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三回

舍利子之句。

舍利子有两解,一解为释迦座下英年早逝的徒弟舍利弗。一解为在释迦之前修行有成的观音菩萨舍利子。两者都有寓意。

舍利弗是释迦首席弟子,相当于孔子的弟子颜回,本是五印度的知识第一人,属外道。当时印度被波斯占领,所以称得上真实的真实,称得上信念的信念都已崩毁,知识分子们只玩弄知识否定一切,堕入虚无主义。舍利弗最初亦怀着这颠覆的意图,来到释迦道场踢馆,终告羞愧败退。且从释迦学到对真实和慈悲智的肯定,终成大弟子。

此后舍利弗奉师命出来降伏外道,劝化众生,致力于破邪显正,广受爱戴,有一天,在路上惨遭外道暗杀。释迦闻讯从精舍率领五百弟子在野外寻得舍利弗的遗体,众弟子肃然环绕哀悼。释迦说:汝大舍利弗,大勇大智,大慈大悲,汝见众生,如作与汝同树之枝,汝之生涯也尽,义士大悲赴死,如往筵席。

前面提过,观自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出现的年代是古梵文时代,早于释迦千余年,当时智者说心经,口中的舍利子就不是舍利弗,而是真古佛的舍利子,释迦也交代弟子留其舍利,舍利是佛教源远流长的法器之一,几千年来应一直有古大哲代代相传,心经最原始义此处当指释迦之前的古佛舍利,也许离释迦千百年。释迦在世弟子舍利弗未必有舍利子,但释迦在此引申赞扬慈悲。释迦自身是否也见过古佛舍利子,想来应属当。

孔子门人三千,其中有七十二贤人,七十二中被认为十大弟子的常出现在论语中。 释迦弟子除一般信众以外,随侍在身边一同精进修行的弟子亦有五百人,称作五百罗汉,其中前十八名为十八罗汉,又称作无学阿罗汉。无学是学尽亦彷佛忘尽,如庄子言弃圣绝智,学尽却无执学尽,谦卑说没学什么大不了,是五蕴皆空极意真传。心经不叫阿罗汉般若波罗蜜多,而叫观自在菩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原文指的当是古代教化大师,释迦开示后学当效法。

无论孔门弟子,或释迦弟子,士,僧,或日本浪人,当时都是自行发愿学智修身,不依附任何政治组织,也不是什么民众的代表,也无任何利益可求取,靠自身显现的光明,却能使时代风气与万世之道豁然清明。他们从不失道于一切生产作业和权势地位,而又对当时君王与万民同等谦虚。孔子讲究揖让,护法辩道亦礼仪尔雅,毋咄咄逼人,但又绝无失道。

现在的民主社会有党魁和上司,却没有真正的师,有同志同事,却没有真正的友,庞大的组织非师非友是可惧的,所谓依组织行事,不外利益操作,既不亲切,又缺乏理想性,甚至操作结果斲丧许多时代生机。日本有不少从这种哲学的不完善里兴起的宗教信仰,凝聚个人的不是对正等正觉智的追求,而是组织力量,其所谓信仰结合,本质上更接近政治党派,甚或帮会,而挂着不适合的宗教旗帜,这是很坏的现象,这样倒不如恢复浪人独立无组织传统。

中国的革命成功乃因孙中山及其同志都是士,否则革命亦无别于打家劫舍,士的理想性要受到严苛的检验,大道无私欲天下为公。印度是把甘地尼赫鲁等人看成舍利弗与目犍连。日本的民主政治,若没有了这中国之士和日本之浪人的传统,也就没有任何温薫风情,带动的是另一种战场厮杀。如以芭蕉亦是浪人的与万物同化精神来看,孔子与士,释迦与僧,圣德太子与浪人,各自成就其众生因缘。

日本亦有吉田松阴死于非命,礼敬于东京世田谷区松阴神社,就那样做了让人缅怀的英灵,与舍利弗成觉者是同样的事,在中国不说神社而说祠,和真神做区别,这是必要的,日文若是神则圣殿,佛则寺院,灵则祠社,于哲学的廓然分明有好处。

般若心经原是古佛经,因释迦以第一门人舍利弗为榜样而特别说经,此古佛经因此于众生极为亲近生动,极为大乘而又简洁。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权势财富美貌物质具为种种色相,这句话即说,慈悲正义于面对这种种色相之时,看色相如空无一物,而对毫无色相者的慈悲正义,也圆满平等看待。

