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涅槃论一卷

    婆薮槃豆作

    沙门达磨菩提译

  顶礼净觉海  住持甘露门

  亦礼不思议  自性清净藏

  救世诸度门  正趣实谛道

  及如学而学  如法证实义

  愍长迷苍生  含悲传世间

  从初如是至流血洒地。名不思议神通反示分。纯陀哀叹二品。名成就种性遣执分。从三告以下讫大众问品。名正法实义分。五行十功德。名方便修成分。师子吼品。名离诸放逸入证分。迦叶品名慈光善巧住持分。憍陈如品。名显相分。云何得长寿金刚不坏身。迦叶欲共众生同闻故问。答意我修三业故得长寿。云何金刚不坏身。问一切众生皆败坏。云何得不坏。如前所行得不坏。云何坚固力。心无分别故得坚固。无来无去故长寿。不可说故不坏。无流动故坚固。云何得长寿。金刚不坏身故得长寿。云何不坏。得坚固力故不坏。迦叶为众生非一问可了答法相不尽故问。

  愿佛开微密广为众生说。云何微密。身外有佛亦不密。身内有佛亦非密。非有非无亦非密。众生是佛故微密。云何众生是佛。众生非有非无非非有非非无。是故众生是佛。

  云何得广大。为众作依止。何以故名广大。无有识相无不是佛。行无不净德无不满。故言为众作依止。见释迦依止者。不名依止。小乘解义。慈故令众生依止。实非阿罗汉。如与罗汉等者。昔教王宫生得阿罗汉。今说王宫非生双林非灭。云何非罗汉。如与罗汉等。迦叶未蒙佛教。不问四依止。问如来若王宫非生。双林非灭。自然得戒。不由四果。实非阿罗汉。云何如来。与罗汉等。解云。若如来实是阿罗汉。四依可与罗汉等。佛实非罗汉。那得言如与罗汉等。释迦身有二名。一名应来二名菩萨实行。言应者。从莲华藏世界。是大庄严佛。作太子现王宫生双林灭此是菩萨游戏法。第二真者无所从来。云何与罗汉等。佛有二种名。一真佛化同声闻。阿罗汉佛。非实声闻。云何与四声闻等。解向前实有罗汉。可言我与罗汉等。前不曾有罗汉。言罗汉者我身自作。云何与等。又解释迦身名阿罗汉。性地菩萨云何与罗汉等。第二实行菩萨。应来亦能化作佛。释迦实是阿罗汉可言等。释迦不曾是罗汉。云何等。是故正性地菩萨是阿罗汉。阿罗汉此菩萨。实非佛。罗汉云何与佛等。释迦实是阿罗汉可言等。释迦不曾是罗汉。云何等。是故正实行菩萨。是阿罗汉。是故王宫生双林灭皆是游戏。菩萨现作。前实无阿罗汉。由我化故众生得阿罗汉。是故我作阿罗汉。第二莲华藏世界菩萨化与我无异。是故实非阿罗汉。如与罗汉等。若我实是罗汉。菩萨可与我等。执我为罗汉者。此非菩萨法相化通。皆是不实解。四依。欢喜地为初依。六地为二依。八地为三依。法云地为四依。化声闻声闻虚断。不曾是阿罗汉。云何与等。菩萨名为法佛。亦名缘佛。云何法佛。从法中生行法故。得见故。名法佛。云何缘佛。有缘故。见名为缘佛。问迦叶意。若自解不须如此问。若不曾闻不曾见。云何作如此问。答迦叶是十二童子。如来威神力加教故能问。迦叶所问正是涅槃更无异外。

