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大乘集菩萨学论 第七卷

大乘集菩萨学论 第七卷

西天译经三藏银青光禄大夫试光禄卿普明慈觉传梵大师赐紫沙门臣法护等奉 诏译

空品第四之余

谓此契经违余契经。俱名谤法。谓此伽陀违余伽陀。亦名谤法。何者是起信解。何者不起。皆名谤法。于说法师所说意解别异而转。是名谤法。作此事业离眼所观说戏笑语。是名谤法。此是有行此是无行。俱名谤法。说此佛言三昧有是解脱说。彼佛言三昧有是解脱。亦名谤法。佛告文殊师利。乃至所有一切展转。皆名谤法。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等。于说法师如是行相如是思惟。一切皆是毁谤正法。彼经又云。佛言。善男子。若如来灭后于我已说法中。随所爱乐如其信解为众生说。于彼会中若一众生身毛喜竖。或堕泪悲泣。当知是为诸佛印可。彼愚痴人谓言。此是菩萨。此非菩萨。当知是菩萨咎。由如是妄说三乘法故。于我所说法中何由悟解。乃至若于菩萨起陵蔑者。我说是人住于地狱。不知限量。所以者何。若菩萨于说法师起诽谤者。即是远离诸佛毁谤正法及比丘僧。又若轻贱诸说法师不起尊重者。即是于佛如来不生尊重。于说法师不欲见者。即是于佛如来不生乐见。于说法师不称赞者。即是于佛如来不起称赞。是则远离佛故。若于初发心菩萨起恼害意。乃至。佛言。慈氏。若于我六波罗蜜诸菩萨正觉行中。彼愚痴人妄作是说。唯般若波罗蜜多应知是菩萨学处。云何学余波罗蜜多。余波罗蜜者。彼为过失佛言。慈氏。于汝意云何。我为烁迦尸王脱虎子命施自身肉为无智不。慈氏白言。不也世尊。佛言。慈氏。若修菩提行。六波罗蜜行之所相应。发善心者。颇不成熟善根不。慈氏白言。不也世尊。佛言。阿逸多。汝亦于六十劫。集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波罗蜜多。皆共集行。又愚痴者作如是说。唯一正理是菩提道所为空性行。是正理者得本然清净等

集离难戒学品第五

论曰。略说是难。应当远离。如深心教诫经云。如是种难。闻已怖畏。是初行菩萨如其受持。说利益事白言。世尊。我今最初于如来前如是受持。世尊。我若从今于彼菩萨及所化人说彼过罪。若实不实。是则欺诳如来正遍知者。世尊。又我从今于彼菩萨及所化人讥毁陵蔑。或在家者或出家者。受五欲乐纵逸自在。见已于彼不生净信及惭[赤*皮]心。起不尊重不生佛想逼恼身心。化知识家受下种施。见已。若不唯一喜美言说。昼夜不以三时归向。是则欺诳如来正遍知者。世尊。我若从今受持禁戒。或作诸王。于身命财而不舍施。陵蔑声闻缘觉及所化人。谓我最胜。或如旃陀罗心行。自高其身卑下他人。或遇斗诤而不怖走。过一由旬或百由旬。是则欺诳如来正遍知者。世尊。若我从今身持具戒或不以多闻别知头陀功德及余出生功德之身乐行。覆藏他善显他过恶。是则欺诳如来正遍知者。乃至。尔时世尊语弥勒菩萨摩诃萨言。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欲净诸业障者。应如此初行菩萨如是受持。又随转诸法经云。谓若于菩萨昼夜三时头顶礼敬。是人于所行行。亦勿少分窥求错谬。设若常见着五欲乐。亦勿少分窥求过失。菩提行者修无量功德殊胜利益时乃取证由是渐次修道渐次成佛。正使修行一嚩啰分。于无量百千俱胝那庾多劫住大地狱如被铠甲。彼经又云。善男子。如是行相远离罪业。彼菩萨一切行中皆不二行。应当信解一切修作发如是心。然我于他心了知不难。化诸众生行如是行。复次善男子。自在遍观如来如是说法。应无有人称量此者。若人解我所说则为见我。善男子。欲护身者于此行中略无疑惑。如其所作不坏他善。求佛法者当知于昼夜中以法思解。如地藏经云。尔时复有无量百千黠惠众生。从座而起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大德世尊。我今现前发如是愿。乃至久远流转生死。未得忍间常愿不处诸王宰官城邑聚落辅相将帅等位。乃至不处商主师长居士主沙门断事者一切亲属富贵尊重等位。乃至未得忍间。我等若处如是行相。是愚恶惠。则于佛世尊教无能修习