此陈义其实简单,难在行之,是宋明理学格物致知后要求知行合一。于此来引申些别的。

色于美学又做造形,虚静空有的境界,美学也可以尽力表现,空有的境界是假说名相时,创造出来的词,真实的空,在活人的感知中是不存在也无法感受之的,因为你无论如何还有自己的感知,那来的空呢?死了的无我倒可算空,却无法感受。即便美学上的诸色也都是一场空有,早晚要逝去或消退或成无,不要住色布施,感情也是一种布施,不要因色贪嗔痴,都是空的。贪嗔痴皆因情种有爱,因之从小训练爱艺术的美学教育,让痴爱能有艺术才华转化投注,免于捆缠太过。美学主张的精神洗礼,就是提升诸种捆缠于能保持距离欣赏,如艺术情操。所以国家各美术作品,当给孩子这样的精神面貌,从前的名词是灵气。书法篆刻不只因线与线间的布白恰当,产生灵气,线条也与布白传达着纯净,这纯净感是美术的空境界。日本传统木造房屋的柱子,富士山的岩石,砂子,亦都被认为含有灵气的存在。武术高手的身体意志,被要求斗性和杀意具无,只是一心仁慈不忍杀。能乐舞台上常只是摆放绘有一棵松树的屏风,是抽象表现空亦是物,物亦可空,装置少却戏剧感不空荡,都能训练空有不执的无的境界。

但若没有松绘的屏风,则无法自极少的有表现舞台的空,这又是对物质的节。茶道亦是如此,茶碗茶勺存在为表现空中之礼仪气度,是灵气舒缓的释放,这眼前造形都为动静空寂的寂然若水而生成。因空无色,日本浴汤有男女各别,也有男女无别,亦显有灵气。

但执取灵气,说人俗界,这又也堕了非灵,这是佛法说慈悲则灵俗无二,因你的慈悲,这原本的俗气也灵了。所以形制的美学坚持止于慈悲。非要拆掉人家的屋子成就美学,这美即失了灵气,不合佛法,总要做到众生甘愿。圣经说上帝的归上帝,西泽的归西泽。但基督舍生命的救赎和饶恕,可以让西泽也从此认了上帝。

空境界必由造形的善意选择而来,却不是所有善意造形都能表现出空境界,这是五蕴皆空应该尊敬各色专业。缺乏灵气的造形不成文明,色色动静空寂必是人世色色菩萨皆到齐,日本谦和文化里就有无尽这个尊重,日本这个民族历史上原不好权亦不好战,也许中国历史的好斗好战好权更帝国意识得多。古代日本乃老子所谓小国寡民,但求与邻国鸡犬相闻,老死亦不必相往来于争。元朝忽必烈两度以强权侵犯日本,说史也要公平。

上回演讲时,在去名古屋的新干线车上,与同行的锅山贞亲氏交谈,他说:古人的文章字字句句情义理圆满具足,相对今人写的东西,情欲多义理不正,古人之所谓文字如神失其神,文字绝非工具而已。当尊敬文字永远重之若不足,不至写出大量无用损文明灵气的东西。

说到历史的王者灵气,日本寡民小国几千年谦冲求存,明治维新后忽然军阀起杀,拖累整个和族宛若永世不得翻身邪恶之名。然观历史言史实,蒋中正若整顿所有军阀完成中国统一,恐怕八年还不够打倒一半,日本宣战适时拦阻了军阀割据,两国的军国枭雄全部八年内扫荡一空。这是兴还是亡?二次大战导致今日军事之吓阻式武器,进化到沙盘推演即可知胜负,那样浩劫的人间地狱,未来应难再有,这亦是兴还是亡?胜败非兴亡,历尽沧桑的正道变化,方为兴亡之名。

不只是写文章,所有事物皆当情义理圆满具足。现代人何止文章如此?衣食,住宅,车驾,器皿种种全无仁爱蓄含,似乎永无餍足的竞逐独揽,是产业形制脱离了空相万相,世间所有生命皆有生存权,万物自得不受独揽者消灭排挤,方为文明的自在空执,空执即蓄含无限生机容其生存。现代的产业只知道生产占据,遂有造成上帝归上帝,西泽归西泽,亦是需要基督之可以牺牲,让西泽亦随了上帝。产业的西泽如何形成?也是格物致知的没有明明德,止于良知,修正致良知而后知行合一,是检验哲学真理的实践修正痕迹,足见当时必也曾造成巨大混乱,神学也是究竟穷知到无尽则如深渊时,立神于至极。

造形若赋予人世礼仪,造形就成了文明的仪表,古迹中特别能感受,从那里知古人。神前祭礼用的献馔,宾礼中主客邀酌和礼仪纔是空中极美之色。懂得这些,则朝廷亦应政简刑轻,使万民生活简单情意朴素,人人惜物惜情,而光明无限。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上一句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说作为客体观色时,对色与无色平等慈悲无异。这一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则说当我们作为色之主体时,则对自己拥有之色无执,知道色空无常,色转眼成空,空也能忽焉得色,色空心切莫差别太大,恒持平常心,都是在说虚静空寂禅心一片。若曾经拥有即万般感恩,空色是修行,则空与色可以观之非一非二,只是缘起。对现代诡谲多变竞争激烈得失频频,无论如何都是可贵的醒悟。

