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十五卷

大法炬陀罗尼经 第十五卷

隋天竺三藏阇那崛多译

天伏阿修罗品第三十三

阿修罗本业品第三十四

杂类本业品第三十五

说无相品第三十六

劝修行品第三十七

三字门品第三十八

天伏阿修罗品第三十三

尔时世尊告天帝释言。憍尸迦。汝今善能以四种法。开示摄受诸所须者。宽大开觉皆能令彼自厌生处。不令退转菩提之心。时天帝释白佛言。世尊。我今能令诸阿修罗陀那婆等厌离生处。世尊。然我无智不能知彼退不退也

尔时天帝释有一主兵天子。名曰善面。天帝告言。善面。汝今疾至我常所乘亿顷大象王所。当以左手拊其胁上。明告之言。亿顷。今者天王令我敕汝。当现自身庄严之事。时善面天承天王敕。即向亿顷大象王所。如天王敕。即以左手拊其胁上。而告之曰。亿顷。今者天王令我敕汝。宜自现身大庄严事。尔时亿顷大力象王。见善面天传王敕已。于是便念大身力通。念身通已先以四足满四大海。四大海水一时涌波。与须弥山高下齐等。复于四方遍四大海化作四头。一一头上各有一鼻。四海所有四修罗宫。及四燋热所摄境界。尔时象王。即以四鼻周围绕取擎置头上。其余一切阿修罗等。住在忉利天王宫者。亦皆以鼻周围卷取置之头上。置头上已。象身即时出大声言。汝等被缚。汝等被缚。如是至三。尔时象王顶持前事随意而行地不陷没。诸阿修罗各作是念。呜呼呜呼。我等一切悉当丧没。诸是眷属宫殿城隍悉为他有。时彼修罗复见燋热悉入象口。既见如是可畏众生。则于自身生失没想。遂大迷乱莫知本心。失本心故是诸修罗过去所有诸谄诳事皆现在前。见此事已复生厌想。我身须臾当自磨灭。愿我更莫见如是类可畏众生

尔时十四童子菩萨白父王言。大王。我等今者。欲作何方而得脱斯大象之难。尔时善臂阿修罗王及陀那婆。一切皆悉生大恐怖。迭相咎责悔先所作。时诸童子各作是念。此诸修罗及陀那婆。今既到斯大困厄处。我等试观彼能断是谄幻恶不。如是念已遂白父言。大王。当知我今所见大恐怖事。将不同彼诸幻梦耶。时彼阿修罗王。于少时间便自觉悟。童子复言。大王。是何事也。时善臂王告童子言。我等惟合见如斯事。何以故。诸阿修罗陀那婆等。素无善根专行恶业。常于众生起毒害心。不于一人生慈善念。惟思杀害恼他众生。增长一切不善之行。恒住如是嗔恨心中。但行如是战斗诸事。破戒因缘今受是报童子复言。大王。我等今日以何因缘。令象欢喜脱诸修罗陀那婆等困厄事也。善臂王言。童子。除此神已更有何神大于是者。童子白言。更有大神。所谓如来王等。今者皆应起立。尔时大众皆从座起立象背上。复令一心合十指掌作如是言。南无善神。南无胜神。南无大神。我等今者咸共归依。胜一切神。是无上神我从今日。终不复作如是谄诳。愿不更见如是大厄。尔时彼诸童子菩萨复作是念。我今当令诸阿修罗恭敬合掌自悟谄幻。既自觉知即除谄幻。如是念已。复告彼诸阿修罗言。汝今可来归佛法僧。诸童子等自相谓言。我已令彼于佛世尊深信不退当得解脱如是大难。尔时天帝释知诸阿修罗陀那婆等悉调伏已。告一天曰。汝今宜往彼象王所。密宣此咒

诃诃滞迦耶婆诃滞难陀陀浮底曷萨多曷多阿揭车答梵娑婆祢鞞舍南

尔时象王闻是咒已。即便收摄如是变化诸庄严事。还至本处以鼻卷取诸阿修罗陀那婆等。悉持往诣天帝释前

尔时世尊告天帝释言。憍尸迦。此大象王与阿修罗作何事也。天帝白言。世尊。我等诸天虽有如是化神通力。而我更无殊异神通调彼诸根。佛言。憍尸迦。汝今信佛如来不耶。天帝释言。我等今日深信如来归依如来。世尊。然今此等诸阿修罗及陀那婆。亦须教示此是如来大智境界非我所知。佛告天帝释言。憍尸迦。汝于今者当应教示诸阿修罗。何以故。诸阿修罗陀那婆等。皆受天报。彼受报时多有乱心。是故应须开示彼等二种悔法

