《宛陵全集》,并欧选成为六十卷耳。其十五卷析分为二十三卷,亦刊全集者所为。何以知之?查湖州诗止于第十一卷,而卷末附以联句。知其为谢景初所选十卷本之终。第二十三卷有《赠仆射侍中刘相公挽词》,考知为刘沆。沆殁于嘉祐五年三月。先生殁于嘉祐五年四月。以是知欧公所选十五卷本终于第二十三卷。且先生妻谢氏殁于庆历四年解吴兴任时。《悼亡诗》编于第十卷湖州后诗。而第二十四卷有《送史尉还乌程诗》云:“与君去年别,君来竟悲喜。乘马夜访君,备陈昔行李。五月辞吴中,六月渡扬子。七月行丧妻,是月子又死。”又有《来梦》《悼子》《怀悲师厚》与《胥氏归来奠其姑》诸篇,皆悼亡之作。以是知自第二十四卷起,为欧公选刊后余存之全诗。而依卷考其岁月次序,乃自湖州后至嘉祐五年之诗也。予又见日本所藏宋刊《宛陵集》残本,亦六十卷。存者起卷十三至十八,卷三十七至卷六十。校以今所传本,已多出诗九十篇。予昔从宋人记载及《广群芳谱》葺佚,得诗十数篇。宋刊残本则悉有之。盖今所传本乃明正统间从会庆堂本出。会庆堂本固宋世所刊,历元、明、清叠次修板者。而日本所藏残本,则别一宋本,在康熙间纂修《广群芳谱》尚得见之也。王曙,字晦叔,河南人。谥文康,《宋史》有传。谢景初,先生妻兄绛之子。(夏剑丞编《艺文创刊》特大号)

康熙张枝凤夜吟楼刻本《梅宛陵集》,前有年谱,后有附录。

闻君奉宸诏

希深惠书,言与师鲁、子聪、永叔、几道游嵩①,因诵而韵之

闻君奉宸诏,瑞祝疑灵岫。

山水聊得游,志愿庶可就。

岂无朋从俱,况此一二秀。

方蕲【张衡《西京赋》:“结驷方蕲。”李善注:“蕲,马衔也。”】建春陌,十刻残昼漏。

初经缑氏岭,古柏尚郁茂。

却过轘辕关,【在偃师东南,接巩、登封二县界。山路险阻,凡十二曲。】巨石相撑斗。

夕斋礼神祠,法衮被藻绣。

毕事登山椒,常服【《诗·小雅·六月》:“载是常服。”笺:“戎车之常服,韦弁服也。”又《大雅·文王》:“厥作裸将,常服黼冔。”疏:“常服其殷服,黼衣而冔冠也。”】更短后。