若用来说文明,则看不见的精神文明,若与看得见的造形和谐和合,则造形尚在,文明亦可以不崩毁,造形可以呼唤文明,历久弥新。日本之于造形可谓无尽意珍重爱惜,使得历史上无数战国时代那样的乱世,日本文明亦没有随之消亡,民族之芯记忆在那些古典造形中,仍可如呼天天应。

又或还没有造形的文明,也可按愿望心意去订做,这愿望心意就开出新文明。比如明治维新那一场,其造形竟是出乎当初尊皇攘夷的志士们的想象,气象留在了人间,日本后世似乎亦懂得,不论如何举国愿意保留形制之尊皇。

以中国为例,南北朝时代是儒家所谓[道丧文敝],实则并非如此,人间愿望深埋在佛像造形中。又说唐朝引入西域文化的方式,既生硬又不纯,这也是绝非如此,存留的是盛世海阔天空无分华夷的浪漫。又有说宋朝文物作为中国文明之造形,毋宁更加贴切,实则绝不如此,这是独尊儒学者偏执的美学视角。

日本亦然,不能说王朝时代室町时代与明治维新时代,那个时代的日本文明造形较为纯粹,这色空二分的论断浅薄匠气。文明与造形的关系演变,必有历史兴亡的天机若有似无忽现忽隐,美学示现民族生命契机,一切消长混同生发。斑斓之美学带来飞扬斑斓新生命力,必是前朝之庄严到了垂暮沉重冷肃,形制史就是历史。

禅境如真理,何以竟未成为中国文明核心?两点,一则染净动静空寂错谬为执静无染,盛行于本已厌染的宋知识分子,学术离人世越来越远终成染净二分傲慢。二则文化气象执静日久偏坠虚无,代之而起为金戈铁马元文明,禅文化观尚未明明德即告中断,实则禅心即先秦以来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王阳明,一以贯之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中国心,佛庄严圣染,禅动静空寂,佛禅无二。

今天中国和日本都要重新建国,政治的造形也如文章自五四后尚无定,这生发兴亡自有天授而非单创作。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感受思想行止知识,亦当色空无二五蕴去执。

受是感受和接受,天生我,地养我,父母与世人教育栽培,未报天恩之前,都只是个承受者,当觉庆幸。种种施恩,不论父母穷困富裕皆当感激,这感激也无差别相。飞鸟时代圣德太子无惧于排佛派,决心带日本走向与世无争,崇尚和平的佛教,未考虑佛祖是否外来,亦圣德太子接受真理的五蕴去执,佛法哲理深邃济世,思想高度超过当时的神道魂灵崇拜,今日见奈良法隆寺,犹见圣德太子仁穆悲愿。

这里所说承受,此受者成为主体哲学之我,是天人合一之以人为主体出发,和西洋神学人神直承之以神为主体出发,实则愿力一同。仁说佛说皆以人心有善根,众生无量功德天亦大仁。神光神爱皆以天上有博爱,神有无尽饶恕人亦当爱。两者都在祛除唯物唯心之我执,仁爱灭我。唯心其实恰又以心为物唯之,唯心唯物概皆执取无混同的斜偏,站一角度各自说象,实则还在相中,法相万相。

因之所谓接受,东洋西洋都有天或神之主客体,务必自身谦虚始能接受,兴亡生发偶现天眼,受制约于神等于受制约于平等慈悲智。现代社会对宗教多所刁难推翻,现代教育使孩子受制于外物无所出逃,即便在最基本的培养优美谦虚待人接物仪态,都无所教导,可以称为拙于被动的接受,失去和拒绝掉许多美好,但又贪求和耽溺许多不必。文明最铺底的文学亦粗俗化崩毁,这是正食着最大恶果。

《老子》与《孙子兵法》中慎重地教我们如何身处被动,这被动即因天在神在而成为隐而未发,有生于无,柔弱者生之徒,被动之下风,等于生发之上风。西洋哲学说征服常说得不好,但西洋历史现象同样验证如此,是西洋哲学之当向东洋请益,如东洋音乐向西洋请益无限,文明之各有所擅。英国统治世界的时代一去不返,但英伦小岛却仍有其神文明可以影响世界永恒。美国统治世界的时代开始,但美国如今陷入到处拿惩罚做为战争借口的无神论困境。

