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大乘百法明门论解卷下

    天亲菩萨造

    唐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唐慈恩法师窥基注解

    明鲁庵法师普泰增修

  五、随烦恼二十:

  此别标章,下别列名。

  一、忿,二、恨,三、恼,四、覆,五、诳,六、谄,七、憍,八、害,九、嫉,十、悭,十一、无惭,十二、无愧,十三、不信,十四、懈怠,十五、放逸,十六、昏沉,十七、掉举,十八、失念,十九、不正知,二十、散乱。

  言忿者,依对现前不饶益境,愤发为性,能障不忿,执仗为业。执仗者,仗谓器仗。怀忿恨者,多发暴恶,身表业故,嗔一分摄。恨者,由忿为先,怀恶不舍,结冤为性,能障不恨,热恼为业。热恼者、结恨者,不能含忍,恒热恼故。恼者,忿恨为先,追触暴恶,恨戾为性,能障不恼,蛆螫为业。言追触等义,谓追往恶,触现违缘,心便恨戾,多发嚣暴,凶鄙粗言,蛆螫他故,此亦嗔分也。覆者,于自作罪,恐失利誉,隐藏为性,能障不覆,悔恼为业。言悔恼者,覆罪则后必悔恼不安隐故,贪痴二分,若不惧当苦。覆罪者,痴一分摄;若恐失利誉覆罪者,贪一分摄。言诳者,为护利誉,矫现有德,诡诈为性,能障不诳,邪命为业。言矫现等,谓矫诳者心怀异谋,多现不实邪命事故,此贪痴分也。谄者,谓罔他故,矫设异仪,谄曲为性,能障不谄,教诲为业。言罔他等义者,谄曲者为罔冒他故,曲顺时宜,矫设方便,以取他意;或藏己失,不任师友正教诲故,亦贪痴分也。矫者,于自盛事深生染著,醉傲为性,能障不憍,染依为业。言染依义者,憍醉则生长一切杂染法故,此贪分也。不憍者,即无贪也。害者,于诸有情心无慈悲,损恼为性,能障不害,逼恼为业。言逼恼之义,有害者逼恼他故,嗔一分摄。若论害与嗔之别义者,害障不害,正障于悲;嗔障无嗔,正障于慈。又嗔能断命,害但损他,此差别也。言嫉者,殉自名利,不耐他荣,妒忌为性,能障不嫉,忧戚为业。言忧戚义者,嫉者闻见他劳,深怀忧戚不安隐故,亦嗔分为体。言悭者,耽著法财,不能惠舍,秘吝为性,能障不悭,鄙畜为业,亦贪分也。无惭者,不顾自法,轻挋贤善为性,能障于惭,生长恶行为业。言不顾者,谓于自法无所顾者,轻挋贤善,不耻过恶,能障碍惭,生长恶行故。无愧者,不顾世间,崇重暴恶为性,能障碍愧,生长恶行为业。言不顾世间等义者,谓于世间无所顾者,崇重暴恶,不耻过非,能障于愧,生长恶行故。言不信者,于实德能不忍乐欲,心秽为性,能障净心,堕依为业。言堕依者,不信之者,多懈怠故。言懈怠者,于善恶品修断事中,懒惰为性,能障精进增染为业。言增染者,以懈怠者滋长染故。言放逸者,于染净品不能防修,纵荡为性,障不放逸,增恶损善所依为业。此放逸以何为体?曰:“懈怠三根,不能防修染净等法,总名放逸,离上四法别无体性。”或曰:“彼慢疑等亦有此能,何不依立?”曰:“慢等方四,势用微劣故,不依立。”此之四法偏,何胜余慢等?曰:“障三善根,障遍策故,余无此能,所以不胜。”言惛沈者,令心于境无堪任为性,能障轻安,毗钵舍那为业。或曰:“惛沈与痴何别?”曰:“痴于境迷暗为性,正障无痴,而非瞢董;惛沈于境,瞢董为相,正障轻安而非迷暗,故二不同。”言掉举者,令心于境不寂静为性,能障行舍,奢么他为业。失念者,于诸所缘,不能明记为性,能障正念,散乱所依为业。言散乱所依者,失念则心散乱故。此失念者,有云:“念一分摄,是烦恼相应念故。”有云:“痴一分摄,《瑜伽》说此是痴分故,痴令失念,故名失念。”有云:“俱一分摄,由前二文影略说故。”不正知者,于所观境谬解为性,能障正知,毁犯为业。毁犯业者,不正知者多毁犯故。此法或云慧一分摄,是烦恼相应慧故。或云:“痴一分摄,《瑜伽》说此是痴分故。令知不正,名不正知。”有云:“俱一分摄,由前二文影略说故。”散乱者,令心流荡为性,能障正定,恶慧所依为业。言恶慧所依者,谓散乱者发恶慧故。或曰:“散乱、掉举何别?”曰:“散乱令心易缘,掉举令心易解,是所别相。”前云随其烦恼分位差别、等流性故者,义现此尔。盖忿、恨等十并失念、不正知、放逸,此十三法,乃根本家差别分位也,若无惭、无愧、掉举、惛沈、散乱、不信、懈怠,此之七法,乃根本家等流性故。或云:“此七既别有体,何名等流?”曰:“根本为因,此方生故,名等流也。”