论曰。广说离如是难。如月灯三昧经偈云。愚童不恭敬。应知无有罪。其母尚教言。汝当后时作。欲少分所须。于我起尊重。若因无上道。懈倦于化度。问讯于耆年。及大德尊者。头面接足礼。为此作尊重。勿视彼错谬。唯观菩提场。常乐起慈心。亦勿生损害。又设见错谬。慎说彼过失。若乐斯善业。亦获于道果。卑幼尊宿前。如面清凉月。常爱乐此言。猛除伏我慢。若饮食衣服。为此作怜愍。施汝如是心。一切得调伏。若发菩提心。或不生信重。彼应自防护。怖堕于恶道。见不见喜纳。自净浊乱心。心惟分别性。堪任获事业。又如华严经云。时慈氏菩萨观善财童子发菩提心功德。以偈赞曰。若见诸众生。老病诸苦逼。及忧生死怖。发大悲利行。由见世苦逼。五趣常流转。为求坚利智。破诸趣苦轮。若见贪乐者。过患多榛棘。为作坚固犁。净治众生地。痴坏世间明。及正道惠眼。为群盲导师。示其安隐处。智剑伏冤贼。解脱三法忍。为世间导师。令得离忧怖。或如法舡主。令涉智海道。为三有导师。达胜忍宝所。智光大愿轮。如佛日出现。光含法界空。普照群生暗。白法圆满轮。如佛月出现。慈定清凉光。平等照诸有。又若胜智海。出生诸法宝。菩提行渐高。住深心坚固。发心若龙主。升法界虚空。雨甘露法云。增诸白果苗。又若然法灯。正念坚固器。慈爱无垢光。净除三毒暗。又此菩提心。譬如羯逻罗。悲疱慈闭尸。钵罗健南位。菩提分渐生。令佛藏增长。福德藏亦然。得智藏清净。又开发惠藏。如愿藏出生。此慈悲法性。解脱众生故。世间天人中。净意难可得。希有智果树。植妙深固本。众行渐增荣。普覆于三有。欲长诸功德。请问一切法。断除一切疑。求诸善知识。欲坏烦恼魔。净除尘染见。解脱诸众生。求斯大智者。欲净除恶趣。显示人天路。开解脱智门安住功德道。欲脱诸趣苦。当断诸有索。施诸趣安隐。近此真佛子

论曰。以意观察远离如是难者。不以为难。如深心教诫经说离此难云。佛言。慈氏。于彼菩萨及所化人。当成就四法。后五百岁正法灭时。不为损坏及彼陵蔑。自然解脱。何等为四。一者观察已非。二者于彼菩萨及所化人不谈他短。三者不化知识家往非亲里。四者不出恶言。是名四种。如前所说。复有四种。何等为四。一者远离寡闻众生。二者眷属而不取着。三者常乐坐卧林野。四者自习奢摩他行。是所相应。是名四种。彼经又云。佛言。慈氏。此初行菩萨获惠力财。远离非分名闻利养。彼名利者。是为过失。见无益语。见世俗语。世俗睡眠。世俗事业。世俗戏论。应当远离。是为过失。以要言之。佛言。慈氏。若菩萨摩诃萨应当观察名闻利养发生贪染破坏正念。于得不得勿作高下。又应观察名闻利养。起愚痴暗作悭种类。发生谄诳资益己身。无惭无愧离四圣种。如诸佛说。名闻利养应善观察。起诸骄慢轻慢师尊。是魔罗分。一向放逸破坏善根。如金刚雹及霹雳火。又名利者。化知识家多种爱乐诣非亲里。而复起恼迷覆知觉。向所爱事倍生忧戚。又名利者。失四念处减劣白法坏四正断。由前后利养破坏神通。远离善人近恶知识。于他眷属常爱合集。又复远离无量禅定。堕大地狱琰魔罗界畜生胎藏。应观察名闻利养如天授水。佛言。慈氏。彼名闻利养有如是等行相。菩萨应当如实观察。以观察故。无有厌怖亦无悔恼。所以者何。于是行相无厌怖者。得无过失。唯乐佛法得无间断。在家出家随所守护。若天若人。住清净心得无惊怖。设堕一切恶道不为逼恼。远离咒诅解脱魔境得无倾动。诸耽湎者之所敬仰。住定学者之所乐见。断除谄诳而获正直。是五欲乐是为过失。安住圣种如说修行。诸梵行者之所喜见。慈氏。如是行相功德。智者了知。菩萨深心住于少欲。乐少欲者。即断一切名闻利养