优美的受,就是一种施。权利和义务之间若无这一层,等于丧失受的境界。中国基督徒将军冯玉祥,曾在旅美期间看到美国人的儿子星期六探望父母,在母亲那里吃了午餐,见需要大量柴火取暖做饭,立刻揎起袖子劈柴,让母亲减少辛苦,这种我为你你也为我的权利义务施受混同,冯将军称是现代人子的独立精神,在神之前人人平等,比儒家的君臣父子导致男女尊卑差别相好,孔子原意不是如此,是后世偏取利用。平等慈悲对待即有爱,是孝亦是爱。这是神前之受的境界,世上神学国家当永世不致于毁灭。

最高的接受只是让对方欢喜,最大的施恩是毫不觉得施恩,也只是欢喜,不落于权利或义务。天地化育生长万物没有任何目的,所以能天长地久,父母对孩子的慈爱养育也绝对不是认为施恩,这即是施者无心之恩。西洋父母在这一点更解脱,因为上帝与基督亦不求回报,圣经说施比受更有福。

何以无中至极能立出神来?易经说数,为将天机可以估计,实则太难测,众人皆生惧怕,天威比君威还难捉摸却又如有数,即便认定无神,自然也逼迫人恍若有神,神乃人之无执而自然恒立亦且不倒。

孩子原不是懂什么权利义务而接受父母教养,老子说:生之畜之,长而不宰。生下孩子来教养,长成人后不控制孩子,皆为上天教导的大自然玄德,也是自然神学所说内容,老子道德经不论年代以及内容都和圣经极为相似。这没有任何理由只是自然接受,在圣经说是神把孩子交到父母手上,如花朵交到大地手上,只是各正性命。又我们亦常能毫无理由地接受到世人的好意,这无缘故佛说结成了善缘。佛僧的托钵接受人家布施亦是无缘故的你施我受,双方都没有权利和义务的劳动回报,施受的剎那唯山川静好有福。这无缘故布施即无住布施,受也是施,无住布施的施与受使得人世感激和庆幸结福缘,如花朵遍地盛开,所以布施之施与受都是慈悲。

我亡命日本期间,日本友人支持我的生计,为免我误以为是生活资助,特别用座谈乃至国际事务报告之类的形式付酬,给我各种关照。我对这些当感激之人亦完全超越了权利与义务等度计,只是坦然接受也讲谈好内容,是人世欢喜。连谢函以及节日问候也没有发,彷佛君子之交。孙文与头山满等人当时不消说也是如此。

现代国家认为光靠资本操作的劳资关系,或凭借纳税人可得到的福利保险,就可以太平盛世,大可不必教育施比受更为有福。商店里打折扣的优惠,丝毫不存在人世好意,只是拨算盘。无缘故的布施当作与天人结个善缘,这厚德载物如失传。对天皇,富士山,神社里的仪礼也不觉得需要和一切皆当感恩,连男女相处亦没有曾经相爱即当感激之心。对花对月,对衣裳建筑器皿等形制的设计,渐渐失去天工开物的领悟与神的爱意。这是当今世态炎凉浅薄。

不限于受恩,只要看到美好的事物,都该感同身受创造者情意,欢喜感恩。明治维新史的创造,不光是西乡隆盛与胜海舟等士族感戴人间的情操,更是当时所有世人感戴天地和他们的情操。《尚书。洪范》和圣德太子的十七条解脱权利义务,其实是宪法以外建立立国之道德伦理哲学。

受不光是受恩,亦还有承受侮辱,佛法忍辱第一,法华经里说,如来佛穿得什么衣裳呢?穿得忍辱柔和衣。忍是慈悲心中最难的美德,比吃素持戒或者苦行都还困难,是身上最美丽的衣裳。现在的年轻人受委屈后立刻本能的反弹,在佛经中这是无力小人物,能行忍者,才是能有作为之大人。古代武士面子受损时,并不当下嗔恨拔刀斩杀对方,武士道精神标竿其实是忍,武术是忍术,非没有还击之力,可能力量还是更高强的,忍术是修身美德,忍为更高的如神之饶恕,基督救赎世人亦从忍辱始,受侮辱比受恩甚至施恩更难,因受辱是最大的施恩。

孔子说[以德报德,以直报怨。],这直字可以为正直,直谅,原谅但正直以告之。这还是能告能直面之人,还有更艰难之辱,则法华经说:

能忍所骂,如空谷之应答从响,能得如响平等智力。

能忍所打,如明镜之印现众像,能得镜像平等智力。

能忍所恼,如视虚幻不实之物,能得如幻平等智力。

这是当忍辱为上智修行,使自己成为更能做大事的人,大事必有大谤大辱。佛经有忍辱仙人,智慧都从忍辱起。

我应好友宫田武义之邀,在高轮泉岳寺的慈航观音会上,演讲与佛教非常有关联的唐朝诗人柳宗元事迹,深切感到竟彷佛在说自己天涯道路。

柳宗元的好友王叔文因与东宫太子的关系,顺宗皇帝一即位就被任命为宰相,柳宗元刘禹锡等八人也都官居要职,由于当时唐朝已走向衰弱,他们期望君臣同心推动改革,挽回时势与天命,果断地夺取宦官兵权,禁止宦官把持朝中买卖,减轻百姓赋税,召回被宦官罢黜的前朝名相陆赞,起用忠直之士阳城为谏官,正直历史重归清明与威严。岂料宦官们愤恨之余竟然用毒药毒哑皇帝,迫使他让位于年幼的太子,新君即位之日,王叔文与柳宗元即遭贬逐,王叔文不久被处死,柳宗元先被贬至南方永州司马和柳州刺史。宦官专权又卷土重来,当时史官的记载与文人的舆论一致对王叔文一党柳宗元等口诛笔伐,韩愈也是其中苛难之一。

柳宗元只有被动承受世人非难,毫无辩解之余地。即便如此,他仍以文章万古不朽留名。后世苏东坡亦敬佩地说:[柳宗元诗婉丽纯正,在韩愈之上。]但苏东坡虽能公平看文章,对政治行动却也在寄给某人的信上评论柳宗元为[肆无忌惮的小人],足见政治谤辱更多。唯范仲淹一人,重新审阅史实,称王叔文,柳宗元,刘禹锡等是正当的。范仲淹不愧为诗人又是大政治家。

世上却公认柳宗元最难得的朋友是韩愈,在文章上韩被尊为泰斗。可政治目光非常短浅,因一度被贬官,怀恨这是王叔文一党对自己不友好所致。韩愈爱惜柳宗元的才华,同情柳宗元的遭遇,傲然劝谏柳宗元的亲近佛教,最后还为柳宗元庙作碑文,但他在另外的著作《宪宗朝实录》中将柳宗元的名字列入王叔文一党,并毫不客气地攻击其为[阴险小人]。神庙碑文中有[中原之人道君是非]一句,韩愈自身即是中原一人。韩愈当时为公认同时也自认儒学大师,且被公认乃柳宗元最大的知己,他的攻讦对柳宗元最为不利。儒者说圣教若自迷自身即圣教,则难逃狡狯之气甚或秽亵。佛说见执佛则打佛,才有清华,约于礼要如好书画的干净,没有溢墨。

我读过几封柳宗元给韩愈的回信,非常感慨。他对韩愈表达了适当的感激,但没有任何多余的情绪,他四十九岁在柳州刺史任上临终时,对感戴他的柳州百姓留下遗言:若死而为魂灵,可建庙以祀我。对自己一生的庄严和清明怀有一种信心。柳宗元的是非历经千年犹难定论,但来日必将公允,这样不是也很好吗?

我因与汪精卫先生的关系,比王叔文一党的柳宗元,更是被动地遭受世人的非难。在被动中反躬自身,懂得人事真实,天道悠远,我为宫田氏的《柳州罗池庙参拜记》题书:

人谋竟不敌天意

惟有南荒水石知

今日好风来远客

是非已尽读韩碑

承受侮辱之身谦逊而不卑屈,这即忍受亦是空,佛说忍非忍非非忍,天涯亡命荡子亦不失其心,人世还有我温柔壮阔。

我认为中华民族承受来自日本军部的侮辱,轻蔑与恫吓,直至最后才接受汉高祖斩白蛇挑战,坚忍不欲杀的承受度是伟大的,盼望日本军部觉悟非正义之师终将失败。同样的,日本民间无辜妇女老幼败战时受到的侮辱悲惨艰苦,其坚忍承受度亦是伟大的,一如梅田女士说:[败战后的两三年间,日本人变得实在谦逊,这筑波山附近百姓甚至说,就连小至炉灰这样的东西,都属于麦克阿瑟元帅,他们是如此心无一物的对天地谦卑起来。],虽则日本岂属于麦克阿瑟?但这对贪欲而带来的灾祸,是易经的变,此后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自性自分,打开觉悟的金锁。这就像柳宗元的诗一样未来可再得婉丽纯正,江山柔和。今人爱说现在是福利国家的时代,自由民主的时代,认为不平等之受恩受辱皆已不大可能,但观照今天各国哲学未必一致,比起个人,谁敢说整个民族哪天不会再度成为残暴对待的承受者?谦卑于天地是要有不败的能力与忍者的慈悲,强者是受辱而让对方臣服。

