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集大乘相论卷下

    觉吉祥智菩萨造

    西天译经三藏传法大师赐紫沙门臣施护奉 诏译

  复次所言圣谛者。即四圣谛。谓苦集灭道。此中苦圣谛者。谓蕴等颠倒相背圣法为性。集圣谛者。谓如所说苦。由此无明行等烦恼业集为缘。与生等苦而为因性。灭圣谛者。谓于一切法如实无分别无生相为性。世间痴暗对治灭如所证。道圣谛者。谓趣向菩提慈心等法及法念处。总略摄故此诸圣谛于一切法平等所缘。如是略说名四圣谛。

  所言静虑者。即四静虑。谓离生喜乐名初静虑。定生喜乐名第二静虑。离喜妙乐名第三静虑。舍念清净名第四静虑。如是等四皆寂止相。欲界等贪心不流动。是名静虑。然诸菩萨亦不味著诸静虑乐。毕竟不舍众生。圆满菩萨道法。成就无量行。如是略说名四静虑。

  所言无量行者。即四无量行。谓慈悲喜舍。此四皆缘无量众生为境界故。此中慈无量行者。谓与一切众生毕竟利乐。所修诸行而悉离相。远离颠倒顺菩萨道。悲无量行者。谓不令众生而有一苦。此悲谓能对治恼害不起为性。喜无量行者。谓证一切法无我平等。所有施等诸善住菩提心。广为利乐一切众生。方便所行如所生喜为喜受相。舍无量行者。谓于三有分别平等起广大行拯救众生。于自所得三摩地乐而不味著。此能对治放逸过失心住实相。如应调伏世间一切执相等心已能安住静虑。于诸色想对治实法。复于无量法门得法平等。住法无我如理而证。所获一切平等乐法。是名自在最胜所得。如是略说名四无量行。

  所言无色等至者。此有其四。谓空无边处乃至非想非非想处。此中空无边处等至者。谓离种种色对碍想。观无边空而为相应。舍诸有相心住一境。复次识无边处等至。无所有处等至。非想非非想处等至。此如是等皆寂静行如初相应。观无贪相而为所缘。余复观察无著无碍。如应最上无相出生。如是略说名四无色等至。

  所言解脱者。即八解脱。谓内有色观外色解脱乃至灭受想解脱。此中初解脱者。谓内有色想离外色贪。是名内有色观外色解脱。复次如其行相内无色想离外色贪。是名内无色观外色解脱。复次于色等清净住无贪行。是名净解脱。复次空无边处解脱。识无边处解脱。无所有处解脱。非想非非想处解脱。如是四无色处解脱。皆如其行相住如实观。复次灭受想解脱行相。应知如是略说名八解脱。

  所言三摩钵底先行者。谓欲住彼空无边处等诸三摩钵底。先当如应灭诸行相。住法自性平等寂静后当安住诸三摩钵底。此名先行。又复当知。此四无色等至及灭尽等至而诸菩萨于冒哩喏多位入师子游戏三摩地。现前而观。不为非三摩呬多心之所间断。亦复不为初静虑等之所间断。此灭尽等至是无动相。此中诸三摩钵底。何故次第如是。谓成熟众生如应所观次第如是。又复当知。此即最上乐门。获是乐者了我无实。我无实故自心寂静。所应修习诸神通波罗蜜多等。皆胜慧所观如实出生。此即略摄一切法相。

  所言解脱门者。即三解脱门。谓空无相无愿。此中空解脱门者。谓若人若法诸蕴等事离分别相。而彼蕴等若染若净。于分别相中毕竟无性。于空法中离取舍相。而无染智如实对治。无相解脱门者。谓于蕴等毕竟无相。由无相故取不可得。彼无染智如实对治不著诸相。无愿解脱门者。谓于一切清净解脱门蕴处界等及波罗蜜多圆满胜行最上一切相皆如实知。如实出生现前平等。离诸所取愿乐心故。如是略说名三解脱门。

