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大乘宝要义论 第八卷

大乘宝要义论 第八卷

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少卿光梵大师赐紫沙门臣惟净等奉 诏译

尔时阿阇世王。持以价直百千上妙[叠*毛]衣献施妙吉祥菩萨。而菩萨不肯受之。其王即以此妙[叠*毛]衣被妙吉祥菩萨之身。衣未着身。菩萨即时隐而不现。王既不见菩萨之身。但闻空中声曰。大王。汝若能见妙吉祥菩萨身相。即能见汝所有恶作。若见恶作。如是即见彼一切法。如见一切法亦然可见所施[叠*毛]衣。若汝不能见亦然如是见。大王。汝若能见。有身相者。如是乃以[叠*毛]衣奉施。其王即时复以[叠*毛]衣。各各遍施一切菩萨声闻大众。及其宫人婇女眷属。而悉不见彼彼身相。其王即时入定观察。都无少色为眼所见。无境相可现。是中唯存自身想转。又闻如是空中声曰。汝若能见自身相者。如是乃以[叠*毛]衣奉施。王即自观亦不见有自身之相。尔时乃离一切色想。又闻空中声曰。大王。汝若如是无少色相若粗若细而可见者。亦然如是应见恶作。亦然如是见一切法。若汝不见彼即离见。彼离见中若汝可见此即非见。大王。若非见若非不见。此为正见。若如是见一切法者亦即非见。大王。此非见者。是为正见。尔时阿阇世王于一切法所对疑惑悉得远离。从定起已重复观彼一切大众亦悉不见。幻士仁贤经云。菩萨有四种法思惟经义。何等为四。一者缘法生起非无作因。二者无法可生亦无补特伽罗性。三者若法缘生彼生无性。四者于甚深法中无差别门。亦不坏菩提。菩萨十住经云。佛言。妙吉祥。诸菩萨有五法令得安隐能清净初地。何等为五。一者若于无所缘解脱智中自安住已。复令他人亦悉安住无所缘解脱智中。是为菩萨得安隐法。二者此无所缘解脱智即无二无二清净缘法无生。此解脱中自安住已。复令他人亦悉安住缘法无生解脱法中。是为菩萨得安隐法。三者彼缘法无生即诸缘自性无生一切法无所有处。此解脱中自安住已。复令他人亦悉安住一切法无所有处解脱法中。是为菩萨得安隐法。四者彼一切法无所有处即诸分位分别悉无自性智观如虚空。此解脱中自安住已。复令他人亦悉安住如虚空智解脱法中。是为菩萨得安隐法。五者此如虚空智即无杂乱无依止离心意识之智。此解脱中自安住已。复令他人亦悉安住离心意识之智解脱法中。是为菩萨得安隐法。当知彼中离心意识之智。即是无发悟。有所得智是为五法。胜思惟梵天所问经云。梵天问光网菩萨言。一切法深固邪。一切法非深固邪。菩萨言。如汝梵天。复云何说。一切法是深固非深固邪。梵天言。若非思惟即一切法深固。若心与思惟有所和合即非深固。又一切法离相此即深固。若复离中有所和合此即是为差别所行。若差别中有所行者。即诸所作皆非深固。菩萨言。若尔者云何诸法而可生乎。梵天言。善男子。若自境界离清净实际中诸法乃生。七百颂般若波罗蜜多经云。佛言。妙吉祥。汝修般若波罗蜜多时。当何所住而修般若波罗蜜多。妙吉祥白佛言。世尊。我修般若波罗蜜多时。都无所住而修般若波罗蜜多。佛言。妙吉祥。无住云何修般若波罗蜜多邪。妙吉祥言。世尊。我修般若波罗蜜多时。实无法可住。佛言。妙吉祥。汝修般若波罗蜜多时。有何等善根若增若减。妙吉祥言。世尊。我于彼时无少善根若增若减。世尊。诸修般若波罗蜜多者。悉无有法若增若减。妙吉祥菩萨神变品云。有天子白妙吉祥菩萨言。如汝所说。少能有人解了其义。妙吉祥言。天子。以我所说佛智甚深。若少若多不能解了。何以故。佛智无著。无分别。不可记。不可说。非作用。非语言道。离心意识。若少知若遍知。非易解了。天子言。若佛智不能知者。而诸声闻何能解了。菩萨云何住不退转。妙吉祥言。天子。如来以善方便假文字智随为开觉。是智无文字。譬如火中求火其何所得。天子。如来亦复如是。若最初便说广大佛智。即无有情能知佛智。是故如是宣说种类之语开示彼智。是智无文字。天子言。妙吉祥。何等是为种类之语。妙吉祥言。天子。若说持戒及制止法。或说般若波罗蜜多相应之法。或说入解菩提分法。此等所说。是为种类之语。天子。若说离生离灭之法。离杂非杂之语。离染离净之语。不厌离生死之语。不忻乐涅槃之语。无知无断无修无证无得。亦无现前三昧可转。此等所说。是为清净真实之语不思议音声。一切法决定无所得经云。佛问妙吉祥言。诸如来所说不思议不思议界。当云何是。妙吉祥言。此不思议不思议界者。是诸如来说。世尊。界离思惟非心所行。非心所量非心法拣择。世尊。此心如是是即不思议界。何以故。无心可思惟。此心离思惟故。即心自性亦无所有。而此无思惟心。是心如实。世尊。此乃是为不思议界。此经又云。佛言。妙吉祥。汝勿应便被此铠化度有情。妙吉祥言。世尊。若知有情界不增不减。是中何有有情而可化度令入涅槃。世尊。若彼虚空有人能度者。彼有情界亦可化度。又欲以菩提心有所化度者。而彼有情亦可发起为作化度。世尊。一切法是菩提。亦非菩提染净可得。是故世尊作如是说。汝勿被此铠化度有情。世尊。有情非染。我亦不住度有情心。何以故。世尊若有有情即有染净而为表示。既无有情岂有染净可表示邪。世尊。若法有者从缘而生即不相违。世尊。缘生法中而实无染无净可得。以一切法自性无实缘生性故。若于缘中亦无缘义染净可得。世尊。此无所有义缘生之义。智者了知。又复如是缘生之义。智者于中悉无分别。若于无分别义中即无染无净。譬如幻师或幻师弟子幻出楼阁或复舍宅。具有光焰广大炽盛。或有人言。我能勇力于彼楼阁光焰聚中而为止息。