论曰。无益语今当说。远离贪毒愚痴过失。不住无益语者。一心得决定解如寻戏调。诸无益语爱乐修作。是为过失。不修威仪及微细行。若无益语言爱乐不坚牢世。是说随顺愚夫。若闻比丘不如理言。生爱乐已而常寻求。即便增长如是过失。是故弃舍不如理言。常知法乐。临命终时自舍千身求菩提道。闻法无厌。设若疲极。由闻法故。一切时处悉皆远离不如理言不爱乐言。于最上法乐生难得想。经无量劫住山林中。应知于他功德利益勿求其短。若谓我为最上殊胜。勿取是心。是慢为诸放逸之本。此下劣比丘亦勿陵蔑。渐如是教非止一生得证菩提故

论曰。世俗语。我今当说。彼闻惛醉乐起斗诤获不尊重。由所说言失念及不正知。是为过失。由所说言多竞高名极远内思。若身若心不得轻安。是为过失。由所说言愚夫自心生涩粗矿思入正法。远离毗钵舍那及奢摩他。是为过失。由所说言于功德财常起爱乐。获不尊重住不坚牢。狭劣智惠。是为过失。由所说言减失所知诸天不敬不生爱乐。是为过失。由所说言于彼智者及眷属等所余身命现无义利。是为过失。由所说言彼诸愚夫忧命终时。我何所作得如是苦。减失所知不得悟解。是为过失。由所说言如草动植疑无楷决不生实智。是为过失。由所说言如伎艺者住戏场中别说功勤自以为得。减失所知。是为过失。由所说言远七圣财互生谄诳轻失彼得。是为过失。由彼说言覃思研几喜务怯弱而不自知动本无体。是为过失。乃至不如实说我乐最上。此一句义于久远时思惟。尚未了知。云我乐得无量句义。譬如甘蔗坚硬皮中少有其味。人食皮已无复能得甘蔗甜味。是故广说者如甘蔗皮。唯乐神变思择义理者。如甘蔗味常无惛醉

论曰。言耽着睡眠者。如彼偈云。谓若乐惛睡。造此多种见。彼得见得疑。增长大痴网。若乐惛睡者。智惠皆怯弱。而于悟解中。常时俱减失。若乐惛睡者。怠堕无智惠。设住深林中。非人得其便。若乐惛睡者。即乐非法欲。善心常不增。何由获法乐。若乐惛睡者。愚蔽善法欲。坏白法功德。遍入诸黑暗。若乐惛睡者。封着无辩才。常生放逸心。缠绵身懈倦。若乐惛睡者。我知懈怠故。嫉彼勤力人。毁具足精进。乃至若除诸苦暗。即离于罪本。常亲近胜勤。诸佛之所叹

论曰。世俗事业今当说。如彼偈云。师诲谓恶言。执为非教诫。速毁犯尸罗。乐斯过失事。每思俗事业。常时务匆遽。不修诸禅定。乐斯过失事。由贪生广大。萦缠味中味。下劣非止足。乐斯过失事。处众大喜悦。谓除诸苦恼。如驴行隘道。乐斯过失事。乃至。是心昼夜中。不乐诸功德。唯衣食猛利。乐斯过失事。不乐相应语。唯顺不相应。问世俗所作。乐斯过失事。以要言之。尔时慈氏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菩萨少惠者。由舍最上法已。减失胜惠作下劣事。佛言。慈氏。如是如是。如汝所说。菩萨得少惠者。由舍最上法已。作下劣事。佛言。慈氏。又彼菩萨于如来教既出家已。无有禅定正断正勤。无有多闻不怀希望。佛言。慈氏。此复观察禅定正断知如来教知有为相三摩呬多是所相应。勿白衣事业营务。观察是事不应道理。应知彼菩萨发起爱乐轮回生死者。所谓营务世俗造作远离法财。佛言。慈氏彼营事菩萨假使修七宝塔满三千大千世界。我亦于彼不生恭敬尊重赞叹。乃至满阎浮提一切皆是营事菩萨。不如于一读诵如说修行菩萨起承事行。又若一阎浮提量读诵如说修行菩萨。不如于一各居所安行菩萨作承事行。所以者何。此为难事。所谓惠业。于诸三世为胜为上。最极高胜无有过者。佛言。慈氏。是故菩萨欲勤精进相应义者。当修胜惠