大法炬陀罗尼经阿修罗本业品第三十四

尔时天帝释复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缘。诸阿修罗乃生如是燋热口中。宁当无有诸功德法。出彼燋热至四大王宫殿住处。而彼独有往昔恶愿无一善法。其后寿终生于恶道。世尊。我等于中如是思惟。彼既专造诸不善业。生于恶道得如是身。云何而得有大神通。世尊。以是因缘我于是中心生惊疑。是故我今问佛世尊。如斯义处当云何识。佛言。憍尸迦。以是因缘我今为汝作诸譬喻。以譬喻故令汝得解。憍尸迦。夫着生处者即是凡夫。贪染住处言此是畜生。由造此业彼等分别诸有生处。今舍此处当生彼处。有人命终受后身时。或胜或劣。然作业时即起大愿。令我彼身长时受报。勿使彼身寿命短促。彼等或生畜生道中。所有受身因种种业得种种名。而彼生身及与名字。乃至过去种种诸业。凡所成就皆现在前。彼畜生身还得如是畜生名字称实自名。所谓我是鸟也。我是奢拘尼也。我是龙也。我是乾闼婆也。我是阿修罗也。我是陀那婆也。我是金翅鸟也。我是象也。我是马也。我是驼也。我是驴也。我是牛也。我是水牛也。我是狗也。如是乃至一切畜生。凡所受身一切皆是依身立名。憍尸迦。我于彼时作如是言。汝等诸天所得名字亦因业缘。憍尸迦诸阿修罗所受生处。皆由往业今得是身。汝应谛听。昔在人中违背正法。由违背故今生此处。或复当生。或时生已。憍尸迦。如是等业应当谛听。闻已奉行为人解说。何以故。不欲令彼更造是业复生此故。惟欲令其断恶业故

佛复告彼天帝释言。憍尸迦。汝今应知。若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依佛如来正教修行。于佛灭后作富伽罗相行异种法。彼若住于富伽罗相行异法时。或念奢摩他事。不能依于如来正教。自心分别富伽罗相。妄念现前若百若千若过是数遂乐住此富伽罗相中。而即用为奢摩他事。为世间说法。又亦不依如来所说毗婆舍那事。不能分别富伽罗相。亦不衣止毗婆舍那。然彼众生但为一切衣服卧具饮食汤药。往来游止聚落城邑。或有具足五神通者。或四或三乃至不得一二通者。皆毁正行行如是法。彼既如是违背圣教。破毁禁戒。佛诸弟子能说空者。终无复有以谄诳心荷负一切佛菩提事。若有不依如来所说无相法者。则亦不能通达如是无相之法。彼既不达如是法相。便应入于大邪见路。当知彼人着于此处。如是住着。终无有能教化之者。亦无可以遮障之事。彼等住此执于谄幻。若谄诳行。即还得是不现形报。如是等人永于一切佛菩提中。不能显现如来所说四双八辈丈夫大人堕僧宝者。彼人于中永无其分。何以故。以彼丧失如是法行。犹亦受他承事供养。若人于是诸世尊所。读诵受持乃至一四句偈解其义理。彼等如是不可承事。乃至尽寿共一处坐。命终之后生是恶处。以彼恒常修习谄幻。发愿彼处。故彼等于彼修习不舍。而彼人以谄诳心故。生人间时。于如来所说不能通达亦不具足。惟行恶行。乃至尽寿生如是处。以其往昔作如是业。尽寿生彼大地狱中。憍尸迦。是为诸阿修罗受身因缘。汝应忆持

