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菩提行经卷第二

    圣龙树菩萨集颂

    西天中印度惹烂驮啰国密林寺三藏明教大师赐紫沙门臣天息灾奉 诏译

  菩提心忍辱波罗蜜多品第四

  奉行诸善业  施戒而先导

  供养于如来  百千劫无尽

  修行于羼提  嗔罪而不立

  观种种体空  是故一心忍

  不得贪快乐  守意令平等

  心有嗔恼病  无睡恒不足

  彼此有施主  供给于利养

  随彼爱重心  无得生嗔恼

  凡诸亲近事  不起于憎嫌

  于彼无所嗔  乃得其安乐

  忍如是等事  若对于冤家

  于嗔若能除  世世获安乐

  冤若生于心  于爱亦无喜

  若餐嗔恼食  无忍善不坏

  彼食我大冤  于我无善利

  知彼冤不食  是故忍坚牢

  凡见冤来去  欢喜而不嗔

  于冤若起嗔  善利终灭尽

  忍心常若此  令嗔不得起

  住忍无时节  嗔冤自不生

  若人自保爱  不作恶口业

  口业若不离  后感冤家苦

  畏苦不出离  不行众苦因

  是故坚忍心  获得诸快乐

  彼讷陵誐子  邪见求解脱

  刀割火烧身  无利由能忍

  愚痴无正见  虚受大苦恼

  我以菩提心  云何苦不忍

  蚊蚤壁虱等  常饥渴苦恼

  大痒烦苦人  住忍而不见

  寒热并雨风  病枷锁捶打

  被诸苦恼事  忍不求快乐

  杀他血流迸  坚牢心勇猛

  割身自见血  怕怖而惊倒

  智者心清净  常惧嗔恼侵

  与烦恼相持  忍心恒勇猛

  蛇腹行在地  喻嗔伏于心

  杀之谓无勇  杀彼得最胜

  如来大悲者  愍苦说轮回

  使识罪根本  住忍而不作

  父母何计心  惧子遭沦溺

  持心离嗔怒  自远大苦报

  譬如无智人  令罪而得生

  修行而无智  嗔生亦复尔

  欲住不思议  当须持自心

  于此生爱重  令嗔不生起

  若贪彼尘境  而生种种罪

  因彼诸业力  而不得自由

  于境若不贪  彼集无因立

  和合心无故  是故无有生

  不贪而不生  无得而自说

  我得如是故  是生不思议

  彼无生不生  是得云何有

  瞻察于彼此  灭尽得无余

  此心恒清净  喻随色摩尼

  所变悉从因  无因相何有

  过去行行时  彼行何所作

  随彼所行因  等因而感果

  一切虽由因  因善恶由心

  说求性寂静  如是有何过

  若取和合因  是乐于苦恼

  此心不可住  智人应自劝

  是故见冤家  想作善知识

  因行如是行  当获得快乐

  如是诸有情  由业不自在

  自在若成就  谁肯趣于苦

  散乱心缘尘  心被刺不觉

  食断食增嗔  于苦而返爱

  自若无福行  返爱缠缚业

  如餐毒药食  堕于生死崖

  自住是烦恼  诚由不自护

  欲解脱他人  此事何由得

  烦恼迷昏浊  而致于自杀

  毒盛无有悲  云何嗔不护

  自性既愚迷  于他行娆乱

  生彼嗔无疑  如火而能烧

  有情性愚时  所行诸过失

  愚迷故若此  如烟熏虚空

  若人嗔不护  愚迷无智故

  喻持杖劝人  而增彼嗔恼

  我于过去生  苦恼诸有情

  是故于今身  被苦恼能忍

  我身喻于铁  受彼烧锤锻

  如彼铁持身  何得有其苦

  我今看此身  如无情形像

  虽被诸苦恼  而嗔无所起

  愚迷起爱业  不知其苦本

  得苦缘自过  云何生嗔恼

  喻受地狱苦  飞禽剑林等

  知自业所生  何处有嗔恼

  我得如是业  此过知所起

  设令入地狱  不由他所作

  欲尽我之业  无量无有边

  我业既如是  长时受地狱