  六、不定四者:

  此别标,下列名:

  一、睡眠,二、恶作,三、寻,四、伺。

  睡眠者,令身不自在,昧略为性,障观为业(即毗钵舍那),谓睡眠位,身不自在,心极暗劣,不门转故。昧简在定,略别窹时,令显睡眠非无体用,有无心位,假立此名,如余盖缠心相应故。言恶作者,恶所作业,追悔为性,障止为业(即奢么他),此即于果,假立因名,先恶所作业,后方追悔故。悔先不作,亦恶作摄。如追悔言:“我先不作,如是事业,是我恶作言。”有义此二各别有体,与余心所行相别故,随痴相,说名世俗有。言寻伺者,寻谓寻求,令心匆遽,于意言境粗转为性。伺谓伺察,令心匆遽,于意言境细转为性。二法业用,俱以安、不安住身心分位所依为业。谓意言境者,意所取境,多依名言名意言境。或曰:“寻伺二法,身假为实?”曰:“并用思之与慧各一分为体,若令心安,即是思分;令心不安,即是慧分。盖思者徐而细故;慧则急而粗故。是知令安,则用思无慧,不安则用慧无思。若通照大师释有兼正,若正用思,则急慧随思能令心安,若正用慧,则徐思随慧亦令不安。是其并用也。”

  第三、色法略有十一种:

  言色者,有质碍之色,有颜色之色,所依之根唯五,所缘之境则六,即二所现影。此别标章,下别列名。

  一、眼,二、耳,三、鼻,四、舌,五、身,六、色,七、声,八、香,九、味,十、触,十一、法处所摄色。

  言一眼者,照瞩之义,梵云斫刍,此翻行尽。眼能行尽诸色境故,是名行尽。翻为眼者,体用相当,依唐言也。二耳者,能闻之义,梵云莎噜多罗戍缕多,此翻能闻声。数数闻此声,至可能闻处。翻为耳者,体用相当,依唐言也。三鼻者,能嗅之义,梵云伽罗尼羯罗拏,此云能嗅。嗅香臭故,数数由此能嗅香臭故。翻为鼻者,体用兼之,依唐言也。四舌者,能尝义,梵云舐若时吃缚,此云能尝。《瑜伽论》云:“能除饥渴,数发言论,表彰呼召,谓之舌也。”通于胜义、世俗二义。翻为舌者,亦兼体用,依唐言也。五身者,积聚、依止二义名身,谓积聚大造、诸根依止,梵云迦邪,此翻为积聚,身根为彼多法依止,诸根所随,周遍积聚故名为身。翻为身者,体义相当,依唐言也。体即是根,此五言根者,皆有出生、增上义故,则以能造、所造八法为体,乃识所依之根也。言六色者,眼所取故,二十五种。谓青、黄、赤、白(此四实),长、短、方、圆、粗、细、高、低(此相状假),正、不正、光、影、明、暗、烟尘、云雾、迥色、表色、空一显色(此分位假),此皆方处示现义,颜色之色也。对眼识故,质碍名色,乃色之总名尔。言七声者,四大种所造,耳根所取义故。总有五因,摄十二种声。五因者:一、相故,即耳根所取义,此一为总,余四为别。二、损益故者,立初三种声,云:可意声(是益),不可意声(是损),俱相违声(通二)。三、因差别故者,摄次三种,谓:因执受大种声(语等),因不执受大种声(树等声),因俱大种声(手鼓等声)。四、说差别摄三者,有世所共成声,谓世俗语所摄;成所引声者,谓诸圣所说;遍计所执声者,外道所说。五、言差别摄三者,圣言量所摄声,即八种圣语——圣,正也——此八种语,不出见闻觉知,该于六根,以鼻舌身皆觉故,如应答于人,第一见则言见,乃至第四知则言知,若不见言不见,乃至第八不知言不知,斯圣语矣。若第一见言不见,不见言见,乃至第八不知言知,此亦八种非圣言矣。《华严钞》唯十一种,以唯识加响,以成十二,更俟参考。言八香者,乃鼻之所取,可嗅义故。总有六种,谓:好香、恶香、平等香、俱生香、和合香、变易香也。九味者,舌之所取,可尝义故。有十二种,谓:苦、酸、甘、辛、醎、淡、可意,不可意、俱相违,俱生和合变异也。言十触者,身之所取,可触之义,故名为触。有二十六种,谓:地、水、火、风、轻、重、涩、滑、缓、急、冷、暖、硬、软、饥、渴、饱、力、劣、闷、痒、粘、老、病、死、瘦、是也。初四乃实,余皆依四大假立。或曰:“余既是假,身识何缘?”曰:“即实缘故,既即实缘,何知轻等五俱意识分别之也。”言法处所摄色者,谓过去无体之法,可缘之义。此有五种,谓:极迥色,依假想观析所碍色,至极微故,名极迥色。又云:“上见虚空青、黄等色,乃是显色,若下望之,则此显色至远,而为难见故,名极迥色也。”言极略色者,亦假想观析须弥俱碍之色,至极微处故。又云:“于色上分析长短、形相、粗细,以至极微故。”言俱碍者,乃根色等明暗等色,乃所碍也。定果色,谓解脱定,亦鱼米肉山威仪身等,亦名定自在所生色。定即禅定,自在所生色,谓菩萨入定所现光明,及见一切色像境界,如入火光定,则有火光发现等。受所引色者,谓律不律仪,殊胜思种所立无表色也。又受即领受,引即引取,如受诸戒品,戒是色法,所受之戒,即受所引色也。遍计所执色者,谓第六识虚妄计度,所变根尘无实作用,故立此名。或谓余四名色有可拟议,受之所引,何亦名色?盖从所防发善恶之色,以立名尔。此四全一,少分是假,一分乃实。

  第四、心不相应行法,略有二十四种:

  此乃色心分位,盖依前三法一分、一位假立得等之名。以行法有二,此简非心,所以立其名。此总标章,下乃别列:

  一、得,二、命根,三、众同分,四、异生性,五、无想定,六、灭尽定,七、无想报,八、名身,九、句身,十、文身,十一、生,十二、住,十三、老,十四、无常,十五、流转,十六、定异,十七、相应,十八、势速,十九、次第,二十、时,二十一、方,二十二、数,二十三、和合性,二十四、不和合性。