大法炬陀罗尼经杂类本业品第三十五

尔时佛复告天帝释言。憍尸迦。诸余所有畜生之类。业行果报者。如彼受身。既受身已复舍心藏。随受何身。造业愿求复受彼身。从何所来得受此身。彼心所作行差别事。我今当说汝应谛思。时天帝释即白佛言。世尊。今正是时惟愿具说。四众闻已依教奉行。佛言。憍尸迦。若欲远离诸如是等畜生身者。于此法中应当依行。若有能于如来所说少分开解。即得断除畜生身中诸苦恼事

尔时佛复告天帝释言。憍尸迦。云何夜叉。言夜叉者。随所受身得夜叉名。云何知也。彼于往昔在余世界造作恶业。受得如是不安乐身。故名夜叉。彼时少分造作恶行生如是心。若彼诸师教诫之时。作如是言。善哉尊者。如是之事我自能为。尊者何须数教导我。彼人佷戾忘失本心。彼时既发是恶心故。得夜叉身不受余报。虽似人身不与人同。以能具足夜叉因缘。受是恶身不住一处。憍尸迦。是为夜叉受身因缘。汝当忆持

尔时天帝释复白放光佛言。世尊。我今更问罗刹因缘。云何得受是罗刹身。复以何义名罗刹也。惟愿为我分别解说。佛告天帝释言。憍尸迦。若出家人若在家人。闻佛世尊所说经教。不能随闻如法修行。惟谄诳心为人说法。作如是言。汝今应当护持此法。而自不能顺教修行。但为名闻利养徒众故发是言。然无实行。复发是言。汝护此法此法可护。虽作是说本心惟求多人识知。多获财利游行聚落往返城邑。见他比丘先处城邑或见后来。告求衣服饮食医药。惧其胜己侵夺名利。睹是事故心生热恼欲求伤害。或时斗诤于彼比丘乃檀越所并生恶心。以恶心故。命终便堕罗刹鬼中。憍尸迦。是为罗刹受身因缘。汝当忆持。憍尸迦。是故若彼出家在家乐法之人。闻是法已为他正说。何以故。于恶世中说如是法。复能行者斯人难得。憍尸迦。于十方世界中。如来应供正遍觉出现甚难。帝释复言。世尊。如来应供正遍觉若不出世。谁当说是受身法耶。佛言。憍尸迦。汝今不应问如是义。何以故。如是之义。诸世间中恒常充满。然于彼时无是问者。何以故。当知尔时多大恐怖。诸佛世尊不出世故。帝释复言。世尊。若诸辟支佛。出于世间作何利益。佛言。憍尸迦。若其诸佛无所说时。彼辟支佛出世间耳。憍尸迦。如转轮王知命将终。集诸大臣遍观众子。无有堪绍圣王位者。彼时众内若有具足圣王相者。不应待问即自陈说。何以故。恐彼时众于此大事有疑惑故。如是憍尸迦。如来应供正遍觉亦复如是。见此世界无复威光。欲知法故。为彼辟支建立功行

尔时天帝释复白放光佛言。世尊。诸阿修罗及陀那婆等。所有名字其义云何。佛告憍尸迦。汝等诸天亦得名为阿修罗也。天名修罗。言修罗者即阿修罗。云何修罗即阿修罗。憍尸迦。诸阿修罗见诸天等于胜宫殿受五欲乐。见此事时常作是念愿令我等得作修罗。作是念已即自思惟。更于何处别有修罗。如我所见我真修罗我是修罗。为是事故复立别名名阿修罗。天帝释言。世尊。阿修罗等实有是事。尔时天帝释复白佛言。世尊。陀那婆。陀那婆者义何谓也。佛言。憍尸迦。是陀那婆立名因缘及受身法。今当解释。若人于佛教法少有违背。是故建立如是名字。帝释复言。世尊。所言违背其义云何。佛言。憍尸迦。有人往昔曾为沙门行不净行。受纳施主衣服卧具饮食汤药。于行施时复教施主多作障碍。或有欲施大众之时诽毁施事。以不随喜布施事故成不善根。是人寿终必定生彼陀那婆中。毁施行故名陀那婆。憍尸迦。是为陀那婆受身因缘。汝当忆持

