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戒要集卷上
粤东鼎湖山沙门释 弘赞在犙辑
受三归法
按四分律。如来於菩提树下。成等正觉已。结加趺坐。七日不动。受解脱乐。过七日已。从定而起。未有所食。时有贾客兄弟二人。一名瓜。二名忧波离(余经云。一名提谓。二名波利)。将五百乘车载财宝。去树不远而过。树神劝令以蜜麨奉献如来。二人闻已欢喜。即持蜜麨奉献如来。佛慈愍故受已。即劝喻而开化之。告曰。汝等贾人。今可归依佛。归依法。即受教言。大德。我今归依佛。归依法。是为优婆塞中最初受二归依。时二人白佛言。我今还本生处。当云何作福。礼敬供养。世尊即与发爪。令持归作福。礼敬供养(时未有僧。故受二归。余经云。佛教言。汝当归依僧。未来有僧故。二人是雪山西。缚喝国之城人。承如来命。请发归国。各於二城。建一塔供养。此是释迦如来最初之塔也。普曜经云。佛授二人记。当来作佛。号曰蜜成如来)。时世尊食麨蜜已。结加趺坐。七日不动。游解脱三昧而自娱乐。过七日。从三昧起。呵梨勒树神。笃信於佛。取呵梨勒果来奉世尊。佛愍彼故。即便受之。告言。汝今归依佛。归依法。答言。如是。即归依佛。归依法。诸神受归依者。呵梨勒树神最初也。时佛食果已。复入三昧七日。从三昧起。持钵入郁毗罗村乞食。时苏阇罗大将女。发欢喜心。出食施与。佛愍彼故受之。告言。汝今归依佛。归依法。答言。如是。我今归依佛。归依法。诸优婆夷受二归者。大将女为最初也。时佛诣文驎龙水边。龙王化作少年。合掌互跪。礼如来足。以偈赞佛。佛告龙王。汝今归依佛法。答言。如是。我今归依佛法。畜生受二归者。文驎龙王为首。尔时世尊。受梵天王请转法轮已。往波罗柰国鹿野园中。为憍陈如等五比丘。三转四谛法轮。心得解脱。成阿罗汉。是为僧宝。人天无上福田(后度耶舍伽子。舍利弗。目犍连。三迦叶徒众。共千二百五十人。最后涅盘。度须跋陀罗。於其中间所度者。不可胜数。故经云。佛告阿难。如来东方弟子。无数亿千。南西北方弟子。无数亿千)。时耶舍伽父。往见世尊。佛为说法。即得须陀洹果。白佛言。我今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唯愿世尊。听为优婆塞。自今以去。尽形寿不杀生。乃至不饮酒。是为最初三自归。耶舍伽父为首。时耶舍伽母及妻。办种种饮食。奉上世尊。佛为说法。得须陀洹果。白佛言。自今已去。归依佛法僧。听为优婆夷。自今已去。尽形寿不杀生。乃至不饮酒。是谓最初受三自归优婆夷。耶舍伽母及妻为首。大灌顶经云。佛在舍卫国。与比丘菩萨。天龙八部说法。时有鹿头梵志来到佛所。稽首作礼。白佛言。久闻如来名声远振。今欲舍置异学。受三自归。并五戒法。佛言。善哉。梵志。汝能舍置余道。归依我者。当自悔过生死之罪。其功无量。不可称计。梵志言。诺。受教。即净身口意。复作是念。唯愿世尊施法戒。终身奉行。不敢毁缺。佛言。三世诸佛。说是戒法。汝应谛听谛受。心持念之。佛言。尽形寿归命诸佛。无上尊。尽形寿归命法。离欲尊。尽形寿归命僧。众中尊。佛言。梵志。以三自归竟。是为真正弟子。不为邪恶所干娆也。故萨婆多论云。以三宝为所归。欲令救护。不得侵陵故也。华严疏云。三宝吉祥。最胜良缘。有归依者。能办大事。生诸善根。离生死苦。得涅盘乐。今欲受者。须先教礼三宝。及本师释迦世尊。次礼戒师。然后受之。如智度论。正欲受时。具修威仪。至出家人前。戒师为说善恶两法。令识邪正。生其欣厌。开拓心神。然后为授云。
我某甲。尽形寿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教令三说。得属法已。次授三结)。
