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大乘稻芉经随听疏决

  稽首恭敬正遍知  及以妙法僧伽众

  所有稻芉未决义  今当次第略解释

十六论中第一言因中有果论者。谓如有一若沙门若婆罗门。起如是见立论。常常时恒恒时。于诸因中具有果性。谓雨众外道作如是计。何因缘故。起如是计。立如是论。显示因中具有果性。由教及理故。教者谓彼先师所造教藏。随门传授。传至于今。显示因中先有果性。理者谓即彼沙门若婆罗门为性。寻□□□□察住即思地住自辩地住异生地住。随思惟观察行地。彼作是思。若从彼性此住得生。一切世间共知共立。彼为此因非余。又求果者惟所此因非余。又即于彼加功营构诸所求事非余。又若彼果即从彼生不从余生。是故彼果因中已有。若不尔者。应立一切是一切因。为求一果应所一切应于一切。加功营构。应从一切一切果生。如是由施设故。求所故。所作决定故。生故。彼见因中常有果性。应审问彼。汝何所欲。何者因相。何者果相。因果两相为异不异。若无异相。便无因果二种。决定因果二种无差别故。因中有果不应道理。若有异相。汝意云何。因中果相为未生相。为已生相。若未生相。便于因中果犹未生而说。是有不应道理。若已生相即果。已生复从因生。不应道理。是故因中非先有果。然要有因待缘果生。又有相法。于有相法中。由五种相故。方可了知。于一处所可得。如瓶中水。二于所依可得。如眼中眼识。三即自相可得。如因自体不由比度。四即由自作业可得。五由因变异故成变异。或由缘变异故果成变异。是故彼说常常时恒恒时因中有果。不应道理。由此因缘故。所立论非如理说。如是不异相故。异相故。未生相故。已生相故。不应道理 二言从缘显了。论者。即如有一若沙门若婆罗门。起如是见。立如是论。一切诸法本性是有。从众缘显。不从缘生。谓即因中有果论者。及声相论者。作如是计。何因缘故。因中有果。论者。见诸因中。先有果性。从缘显耶。由教及理故。教如前说。理者谓如有一为性。即思为性观察广说如前。彼如是思。果先是有。复从因生。不应道理。然非不用功为成于果。彼复何缘而作功用。岂非唯为显了果耶彼作如是妄分别已。立显了论。应审问彼。汝何所欲为无障缘而为障碍为有障缘耶。若无障缘者。无障碍缘而为障碍。不应道理。若有障缘者。属果之因。何故不障。同是有故。不应道理。譬如黑闇障盆中水。亦能障盆。若言障因缘。亦能障者。亦应显因。俱被障故。而言但显因中光有果生不显因者。不应道理。复应问彼。为有性是障缘为异耶。若有性是障缘者。是即有性应常不显了。不应道理。因亦是有。何不为障。若言果性。是障缘者。是则一法亦因亦果。如芽是种子。果是茎等。因是即一法亦显不显。不应道理。又今问汝。随汝意答。本法与显为异不异。若不异者。法应常显。一已复显。不应道理。若言异者。彼显为无因耶。为有因耶。若言无因。无因而显。不应道理。若有因者。果性可显。非是因性。以不显因能显于果。不应道理。如是无障缘故。有障缘故。有相故。果相故。显不异故。显异故。不应道理 三言去来实有论者。谓如有一若沙门若婆罗门。若在此法者。由不正思惟故。起如是见立如是论。有过去有未来其相成就。犹如见在实有非假。何因缘故起如见立如是论。由教及理。教如前说。又在此法者。于如来经。不如理分别故。谓如经言。一切有者。即十二处。此二十处实相是有。又薄伽梵说。有过去业。又说。有过去色。有未来色。广说乃至识亦如是。理者谓如有一为性寻思为性观察。广说如前。彼如是思。若法自相安住此法。真实是有。此若未来无者。尔时应未受相。此若过去无者。尔时应失自相。若如是者。法法自相应不成就。由是道理亦非真实故。不应道理。由是思惟。起如是见。立如是论。过去未来性相实有。应审问彼。汝何所欲。去来二相。与现在相。为一为异。若言相一立三世相。不应道理。若相异者。性相实有。不应道理。又汝应说。自意所欲。随三世法。为是常耶。为无常耶。若常相者。堕在三世。不应道理。若无常相。于三世中。恒是实有。不应道理。又今问汝。随汝意答。为计未来法至现在世耶。为彼死已于此生耶。为即住未来。为缘生现在耶。为本无业。今有业耶。为本相不圆满。今相圆满耶。为本异相。今非异相耶。为于未来有现在分耶。若即未法来来至现在者。此便有方所。后与现在应无差别。复应是常。不应道理。若言未来死已现在生者。是即未来不生。于今现在世法本无今生。又未来未生而言死殁不应道理。

