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六
永觉和尚广录卷第十六
嗣法弟子 道霈 重编
文
戒杀生
杀生之戒。佛家首重之。此非佛家之私言也。盖缘人物之情。所最爱者莫如生。所最苦者莫如死。故恶之最大。罪之最重者。莫如杀。又闻之。天地之大德曰生。则知。人之大恶曰杀生矣。上帝好生。则知上帝所恶在杀生矣。元善之长也。则知。杀生为恶之长矣。仁人心也。则知杀生非人心矣。杀戒可弗重欤。且人既以仁为心。则量包虚空。宁有痿痹之处。机贯终始。宁有歇灭之时。所谓天地万物为一体者。此心也。此仁也。故儒家圣人。致中和。必极於天地位万物育。至诚尽性。必极於能尽物之性。非迂也诞也。一体之仁。本如是也。一体之仁既本如是。而圣人之治天下。乃不免於鲜食者何也。则圣人之不得已也。吾尝考之佛经矣。劫初生民。淳朴无伪。故天生地肥及粳米。以资其日用。厥后机心渐长。则地肥及粳米俱弗生。而民乃艰食。繇是饥火所逼。杀机妄动。以强凌弱。以智凌愚。受禽兽而食之。亦犹禽兽之相食而已。然初计在塞其饥馁。卒乃贪其腥味。日甚一日。屠戮肆行。圣人起而哀之。乃立礼以为之防。曰仲春不许破巢毁卵矣。鱼不盈尺不鬻矣。祭必以礼。有常供矣。宴必以礼。有常数矣。大夫无故。不杀牛羊矣。士无故。不杀犬豕矣。此岂圣人之本意哉。不能止其所趋。聊以防其所滥。故曰此圣人之不得已也。夫物之与我。形躯虽隔。知觉实同。贪生怖死。与人何异。今乃加彼无穷之极苦。资我一刻之微甘。於情安乎。於理当乎。取彼至切之身命。享我闲泛之人情。於情安乎。於理当乎。杀彼命而冀延我之命。杀彼身而冀养我之身。杀彼父母妻子。而冀保我之父母妻子。於情安乎。於理当乎。即不待反己而推。试思。其生上刀砧。活投汤镬。恐怖呼号之状。疾痛怨恨之情。可忍乎。可食乎。如以为可忍可食。则其心已非人心耳。孟子曰。君子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岂姑息之私情哉。至於晚近之世。尤有不忍言者。世风薄恶。竞尚浮靡。穷极口腹之欲。罗尽水陆之珍。一飱之馔。至杀生灵数百命。其尤可痛者。居父母之丧。饮酒食肉。宛同吉宴。所杀生命。尤为无数。祇此一节。远违古圣之礼。近犯 天朝之律。外结怨恨之仇。内灭仁孝之脉。为儒乎。非儒乎。为善乎。非善乎。每有规之者。輙以世俗讥嫌为辞。夫不惧圣制。不惧王法。不惧不仁不孝之实恶。而独惧世俗之浮议。果何见哉。果何见哉。呜呼凡愚之民。固宜随俗而趋。豪杰之士。岂可习而弗察乎。昔黄山谷作颂曰。我肉众生肉。形殊体不殊。元同一种性。只是隔形躯。苦恼从他受。肥甘为我须。莫教阎老判。自揣看何如。戒杀之意。斯颂尽之矣。至於因果感应之说。理所必然。决难逃避。非独佛经详之。史传载之。即耳目睹闻。昭然不诬。但君子止恶。非为畏罚。为仁。岂为贪报。不过自完其人心而已。高明者幸鉴之。
戒溺女