论曰。世俗戏论。我今当说。此戏论行。常为过失。获如是难。谓不得远离彼八种难。亦复不得刹那具足殊胜乃至智者正解离诸戏论。此戏论行速获是难。是故皆不共住。宁使畜受妻孥罪恶过百由旬。于他戏论或须臾顷不应亲近。亦不共住于出家功德之利欲。求财贿者。是则恶心起诸斗诤。勿有田作勿营商贾。若求财利是则戏论。勿有男女妻妾朋属。仆从富饶起诸斗诤。既出家已授袈裟衣。信顺寂静至极寂静。复观是寂胜寂近寂。离戏论故起如是忍。不得远离戏论行者。譬若毒蛇覆藏恶心。后堕地狱畜生焰摩罗界。是故精进起如是忍。乃至得是乘者。于诸业障净尽无余破冤魔力。诸有智者起如是忍

论曰。略说离如是难。佛言。慈氏。是故此菩萨乘。若善男子善女人。后五百岁正法灭时。使无留难而获吉祥。脱诸业障尽除罪欲。当知勿乐合集住阿兰若。旷野林中而修行之。于余众生而或远离。但省己非无求他咎。默然信乐般若波罗蜜多行。故又宝云经亦作是说。行乞食时乃至获得是事除余恶处。谓恶狗家新乳犊家体性犯戒。于彼畜生尚离损害。何况男子女人童男童女起厌贱处。彼一切时处皆应远离

论曰。若见如是种诸恶作者。慎勿往观。得离彼罪。复次说离如是等难。云何得果。离无果利成利他义。应知远离无果利故。如月灯经说。身戒义云。谓密护手足使无虚动。又十法经云。手足动乱往来跳踯。此说身业粗重

论曰。如菩萨为利于他。如其照了而不分别余业故。法集经云。世尊。诸菩萨等所有身口意业。皆为利诸众生起大悲增上安慰众生。令诸众生身意快然。如是深心如是思惟。随修何行而行平等。令诸众生得安隐乐。以要言之。谓菩萨了知观十二处如空聚落。于是等处无不乐舍

猜你喜欢
  大乘中觀釋論卷第二·欧阳竟无
  第二章 佛陀调伏龙及悬记·佚名
  佛学之心理卫生·太虚
  卷第六十九·李通玄
  救 僧 运 动·太虚
  顺中论义入大般若波罗蜜经初品法门翻译之记·龙树
  宗镜录卷第一百·延寿
  法会因由分第一·朱棣
  首楞严义疏注经卷第二(之一)·子璇
  卷第一百三十九·佚名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第二十五·佚名
   第十六則 鏡清啐啄·胡兰成
  指月录卷之七·瞿汝稷
  大乘义章 第十五卷·慧远
  撰集百缘经卷第四·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声调谱卷三·赵执信

    右赞善赵执信撰乐府怨诗行【曹植】明月照髙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思愁妇悲叹有余哀【一觧】借问叹者谁自云荡子妻夫行逾十载贱妾常独栖【二觧】念君过于渴思君剧于饥君作髙山柏妾为浊水泥【三觧】北风行萧萧烈烈入吾耳心中

  • 卷一百九十三·陈思

    钦定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卷一百九十三宋 陈 思 编元 陈世隆 补方壶存稿【三】汪 莘题汪侍郎仲宗北山道院北门之宅可忘归北山之山天下稀自非君身有仙骨安得蓬壶阆苑相因依长松巨柏气象古红鸾白凤交横飞翔风万里

  • 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一百二十五·杨仲良

      徽宗皇帝   明堂   崇宁四年八月丁亥,库部员外郎姚舜仁言:『伏闻神宗皇帝尝诏侍臣,欲考古三雍之制,开明堂辟雍,以发政施仁。其初志盖将以追配黄帝三代之治。元格纷攘之后,纪纲法度,靡复存者。陛下天纵之圣,独见于昭旷

  • 卷之一百三·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上书房总师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国史馆总裁官武英殿大学士管理兵部事务加十三级纪录十四次臣贾桢稿本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保文渊阁领阁事武英殿总裁

  • 老父云游始末·陆莘行

    康熙元年壬寅春二月,父友王于一者,自闽至浙,寓昭庆寺。忽疾作。父亟为调治,昼夜不息。王竟不起。父为敛资棺殓,并出床头十金,令其仆扶柩归里。偕同人送至江浒。有为父言:“湖州庄姓者,所著秽史,抵触本朝。兼有查、陆、范