  云何知天魔为众作留难。解此迦叶正问如来身。不问未来何以得知。众生身自不信。云何有外魔来作留难。如来今在道树下始成佛。正法将兴。魔畏失其徒众故作留难。

  云何诸调御心喜说真谛。云何名调御。凡夫众生无所知。闻大乘是大乘。闻小乘是小乘。闻苦是苦。闻乐是乐。何以名调御。非苦说苦。非乐说乐。非常说常。昔日说小今说大。亦不名心喜说真谛。不名为调御。今说无常非无常。苦乐非苦乐。无来无去。是名说真谛。

  正善具成就。演说四颠倒。正善具成就者。菩萨行四无量心十波罗蜜无不平等。是名相中正善。菩萨行无不正善。声闻有彼此故。不名为正善。菩萨无彼此故。名为正善。第二正善者。昔教不正。声闻不具成就。今者涅槃理正。无来无去无生无灭。名为正善具成就。第二从欢喜已上至法云地。是名具成就。演说四颠倒。声闻人言我常乐我净。佛苦空无常是倒。声闻苦空无常。佛常乐我净亦颠倒。佛常乐我净。众生苦空无常亦是倒。云何如来说四颠倒。为声闻说。正说四颠倒是不颠倒更无外法是颠倒不颠倒。是名心喜说真谛。经云说法不有亦不无。是名真谛。

  云何诸菩萨能见难见性。迦叶有二种意。一欲使一切众生知有佛性。二不欲使见佛性。何以不欲使知见。欲令如来深解佛性。何以故名深。佛性非是可作可造可修可得故。名深。声闻狭小不究竟。不能见。菩萨行慈悲广济。不求见。为众生故。被缚故。名难见。第二解。佛性非是可见法能见所见能知所知能修所修故。名能见难见性。

  云何解满字及与半字义。半字者渐教。满字者涅槃。满足教故名满字。摄佛教果功德尽名满字。声闻缘觉教不满足故。名半字。涅槃名顿亦名渐。今论涅槃二谛相对中满。就行有满不满故名渐教。就理无满不满。是故涅槃名渐教。形半字。涅槃名顿教。第二复次言满半者。是众生妄想。理不是满不满。是故言涅槃渐教。云何诸菩萨能见难见性。是或但见法。又言云何解满字及与半字义。今更无见不见。

  云何共圣行。如娑罗娑鸟。如来在王宫。取妇有儿。或出家与声闻同。譬如娑罗娑鸟共为一群不可分别。圣者如来与一切众生。同修同行故。言云何共圣行如娑罗娑鸟第二解。色为圣人。声闻色心为圣人。菩萨圣人非心色。言有心色者故非圣人。声闻圣人形色为共。菩萨圣人无青黄赤白心识。理共有心识凡夫。无心识圣人故言圣人。言娑罗娑鸟者总名。譬如来共一切众生不可分别。迦邻提者。譬涅槃别一切众生。还去声闻意。菩萨知如来与一切众生无差别故名共。解有相舍离。如来未出世。有凡有圣相舍离。如来出世一切众生不相舍离。声闻意。菩萨不相舍离者。如来不出世不相舍离。如来出世不相离。解世谛无苦空无常。第一义谛无常乐我净。有人言。无世谛有常乐我净。浅解义理。又有人言。有是世谛。无是第一义谛。亦有亦无是世谛。非有非无是第一义谛。非有非无更无外法故。名共圣行。

  迦邻提。日月太白与岁星。云何名日月。此日月者。譬喻凡夫见日月有出没。圣人不曾见出没。第二声闻人。见佛王宫生双林灭。菩萨不曾见王宫生双林入涅槃。第三日月没故。太白岁星出。世人生怪。如来入涅槃。声闻缘觉出。法与如来异故言星出。众生妄见日月岁星有出没。而实无出没。众生见如来有生灭。而如来实无生灭。