  我此过如是  彼实我冤家

  云何分别知  愚迷嗔造作

  若人自护持  对冤忍不恚

  是心功德生  地狱云何入

  尽我之所行  得因如彼时

  不忍嗔不护  破坏于修行

  意无相无形  散乱即破坏

  由身护持故  身苦当忍受

  我于口恶业  众过而不作

  身不被众苦  云何心有嗔

  我于今生中  净心行利行

  于利益既无  何事于食饮

  凡所作为事  要在于利他

  彼无利非爱  定获罪无疑

  不如今殒没  无贪邪寿命

  邪命住虽久  死当堕苦趣

  譬如在梦中  百年受快乐

  如真实得乐  觉已知暂非

  喻彼时无常  寿命之延促

  觉此二事已  彼何得快乐

  久处于欢娱  自谓得多益

  如行人被劫  裸形复空手

  福利随过减  罪根还复生

  福尽罪不生  为获不嗔利

  彼何为活命  一向作不善

  如是不思惟  无善不破坏

  无得赞于嗔  破坏有情故

  如是心利他  彼嗔无由生

  为彼修心人  于忍不住故

  见彼烦恼生  是赞忍功德

  塔像妙法等  有谤及破坏

  佛等无苦恼  我于彼不嗔

  于师并眷属  不作于爱业

  今因过去生  见之而自勉

  觉心观有情  恒在众苦恼

  见彼如是已  于苦恼能忍

  嗔恚与愚痴  分别过一等

  于此毒过咎  何得说无过

  云何于过去  而作害他业

  如是诸业因  间断此何作

  如佛福亦然  我今一心作

  与一切有情  慈心互相睹

  喻火烧其舍  舍中而火入

  舍中若有草  彼火自延蔓

  如是还喻心  和合于嗔火

  烧彼福功德  刹那无所有

  若人杀在手  放之善可称

  地狱苦能免  此善谁不赞

  若人在世间  少苦不能忍

  地狱苦无量  嗔因何不断

  我以如是苦  历百千地狱

  一一为利他  所作不自为

  我无如是等  诸大苦恼事

  以离世间故  为利如是行

  离苦获快乐  彼皆赞功德

  得彼如是赞  云何而不喜

  彼既得如此  无碍之快乐

  利他行最上  智者何不勉

  如是最上行  得快乐不修

  此见若不舍  破坏于正见

  若敬爱于他  以德而称赞

  他德既称赞  乃是自敬爱

  当发菩提心  为一切有情

  令得诸快乐  云何嗔有情

  佛为三界供  欲有情成佛

  世利得不实  彼烦恼何作

  若人之骨肉  乃及诸眷属

  养育与命等  不喜嗔何生

  如彼求菩提  当用菩提心

  而不爱有情  福自舍何嗔

  若人有所求  出财大舍施

  所求既不获  不如财在舍

  清净功德福  何障而不获

  得已自不受  如住嗔修行

  作罪与作福  不同不随喜

  亦复不依作  当自一无得

  若爱于冤家  欲求其欢喜

  复求诸赞说  此事无因得

  虽欲利圆满  返苦而无乐

  菩提心不忍  于利不成就

  烦恼之恶钩  牵人不自在

  由如地狱卒  掷人入汤火

  我本求利他  何要虚称赞

  无福无寿命  无力无安乐

  自利行不圆  智者应须觉

  后后而自行  当爱乐圆满

  修行要称赞  若持刃自杀

  如世不实事  无益无利乐

  譬如破坏舍  日照内外见

  亦由称赞非  须用心明了

  汝思惟于声  起灭而平等

  心如此利他  当行如是行

  于他何所受  而行于利益

  彼既获快乐  我利益非虚

  彼彼获利乐  以一切赞我

  云何而于我  无别威德乐

  彼如是赞我  以爱彼自得

  彼无缘若此  如愚如迷者

  此赞我虽获  速破而勿著

  憎恶正德者  由此而嗔作

  是赞成障碍  我令不发起