尝闻业海之中。惟杀业为最重。杀业之中。惟杀人为最重。杀人之中。惟父子相杀为最重。杀子之中。惟无罪而杀为最重。今世俗溺女。正所谓杀无罪之子。愆之莫大者也。而世俗恬不知怪。视以为常。不亦异乎。昔孟子谓。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井。皆有[惏-木]惕恻隐之心。非纳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要誉於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直曰。无恻隐之心非人也。今举女而溺之。是爱子不及邻人之子矣。不特此也。狱中之囚罪本当决。刑官尚展转於秋冬。以延其须臾之生。今举女而溺之。是爱子不及罪死之囚矣。不特此也。仁人恻隐之情。无不徧满。即蠉飞蠕动。尚不忍伤。今举女而溺之。是爱子不及蠉蠕之微矣。不特此也。凶顽之极。莫尚乎禽兽。然闻猿因哀子而断肠。虎数回头而顾子。其爱子之情。岂有择於男女哉。今举女而溺之。是爱子不及禽兽之仁矣。为人父母。而所为若此。姑勿论其明有偿杀之条。幽有绝嗣之报。但观其才离母胎。即抛死所。呼号不及。痛苦无诉。宛转溪涧之中。路人不敢正视。而为之父母者。果可为乎。不可为乎。呜呼人之所以异於禽兽者。以其有不忍人之心也。今忍心至此。曾禽兽之不如。又何以自命於天地之间也。吾尝深求其故。莫能自解。将谓女仕他门。无关於代老承[示*兆]。而溺之欤。独不曰生男而流荡四方。其奈之何。将谓省费奁赀。而溺之欤。独不曰生男而赌嫖倾家。其奈之何。将谓逆料不贤。而溺之欤。独不曰生男而败辱家声。其奈之何。将谓家贫难度。而溺之欤。独不曰生男而必衣必食。其奈之何。将谓无男多女。而溺之欤。独不曰受此冥报竟世无男。其奈之何。揆厥所繇。不过习杀为常。仁心澌灭。处流俗之皆同。欺王法之无举。徒便私家之计。罔畏鬼神之诛耳。用是知。为之女者其冤枉忿恨之情。直当贯日而飞霜。为之父母者。其乖戾不祥之气。必且遮宇而蔽宙。岂非造莫大之愆。贻无穷之祸哉。触目伤心。用兹饶舌。冀其力改。相劝回风。倘见他人弃女。曲为区处。全其生命。未必非转祸成祥之一机也。
劝放生
尝闻之。诸佛众生一心也。诸佛以众生之爱。而成其慈。故其慈最大。众生以诸佛之慈。而封为爱。故其爱最深。最深之爱。靡不爱也。而莫爱於获己命。最大之慈。靡不慈也。而莫慈於捄众命。是以古之君子。乐於放生者。良以上体诸佛之大慈。下满众生之深爱。为善之大。孰过於是。慨自杀机一启。惨毒广行。百计搜罗。千方掩取。或紧闭笼槛之内。或生悬刀俎之间。胆落魂飞。母离子散。口愤愤而谁告。目盻盻而求援。正如拟决之囚。逼近死门。亦如安居之众。忽遭横掳。其疾苦之状。哀怨之情。为何如也。所以诸佛於此苦戒杀生。广劝放生。捐我不坚之财。赎彼至重之命。或少止一二。或多至万千。使其易危为安。临死得活。天高海阔。一任遨游。日暖风和。同归熙皡。虽曰最小之施。实为莫大之德矣。即毋论其或为未来诸佛。或是多生父母。但知觉是同。理必难忍。亦无论其或获报於生前。或受偿於没后。但生机一触。情自难忘。况当草木之黄落。尚戚然而生悲。见云雾之阴惨。犹凄然而失乐。验知。真心必徧满於十虚。至仁直流贯於万汇。岂有血气之属。反无哀愍之诚哉。唯愿常行捄赎。俾仁脉之恒流。广喻朋侪。使慈风之普被。完满本来真心。保全自己诸佛。仰赞 皇仁之化。默回杀运之机。是谓为善最乐。莫非太平盛事。请垂只手。毋攒双眉。
善友篇