尔时天帝释复白放光佛言。世尊。所有诸龙及毗舍阇。并余畜生凡受身者。所谓飞鸟若乌若鼠郎。若马若牛若驴。若师子若虎若象若豹若兔。乃至微细受身众生。有何业行得此等形。此告憍尸迦。是诸畜生造作恶业。获如是身多受苦恼。憍尸迦。此三生处更不须思。亦不假见。复何用问。憍尸迦。若有众生或人非人。不信佛法谤毁僧众。设有信心不能清净。以无净心还生浊处。何以故。如彼野干不作师子及师子事。惟除方便慰喻断诤。分别二名得名师子。如是憍尸迦。若有众生不知分别如是诸法。既不生信亦不思求。如是痴人必堕恶趣

大法炬陀罗尼经说无相品第三十六

尔时放光如来复告天帝释言。憍尸迦。若人分别如是法句。于真如中终不可得。何以故。彼真如中人不可得。天不可得。阿修罗不可得。陀那婆不可得。诸神罗刹亦不可得。乃至一切诸趣皆不可得。如是一切既不可得。宁当得有是谁所说。云何而说何故有说也。何以故。憍尸迦。于中乃至不见。不见者。及余一切生句处所。惟除彼诸如来方便念时于此陀罗尼法门修多罗中方便说耳。若有说者。应当先作如是思惟。彼终不离此十二句。云何十二。谓阿字门及迦字门。是中当须识知己行。帝释言。世尊。我今云何能知己行。佛言。憍尸迦。彼迦字者。当用长声结大法藏所有音句。此为亿数诸菩萨等。于结集中谁有谁无谁成谁坏。其阿字门者。遍入一切文句音中平等开发。所谓不见能见。见已则能显示光明。是中光明。当知即是此陀罗尼修多罗法门中出。帝释复问。是中何者名之为然。佛言。憍尸迦。是中阿字名之为然。迦字出光那字能见。帝释复问。云何能见。佛言。憍尸迦。应以他境界智愿乐故见。若能如是起求乐者。自然入是三句方便得不断绝。如前譬喻及方便说。应当如是信行如来清净不清净根本处所。此根本处。无根无句无有枝叶。故能示现如是言说。云何无根无句能示现说。云何无根无有枝叶。以无处可求根句枝叶故。应如是说。复次憍尸迦。譬如众鸟无神通力。然能飞腾于虚空中。彼鸟在空以自业习。乘风力故便能游行。而亦能知所行游处分齐多少。如是憍尸迦。此三法句。汝等亦当知其限齐。何等句长。何等句短。何等句中。何等须持。云何得知此等和合。是和合句其量宽狭。若是方便但如化者。其间云何得有言说。复何因缘而不可说。若欲破此三种句门。彼若问时云何解释

时天帝释复白放光佛言。世尊。此陀罗尼修多罗法门三种句义。我今云何能以智慧分别解释。惟愿如来方便开示。得令我等分别知也。佛言。憍尸迦。吾已为汝分别解说此三句门。直是汝等闻已不持。还即忘失。而复郑重咨问于我。帝释白言。世尊。如来诚已为我宣说此三句义。然是三种有十二句以为眷属。得是根本方便业藏。而我今者不善受持寻致忘失。世尊。我等咸以不奉圣教。是故莫知如来所说。若使如来更为我说十二句者。我当依教一心奉持。佛言。憍尸迦。汝知如来方便分别解脱句门义不。而汝方便设如是问。我亦为汝悉分别已