从者十数人,轻赍不为陋。

是时天清阴,力气勇奔骤。

云岩杳亏蔽,花草藏涧窦。

傍林有珍禽,惊聒若避彀。

盘石暂憩休,泓泉助吞漱。

上窥玉女窗,崭绝非可构。

下玩捣衣砧,【玉女捣衣石。《纪异志》作捣帛石。】

焜耀金纹【《歙砚谱》:“砚有水舷金纹,凡十种。”】透。

尹子体雄恢,攀缘逾习狃。

欧阳称壮龄,疲软屡颠踣。

竞欢相扶持,芒屩资践蹂。

八仙存故坛,三醉【在太室顶。石形作三醉人欹偃之状。】孰云谬。

鄙哉封祀碑,数子昔镌镂。

偶志一时事,曷虞来者诟。

绝顶瞰诸峰,隘然轻宇宙。

遥思谢尘烦,欲知群鸟兽。

韩公传石室,闻之固已旧。

当时兴稍衰,不暇若寻究。

东崖暗壑中,释子持经咒。

于今二十年,饮食同猿狖。

君子聆法音,充尔溢肤腠。

尝期蹑屐过,吾侪色先愀。【叶韵】

遂乖真谛言,兹亦甘自咎。

中顶会几望,凉蟾皓如昼。

纷纷坐谈谑,草草具觞豆。

清露湿巾裳,谁人苦羸瘦。

便即忘形骸,胡为恋缨绶。

或疑桂宫近,斯语岂狂瞀。

归来游少室,【太室西,登封北。】崷崪殊引脰。

石室【《太平御览》三十九引《嵩高山》记:“又一石室,有自然经书饮食。室前石柱,似承露盘。有石暗滴下,食之一合与天地相毕。”】迢递过,探访仍邂逅。

扪萝上岑邃,仙屋何广袤。

乳水出其间,涓涓自成溜。

凡骨此熏蒸,灵真安可觏。

霞壁几千寻,四字侔篆籀。

咸意苔藓文,诚为造化授。

标之神清洞,民俗未尝遘。

忽觉风雨冥,无能久瞻扣。

匆匆遂宵征,胜事皆可复。

俚歌纵喧哗,怪说多駮糅。

凌晨阙塞阳,追赏颜匪厚。

穷极四百里,宁惮疲左右。

昨朝书报予,闻甚醉醇酎。

所嗟游远方,心焉倍如疚。

① 《四部丛刊》影印元刊本《欧阳文忠公集·附录》卷五:谢舍人绛《游嵩山寄梅殿丞书》(原注:明道元年九月(1032),圣俞年卅一,欧公年廿六。):圣俞足下:近有使者东来,付仆诏书,并御祝封香,遣告嵩岳太常移文。合用读祝、捧币二员,府以欧阳永叔、杨子聪分摄。会尹师鲁、王几道至自缑氏。因思早时约圣俞有太室中峰之行,圣俞中春时遂往,仆为人间所窘,未皇也。今幸其便,又二三子可以为山水游侣,然亟与之议,皆喜见颜色,不戒而赴。十二日,昼漏未尽十刻,出建春门,宿十八里河。翌日,过缑氏,阅游嵩诗碑。碑甚大字而未镌。(《四部丛刊》影印铁琴铜剑楼藏宋刊本《皇朝文鉴》作“碑甚大而字未镌”,但此篇系钞配。)上缑岭,寻子晋祠。陟辍辕道,入登封。出北门,斋于庙中。是夕寝,既兴,吏白五鼓,有司请朝服行事。事已,谒新治宫,拜真宗御容。稍即山麓,至峻极中院,始改冠服,却车徒,从者不过十数人,轻赍遂行。是时秋清日阴,天未甚寒。晚花幽草,亏蔽岩壁。正当人力清壮(《文鉴》作精壮)之际,加有朋簪谈燕之适,升高蹑险,气豪心果。遇盘石,过大树,必休其上下。酌酒饮茗,傲然者久之。道径差平,则腰舆以行;嶃崪斗甚,则芒蹻以进。窥玉女窗捣衣石,石诚异,窗则亡有。迤逦至八仙坛,憩三醉石。遍视墨迹,不复存矣。考乎三君所赋,亦名过其实。午昃,方抵峻极上院。师鲁体最溢,最先到。永叔最少,最疲。于是浣漱食饮,从容间跻封禅坛,下瞰群峰,乃向所跂而望之,谓非插翼不可到者,皆培塿焉。邑居楼观人物之伙,视若蚁壤。世所谓仙人者,仆未知其有无;果有,则人世不得不为其轻蔑矣。武后封祀碑故存,自号大周。当时名贤皆镌姓名于碑阴,不虞后代之讥其不典也。碑之空无字处,睹圣俞记乐理国而下四人同游,鑱刻尤精。仆意古帝王祀天神纪功德于此,当时尊美甚盛,后之君子,不必废之坏之也。又寻韩文公所谓石室者。因诣尽东峰顶。既而与诸君议,欲见诵《法华经》汪僧。永叔进,以为不可。且言圣俞往时尝云斯人之鄙,恐不足损大雅一顾。仆强诸君往焉。自峻极东南,缘险而径下三四里。“法华”者,栖石室中。形貌,土木也。饮食,猿鸟也。叩厥真旨,则软语善答,神色睟正。法道谛实,至论多矣,不可具道。所切当云:“古之人念念在定慧,何由杂;今之人念念在散乱,何由定。”师鲁、永叔扶道贬异,最为辩士,不觉心醉色怍,钦叹忘返。共恨圣俞闻缪而丧真甚矣。是夕,宿顶上。会几望,天无纤翳,万里在目。子聪疑去月差近,令人浩然绝世间虑。盘桓三(《文鉴》作立)清露下,直觉冷透骨发。羸体将不堪可。方即舍张烛,具丰馔醇醴。五人者相与岸帻褫带,环坐满引,赋诗谈道,间以谑剧,然不知形骸之累,利欲之萌为何物也。夜分,少就枕以息。明日,访归路,步履无苦。昔鼯鼠穷伎,能上而不能下,岂近此乎。午间,至中院。邑大夫来逆,其礼益谨。申刻,出登封西门,道颍阳,宿金店。十六日晨发,据鞍纵望,太室犹在后,虽(《文鉴》作路)曲南西,则但见少室。若夫观少室之美,非繇兹路,则不能尽诸。邑人谓之冠子山,正得其状。自是行七十里,出颍阳北门,访石堂山紫云洞,即邢和璞著书之所。(唐开元时犹在。好黄老,卜居嵩颍间。)山径极险。扪萝而上者七八里。上有大洞,荫数亩,水泉出焉。久为道士所占,薰烟熏燎,又涂塓其内’甚渎灵真之境。已戒邑宰稍营草屋于侧,徙而出之。此间峰势危绝,大抵相向,如巧者为之。又峭壁有若四字云,“神清之洞”。体法雄妙,盖薛老峰之比。(来集之《倘湖樵书》五云:《闽书》:闽县薛老峰,山顶突起“向阳峰”三字。周朴诗:“薛老峰头三个字,须知此与石齐生。直教截断苍苔色,浮世人才始眼明。”薛老,薛逢也。咸通中,为侯官令,与僧灵观游。创庭其侧。人书其峰曰“薛老”。)诸君疑古苔藓自成文,又意造化者笔焉,莫得究其本末。问道士及近居之民,皆曰:“向无此异,不知也。”少留数十刻,会将雨而去。犹昌夜行二十五里,宿吕氏店。马上粗若疲厌,则有师鲁语怪,永叔、子聪歌俚调,几道吹洞箫,往往一笑绝倒,岂知道路之短长也。十七日,宿彭(《文鉴》作鼓)婆镇,遂缘伊流陟香山,上上方,饮于八节滩上。始自峻极中院,未(《文鉴》作末)及此,凡题名于壁、于石、于树间者,盖十有四处。大凡出东门极东而南之,自长夏门入,绕松轘一匝四百里。可谓穷极胜览。切切未满志者,圣俞不与焉。今既还府,恐相次便有尘事侵汩,故急写此奉报,庶代一昔之谈。不宜。绛顿首。