  云何未发心而名为菩萨。声闻有发不发。缘觉亦有发不发。菩萨亦有发不发。此三种菩萨名发心。云何发心者。果异可得名发心。如来从初教。众生有发不发。昔教有发不名为发。云何不名发。见有佛异可得可求差别不名发。何者名发。今说无相涅槃理薰故。令一切发名为发。无有声闻缘觉菩萨。有发不发故。言未发心而名为菩萨。涅槃平等照一切故。一切未发心。皆名为菩萨。迦叶何故问云何未发心而名为菩萨。发心者。见日月。不发心不见日月。二发心者。见常住。不发心者不见。向者如来出世有发不发。发者见不发不见。今者涅槃平等照。发亦是发亦是不发。

  云何于大众而得无所畏。菩萨出世慈悲平等。不坏众生相故。言无所畏。菩萨无畏众生亦无畏。云何众生不畏。菩萨出世不坏众生相。是故众生亦不畏。如来出世。以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平等无有差别。无有天魔外道乃至一阐提。如一子想无所畏。何以众生无所畏。一切众生视如来。如父母故无所畏。何以名阐提。不识佛不识内外道名一阐提。问一阐提不识内外。与菩萨何异。解言菩萨不识内外不杀。一阐提不识故行杀。犹如阎浮金无能说其过。解此是和众义。阎浮檀金有四种。其四者何。一青二黄三赤四紫磨。青者喻外道。黄者喻声闻缘觉。赤喻六波罗蜜菩萨。紫磨喻如来。阎浮金亦有青黄赤白。有四种诸色。二者世间好物。虽复端正犹有阙少。阎浮金者不如此物。不可说其过。喻如来得涅槃。亦种种声闻外道六波罗蜜菩萨。犹如阎浮金不可说其过。紫磨金具有众色。喻涅槃具有天魔外道声闻缘觉六波罗蜜菩萨。何以如此。此外更无异法。紫磨金一切具足。诸色不可说。声闻缘觉六波罗蜜外道种种有故不可说。涅槃理非青黄赤白法。亦青黄赤白故。言不可说。若有青黄赤白可说其过。此青黄赤白不曾有故不可说。云何处浊世不污如莲华。浊世者五浊。云何五浊。劫浊烦恼浊。释迦出于五浊。王宫生有妻子。金银七珍种种财物。皆名为浊不为所染故。名处浊世不污如莲华。第二第三乘法。名之为浊。金者涅槃不为三乘所染故名不污。

  云何处烦恼。烦恼不能染。如医疗众病。不为病所污。迦叶问意据如来。三界烦恼九十八使。如来出世不为所污。一切众生。三界烦恼九十八使所污。第二声闻缘觉六波罗蜜。计有烦恼可断佛果可得。是故为烦恼所污。十地菩萨。行通达大智故。不为烦恼所污。第四大菩萨望果。亦为烦恼所污。今者涅槃非是因果所得。是故不为所污。第五四谛教乃至般若波罗蜜法华。亦名烦恼所污。今者涅槃理。无流动无得失无起灭。是故不为所污。如医疗众病不为病所污。如来出世始从三归五戒。乃至菩萨戒弹指低头。以渐教化治众生病。知烦恼故不为病所污。众生不知烦恼故。恒为病所污。第二次第教。亦名治众生病。第三名力教神通变化身一切降伏。亦名治众生病。第四今时说涅槃治前别教患。亦名疗众病。云何名患。一切众生未发心名患。见丈六发心。又解非丈六使发心。涅槃平等照令使发心故。名疗众病。