我某甲。尽形寿归依佛竟。归依法竟。归依僧竟(三说)。
当知初三归依竟。即发善法。次三结已。唯有身口。无我属已。故大方便经云。三归以何为性。有论言。是教无教性。受三归时。胡跪合掌。口说三归。是名身口也。若纯重心。有身口无教。是谓教无教。故萨婆多论云。若淳重心受。具教无教。若轻慢心受。但有其教。无其无教(教无教。即作无作戒体也)。此教无教。虽云三归。然总该诸戒之体。若受三归。但名归法。而无戒法。是以论云。有所加。得归及戒。若无加者。有归无戒。故毗尼母论。明三归有五种。一翻邪三归。二五戒三归。三八戒三归。四十戒三归。五大戒三归。言大戒三归者。谓佛初度人。未制羯磨。有受三归而得大戒者。有唤善来而成比丘者。制后不得也。言翻邪三归者。谓众生从无始劫来。惑业所障。不识三宝。不知出离。或依天神外道。或依世教。为所归依。今始易心归投正教。翻破邪归。以为入道修因证果之根本。故佛令彼先受三归。后始忏悔。是名翻邪三归也。然既归依三宝。必须断恶修善。方名佛子。岂容仍旧杀盗淫妄。而滥称为优婆塞乎。论云。并须师教。不得自受。若师言归依佛。弟子答言尔。或言不出口。或逐师语不具。或不称己名字。或两国言音不相领解。或从一二三人。各受一归。并不成归。大方便经云。优波离白佛言。世尊。若受归戒时。先称法。后称佛者。成三归不。答曰。无晓知。说不次第者。自不得罪。得成三归。若有所解。故倒说者。得罪。亦不成归。问曰。若称佛及法。不称僧者。或称法僧。不称佛者。或称佛僧。不称法者。成三归不。答曰。并不成三归。佛以法为师。佛从法生。法是佛母。佛依法住。问曰。佛若以法为师者。於三宝中。何不以法为初。答曰。法虽是佛师。而法非佛不弘。所谓道由人弘。是故以佛在初。优婆塞戒经云。长者善生。白佛言。世尊。云何名为三归。佛言。善男子。为破诸苦。断除烦恼。受於无上寂灭之乐。以是因缘。受三归依。如汝所问。云何三归者。谓佛法僧。佛者能说断烦恼因。得正解脱。法者。即是烦恼因。真实解脱。僧者。禀受破烦恼因。得正解脱。或有说言。若如是者。则是一归。是义不然。何以故。如来出世。及不出世。正法常有。无分别者。如来出世。则有分别。是故应当别归依佛。如来出世。及不出世。正法常有。无有持者。如来出已。则有持者。是故应当别归依法。如来出世。及不出世。正法常有。无有受者。如来出已。则有受者。佛弟子众。能禀受故。是故应当别归依僧。正道解脱。是名为法。无师独觉。是名为佛。能如法受。是名为僧。若无三归。云何说有四不坏信。善男子。如佛缘觉声闻各异。是故三宝不得不异。何因缘故。说佛即法。能解是法。故名为佛。受分别说。故名为僧。观有为法。多诸罪过。独处修行。得甘露味。故名为佛。一切无漏无为法界。故名为法。受持禁戒。读诵解说十二部经。故名为僧。若有说言。如来灭已。归依佛者。是何归依。善男子。如是归依。名为归依过去诸佛。无学之法。如我先教提谓长者。汝当归依未来世僧。归依过去佛。亦复如是。福田果报。有多少故。差别为三。若佛在世。及涅盘后。供养果报。无有差别。受归依者。亦复如是。若男若女。能三说三归依者。名优婆塞优婆夷。智者深观。如来智慧。解脱最胜。能说解脱。及解脱因。能说无上寂静之处。能竭生死苦恼大海。威仪详序。三业寂静。是故应当先归依佛。智者深观。生死之法。是大苦聚。无上正道。能永断之。生死之法。渴爱饥馑。无上甘露。味能充足。生死之法。怖畏险难。无上正法。能除断之。生死错谬。邪僻不正。无常见常。无我见我。无乐见乐。不净见净。无上正法。悉能除断。以是因缘。故应归依法。智者应观。外道徒众。无惭无愧。非如法住。虽为道行。不知正路。虽求解脱。不得正要。虽得世俗微善之法。悭吝护惜。不能转说。非善行性。作善行想。佛僧寂静。心多怜愍。少欲知足。