又谢绛《答梅圣俞书》云:绛白:前自嵩岭回,即致书左右。本为与足下不得同此胜事,诸君所共叹恨。自入山至还府,凡一登临,一谈话,一食饮间,必广记而备言之。欲使足下览见本末,与夫方驾连襼之不若,间可以助发一笑,勤勤在此尔。及辱报,反谓诧此行而陋中春之游。疑足下遽答使者,视前书之未详也。虽讽阅郑重,然秘不示外。何则,非诸君本意,恐传之而惑,方欲道此以干聪明,而未敢也。忽得五百言诗,自始及末,诵次游观之美,如指诸掌;而又语重韵险,亡有一字近浮靡而涉缪异,则知足下于《雅》《颂》为深。刘宾客有言:“人之神妙,其在于诗。”以明诗之难能于文笔百倍矣。今足下以文示人为略,以诗晓人为精。吾徒将不足游其藩,况敢与奥阼也。叹感,叹感。不宣。绛顿首。(谢绛,富阳人。圣俞妻兄。师鲁,尹洙字。子聪名无考。几道,名复。《欧阳修外集》十四有《送杨子聪户曹序》。)

《欧阳修全集》二十六有希深墓志,谓希深时移书丞相,言岁凶,嵩山宫宜罢勿治。

欧《外集》一《嵩山十二首·三醉石》题下云:三醉石,在八仙坛上,南临巨崖,峰岫迤逦,苍烟白云,郁郁在下。物外之适,相与酣酌,坐石欹醉,似非人间。因索笔,目圣俞书三《醉》字于石上。而三人者,又各题其姓名而刻之。

叶梦得《避暑录话》:公为西京留守推官时,尝与尹师鲁诸人游嵩山,见藓书成文,有若“神清之洞”四字者,他人莫见。

《韵语阳秋》十二:(欧)《赠石唐山人诗》乃云:“我昔曾为洛阳客,偶向岩前坐盘石。四字丹书万仞崖,‘神清之洞’锁楼台。云深路绝无人到,鸾鹤今应待我来。”石唐山人(许昌龄)诗乃公(欧)临终寄许之作也。

圣俞又有《永叔内翰见索谢公游嵩书,感叹希深、师鲁、子聪、几道皆为异物,独公与余二人在,因作五言以叙之》诗(《宋诗钞》),诗中叔嵩山之游云:“又忆游嵩山,胜趣无不索。各具一壶酒,各蜡一双屐。登危相扶牵,遇平相笑噱。石捣云衣轻,岩裂天窗窄。上饮醒心泉,高颠溜寒液。下看峰半两,广甸飞甘泽。夜宿月顶寺,明月入户白。分吟露气冷,猛酌面易赤。明朝循归途,两胫痛若刺。日旰就马乘,香草路迫阨。却望峻极居,已与天外隔。薄暮投少林,漱濯整冠帻。碑观巡幸僧,指古定空壁。誓将新咏章,灯前互诋擿。杨生护己短,一字不肯易。明年移河阳,簿书曰堆积。忽得谢公书,大夸游览剧。自嵩历石堂,藓花题洞额。其文曰‘神清’,固非人笔画。乃知二公贵,逆告意可赜。遂由龙门归,里堠环数驿。我时诗已答,或歌或辨责。责我不喜僧,性实未所获。凡今三十年,累塚拱松柏。唯公与非才,同在不同昔。”

范饶州坐中客语食河豚鱼

春洲生荻芽,春岸飞杨花。

河豚当是时,贵不数鱼虾。

其状已可怪,其毒亦莫加。

忿腹若封豕②,怒目犹吴蛙③。

庖煎苟失所,入喉为镆铘。【严有翼《艺苑雌黄》云:“河豚盛气易怒,捕时必以物触之。”《渔隐丛话》后集二十四引。】

若此丧躯体,何须资齿牙。

持问南方人,党护复矜夸。

皆言美无度④,谁谓死如麻⑤。

吾语不能屈,自思空咄嗟。【“其状”二语,“若此”二语,“吾语”,皆可省。】

退之来潮阳,始惮飡笼蛇⑥。

子厚居柳州,而甘食虾蟆⑦。

二物虽可憎,性命无舛差。

斯味曾不比,中藏祸无涯。

甚美恶亦称,此言诚可嘉⑧。

① 张师曾《梅宛陵年谱》:明道四年,范仲淹(希文)徙润州,过池阳。于其坐中赋河豚。时为建德令。(又:三年,范斥守饶州司谏。圣俞年卅三。)