  生死大海中。云何作船师。三界名生死。如来出世亦名生死。何以名生死如来法能度众生。令不生死故言生死大海中作船师。第二丈六说次第法。乃至法华。亦名生死法。今说涅槃无来无去无生无灭。度前生死教故名船师。初解丈六不生死。及教不生灭。第二丈六及教亦生死。涅槃无生灭。第三佛灭度后。谁能度生死。唯大菩萨能度生死。第四菩萨亦不能度。大涅槃理能度生死。喻世间船师善解方便能知海难。烦恼大海三界为船。如来种种方便。说三乘法为船师。世间船师指因指果众生上船。如来方便说三乘法。说因说果。言出三界者犹是生死。是故以三界为船。初次第教者。以生死度众生故。名为船师。法华以万行为船师。今涅槃以无生死为船。何以示病所污。复有生死大海中。云何作船师。前去烦恼。又烦恼大海中作船师。度令到彼岸。云何舍生死。如蛇脱故皮。迦叶问。如来出世生死。今说入涅槃道。我不生不死。如蛇脱故皮不生灭。次第丈六所说是生死法。今者说涅槃不灭。前次第教此教无理。如蛇脱故皮。无利无功德。今者涅槃无生无灭亦不破教。第二一切众生。乃至言说不言说。有形类悉有空名。唯涅槃是真实理。

  云何观三宝。犹如天意树。三宝名轨则。如来出世示现有三宝。由有三宝故。受三归得五戒。亦得弹指。亦得随意所修随意所得。如来亦名如意三宝。亦名如来如意众生如意。云何众生如意。随意受三归五戒。乃至菩萨悉得果报故。名众生如意。如来如意者。随众生根感故名如意。今言涅槃如意者。一切苦乐善恶。无不是理故名如意。故言观三宝犹如天意树。喻他化自在天有一树。能随诸天意所得故。名如意树。诸天行行久故感得此树。三宝亦如是。众生行行久故。感得丈六故名三宝犹如天意树。

  三乘若无性。云何而得说三乘者。非如来说一法。三乘者众生根故。言一音说随类解。如来说三乘不名说。逐众生根故。有小有大。如来虽说三乘。非如来本意。何者如来本意。涅槃是。迦叶问意三乘若无性。云何而得说。如来答意。一切诸佛不为众生说三乘。今者涅槃实相小非小大非大。当知三乘教是一相无有大小。第三说涅槃理处。不道大不道小。众生智差别故教差别。理无差别大小故。得说大小。向者差别者。正是无差别更无异外。

  犹如乐未生。云何名受乐迦叶问言众生不知乐。云何说受乐。凡夫有苦无乐。菩萨有乐无苦。何以有乐。菩萨智通达到果故知乐。众生不知故苦。菩萨知果。言菩萨乐不是乐。众生苦不是苦。等是妄故。涅槃无苦无乐。名为大乐故乐未生。云何名受乐。问如来娑罗林说法。何以不纯戒持得福戒不得福戒外道是佛戒非。佛答意。向者杂教是涅槃。更无外道涅槃。云何诸菩萨而得不坏众。一解声闻缘觉六波罗蜜菩萨。乃至外道。有彼此有得证。故名为坏众。第二菩萨密行密教。知众生根性。不坏众生相故名坏。菩萨所不坏者能坏。不能坏非菩萨。能作法如此不乖法相故。名不坏众。第三菩萨知涅槃无青黄赤白无彼此故。名不坏众。第四不坏者。涅槃理非得非证非造非作故。得不坏众。第五真理不坏众生。众生亦不坏理。何以如此。众生是理。理外更无众生故。不坏众。

  云何为生盲而作眼目导。迦叶问。云何作眼目导。一解前教声闻缘觉六波罗蜜。随其相解名生盲。如来解声闻缘觉六波罗蜜。若曾有所得。是不可开。此法曾有故开。譬如盲人不知青黄赤白。若有人语青黄赤白转迷。若道无青黄赤白称所解。名作开喻。三乘人明有因有果。差别有得不得。今语涅槃。若有长有短有得有不得转迷。言涅槃无青黄赤白。无得无证无长无短故。名为开因。丈六修道持戒布施。不是因。因佛性无得无修。是名为因。一切众生视三乘人以为法。三乘者名青盲。非但三乘人。一切众生亦青盲。法非可见不可见。可开不可开。可至不可至。以教故道青盲理不道青盲无青盲。是故道青盲不青盲不乖法相。若有此二种可道不曾有不曾无。何以说。是有不有无不无开不开。都不乖故言开。