友之谊尚矣。德不孤立。仁必有辅。功难独运。器非自成。虽据崇高之位。非友则不能安。虽怀琦瑰之资。非友则多自弃。至有父不能得之於子。君不能得之於臣。兄不能得之於弟。夫不能得之於妇者。每发於友之一言。而卒完其美。友之功顾不重欤。然友之名一。友之实殊。有友以情者。有友以利者。有友以道者。友以情友以利。又何贵於友哉。其必友以道乎。友以道则相忘于形迹之表。相契于声色之先。切磋砥砺。唯道是归。可以去吾之偏。可以启吾之蔽。可以补吾之阙。可以成吾之长。易曰。丽泽兑。君子以朋友讲习。友谊之不可不重。也明矣。自世风既降。友道日衰。天下之称友者。利与情而已。或利有时而弗得。情有时而偶乖。则怨尤起。或求之己者。约求之人者备。讳己之所短。忌人之所长。则怨尤起。由是愤愤焉。告於人曰。天下无良友。天下无良友。岂尽友之弗良哉。则取友之道未善也。古之善於取友者。勿尽人之情。勿觊人之利。勿以所长盖人。勿以所短病人。亟亟焉惟善是取。至有抱神明之资。居九五之位。而察及刍荛。访及工瞽。则何莫而非友哉。至於景行前哲。则友不问今古矣。他石攻玉。则友不问善恶矣。广之至於天法其高。地法其厚。日月法其明。寒暑法其变。羽毛鳞甲。草木金石。罔不有则。罔不可法。岂可谓天下无良友哉余少多狂疾。不能纳交於大人君子之门。又以才疎学浅故。大人君子。亦多弗录於囊中。然卒之于道。不至大有悖戾者。实得於友之功。居多也。兹有所感。乃笔之以谕来者。毋曰天下无良友。则善也。
祭玄沙宗一大师塔
崇祯甲戌闰八月十五日。鼓山白云峰涌泉寺住持后学比丘某。谨以山蔬岩茗。致祭於古玄沙院宗一大师之塔。而言曰。大道既南。宗灯益炽。雪峰演德峤之脉。枯木开觉树之华。唯师首出。实称再来。白龙江上。棹回万顷之波。飞鸢岭头。踢破大千之界。逆风把柁。收回象骨之球。出格生机。夺却鼓山之眼。寄去三幅白纸。直要欺圣瞒贤。接得三种病人。尽教成佛作祖。敢保灵云未彻。走徧四海之脚跟。直折镜清深谭。束尽诸宗之手段。雷霆千载。辉映十方。某滥入缁流。稍窥剎影。叨主邻峰之席。如渊如氷。幸瞻白塔之光。若山若斗。松涛鸟韵。长闻法语之恒流。山月江云。尽睹灵仪之如在。兹扫片石。赃物尚存。特爇瓣香。玄关非邈。伏惟。尚飨。
祭真寂闻谷大师
崇祯丁丑春三月朔旦。住福州鼓山涌泉禅寺禀戒弟子某。谨以瓣香杯茗。致祭於匋山真寂堂上闻谷大师之灵。而言曰。於惟。大师世隆隐德。夙禀灵姿。将降毗蓝。门外惊介冑之拥。方离襁褓。额边瞻窣堵之悬。岐嶷即断荤茹。龆齔不为儿嬉。早慕真谛。深厌俗尘。既入缁流。遂培慧种。清平庵里。便究生心之源。尸院林中。忽达归真之路。仪峰鼓震。夺来不用拟心。五云门深。直入何须弹指。蒙头双径。笑破虚空讲得经。插草苕溪。顿变黄金。浑作地。佛眼同佛心交彻。永明之宗镜煌煌。妙智兼妙行双超。幻住之高踪历历。屹末流之砥柱。力挽狂澜。握当代之金錍。剔开蒙翳。铁关据险。鸡韵难瞒。犀烛生光。妖形莫遁。眉间挂剑。杀活祇在临时。舌本含莲。语默无非这个。法云荫地。合地载而同滋。慧日亘空。尽空含而普耀。每横宝掌之锡。三屇无诸之乡。拂开宝善寒云。宛成佛国。大布闽瓯化雨。有并河倾。寸草悉获春晖。鼯鼠亦恣海饮。某痴怀腐璞。癖甘系匏。舌长深苔。安庸群石之点首。门无半屦。自分一壑以藏身。偶觐慈光。即蒙过誉。爰有宝戒之托。兼参密印之同。类神鼎之垂引慈明。似圆通之力嘘大觉。岂意古道而再见今日。遂使驽骀。而备驱后尘。三越王春。未瞻象表。两承手翰。犹听狮弦。何鹤林之谈遽终。乃莲邦之缘正熟。深痛梁木之速坏。益嗟大地之无光。鸟韵风声。总成愁叹。江云山月。尽是悲心。既千里而特来。仅杯茗以致奠。特陈缶愫。聊展礿诚。伏惟尚飨。