  言得者,包获成就,不失之义,乃色心生起,未灭坏来,此不失之相也。命根者,依业所引,第八种上连持色心、不断功能,假立命根耳。众同分者,类相似故,有人、法之别。人同分者,如天同分、人同分,法同分者,如心同分、色同分等。三乘、五性,依人法类,假立此名。异生性者,二障种上一分功能,令趣类差别不同,云异生性也。无想定者,想等不行,令身安和故,亦名定。或云:“此定想等心聚悉皆不行,而云无想者,想灭为首,谓此外道厌想如病,忻求无想,以为微妙,立此定名。”灭尽定者,令不恒行心、心所灭(六识),及染第七恒行心聚皆悉灭尽,乃此定相。盖修无想,则作出离想而灭尽,乃作止息想。又无想唯凡,灭尽唯圣,乃二定之差别也。大抵于厌心种上,遮碍转识不生功能,立此二定也。言无想报者,由欲界修彼定故,感彼天果,名无想报,乃无想之报(依士释也)。名身者,能诠自性,单名也;二名已上,方名名身;三名已上,名多名身。乃诠别名之身。句身者,一句名句,二句名身,三句已上,名多句身。单句诠差别,多句则诠别句之身。文身者,文即是字,能为名、句二所依故。如单言斫、单言刍,未有诠表,名之为字。论不言名与多名,举中以摄广略也。又云:“带诠名文,如经书字;不带诠者,只名字,若字母及等韵类是也。”生者,先无今有。住者,有位暂停。老则住别前后,亦云衰变名老,又云法非凝然。言无常者,今有后无,死之异名。又诸圣教多合生灭以为无常,盖生名为有,有非恒有,不如无为,灭名为无。无非恒无,不如兔角,不同彼无为兔角之常,故曰无常。今唯据死而言。流转者,因果不断,相续前后。定异者,善恶因果,互相差别。相应者,因果事业,和合而起。或曰:“此之总名不相应行法,今名相应者,何耶?”盖名不相应者,简前相应心所而已。此相应者,乃前三法上事业和合之谓,岂相滥乎?势速者,有为法游行迅疾飞行运奔,皆此所摄。次第者,编列有叙,令不紊乱,尊卑上下,左右前后,有规矩者,皆此摄也。时者,过、现、未来,成、住、坏、空,四季三际,年月日夜,六时十二,随方制立,故名为时。方者,色处分齐,人法所依,或十方上下,六合四极,亦随所制。数者,度量诸法之名,或一十百千,至不可转也。言和合性者,谓于诸法不相乖反。不和合性者,谓于诸法相乖反故。前如相顺因,此如相违因。或曰:“此二十四,于前三分位,则以何法,当前何位?”大略而言,命根一法,唯心分位,第八心种上,连持功能故。异生性一,唯所分位,二障种上令别功能故。二无心定,无想、异熟,乃王所上假,王所灭已名无想等。余十九种通色及心与心所法,三上假立,如众同分乃色同分、心同分、所同分。又如势速,乃是色、心、心所,迁灭不停故。又如定异色,不是心、心不是所,善因恶果定不互感等。余仿此说。

  第五、无为法者,略有六种:

  此标章,下别列。

  一、虚空无为,二、择灭无为,三、非择灭无为,四、不动灭无为,五、想受灭无为,六、真如无为。

  言无为者,是前四位真实之性,故云识实性也。以六位心所则识之相应,十一色法乃识之所缘,不相应行即识之分位,识是其体,是故总云识实性也,而有六种。谓之无为者,为,作也。以前九十四种乃生灭之法,皆有造作,故属有为。今此六法,寂寞冲虚,湛然常住,无所造作,故曰无为。言虚空无为者,谓于真谛离诸障碍,犹如虚空,豁虚离碍,从喻得名。下五无为,义仿此说。择灭者,择谓拣择,灭谓断灭,由无漏智,断诸障染,所显真理,立斯名焉。非择灭者,一真法界,本性清净,不由择力,断灭所显;或有为法,缘阙不生,所显真理。以上二义,故立此名。不动者,以第四禅离前三定,出于三灾、八患,无喜乐等动摇身心所显真理,此从能显彰名,故曰不动。想受灭者,无所有处想受不行所显真理,立此名尔。真如者,理非妄倒,故名真如,真简于妄,如简于倒,遍计、依他,如次应知。又曰:“真如者,显实常义,真即是如,如即无为。”上自一切法下至此,乃明百法,以答初何等一切法之问毕矣!此下大分明二无我,以答次问也。

  言无我者,略有二种:

  此标章,下别列。

  一、补特伽罗无我,

  梵言补特伽罗,唐言数取趣,谓诸有情数数起惑造业,即为能取(因也),当来五趣,名为所取(果也),虽复数数起惑造业,五趣轮转,都无主宰实自在用,故言无我。乃补特伽罗,即无我矣。此所无即我,是为我空也。彼凡夫等,皆执心外实有诸法,又执此法有实主宰,此说为无,无即彼空,无别体也。