  护不堕恶趣  为彼行无我

  若解诸有情  利养尊卑缚

  令有情解脱  彼意云何嗔

  若人欲舍苦  来入解脱门

  此是佛威德  云何我嗔彼

  此嗔我不作  于福障碍故

  修行平等忍  彼无不获得

  自身诸过失  忍辱故不作

  过失不作故  彼福而获得

  若人福无有  安忍而自生

  常令安住忍  云何说障碍

  世求利益人  不于施作障

  障碍出家故  是不得出家

  世间诸难得  求者而能与

  我唯说善利  于过无所得

  以彼菩提行  远离于所冤

  如出舍中藏  是故云不难

  忏悔于业因  彼初为先导

  是故于忍果  如是而得生

  彼无我所心  此心乃住忍

  成就不思议  供养于妙法

  此心为利他  乃至以寿命

  或以冤不供  云何别说忍

  于彼彼恶心  各各与忍辱

  于如是得忍  因供养妙法

  佛土众生土  大牟尼说此

  于彼奉事多  能感于富贵

  如来及于法  与有情平等

  尊重于佛故  尊有情亦然

  立意乃如是  于自无所作

  以彼大平等  平等于有情

  大意于有情  慈心而供养

  发心如佛福  如佛福可得

  是故佛法行  佛有情平等

  佛无所平等  功德海无边

  佛功德精纯  无功德能比

  虽三界供养  见之而不能

  佛法等之师  是最上有情

  供养诸有情  当如此作意

  于自之眷属  不能起利行

  于他之奉事  不作得何过

  破坏身入无间狱  若彼作已我复作

  广大心为彼一切  如是常行于善事

  喻世人为自在主  由于己事不称情

  云何而为彼作子  我作非彼奴仆性

  喻佛入苦而无苦  如得快乐复欢喜

  要欢喜彼一切佛  佛喜为彼能此作

  如身烦恼而普有  欲一切乏悉充足

  于有情苦亦复然  我无方便空悲慜

  是故此苦我远离  救一切苦兴大悲

  先娆恼于忍辱人  彼罪我今而忏悔

  我今奉事于如来  同于世间诸仆从

  众人足蹈我顶上  受之欢喜而同佛

  世间一切贱能作  以悲慜故无有碍

  见此一切无比色  彼如是尊谁不敬

  如是为奉于如来  如是为自利成就

  如是为除世苦恼  如是我今乃出家

  譬如一王人  能调伏大众

  众非一能调  以长亲王故

  彼一而非独  盖有王之力

  制断不怯劣  亦无有过失

  悲慜心住忍  力若地狱卒

  将护于有情  如事以恶王

  嗔非王所令  如彼地狱苦

  烦恼于有情  彼苦而自受

  喜非王所与  如得于佛等

  善心于有情  此心何不受

  将护于有情  后当得成佛

  见感尊重称  此善何不见

  无病复端严  快乐而长命

  富贵作轮王  斯皆从忍得

    菩提行经菩提心精进波罗蜜多品第五

  智者行忍辱  菩提住精进

  懈怠远离福  如离于风行

  精进力何解  彼要分别说

  懈怠不精进  如毒宜自观

  贪味于睡眠  谓快乐无事

  轮回苦可嫌  而从懈怠生

  烦恼之舍宅  懈怠力牵入

  已到无常门  云何今不知

  精进为自他  此行汝不见

  懈怠复睡眠  此如屠肆牛

  若此而不见  一切道皆断

  彼既无所得  云何乐睡眠

  若得于威仪  无常而忽至

  施为不可及  何以住懈怠

  精进而不修  安然若精进

  忽然趣无常  思惟而苦苦

  见彼焰魔门  苦恼复情急

  刹那而泪下  眷属不能救

  听闻地狱声  自念业热恼

  身住不净处  惊怖不能极

  地狱苦极恶  恶业何复作

  如鱼鼎中活  彼得如是怖

  地狱业作已  乃受汤火苦

  身糜烂苦恼  如何得清净

  魔王多苦人  捉人送无常