如法而住。修於正道。得正解脱。得已。复能转为人说。是故应当次归依僧。若能礼拜如是三宝。来迎去送。尊重赞叹。如法如住。信之不疑。是则名为供养三宝。受三归已。造作痴业。受外道法。自在天语。以是因缘。失於三归。若人质直。心无悭贪。常修惭愧。少欲知足。是人不久得寂静身(法身也)。若有造作种种杂业。为受乐故。修於善事。如市易法。其心不能怜愍众生。如是之人。不得三归。须达长者。教告家内。在胎之子。悉受归依。是胎中子。实不成归。何以故。是法要当口自宣说。虽不成归。亦能护之。善生白言。世尊。何等之人。得三归依。何等之人。不得三归。佛言。善男子。若人信因。信果。信谛。信有得道。如是之人。则得三归。若人至心信不可败。亲近三宝。受善友教。如是之人。则得三归。优婆塞戒。亦复如是。若能观是优婆塞戒。多有无量功德果报。能坏无量弊恶之法。众生无边。受苦亦尔。难得人身。虽得人身。难具诸根。虽具诸根。难得信心。虽得信心。难遇善友。虽遇善友。难得自在。虽得自在。诸法无常。我今若造恶业。因是恶业。获得二世身心恶报。以是因缘。身口意。即是我怨。设三恶业。不得恶报。现在之恶。亦不应作。是三恶业。现在能生弊恶色等。死时生悔。以是因缘。我受三归。及八斋法。远离一切恶不善业。智者当观。戒有二种。一者世戒。二者第一义戒。若不依於三宝受戒。是名世戒。是戒不坚。如彩色无胶。是故我先归依三宝。然后受戒。若终身受。若一日一夜。所谓优婆塞戒。八戒斋法。夫世戒者。不能破坏先诸恶业。受三归戒。则能破之。何以故。戒力势故。大方便经问云。为归依释迦文佛。为归依三世佛耶。答曰。归依三世佛。以佛法身同故。归依一佛。即是三世诸佛。以佛无异故。问曰。为归色身。为归依法身耶。答曰。归依法身。不归色身。不以色身为佛故。问曰。若色身非佛。何以出佛身血。而得逆罪。答曰。色身是法身器故。法身所依故。若害色身。则得逆罪。不以色身是佛故得逆罪。故萨婆多论云。归依佛者。归於法身。谓一切智。无学功德。五分所成。归依法者。归於自他尽处。谓断欲无欲。灭谛涅盘(谓自他惑灭。所无之处。故云尽处)。归依僧者。归依第一义谛僧。谓良祜福田。声闻学无学功德也。报恩经问曰。若归依第一义谛僧者。佛与提谓波利受三归。不应言未来有僧。汝应归依。第一义谛僧。常在世间。答曰。以俗谛僧。是第一义谛僧所依。故言未来有僧。汝应归依。又欲尊重俗谛。故作如是说。佛自说一切诸众中。佛众第一。若有众僧集在。是中四向四得无上福田。於一切九十六种众中。最尊最上。无能及者。故言未来有僧。汝应归依。不伤正义。台教明二种三宝。一住持。二一体。言住持三宝者。佛在世时。树下成道。为佛宝。说四谛法。为法宝。度五比丘。为僧宝。佛灭度后。范金合土。绘画丹青。为佛宝。纸书贝叶。三藏圣教。为法宝。剃发染衣。绍隆佛化。为僧宝。此三住持不绝。故曰住持三宝。然一切像。即是真身。经典所在。是佛舍利。今时凡僧。亦能荷负正法。为世福田。皆应礼敬。言一体三宝者。即是一心。自性不归。无所归处。若以实相慧。觉了诸法。非空非有。亦空亦有。双忘双照。三智圆觉。名为佛宝。所觉法性之理。三谛具足。名为法宝。如此觉慧。与理事和合。名为僧宝。欲行礼敬者。不於一体之外。而有住持。亦不离住持之相。而言一体。若昧一体之理。而行礼敬。但得事善。不名真礼。若离住持之相。而谈一体。堕断灭空。不名达理。以理居事外。未知全事即理。又岂悟能所性空。感应道交者乎。由此三宝常住於世。不为世法之所陵慢。故称宝也。如世珍宝。为众生所重。今此三宝。为诸群生。三乘七众之所归仰。故名三归也。宝性论云。三宝有六义。故须敬也。一者希有义。如世宝物。贫穷之人所不能得。三宝如是。薄福众生。百千万世不能值遇。所名为宝。二者离垢义。