  所言神通者。有其六种。谓天眼通乃至漏尽通。此中天眼通者。谓于诸色相正观无碍最胜清净。天耳通者。谓于一切音声能闻清净。他心通者。谓于他心一切行相能如实知。宿住通者。谓自他过去诸差别事悉能记念。神境通者。此复有三。谓隐显自在。随诸世界种种现身。于虚空中往来无碍。随所作转如应现身。如其所应不现身相作神通事。漏尽通者。谓诸无明贪等烦恼。此名为漏。智断无余。名为漏尽。如是等最胜六通。安住菩提心离戏论智。是诸菩萨胜上所修。不共一切声闻道等。圆满无相无发悟性。是诸波罗蜜多平等道行。总摄一切白所修法一切愿力一切相故。勇猛精进而为先导。安住最上清净心一境性。初静虑等。如名如义随应差别。无边行相总略摄故。三摩陀耶所住持故。如是略说名为六通。

  所言陀罗尼者。谓即彼一切相及一切法。一切法性随应总摄。声名句文为诸义相。所有无量念无边辩才及诸三摩地门。彼无相智悉能证入。对治有相有碍心故。是即无上菩提最胜所得陀罗尼门。而彼一切三摩地陀罗尼等。金刚喻定现前证入。即一切相普遍平等。入无相智真实而证。一切种习皆悉舍离。智观平等大悲相应。坚固所作于诸法性如实解脱。胜报现前平等安住。大圆镜智如实出生。一切愿力皆悉圆满。如是略说名陀罗尼。

  所言力者。即佛十力。谓处非处智力乃至漏尽智力。此中处非处智力者。谓于一切处因果决定不决定智如实知。若佛若梵王若转轮圣王。彼彼所得胜报决定。名之为处。彼非处者。谓因果不决定行相应知。业报智力者。谓诸众生。作善业恶业。生善趣恶趣。此等业报智如实知种种界智力者。谓诸众生界趣差别智如实知。种种胜解智力者。谓诸声闻等于诸法中起种种胜解。离诸染法趣寂静相。此如是等智如实知。了别诸根智力者。谓诸众生信等诸根种种差别智如实知。种种定智力者。谓初静虑等诸三摩地三摩钵底。如名如义无边行相智如实知。至处道智力者。道有二种。谓非爱乐道。即无明等。可爱乐道。谓寂灭等。而彼灭者谓声闻缘觉及诸菩萨所证差别智如实知。生灭智力者。谓诸众生种种生灭智如实知。宿住随念智力者。谓于过去事如实记念。漏尽智力者。谓佛世尊大圆镜智自性观察。离诸障染分别平等。如是处非处等诸力如来游戏神通所证。此力具足故。即一切法增上所观。如是略说名为十力。

  所言无畏者。即四所畏。谓一切智无畏。漏尽无畏。说障道无畏。出苦道无畏。此如是等若异若非异。有所言说悉无所得无畏自在。此四皆以平等性智而观。如如意宝随众生意普遍平等。此法亦然。我相清净离诸有著。如是略说四无所畏。

  所言无碍解者。谓义法乐说辩才等。此中义无碍解者。谓于一切众生无我相。以微妙智平等而观。法无碍解者。谓随诸相了知诸法智观平等。乐说无碍解者。谓随所乐说能说所说不离自性。辩才无碍解者。谓于无边法门随应分别通达无相。此如是等与一切法增上相应。皆为摄彼诸愚痴者令悉调伏安住诸法离相平等故。此四皆以妙观察智而观。如是略说四无碍解。