是人乃至损坏其身。徒生疲极终不能成。佛言。妙吉祥。如是如是。妙吉祥言。世尊。若被精进铠化度有情亦复如是。徒自疲极终无所得。此经又云。佛言。妙吉祥。汝当如实伺察为是何法增语。妙吉祥言。此谓如实伺察者。然如实伺察中彼无一性。无种种性而可造作。世尊。若无种类无分别中作如实伺察。即非如实伺察。世尊。即此非如实伺察。是为增语。是故若如实伺察成已。是中不起我是凡夫我是圣人之见。何以故。诸法无所观。若法不立凡夫圣人之见。即得如实伺察成就。世尊。若善男子善女人。能如是住者。即得法界相应。是中无有少法若平等若差别可得。若谓凡夫法差别亦无分别生。若谓圣人法平等亦无分别生。何以故。所缘不可得故。若于所缘中或平等差别有所取者。此即分别。是分别性都无所有。若彼彼所缘中有平等差别而可取者。即我法彼法乃有差别。凡如是等应知决定无法可取。维摩诘经云。何为病本。谓有攀缘即为病本。若有攀缘即有其病。何所攀缘谓之三界。若无攀缘彼何所表。若攀缘不可得即无所得。云何无所得。谓二见无所得。何谓二见。谓内见外见。彼无所得。此经又云。爱见菩萨言。色空为二。色即是空。非色灭空。色性自空。如是乃至识即是空。非识灭空。识性自空。此等五蕴若解了者。是为入不二法门。般若波罗蜜多经云。舍利子问尊者须菩提言。若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云何能知善巧方便。须菩提言。尊者舍利子。若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不行色不行受想行识。不行色有相。乃至不行受想行识有相。不行色非常非无常。非苦非乐。非我非无我。非寂非动。非空非不空。非相非无相。非愿非无愿。非离非不离。如是乃至不行识非常非无常。乃至非离非不离。五蕴如是所有界处缘生菩提分法。神通波罗蜜多。力无畏无碍解不共佛法等。乃至非离非不离。而悉不行。何以故。尊者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乃至识不异空空不异识。识即是空空即是识。如是界处缘生。乃至不共佛法不异空。空不异不共佛法。不共佛法即是空。空即是不共佛法。菩萨摩诃萨若如是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是即能知善巧方便。而彼菩萨于般若波罗蜜多亦不念我行不念我不行。不念我亦行亦不行。不念我非行非不行。何以故。无性自性即是般若波罗蜜多故。此经又云。佛言。憍尸迦。善男子善女人。宣说般若波罗蜜多时。或有诽谤般若波罗蜜多者。何等是为诽谤般若波罗蜜多邪。所谓若说色是无常是苦无我不净。如是受想行识及界处禅定无量无色定。念处正勤神足根力觉道圣谛。无所畏无碍解不共佛法。乃至一切相智。是无常是苦无我不净。若如是行。是行般若波罗蜜多。作此说者。是为诽谤般若波罗蜜多。何等是不谤般若波罗蜜多。谓若说言。善男子。汝修般若波罗蜜多时。勿观色无常。勿观色苦无我不净。乃至一切相智亦复如是。何以故。色自性空故。若色自性空。是即般若波罗蜜多。若般若波罗蜜多中无色为常可得。彼色如是无所有故。况复若常若无常而可得邪。受想行识乃至一切相智亦复如是。作此说者是即不谤般若波罗蜜多。又若说言。善男子。汝修般若波罗蜜多时。勿谓有法而可过越。勿谓有法而可安住。何以故。般若波罗蜜多于一切法中无所有故。若法不过越无所住。即一切法自性皆空。若法自性空即法无性。若法无性是即般若波罗蜜多。此般若波罗蜜多中。即无有法若出若入若生若灭。如是说者。是即不谤般若波罗蜜多。又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般若波罗蜜多。云何有所得。云何无所得。佛言。须菩提。若法有二即有所得。若法无二即无所得。须菩提言。世尊。云何为二。佛言。须菩提。眼色为二。意法为二。乃至菩提法佛法为二。须菩提言。世尊。有所得是无所得邪。无所得是无所得邪。佛言。须菩提。非彼有所得是无所得。亦非无所得是无所得须菩提。若有所得若无所得而悉平等。此即是为无所得。复次须菩提言。世尊。岂不住胜义谛中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邪。佛言。不也。须菩提言。住颠倒法中邪。佛言。不也。须菩提言。若不住胜义谛中。又不住颠倒法中。成正觉者岂非如来不证菩提果邪。佛言。须菩提。我证菩提果。然于有为界中无为界中悉无所住。又复佛言。须菩提我不能以无性中无性而成正觉。须菩提言。世尊。岂不以有性中无性能成正觉不。佛言。不也。须菩提言。若以无性中无性能成正觉不。佛言。不也。又须菩提。我于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中。曾谓汝言。须菩提。于汝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邪。如来有所说法邪。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法如来可说。何以故。若有法如来所说者。彼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如来但为化度有情故。以善方便开种种门。宣说如是甚深正法