幸而我们历史上不曾有过真正的奴隶社会,阶级都是兴亡为之一变与颠覆。奴隶社会国家之业,种族纠结深不可测,难有受辱即施恩的同体大悲平等观照。然现代所谓福利国家,其经济体之虚伪正制造宛若奴隶社会之业,为此日本人是原先拥有的兴亡可平等一变的体制美德迅速丧失。民主不像民主,君主立宪不像君主立宪,还不如天皇实权时代王道正直就可以民间平正。

天子是天之子,天命的承受者。日本女子之美,在也有女天皇,女子亦可以承天命,致使女教有承受的恰如其分,不是一意弱者,古代日本十五代天皇可以男女各半八代女帝,日本女子之美遂讲究也要有侠情英气,女子温婉端庄中亦志气阳刚坚决,是太阴的清凉也有太阳的激情,此刚柔和谐最受赞赏。日本观音左右是日光神和月光神。衣食之事叫禄,即如靠自己力量劳动所得之物,也要感谢天之恩赐,祖灵恩赐,我们对此接受于天地生养,单那沐浴领受的欢喜,便能够众生一体也人神相通。

想这个字,是思考,是思,是慕。

思考有归纳,有演绎,这是理性思考,有思念有眷慕,这是感性思考。理性原理的发明从无中生出有,靠大自然透露玄机,别无依傍。拿文学来说,文章脉络组织以外,还有诗意的感性部份,则要无偏执本性自然流露。

世界知名的物理学者汤川秀树博士这样说:[今日的自然科学界是研究过密,研究团体过密,研究人数过密,研究集会与报告皆过密,研究资料则过剩,能发明原理的天才却萎缩了,只剩应用科学的径自东风西风互相压倒骚乱。],如若大自然无须,则研究亦仅仅是高等垃圾,研究学者亦仅仅是高等庸才。惟与大自然和谐知天才有天命与天才。

又国际有名的数学者冈洁博士说:[演算不是数学,现在的功利主义教育使数学萎缩了。],这是数学应混同于天道哲学,否则是活人算盘。学生听了提出这样的意见,那是否该把以往的演绎法数学改革为归纳法数学?冈洁先生径答以愚蠢。在人世智慧上开天辟地的数学家,一无例外都是哲学家。

也就是说,只考虑事务性的应用一面,绝非历史的进步,以下棋而喻,只按棋谱来下的不算真棋手。研究过密即思维之根本无法有去执的空存在的时间。功利性演算也是思维的没有格物致知的纯净之空,两者皆不能成就真正自然科学与数学。福利国家所谓社会生活划一之规定,使人类如量产的汽车出厂,创造之思维能力全面萎缩。今日逐渐制度化的教育,功利主义太重,也是整个冰山最先露出的一角,尖端科学充满考试通过的高等庸才,此时的科学研究与研究小店贩卖之五金杂货无异。

思考之外尚有思,思不是思考问题解决的思,毋宁说是无意识的境界。以剑道而言,就是什么都不想的[无念流],老子所言致虚极,守静笃,和其光,同其尘,只是个动静前后的凝神于光明无邪。见了富士山,好像山容有大愿,但又不是富士山在思考什么,是富士山与天地同见万物动静空寂自化,那永恒之见成了富士山的山容。思是虚静的境界,生命的姿态,恰如樱树的花枝在风中随顺摇曳,不将不迎,只是个顺应自然,摇所当摇,止所当止,寂然无念却若有思,是投入一切该当如此,一切自此放下之后,那宛若存在的哲学境界,有哲学在故名有思。日本神道也把这随顺虚静称之为[思],日本神道实则充满老子门徒的色彩。

所以中国文学所谓若有所思,是指其人静定如有哲学在,本不指胡思乱想。

日本祭祀用品和一切好的美术品皆有思,这原承袭中国诗经,这样的静定才是思曰睿,在美学是不追求刺激,不偏执以矛盾的火花或苦闷的象征为尊,现代语言则是比较主流的美学,风姿盈盈,庄严清扬,如荡荡世景中王者。丰臣秀吉建于统一大业时期的京都二条城虽带兵气,亦有这兵气的庄严清扬,是兵气的有所思,促成丰臣秀吉怀柔不战臣服德川家康,如周朝有礼乐之美。城池再雄伟也是常民工匠一砖一瓦手泽,这兵气是君王的,有所思的庄严是工匠的一心盼家国岁月祥瑞。这庄严清扬遂不是有限的主题思想意见或主义论辩,而有境界之无限。大人物如老子庄子崇尚致虚极,守静笃,甚少小格局的度计思考论辩,却对万事万物的形上学思之满怀,而日本年轻媳妇清纯一无杂念时,无批评无不满的欢喜工作,其美丽的姿态也是她的静定之思,如缔造二条城。又或万里长城原是为兵戈,缔造的小民却只想家乡牛羊安好,暮雪月光下亦只是长长哀思如乡愁。