祭滕秀实居士
崇祯壬申秋九月望后三日。建安荷山庵比丘某。谨以山茗园蔬。致奠於秀实滕公大居士之灵。而言曰。呜呼公而果逝也耶。公逝而有不逝者耶。其逝者逝矣。其不逝者。远在人心。未可得而俱尽也。良以。素封之家。多不乐施与。即乐施与。亦多恃财自矜。好谀悦佞。或逐势炎凉。随时上下。虽有施与。而实德则病矣。惟公则异於是。予之纳交於公。计已八更裘葛。始自金仙一晤。得瞻芝宇。明年秋。予辞金仙。策杖走三百余里。徧寻结茅之地。竟不可得。次春始至郡城。寓城南古观中。公闻之即趋赴。时天大雨。溪涨桥没。公冒雨褰裳而渡。及见如逢己亲。意殊恳恳。呜呼予何所感於公。乃能倾盖如故若是耶。未几。予往居荷山。凡庵中所乏。必惟公是需。山剎初立。典籍全缺。公乃出重赀。往秀水。请方册藏经以归。及予作弘释录及[穴/(丬*臬)]言二书成。公喜甚。亟寿之梓。呜呼予何所感於公。乃能乐施弗倦若是耶。且予孑然一衲矣。素无名闻。亦无知交为之游扬。兼之性多执古。不妄与人往还。坐是人多不悦。或有窃议而嗤之者。或有数短予於公诱其他向者。公皆若不闻也。呜呼予何所感於公。乃能贝锦莫移。克恒厥德若是耶。迄今岁之八月。公困於二竖。谓予曰。弟子此病。决不能起。但临终一着。老师何以教我。予曰。即从今日打点去。将家下事及亲与冤。悉皆放下。惟专持一句佛号。若临终时。得此念不失。便是往生见佛时也。公唯唯。遂一如予言。阅二七日。沐浴更衣。扶出坐正寝。请诸净土友人。相助念佛。合掌而化。呜呼予何所感於公。乃能脱重罥於片言。历生死而弗二若是耶。兹值公三七之辰。予以俗礼。致奠於公。不能为文以广颂公德。但备述予深铭於心。而不能忘者如此。此必公之独有深契於衷。非他人可得而喻者。或宿缘有在。即公亦不自知其何以至此也。呜呼如公者。岂可复得耶。灵如不昧。其来歆斯。
祭张达宇居士
崇祯癸未秋七月朔。住福州鼓山涌泉寺沙门某。谨以灵源之泉。凤池之茗。致祭於达宇张公大居士之灵。而言曰。人之有生死。犹日之有昼夜。岁之有寒暑也。故生不足以为庆。死不足以为悲。所重在生而能善其生。死而能善其死。则非具大智慧大力量者。不能也。余未脱白时。与公及怀庭沈公。结净土社。二公皆笃信净土。而余独兼带於禅净之间。迨余脱白。徧参不能长聚首。然未尝不神交千里也。及余归闽。公独延余。居金仙庵者三载。尤见绻恋之情。继居杭之真寂。闻沈公预自择日。沐浴更衣。端坐西逝。顶如炙焉。生西之证甚明。余为合掌赞叹。喜社中之有人也。迨辛巳之秋。归自金华。寓於三峰。公同沈公之子。皆来会。彼此皤然。非复旧时颜面。及别余执手曰。木末残阳。光景几何。彼此老大。恐不复再相见也。彼此皆怅怅而别。今春有兴福之役。拟或得一见。未几而讣音至矣。且闻其临终坐化。一如沈公。生死之际。超然得力如此。谓非具大智慧大力量者。能然哉。大都沈以沉密胜。公以决烈胜。沉密则其功纯。决烈则其功猛。故皆能顿舍秽质。毓神净邦。善生善死。为圣人之徒也。但思。二公皆先我着鞭。超然遐举而余独后死。迟回浊区。良友既达。孤立无与。此则不能忘情於二公也。兹遣僧来奠。鄙不能文。特叙其相与之始末。及欣仰之私情而已。公其鉴之。
考
三玄考
予三十年前学临济。三十年后学曹洞。自从胡乱后。始知法无异味。又因曹洞而得临济。近因诸师大起三玄之诤。后学莫知适从。予不忍傍观。聊出一手。岂曰好辩哉。