猜你喜欢
  卷第一·应庵昙华
  宗镜录卷第三·延寿
  阿毗达磨识身足论 第四卷·佚名
  阿毗达磨识身足论 第十卷·佚名
  佛说瞻婆比丘经·佚名
  三无性论卷上(出无相论)·佚名
  后序·佚名
  佛祖历代通载卷第五·念常
  学佛的下手方便·太虚
  祖庭嫡传指南卷下·徐昌治
  优波毱[jū]提缘品第四十七·佚名
  卷三·佚名
  卷二百三·佚名
  卷第二十·德清
  大般涅槃经疏 第十九卷·灌顶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甲集第五之上·钱谦益

    高太史启集外诗一百四十九首【咏残灯和杨孟载】凝寒结重晕,逼曙零孤朵。膏空逐漏水,焰在同炉火。恋影未成眠,更就余光坐。【柳絮】轻盈易飘泊,思逐春云乱。已拂武昌门,还萦灞陵岸。沙头雀啄堕,水面鱼吹

  • 平仲清江集补钞·管庭芬

    平仲清江集补钞孔平仲此地龙舒骨,池隍兽血馀。木香多野橘,石乳最宜鱼。古瓦松杉冷,旱天麻麦疏。题诗非杜若,栈腻粉难书。(药名体)句斜拖阙角龙千尺,淡抉墙腰月半棱。

  • 卷七百九十五·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七百九十五李日知【荥阳人历相中宗睿宗】所愿暂知居者乐无使时称主者劳【中宗幸安乐公主第从官赋诗日知卒章独存规诫识者多之】赵仁奨【河南人景龙中为御史睿宗朝左授上蔡丞】令乘骢马去丞脱

  • 平定三逆方略卷一·佚名

    卷一   恭维皇上御极以来,政教覃敷,恩泽翔洽;薄海内外,罔不率俾。方偃戈衅甲,以文德怀柔四方;煦妪生息,休养万姓:兼容并覆,销弭孽芽。时二、三藩臣久分阃于外,便藩锡予,异数有加;虑或怙宠而骄盈,深欲保全其终始。因其乞骸之陈请,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五百七十一·佚名

    万历四十六年六月戊午朔赐乐昌王庶长子鼐拜袭封乐昌王○命延绥入卫游击王聪为宁夏洪广游击甘肃威远游击吴葵为狭西总督标下游击狭西都司马允升为延绥领军游击把总曹鸣雷为河间领军游击○己未赐寿阳王倪<火动>嫡长孙帅