  无常苦可畏  此见懈怠果

  愚迷著睡眠  此过而不劣

  入于大苦河  复不得人身

  除乐最上法  无边乐种子

  懈怠并戏笑  苦因汝何乐

  见负嗔力多  知彼自精进

  自他各所行  如自他平等

  我何得菩提  而无分别作

  以如来真实  实言正解脱

  彼蚊蚋虻蝇  及虫虾蚬等

  若获精进力  亦当得菩提

  彼我何生人  能知利不利

  恒知诸精进  何不得菩提

  或舍于手足  于此而生怖

  愚迷违师教  此利彼不知

  断坏及烧煮  无边皆拔出

  无数俱胝劫  而未得菩提

  历此无数苦  久久证菩提

  喻若毒苦伤  毒尽苦皆出

  作一切医人  救疗诸病苦

  是故苦消除  一切病皆少

  是故说救疗  甜药不利病

  上医疗大病  甜药皆不与

  前后皆如是  智者咸所行

  后后而进修  身肉而舍用

  智者观身肉  喻菜而生有

  枯谢弃粪土  是舍不名难

  若身所作苦  心谓其虚作

  智者心非恶  彼无恶业苦

  知法意快乐  具福身快乐

  无此虚轮回  得苦云何悲

  求尽过去罪  深利他福海

  此力菩提心  二乘等要急

  如是利不乐  行行何得苦

  菩提心辇舆  智者乘得乐

  为成就有情  乐施方便力

  身力苦怖作  观之唯称赞

  断如是分别  增长于精进

  我身而能舍  超过身方便

  我消除自他  无数之过失

  一一之过失  若劫尽无余

  彼过一一尽  我无有纤毫

  无边苦已脱  我心云何损

  我求多功德  为利于自他

  学一一功德  劫尽学无尽

  纤毫之功德  我生不曾作

  或当得生处  虚度无所有

  我乐兴大供  供养佛世尊

  为贫不能作  而愿不圆满

  不施怖者安  不修母快乐

  如入母胎藏  母唯病苦恼

  过去为离法  我今得果报

  所生既如是  当行何法行

  一切善心根  世间之牟尼

  彼根恒不退  常得好果报

  烦恼苦缠绵  而得种种怖

  于他爱障难  生罪而自感

  若人于处处  能起于善愿

  而感彼彼福  获得供养果

  若人于处处  作罪取快乐

  而感彼彼报  获得苦器侵

  月藏中清凉  广博妙香洁

  佛音味第一  非修而不得

  而彼善逝子  得解善逝法

  如莲出最上  亦如仁觉月

  焰魔之狱卒  牵引于罪魂

  火坑及洋铜  烧煮悉皆入

  焰炽杀器杖  断肉百千斤

  堕落热铁地  斯由多不善

  是故心作善  极微细观察

  依彼金刚幡  修学而作观

  初学观和合  不观汝非学

  而无最上名  汝要回心作

  生中之所作  增长于罪苦

  上事业不修  彼下不求胜

  三种事应知  由业烦恼力

  将来之恶因  于此云何作

  世间之烦恼  拘人不自由

  我如人不能  是故我无作

  下业之所修  云何令安住

  当观我无我  而此我所作

  一滴之甘露  鸟食变金翅

  我意谓微劣  能脱少苦难

  嗔作无心难  以不善罪故

  无心见发起  广大胜难及

  是故清净心  颂作此文句

  使知彼三界  我远离戏论

  我得胜一切  无人能胜我

  我今而自知  是佛师子子

  有情离我人  而彼得最上

  不降懈怠冤  懈怠冤自降

  以恶趣所牵  身善速破坏

  由仆从愚恶  寄食而受瘦

  彼受于一切  修行住我慢

  而此得名声  下劣云何说

  如是若勇猛  自胜彼冤家

  勇猛行此修  慢冤而不胜

  彼慢心若起  此实我冤家

  胜果虽欲生  是果悉皆舍

  喻精进师子  烦恼兽中见

  烦恼兽千万  虽众不能敌

  世有大苦恼  人自悉具见