  二,法无我。

  言法者,轨持之义,谓诸法体,虽复任持,轨生物解,亦无胜性实自在用故。言法无我,法即无我,应云法无法,从能依说,故云法无我。《瑜伽》九十三云:“复次一切无我,无有差别,总名为空,谓补特伽罗无我,及法无我。补特伽罗无我者,离一切缘生行外别有实我不可得故。法无我者,谓一切缘生诸行性非实我,是无常故。如是二种,略摄为一(双证二无我理)。彼处(指《毗昙》)说此名为大空。”又云:“我之执者,心得境名。”又云:“二执者,我狭法宽,盖人有迷人必迷法者,迷法未必迷人故。”能持自体者为法,有常一用者为人,如二乘我执已断,法执犹存,则其浅深宽狭可见矣。盖我法者,不出世间及圣教二种我法,谓世间人执我法,无体随情,名世间假。圣教我法者,有体强设,名之为假。故二皆为假,故无我法也。

  大乘百法明门论解卷下

猜你喜欢
  法句譬喻经吉祥品第三十九·佚名
  碧岩录卷第三·圆悟克勤
  翻译名义集卷第二十·法云
  化 声 序·太虚
  鼻奈耶卷第七·佚名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百六十一·欧阳竟无
  覆杨毓芬居士书·太虚
  翻译名义集卷第十·法云
  卷第二·李遵勖
  增集续传灯录卷第二·南石文琇
  卷五十六(大唐三藏义净译)·佚名
  阿毗昙毗婆沙论 第三十九卷·佚名
  翼庵禅师真如语录卷一·善酂
  卷第七·居顶
  增壹阿含经卷第十八·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九十五·陈邦彦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历代题画诗类卷九十五目录禽类次韵三司蔡襄芦鴈【宋赵忭】和杨龙图芦鴈屏【宋蔡襄】惠崇芦鴈【宋苏轼】濮王宗汉作芦鴈有佳思赠以诗【宋米芾二首】戏题大年防御芦鴈【宋黄庭坚】题芦鴈屏【宋朱松】观

  • 列传第一百二十三·刘昫

    ○郑覃 弟朗 陈夷行 李绅  吴汝纳 李回 李珏 李固言 郑覃,故相珣瑜之子。以父廕补弘文校理,历拾遗、补阙、考功员外郎、刑部郎中。元和十四年二月,迁谏议大夫。宪宗用内官五人为京西北和籴使,覃上疏论罢。穆宗不恤

  • 列传八十四·刘昫

    ○马燧 子畅 燧兄炫 浑瑊 子镐 钅岁 马燧,字洵美,汝州郏城人,其先自右扶风徙焉。祖珉,官至左玉钤卫仓曹。父季龙,尝举明《孙》《吴》,俶傥善兵法,官至岚州刺史、幽州经略军使。燧少时,尝与诸兄读书,乃辍卷叹曰:“天下将有事

  • 志卷第二十二 高丽史六十八·郑麟趾

    正宪大夫工曹判书集贤殿大提学知经筵春秋馆事兼成均大司成臣郑麟趾奉敎修。礼十。嘉礼。大观殿宴群臣仪。○陈设。 前期都校中尙署设彩棚于殿庭近南。 前一日尙舍局铺王座于大观殿上当中南向设便次于王座东少北设二兽

  • 陈忻传·令狐德棻

    陈忻字永怡,宜阳人。自小勇猛,好解人危难,相貌魁梧,同辈人都对他又敬又怕。魏孝武帝西迁后,陈忻在辟恶山招集勇敢少年数十人,劫掠东魏,又悄悄派使者表示归附。大统元年(535),授持节、伏波将军、羽林监、立义大都督,赐爵霸城县

  • 卷一百七·阿桂

    钦定四库全书八旬万夀盛典卷一百七歌颂【二十七】万夀?纪五言律诗六十首【?集  御制诗句】翰林院修撰【臣】胡长龄元旦延千喜精神入九秋肇称八袠庆亦欲万民周鸾凤方翔翥山河共峙流洪长凝宝位歛福锡箕畴【其一】玉宇