② 封豕,大豕也,见《左传》。

③ 《韩非子·内储说上》:越王虑伐吴,欲人之轻死也,出见怒蛙乃为之式,从者曰:“奚敬于此?”王曰:“为其有气故也。”

④ 《诗·魏风·汾沮洳》:彼其之子,美无度。

⑤ 李白《蜀道难》: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⑥ 韩愈《初南食贻元十八协律》诗云:惟蛇旧所识,实惮口眼狞。开笼听其去,郁屈尚不平。

⑦ 韩愈《答柳柳州食虾蟆》诗云:而君复何为,甘食比豢豹。又云:虽蒙勾践礼,竟不闻报效。

⑧ 《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臧孙(谓其御)曰:“季孙之爱我,疾疢也。孟孙之恶我,药石也。美疢不如恶石。夫石犹生我,疢之美,其毒滋多。”

《枫窗小牍》:东坡谓食河豚,值得一死。

《六一诗话》:河豚常出于春暮,群游水上,食絮而肥。南人多与荻芽为羹,云最美。故知诗者谓只破题两句,已道尽河豚好处。圣俞平生苦于吟咏,以闲远古谈为意,故其构思极艰。此诗作于樽俎之间,笔力雄赡,顷刻而成,遂为绝唱。

孔毅父《杂记》:永叔称圣俞《河豚诗》云:“春洲生荻芽,春岸飞杨花。河豚于此时,贵不数鱼虾。”以谓河豚食柳絮而肥,圣俞破题两句,便说尽河豚好处。乃永叔褒誉之词,其实不尔。此鱼盛于二月,至柳絮时,鱼已过矣。(吴景旭《历代诗话》五十六,当据《苕溪渔隐丛话》前集三十一引。)

《石林诗话》卷上:今浙人食河豚,始于上元前。常州江阴最先得。方出时,一尾至直干钱。然不多得。非富人大家预以金噉渔人未易致。二月后日益多,一尾才百钱耳。柳絮时,人已不食,谓之“斑子”。或言其腹中生虫,故恶之。而江西人始得食。盖河豚出于海,初与潮俱上。至春深,其数稍流入于江。公,吉州人,故所知者江西事也。

赵与虤《娱书堂诗话》:六一居士《诗话》载梅圣俞赋河豚鱼诗……。圣俞诗多古淡,而此诗特雄赡,故尤为人称美。如曰:“忿腹……鏌铘”;又曰:“退之……可嘉”,真佳作也。

欧《外集》二十三《书梅圣俞河豚鱼诗后》云:余每体中不康,诵之数过,辄佳。亦屡书以示人为奇赠。

《历代诗话》五十六:刘原父戏谓:郑都官复有梅都官。郑有鹧鸪诗,时呼郑鹧鸪;梅有河豚诗,可呼梅河豚邪?则当时之推许此诗至矣。

朱子《答巩仲至(丰)》书云:少时尝语梅诗,亦知爱之。而于一时诸公所称道如《河豚》等篇,有所未喻,用此颇疑。张、徐之论,亦未为过。至于寂寥短章,闲暇萧散,犹有魏、晋以前高风余韵,而不极力于当世之轨辙者,则恐论者有未尽察也。

陈衍《宋诗菁华录》:此诗绝佳者,实只首四句,余皆词费。然所谓探骊得珠;其余鳞瓜之而,听之而已。

永叔寄澄心堂纸二幅

昨朝人自东郡来,古纸两轴缄縢开。

滑如春冰密如茧,把玩惊喜心徘徊。

蜀笺脆蠹不禁久,剡楮薄慢还可咍②。

书言寄去当宝惜,慎勿乱与人剪裁。

江南李氏有国日,百金不许市一枚。

澄心堂中唯此物,静几铺写无尘埃。

当时国破何所有,帑藏空竭生莓苔。

但存图书及此纸,辇大都府非珍瑰。

于今已逾六十载,弃置大屋墙角堆。

幅狭不堪作诏命,聊备粗使供鸾台③。【备供字复】

鸾台天官或好事,持归秘惜何嫌猜。

君今转遗重增愧,无君笔札无君才。

心烦收拾乏匮椟,【匮,俗作柜。】日畏扯裂防婴孩。【畏防字复】

不忍挥亳徒有思,依依还起子山哀。

① 《苕溪渔隐丛话》前集三十云:澄心堂纸,乃江南李后主所制,国初亦不甚以为贵。自刘贡父(攽,敞之弟。)首为题之,又邀诸公赋之,然后世以为贵重。贡父诗云:“当时百金售一幅,澄心堂中千万轴。后人闻名宁复得,就令得之当不识。”(当本《王直方诗话》)

《历代诗话》五十六:澄心堂纸,取李氏澄心堂样制也。堂在建业。后主时制纸极光润滑腻。往往书画多藉之。宋初,纸犹有存者。按淳化阁帖皆此纸所拓。欧公《五代史》亦用此属草。

《蜀笺谱》:澄心堂纸取李氏澄心堂样制也。(细薄光润,为一时之甲。)

《后山丛谈》:澄心堂,南唐烈祖(李璟)节度金陵之宴居也。世以为元宗(李璟)书殿,误矣。

张《谱》:圣俞宝元二年(1039)知汝州襄成县,庆历元年(1041)得官吴兴(湖州监税)。诗之作当在此时也。(圣俞年四十)