  烦恼不降伏  乃得如是苦

  我宁使头落  及刳剔心肠

  烦恼诸冤家  一切我不降

  因修此精进  得彼慢业尽

  获得胜果报  自感嬉戏乐

  为快乐修因  彼却不获得

  所修不决定  亦得不殊胜

  轮回欲不足  喻贪刀刃蜜

  福甘露若贪  食之后转美

  是故业寂静  感妙果随行

  如日温月寒  昼夜而相逐

  精进之有力  能破于懈怠

  获得远离故  深心而爱乐

  烦恼棒坚牢  斗彼念慧剑

  喻棒剑相持  同彼女人学

  执剑手无力  失之而怖急

  念剑失亦然  地狱而在心

  世间知善人  不肯饮毒血

  心过亦复然  心过而不作

  出家精进心  喻执持油钵

  钵坠必当死  坠之故惊怖

  著睡眠懈怠  喻毒蛇在怀

  不去当被伤  去之宜须急

  一一之深过  要回心思惟

  此过不可守  云何我复作

  和合之业因  断以正念剑

  云何名自位  此念而获得

  正念心不发  纤毫不能灭

  来业如往行  一切报皆得

  如彼睹罗绵  随风而来往

  精进人亦然  增上如是得

    菩提行经卷第二

猜你喜欢
  四分律卷第五十(第四分之一)·佚名
  善求恶求缘品第三十二·佚名
  卷十·道世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序演义钞卷第一·澄观
  宗镜录卷第五十三·延寿
  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 第十八卷·一行
  十住断结经卷第三·佚名
  大威德陀罗尼经 第十四卷·佚名
  天台四教集解卷上(并序)·从义
  第五十五章 劫掠楞伽岛·佚名
  第二品 狮子吼品·佚名
  祖庭钳锤录卷之下·费隐通容
  佛说正恭敬经·佚名
  大乘庄严经论 第十卷·无著
  电贺蒋主席·太虚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七·王世贞

      高子业少负渊敏,生支干与伪汉友谅同。既迁楚臬,恆邑邑不自得,发病卒,实友谅彭湖之岁也。其诗如“积贱讵有基,履荣诚无阶”,“既妨来者途,谁明去矣怀”,“茫然大楚国,白日失兼城”,“久

  • 第一场·老舍

    时间 一九五二年一月,将要过春节的时候。某日晚饭前。地 点 荣昌铁工厂的工会办公室。人物 周廷焕 姜 二 刘常胜 梁师傅 黄庆元张乐仁 吕 斌〔幕启:荣昌厂工会的办公室,屋子不大,有一张长桌,两条板凳和三四个小

  • 卷136 ·佚名

    黄庭坚 濂溪诗 溪毛秀兮水清,可饭羹兮濯缨, 不渔民利兮又何有于名。弦琴兮觞酒, 写溪声兮延五老以为寿。蝉蜕尘埃兮玉雪自清, 听潺湲兮鉴澄明。激贪兮敦薄, 非青蘯白鸥兮谁与同乐。津有舟兮荡有莲

  • 卷二百五十六·列传第一百四十四·张廷玉

        崔景荣 黄克缵 毕自严 李长庚 刘之凤   崔景荣,字自强,长垣人。万历十一年进士。授平阳府推官。擢御史,劾东厂太监张鲸罪。巡按甘肃、湖广、河南,最后按四川,积台资十八年。   播州乱,景荣监大帅遇刘綎

  • 國朝獻徵錄卷之七十三·焦竑

      國子監(祭酒 司業 監丞 愽士 助教 學正 學錄 典簿)   ◆祭酒   國子監祭酒宋公訥傳(黃佐)   國子監祭酒兼侍講胡儼傳(實錄)   祭酒李忠文時勉公傳   祭酒王公恂傳(阮庶吉士)   祭酒陳公詢傳   國子

  • 卷十六·杨士奇

    永乐元年春正月己卯朔 上御奉天殿受朝贺大宴文武群臣及四夷朝使命归归字应改妇字朝 皇后于坤宫赐宴○庚辰 敕谕中外文武群臣曰上天之德好生为大人君法天爱人为本四海之广非一人所能独治必任贤择能相与共治尧舜禹汤