大法炬陀罗尼经劝修行品第三十七

尔时帝释复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我如是解。实即不离三种言教业藏行法。如来所说阿字等门。我已少分能得解了。而更于中思惟决疑。不及世尊一切明了。佛言。憍尸迦。如来世尊智慧明了。无有断绝亦无疑碍。如来智辩非汝所知。如来所行。若经无量时节劫数。乃得明了。如我先已为汝等说。汝当精进修行此业。六日六夜心念阿字。又于六月当念迦字。复于六年念彼那字。复次憍尸迦。彼菩萨摩诃萨若于六日六月六年。专心念是阿迦那等三字法门。所获功德超胜于彼。亿数劫中行一切施。何以故。憍尸迦。假使菩萨亿数劫中所行布施讵能有几。假复亿劫恭敬供养诸佛如来一切所须。福亦无几。设使亿劫多修业行心不散乱。所得果报斯亦可言。憍尸迦。其有行此三教业藏阿迦那字。经于六日或复六月乃至六年。所有功德无问多少。一切当得成就佛慧。憍尸迦。我今所说三教业藏。若有行者。若受持者。若知见者。悉皆得入如来智地。诸如来智皆从是出。诸佛如来莫不欢喜。以能随顺诸佛所行故。复次憍尸迦。且置斯事。若人六日六月六年。持此三法。又复于前岁数。修行此法心无异念。不作余业不论余事。专修此业受持不舍。思惟义理能自了知。假使亿劫供养承事诸佛世尊。所获果报终不及彼。复次憍尸迦。若菩萨摩诃萨发大精进过彼时数。念是三门摄受诸法。所获果报无量无边非复前比。若人于此不能修行不发心念。当知是等甚大愚痴无有智慧。复次憍尸迦。如是等义云何知耶。譬如电光出时无所从来亦无住处。然为眼见。又如放火风力等持众缘和合火光乃盛。而彼火界终不离风。如是憍尸迦。若欲成就深利智慧。要必当应精勤观察三教藏法。深智乃成。如是深智不离三法。复次憍尸迦。如人用功积集草木。安置小火或吹或扇。须臾之间成大火聚普遍世界。诸火及风因缘和合出此火光。用是心力精勤观察三教藏法出大智光。遍照一切亦复如是。尔时天帝释复白放光佛言。世尊。如来所说此三句义。当于六日六月六年。至心念是阿迦那字。世尊。于六日中当云何念。如是念已见何相貌。佛言。憍尸迦。何名阿字。言阿字者。谓一切言教于此出生所有句偈。或时忘失音义阙少。若心念时。若于板上书写。入此阿字门时。句偈诸法先所忘失皆自忆知。所不知者悉简上现。如是书字皆因手力心不散乱。不住于空而得成字。犹彼大炬。是诸字中阿字最初最上最胜。云何最初。最初称之故名最初。憍尸迦。诸余众生无智慧者。当须咨问久行菩萨。如是一切句义言论。阿字发起是初宫殿。憍尸迦。汝等善持此阿字门

大法炬陀罗尼经三字门品第三十八

阿难。尔时彼佛众中复有一菩萨摩诃萨。号上名意。从座而起。偏袒右髆右膝着地合掌恭敬。白放光佛言。世尊。如来已说是三字门阿迦那等。言阿字者是人言教。言迦字者即天言教。言那字者即非人非天言教。如是三法如来虽作种种譬喻方便显示。欲令我等少分开解。然此三字法门义趣深远。我实愚闇未能明了。惟愿世尊具分别说。如天言教异人言教。非天非人异二亦尔。以是三义和合。于彼阿迦那字。当令我等善分别知。此为人言。此为天言。此为非人非天言也

阿难。尔时放光如来告彼上名意菩萨摩诃萨言。摩那婆。彼诸菩萨摩诃萨等。终亦不可以世间智能知如是法门义处。摩那婆。若有菩萨摩诃萨但为怜愍诸众生故。求胜一切世间智慧。如是咨问佛世尊时。然后乃知三藏义处。摩那婆。汝今能知如是大众住何处也。上名意言。世尊。我知此众今皆住于须弥山顶。佛更问言。是须弥山复依何处。上名意言。依于大地。复问。彼地依何而住。上名意言。地依水住。复问。此水依何而住。上名意言。水依风住。复问。此风依何而住。上名意言。此风与火共相依住。世尊。如是诸界各相依住。此火与风以多力故住虚空中。住虚空故还归虚空。如是诸界住虚空故。得与诸法共相依持。摩那婆。是中所有人间言教及天言教。乃至非人非天言教等。一切皆能出生此三种行。又亦不离彼方便中。汝应谛知彼法义处。摩那婆。汝向问我天言教者。今此帝释住在我前。汝能问者便自知之。摩那婆。如来若说一切语言及决定义。谁能知也。摩那婆。如来智。异菩萨智。异声闻缘觉智。业亦异。摩那婆。彼天言教。若以人知故难可知。摩那婆。汝今知是天言行不。上名意言。世尊。我知天言行处。所谓神通即天耳智等。世尊。如是法门我等及此亿数菩萨摩诃萨等先已通达。今者惟畏将来世事故请问耳。世尊。如来现在大众云集。有诸众生亲闻如是三种法门尚不能受。何况如来灭后而能知者。世尊。于彼末世所有众生。皆处盲冥大黑闇中无归依处。当复问谁。唯除信解如来教者。能于彼时依如来此修多罗诸法门中得修行也。世尊。以是因缘。我今请问如来世尊。此修多罗决定义处。今者如来应照我心。我于此法无有疑网。不起诽谤乐问世尊。心无厌倦智慧辩才亦无厌足。世尊。我等如是问如来时。有诸菩萨摩诃萨等。所应作者皆即能作。所应辩者皆悉能辩所谓得彼无碍智通。获智辩已。于他一切音声语言皆悉明了。不令彼等或于禅定思惟法门所见境界得已还失。以是义故我问世尊。颇有方便能得如是不失神通。复知一切语言音不佛言摩那婆。有七方便能成就神通。亦知一切语言音声。上名意言。世尊。我今乐闻是七方便不失神通。惟愿解释。佛告上名意言。摩那婆。于意云何。如持咒人具彼十业。以咒力故能行虚空蹈须弥顶。摩那婆。彼实愚人宁有神通。但以咒术能升山顶令身不现。亦以是咒知诸声论。尽解一切众鸟语言。亦通一切虫兽鸣叫。如是等事皆由成就彼咒术故