② 顾况《剡纸歌》诗:剡溪剡纸生剡藤,喷水捣后为蕉叶。

③ 《唐书·职官志》:(武后)光宅元年九月,改门下省为鸾台。

欧有《和刘原父澄心纸》诗云:君不见曼卿、子美真奇才,久已零落埋黄埃。子美生穷死愈贵,残草断稿如琼瑰。曼卿醉题红粉壁,壁粉已剥昏烟煤。河倾昆仑势曲折,雪压太华高崔崽。自从二子相继没,山川气象皆低摧。君家虽有澄心纸,有敢下笔知谁哉。宣州诗翁饿欲死,黄鹄折翼鸣声哀。有时得饱好言语,似听高唱仰金罍。二子虽死此翁在,老手尚能功剪裁。奈何不寄反示我,如弃正论求俳诙。嗟我今衰不复昔,空(一作“徒”)能把卷闔且开。百年干戈流战血,一国歌舞今荒台。当时百物尽精好,往往遗弃论蒿莱。君从何处得此纸,纯坚莹腻卷百枚。(《宋诗钞》)

圣俞又有《依韵和永叔澄心堂纸答刘原甫》诗云:禁林晚入接俊彦,一出古纸还相哀。曼卿、子美人不识,昔尝吟唱同樽罍。因之作诗答原甫,文字驶稳如刀裁。怪其有纸不寄我,如此出语亦善诙。往年公赠两大轴,于今爱惜不辄开。是时有诗述本末,值公再入居兰台。崇文库书作总目,未暇缀韵酬草莱。前者京师竞分买,罄竭旧府归邹、枚。自惭把笔粗成字,安可远与钟、王陪。文高墨妙公第一,宜用此纸传将来。(同上)

刘敞《去年得澄心堂纸,甚惜之,輙为白,邀永叔诸君各赋一篇,仍各自书,藏以为玩,故先以七言题其首》:六朝文物江南多,江南君臣《玉树歌》。擘笺弄翰春风里,斫冰析玉作宫纸。当时百金售一幅,澄心堂中千万轴。摛辞欲卷东海波,乘兴未尽南山竹。楼船夜济降幡出,龙骧将军数军实。舳舻衔尾献天子,流落人间万无一。我从故府得百枚,忆昔繁丽今尘埃。秘藏箧笥自矜玩,亦恐岁久空成灰。后人闻名宁复得,就令得之当不识。君能赋此《哀江南》,写示千秋永无极。(《公是集》十七)

冬雷

上帝设号令,隐其南山下②。

震发固有时,曷常事凭怒③。

春以动含生,夏以奋风雨。

冬其息不用,藏在黄厚土。

我今来江南,岁历惟建午。

如何小雪前,向晓疑鸣釜。

蛟蛇龟虫厄,鳞裂口块吐。

虾蟆不食月④,深窟僵两股。

天公岂物欺,若此汩时序。

或言非天公,实乃阴怪主。

尝观古祠画,牛首椎连鼓。

黑云杂狂飙,相与为肺腑。【所谓“以俗为雅”】

是不由昊穹,安能顺寒暑。

吾因考厥事,复以验莽卤。【莽卤见《庄子》,司马云:“谓浅耕稀种。”韩愈赠刘师服诗:“只今年才四十五,后日悬知渐莽卤。”】

市井欺量衡,定知不活汝。

元恶逆大伦,弗加霹雳斧。

此岂曰无私,故予未所取。

必恐窃天威,似将文法侮。

焉顾五行错,讵畏万物睹。

欲扣九门陈,恨身无鸟羽。

① 诗作于庆历二年壬午(1042),是年三月,圣俞监湖州税。年四十一。

② 《诗·召南·殷其雷》:殷其雷,在南山之阳。《传》:殷,雷声也。山南曰阳。雷出地奋,震惊百里。山出云雨,以润天下。《笺》:雷以喻号令。于南山之阳,又喻其在外也。《召南》大夫以王命施号令于四方,犹雷殷殷然发声于山之阳。