  所言大慈大悲者。此中慈谓与众生乐。住寂静心无发悟相。广大最胜离相平等。悲谓拔苦。调伏难调不舍众生离诸有相。此二皆成所作智而观。如是略说大慈大悲。

  所言佛不共法者。即十八不共法。谓如来身无失乃至现在知见无著无碍。此中初者谓如来身无失。无有疲倦离身诸过。如来语无失者。无非爱语离语诸过。如来意无失者。无有失念离意诸过。如是三业为令愚痴者生净信故。无异想心者。于一切众生住平等心。无不定心者。为令愚痴众生除散乱相。无不知舍心者。谓诸众生事无有不知而舍者。此等六法。是彼增上戒学所出生故。与无住涅槃而为因故。信无减者。谓于无住涅槃中不坏信故。欲无减者。谓于无住涅槃不爱著故。精进无减者。谓于利于命于行悉无住故。慧无减者。谓毕竟于诸世间长养众生无不通达故。解脱无减者。谓不取声闻等涅槃相故。解脱知见无减者。为利众生智破戏论相。令诸众生各各平等证得无上涅槃。此等六法是彼增上定学所出生故。与无住涅槃而为缘故。身业随智慧行者。谓于一切处若动若止经行等相。常与智慧而共相应。是故智慧而为先导。语业随智慧行者。谓一切语言离妄分别。常与智慧而共相应。是故智慧而为先导。意业随智慧行者。谓于众生住平等心。随所利益无有差别。常与智慧而共相应。是故智慧而为先导。过去知见无著无碍者。谓内无有性名为无著。外离诸缚名为无碍。于过去一切法。平等悉知破戏论相。未来知见无著无碍者。谓于未来一切法。平等悉知破戏论相。现在知见无著无碍者。谓于现在一切法。平等悉知破戏论相。此等六法。是彼增上慧学所出生故。此等诸法唯佛如来圆满成就无上胜智。为利众生随众生转。不共一切声闻有故。法界清净智所出生。如是略说名十八不共法。

  所言声闻果者。即四声闻果。谓须陀洹乃至阿罗汉。此中须陀洹者。厌苦欣乐。随应断除所有烦恼。七返生死见苦等谛。悟人无我趣向涅槃。斯陀含者。厌苦欣乐。随应断除所有烦恼。一来此界见苦等谛。悟人无我趣向涅槃。阿那含者厌苦欣乐。无余欲界烦恼可断。不还欲界于色无色界。随应解脱见苦等谛。悟人无我趣向涅槃。阿罗汉者。悉断三界所有烦恼。尽苦边际悟无我理。随应解脱趣证涅槃。如是略说四声闻果。

  所言了知一切相者。谓诸佛如来于一切相如实了知现前平等。一切相者。即一切法。诸佛如来为利世间。一切所向随应方便。得无妄失法。住坚固相。

  此中应知。三身亦名一切相。法身自性无我智相。无差别故。报身最胜相。即一切相智所依性故。化身所作事相。于一切处如应现化而施设故。又复一切相者。虽所了知而无分别。为利众生随应所作。是相寂静无缘自性一切平等。所有蕴等一切相亦复无边。若在三界若出三界。应如实了知诸相不可得。如是名为了知一切相。

  所言真如者。即一切法自性离取舍。若智若愚若色若心。住平等性离妄无分别。是即名真如。

  所言实际者。即菩提性一切如量如实离诸分别。此中应知。如佛所说于我蕴等性毕竟无所得。复于他量而不可言说。如是名为实际。

  所言无相者。即彼真如说名无相。而真如者。但以名字假分别故。于名字中性不可得。当知我等性即诸法自性。是故此中若人若法。悉离诸相而同一相。此一相者。即一切法无对碍相。离诸分别。于第一义自性无动。是名无相。

  所言法界者。即十力等果法及诸因法。乃至一切法自性所依。是即法界。此法界中远离一切虚妄颠倒分别相等。明慧现前如实照了。是名法界。

  复次当知。此中真如等大圆镜智等。即一切法无所作门。彼真如无所作门。即诸法自相门。

  复次当知。此中真如及彼十力。皆以大圆镜智而观。彼实际所证及四无所畏皆以平等性智而观。彼无相微妙清净及四无碍解性。皆以妙观察智而观。彼法界一切法真实所证所依性及大慈大悲。皆以成所作智而观。所有一切处增上所观法。皆悉安住法界清净智。