复次摩那婆。更有一咒名曰隐藏。若有受持满七日已。乃至他人内心智业皆悉能知。摩那婆。此等但是为世间故。方便示现而言知彼言说音声。云何能成一切通也。摩那婆。世间咒术于佛法中不得为善。如来正教无如是等。无智愚人持咒之处。既不显明亦不开许。如来有时亦生随喜。虽或随喜亦不应行。摩那婆。如来世尊既不许此何事须行。上名意言。世尊。世间之人尚不应行。何况世尊诸弟子等。佛言。摩那婆。以是因缘如来应供正遍觉。说如是等惟是损害非利他也

复次摩那婆。诸佛世尊无上菩提境界悬远。要假长时久涉勤苦。方乃自证。非但语言而能得至。若但口言而欲入者。终不得入。何以故。摩那婆。是诸众生无有能行大慈悲行如如来故。摩那婆。诸佛如来住于大慈而常念言。我要当令是诸众生受毕竟乐常生欢喜。摩那婆。是中或有诸众生等。思惟分别如来大智。既思惟已至如来所。如法咨问求所应作。求所应喜求所应乐。如是等义我云何成。如是问时。是中众生或有信乐声闻乘者。或有信乐辟支佛乘者。或有信乐菩萨乘者。故作斯问。然终当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摩那婆。诸佛世尊久已成就圆满大智。能知东方所有无量无边诸世界中五道众生四生所摄。如来悉以无边智慧。观彼众生所有无漏之法。已生未生欲生方便。及以生法皆悉知之。又复观彼对治药法。已生未生欲生方便。及用药法皆亦知之。又复观彼所治有漏烦恼。已灭未灭欲灭方便及以灭法。皆亦知之。摩那婆。如来具有如是智慧。能知东方所有众生无漏漏处。其事既尔。自余南西北方四维上下。十方一切无量无边。诸世界中一切众生。具足如是诸烦恼病。以何方便须何药治。悉用佛眼具足观知。摩那婆。于意云何。诸佛世尊具足如是大慈悲已。得于众生怀嫉妒意舍怜愍不。不也世尊。摩那婆。莫作斯见。何以故。如来智聚异彼二乘智聚异故。摩那婆。一切凡夫亦有智慧。有诸众生。惟求成就如是凡智。摩那婆。世间亦依外道说智。于彼智中莫念如来。汝等勿于执着智中分别如来。如来自有大智慧也。摩那婆。诸佛世尊不说颠倒。而亦不说富伽罗相。除为世间建立是法。何以故。有诸众生行如是处。随顺世间故行其中。诸菩萨等于彼端坐如实思惟。诸佛如来有斯大智。然此大智受者甚难摩那婆。若诸菩萨为欲满彼六波罗蜜行者。常应端坐一心正念。如是法门受持修学。摩那婆。是中更有何等众生。如来世尊应为说法。今是会中无有众生堪能负荷如来说者。惟诸菩萨于修行中精勤求学。具足众事堪受无疑。亦能说于声闻地中一切诸禅解脱三昧。随彼所欲皆即得成。复次摩那婆。譬如世间善巧戏人。于诸博弈樗蒱投壶种种杂戏莫不明晓。是人后时入诸戏会。谋取他人钱财珍宝。与彼戏时欲行诡诈。先示其负多输财宝。或至千万。或尽家财及余资业。悉入他手要令前敌意满心奢。是人然后渐以取胜。所谓分形布势转变任情。出没浮沉皆令不觉。长辔远御倾彼家财。是人如是终致全胜。摩那婆。于意云何。当彼戏时岂以咒术而取胜耶。对曰不也。岂伎艺耶。对曰不也。岂以神药耶。对曰不也。岂以方论耶。对曰不也。岂以经籍耶。对曰不也。世尊。佛言。如是摩那婆。然而是人终制胜者。是人直以心精伎熟手有巧便。久服其事是以全胜。如是摩那婆菩萨专求。其事亦尔。当如彼人专精久习自然得成。后证法时岂有障碍