  • 卷之二百四十六·佚名

      康熙五十年辛卯。夏。四月。己未朔。享太庙。遣领侍卫内大臣、公阿灵阿行礼  ○庚申。上诣皇太后宫、问安  ○谕大学士等、朕综理政事、以人命为重、务必再三斟酌。除情实死罪外、其余皆酌量宽宥。如偷盗人

  • 卷之一百五十四·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文渊阁瓴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方略馆总裁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镶蓝旗满洲都统管理吏部事务户部三库事务加七级军功加五级随带加七级纪录三十次臣宝鋆蒙古总裁官

  • ●玉堂荟记卷下·杨士聪

    菏水杨士聪朝彻撰癸未九月,经筵进讲,君子有九思一节,余先期□□章送阁,进规处有「圣不自圣」一语,井研使中书来曰:此语上所最厌,宜改之。余即易以别语。因思尧兢舜业,古来帝王忧勤不已,无非不自圣之一念,何至以为厌也。此语可厌

  • 卷十四·戴锡章

    惠宗康靖皇帝李秉常,毅宗谅祚长子也,母曰恭肃章宪皇后梁氏,治平四年冬即位,时年七岁,改元乾道,尊母梁氏为太后。是岁,宋将林广破华阳寨。(《宋史·夏国传》及《范忠宣集·林广墓志铭》)西夏称乾道元年春正月,梁太后摄政。(《宋史

  • 卷十八 周官第二十二·孔颖达

    成王既黜殷命,灭淮夷,黜殷在周公东征时,灭淮夷在成王即政后,事相因,故连言之。还归在丰,作《周官》。成王虽作洛邑,犹还西周。周官言周家设官分职用人之法。[疏]“成王”至“周官”○正义曰:成王于周公摄政之时既黜殷命,及其即

  • 卷三十九·王与之

    钦定四库全书周礼订义卷三十九   宋 王与之 撰凡乐事大祭祀宿县遂以声展之王昭禹曰宿县祭前之夕列之于笋簴○郑锷曰作乐之时乐县之位正于小胥既掌辨其声矣大司乐又宿县遂以声展之葢钟磬之属县于笋簴固可以作乐前

  • 提要·真德秀

    【臣】等谨案政经一卷宋真徳秀撰采典籍中论政之言列于前而以行政之迹列于后题曰以别之末附当时近事六条谓之附録其后载徳秀帅长沙咨呈及知泉州军事时劝谕文帅长沙时劝民间置义仓文帅福州晓谕文诸篇葢后人所益如心经

  • 卷五·佚名

    △相品第五尔时三千大千世界百亿诸魔生如是念。今佛世尊入王舍城门。我等应以最上庄严。严饰此城门之内及彼地方。如彼城外天龙夜叉之所庄严。尔时世尊以他心智知百亿魔心之所念。欲以神通最上色相庄严佛处。是时世尊

  • 卷第二十四(弥沙塞)·佚名

    五分律卷第二十四(弥沙塞)宋罽宾三藏佛陀什共竺道生等译第四分之二羯磨法下佛在拘舍弥城。尔时有一比丘犯戒不知所犯。语诸比丘。诸比丘或谓有犯或谓无犯。谓无犯者语言。汝不犯戒。彼闻已便生不犯戒想。谓有犯者语言

  • 盖庐·伍子胥

    湖北江陵张家山西汉早期墓葬所出竹简中,有一篇题为《盖庐》的古代佚文,原文用隶书抄写,现经整理,可恢复原貌。全文采用问答形式,由“盖庐”提问,“申青”回答,内容属兵阴阳家的学说。“盖庐”即吴王阖间,“申青”即伍

  • 反啼笑因缘·徐哲身

    作者对于张恨水先生的文学,素来是佩服的。对于他那《啼笑因缘》,尤其是推崇的。既然佩服而又推崇的了,何以又敢做这《反啼笑因缘》呢?内中确有几层道理,应该在此声明一下:第一层是,无论那种小说,多少总有一点哲理,哲理是愈探讨

  • 播般曩结使波金刚念诵仪·佚名

    译曰步掷。金刚神之名也。有播般曩结使波金刚念诵仪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