  云何示多头。唯愿大仙说迦叶问意。如来初教种种多头。今涅槃。何以唯一无二。如来答非我多头。众生昔行多根故。是故说多头。故言示多头。第二法多。何以名多。法相如此所以示多头。第三所由说多。此法若有。可名多说。此法不曾有。是故不多说。第四涅槃理相如此。非是多不多。第五真理。本末非是有无法。是故说不说无所妨碍。

  涅槃论一卷

猜你喜欢
  覆梅埔六属佛学院筹备处书·太虚
  圣虚空藏菩萨陀罗尼经·佚名
  卷第五·居顶
  卷第五·佚名
  大乘百法明门论开宗义决·昙旷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七十三·澄观
  论时事新报所谓经咒救国·太虚
  大乘稻芉经随听疏决·佚名
  序·彭绍升
  止观大意·湛然
  卷第十五·李通玄
  卷第十一·佚名
  卷三十四·道世
  覆 体 参 书·太虚
  大休珠禪師語錄目錄·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第二折·谷子敬

    (正末上,云)光阴好疾也。自离了岳阳楼,来山中住得一两日,世上早二十年也。自从城南桃、柳成其精灵,贫道故将宝剑留与老杨。着他手砍了他土木形骸,教柳树就托生在杨家为男子,教桃托生在邻舍李家为女子。他两个成人,结为夫妇。

  • 卷二百三十八 列传二十五·赵尔巽

      蒋赫德额色赫车克觉罗巴哈纳宋权傅以渐吕宫成克巩金之俊谢升胡世安王永吉党崇雅卫周祚高尔俨张端   蒋赫德,初名元恒,遵化人。天聪三年,太宗伐明,克遵化,选儒生俊秀者入文馆,元恒与焉,赐名赫德。崇德元年,授秘书院副理

  • 卷二百二十·毕沅

      ◎元纪三十八 ∷起强圉协洽七月,尽著雍涒滩七月,凡一年有奇。   ○顺帝   至正二十七年戊申,一三六八年   秋,七月,关中兵胜负犹未决,库库特穆尔谓孙翥、赵恒曰:“今当何如?”并对曰:“关中四军,独李思齐最强,思齐破,则

  • 卷二百七十五 熙寧九年(丙辰,1076)·李焘

      起神宗熙寧九年五月盡其月   五月丙辰朔,詔:「邕州緣邊州峒來降首領,宜多方存卹,無令失所。」時交賊已退,溪峒首領儂廣琳等皆求效順故也。   上批付王中正:「茂州管下恭、靜州等蕃部作過,已翦滅,其脅從蕃族,如能悔過歸

  • 卷二百六十二 熙寧八年(乙卯,1075)·李焘

      起神宗熙寧八年三月盡其月   夏四月癸亥,王安石白上曰:「契丹無足憂者,蕭禧來是何細事,而陛下連開天章、召執政,又括配車牛驢騾,廣糴河北芻糧,擾擾之形見于江、淮之間,即河北、京東可知,契丹何緣不知?臣卻恐契丹有以窺我,

  • 一·况周颐

    癸丑、甲寅间,蕙风赁庐眉寿里,所撰《丛话》,以眉庐名。乙卯四月,移居迤西青云里。客问蕙风:“《丛话》殆将更名耶?”蕙风曰:“客亦知夫眉寿之谊乎?眉于人之一身,为至无用之物,此其所以寿也。蕙风之居可移,蕙风之

  • 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二百七十八·佚名

    天顺元年五月癸亥朔赐兴平王志土□臬胡椒五十斤备母妃调膳之用从王请也○平遥王幼土□量黎城王幼土爰保安王公鋉郃阳王公镗各奏岁禄餋赡不敷乞将折色改给本色 上命户部俱改与二百石○给永寿王志埴医士一人从所请也○