猜你喜欢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八十五·澄观
  卷第三十四·居顶
  卷第四·宋濂
  成實論卷第十八·欧阳竟无
  浮山远禅师·惠洪
  卷第九十三·佚名
  观弥勒上生兜率天经赞卷上·窥基
  卷六十六·性音
  止观辅行传弘决 第二十卷·湛然
  卷第七十七·德清
  合部金光明经卷第四·佚名
  重刻吹万禅师全录疏·吹万广真
  目录·通云
  戒杀放生文序(附)·周梦颜
  普明鴛湖用禪師語錄目次·妙用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萧廷之·唐圭璋

      廷之本名挺之,字天来,号了真子,福州人。从彭耜游,耜授以金丹大成集。   西江月   十二首   两手辟开混沌,坦然直露丹宗。日魂月魄自西东。牢捉莫轻放纵。   外道邪魔缩项,相将结宝中宫。九还七返片时功。皆赖黄

  • 吕洞宾三醉岳阳楼·臧懋循

    吕洞宾三醉岳阳楼杂剧(元)马致远撰●吕洞宾三醉岳阳楼杂剧目录第一折 〔音释〕第二折 〔音释〕楔子第三折 〔音释〕第四折 〔音释〕题目 郭上灶双赴灵虚殿 正名 吕洞宾三醉岳阳楼第一折〔净扮酒保上诗云〕俺家酒

  • 二集卷三十六·乾隆

    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二集卷三十六古今体七十七首【壬申六】塞上秋蒐奉皇太后自圆明园唘跸六韵玉塞行时猕金旌发晓秋讵缘循往例实用缵先猷跸指山庄驻章驰驿路邮宵衣无内外岁事切咨诹慈履欣康健民歌协豫游嚲鞭成五字记里

  • 雍正实录卷之九十·佚名

      监修总裁官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太保议政大臣保和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总理兵部事三等伯加十五级臣鄂尔泰总裁官光禄大夫经  筵日讲官起居注太保兼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仍兼管吏部尚书翰林院掌院事三等伯

  • 卷之七十六·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方略馆总裁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镶蓝旗满洲都统管理吏部事务户部三库事务加七级军功加五级随带加七级纪录三十次臣宝鋆蒙古总裁官

  • 第三九六佥禀同治十一年四月初三日一二二一二--五·佚名

    生员、廪生、贡生、监生及庄耆等,禀举李逢年为铜锣湾总理(不准)具佥禀治下竹南二保铜锣湾等庄总理彭继生、隘首金树福、廪生刘廷珍,暨垦户、绅耆等,为联庄有〔效〕□地咸宜,佥恳给发谕戳,以专责成,弭盗安

  • 名臣碑传琬琰之集中卷四十二·杜大珪

    (宋)杜大珪 编老苏先生洵墓志铭欧阳修有蜀君子曰苏君讳洵字明允眉州眉山人也君之行义修于家信于乡里闻于蜀之人久矣当至和嘉佑之间与其二子轼辙偕至京师翰林学士欧阳修得其所著书二十二篇献诸朝书既出而公卿士大夫争传