如世真宝。体无瑕秽。三宝如是。绝离诸漏。故名为宝。三者势力义。如世珍宝。除贫除毒。有大势力。三宝如是。具不思议六神通力。故说为宝。四者庄严义。如世珍宝。能严身首。令身姝好。三宝如是。能严行人。清净身故。故说为宝。五者最胜义。如世珍宝。诸物中胜。三宝如是。一切世中。最为殊胜。故名为宝。六者不改义。如世真金。烧打磨炼。不能变改。三宝如是。不为世间八法所改。故名为宝。故经云。三归功力最大。不得不受。昔者天帝释。五德离身。自知命尽。当下生世间。在陶作家受驴胎。甚大愁忧自念三界之中。济人苦厄。唯有佛耳。於是驰往佛所。稽首作礼。伏地至心。三自归命佛法僧。未起之间。其命忽出。便至陶家。驴母腹中作子。时驴自解。走瓦坏间。破坏坏器。其主打之。寻时伤胎。其神即还入故身中。五德福还。复为天帝。佛从定觉。赞言善哉。天帝。能於殒命之际。归命三宝。罪对已毕。不更勤苦。佛为说法。天帝欢喜奉受。得须陀洹道。折伏罗汉经云。昔忉利天子。寿命垂尽。五衰相现。自观终后。下生维耶离国。疥癞母猪腹中作子。愁忧不乐。有天语云。唯佛能脱卿罪。即到佛所。作礼。未问。佛告天子。一切万物皆归无常。汝素所知。何为忧愁。天白佛言。虽知天福不能得久。恨离此座。常为猪胎。以是为毒。人趣受身不为恐也。佛言。欲脱猪身。当诵三归。即从佛教。晨夜自归。七日寿尽。下生维耶离国。作长者子。在母胞胎。日三自归。始生堕地。亦跪自归。举家深怪。谓之荧惑。意欲杀之。唯父识之。曰。此儿非凡。人生百岁。尚不晓归三宝。况初堕地。能自称佛。好养视之。儿年七岁。路逢舍利弗。目犍连。儿便作礼。众咸惊怪。儿言。道人不识我耶。我在天上。应生恶道。佛授自归。故得为人。愿以我言。请佛及僧。儿归以白父母。愿办供养。父母异其年幼。能发大心。喜而营之。佛及众僧。神足来应。因为说法。儿及父母。内外亲属。皆得阿惟越致。乃三自归之福也。贤愚经云。阿难白佛言。世尊。不审此重姓比丘。本作何行。种何善根。而今出世。堕水鱼吞不死。佛告阿难。过去久远。有佛出世。号毗婆尸。为众说法。时有长者子。来至会中。闻佛说布施持戒之福。欢喜信心。即从佛受三自归。及不杀戒。复以一钱布施彼佛。由是之故。世世受福。财宝自恣。无有乏短。尔时长者子者。今重姓比丘是。由其布施一钱。九十一劫。恒富钱财。至於今世。二家父母。供给所须。受不杀戒故。堕水鱼吞不死。受三自归故。今值於我。得罗汉道。正法经云。昔有人受人所鬻。断命祭天。既被持缚。无所能避。唯念诸佛。一称是言。南无佛陀耶。言已命终。生三十三天。六十劫中。受胜妙乐。药王军菩萨。白佛言。此人何缘生彼。佛言。临终纯善相应。发净信心。归依如来。一称南无佛故。是人即为深种善根。又复於八十劫中。得宿命智。在在生处。离诸烦恼。息一切苦。大悲经云。一称南无佛者。以是善根。入涅盘界。不可尽也。正法念经云。若有众生修善。以清净心。归佛法僧。一弹指顷。不生余心。命终生白摩尼天。五欲恣情。心意悦乐。三归功德。乃至报尽。於未来世。得至涅盘。优婆塞戒经云。若在家。若出家。若三归。若八斋。若五戒。若具足。若不具足。若一日。一夜。若一时。一念。若尽形寿。至心受持。当知是人得大福德。贤愚经云。持戒之人。宁舍身命。终不毁犯。何以故。戒为道之初基。尽漏之妙趣。涅盘安乐之平涂。若持净戒。计其功德。无量无边。譬如大海。多有阿修罗。鼋龟水性。摩竭鱼等。大众生居。戒海亦尔。多有三乘大众生居。譬如大海多诸金银七宝。戒海亦尔。多出善法。有四非常。三十七品。诸禅三昧。如是等宝。犹如大海。金刚为底。金刚山围。四江大河。流注其中。不增不减。戒海亦尔。毗尼为底。阿毗昙山以围绕。四阿含河。流注其中。湛然常尔。不增不减。其海何故注入。不增不减。以下阿鼻地狱火。上冲大海。