猜你喜欢
  四分律卷第四十九(三分之十三)·佚名
  四谛论 第二卷·佚名
  大乘起信论略释·太虚
  归戒要集卷上·弘赞
  弥勒菩萨所问经论 第二卷·佚名
  宝天因缘品第十·佚名
  卷三十二·赜藏主
  卷第六十六·霁仑超永
  月灯三昧经卷第七·佚名
  卷第五十一·佚名
  发扬社会化的佛法·太虚
  卷第八十·佚名
  胜思惟梵天所问经卷第三·佚名
  观自在菩萨如意轮咒课法并序·仁岳
  佛说罗摩伽经卷下·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菊翁·唐圭璋

      朝中措   庆友人八月十三   桂花庭院是蓬壶。行地列仙图。月姊搀先两日,捧觞来庆垂弧。   埙篪伯仲,翁前再拜,彩袖嬉娱。人羡一经教子,君今满屋皆书。

  • ●卷一八·陈衍

    一、自来文人好标榜,诗人为多,明之诗人尤其多。以诗也者,易能难精,而门径多歧,又不能别黑白而定一尊,於是不求其实,惟务其名,树职志,立门户,是丹非素,入主出奴矣。明太祖时,吴则有“北郭十子”,为高启、杨基、张羽、徐贲

  • ●几社壬申合稿卷之十·佚名

    华亭杜骐征 徐凤彩 盛翼进仝选 五言律诗二 五言排律 七言律诗一 ◆五言律诗二 行乐词(陈子龙) 悯乱(李雯) 感秋(李雯) 独立(徐孚远) 避地(朱灏) 雨(夏允彝) 舟涸(陈子龙) 偕诸公集盛氏(陈子龙)&nbs

  • 七言巻三十九·洪迈

      七言  汉宫曲         徐 凝  水色帘前流玉霜赵家飞燕侍昭阳掌中舞罢箫声绝三十六宫秋夜长  和嵩阳客月夜忆上清人  独夜嵩阳忆上仙月明三十六峰前瑶池月胜嵩阳月人在玉清眠不眠  八月望夕雨

  • 蒋兴祖女词作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蒋兴祖女」蒋兴祖,靖康间阳武令。金人入侵时死难。其女被金兵掳去,北行途中作词题雄州驿,事见韦居安《梅涧诗话》。 ●减字木兰花·题雄州驿 蒋兴祖女 朝云横度,辘辘车声如水去。 白草黄沙,月照孤村三两家。 飞

  • 卷三百八十四·列传第一百四十三·脱脱

        陈康伯 梁克家 汪澈 叶义问 蒋芾 叶颙 叶衡   陈康伯,字长卿,信之弋阳人。父亨仲,提举江东常平。康伯幼有学行。宣和三年,中上舍丙科。累迁太学正。丁内艰。贵溪盗将及其乡,康伯起义丁逆击,俘其渠魁,邑得全