  • 第六章 侵略金国·冯承钧

    汗问金使曰:“新君为谁?”金使曰:“卫王也。”汗南面唾曰:“我谓中原皇帝是天上人做,此等庸懦亦为之耶?何以拜为?”即乘马北去,遂决意南侵。金留守胡沙虎弃城突围遁去;蒙古军以精骑三千蹑其后,金兵大败。进至翠屏口,成吉思汗复遣

  • 十国春秋卷三十·吴任臣

    检讨吴任臣撰南唐十六列传郭廷谓朱令赟陈大雅卢 绛郭廷谓字信臣彭城人父全义仕为濠州观察使廷谓防好学工书善骑射补殿前承防出为濠州中门使全义卒擢庄宅使即为州监军周侵淮南廷谓与州将黄仁谨【宋史作仁谦今从南唐书

  • 读例存疑卷十一·薛允升

    戸律之三婚姻之一男女婚姻典雇妻女妻妾失序逐壻嫁女居丧嫁娶父母囚禁嫁娶同姓为婚尊卑为婚娶亲属妻妾娶部民妇女为妻妾娶逃走妇女男女婚姻:巻首凡男女定婚之初,若(或)有残(废或)疾(病)老幼庶出过房(同宗)乞养(异姓)者,务要两家明白

  • 卷二百十六之二·雍正

    钦定四库全书 朱批谕旨卷二百十六之二 朱批赵弘恩奏摺 雍正八年二月初四日湖南廵抚【臣】赵弘恩谨 奏为恭谢 天恩事本年正月初一日【臣】齎摺人回敬捧 御赐福字竝克食到长【臣】即郊迎至署恭设香案望阙叩头谢 恩祗领

  • 礼二·徐松

    郊祀坛殿大小次圣朝自太祖以来,每行郊礼,皆营构青城幄殿,即《周礼》之大次也。又于东壝门外设更衣殿,即《周礼》之小次也。 哲宗元佑九年正月,诏重修黑坛斋宫。 绍圣三年五月三日,工部侍郎王宗望等言:「瑞圣园宴殿偏在南北隅

  • 卷三十一·纪昀

    <史部,职官类,官制之属,钦定历代职官表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厯代职官表卷三十一<史部,职官类,官制之属,钦定历代职官表,卷三十一<史部,职官类,官制之属,钦定历代职官表,卷三十一太仆寺国朝官制太仆寺卿满洲汉人各一人【从

  • 孟子通卷十·胡炳文

    钦定四库全书孟子通卷十      元 胡炳文 撰朱子集注万章章句下凡九章孟子曰伯夷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横政之所出横民之所止不忍居也思与乡人处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也当纣之

  • (十三)·钱穆

    《近思录》卷十三辨异端之学,凡十四条。明道言:“杨墨之害,甚于申韩。佛老之害,甚于杨墨。杨氏为我疑于仁(一作义),墨氏兼爱疑于义(一作仁)。申韩浅陋易见,故孟子只辟杨墨,为其惑世之甚也。佛老其言近理,又非杨墨之比,此所以为害尤

  • 众经撰杂譬喻·佚名

    道略集 姚秦 鸠摩罗什译众经撰杂譬喻卷上比丘道略集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一)智者思惟财物不可久保。譬如失火之家。黠慧之人明识火势。火未至时急出财物。舍虽烧尽财宝全在。更修屋宅广开利业。智人植福勤修布施亦

  • 正一论·佚名

    《正一论》,原不题撰人。从内容文字看,应出于南北朝天师道道士之手,疑即南齐道士孟景翼所作。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本篇假设主客论辩,首先论述「旨教斋法」与「灵宝斋仪」之关系。按旨教斋法源出三张,系早期天师道

  • 姜斋诗话·王夫之

    古代诗论,明末清初的思想家、文学家王夫之(号姜斋) 撰。共3卷,包括《诗译》、《夕堂永日绪论内编、外编》和《南窗漫记》。其中以卷2内编的理论价值最高。此书对江西派及明代诗文多所批评,尤其对前后七子的复古学古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