临济曰。大凡演唱宗乘。一句中须具三玄门。一玄中须具三要路。有权有实。有照有用。汝等诸人。作么生会。
此三玄之始也。既曰一句具三玄。一玄具三要。岂可如古塔主洪觉范之逐句分别乎。有权有实。有照有用。三玄三要。总不出此。
汾阳曰。凡一句语。须具三玄门。每一玄门。须具三要路。有照有用。或先照后用。或先用后照。或照用同时。或照用不同时。先照后用。且要共你商量。先用后照。你也须是个人始得。照用同时。你作么生当抵。照用不同时。你又作么生凑泊。
玄要之旨。又被汾阳开通发扬之。快会取好。昔天台韶国师答彦明之问。以三要。为照要用要照用同时要。失其旨矣。
僧问汾阳。如何是学人着力处。师曰。嘉州打大像。曰如何是学人转身处。师曰。陕府灌铁牛。曰如何是学人亲切处。师曰。西河弄师子。乃曰。若人会得此三句。已辩三玄。更有三要语在。切须荐取。不是等闲。与大众颂出。曰三玄三要事难分。得意忘言道易亲。一句明明该万象。重阳九日菊花新。
汾阳三句。如大火聚。近之不得。背之非火。若能会取三玄。无剩旨矣。然犹云更有三要语在。切须荐取。何也。汾阳不云乎。一句明明该万象。重阳九日菊花新。若未忘言。难契此旨。
又举三玄语曰。汝还会三玄底时节么。直须会取古人意旨。然后自心明去。更得变通自在受用无穷。唤作自受用身佛。不从他教。便识得自家活计。所以南泉曰。王老师。十八上解作活计。僧便问。古人十八上解作活计。未审。作个什么活计。师曰。两只水牯牛。双角无拦卷。复云。若要於此明得去。直须得三玄旨趣。始得受用无碍。自家庆快。以畅平生。大丈夫汉。莫教自辜。触事不通。彼无利济。与汝一切颂出。颂曰。第一玄。法界广无边。森罗及万象。总在镜中圆。第二玄。释尊问阿难。多闻随事答。应器量方圆。第三玄。直出古皇前。四句百非外。闾氏问丰干。
汾阳云。直须会取古人意旨。然后自心明去。更得变通自在受用无穷。即此观之。临济之全体大用。一三玄尽之矣。有祇作大机大用看者。非是。汾阳三颂。虽分为三。乃是不分而分。分而不分。三颂虽止云第一玄第二玄第三玄。其实首一颂。即明体中玄。第二颂即明句中玄。第三颂即明意中玄。达者详之。
僧问古塔主曰。三玄三要之名。愿为标出。古曰。三玄者。一体中玄。二句中玄。三玄中玄。(有云意中玄)此三玄门。是佛祖正见。学人但随入得一玄。已具正见。入得诸佛阃奥。
昔临济大师。但云。一句须具三玄。一玄须具三要。未闻有体中玄等名目。汾阳颂亦祇云第一玄等。故洪觉范非古塔主妄立。然浮山远公有云。意中玄者。非意识之意。远曾亲见汾阳。且久依之者。则是三玄之名。其来已久。非古塔主所立也。后来见诸师语录。率皆承用。如圆悟碧岩集中。亦云三玄者体中玄句中玄意中玄。圆悟既如是释。则三玄之名。殆未可非也。
古塔主释汾阳颂曰。三玄三要事难分。总颂三玄也。下三句别列。得意忘言道易亲。此玄中玄也。一句明明该万象。此体中玄也。重阳九日菊花新。此句中玄也。
据汾阳颂。明言玄要难分。但得意而忘言。则一句之中。无所不包。如云重阳九日菊花新一句。三玄三要。皆可冥会。今塔主乃逐句。分释三玄。则三要又将何分释乎。