  • ●郭青螺先生崇论卷之六·李衷纯

    唐太宗论李密论骆宾王李敬业论狄仁杰论韩文公与大颠书及别传辩洪忠宣论宋孝宗论解大绅论于忠肃论圣贤人物志论○唐太宗论甚哉君臣之间、始终之际、未易言也、夫人情患不亲。亲则爱。爱甚易昵。昵则狎。狎则猜易以起。

  • 中兴小纪卷十三·熊克

    宋 熊克 撰绍兴二年秋七月辛酉上谕宰执以福建昨縁盗作遣兵荡平其被焚刼之家并与免税秦桧等曰谨奉徳音既又谋帅时资政殿学士张守以内祠侍读召而守力辞宰执遂拟除守乃以知福州癸酉上谓宰执曰内诸司可省即令修政局条上

  • 萧颖达传·李延寿

    萧颖胄的弟弟萧颖达,少年时好勇任气。萧颖胄在齐朝建武末年负责荆州事务,萧颖达也做西中郎外兵参军,都在西府。齐朝末年国家多难,颇不能自安,于是便与哥哥萧颖胄起兵。萧颖达的弟弟萧颖孚从建邺被庐陵人..景智暗中引荐,与他

  • 安重荣传·薛居正

    安重荣,朔州人。祖父安从义,做过利州刺史,父亲安全,做过胜州刺史和振武蕃汉马步军都指挥使。安重荣臂力强劲,善于骑马射箭。后唐长兴年间,担任振武道巡边指挥使,因犯罪下狱。当时,高行周担任主帅,想杀掉他。他母亲上京申述请求

  • 中国历史上的传统教育·钱穆

    要谈中国历史上的传统教育,首先应该提到中国传统教育中的精神和理想。此项中国传统教育中的精神和理想,创始于三千年前的周公,完成于两千五百年前的孔子。此项教育的主要意义,并不专为传授知识,更不专为训练职业,亦不专为幼

  • 方域一四·徐松

    治河二股河附太祖建隆元年十月,河决棣州厌次县,又决滑州灵河县。至二年七月,遣右领〔军〕卫上将军陈承昭修塞之。役成,赐承昭钱三十万。 三年十月,诏沿黄、汴河州县长吏,每岁首令地分兵种榆柳以壮堤防。 四年正月,诏左神武统

  • 陈霆锐·佚名

    陈霆锐先生小传陈先生霆锐江苏吴县人其尊人为著名学者以是先生得能传薪焉清光绪三十一年投入苏州东吴大学肄业苦行励学力攻英文研读二年乃来沪复致力于外国文学曾于中华书局任编辑者数载无何梁启超先生创办大中华杂志

  • 卷十二·夏良胜

    <子部,儒家类,中庸衍义钦定四库全书中庸衍义卷十二     明 夏良胜 撰九经之义【来百工 柔远人 怀诸侯】兑彖曰説以先民民忘其劳説以犯难民忘其死程頥曰君子之道其説于民如天地之施感于其心而説服无斁故以之

  • 内容简介·钱穆

    《论语》自西汉以来,为中国识字人一部人人必读书。读《论语》必兼读注。历代诸 儒注释不绝,最著有三书。一、何晏《集解》,网罗汉懦旧义。又有皇侃《义疏》,广辑自魏迄梁诸家。两书相配,可谓《论语》古往之渊薮。二、朱熹

  • 慈悲道场忏法 第三卷·佚名

    慈悲道场忏法 第三卷显果报第一 出地狱第二 解怨释结第三 发愿第四显果报第一今日道场同业大众。前已具述罪恶过患。以过患故乖于胜业。以不善业。所以坠堕三途备历恶趣。及生人间受诸苦报。皆由过去宿对因

  • 四分律卷第六十(第四分之十一)·佚名

        姚秦罽宾三藏佛陀耶舍共竺佛念等译  毗尼增一之四尔时佛告诸比丘。若我所听。波陀舍阿[少/兔]波陀舍。便阇那阿[少/兔]。便阇那恶叉罗阿[少/兔]恶叉罗。应如是作。如我所不听。波陀舍阿[少/兔]波陀舍。便阇

  • 范忠贞集·范承谟

    诗文集。清范承谟(1624—1674)撰,清刘可书辑。十卷。承谟字见公,号螺山,属汉军镶黄旗,辽东沈阳(今属辽宁)人。顺治进士,康熙间巡抚浙江,授弘文院编修,官至福建总督,后加赠太子少保兵部尚书。奉职勤劳,居官刚正,耿精忠反,执之,幽囚

  • 书断·张怀瓘

    三卷。书法品评著作。唐张怀瓘撰。是编系著录古今书体及能书人名。定其品第,纪述颇详,是一部重要的书法理论著作。他和孙过庭可以说是唐代书论史上的双璧,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的朋友赵僎即赞其《书断》:“统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