海水消涸。以故不增。常流入故。以故不减。佛法戒海。不放逸故不增。具功德故不减。是故当知能持戒者。其德甚多。如希有校量功德经云。尔时长老阿难。白佛言。若善男子女人。能如是言。我今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得几所功德。我实未解。愿佛演说。令诸众生。得正知见。佛告阿难。吾当为汝解说。假使南赡部洲。满中须陀洹人(此云入流。是初果圣人)。其有善男子女人。满一百年。持於世间一切所有娱乐之具。尽给施与。复以四事(衣。食。卧具。衣药)。具足供养。恭敬礼拜。乃至灭度之后。收其舍利。起七宝塔。以香华妓乐幢旛。种种供养。於汝意云何。得福多不。阿难白佛。甚多。世尊。佛言。不如有人以淳净心。作如是言。我今归依佛法僧。所得功德。於彼福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万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佛告阿难。假使西牛货洲。满中斯陀含人(此云一来。是二果圣人)。有人满二百年。如前一一供养。亦所不及三归功德。假使东胜身洲。满中阿那含人。(此云不来。三果圣人)有人满三百年。如前一一供养。亦所不及三归功德。假使北俱卢洲。满中阿罗汉。有人满四百年。如前一一供养。亦所不及三归功德。假使四天下。满中辟支佛。有人满十千年。如前一一供养。亦所不及三归功德。假使满三千大千世界中。诸佛如来。若有人二万岁中。如前一一供养。虽得无量无边。不可算数福德。犹不如有人。以淳净心。作如是言。我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所得功德。胜前百倍。千倍万倍。不可算数。言辞譬类。所能知及。复告阿难。若有人能归依佛竟。归依法竟。归依僧竟。乃至一弹指顷。能受十善。受已修行。以是因缘。得无量无边功德。若复有人。能一日一夜。受八戒斋已。如说修行。所得功德。胜前福德。千倍万倍。百千万倍。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若能受持五戒。尽其形寿。如说修行。所得功德。胜前福德。百倍千倍。万倍亿倍。非算数譬喻。所能知及。若复有人。受沙弥戒。沙弥尼戒。复胜於前。若复有人。受式叉摩那戒。复胜於前。若复有人。受比丘尼大戒。依戒修行。复胜於前。若复有人。尽形寿持大比丘戒。依戒如说修行。不缺不犯。无有秽浊。清净梵行。得无量无边功德。胜前百倍千倍万倍。百千万倍。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阿难闻说此三归依处。乃至尽寿护大比丘戒。功德无量。叹未曾有。佛告阿难。此经名为希有希有经。汝当奉行。阿难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归戒要集卷上
猜你喜欢 卷十三·赞宁 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第十一·圆悟克勤 佛教戒杀与弭战·太虚 鼓山为霖禅师还山录卷四·为霖道霈 佛说佛名经卷第十二·佚名 譬喻品第十四·佚名 菩萨地持经 第十卷·佚名 盖事因缘品第五十八·佚名 摄大乘论释 第七卷·世亲 卷之六·佚名 一切经音义卷第三十三·唐慧琳 第九十則 智門般若體·胡兰成 卷一·佚名 中观论疏卷第一(本)·吉藏 中二·元照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