  • 卷七十一·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礼部志稿卷七十一明 俞汝楫 编科试备考试法初行科举成式洪武十七年三月戊戌朔命礼部颁行科举成式凡三年大比子午卯酉年乡试辰戍丑未年会试举人不拘额数从实充贡乡试八月初九日第一塲试四书义三道每道二

  • 卷第廿二·佚名

    續日本紀卷第廿二〈起天平寶字三年正月、盡四年六月。〉右大臣從二位兼行皇太子傅中衛大將臣藤原朝臣繼繩等奉勅撰」廢帝三年春正月戊辰朔。御大極殿受朝。文武百官。及高麗蕃客等。各依儀拜賀。庚午。帝臨軒。高麗使

  • 卷八·江永

    欽定四庫全書禮書綱目卷八       婺源江永撰養老   嘉禮十三補凡養老五帝憲【憲法也養之為法其德行】三王有乞言【有讀為又又從之求善言可施行也】五帝憲養氣體而不乞言有善則記之為惇史三王亦憲既養老而后

  • 第42章·老子

    【原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1)。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2)。人之所恶,惟孤、寡、不谷,而王侯以自称也(3)。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4)。人之所教,亦议而教人(5)。“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

  • (四)质与量·钱穆

    余尝论质世界与能世界之分别。即在质世界中,亦复有质与量之分别。某年余曾偕友游西湖,一晨,余两人特赴龙井购茶,指名雨前。茶肆主人出示一雨前价单,高下不等。余等问,同一雨前,何有此多价。茶肆主人云:茶须品,始知其不同。君等

  • 中国现时密宗复兴之趋势·太虚

    ──十四年秋在庐山大林寺讲──一、绪言  近数年来,中国──指本部而言──大乘八宗,渐次流行而耀光彩,密宗亦应时崛然兴起。先则京也、粤也、鄂也、蜀也,密风密雨,栉沐已久,今则江浙亦莫不披靡其风化焉。自表面,不得谓非

  • 禅宗颂古联珠旧序·佚名

    禅宗颂古联珠旧序 宁武军承宣使提举隆兴府玉隆万寿宫武功郡开国矦张抡 撰 西方圣人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於世。后以正法眼藏付嘱迦叶。传至二十七世。而达磨入于中夏。设大法药。开甘露门。直接上根。不立文字。逮今

  • 雅典的泰门·莎士比亚

    悲剧。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作于1605年。古罗马雅典的贵族豪富泰门,平生仁慈慷慨,乐善好施,他虽显贵,却不贪图钱财,而把友谊和真诚视为最神圣的东西。这样,尽管他家财富足,不久也被花得精精光光。他去求助往日的朋友,不料均遭拒

  • 宜都记·袁山松

    《宜都记》,亦称《宜都山川记》,是东晋袁山松(一作袁崧)任宜都(今属湖北)郡守时所作。原书已散佚,从唐代开始,陆续有人辑其佚文。欧阳询《艺文类聚》、徐坚《初学记》、陶宗仪《说郛》等均有辑文。这里所选的三段文字,即参

  • 内炼金丹心法·伍守阳

    气功著作。不分卷。明伍冲虚撰于天启二年(1622年)。此书系统论述先天炁与后天气之区别;药物、鼎器之真实含义;筑基、炼己之秘诀奥窍、炼药之修习顺序;伏气、胎息之方法奥秘。说理浅近,对道家性命双修、炼精化气、炼气

  • 东汉会要·徐天麟

    记述东汉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制度的会要体史书。徐天麟著。主要版本有明南雍刊本,清岭南学海堂刊本,江苏书局本,广雅书局重编校刊“武英殿聚珍版全书”本,上海商务印书馆“国学基本丛书”本,以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 西征石城记·马文升

    纪实性著作。不分卷,全1册。明马文升撰。马文升(1426~1510),字负图,别号约斋,又号三峰居士、友松道人,河南钧州(今禹州市)观耜园村人。景泰年间进士,50多年的仕宦生涯中几起几落,历任按察使、大理寺卿、兵部侍郎、左都