又或道家彷佛圣经中颁布上帝神喻的摩西,儒家则是教导如何生活方符合神喻的使徒戴维王,巨细靡遗无所不教,大至君臣仁礼,小至斤两诚实,如何种田锄地舂米如何道途有序。亦道家如法,儒家如僧,教众生也同众生一起成佛,是世间三宝。又道家如学术,儒家如实践,学术假说神学佛法以自证性善,实践亦从假说各种伦常达到自证仁者慈悲平等。假说自证即从无中开出有。

写文章也好,从事天下大事也好,比起逻辑思考,毋宁说将万物赋比兴这境界之有思,文章品流即说此之无限风姿。

慕亦写作偲,又有相思之说,乃出自亲密的想。汉诗中相思的诗篇非常多,这不限于对恋人的思慕,也可以对友人,土地,居所以及古人的思慕,并不限于什么对象,对时空气氛,兴亡沧桑,现世繁华都有思慕,我年轻时诗作里有两句:

兰花采得远难赠

明日白云长相思

其实没有什么特定对象,我竟是想将兰花赠与整个城池,只是思慕现世的此去山远水长。

中国的关内关外,日本京都的城里城外,都格外令人怀念,不仅有许多古迹,亦有古人犹在的亲近感,我们对诸神也是这胡涂又感激的美好思慕。

西洋奴隶社会却与神最亲,奥林匹亚众神是贵族惧怕冥界的神话,终究不敌奴隶中耶稣基督来自光明的神启,罗马皇帝权力也无法控制这深层心灵经验。奴隶的神与人更亲,贵族的神终告消失,罗马城中莱茵河畔纵然仍可见史迹,徒留文学的怀念。英国诗人拜伦的《哀希腊》诗篇,是西洋文学中著名的悼古之情。和汉诗念天地悠悠的与古人有亲,对天意参悟,意蕴相仿。如今走马灯般的旅游比任何时代都多,却使人世越来越不懂怀念。

日本人对富士山是相对即有思,不必登上山去。战时有女子因男友踏上征途前留下的一句话,可以永怀相思,终身不嫁,从苦苦相思而成了宛如永在身旁的有思,人世可以迢迢无穷尽。也可以这样说,相思是互相为对象的,有思已经超越了一个对待的相字。这与等待或梦想实有不同,青年应该体会这些虚极静笃的无的境界,虽然不是什么事务性道理。亦可说对神的信仰可以教人崇高的爱情。

猜你喜欢
  卷第六十九·李通玄
  楚林上睿禅师语录卷之五·楚林上睿
  新刻轻重仪后序·道宣
  佛祖历代通载卷第三十一·念常
  第三 拘萨罗相应·佚名
  卷第七十五·霁仑超永
  海东高僧传卷第二·觉训
  宗镜录卷第三十五·延寿
  宏智禅师广录 第二卷·正觉
  費隱禪師語錄卷第一·费隐通容
  解脱道论 第八卷·佚名
  附錄教誡弟子品釋〈原出大乘廣百論釋論卷第十護法菩薩造唐玄奘法師譯〉·欧阳竟无
  菩提行经卷第二·龙树
  卷一·佚名
  目录·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黄庭坚诗全集一·黄庭坚

    □字颂 斋余睡兀兀,占尽檐前日。不与一瓯茶,眼前黑如漆。哀逝玉堂岑寂网蜘蛛,那复晨妆觐阿姑。绿发朱颜成异物,青天白日闭黄墟。人间近别难期信,地下相逢果有无。万化途中能邂逅,可怜风烛不须臾。欸乃歌二章戏王穉川花上盈

  • 卷三十九·曹学佺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三十九 明 曹学佺 编 盛唐八 崔颢【汴州人】 古游侠呈军中诸将 少年负胆气好勇复知机仗剑出门去孤城逢合围杀人辽水上走马渔阳归错落金鏁甲蒙茸貂鼠衣还家行且猎弓矢速如飞地迥鹰犬疾

  • 第十回 仲起报仇·蒲松龄

    方娘子上白咳!思想一回,好不伤感人也! [叠断桥]日日在监,日日在监,不觉光阴又一年。花炮闹烘烘,才知这年头换。街上闹喧喧,街上闹喧喧,每逢佳节万人欢。谁知受罪人,啀哼到三更半! 禁子跑来叩头说方二爷中了进士了。娘子笑说

  • 卷三百十二·列传第二百·四川土司二·张廷玉

        ◎四川土司二   △播州宣慰司 永宁宣抚司 酉阳宣抚司 石砫宣抚司   遵义府即播州。秦为夜郎且兰地。汉属牂牁。唐贞观中,改播州。乾符初,南诏陷播,太原杨端应募复其城,为播人所怀服,历五代,子孙世有其地