  • 卷十一·谷应泰

      ○太祖平夏元顺帝至正十五年春,徐寿辉将明玉珍据成都。玉珍,随州人,世农家。身长八尺,目重瞳,以信义为乡党所服。初闻徐寿辉兵起,集乡兵屯于青山,结栅自固。未几,降于寿   辉,授元帅,隶倪文俊麾下,镇沔阳。与元将哈林秃战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二百五十九·佚名

    万历二十一年四月乙酉朔以孟夏时享 太庙遣公徐文璧恭代○南京工科给事中陈洪烈<锍-釒>论工部尚书朱天球庇其乡旧司务蔡伦魁考功司郎中钱士完庇其所亲工部主事闵世祥二臣皆上<锍-釒>辩 上不究○调马水口参将许大

  • 卷之一百五十·佚名

      监修总裁官光禄大夫太保兼太子太傅保和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二等伯加四级臣马齐光禄大夫经筵日讲官起居注少保兼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学士仍兼管吏部户部尚书翰林院掌院事加二级又加一级臣张廷玉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太子

  • 刘容传·宋濂

    刘容字仲宽,其祖先本西宁青海人。太祖平西夏,将西宁民迁于云京,刘容父海川举家随迁云京,从此为云京人。刘容自幼聪敏,稍大就喜读书,也善骑射。中统初年(1260),受国师推荐入东宫侍奉太子,专掌管府库。至元七年(1270),世祖因闻知

  • ●皇朝通典卷五十九·佚名

    禮十九 ○禮十九 軍二 △軍二 親征 命將出征 凱旋郊勞 受降 獻俘 受俘 馬政【馬祭附】 日月食救護【直省附】 ·親征 (臣)等謹按杜典載周禮天子將出征類宜造禡并祭所過山川各條皆屬親征之禮歷代亦未能具舉也伏惟我朝武

  • 御制读左传晋楚城濮之战说·杜预

    御制读左传晋楚城濮之战说域濮之战人皆知子玉之傲而愤以致败晋臣之巧而和以致胜予则以为其过不在子玉而在楚子也夫战国之大事也臣不听君言冒徼幸以间执谗慝之口而君即从之一失也知其不可而少与之

  • 卷四十六(玄奘译)·佚名

    △菩萨藏会第十二之十二毗利耶波罗蜜多品第九之二复次舍利子,当来之世。法欲灭时复有菩萨摩诃萨。安住大乘。行毗利耶波罗蜜多者,见如是等诸恶众生。诽谤毁灭是正法已,倍增振发勇猛正勤大精进力。於是经典大菩萨藏微妙法

  • 释氏稽古略卷一·觉岸

      三皇  太昊庖牺氏  风姓。以木德王。都宛丘(今汴梁路陈州郡名淮阳。禹贡豫州之域)。上古之人捕逐禽兽。食肉衣皮难以致之。太昊教民作网罟。以佃以渔豢养六畜。且以牺牲享神祇故。曰庖牺氏。后世曰伏牺氏。始

  • 答杨荦哉问(二次十则)·太虚

    一问:疑情不可卜度,卜度则成妄想;卓之所不解者,疑情与卜度有何区别也?答:宗门之第一义,即不以佛祖圣贤在文字言语上所留传的如何若何为满足,必须翻转来向己躬下愤愤地要辨个究竟是什么而后已。即这便谓之疑情,触著磕著,无不当下

  • 卷第二十七·昙噩

    新修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七 淛东沙门 昙噩 述 定学 证悟以自行。神化以利他。是皆出於定也。何以言之。盖明吾性也。而昏蔽之。然而求其所以复之者。必观焉可也。观则明而至於照矣。静吾性也。而动乱之。然而求其

  • 古廉文集·李时勉

    11卷,《附录》1卷,明李时勉撰。此集乃成化中其门人戴维所编,由其孙长乐知县容所刊。该集收赋6篇:《北京赋》、《白象赋》、《麒麟赋》、《狮子赋》、《冰雪轩赋》、《瑞应景星赋》。其集为《四库全书》所收,另有明成

  • 无碍解道·佚名

    巴利名Pat!isambhida^-magga 。音译波致参毗陀。为巴利小部经(Khuddaka-nika^ya)之一。本经内容系分类解说有关修道解脱诸事,全经可大别为三品,即大品、双结品、慧品,而各品皆附有十论,其中,大品为全经之中心。本经固属经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