  如是等一切法。当知皆悉如量正语与菩提心相应。大慈随顺一切众生。是一切法平等同一所缘。相应无相最上法门。总摄波罗蜜多等一切法故。随其所行如量相应。此相应故。是名一切法无我。智者当知。佛所说法从解脱门如实出生。

  诸佛智慧无有上  所说因性亦无边

  于彼无边如实知  一切相应而表示

  诸相应门显诸性  随宜方便而出生

  大慧所作悉圆成  我为利乐故称说

  集大乘相论卷下

猜你喜欢
  第七十六章 罗至那普罗之攻略次第·佚名
  卷九·佚名
  四阿鋡暮抄序·佚名
  卷第五十七·霁仑超永
  卷第五十三·佚名
  三峰藏和尚语录卷第二·三峰法藏
  维摩诘经纪闻序·太虚
  伽耶山顶经(元魏菩提流支译)·佚名
  卷第一·佚名
  卷二十五·佚名
  第十六章 受纳支提耶山精舍·佚名
  从锡兰佛教的和合说到中国佛教会的整理·太虚
  六道集总目·弘赞
  佛说沙曷比丘功德经·佚名
  卷第五十三·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七百七十六·彭定求

        卷776_1 【山中作】冯道之   草堂在岩下,卜居聊自适。桂气满阶庭,松阴生枕席。   远瞻惟鸟度,旁信无人迹。霭霭云生峰,潺潺水流石。   颇寻黄卷理,庶就丹砂益。此即契吾生,何为苦尘役。   卷776_2 【短歌

  • 卷五百六十·彭定求

        卷560_1 【送刘驾归京】薛能   相逢听一吟,惟我不降心。在世忧何事,前生得至音。   蒲多南去远,汾尽北游深。为宿关亭日,苍苍晓欲临。   卷560_2 【夏日寺中有怀】薛能   亭午四邻睡,院中唯鸟鸣。当门塞

  • 第九出 弄兵·李渔

    〖步蟾宫〗(净扮藩王,末扮中军,引众上)雄风凛凛威名大,肯抑郁久居人下。看弹丸、一粒小邦家,指日变为天下。同是天潢一派分,阿谁臣子阿谁君?当年误作婴儿戏,追裂桐封旧券文。孤家大明宗室朱宸濠是也。分封江右,国号宁藩。喜读兵

  • 卷十三 十国三·佚名

    全唐诗续补遗卷十三 十国三牛峤评僧道二门论难玄门清净等空门,虔奉天尊与世尊。金口说经十二部,玉皇留教五千言。鳌头宫殿波澜阔,鹫岭香花梦相存。莫向人间争胜负,须知三教本同源。 【《鉴诫录》六《旌论衡》】张蠙刺贾

  • 卷一百二十四·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一百二十四徐安贞徐安贞初名楚璧龙丘人应制举一岁三登甲科开元中为中书舍人集贤院学士帝属文多令视草终中书侍郎与李林甫同用事天宝後避罪衡山岳寺李邕识之因载北归行至长沙谓其守曰潇湘逢故

  • 卷二十六·本纪第二十六·仁宗三·宋濂

        ◎仁宗三   四年春正月庚子,帝谓左右曰:“中书比奏百姓乏食,宜加赈恤。朕默思之,民饥若此,岂政有过差以致然欤?向诏百司务遵世祖成宪,宜勉力奉行,辅朕不逮,然尝思之,唯省刑薄赋,庶使百姓各遂其生也。”乙卯,诸王

  • 卷九十九 志七十四·赵尔巽

      ◎乐六   △乐章四筵宴舞曲大宴笳吹乐番部合奏   元旦、冬至、万寿三大节,庆隆舞乐九章   于铄皇清,受命于天。光延鸿祚,亿万斯年。天开令节,瑞启阶蓂。共球万国,圣寿千龄。粤自我先,肇基俄朵。长白之山,鹊衔朱果