③ 《左传·昭公五年》:今君奋焉,震电凭怒。(注:凭,盛也。)《方言》:凭,怒也。楚曰凭。注:恚甚貌。

④ 《春秋演孔图》:虾蟆,月精。《史记·龟策传》:蟾蜍食月。《易·乾·文言》:圣人作而万物睹。

悼亡三首

结发为夫妇,于今十七年。

相看犹不足,何况是长捐。

我鬓已多白,此身宁久全。

终当与同穴,未死泪涟涟。

每出身如梦,逢人强意多。

归来仍寂寞,欲语向谁何。

窗冷孤萤入,宵长一雁过。【首六句串说,五、六赋而比也。】

世间无最苦,精爽此销磨。【“此”字所指甚广。】

从来有修短,岂敢问苍天。

见尽人间妇,无如美且贤。

譬今愚者寿,何不假其年②。

忍此连城宝,【“忍此”句串说。】沉埋向九泉。

① 张《谱》:庆历四年四月,解官归宛陵。(圣俞年四十三)未久,赴京师。七月七日,次高邮三沟。谢夫人殁于舟中。后葬于润山,欧公为墓志。

②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无假之年。”谓晋文公也。

翁方纲《石洲诗话》谓《宋诗钞》所录,皆粗犷之作。作说不免一偏之见。然吴、吕所钞近体,虽不乏切至之篇,究嫌风华太少。石遣老人有《宋诗菁华录》足以弥此缺憾。《宋诗菁华录》评第一首云:与放翁之“此身行作稽山土”皆从《毛诗》来。评次首云:末韵即荀奉倩神伤之意。评三首云:情之所钟,不免质言,虽过当,无伤也。(荀粲,三国魏人。谓妇人以色为重,才德不足论。娶曹洪女。女卒,粲为之神伤。逾年,亦卒。见《世说·惑溺篇》,及注引粲《别传》。)又按云:潘安仁诗,以《悼亡》三首为最。然除“望庐”二句、“流芳”二句、“长簟”二句外,无沉痛语。盖熏心富贵,朝命刻不去怀,人品不可与都官同日语也。

此三诗当与潘岳、元稹之作并观。

书哀

天既丧我妻,又复丧我子。

两眼虽未枯②,片心将欲死。

雨落入地中,珠沉入海底。

赴海可见珠,掘地可见水。

唯人归泉下,万古知已矣。

拊膺当问谁,憔悴鉴中鬼。

① 湖州后作。

② 《礼记·檐弓》:子夏丧其子而丧其明。

潘岳《哀诗》:漼如叶落树,邈若雨绝天。雨绝有归云,叶落何时连。陈沆《诗比兴笺》以为亦悼亡之作。

《宋诗菁华录》:此首与前二首“精爽”十字,最为沉痛。

送苏子美

勇为江海行,风波曾不惧。

但欲寻名山,扁舟无定处。

南有鹏若鸮,嶮有石若锯。

毒草见人摇,短狐【短狐一名蜮,状如鳖,三足,在水中含沙射人。《诗》:“为鬼为蜮。”】逢影怒。

不遐尚苦乖,更远饶瘴雾。

东土乃滨海,蜃鼉仍可怖。

壳物怪琐屑,蠃蚬固无数。

醎【俗“咸”字。】腥损齿牙,日月复易饫。

二方既若此,往矣无久驻。

竟当西北来,醉酎炙肥羜。【未成羊曰“羜”。】

夏不厌浆酪,冬不厌雉兔。

勿言专口腹,口腹人所务。

天台信奇伟,石桥非坦步。

庐岳趣最幽,饥肠看瀑布。

此致虽为高,实亦难久慕。

君行听我言,不听到应悟。

① 湖州后作,时圣俞在京师。

苏舜钦,字子美,梓州铜山人,官至湖州长史。与圣俞齐名。时称苏、梅《宋诗钞》有《沧浪集钞》。诗用《招魂》、《大招》格。《大招》云:东有大海,溺水澈澈只。又云:魂乎无南,蜮伤躬只。

《沧浪集钞》:(苏舜钦)以范仲淹荐,召试集贤校理。监进奏院。舜钦所论侵权贵。而妇父杜衍,与仲淹、富弼在政府,为时忌。会进奏院祠神,宴会不与者,衔劾舜钦,用鬻故纸公钱召妓乐醉歌,狂悖。固欲摇动衍等。舜钦坐除名。(《宋诗钞》)

苏舜钦有《答梅圣俞见赠》诗云:“低摧朝市闻,所向触谤怒。……士贵知者稀,流俗岂足顾。”略可见其怀抱。

依韵和原甫月夜独酌

月下马蹄休扰扰,夜凉虫响竞嚣嚣。

一杯独饮愁何有②,孤榻无人膝自摇。【孤与无人复。独字亦复。】

北斗柄高天渐转,小冠簪冷发微凋。

谁知静对颓然影,竟夕幽怀岂易聊。【是说一夜情事。】

① 刘敞,字原甫,新喻人,庆历进士。长于《春秋》。

《三刘集》原作云:

凉月破云涵碧霄,暂怜尘宇断尘嚣。

露飞高树光明灭,风度疏星影乱摇。

惊鹊似投人处息,暗虫无恨岁华凋。

短歌薄酒精清辉里,百感先秋不自聊。

②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却看妻子愁何在?

依韵和晏相公

微生守贫贱,文字出肝胆。

一为清颍行②,物象颇所览。

泊舟寒潭阴,野兴入秋菼。【良辰入奇怀之“入”字略同。菼,荻也。】

因吟适情性,稍欲到平淡③。

苦辞未圆熟,刺口剧菱芡。

方将挹溟海,器小已潋滟④。

广流不拒细⑤,愧抱独慊慊。【意不满也。】

疲马【鲍照《东武吟》:“疲马恋君轩”,用田子方事,见《韩诗外传》。】去轩时,恋嘶刍秣减。

兹继周南篇,短桡宁及舰。

诚知不自量,感涕屡挥掺。【掺,执也。《诗·郑风·遵大路》:“掺执子之祛兮。”《传》:“掺,揽也。”“掺”字凑韵。】

① 晏殊,仁宗时累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范仲淹、欧阳修等皆出其门。

② 蔡絛《西清诗话》:晏元献守汝阴(安徽阜阳),梅圣俞往见之。将行,公置酒颍河上。(《渔隐丛话》前集三十一引)