僧问。如何是体中玄。塔主曰。如肇法师云。会万物为己者。其惟圣人乎。又曰。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又曰。诸法所生。唯心所现。一切世间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如此等。方是正见。才缺纤毫。即成邪见。便有剩法。不了唯心。僧又问。何等语是体中玄。塔主曰。如佛以手指地曰。此处宜建梵剎。天帝释将一茎草。插其处曰。建梵剎竟。佛乃微笑。水潦被马祖一踏踏倒。起曰。万象森罗。百千妙义。祇向一毫头上。便识得根源去。僧问赵州。如何是学人自己。州曰。山河大地。此等所谓合头语。直明体中玄。正是泼恶水。自无出身之路。僧进曰。有何言句。明出身之路。塔主曰。如杏山问石室。曾到五台否。对曰。曾到。曰见文殊否。对曰。见。曰文殊与汝道什么。对曰。道和尚父母抛在荒草里。僧问甘泉。维摩以手掷三千大千世界於他方。意旨如何。曰。填满沟壑。僧曰。一句道尽时如何。曰百杂碎。云门问僧。甚处来。曰南岳来。又问。让和尚为甚入洞庭湖里。僧无对。云门代曰。谢和尚降尊就卑。此等语。虽赴来机。亦有出身之路。要且未得脱洒洁净。更须知有句中玄。
古明体中玄。所引言句。姑未论其是否。但其意祇是认平常理性。未出格量。岂临济体中玄哉。
僧又问。既悟体中玄。凡有言句。事理俱备。何须句中玄。塔主曰。体中玄。临机须看时节分宾主。又认法身法性。能卷舒万象。纵夺圣凡。彼此见解所缠。不得脱洒。所以须明句中玄。若明得。谓之透脱一路向上关棙。又谓之本分事祗对。更不答话。僧曰。何等语是句中玄。塔主曰。如比丘问佛说甚法。佛曰。说定法。又问。明日说甚法。佛曰。不定法。曰今日为甚定。明日为甚不定。佛曰。今日定。明日不定。僧问思和尚。如何是佛法大意。思曰。庐陵米作么价。又僧问赵州。承闻。和尚亲见南泉。是否。州曰。镇州出大萝卜头。又僧问云门。如何是超佛越祖之谭。门曰。糊饼。如何是向上关棙。门曰。东山西岭青。又僧问洞山。如何是佛。山曰。麻三斤。若於此等言句中。悟入一句。一切总通。所以体中玄见解。一时净尽。从此已后。总无佛法知见。便能与人去钉楔。脱笼头。更不依倚一物。然但脱得知见。见解犹在。於生死不得自在。何以故。为未悟道故。於他分上所有言句。谓之不答话。今世以此为极则。天下大行。祖风歇灭。为有言句在。若要不涉言句。须明玄中玄。
古曰。透向上关棙。无佛法知见是也。又曰。能与人去钉楔。脱笼头。不依倚一物是也。但曰。脱得知见。见解犹在。且曰。未悟道。既未悟道。则所谓见解。何能透向上关棙乎。自己之钉楔未拔。笼头未脱。何能为人去钉楔。脱笼头乎。是知古之所谓句中玄。但是学解之流。说出许多玄言妙句而已。岂临济之句中玄哉。
僧问。何等语是玄中玄。塔主曰。如外道问佛。不问有言。不问无言。世尊良久。外道曰。世尊大慈。开我迷云。令我得入。又僧问马祖。离四句绝百非。请师直指西来意。祖曰。我今日无心绪。但问取智藏。僧问藏。藏曰。我今日头痛。问取海兄。僧问海。海曰。我到这里却不会。又临济问黄蘖。如何是佛法的的大意。三问三被打。此等因缘。方便门中。以为玄极。惟悟者方知。若望上祖初宗。即未可也。
古所引因缘。皆是不涉言句者。谓之玄中玄。惟悟者方知。诚如是。则前所引。庐陵米。麻三斤。云门饼等。祇是句中玄。未具玄中玄。皆未悟者。所能知也。又如汾阳。所谓嘉州打大像。陕府灌铁牛。西河弄师子等。亦祇是句中玄。未具玄中玄。皆未悟者。所能知也。其谬甚矣。是知。古之所谓玄中玄。尽属妄想。岂临济之玄中玄哉。