  • 第三十五回 拒委员触怒政府 借武力追索证书·蔡东藩

      却说众议员阅读袁总统咨文,又是长篇大论,洋洋洒洒的数千言,大致以《临时约法》,有好几条不便照行,须亟加修正。小子录不胜录,但记得当时有一清单,提出增修约法草案,就中有应修正者三条,应追加者二条,特照录如下:  应修正

  • 御批歴代通鉴辑览卷九十六·乾隆

      元  世祖皇帝  【戌子】至元二十五年春二月毁宋故宫为佛寺  从僧格及嘉木杨喇勒智言凡宋宫殿郊庙悉毁为寺复欲取宋髙宗所书九经石刻为浮屠基杭州府推官申屠致逺力拒止之天大雪有司督民入山伐木死者四百人

  • 卷三十八·郝经

    钦定四库全书 续後汉书卷三十八    元 郝经 撰 列传第三十五 魏臣 刘劭  傅嘏 刘劭字孔才广平邯郸人也建安中为计吏诣许太史上言正旦当日蚀劭时在尚书令荀彧所坐者数十人或云当废朝或云

  • 儒林宗派卷三·万斯同

    鄞县万斯同撰东汉刘昆 刘轶【昆子】 景鸾【又传齐诗】右诸儒传施氏易洼丹 夏恭【又传韩诗】 袁良袁安【良孙】 袁京【安子】 袁敞【安子】袁彭【京子】 袁汤【京子】 鲑阳鸿梁竦 任安右诸儒传孟氏易范升 梁

  • 汪世显传·宋濂

    汪世显,字仲明,巩昌盐川人,本为旺古族。曾为金朝屡立战功,官至镇远军节度使、巩昌便宜总帅。金亡,各郡县相继投诚蒙古,而汪世显独守城不降,直到皇子阔端兵临城下,他才率众出降。皇子问他“:吾征讨四方,攻无不克,而你独固守为何?”

  • 卷二十六·毛奇龄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毛氏传卷二十六翰林院检讨毛奇龄撰十有三年春公至自晋夏取邿【公作诗】邿小国名【公羊谓邾娄之邑】据传邿乱分国为三部鲁以师救邿旣而取之秋九月庚辰楚子审卒【楚共王也】冬城防十有四年春王正月季孙

  • 卷之七·张居正

    旅獒旅,是西夷国名。犬之高大异常者,叫做獒。昔周武王时,有西旅国,以本地所出獒犬,进献于朝。太保召公,以为异物非所当受,作书进戒,遂以旅獒名篇。【原文】惟克商,遂通道于九夷八蛮。西旅底贡厥獒,太保乃作《旅獒》,用训于王。【

  • 卷六·佚名

    △无放逸品第四下正念常兴起,行净恶易灭。自制以法寿,不犯善名增。正念常兴起者,或有行人兴起想念。所欲为事则不成办。尊者童子辩说曰:意念施设事心悔则不办。识猛专一念何愿而不得。彼修行人亦复如是,心但念善身不行者不

  • 第三卷·佚名

    大法炬陀罗尼经 第三卷隋天竺三藏法师阇那崛多等译菩萨行品之余相好品第七菩萨行品之余复次摩那婆。我先已说教诸菩萨方便修行诸波罗蜜摄众生法。凡教授菩萨令不退转。有二种波罗蜜。何等为二。所谓精进波罗蜜

  • 十住毗婆沙论 第十五卷·佚名

    十住毗婆沙论 第十五卷圣者龙树造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分别声闻辟支佛品之余◎问曰。十善道令何等人至辟支佛地。答曰于声闻所行十善道转胜深禅不随他常憙于远离恒乐善修习甚深因缘法远离方便力及以大悲心

  • 第十二品·佚名

    第一章 律仪业论今称律仪业论。此处,依止于“以眼见色取相……乃至……不取相。”之经[文],言“律仪、非律仪皆是业”,乃大众部之邪执。一(自)律仪是业耶?(他)然。(自)眼根律仪是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