  • 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之二十七·佚名

    正德二年六月癸酉朔以祔 孝宗敬皇帝神主遣驸马都尉蔡震告 太庙○遣内官祭中霤之神○以河南右布政使张子麟为本司左布政使○甲戌奉安 孝宗敬皇帝神主于 太庙○乙亥夜流星如碗色青白光浊地起自中天云中东北行至云中尾迹

  • 明熹宗悊皇帝实录卷之六十八·佚名

    天启六年二月甲戌朔祭 三皇于景惠殿遣礼部尚书李思诚行礼○兵部尚书王永光奏据山海关主事陈祖苞塘报二十四五两日虏众五六万人力攻宁远城中用红夷大炮及一应火器诸物奋勇焚击前后伤虏数千内有头目数人酋子一人遗弃车

  • 九九四 谕《开国方略》书成后着交武英殿刊刻并写入四库全书·佚名

    九九四 谕《开国方略》书成后着交武英殿刊刻并写入四库全书乾隆四十八年八月初三日乾隆四十八年八月初三日奉旨:《开国方略》书成后,着交武英殿刊刻,并写入四库全书。钦此。(军机处上谕档)

  • 一六三 北大感旧录九·周作人

    十三,马隅卿 隅卿是于民国二十四年二月十九日在北大上课,以脑出血卒于讲堂里的,我也在这里抄录《隅卿纪念》的一篇文章作替代,原本是登载于《苦茶随笔》里的。“隅卿去世于今倏忽三个月了。当时我就想写一篇小文章纪念他,

  • 卷四十 耶律达实之立·李有棠

    天祚帝保大二年春三月,耶律达实与宰相张琳、李处温等立秦晋国王为帝。达实,字重,太祖八代孙也。通辽、汉文字,善骑射,登天庆五年进士第,擢翰林应奉,升承旨。国俗以翰林为林牙,故称达实林牙。历泰、祥二州刺史,辽兴节度使。至是

  • 卷五十四·胡广

    <子部,儒家类,性理大全书钦定四库全书性理大全书卷五十四学十二读书法二朱子曰读书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立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大学一篇有等级次第总作一处易晓宜先看论语却实

  • 内篇&middot;应帝王第七·庄子

    [题解]《应帝王》以义名篇。“应帝王”的应是指万物适宜而我也适应。帝王是指不去自任帝王而统治天下。本篇主旨是庄子的社会政治观点。《应帝王》主要由两个部分构成的:“啮缺问于王倪”、“肩吾见狂

  • 种树品第七十一·佚名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般若波罗蜜为甚深无众生。而菩萨摩诃萨为众生谦苦求阿耨多罗三耶三菩。譬如士夫欲於空中种树。菩萨为众生故欲逮萨云若。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欲为众生逮萨云若。以想为众生而度脱之。须菩提,譬如有

  • 卷第三十七(第六诵之二)·佚名

    十诵律卷第三十七(第六诵之二)后秦北印度三藏弗若多罗译杂诵中调达事之二佛在王舍城方黑石圣山。与大比丘众七百人俱。尔时世尊中前著衣持钵。阿难随后入王舍城乞食。食后往诣讲堂。于众僧前敷坐处坐。调达亦如是。中

  • 缙云文集·冯时行

    亦称《缙云先生文集》。诗文别集。宋冯时行著。四卷。《宋史·艺文志》载《缙云集》四十三卷。然原书至明初已散佚。嘉靖中,重庆推官李玺始访得旧抄残本刊行。《四库全书》本即从玺刻本传写而来。卷一至三为古近体诗

  • 五十六种书并序·韦续

    记述书法字体的著作。旧题唐代韦续撰。一卷。序中称后汉东阳徐安于搜读史籀,得十二时书,皆象神形,又加三十三体,共定五十六种(十二加三十三并非五十六,恐有误),则此书非其所作,只是为其所传。五十六种为龙书、八穗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