③ 圣俞《读邵不疑学士诗卷》云:作诗无古今,惟造平淡难。又《依韵和永叔子履冬夕小斋联句见寄》云:险词斗尖奇,冻地抽笋笴。又《诗癖》云:但将苦意摩层宙,莫计终穷涉暮津。

④ 《汉书·东方朔传》:以蠡测海。(蠡,瓠瓢也。)

⑤ 李斯《谏逐客书》: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六一诗话》:晏元献公文章擅天下,尤善为诗。而多称引后进。一时名士往往出其门。圣俞平生所作诗多矣,然公独爱其两联云:“寒鱼犹著底,白鹭已飞前。”又:“絮暧鮆鱼繁,露添莼菜紫。”余尝于圣俞家见公自书手简,再三称赏此二联。余疑而问之。圣俞曰:“此非我之极致,岂公偶自得意于其间乎。”乃知自古文士,不独知己难得,而知人亦难也。

古鉴

古鉴得荒冢,土花全来磨。

背菱尖尚在①,鼻兽角微讹。

月暗虾蟆蚀,尘昏魍魉过。

但令光彩发,表里是山河②。

① 马衡《中国金石学概要》(讲义)第三章:其(镜)制多为圆形。唐以后有六出八出作菱形者。

②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子犯曰:“若其不捷,表里山河,必无害也。”

《唐书》:(太宗)有以古为镜、以人为镜之论。(《旧唐书·魏徵传》:〔太宗〕尝临朝谓侍臣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戊子三月二十一日殇小女称称三首

生汝父母喜,死汝父母伤。

我行岂有亏,汝命何不长。

鸦雏春满窠,蜂子夏满房。

毒螫与恶噪,所生遂飞扬。

理固不可诘,泣泪向苍苍②。

蓓蕾树上花,莹洁(若)婴女。

春风不久长,吹落便归土。

娇爱命亦然,【“娇爱”句弱。】苍天不知苦。

慈母眼中血,未干同两乳。

高广五寸棺,埋此千岁恨③。

至爱割难断,刚性锉以钝。【锉,去芒角也。】

泪伤染衣斑,花惜落蒂嫩。【“花惜”句与第二首复。】

天地既许生,生之何遽困。

① 诗作于庆历八年(1048),时为国子博士。圣俞年四十七。

《宛陵先生集》三十二《小女称称砖铭》:吾小女称称,庆历七年十月七日生,至八年三月二十一日死。

② 韩愈《祭十二郎文》:呜呼!其信然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不克蒙其泽矣。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

③ 陶渊明《挽歌辞》: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

《宋诗菁华录》评第一首云:落想迥不犹人。评第二首云:末十字,苦情写得出。

小村

淮阔洲多忽有村,【“忽”字健】棘篱疏败谩为门。【谩,宽泛之意。】

寒鸡得食自呼伴,老叟无衣犹抱孙。【“自”字“犹”字,俱不轻下。】

野艇鸟翘唯断缆,枯桑水啮只危根。

嗟哉生计一如此,谬入王民版籍论。【版籍,户口册也。】

《宋诗菁华录》云:写贫苦小村,有画所不到者。末句婉而多风。

秋雨篇

秋雨一向不解休,连昏接晨终穷秋。

梅生不量仰天问,神官夜梦言语周。

日月是天之两目①,忽然生翳无药瘳。

只知泪滴为赤子,赤子岂悟天公忧。【“忽然”句,谓因忧民而泣,因泣而生翳,只知谓天知也。】

天公哭

猜你喜欢
  程武·唐圭璋
  卷下·王夫之
  拾遗·叶梦得
  卷一·邵雍
  第七十八回 庆升平十彩笔题成·陈端生
  第三十六出 邹孙准奏·王世贞
  五言巻九·洪迈
  五言巻七·洪迈
  丁当——清新·徐志摩
  香篆·闻一多
  唐僧弘秀集卷五·李龏
  卷六十二·陈元龙
  卷八百三十三·佚名
  卷五百九十七·佚名
  第二十三场·田汉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歴代诗话卷五十四·吴景旭

      庚集下之下  唐诗  治聋  石林诗话曰世言社日饮酒治聋不知何所据五代李涛有春社从李昉求酒诗云社公今日没心情为乞治聋酒一瓶恼乱玉堂将欲遍依稀廵到第三防昉时为翰林学士有月给内库酒故涛从乞之则其传已久

  • 卷五·杜文澜

    卷五贺圣调叶淸臣词前结、三分春色、二分愁闷、一分风雨三句、按花庵词选、闷字作更、为上七下五句法、后结三句、候字作再、句法与前同、双溪&M046877;朱敦儒词、稍下相偎句、词谱作相偎稍下锦

  • 御选明诗卷二十九·康熙

    钦定四库全书御选明诗卷二十九五言古诗十四宗臣秋夜省直驱车即高扃秉烛照清池冉冉见芙蓉白露被华滋仰见明月光三星灿以垂蟋蟀鸣重阶繁声一何悲感之长叹息嗟此隂阳移鹿鸣思野草宿鸟怀故枝人生贵适志羁栖亦何爲行行返旧