僧曰。三玄须得一时圆备。若见未圆备。有何过。塔主曰。但得体中玄。未了句中玄。此人长有佛法知见。所出言句。一一要会三乘对答。句中须依时节具理事分宾主。方谓之圆。不然。谓之偏枯。此人以不忘知见。故道眼未明。如眼中有金屑。须更悟句中玄乃可也。若但悟句中玄。即透法身。然反为此知见奴使。并无实行。有僧爱人我。以心外有境。未明体中玄也。云门临济下儿孙。多如此。凡学道人。纵能悟得二种玄门。又须明取玄中玄。方能不坐在脱洒路上。始得平稳。脚踏实地。
既悟体中玄。而曰不忘知见。道眼未明。则此体全妄。未得为玄也。既曰但悟句中玄。即透法身。而犹曰未明体中玄。何也。夫体中玄。正是法身边事。岂有透法身之人。尚不明法身者乎。是知古所认体中玄。非明法身。句中玄非透法身。总之。妄生拟议而已。大抵三玄。须是一句具三。一时圆备。不可以前后浅深分。一若有缺。则二皆渗漏。亦不得名玄也。至觉范。好论古之失。而不能深明其失。但诋其不合以玄沙三句。判三玄而已。夫玄沙三句。其语具在。彼第一句有云。若知出格之量。则不被心魔所使。入到手中。便转换落落地。言通大道。不坐平常之见。今古所云长有佛法知见等语。正未出格量。坐平常见者也。拟之玄沙第一句。不大径庭哉。玄沙第二句有云。出生入死。广利一切。逈脱色欲爱见之境。今古云。为知见奴使。并无实行。有爱憎人我。拟之玄沙第二句。不大径庭哉。玄沙第三句有云。大用现前。应化无方。全用全不用。全生全不生。今古但云不涉语言。乃取世尊良久。马祖答离四句。临济三次吃棒等证。谓其不涉语言。拟之玄沙第三句。不大径庭哉。是知古固不识玄沙。而觉范非特不识玄沙。亦并不识古也。轻呵妄引。觉范之过甚矣。
觉范曰。此方教体。以音闻应机。故明道者。假以语言。发其智用。以言遣言。以理辩理。则妙精圆明。未尝间断。谓之流注真如。此汾阳所谓。一句明明该万象者也。得之者神而明之。不死於句下。故其应机而用。皆脱略窠臼。使不滞影迹。谓之有语中无语。此汾阳所谓。重阳九日菊花新者也。三玄之说。本由遣病。故达法者。贵知其意。知意则索尔虚闲。随缘任运。谓之不遗时。此汾阳所谓。得意忘言道易亲者也。
此觉范之所谓三玄也。自此方教体。至一句明明该万象。明体中玄也。自得之者。至重阳九日菊花新。明句中玄也。自三玄之说。至得意忘言道易亲。明意中玄也。昔古塔主。以汾阳颂。分配三玄。大乖汾阳之旨。今觉范亦从而分之何耶。又觉范每呵古塔主。不合妄立体中玄等名目。今亦暗承而用之何耶。且其释义。前二玄。亦祇是玄沙古塔主之说。惟后一玄不同耳。是知觉范所论。多任一时之快。矛盾若是。人每爱其才。而遂信其说。其遗害可胜道哉。
觉范曰。非特临济喜论三玄。石头所作参同契。备具此旨。尝深观之。但易玄要之语。为明暗耳。文止四十余句。而以明暗论者半之。篇首便标曰。灵源明皎洁。枝派暗流注。又开通发扬之曰。暗合上中言。明明清浊句。在暗则必合上中。在明则须明清浊。此体中玄也。至指其宗而示其意。则曰本末须归宗。尊卑用其语。故下广叙明暗之句。奕奕联连不已。此句中玄也。及其辞尽也。则又曰。谨白参玄人。光阴莫虚度。道人日用能不遗时失候。则是真报佛恩。此意中玄也。