  • 卷一百五十九·列传第四十七·张廷玉

        熊概 陈镒 李仪 陈泰 李棠 贾铨 王宇崔恭 刘孜 李侃 原杰 彭谊 牟俸 夏壎 高明 杨继宗   熊概,字元节,丰城人。幼孤,随母适胡氏,冒其姓。永乐九年进士。授御史。十六年擢广西按察使。峒溪蛮大出掠,布政使

  • 宋史纪事本末卷二·陈邦瞻

    呉越归地【陈洪进附】太祖建隆元年三月呉越王钱俶遣使来贺即位自是嵗朝贡开宝七年冬十月伐江南诏加呉越王俶为升州东南行营招抚制置使先是俶遣判官黄夷简入贡帝谓之曰汝归语元帅江南倔彊不朝我将讨之元帅当助我无惑人

  • 铁围山丛谈卷第二·蔡絛

    冠礼肇於古。国初草昧未能行,因循至政和讲之焉。是时,渊圣皇帝犹未入储宫也。初以皇长子而行冠,於是天子御文德殿,百僚在位,命官行三加礼毕,当命字,别本「当」字下竝有「建」字。仪典甚盛。是日,方乐作行事,而日为之重轮也。先

  • 读礼通考卷一百十三·徐乾学

    丧制六过于礼干学案先王制礼酌为中制贤者无过不肖者无不及乃有哀伤过情不能裁抑至于灭性者不胜丧也练缟纎采不以时变三年之后犹余悲哀者过期也自轻其身却絶菜果或蹈履危险者过毁也凡此皆过于礼者也又有轻丧觧官古制有

  • 卷之三百·佚名

    康熙六十一年。壬寅。十一月。壬午朔。○乙酉。升江西按察使石文焯、为安徽布政使司布政使。○丙戌。升湖广岳常道赵弘运、为湖北按察使司按察使。○丁亥。和硕雍亲王胤祯疏言、查勘京城海运八仓、清河本裕一仓、通

  • 卷之二百九十九·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方略馆总裁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镶蓝旗满洲都统管理吏部事务户部三库事务加七级军功加五级随带加七级纪录三十次臣宝鋆蒙古总裁官

  • 卷之四百三十九·佚名

    光绪二十五年。己亥。二月。己卯朔。上诣仪鸾殿问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安。至丁未皆如之。  ○谕内阁、兵部奏、本年轮应查阅看隶等省营伍一摺。直隶即派裕禄。山西即派胡聘之、陕西即派魏光焘

  • 四五九 谕王锡侯着从宽改为斩决·佚名

    四五九 谕王锡侯着从宽改为斩决乾隆四十二年十一月二十八日乾隆四十二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奉旨:王锡侯着从宽改为斩决,余依议。钦此。原注:大学士、九卿会议《字贯》内逆词一案。(军机处上谕档)

  • 三国史记卷第二十四。·金富轼

    输忠定难靖国赞化同德功臣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师守太保门下侍中判尙书吏礼部事集贤殿太学士监修国史上柱国致仕臣[金富轼]奉宣撰。二四卷百济本纪二零零零零百济本纪第二。[仇首王][沙伴王][古 王][责稽王][汾西王][

  • 卽位年·佚名

    秋七月7月19日○十九日。〈陰曆丁未六月十日〉承命代理聽政,仍受禪。7月20日○二十日。日本國天皇陛下,親送賀電,仍修謝電。○接見統監侯爵伊藤博文及各國領事于漱玉軒。○詔曰:「李相卨、李瑋鍾、李儁輩가賦何凶性이며包

  • 经说上第四十二·墨子

    故,小故,有之不必然,无之必不然。体也,若有端。大故,有之必无然,若见之成见也。体,若二之一,尺之端也。知材,知也者,所以知也,而必知,若明。虑,虑也者以其知有求也,而不必得之,若睨。知,知也者以其知过物而能貌之,若见。{知心},{知心}也

  • 卷五十三·朱熹

    <子部,儒家类,御纂朱子全书>钦定四库全书御纂朱子全书卷五十三道统二程子明道当初想眀得煞容易便无那渣滓只一再见濓溪当时又不似而今有许多言语出来不是他天资高见得易如何便眀得德眀问遗书中载眀道语便自然洒落眀快

  • 太上卫灵神化九转丹砂法·佚名

    陈国符《道藏源流续考》认为本法唐人所撰,与《阴阳九转成紫金点化还丹诀》所述外丹术完全相同,但较详。述丹砂九转。

  • 灵宝净明院教师周真公起请画一·佚名

    述六真师向方丈释答《净明真经》奥义。多为步罡踏斗、符咒召神劾鬼之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