  • 御选金诗卷二十二·康熙

    钦定四库全书御选金诗卷二十二七言絶句四刘从益宋楼道中十里羊肠路诘盘过花穿栁几回还马头忽转青林角緑绕人家水一湾戏荅侯威卿觅墨万松火厄化缁尘依旧徂徕雪里春冷剂香螺夔一足破悭分与画眉人【宫中取张遇墨烧去胶以

  • 卷之四十一·佚名

      顺治五年。戊子。十一月辛酉朔  ○壬戌。升光禄寺少卿王邦柱、为太常寺少卿  ○癸亥。固山贝子苏布图、随征湖广、薨于军、谥悼愍。  ○甲子。谕吏部等衙门。督抚总兵受封疆重寄。惟久任乃能成功。不得以

  • 第四四四名单及簿约光绪九年九月吉日一二二二六--二·佚名

    大溪墘庄业户、总理、结首等,为对抗盐馆哨丁需索,庄众合约,互助分摊开费簿约刘阿知李林水范姜祖等刘阿主徐阿古吕阿富胡清元徐阿招陈阿石陈顺和向阿元彭阿东刘阿水光绪九年九月吉日,业户、总理、结首

  • 卷九十四·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 御定历代纪事年表卷九十四 元世系表畧 却特氏蒙古部人十世祖曰勃端察尔母曰阿伦果斡嫁托本默尔根生二子既而夜梦金色神人来趋卧榻阿伦果斡惊觉遂有娠生一子即勃端察尔也勃端察尔状貌奇异沈默寡言家人谓

  • 八一一 署两江总督萨载奏续缴应禁书籍折(附清单一)·佚名

    八一一 署两江总督萨载奏续缴应禁书籍折(附清单一)乾隆四十六年十月初六日署理两江总督臣萨载谨奏,为续缴应禁书籍,仰祈圣鉴事。窃照江宁书局收缴违碍书籍,屡经奏明委员解京,并经前署督臣陈辉祖请再展限一年,饬属实力购缴,奏

  • 卷七十·佚名

    <史部,政书类,军政之属,钦定八旗通志>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八旗通志卷七十土田志九土田数目直隶各处八旗地亩数目二【保定府 易州永平府 河间府天津府 定州 宣化府】保定府清苑县正黄旗顺治三年至康熙二十四年原拨给

  • 官製象天第二十四·苏舆

      王者製官,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士元士,凡百二十人,而列臣備矣。吾聞聖王所取儀,金天之大經,官製亦角者,此其儀與?三人而為一選,儀於三月而為一時也。四選而止,儀於四時而終也。三公者,王之所以自持也。天以三成之,王以

  • 尚书句解卷六·朱祖义

    元 朱祖义 撰泰誓上第一【泰誓三篇者是武王代纣大防誓众之辞史官随其先后而记之上篇序旣言一月戊午中篇又言戊午王次于河朔则知上中二篇同日而作上篇作于河南诸侯方大会孟津将渡之时中篇作于河朔孟津已渡之后至下篇

  • 晋献公之丧(1)·戴圣

    ——非礼不听是君子 【原文】 晋献公之丧,秦穆公使人吊公子重耳(2)。且曰:“寡人闻之(3):亡国恒于斯,得国恒于斯。虽吾子俨然在忧服之中(4),丧亦不可久也(5),时亦不可失也,孺子其图之(6)!”以告舅犯(7)。舅犯曰:“孺子其辞焉(8

  • 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 第九卷·一行

    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 第九卷沙门一行阿阇梨记入漫荼罗具缘品第二之余又如彼龙王  恭敬礼时庆河滨众飞鸟  环绕而行列逮希有寂义  将摧诸有者汝今得同彼  作寂之嘉庆此时菩萨。已到苦行源底知无义利。受

  • 普贤菩萨说证明经·佚名

    闻如是。一时佛在灵鹫山只水边。说此法时。八万四千人俱。皆是阿罗汉。诸漏已尽。无复烦恼。尽诸有结。所作已辨。尔时会中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四部众等。皆来集会。一时听法欢喜合掌。一心奉行作礼而去。尔时普贤

  • 太上赤文洞古经·佚名

    有动之动,出于不动;有为之为,出于无为。

  • 五蕴皆空经·佚名

    一卷,唐义净译。初为五比丘说苦空无常之义。亦出杂阿含经第二卷。

  • 治禅病秘要法·佚名

    凡二卷。刘宋沮渠京声译。又作治禅病秘要经、禅要秘密治病经、治禅病秘要法经、治禅病秘要。收于大正藏第十五册。内容详述修禅者于阿兰若处修禅时对治身心病魔之方法。共列举十二种:(一)对治于阿兰若乱心病之七十二种

  • 往生净土忏愿仪·遵式

    全一卷。宋代遵式(964~1032)撰于大中祥符八年(1015)。又称往生净土忏仪。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七册。本书依据大无量寿经、称赞净土经等诸经,揭示十种行法:严净道场、方便法(入道场之方便法)、正修意、烧香散花、礼请法、赞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