以参同之明暗。为玄要。复以三玄。分判参同。大失两家之旨。文字禅中亦有一篇。与此大同小异。又谓参同即临济之句中玄。夫同一参同。亦同一觉范也。所判之不同若此。将何以取信於人乎。吾观觉范之谬妄。视古塔主。殆似过之。彼一生屡经祸患。跉竮终身。盖有以取之也。岂曰无妄之灾乎。
龙潭考
宋景德传灯。止载天皇悟嗣石头。而不知同时有二道悟。一嗣马祖。住荆州城西天王寺。一嗣石头。住荆州城东天皇寺。历考唐归登撰南岳让碑。圭峰答裴相国宗趣状。权德舆撰马祖塔铭。皆可据。及后达观颕所引。丘玄素符载二塔铭。载之益详。此无可疑者。但丘铭中。以龙潭信嗣天王悟。此则不能无疑焉。予尝考雪峰语录。峰对闽王。自称得先德山石头之道。又鼓山晏国师语录序中亦称。晏为石头五叶孙。此二书在五代之际。去龙潭不远。岂应遽忘其所自哉。据此。则知龙潭信所嗣者天皇悟。非天王悟。其证一也。又龙潭信家。居荆州城东天皇巷。以卖饼为业。日以十饼。馈天皇和尚。皇每食毕。尝留一饼曰。吾惠汝以荫子孙。信一日自念曰。饼是我持去。何以返遗我。其别有旨耶。遂造而问焉。皇曰。是汝持来。复汝何咎。信闻之。颇晓玄旨。因投出家。皇曰。汝昔崇福善。今信吾言。可名崇信。由是服勤左右。据此。则知龙潭信所嗣者天皇悟。非天王悟。其证二也。又信一日问天皇曰。某自到来。不蒙指示心要。皇曰。自汝到来。吾未尝不指示汝心要。信曰。何处指示。皇曰。汝擎茶来。吾为汝接。汝行食来。吾为汝受。汝和南时。吾为汝低头。何处不指示汝心要。师低头良久。皇曰。见则直下便见。拟思即差。师当下开解。复问。如何保任。皇曰。任性逍遥。随缘放旷。但尽凡心。别无圣解。又一日问。从上相传底事如何。皇曰。不是明汝来处不得。信曰。这个眼目。几人具得。皇曰。浅草易於长芦。据此。则知龙潭信所嗣者天皇悟。非天王悟。其证三也。今此三段所证。昭彰如是。而丘玄素塔铭中。以龙潭嗣天王。何得独异。察知。明是后人。妄将崇信。改入天王塔铭中。以为争端耳。不然。必将前三段所证之文。一笔抹去。而后可以成其说也。又张无尽尝谓。云门机锋似临济。宜为马祖之后。此则齐东野人之语也。古来同禀一师。而机锋各别者多矣。岂必尽同。如云门法眼。同出雪峰。若云门当归马祖。则法眼又当归石头耶。如丹霞投子机锋。不亚临济。杏山与三圣。皆失机於石室。则丹霞投子石室。又当改入马祖下耶。又如南泉父子。皆马祖之嗣也。而不用棒喝。沩山父子。皆百丈之嗣也。而不事孤峻。又当改入石头下耶。且予尝考雪峰全录。其禅备众格。波澜阔大。故其语有时似临济。有时似曹洞。其徒如玄沙长庆保福鼓山安国镜清等皆然。即云门虽机用独峻。而实语不十成。机不触犯。且历参曹山疎山九峰乾峰。其语具在如三种病二种光等语。则全本乾峰。此尤其显然者也。岂可谓其同於临济。当嗣马祖下也。无知之徒。固难与辩。高明之士。可考而知。故作是以告天下智者。幸详察焉。
永觉和尚广录卷第十六
猜你喜欢 卷第八·佚名 卷三十八·彭绍升 集诸经礼忏仪卷下·智升 卷第八十二·佚名 华严经明法品内立三宝章卷下·法藏 卷第五十五·德清 如来方便善巧咒经·佚名 卷第二·智旭 卷第八·佚名 卷之二·佚名 卷第二十四·志磐 佛说宝雨经卷第七·佚名 卷九·佚名 萬如禪師語錄卷第一·佚名 一切经音义卷第六十六(小乘论音)·唐慧琳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