  • 第三卷 常州府镇江府·缪荃孙

    常州府毗陵 今常州武进县。《王国志·朱治传》:黄武元年,封毗陵侯。武进旧城 在武进县西北七十里千秋乡,吴大帝改丹徒为武进。南兰陵故城,在武进县西北。晋太兴元年,萧整自兰陵过江,居武进之东城里。时寓居江左者,皆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一 叛臣传二·纪昀

    叛臣传唐 【二】 ○唐二 李忠臣乔琳【蒋镇】刘辟高骈【吕用之 秦彦毕师铎】朱玫王行瑜陈敬瑄李忠臣 乔琳 【蒋镇】 刘辟 高骈 【吕用之 秦彦 毕师铎】 朱玫 王行瑜 陈敬瑄 李巨川 △李忠臣 李忠臣本董秦也幽州蓟

  • 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佚名

    【提要】 三人成虎的典故就出自此章。这里揭示出了一个只有权谋家们才知道的秘密:那就是人类语言对真实事实的支配性。 【原文】 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

  • 大略篇第二十七·荀况

    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欲近四旁,莫如中央,故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礼也。天子外屏,诸侯内屏,礼也。外屏、不欲见外也;内屏、不欲见内也。诸侯召其臣,臣不俟驾,颠倒衣裳而走,礼也。诗曰:“颠之倒之,自公召之。

  • 附录·汪辉祖

    《双节堂庸训》自序《双节堂庸训》者,龙庄居士教其子孙之所作也。中人以上,不待教而成;降而下之,非教不可。居士有五男。子,才不逮中人。孙之长者,粗解字义;其次亦知识渐开。居士扃户养疴,日读《颜氏家训》、《袁氏世范》,与儿

  • 人才难得,也不在多·孔子

    【原文】 舜有臣五人①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②”。”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③”,于斯④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⑤,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注释】 ①五人:指禹、稷、契

  • 卫献公出奔(1)·戴圣

    ——一碗水难以端平 【原文】 卫献公出奔,反于卫(2)。及郊,将班邑于从者而后入。柳庄曰:“如皆守社稷,则孰执羁靮而从(3)?如皆从,则孰守社稷?君反其国而有私也,毋乃不可乎(4)?弗果班. 【注释】 ①本节选自《植弓》下。②

  • 爱欲品第二·佚名

    欲我知汝根,意以思想生。我不思惟汝,则汝欲不有。因欲生烦恼,因欲生怖畏。离欲得解脱,无怖无烦恼。从爱生烦恼,从爱生怖畏。离爱得解脱,无怖无烦恼。果先甜後苦,爱欲亦如斯。後受地狱苦,烧煮无数劫。愚迷贪爱欲,恋著於妻子。为

  • 卷第五·道宣

      辩惑篇第二俗之惑者大略有二。初惑佛为幻伪善诱人心。二惑因果沉冥保重身世。且佛名大觉照极机初。审性欲之多方。练病药之权道。故能俯现金姿。垂丈六之伟质。流光遍烛。通大千而阐化。致使受其道者获证尘砂。内

  • 佛说发菩提心破诸魔经卷上·佚名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禄卿传法大师赐紫臣施护奉 诏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迦兰陀竹林精舍。与大苾刍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并诸菩萨摩诃萨众而共集会。是时王舍大城有迦叶氏大婆罗门住在彼城。而忽一时于夜

  • 摄大乘论释 第十一卷·世亲

    摄大乘论释 第十一卷世亲菩萨释陈天竺三藏真谛译释入因果修差别胜相第五之二修时章第五论曰。于几时中修习十地。正行得圆满释曰。此十地是菩萨大地。修行之时不可同于二乘。何以故。不唯为自身所济度多故。所

  • 北轩笔记·陈世隆

    元代笔记。1卷。陈世隆撰。《四库全书》曾据两淮盐政采进本,将其编入子部杂家类。本书卷首有“北轩小传”,可知陈世隆是钱塘人,系宋末书商陈思的从孙。元顺帝至正中馆于嘉兴陶氏,死于元末战乱中。所著诗文都已散佚,仅有《

  • 法海遗珠·佚名

    成书于元末明初。为道教符箓咒法的总集。四十六卷。所收符咒秘法四十余种,而以雷法为主。其特点是继承白玉蟾系之雷法,认为施法者的内炼默运存想诸功法与外界之召请相结合,内神外神合为一体,乃能显其神灵。全书内容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